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散文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现代诗歌散文范文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五单元练习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欧盟委员会的报告显示,即将加入的10个新成员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基础知识 仅为现有成员国平均水平的47%,新老成员国贫富悬殊。

B.为了让蜜蜂有足够的体力,所以蜂农用人造养料、高能食品等喂养蜜蜂,严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重损害了蜜蜂的健康,使全世界的蜜蜂数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C.暑假期间,学校组织的采风小组深入到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搜集了

陈蒿摽紧缚住沁人心肺苗圃涨破

近七百万字的民间故事,还采录了七百余首情歌和少量民歌。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五单元测试题

嘬奶水气泱泱树结果铰了璀璨琳琅

笤帚铁锹胆怯乖觉脂粉狼藉 蕴藉一簇测度褊狭放肆自恃鹄立悄无声息倏忽黑魆魆瘦瘠刹那阴霾淅沥刚劲有力窸窣瞭望间隙倔强栩栩如生前仆后继馨香差可比拟泫然棕榈瘦削锡箔翌年省思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量刑 估量 量入为出 量力而行B.澄澈 澄碧 江澄如练 澄清事实C.当差 当成 当头棒喝 一马当先D.解差 解元 解运文物 浑身解数

3、 各 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轶事 膨胀 不 愠不火 囤积居奇B.葱茏 札记 再接再厉 明火执杖C.跳漕 冷僻 颐指气使 有恃无恐D.陨落 祛除 挑肥拣瘦 以德报怨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 加入WTO后,由社会结构变革而产生的各种新的社会组织,也将逐步改变现有的社会格局,_________出一些新的社会功能。

(2) 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资金紧张,经营陷入困境,全体员工响应公司号召,精打细算,仅一季度就_________经费近百万元。

(3) 一座占地面积_________600个足球场,融商务贸易、金融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城这个月刚刚_________专家论证,预计4月初破土动工。A.派生 结余 相当于 / 通过B.衍生 结余 约 / 经过C.衍生 节余 相当于 / 通过D.派生 节余 约 / 经过

D.此书集录了他多年来对先秦诸子进行研究时写下的大量随笔,这是他塑造吕

不韦这位被历史蒙垢的先秦时代伟大形象的学术基础。

6、 这次金融危机,通用和福特汽车也卷入其中。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已发出破产警告,卖光了铃木汽车的股份,净身出 户,并向美国政府发出求救信号;而福特也已出售了马自达汽车20%股份,汽车股价随即暴跌了24%。美国通用汽车目前在我国有上海通用汽车和上汽通用五菱两家合资企业,通用面临破产,会否影响在华合资企业?福特股权的变化会否影响长安福特马自达合资公司的发展?

通用中国、福特中国两公司有关人士昨日表示,母公司面临的危机不会影响到中国合资公司的业务,明年两家公司还将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通用、福特以及马自达在中国的近百万辆汽车用户,不会无人过问。

请为这段文字拟一个标题,要求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15字以内。(4分)

7、 将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个长单句,要求:保留全部信息,可以增删个别词语。(4分)

①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2010年税率调整提案。 ②美国在2月27日公布了这一提案。 ③美国高收入者有260万。

④提案拟将高收人者的两项高收入税的税率提高至36%和39.6%。 ⑤今天,美国国会通过了这个提案。

二、阅读下面一篇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咬春王诵诗

我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一天下午下课的时候,我正在走廊里和同学们玩耍,传达室的门卫师傅找到我,说门口有人来找我,叫我去看看。

这时正是农历腊月,老天正下着小雪,北风不大,裹挟着雪花,直往脸上打,还朝脖子里钻,有些冷。我一路小跑,急匆匆地赶到校门口。一看,是母亲,站在校门旁,头上裹着蓝布头巾,已经落了一些雪,露出的脸,冻得红红的。身上的衣服也很单薄,两只脚上的鞋子也被雪水打湿了。母亲站在那里,有点瑟瑟缩缩的,显然有点冷。

老家山村到县城有30多里路,母亲是双小脚,在这寒冷的雪天里,歪歪拽拽走了一上午。我心里一阵难受,埋怨说:“妈,就要放寒假了,你还来干什么?” --母亲却说:“俺来看看你呗,送点煎饼来。”说完,从身后提来一包煎饼给我。我一看母亲那双粗糙皲裂的手,心里很疼,连忙拽着母亲的手说:“妈,天气很冷,你到宿舍里暖暖身子吧。”母亲却说:“走了一些路,俺也不冷,不用了。刚才,门卫师傅也叫俺到屋里等,俺谢过了。你们都有事,俺得走了。”说完,又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个长爽爽滑溜溜的青萝卜,笑着递给我说:“孩子,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么?

我心想,也真是,带个萝卜干什么,又不是什么稀罕物,谁没吃过,有点不耐烦地说:“不知道。”母亲抚摸着我的头说:“今天是打春呀,五九的最后一天。春打五九尾,穷人掉不得鬼。俺特地给你送个萝卜来,你身子骨单薄,吃点萝卜,咬咬春,不害头痛,不害腰疼,平平安安的,俺就放心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今天是立春,每年立春这一天,母亲都要洗净几个萝卜,切成好几瓣,放在盘子里,到立春的那一刻,全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一人一块萝卜,吃得脆响,这叫咬春,新的一年,能消灾祛病,平安健康。这是老家的风俗,不知从什么年代传下来的,立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萝卜,祈求平安。 当时的日子很艰苦,学校食堂也很差,学习又紧张,父母亲经常到学校来看我,送点煎饼,送点好吃的。今天是立春,难得母亲想着我,想着咬春。我愣愣地站在校门口,拿着还有母亲体温的青萝卜,望着母亲消失在飘飘洒洒雪花里的模糊身影,我的双眼已噙满了泪花。

现在,母亲早已远去了,我也离开了小山村,在小城里安了家,但咬春这一习俗,我一直坚持。每年立春的时刻,我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红萝卜、白萝卜、青萝卜,还有一些好吃的水果,全都端上桌子,一家人吃着,咬春。这时候,我又想起母亲到学校给我送萝卜咬春的情景,仿佛母亲就在眼前。我真想把春咬住,让母亲永远微笑在春天里。

1、下面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就是“咬春”,即母亲在立春这一天,到学校送萝卜,要“我”吃点萝卜,咬咬春,不害头痛,不害腰疼,平平安安。

B、文中描绘了今昔两幅“咬春图”,色彩斑斓,同中有异,形成鲜明对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过也有些迷信色彩。

C、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如:雪花“朝脖子里钻”,鞋子“被雪水打湿了”,母亲“从贴身口袋里掏出青萝卜”等,写得生动感人。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多用短句,另外,口语运用也很精彩,如,写萝卜用“长爽爽滑溜溜”,写母亲行路艰难用了“歪歪拽拽”等,贴切得体。 E、结尾一句“我真想把春咬住,让母亲永远微笑在春天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既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迸发,又是全文思想内容的升华。

2、这篇文章以“咬春”为标题有何深意?全文借对“咬春”的叙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前后两处画线的地方,是“我”对母亲的两次“责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

情?

4、文中有几处景物点染,写到“北风”、“雪花”等,这对母亲形象的刻画和全文主题的表达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

附:[参考答案]

一、2. B(B均为chãng;A“估量”读liáng,其他读liàng;C“当成”

读dàng,其他读dāng;D“浑身解数”xiâ,其他读jiâ。)

一、2. B(B均为chãng;A“估量”读liáng,其他读liàng;C“当成”3. D(A不愠不火——不瘟不火;B明火执杖——明火执仗;C跳漕——跳槽)读dàng,其他读dāng;D“浑身解数”xiâ,其他读jiâ。)4. C( 派生: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从主体分化产生出来;衍生:演变发生。结3. D(A不愠不火——不瘟不火;B明火执杖——明火执仗;C跳漕——跳槽)余:指收支相抵后账面上算出的剩余数额;节余:指因节约而产生的剩余。相当4. C( 派生: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从主体分化产生出来;衍生:演变发生。结余:指收支相抵后账面上算出的剩余数额;节余:指因节约而产生的剩余。相当于:与(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约:表大概;通过:征求有关的人或组织的同意或核准(议案等)经过法定人数的同意而成立;经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等。) 5. A(B“所以”多余;C“情歌”与“民歌”概念交叉,不能并列;D“蒙垢”

即蒙受耻辱,与“被”语意重复,应改为“在历史上蒙垢”。 )

6、 我国百万车主不会成为“孤儿”

7、 今天,美国国会通过了2月27日公布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拟将260万高收入者的两项高收入税的税率提高至36%和39.6%的2010年税率调整提案。

(单句形式1分,语序恰当1分,信息完整2分,不是单句不得分) (4分)

二、

1、BE( B、“色彩斑斓”、“迷信色彩”有误;E、“夸张手法”

有误,这里不是夸张,而是真实感情的抒发。)

2、“咬春”既是当地的一种风俗,又是全文的线索,以“咬春”为题,能起到提纲挈领、引人入胜的作用。作者通过母亲到学校给自己送萝卜“咬春”这件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和怀念。

3、第一次是因为看到母亲凭着一双小脚,冒着风雪步行30多里路,到学校来看自己,心里难受才“埋怨”母亲的,这里表达的是对母亲的疼爱。第二次是看到母亲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个萝卜,觉得并不是什么稀罕物,所以对母亲的问话感到不耐烦,这里表达的是对母亲送萝卜的不理解。

4、母亲是冒着风雪来送萝卜给“我”的,北风直往母亲脖子里钻,雪花打着母亲的脸,雪水打湿了母亲的鞋子,这里对风雪的描写,为全文提供了一个背景(典型环境),同时也衬托了母亲的爱子心切。

于:与(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约:表大概;通过:征求有关的人或组织的同意或核准(议案等)经过法定人数的同意而成立;经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等。) 5. A(B“所以”多余;C“情歌”与“民歌”概念交叉,不能并列;D“蒙垢”即蒙受耻辱,与“被”语意重复,应改为“在历史上蒙垢”。 )

6、 我国百万车主不会成为“孤儿”

7、 今天,美国国会通过了2月27日公布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拟将260万

高收入者的两项高收入税的税率提高至36%和39.6%的2010年税率调整提案。(单句形式1分,语序恰当1分,信息完整2分,不是单句不得分) (4分)

二、

1、BE( B、“色彩斑斓”、“迷信色彩”有误;E、“夸张手法”有误,这里不是夸张,而是真实感情的抒发。)

2、“咬春”既是当地的一种风俗,又是全文的线索,以“咬春”为题,能起到提纲挈领、引人入胜的作用。作者通过母亲到学校给自己送萝卜“咬春”

这件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和怀念。

3、第一次是因为看到母亲凭着一双小脚,冒着风雪步行30多里路,到学校

来看自己,心里难受才“埋怨”母亲的,这里表达的是对母亲的疼爱。第二次是看到母亲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个萝卜,觉得并不是什么稀罕物,所以对母亲的问话感到不耐烦,这里表达的是对母亲送萝卜的不理解。

4、母亲是冒着风雪来送萝卜给“我”的,北风直往母亲脖子里钻,雪花打着母亲的脸,雪水打湿了母亲的鞋子,这里对风雪的描写,为全文提供了一个背景(典型环境),同时也衬托了母亲的爱子心切。

第二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 精读:《天狗》

略读:《井》《春》《无题》《川江号子》 

二.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

2. 结合课文,领悟现代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



(二)方法与过程:

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学习现代诗的朗诵。 

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各篇诗歌蕴含的人格魅力。 

三. 教学步骤: 

(一)单元知识总括

本单元都是展示“生命的律动”的诗篇。这些诗篇所显现的生命形态,或如“天狗”般充满豪放的气势,或像“井”一样保持着“静默,清澈”的姿态,或如“春天”一般显示蓬勃的生机;或者表现为战士直面死亡的勇气,或者表现为船夫搏斗急流的坚韧。我们应领悟并品味这些诗歌所包蕴的生命内涵,进一步了解现代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生命的律动”是这些诗作内涵的共同特征。不过,每篇诗歌所表现的生命形态是各不相同的。《井》所表现的是一种“静默”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张扬、凌厉的“天狗”形象及其代表的生命意志大相径庭:前者趋于内敛、收束,后者则显得外张、夸饰。同时,不同生命形态蕴涵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如《无题》全篇渗透着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令人产生崇高感;《川江号子》也包含了悲壮的意味,但更多的是悲慨与孤寂。

诗歌的思维方式是十分奇特、令人费解的,因为诗人往往采用隐喻、夸张、象征等手法,将自己的感觉进行了变形或转移处理,使得显示出来的形象与他要表达的思想“大相径庭”。

现代诗歌的朗诵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应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特征,这是诗朗诵的基本前提,如果对诗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就无法正确地进行朗诵;其次,要把握诗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句法、韵律、节奏,这是诗朗诵的关键;再次,善于捕捉语词的弦外之音,使自己的朗诵富于个性化。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自由诗,朗诵起来难度相对大些,在没有明显的韵脚的情形下,应格外留意这些诗的内在节奏和旋律。本单元所附的知识短文《走进诗的世界》,从总体上说明了现代诗的基本特征。这里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诗的定义,这是由于人们对诗的理解千差万别所造成的,不过诗有自己的基本的格式和规定。 



(二)《天狗》 1.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卓文君》等。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著作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

一、

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

九、

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其中文学20卷)行世。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他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2. 诗歌分析

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一形象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全诗共有四节。第一节的起句“我是一条天狗呀!”犹如横空出世,“天狗”的形象就此脱颖而出。紧接着,诗人连续用四个“吞”字,展示了“天狗”的无比豪放的气概,这一节末尾的“我便是我了!”是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

为了强化“天狗”的气势,诗的第二节又连续用四个“光”和“Energy的总量”,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这一节里的“月”“日”“星球”“全宇宙”,直接承续上节而来,从范围和气势来说是逐步升级的。 第三节是全诗的核心和高潮,通过“天狗”的“动”的形态(“飞奔”“狂叫”“燃烧”),来展现它的狂放不羁的性格。其中,“飞跑”是理解“天狗”的动感精神的关键:诗人除了连续用三个“我飞跑”外,还用了一个比喻(“电气一样”)和三个“在……上”的句式,来烘托奔跑的速度,勾勒了“天狗”一往无前的姿势。至于这一节里的“剥皮”等动作,显然将“天狗”的恣肆狂放推向了极致。由此,最后一节的两句才显得顺理成章。

总的来说,这首诗从第一节的“吞”(积蓄能量)到第二节的“放”(“光”),再到第三节的恣意“飞跑”,也就是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天狗吞日”“飞奔”的壮美图景。

这首诗,由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我”的带动而完成,整个诗篇的所有字句都听从“我”的召唤和推动,向前奔涌不止。诗句从“月”到“日”再到“一切的星球”直至“全宇宙”,都过渡得极为自然随意,几乎来不及选择和停留就被“我”裹挟而走,这股奔涌的语词之流直到“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这二句才戛然而止。全诗以“我”为起端,以“我”的爆裂而告终:“我便是我呀!”本来宣告了“我”的完成,同时预示了“我”的壮烈的毁灭,因为与之相连的是“我的我要爆了!”。

与“天狗”的狂放气势相适应,这首诗不仅主题思想趋于阔大、高远,而且语言、风格极为强劲、有力。无论从气势还是风格来说,这首诗都是空前绝后的。

在这首诗里,“天狗”形象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一个五四时代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大写的“我”(民族与时代新人),又是一个热忱、坦荡、叛逆的“小我”,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见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里牵涉到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的关系。郭沫若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主张“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他的好友田汉在给他的信里也说:“你的诗首首都是你的血,你的泪,你的自叙传”(《三叶集》)。这正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这首诗体现了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应该说,泛神论思想贯穿整部《女神》。一般认为,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杂糅了以斯宾诺莎为代表的西欧十六七世纪泛神论哲学和古代中国、印度哲学里的泛神论思想。他曾这样说:“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这就可以解释,这首诗中为什么多次出现了“月”“日”“星球”“宇宙”等词语。同时,郭沫若诗里的科学观念与泛神论思想是相辅相成的,“X光线”“电气”“神经”“脊髓”“脑筋”等科学术语的使用,可以被视为一种科学观念的表现。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均开阔了诗人的眼界,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有助于他的诗里包容宇宙万物,从而使其诗风雄奇、健美。

这首诗的整体手法是拟人,“天狗”形象的塑造能够生动地展现充满豪气的时代自我精神。拟人手法也便于诗人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夸张:“天狗”的“吞”“月”“日”“星球”以及“全宇宙”,“天狗”的“飞奔”“狂叫”“燃烧”乃至“剥皮”“食肉”“吸血”“啮心肝”,就变得十分自然、合理。因此,这首诗的拟人是巧妙的,夸张也是合理的。 这首诗的诗体形式同它展示的“天狗”形象和表现的思想主题是相得益彰的,也同《女神》里的其他诗篇一样,是完完全全的自由诗体。郭沫若称:“形式方面我主张绝对的自由,绝端的自由”(《论诗三札》)。《天狗》正是如此,似乎惟有采用这自由的诗体,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天狗”的狂放不羁。在这首诗中,诗句是长短不一的,每一节的行数也不固定,且没有统一的韵脚。不过,郭沫若更看重的是一种内在的节奏,即随着情绪的起伏消涨而形成的韵律,这是一种自由不拘中的调协。他往往通过铺排、复沓等手段实现这样的韵律效果,如连续三个“我飞跑”就让人感到某种迅疾的节奏。 



(三)《井》 1. 作者简介

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的霹雳州,在那里念完小学和初中后回国,在福州英国教会创办的福州私立三一中学(现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就读,1937年毕业后考取浙江大学生物系,因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迁往贵州,故借读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39年又转学到西南联大(昆明)外语系就读,先后在昆明、湖南芷江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回西南联大毕业。同年,到重庆《大公报》任国际版编辑一年后,出国到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任教三年;随后在香港《大公报》任《文艺》副刊编辑兼《新晚报》电讯翻译一年,1951年10月回国在北京新华通讯社国际部工作,直至1986年退休。其间,1974年到临汾山西师范学院(现改为山西师范大学)任外语系教师及系主任四年。

杜运燮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借读期间,因选读林庚教授的“新诗习作”课程,而影响了他的一生历程——放弃理科学习而改为文科学习和诗的创作。他经沈从文先生介绍,在香港《大公报》发表诗作,最早发表的一首诗是《粗糙的夜》。在西联大学习期间,他于1940年参加西南联大最有影响的文艺社团——冬青文艺社。该社主要成员有林元、杜运燮、刘北汜、汪曾祺、查良铮(穆旦)等,聘请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为导师,出版专门刊登杂文的《冬青》壁报以及《街头诗页》等。1946年,他的《诗四十首》被巴金把列入《文学丛刊》第8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部诗集。以后他又相继出版了《南言集》《晚稻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杜运燮诗精选100首》《海城路上的求索——杜运燮诗文选》等诗集,散文集有《热带风光》等。 2. 诗歌分析

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的“狂飙突进”式的生命律动不同,这首诗里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全诗有七节,每节三行,诗的外形和句式显得比较齐整,如同“静默”的“井”。第一节,首句“我是静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突出了“井”的沉静与沉默的品质。接着是对“井”的“完整和谐的世界”的描绘:“草叶”“天空”“浮云”。

从第二节起,在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之外,忽然引入了一个对话者“你们”。第二至六节,便是“我”与“你们”的对话。这里的“你们”,是指来井边取水的人们,他们因“饥渴”“前来淘汲”。有意思的是,诗人没有描绘“你们”取水的具体情景,而是以“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这样,在“我”的“静默”与“你们”的“烦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巧妙地利用水面的映现作用,写“井”的“瞥见”,其实是一种相互观看。

第二节的“温暖”被带入了第三节:“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此处的“只好”颇为得体,与“井”的坚韧品质一致。“温暖”与这节的“荒凉的寂寞”“孤独”构成对比,使得“永远澄澈的丰满”的“井”的特性更好地显现出来。

第四节更进一步,作者用“表面”和“深处”这对相反的词,展示“井”的“冷寂”与沉静,一任“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因为取水人只汲取了井的“表面”,无法深入它的内心。这层意思在第五节里得到了强化,“也只能”一语充分显示了井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于是,“井”的“静默”品质获得了深厚的支撑——“黑暗的地层”与“无边的宇宙”。

第六节仍然采用对比的方式(“垃圾”与“洗涤”),将“井”的品质进行了深化:“默默地承受一切”。这是一种“静默”中的忍耐与“承受”。同时,“洗涤”“垃圾”之后,“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表明了“井”的高洁、自持的品性。

最后一节是全诗的总结和提升,再次强调了“井”的“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这几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了“井”的丰富而可贵的品质。尤其是末尾的“绝不逃避,也不兴奋”“苦笑几声”,十分形象可感,“井”的不卑不亢的姿态跃然纸上。

此诗中关于“井”的描述,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总体性的勾画,中间的五节构成了一个整体,是具体的呈现。

诗中关于“井”的描绘是层层深入的:第一节是粗略的概描,以“草叶”“天空”“浮云”衬托,特点是“完整和谐”;接下来,以“荒凉的寂寞”“孤独”反衬“澄澈的丰满”,以“冷寂的心灵”接通“黑暗的地层”和“无边的宇宙”,并用“洗涤”保持自我;最后,“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完成了“井”的素描和透视。诗中设置了一个“我”与“你们”的对话情景,从侧面展现了“井”的遭际:“被屏弃于温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和“孤独”,被“淘汲”和“扰乱”,任“花叶腐烂”在“心灵深处”,因垃圾淤塞而“被遗弃”。总的来说,相对于外部的污浊环境,“井”是一个无私的给予者,而且是坚韧的、“默默地承受”的。在此诗中,“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这品格显然是某一类人才具有的。提示学生留意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上世纪40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这首诗的语调和节奏。全诗语调平静、节奏舒缓,与“井”的静默品性相宜。这是一首形式比较自由的诗,但严格地押了韵。作者采用的是抱韵、换韵和交叉押韵的方式,如第一节“叶”“界”押韵,第二节“候”“忧”押韵,第三节“暖”“满”押韵,第四节“面”“烂”押韵,第五节“面”“联”押韵,均属于抱韵;第一至四节的韵脚不同,第六节“弃”“涤”“己”押韵,第七节“诚”“奋”“声”押韵,是为换韵;而第三节“独”与第四节“处”押韵,与各节内的押韵构成了交叉押韵的关系。此外,这首诗多用双音节词和五个字的偏正词组,是整首诗的语调和节奏的基础。 



(四)《春》 1.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他自幼聪慧,小学二年级时,他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被天津《妇女日报》选用。1929年,他考入天津南开中学,随即开始创作诗歌,校刊《南开高中学生》经常刊登他的诗文,其中1935年发表的杂感《梦》,是他以“穆旦”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935年,穆旦考上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先后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及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在那里,穆旦在诗歌表现方法方面开始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写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诗,多数发表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杂志上,成为当时大后方最受瞩目的青年诗人之一。1940年,穆旦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赴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工作一年多,回国后辗转于昆明、贵阳、沈阳等地工作。他的第一本诗集《探险队》于1945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1947年,他在沈阳自印了《穆旦诗集(1939-1945)》,次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诗集《旗》。1948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1953年初,穆旦与夫人周与良一起回国,在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大量的诗歌翻译,至1958年他共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诗集十余种。1958年,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错判为“历史反革命”(1979年平反)。直到逝世前夕,穆旦仍在不懈地翻译和创作,翻译了《唐璜》《丘特切夫诗选》《欧根•奥涅金》等。 2. 诗歌分析

这是一首写春天的诗篇。全诗只有两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既写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

第一节表面上写春天的景致,但其重心不在春天的景物本身,而在对春天的感觉。首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是以动写静,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和饱满的色块,呈现了春草的蓬勃生命力。随后,“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的“他”指上句中的绿草,“渴求”“拥抱”二词准确地勾画了草与花的关系。紧接着的花朵“反抗”土地、从地里“伸”出来,将花朵的顽强生长、挣扎的具有动感的形态,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前面三行,通过草、花、土地的描绘,把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展现在读者面前。接下来的三行,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写到了春天的“暖风”。“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大概吹醒了屋子里的人(这里的“你”并没有具体所指),他推开窗子,看到了满园夺目的春色。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节末行连续用了“满园的欲望”和“美丽”这两个抽象的词语,写浓浓的春意和琳琅满目的春景,这是以抽象彰显具象,再次突出了前面描绘的此起彼伏地涌来的春色。这三行起到了过渡的作用,预示着下文将要展开的内容。

诗的第二节实际上承接第一节,表现的是生命的春天:在春天气息的催发下,青春正“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第一句里的“蓝天”应和着上节的斑斓的春天景致,“永远的谜”体现了春天的神秘和充满诱惑。而“紧闭的肉体”突兀地显示了青春期独有的特征,肉体是被禁锢的、得不到施展,与后面的“卷曲又卷曲”相呼应。相比之下,“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为形象,一种为沉重感所牵制的轻盈和飞翔的渴望,一种“被点燃”“却无处归依”的无奈、焦虑和迷惘——这些复杂的意绪被准确地传达出来。最后两行,借助于“光,影,声,色”的“赤裸”和“痛苦”的“等待”,强化了“紧闭的肉体”所受到的蛊惑。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行,但包含的诗意和诗情却十分饱满。与传统的吟咏春天的诗作多好写景抒情不同,此诗的最大特点是在春天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人的眼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尤其是人的感觉。经过感觉的过滤之后呈现的景致,便显得结实有力。要留意此诗在语词运用方面的特点。

(1)语词的厚度和力度。这主要体现在对春天的颜色和形体的描绘上,例如写“绿色”,诗人用“火焰”状“绿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摇曳”写出了“绿色”具有动感的形态,倘若换成其他词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更不消说后面有“渴求”“拥抱”两个动词的加强;又如,写花朵的生机蓬勃,用了“反抗”和“伸”,也是两个表示形体的动词,它们足以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至于“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是巧妙地展现了“歌”所负载的双重力量(轻盈与浑沉),这就是王佐良所说的“肉体化”。

(2)矛盾方法的运用。例如,第二节中“紧闭的肉体”与青春期蓬勃的活力、“泥土”的滞重与“鸟的歌”的轻盈以及“点燃”与“无处归依”等,均构成了矛盾,这无疑增强了诗句的张力与密度,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借助于郑敏概括的“穆旦的语言只能是诗人界临疯狂边缘的强烈的痛苦、热情的化身。它扭曲、多节,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几乎超载,然而这正是艺术的协调”,进一步领会这首诗的语言魅力。也可以再找穆旦的其他诗作来读。

(3)某些句式的欧化。现代新诗受西方诗学影响很大,表现之一是句法的因袭。像这首诗里的“当……”句式、“如果”这一关联词、“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的倒置用法,都可看出西诗影响的痕迹。还可以了解穆旦对文言和旧体诗词语言的拒斥,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而强调用“非诗意”的辞藻入诗。 



(五)《无题》 1. 关于“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上世纪40年代,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主编均为胡风)、《诗垦地》(主编为邹荻帆、姚奔)、《诗创作》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邹荻帆、绿原、冀汸、阿垅、曾卓、孙钿、牛汉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两集共十八册)、“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的诗集中;1981年出版的《白色花》收录了“七月诗派”二十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以革命现实主义观念为指导,以自由诗体为基本的创作路子,其诗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2. 诗歌分析

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本诗的主题是崇高的、悲壮的,这类主题的写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有力。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十分简介、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

接下来,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二句而来:“温暖的血∕将随着血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二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

随后的八行,再次用一个“而”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那是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丽景致。这是第三层,是对前面主题的延续和深化: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

最后一句,“风……”表面上是沿着“天”“水”“鸟”“鱼”的思路写“风”,但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墓碑”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第四层,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堪称点睛之笔,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 这首诗的语言运用也颇值得玩味,重点是诗的句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这首诗的作者是上世纪40年代“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此诗具有“七月诗派”诗歌的某些特点:采用自由诗体,句式长短不一(最长的十二字、最短的二字),并善于将诗人的人格、情感等渗透到所书写的对象中,把内心的情绪之流转化为意象之流。全诗多处用复数第一人称“我们”来传达这股情绪之流,使诗情更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有特点: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给人以极大的震撼;第二行“是的,我们将”只有五个字,却用了两个标点“,”“。”,语气非常简洁有力。第七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绪之流随意象之流的中止;随后,第九行末用了“,”,显示了某种过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的“……”,此时诗情已得到升华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



(六)《川江号子》 1. 作者简介

蔡其矫,1918年生于福建晋江园坂。1930年入培元中学,在学校壁报《激流》上首次发表文章;1935年转到上海暨南大学附中,参与“地下救国会”。1938年11月,入延安鲁迅文学院文学系,次年10月前往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之后任文学系教员,讲授“作家与作品研究”课,受普希金和雨果作品的影响开始写诗。1942年因阅读惠特曼《草叶集》而受影响,写成《肉搏》,为成名诗作。1948年秋被调到平山东黄泥中央社会部培训班,1949年4月随中央进入北京。1951年起在中央文学研究所任教员,1955年冬到海军东海舰队的舟山基地和厦门基地的观通站、海岸炮和炮艇上考察并写作。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回声集》,同年秋至次年春跟随南海舰队从厦门到广东旅行,远至西沙群岛。1957年11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专写东海和黄海的诗集《涛声集》,不久去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挂职政治部宣传部长,在考察汉江、长江途中写成《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诗。1958年1月出版诗集《回声续集》。同年被错划为“右派”,于年底回福州,在省文联当专业作家。1979年出版《司空图〈诗品〉今译》,次年起陆续出版诗集《祈求》《双虹》《生活的歌》《福建集》《醉石》《倾诉》等。 2. 诗歌分析

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写,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就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全诗共二十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九行为第一部分,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随后的七行为第二部分,写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为第三部分,作者发出了几许无奈的感慨。诗的原稿的末尾本来还有几句:“歌声远去了,∕我从沉痛中苏醒,∕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声∕回答你的呼吁”,作者后来把它们删去了,用省略号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和余味。

此诗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将川江号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交代号子的“源地”,凸显了号子的陡峭与迅疾。接下来的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它们在结构上与前三行相同,写到号子的“回声”的“震荡”,里面渗透着悲音,“悬岩”和“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接着的三行,先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来,流来”,恰好与江、号子同时取得了联系)地将号子与生命勾联起来。

这一部分从不同侧面刻写了川江号子的气势,及其带给诗人的听觉上的震撼。“你”的使用,创设了诗人与船夫之间的对话关系,末了以“向我流来,流来”,将号子的宏大音流引向了“我”。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便自然地转入了“我”的视角。

第二部分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帘,接着目光移向船上的“桨”,最后聚焦于桨边的人。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很快,“雨点”的意象转化成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的感受也随之升腾: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充满悲慨的心声。 诗的最后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几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面三行的意绪;随后的一个设问句“有谁……”,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

【模拟试题】

1.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习题。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 远远的街灯明了, 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 天上的明星现了, 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 定然是不甚宽广, 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 本诗第一节的两句诗,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

2. 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答:

3. 诗人对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进行了大胆的改造,表达了他怎样的理想? 答:

4.“哪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是作者原诗中的句子,这里删去了“哪怕”。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 答:

 静 夜 郭沫若  月光淡淡,

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 白云团团,  漏出了几点疏星。 

 天河何处?

 远远的海雾模糊。  怕会有鲛人在岸,  对月流珠?

5.“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一句中的“漏”能不能换成“露”? 答:

6. 请你运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把第一节诗中的优美画面描述出来。 答:

7. 诗的第二节“天河何处”这一问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答案】

1. 不能。因为“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为下文的想象作了铺垫。

2.“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都是出自想象,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3. 表达了作者对所受压迫的反抗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4. 猜测的语气变为肯定的语气,形象鲜明实在,同时减少了两个音节,读来铿锵有力。

5. 不能。很少的几颗星透过云团,闪闪发光,“漏”字准确地表现了这一意境。“露”有显露的意味,而“漏”是无意而自然的。

6. 参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疏星。

7. 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

第三篇:现代散文诗歌大全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现代散文诗歌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1、《沪杭车中》

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

几点云影,一道水,

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

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

模糊,消隐——

催催催!

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

催老了人生!

2、《初恋》

日·岛崎藤村

记得苹果树下初次相会

你乌黑的云发刚刚束起

一把雕梳斜插在头上

衬着脸庞如花似玉

你温情地伸出白皙的纤手

把苹果塞进我的怀中

那微泛红晕的秋之硕果

恰如我俩萌生的恋情

但我无意地吐出叹息

轻轻飘落在你的双鬓

欢乐的恋爱之杯

斟满你的蜜意柔情

在那片苹果树林里

有一条自然而成的小路

羞赧地向我问起

是谁最早把它踏出

3、《只要彼此爱过一次》

汪国真

如果不曾相逢

也许

心绪永远不会沉重

如果真的失之交臂

恐怕一生也不得轻松

一个眼神

便足以让心海

掠过飓风

在贫瘠的土地上

更深地懂得风景

一次远行

便足以憔悴了一颗

羸弱的心

每望一眼秋水微澜

便恨不得

泪水盈盈

死怎能不

从容不迫

爱又怎能

无动于衷

只要彼此爱过一次

就是无憾的人生

第四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字词整理(精)[小编推荐]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字词整理 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 动人的北平

魁梧狭隘(ài 老妪(yù 媲(pì美槐(huái树楼榭(xiè 堂倌(guān 珐琅(fàláng 城壕(háo 墙垣(yuán 画舫(fǎng 宽逾(yú百尺街衢(qú 嗜(shì好景(jǐng仰嬉戏诙谐

汉家寨

山坳(ào 褶(zhě皱风蚀(shí 狞恶(níng è 晕眩(yùn xuàn 脚踝倾(qīng斜蜃(shèn气嶙峋(lín xún 坐落砾(lì石白炽(chì 炫目屯垦(tún kěn 伫(zhù立贮(zhù藏储(chǔ藏矗(chù立汉家砦(zhài 俯瞰(kàn 严峻气概(gài 山麓(lù 马缰万顷(qǐng

特利尔的幽灵

鳞次栉(zhì比深邃沧桑橱窗斗笠剥削亘(gèn古汲(jí取留言簿(bù 冥冥(míng 损失殆尽摒(bìng除重蹈覆辙缥缈(飘渺 磕磕碰碰跋涉呕(ǒu心沥血

第二单元心灵的独白 新纪元

发轫(rèn 蹂躏(róu lìn 销声匿迹鬼祟(suì 契(qì约差(chā强人意屈枉(wǎng 捉不住的鼬鼠

鼬(yòu鼠裹挟迷惘狩(shòu猎动辄(zhé千里藐视勾(钩心斗(dòu角谄(chǎn笑逃遁(dùn 荒诞无稽(jī 厮斗

眸(móu子一瞥(piē 蹙(cù眉波光粼粼雾霭袅袅(niǎo 绿毡(zhān 黛(dài色辩驳遐(xiá思手肘(zhǒu 遮蔽狡黠(xiá 双颊(jiá 挫(cuò折饶(ráo有趣味

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 都江堰

都江堰(yàn 颓壁残垣惊悸(jì 稳稳当当邈(miǎo远废弛汩汩(gǔ 庇(bì护濡养灌溉修缮(shàn 卑(bēi处一隅(yú 炫耀骚动前兆(zhào 雍容大度踊跃喧嚣(xiāo 驯顺强悍众目睽睽(kuí 遴(lín选浚(jùn理长锸(c hā 玉玺(xǐ 铁戟(jǐ 圭臬(niè 韬略(tāo lüè 猜详怦(pēng然心动衮衮(gǔn诸公诘(jié问

Kissing the Fire(吻火 合欢树 琐事估量(liang 侥幸(jiǎo xìng 第四单元如真似幻的梦境 森林中的绅士

钦(qīn佩宛然掩蔽呻吟(shēn yín 懒散(lǎn sǎn 云霓

云霓(ní 薄(bò荷锭(dìng 港汊(chà 垂髫(tiáo 糠粞(xī 葛覃(tán 埃菲尔铁塔沉思

印(yìn象眺(tiào望兀(wù立抽搐(chù 鞭笞(chī 逃遁(dùn 闪烁(shuò 挣断铁匣子摇撼颤(站zhàn栗屹(yì立蔑(miè视憎(zēng恶

第五篇:对高考散文阅读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的几点看法

对高考散文阅读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的几点看法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重,与此相关,高考语文试题的文学色彩也进一步加浓,现代文阅读则呈现出散文一枝独秀的局面,现当代作家创作的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但纵观08年高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命题的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结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文略加以说明。

热点

(一):注重对形象画面或情景画面描写的考查

散文是以写情感为最终归宿,但情感往往是附着在某些客观事物或者对象上,或者是融情于景,或者是借景抒情,抑或是托物言志。当作者将美好的东西定格在某些画面上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具有很强的捕捉事物形象的能力,善于引导、剖析,最终加以识别。首先要在阅读散文的时候,要感知散文的形象,这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考点,即注重对形象画面或者情景画面描写的考查。例如选修文本张承志的《汉家寨》,文章写了大西北特有的景致。远景有“雄伟天山”,“三百里空山绝谷”,“吐鲁番盆地最底处的艾丁湖”,“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等;近景有“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无植被的枯山像铁碴堆一样”,“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等;还有幻景,“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血一样的碎石”,“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向我倾泻般延伸着,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向读者展现了一副广袤苍凉的画面,这样景物尽显荒凉、沉寂,没有生气,人迹罕至,为作者抒情表意起了铺垫作用。

例如08年四川卷阅读张秀亚《我爱水》,第15题从形象画面角度设计题目:“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通读全文,我们能够很容易的概括出“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08年重庆卷阅读迟子建《时间怎样地行走》,第15题:“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答案为“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则很有层次画面感。

热点

(二)、注重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客观的万事万物融入作者笔端,总是浸染着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即使是草木虫鱼,也是倾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无论是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还是议论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真实体现。

例如选修文本余秋雨的《都江堰》,作者对都江堰的情感的变化着实明显,主要变现在游览都江堰前后。游览前作者没有体会都江堰的价值,参观后作者对其高度赞美并深为陶醉。“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览价值。”但游览之后,作者不仅对其“景”情有独钟,甚至还认为“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而且对其”神“无比崇敬,”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这种欲扬后抑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既深刻地表现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可读性强。

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倾向,领会文章的主旨,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其中特别注重对情感或者主旨的考查,这也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考点。

例如08年辽宁卷从维熙《雨韵》第17题设计为:“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答案为“第一问: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第二问:

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例如08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汪曾祺《侯银匠》第13题:“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侯银匠对女儿的情感为: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热点

(三)、注重对行文思路或结构方法的考查

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等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会乱走路的。”对文章思路或者结构方法的考查,也是高考散文阅读的考点,应该加以重视。

例如选修文本茅盾的《森林中的绅士》在文章结构方面独具匠心。这是一篇构思讲究、布局巧妙、过渡自然的精美散文。结构上层层推进,跌宕起伏。文章开篇巧妙引人入胜,一种“野兽”为什么会被誉为“绅士”?其“得天独厚”之处表现在哪里?这些疑问都是仅仅地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吸引人继续阅读下文。第二段紧承上文,简要介绍。第三段却笔锋一转,以“但豪猪的„绅士风度‟之可贵,尚不在那一身的钢针似的刺毛”为过渡,进而多角度介绍了豪猪“绅士风度”的主要特点。正当读者对豪猪刺毛的种种独妙用兴趣盎然之际,文章却以“然而具有这样头等的自卫武器的它,却有老大的缺点”为契机,转而对豪猪先天缺陷的叙述,让读者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从文章结构来看,最后两段虽然篇幅较短,但分量很重,形成了力抵千钧的“豹尾”之势。

例如08年湖北卷季羡林的《雾》,第19题就考查:“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通读全文,我们就可以知道行文思路:①作者开篇说“不

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热点

(四)、注重对关键字句的把握和分析

阅读优美的散文,常会感到如饮陈酿,余香满口,回味无穷。产生这种美感的原因,一是思想情趣的美,二是语言文字的美。散文篇幅短小,语言美表现在:精炼与传神,具有造型美;自然与深沉,具有含蓄美;畅达与和谐,具有节奏美…… 对字句的分析,一般来说,所问的语句不外乎这三种:对文章的结构起作用的句子、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句子。

第一种:如08年北京卷钟敬文的《碧云寺的秋色》第18题:“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此句在句末,这段话中被提及到的颜色的词语在下段继续提及到,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可知: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第二种:如08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选做题(甲)论述类文本阅读《纯朴的嗜血者》第19题:“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此句在句末。应该有收束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由此可知:这句话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第三种:在回答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时,一般要遵循这样的步骤:首先明确用了什么方法,然后说用这种手法表达起到了什么效果,最后再联系具体语句谈表达了什么内容,公式为:方法+效果+内容。

如08年安徽卷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部分第16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

晖之时。”很明显题目要求我们从语言表达角度加以分析,按照方法,由此可知: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从上面几道题的解答中,我们不难发现,理解语句时,有时也要找出句中的关键词的意义。这些关键词先将其文本即词典义把握清楚,然后再去联系真各个句子或者全文的思想情感。

热点

(五)特别重视对开放性试题的考查。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同学们的思维观念也在不断的创新,开放性是近年高考语文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创新,能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对问题的看法可以不受太多的限制,可以发表自己独到的、与众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创新的解答和表述。 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一般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然后再谈理由,要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应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要做到看法明确,举例恰当,表述清楚,言之有理。

如新课改区的宁夏、海南卷在08年就出了这样类型的题目,文学类论述文本欧·亨利的《二十年以后》第1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所以这样的开放性的题目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思维想法,所以答案也就会不同。我们试想给这样的题目一个参考答案,答案如下: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我们不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在这道8分值的题目里,只要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最后告诉各位同学们一个把握好基本的答题原则,即1.忠实于题干。题干中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到原词句组成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析作答,看分答点(当然多多益善),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条陈述,1点,2点,3点……动笔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看清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后再往试卷上誊写。

散文是人类真我的袒露,是人类生命的一个精神家园,解读散文就是解读品味人类自身。创作者为呈现自我而精心构建文本,解读者为寻找自我而努力破译文本,并进行创作。因而创作有创作的规律,解读也有解读的规律,把握好这些规律,对于解题是大有裨益的。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有更大的进步,必须不断地做题,在答题中悟出真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现代诗歌散文范文】相关文章:

散文诗歌范文05-17

现代短篇散文范文06-02

诗歌散文库范文05-21

现代散文诗范文05-22

电视诗歌散文范文05-25

儿童散文诗歌范文05-25

经典散文诗歌范文05-28

诗歌散文推荐范文05-31

诗歌散文朗诵范文05-31

散文诗歌寻找范文06-01

上一篇:学工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现代诗词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