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2022-09-10

【课题】

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材简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目标预设】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 , 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3.品味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 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赞美的思想感情。

4.明确“笑对生与死”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 ,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 , 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品味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 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赞美的思想感情。

难点:

明确“笑对生与死”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设计理念】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江山多娇”,他们访名山游大川,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真切地记下来, 但每篇文章的写作重点有区别,《美丽的西双版纳》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还用小标题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西双版纳古老质朴的民俗风情,这样不仅体现了“江山多娇”的主题,还更好的升华了人文教育的主题。美文要美读,美读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文阅读方法。其目的在于传达语文课文所蕴涵的美,获得美感,引起共鸣,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新课标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朗读,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培养学生体验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增强保护美的意识。

【设计思路】

1.课前布置前置性作业。

(1) 熟读课文 , 积累文中优 美语句和 语段 , 摘抄在笔 记本上,并做点评。

(2)利用各种资源 ,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各小组合作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 可文字资料、可照片、可音乐,还可以附上评述。

2.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 , 在学生对西双版纳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各小组上台展示。

3.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 ,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4.质疑提问 , 小组合作解决“笑对生与死” 部分对人生积极的影响。

【教学过程】

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五人,分别为组长、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第三发言人、第四发言人。 (组长为小组中语文成绩最好的,然后第一发言人以此类推)

一、五分钟演讲

学生上台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利用多媒体手段激活思维、拓展视野,并要求作简单评价。

二、初读课文,把握全篇:美在巧妙绝伦的构思

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西双版纳的魅力了, 著名作家李舵写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美在什么地方呢?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

(出示幻灯 )思考 :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 ? 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 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西双版纳的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采取的形式是自学 ,让学生自主明确西双版纳的景物特点。

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每小组第四发言人上台交流。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欣赏的景观。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从生物、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考虑。学生交流,教师适当顾及五幅画面。

2.美丽的西双版纳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 , 但作者却能驭繁就简,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五幅画面,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印象鲜明。

(出示幻灯 )思考 :(1)本课小标题有怎样的特点 ? (2)这五幅画面可以分为怎样的两大类?

学生回答小标题的作用:都由五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准确概括内容,醒目得体。画面可以分为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和质朴意深的风俗民情(人文景观)。

引导学生小结课文,幻灯片展示文章结构,加深学生印象,美丽的西双版纳,美在巧妙绝伦的构思。

【设计意图】与文本进行全身心的对话 ,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和阅读经验,进行自我解疑的尝试,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自主实践过程。同时,个性化的学习,也需要群体合作,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以自学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交流”成了提升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老师因势利导,更不可缺。老师、学生、文本的再次对话,使学生对自己获取的信息印象更为明晰,更为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三、品读课文,学会批注:美在丰富多彩的语言

文章表现了西双版纳的景美、人美,这些都通过作者优美的语言来体现。以第一个片段“高高望天树”为范例,师生共同品味作者如何抓住特征描绘美丽的景色的。要求学生快速阅读“高高望天树”这部分内容,同时思考:这部分景色有何特征? 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共同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特点:如写其“高”用“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先用整体直观“直插蓝天 ”感受写出望天树笔直挺拔的特点,又用数字“约60多米”准确全面展示事物特征。

1.(出示幻灯 )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 , 任选片段进行品味、赏析,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品味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学生读、做批注。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能参与一、二个小组的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出示幻灯 )抓住景物特征写景、修辞用得好、 描写生动形象、词语有表现力、语句含义丰厚。

学生做批注,交流,展示,朗读优美语句。

2.预设学生可能找到的 :

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动词用得准确传神,叠词说明图片、记忆多,接着运用排比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西双版纳的“神奇秀丽”,令读者“心驰神往”。

热带雨林中,有很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

用比喻具体描述缠在大树上的藤状植物的形状,突出了“望天树”景区的神奇、美丽。

河底有很多的石头,我走得东摇西晃,歪来歪去的,脚下一滑,尽管没有摔倒,拖鞋却从脚上滑落,漂走了。

因为拍照而丢了鞋, 从侧面写出了西双版纳自然风光的秀美。“东摇西晃”“歪来歪去”,使人如见其形,忍俊不禁,增添了无限情趣。

他们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一座座竹楼掩映在翠竹丛林中。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掩映”一词写出了竹楼在翠竹丛林中隐约可见的情态。最后连用孔雀和帐篷的比喻写出了竹楼的外观形象。

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 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比喻,写出了傣族老人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卷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拔出来扔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

“得意洋洋”写活了大象的神态 ,生动、形象 ,给人以亲切感 ,与下文“哭笑不得”形成鲜明对照。“踱”字赋予大象以人的动作,更显示出它的憨态可掬。

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 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棰再细细地打谷子。

“粗粗”与“细细”形成鲜明对照 ,相辅相成。“色彩鲜艳”“挥舞”描写了傣族女人的美丽风情和妩媚姿态。

坐上竹排在小河上漂流,看着河边一簇簇翠竹、绿树和眼前的这一切,就仿佛漫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

“民族风情的画卷”的比喻写出了西双版纳自然风光与人的和谐。“漫游”一词形象地写出了作者陶醉其中的心境。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品读。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引导学生小结课文,作者文笔生动,语句朴实而又不失趣味,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浓浓的赞美、欣赏之情。描写有起有伏,有动作有神态,给文章增添了无限情趣。风情画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也透露出作者对傣族人十分喜爱的情感。“水中嬉戏”重点描写了傣家女人的民族风情,画面不仅色彩艳丽,而且充满生活情趣,真是自然美来生活美。幻灯片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美在丰富多彩的语言。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美时采用老师先示范讲 ,然后学生按例分组讨论交流。在学中逐步掌握分析语言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觉得语文的学习也是有章可循的,而不是无可抓处。学生觉得语文难学的难点也在这。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 才能读出感情; 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 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美在意味无穷的结尾

(出示幻灯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第五片段 ,思考1.“死”是令人恐惧的,傣族人是如何对待死亡的? 2.你是怎样理解“生与死”的?

学生读课文。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能参与一、二个小组的交流。每组小组长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同学们回答得不到位的地方教师相机补充, 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写傣族人豁达的乐观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和地域特色。结尾几句话,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把佛教的“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的深邃佛理,阐释得明了透彻,深入浅出。语句既充满着深深的敬意, 又引发人无限的思考。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对生死我们也要表现出超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美的课文,需要我们美美地学。西双版纳之所以美,是因为自然植物所焕发出来的生命活力; 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之所以美,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力;结尾几句话,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把佛教的“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的深邃佛理,阐释得明了透彻,深入浅出,我觉得充满了生命的张力。美丽的西双版纳美在自然、美在生活、美在生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学生的疑难处设问并要求学生合作解决问题,了解作者写作意图,从而整体把握文章,让小组合作更有实效。这一部分是难点,同学们回答得不到位的地方教师相机补充。

五、我们的收获

学生小结本课,并谈学习体会。

可以是写作内容,也可以是写作特色,也可以是自己的感悟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设计意图】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归纳、总结进而得到转化、升华,能使其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又使重点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完整的印象。

六、我们的作业

选择文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一处景观介绍给你家人听、看。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拓展和延续。让语文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变得乐学语文,会学语文,使他们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七、附板书设计:

上一篇:《山色图》下一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