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读后感

2022-07-20

第一篇:幸福在哪里读后感

《教师的幸福在哪里?》读后感

固店学校 陶兰

虽然我是一名教师,但我本身不太爱看书,尤其是理论性特别强的书。读《教师的幸福在哪里?》这本书是源于我的大学同学在QQ空间中晒出了这本书,我一看到这个书名,不禁让我反思了自己。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我而言,我的职业幸福感在哪里?教师整个行业的幸福感又在哪里呢?自己可能是对人生也有点小疑惑,迫使我也借阅了这本书《教师的幸福在哪里?》!

初读这本书,我觉得书中这样的一段文字真实描绘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老师披星戴月上班,辛辛苦苦备课;精心设计一节节课堂教学,细心批阅一份份学生作业;耐心教授知识要点,苦心劝导莘莘学子;心系教学一日日,牵念课堂一年年。有考试成绩的压力,有淘气学生的伤害,有自我效能感的缺失,有顾不得自己家庭与孩子的遗憾……教师的职业就是如此辛苦,教师的工作就是如此沉重;在辛苦而沉重的压力下,“幸福”二字似乎离教师很远,那么教师能否具有幸福感?教师的幸福又可以在哪里找到呢?”

这一年半的工作经历多我来说,我是幸福的。因为我年轻,因为我有激情,因为我热爱这份职业,因为我更爱我的学生们。 作为一名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就是课堂。教师就是编剧加导演,一堂课是否精彩就取决你怎么编怎么导。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会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能和学生一起分担痛苦,一起分享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1

另外,教师的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父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有一次我们班学生张子涵的鞋带开了,我就提醒他绑下鞋带,结果他说了一句“老师,我不会!”。当时我很吃惊,然后我就蹲下来,教他如何绑鞋带并告诉他,你今天晚上的其中一项作业就是学会绑鞋带。第二天来了,我问他“你学会了没?”,他说“老师,我会了”,一边说着还主动给我演示了一遍。虽然他的动作不太熟练但当时我的心里非常的高兴,因为我使学生向生活上的独立又迈进了一步。还有一件事就是我们班的班长崔明伟在小花园里摔倒了,胳膊擦伤了腿也走不动了,我当时着急地赶紧看他的腿摔得怎么样。这时围着的学生朱佳凝冒出一句话“老师,你怎么那么像他的妈妈呀!”。我笑着说了一句“我就是你们的第二个妈妈。”孩子们当时边走边把这句话就传开了。其实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在学校里老师就是他们的家长,我觉得能够得到学生们的肯定就是莫大的幸福。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 经过这一年半的工作,我觉得要想在教师这个平凡中蕴育着伟大,繁琐中构建着人生基石的岗位上感受出幸福,与自己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和责任心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对工作的看法不同,那也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如果视工作为人生的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把

2

工作视为沉重的负担,人生就是地狱。如果一个人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再容易的事都会变得困难与无趣。当一个人叫喊着这个工作很累人时,即使他不卖力气,他也会感到精疲力竭,反之就大不相同。 有时候我们会计较自己做的工作比别人多,心里抱怨挣一样的钱为什么我干的要比他多呢?其实多干工作是快乐、幸福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辛勤工作、不计名利的人,他们脚踏实地,鲜有牢骚,也没有时间发牢骚。而那些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者常常是那些百无聊赖、生活安闲、无所事事的人。

那教育的幸福或者说教师的幸福到底在哪里呢?其实很简单,教师的幸福就在每个人的心底!当自己把幸福的感觉用工作的行动表达出来并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时,这本身就是幸福的事情。

第二篇:幸福在哪里?——《幸福是一种心态》读后感

放假了,校长发给我们两本书,一本是《幸福是一种心态》,另一本是《给教师一生的建议》,放在书架上好多天我也没动。有一天,老伴心情突然有点不顺,愤愤地说:一天忙忙活活,没有一点幸福感,人活着这是图什么呢?我突然想起了放在书架上的书,这才把它拿起来,翻开来,并看了起来。

几个大字《幸福是一种心态》映入眼帘:“生活就是删除昨天的悲伤,复制今天的快乐!”“给生活开一扇窗。”——作者:黎丹正。就这几个字让我有兴趣继续往下面看。看着看着,我的心豁然开朗,就把老伴也叫过来,我说:你看,你找幸福,幸福在哪里?幸福在这里啊!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们关心最深、感受最切、困惑最多的话题。但正如书中所道:真正的幸福,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心态和心灵上一点小小的满足。不愁吃,不愁穿,有房住,有事做,儿孙绕膝,左右逢源,一天忙忙活活这就是幸福。不是我们自己在逃离幸福,而是我们忽略了自身的心情与感受,忽略了我们原本可以获取幸福的感动。

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我们的心里。幸福不是靠别人施舍,也不是靠上天怜悯,只有靠自己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悟。阳光心态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人生,只要用良好的心态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幸福就会盈盈在握。比方说:经过一个黑夜的休息,清晨起来,打开窗户,迎接那一缕清晰的晨光,深吸一缕清晰的空气,这就是幸福!幸福源于感激的心。我们要感激父母,感激生命,感激朋友,感激这温暖的阳光,感激这湛蓝的天空,感激这广阔的大地。只有感激才会珍惜,珍惜才会满足,满足才会幸福。当我们感激所有的一切,我们又怎么能够不幸福呢?

幸福是一种心态。天天都是好天气,“天气”指的就是一种阳光的心态。幸福的心情就像晨光中的迷雾,看似朦胧却又清晰,看似浅显却又真实!工作中的幸福是服务对象给的;生活中的幸福是家人和朋友给的。哪怕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哪怕是一顿欢乐的晚餐;哪怕是一次激情的争辩!有事就想十分钟,过去就拉倒,天大的事也不要总放在心里,没完没了!处事总要阳光一点,说话也要阳光一句。

《幸福是一种心态》这是一本帮助人调节心态、获得幸福的好书,细细读来确实启发心智。教会了我如何去获取幸福,那就是始终保持好自己的阳光心态,笑对一生。让我们给自己的生活开一扇窗吧!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本身就是多味胡豆,酸甜苦辣应有尽有。这是现实,普遍规律,没有必要伤感与埋怨。境由心造,把自己的心态调节好,加上理性、洒脱与豁达,把幸福变成一种习惯,让它时时光临我们的人生。

幸福在哪里,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2012年2月18日

第三篇:《开学第一课》幸福在哪里的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9月1日的晚上观看了《开学第一课》,由开场歌《幸福在哪里》,我就知道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幸福。

有的人说:“幸福就在身边,人人关爱你,这就是幸福。”还有的人说:“付出多,回报多,这就是一种幸福。”其实,在我没看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前,我认为幸福就是“所有人都爱自己”。可我观看后,我对幸福的理解就又加深了一层。

第一节课是撒贝宁主持的。他对幸福的理解是:只要你相信,只要你努力,没什么做不好的。这节课的主要嘉宾是刘浩,刘浩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他的眼睛见不到一丝光明。如果换作是别人,肯定心情、生活都在低谷里徘徊。而刘浩没有,就是因为眼睛看不见,所以比正常人更加乐观、开朗、自信。他热爱音乐,也许音乐就是他的幸福吧。刘浩用3年的时间拿到了一些正常人有可能一辈子都拿不到的奖——德国国际音乐总决赛第三名。他是用什么才能换得今天的荣誉?他用的是比正常人多几倍的汗水与自信。刘浩说过:“我跟正常人一样,就是看不见。”从刘浩的话语中可以知道,他是幸福的。他还说过:“要相信自己,幸福就在身边,前途是光明的。”从刘浩这个故事让我明白:自信就是幸福的一个基础。

世界巨星成龙也说过:“我要努力,付出越多,这就是一种幸福。”陆子艺也问过撒贝宁老师,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撒贝宁老师答:“首先要有一个阳光的内心,无论是逆境还是一帆风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都要有一个充满快乐的内心。”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到了第二节课。这节课的老师是王小丫。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王中华老师,他带领着乡村里的学生们跳起了迈克·杰克逊的太空舞。应该说这些孩子们的幸福就是跳舞。我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是一种幸福吧。

第三节课开始了,老师是董卿。首先出场的是“最美”女孩孟佩杰,她每天的日子都处于“跑”这个字。为什么呢?她早上天没亮就起了床,然后给养母按摩,洗养母的衣服,做完以后跑去学校。上学回来后,跑回家,做饭,做完饭后,给养母按摩,让瘫痪的养母把午饭吃完。有时候快上学了,她就拿起一个冷馍,边跑边吃。下午放学回来,吃饭,吃完饭后,推着轮椅,带着养母去外面散步、溜达。回来以后,再给养母按摩,基本把这些琐事做完,已经九点多了,她才静下心写作业。直到12点多钟才睡觉。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就这样,重复了四千多个日夜。孟佩杰认为幸福是:“只要老妈能健健康康的、开开心心的,就会感到幸福。”

最后,所有嘉宾、老师宣读了中国少年幸福宣言:①我要成长;②我要乐观;③我要自信;④我要超越;⑤我要感恩;⑥我要分享;⑦我要宽容;⑧我要沟通;⑨我要关爱;⑩我要赞美;⑾我要努力;⑿我要奉献。看完《开学第一课》,我觉得幸福就是这十二点所组成的。其实,幸福就在身边,奉献就能幸福,快乐就是幸福。

第四篇:幸福在哪里

一日禅:幸福在哪里

2012年11月05日 07:58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郭耀庭

更多 分享到:

38人参与0 10条评论0

幸福在哪里(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幸福不是别人的感觉,而是自己的内心体验。幸福不在钱多少、官有多大,也不在住得房子有多大、开得车子有多好。其实,幸福并不昂贵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在我们平常生活的点滴中。

第五篇:幸福在哪里

2002年,以色列人泰勒·本一沙哈尔第一次在哈佛大学开设积极心理学选修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中途还有两个退出了。

第二年,泰勒的老师菲利普·斯通——哈佛大学第一位积极心理学教授,建议他为这门课办一个说明性质的讲座,这个办法看起来很有效,那个学期他的学生增加到了300多人。

到了第三年,泰勒的教室里拥进了850人,超过了“哈佛王牌课程”曼昆的《经济学导论》。

2011年初,随着网络公开课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网络学习世界名校的课程。泰勒和他讲解的积极心理学(网友们昵称其为“幸福课”)成为网络热词,他的授课视频风靡中国。

对于这位被称为“幸福大师”的教师而言,谁是他心中最幸福的人呢?

在泰勒眼中,他的祖母是他见过的最幸福的人。

泰勒的祖母沙瑞尔亲眼看见自己的父母和5个哥哥被纳粹杀害,她和姐姐被关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当奥斯维辛被解放时,随军医生凭借目测判断幸存者的生命体征,有希望活下来的就带走,送进医院。

那时,沙瑞尔瘦得只剩下27公斤,躺在她旁边的姐姐36公斤。医生判断她姐姐能活下来,认定她必死无疑。但当士兵去抬沙瑞尔的姐姐时,沙瑞尔的姐姐死活不肯走,死死抓住妹妹的手腕,不会说英文的她重复着一个单词“sister”,任凭士兵怎么掰都掰不开。医生没有办法,只好让士兵把两个女子都带走。

送到医院之后,医生们预言沙瑞尔活不过半年,但是半年之后,沙瑞尔的体重从27公斤变成了45公斤。

“她的坚强和乐观,对生命的强烈渴望,让她活了下来,并且还生养了子女,这才有了我们。”泰勒崇拜祖母身上顽强的生命活力,当他的女儿出生时,他让小家伙承袭了他祖母的名字。

泰勒在事业达到巅峰时,辞掉了哈佛大学的教职,带着妻子、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回到了以色列。“做出这个决定时,很多人说,这家伙一定是疯了!或许我真的疯了,但是我觉得回到我的国家,看到我的孩子跟我的父母在一起,在有祖父祖母的环境下成长,而我自己可以跟我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对我来说这一切要比世界上所有其他的荣耀都更加珍贵。”

幸福是什么?

泰勒的回答很简单:“拿出时间,与你珍惜的人好好相处。”

上一篇:信访工作培训讲话下一篇:消防维保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