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

2022-09-05

第一篇: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

桂林山水中啊的读音

《桂林山水》中“啊”的正确读音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语气词“啊”多次出现,而每一处的读音又不尽相同。有些老师和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啊”一律读成“ā”,这是不正确的。那么,怎样确定“啊”在句子中的读音呢?这要从“啊”的音变说起。

“啊”是一个表达语气和感情的基本声音。当它单独使用时,发它的本音,读作“ā”。如果它用在句子的末尾时,它的读音会受它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具体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前面音节末尾是a、o、e、i、ü时,“啊”读作“ya”,有时也写成“呀”。例如:“真绿啊!”“真奇啊!”“真多啊!”

(2)前面音节末尾是u或ao、iao时,“啊”读作“ua”,有时写成“哇”。例如:“真秀啊!”“手真巧啊!”“他是个多面手啊!”

(3)前面音节末尾是n时,“啊”读作“na”,有时直接写成“哪”。例如:“真险啊!”“要小心啊!”“怎么办啊?”

(4)前面音节末尾是ng时,“啊”读作“nga”。例如:“真静啊!”“真清啊!”“一起唱啊!”

(5)前面音节是zhi、chi、shi、ri 或 zi、ci、si时,“啊”读作“ra”或“za”。例如:“快吃啊!”“这东西真次啊!”

第二篇:桂林山水中啊的读音 (1)

“啊”的正确读音

“啊”是一个表达语气和感情的基本声音。当它单独使用时,发它的本音,读作“ā”。如果它用在句子的末尾时,它的读音会受它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具体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前面音节末尾是a、o、e、i、ü时,“啊”读作“ya”,有时也写成“呀”。例如:“真绿啊!”“真奇啊!”“真多啊!”

(2)前面音节末尾是u或ao、iao时,“啊”读作“ua”,有时写成“哇”。例如:“真秀啊!”“手真巧啊!”“他是个多面手啊!”

(3)前面音节末尾是n时,“啊”读作“na”,有时直接写成“哪”。例如:“真险啊!”“要小心啊!”“怎么办啊?”

(4)前面音节末尾是ng时,“啊”读作“nga”。例如:“真静啊!”“真清啊!”“一起唱啊!” (5)前面音节是zhi、chi、shi、ri 或 zi、ci、si时,“啊”读作“ra”或“za”。例如:“快吃啊!”“这东西真次啊!”

第三篇:第七讲 音变变调一

第七讲:音变—变调

(一)

主讲老师:飘 飘

读准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也就是说读准每一个音节,是学好普通话语音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光做到这一步还不能自然地朗读和说话,因为朗读或说话时,不是孤立地把一个个音节发出来,而是把音节组成的词和句子连续地说出来,在连续的语流中,由于音节之间的相互影响,有的音节会产生语音变化,这种语音变化就叫音变。要把普通话说得自然而流畅,必须掌握这种音变现象。音变包括变调、轻声、儿化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音变——词的轻重音格式。 一. 上声变调

普通话上声的调值是214,单念或处于词句末尾属于被强调音阶时调值不变,其他情况往往要变调。

(一)上声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变成半上,调值由214变为211,即:上﹢非上→半上﹢非上。例如: 1. 上声﹢阴平: 北方 等车 冷风 垦荒 2. 上声﹢阳平: 好评 解决 指南 旅游 3. 上声﹢去声: 想念 表现 礼拜 晚会

(二)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调值变为24,即近于阳平。例如:彼此 采访 美满 粉笔 典礼 冷饮 港口 火种 警醒 起跑 远古 整理 体检 顶点 你好 水果 了解 领导

(三)三个上声相连,根据词语内部层次的不同,前两个音节有两种不同的变调。一种是前两个音节调值都变读24(双单格);一种是第一音节调值变读21,第二音节调值变24(单双格),即:

1. 双单格:(上﹢上)﹢上→24/24/214,如: 展览馆 演讲稿 水手长 选举法 蒙古语 草稿纸

2. 单双格:上﹢(上﹢上)→21/24/214,如:

小老虎 李厂长 老首长 好领导 党小组 总导演

(四)四个音节上声连读,一般是两两相对变调, 即:上﹢上﹢上﹢上→24﹢21﹢24﹢214。例如:

古朴典雅 海水洗澡 永远友好 采访厂长 岂有此理

(五)上声在轻声前面,要根据这个轻声的原调情况决定上声的变调。

1. 上声后面轻声的原调是非上声,变调为:半上﹢轻(21+4)。例如:

委曲 老实 伙计 口气 比方 牡丹

2. 上声后面轻声的原调是上声,要看这个轻声是否稳定。

①后一个音节只读轻声的,前面的上声变半上。例如:

奶奶 姐姐 姥姥 马虎 李子 嫂子 椅子 走了 好了

②后一个音节可读轻声也可读上声的,前面的上声变为近于阳平。例如:

老虎 小姐 老鼠 想起 给你 手里 打扫 捧起 可以

(六)上声音节处在词组或句子的末尾,有两种读法:读重音(即被强调)时读原调,不读重音时变成半上。例如:“我想喝口水”,句尾的“水”是重音,读原调。“我想喝白开水”,句尾的“水”是非重音,变读半上。“像小草那样平凡”,词组“像小草”末尾的“草”是重音,读原调。“这片草真绿”,“草”不是重音,变读半上。 【词语训练】 1. 上+上:

小组 广场 古典 展览 冷水 引导 语法 简短 野草 感想 舞蹈 反省 处理 选举 水果 铁锁 海岛 北海 美好 酩酊 贬损

2. 上+非上:海风 首先 武装

简单始终 解说 海军 老师 启发

耳朵 酒精 险些

果真

缓坡

北京 指标

语文 土地

体面 法律

3. 上+上+上: 很勇敢

展览馆

远景 讲稿 友好 雨水 耳语 使馆 雨衣

起床 演员

解决

买办纺织 巩膜

口诀 累年 满意北方 两极

凛然

启迪

马上

演出

抢夺

表白 组阁 考试 冷清

果然

古文

火柴 孔雀 手心 典范

广大

忍耐

晚报 口碑 巧妙 演戏 马路 首都 美丽 访问 武术 改革 水田 可怕 古代 举行

旅行 检查 宝贵 主持 隐瞒 脸盆 紧凑

小拇指 蒙古语 纸老虎 理想者

4. 上+上+上+上:

举手选举 岂有此理 永远友好

海水洗澡 采访厂长 产品展览

5. 多上声相连,根据语义或表情达意的需要划分成双音节或三音节

远景很美好

请你给老李演讲稿

第四篇:我的未来就是你啊的杂文随笔

中午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听到有人在门外叫我,声音较轻,但我还是听见了。第二声的时候,我回应了她。打开门,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陌生的女人,穿着红色的棉衣,手里拿着头盔,约摸四十岁左右。

“老师你好,我是王辉的家长。”原来是学生家长,她的来意我大概也能清楚了。

我请她坐下,随即给她倒了一杯水。

宿舍很简单,她坐在椅子上,我坐在床上。我俩面对面,氛围竟也不尴尬。

她是一位健谈的母亲,也是一位懂礼知义的母亲。尽管她的很多话都是在重复,话题也是比较单一。

但能看得出来,作为母亲,她对于儿子寄予了多大的期望。

开篇便是一句:“不瞒老师你说”,所以最开始我便对她产生了一种理解之意。

小学的时候王辉成绩很好,所以夫妻俩便打消了要二胎的年头,一心一意之打算培养儿子成人成才。只是没有料到的是,儿子进入初中后,各科成绩都不怎么理想,和小学的同学相比,不仅失去了小学时的成绩优势反而被他们甩开了距离。

她反反复复提到了那几个名字,反反复复对儿子现在的学习表示疑虑。甚至,她还带了王辉小学的报告册,上面依然鲜明地写着王辉小学的成绩和学习情况。显然,她这次是特意来找我的。显然,她对儿子的上心关绝非是说说而已的。

她问我王辉的语文怎么样?上课表现如何?拼音好吗?作文写得如何?

在她的心目中,儿子还是小学时候的那个佼佼者,除了自制力差点,智商情商都是没问题的。这大概是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一个普遍的认识,我能够理解。每一个父母,都不愿承认自己的孩子有多差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前程似锦。

老实说,我是挺喜欢王辉的。我和他的关系不禁让我想起了小王子狐狸所说的那句话:我驯服了你,我就得对你负责了。记忆里初一刚开学那会,总是能看到王辉佝偻身子趴在桌子上,然后用一种斜视的眼神看着你,并且目光里尽是莫名的仇视感。我不知道那时的王辉为什么会这么看我。

但我现在的记忆里,竟皆是每次去教室他和我独特的打招呼方式:好久不见。好像他现在真的像是被我驯服了般。

他总是喜欢把校服上的帽子戴在脑袋上,我时常会从身后将他的帽子扯下。他接着便会表现出一种似真非真的忸怩感、甚至惊讶感。

在我的眼中,其实他终究还是个孩子。他的孩子气是每次下课迅速的跑出教室然后回头看我几眼,然后和同学笑着跑开了;是上课瞪他几眼他便羞愧得用书遮住了自己的脸。

也许,我还不够了解他。但我愿意,慢慢帮助他,多多关注他。

在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作为独生子女的压力与责任。这些皆来自于她母亲的言语里,神情里。毕竟在他的未来里,寄存着整个家庭的期冀。他是一个家现在的中心,未来的希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历世的累积,我慢慢地、慢慢地理解了天下父母心。

很多看似平凡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平凡;很多看似奢侈的东西,其实一点都不华贵。尽管我不是完全赞同王辉母亲的一些想法,但是我仍然被她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打动。也许王辉现在不会懂,也懂不了,但是我依然希望王辉能够在这片期冀之下活出自己的精彩。毕竟,他就是一种寄以深情厚望的未来啊。

一个多小时的聊天,内容并不多,甚至单调得有些重复。甚至在临走的时候,王辉的母亲把感谢我的话挂在嘴边不放。为人师表,传道受业解惑,这本不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吗?

大概这就是老师这个职业温情的一面所在,明明在做着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却碰撞出了心与心的暖意。

看着王辉母亲的背景,年轻的姿态并不是那么显著了。青春的韶华啊,年轻的岁月,为了孩子的成长,总是无怨无悔,青丝变白丝也从不更改。

当年啊,我的父母也正是这么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我们,视我们为未来。

我见过他们年轻时候的照片,青春,俊俏。只是好似一瞬之间,他们就变老了。皱纹和老茧覆盖了整片葱郁的年华。岁月的一催一促,催熟了我,也催老了他们。

我希望啊,我的芳华,可以重新再芬芳一次他们的人生。所谓的成长和未来,是我明白了你们当初的用心,也还有机会对你们好好用心。

如今,我正在平凡的岗位,认真的努力,成全那年你们设想的未来。真希望,我能让未来更美好一点点。

第五篇: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定义: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

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

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

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

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

1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

远矣,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

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例如: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墨子·公输》

诺。先生休矣! 《战国策·齐策》

“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例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年几何矣? 《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3 、“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 、“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5 、“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

(1 )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如“晋国,天下莫强焉。”

(3 )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学焉。”

(4 )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 、“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 (1 )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译为“吗”。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触龙说趙太后》

(2 )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译为“呢”。

(3 )用在特指问句尾,(特指问是用疑问代词提出所问内容,要求对方就疑问代词所指来回答。)可译为“呢”。 (4 )用在反问句尾,(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译为“吗”或“呢”。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墨子·兼爱上》

况日不悛,其能久乎? 《 晏婴论季世》

2 (5 )“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吧”“只怕„„吧”。“乎”仍是疑问语气。

(6 )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问语气词,只是句中的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的疑问语气相应减弱了,带有疑虑未定的色彩。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善哉,技盍至此乎! 《庄子·养生主》

天乎!吾无罪! 《史记·秦始皇本纪》

8 、“哉”:

(1 )用在感叹句尾是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的,可译为“啊”。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2 )用于反问句尾更为常见,这时一般需要疑问代词或“岂”字和它呼应依然是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例如: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李斯《谏逐客书》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9 、“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的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今若是焉,悲夫! 柳宗元《三戒》

10、“兮”:一般用于韵文的感叹句尾,可译为“啊”“呀”。

11、“何以„„为”意思是“为什么用得着„„呢”,是无疑而问,例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论语·颜渊》

12、尾语气词的连用

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可以连用,最常见的是“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面。例如:

位其不可不慎也乎! 《左传·成公二年》 何可胜道也哉! 王安石《遊褒禅山记》

“乎”和“哉”也常连用,“哉”只能放在“乎”的后面。例如: 善败由已,而由人乎哉? 《左传·僖公二十年》

3 连用的语气词,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最后是“乎”的句子重点在询问,最后是“哉”的句子重点在感叹。

除“乎”“哉”外,“矣”“已”“与”“邪”“夫”等,也可以放在其他语气词的后面。

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 《荀子·议兵》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三个语气词有时也可以连起来用,最常见的是“哉”放在另外两个语气词之后。例如:

吾罪也乎哉!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三个语气词连用,感情色彩一般都比较强烈,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

三、句首语气词

最常见的句首语气词有“夫”、“唯”、“其”三个字。

1 、“夫”

“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的。它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孙子·谋攻》

夫寒之於衣,不待轻暖;饿之於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夫”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相结合,成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且夫、故夫”大致等于“且、故”,增加了“夫”字,就加强了要发议论的语气。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 《韩非子·问辩》

2 、“盖”:

(1 )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不译。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4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孝文本纪》

(2 )用在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为“大概”“可能是”,我们处理为语气副词。

3 、“唯(惟、维)”

“惟”字用作句首、句中语气词时,可以写作“维”“唯”。用于句首时,有两种作用。一种作用是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例如:

惟辟(国君)作福,惟辟作威。 《书经·洪范》

唯赤则非邦也与? 《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

另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例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

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扬恽《报孙会宗书》

“惟”字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书经》、《诗经》中比较常见。例如:

蚩尤惟始作乱。 《书经·吕刑》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

4、其

语气词“其”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擬议,有“大概”、“恐怕”等意思。例如:

齐其为陈氏矣。 《左传·晏婴论季世》

四、句中语气词

句中语气词常有“者”“也”两个。

“者” 用于句中,主要表示提顿语气,在表示停顿语气的同时,有提示下文的作用。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左传隐公四年》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 也

语气词“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但有时也用于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提示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表示停顿语气。例如: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句中“也”字还常和“者”字相结合,位于主语之后,起提示谓语的作用。例如:

君子也者,道法之宗要也。 《荀子·致士》

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有些虚字,古人一般把它叫做“发语词” 或“发声词”,现代有的语法著作把它叫做“语首助词”、“语中助词”,有的语法著作把它叫作“词头”、“词尾”。

可以肯定的词头主要是一个“有”字,可以肯定的词尾是“然、如、尔、若”。还有“其、言、于、薄”四字,在《诗经》中用例很多,散文中却很少看到,也被看作词头,暂难作出定论。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一)有

“有”字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例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於有殷。 《书经·召诰》

朝代名词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后代,如“有唐”、“有明”等。 “有”又用于某些名词前面。例如: 予欲左右有民。 《书经·皋陶谟》

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例如:

不我以归,忧心有仲。 《诗经·邶风·撀鼓》

(二)其

6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面。例如: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诗经·唐风·扬之水》

北风其凉,雨雪其滂。 《诗经·邶风·北风》

(三)言,于,薄

“言、于、薄”用作词头时性质相同,都只能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诗经·周南·葛覃》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诗经·召南·草蟲》

(四)然、如、尔、若

“然、如、尔、若”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状语(有时也用作谓语)。此外还有“焉”“ 乎”两个字,作用同前四字相同。“如、尔、若”可以认为是“然”的变形。例如:

天下晏如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子路率尔而对。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形容词后面加上这些词尾,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一般都可以解释为“„„的样子”(古人解释“为„„貌”)。

上一篇:油品销售科管理制度下一篇:粽叶飘香话端午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