再谈塑化剂

2022-12-17

2012年11月, 有业绩“黑马”之称的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260%”。对此中国酒业协会声明, 白酒中基本上都含塑化剂成分, 而且目前中国白酒规模以上企业的白酒中塑化剂含量, 远远低于国外相关塑化剂含量指标规定。一位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认为, 现行所有食品国家标准, 包括白酒国家标准, 对塑化剂指标确实没有硬性规定, 因此在国家监督抽查、企业自检自查中, 都没有将塑化剂纳入常规检测范围。

那么, 塑化剂为何会如此“无孔不入”, 它对人体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什么是塑化剂

塑化剂 (Plasticizer) , 又称增塑剂、可塑剂, 它通常被添加于塑料制品中, 使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 增加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塑化剂种类多达百余种, 不过, 最广泛使用的是一群被称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化合物, 约占增塑剂市场份额的80%以上。酒鬼酒中检测出的3种塑化剂成分, 都属于这类。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是有轻微芳香气味或无味的无色液体, 具有高稳定性、低挥发性, 在水中溶解度低, 但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添加到高分子材料中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 因此能增加材料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 并且成本低廉。

随着饮料、方便食品以及药物不断被曝出塑化剂超标, 塑化剂的“阴霾”效应不断扩散, 其杀伤力让很多人谈“塑”色变。因此, 2011年6月1日卫生部紧急发布公告, 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实际上, 增塑剂是最“老资格”的塑料助剂。19世纪下半叶, 人们就开始采用樟脑作硝酸纤维素的增塑剂。不过, 早期使用的塑料增塑剂品种均属于天然化合物。

1912年, 磷酸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对纤维素树脂的增塑功能被发现, 拉开了合成酯类增塑剂开发研究的序幕。1935年, 聚氯乙烯 (PVC) 生产工业化后, 增塑剂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的增塑剂应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基本与PVC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同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PVC树脂产量迅速增加, 对增塑剂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大大推动了中国增塑剂工业的发展。

塑化剂的广泛应用

塑化剂一般不会与塑料发生化学反应。保鲜膜、矿泉水瓶、橡胶、油漆、人造革、医疗用品、农用薄膜、包装材料、电缆……只要是软的塑料制品都含有塑化剂。

塑胶添加塑化剂后, 可依据使用功能、环境不同, 制造成拥有各种韧性、软硬度、光泽的成品, 其中愈软的塑胶成品所需添加的塑化剂愈多。比如保鲜膜, 一种采用无添加剂的PE (聚乙烯) 材料, 黏性就较差;另一种广被使用的是PVC保鲜膜, 有大量的塑化剂, 以让PVC材质变得柔软且增加黏度, 非常适合生鲜食品的包装。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不是食品添加剂, 不允许直接添加在食品中。但是, 作为塑料制品中常用的增塑剂, 可从塑料制品中迁移到环境或食品中, 在环境中广泛存在, 在空气、水和食品中均可能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人体可通过环境、膳食和饮水等多种途径摄入这类物质。

保鲜膜由于添加了大量的塑化剂, 并非以化学键键结于聚合物中, 所以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因素如温度、使用时间、p H值的影响而释放到环境中。即使与食物接触时并未加热, 塑化剂就有机会渗出到食物中, 尤其当接触的食物是表面具非极性油脂的鱼肉时更易“溶”出塑化剂。塑胶制品中的塑化剂释放至环境中所含浓度并不高, 但在自然界分解机制所需时间可能长达数年, 再经由食物链浓缩, 人体无意间所摄入的塑化剂浓度, 就比环境中的浓度还要高很多倍。

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

塑化剂对于健康的危害有相当广泛的动物实验数据, 不过对于人体的健康风险, 因无法进行试验研究, 只能根据动物实验数据来估计。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用白老鼠作进一步研究, 发现曾经服食“塑化剂”的老鼠, 诞下的后代以雌性为主, 并会影响其正常的排卵;即使诞下雄性, 其生殖器官较正常的小三分之二, 而精子数量亦大减, 反映“塑化剂”毒性属抗雄激素活性, 造成内分泌失调, 影响其正常生育能力。专家表示, 研究可以应用到人类身上, 显示长期摄吸“塑化剂”对男性的影响较女性大。

目前在学界得到公认的是, 邻苯二甲酸酯对人体的最大伤害是影响生殖系统, 尤其是男童。长期摄入会干扰内分泌, 造成孩子性别错乱, 使女孩性早熟, 使男性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精液量和精子数量减少等。研究人员调查发现, 经常接触邻苯二甲酸酯可提高孕妇早产风险。

另据研究人员表示, 塑化剂会伤害人类基因, 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疾病危害风险最大, 对肝脏和泌尿系统也有很大伤害, 而且被毒害之后, 还会透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也有专家表示, 塑化剂对人产生危害的前提是长期、大量摄入, 即使有毒性, 你不接触它, 或者接触的量在安全范围内, 一般认为是没有危险的。

按照惯例, 目前各国可容忍的60公斤成人每日摄取量范围为1.2~8.4毫克, 在这样的塑化剂含量标准内, 人体会将其以尿液、粪便等形式代谢出体外。动物试验发现, 绝大部分DEHP在24~48小时内会随着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48小时内停止摄入含有塑化剂的产品, 体内DEHP浓度会快速下降。

通常情况下, 进入体内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可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 因此, 其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它的摄入量。

如何尽量避免摄入塑化剂

在日常生活中, 普通百姓要努力改变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为降低塑化剂的吸收, 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一, 在选用食品容器时, 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塑料材质, 改用高质量的不锈钢、玻璃和陶瓷容器为主。

第二, 保存食品用的保鲜膜宜选择不添加塑化剂的PE材质, 并避免将保鲜膜和食品一起高温加热, 而且最好少用保鲜膜、塑料袋和耐油纸等包装和盛放食物。

第三, 尽量避免用塑料容器或塑料袋放热水、热汤、茶和咖啡等。

第四, 尽量少用塑料容器放食品在微波炉中加热, 因为微波炉加热时温度相当高, 油脂性食品更会加速塑料的溶出。对于一些未成年的儿童, 在误食了含有塑化剂的食品之后, 可以让其多吃富含维他命的蔬果及汤汁等, 以此加速塑化剂的排出。

上一篇:浅谈建筑业“营改增”对房建工程造价的影响下一篇:以手机网上外卖为例的O2O模式移动商务消费者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