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2024-04-23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共11篇)

篇1: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运用小标题构造文章的方法。

2、理解课文对照的手法的运用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疑点:

1、学习用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用小标题来构造文章。

2、理解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课型及教学思路:

(1)课型:诵读、合作研讨

(2)教学思路:听读、朗读、研读重点段落,感知课文

教具及课时安排:

1、教具学具:投影仪、收音机、图片

2、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看图片让学生猜出图中的地方。

二、课前热身

1、由学生来介绍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总结

2、检查预习(学生上台板演)

(1)给加点的词注音(投影):沧篾剁饰嵌棰涮

(2)解释一些关键的词语:心驰神往轻描淡写妩媚装饰镶嵌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听录音机读

(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句,教师采用领读的方法)

(4)四边互动

互动1:开头一段有何作用?哪些动词用得十分传神?(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第一片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热带雨林图?(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第二个片段是怎样描绘竹楼外形的?又是如何描绘傣族老人的?(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悠悠野x谷”从谋篇布局来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野象经过驯化,能为游客表演节目,反映了什么?(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达标反馈(投影显示)

1、做练习(投影题目):

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做课后练习一

五、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一节课讲的内容,提问叫学生回答

二、四边互动

互动1:作者是怎样描绘傣族人民打谷子和傣族女人在水中嬉戏这两幅风情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笑对生与死”这一片断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文章五个片断,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具有哪些特点?与总标题有何关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举例说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点。(学生答,

三、达标反馈

1、小标题有什么特点?

2、仔细阅读投影的句子,品味其中的含义。(投影)。

四、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实践探索(找一篇反映山水风光的文章来阅读理解)

附:板书设计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

高高蓝天树(自然景观)

竹楼映蓝天(自然景观)

悠悠野x谷(自然景观)

妩媚傣寨水(人文景观)

笑对生与死(人文景观)

篇2: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对游记很陌生,但通过对本单元课的学习,对游记这一题材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流畅的使用导游词向游客介绍景点,学会了如何当一名很好的导游。虽然平时锻炼的机会很少,但通过课文文本的学习,学生也不胆怯了,变的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学生由口头表达转为书面表达的训练,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中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

2、学习文章巧妙的布局,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景物。

3、锻炼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展示、拓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写法进行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描述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自然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习导游词的写法,小标题的运用。

2、品味并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篇3:我的两堂《美丽的西双版纳》课

下面结合我两教《美丽的西双版纳》谈谈我追求高效课堂的肤浅感受。

激情燃烧的课堂———美好的回忆

两年前, 我市教育局让我将《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带到连云港灌云县同兴初中去, 作为送教课展示。当时我设计的最主要的环节就是用一个问题串联起对整篇文章的阅读赏析。这个问题是:假如你来到西双版纳, 你最想去哪儿?看什么, 做什么, 玩什么, 吃什么……以此来调动学生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热情, 来带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当时的课堂真是热闹非凡, 孩子们以高度的热情阅读文章, 从文章的精彩片段描写中获得去西双版纳的冲动, 在“想看什么, 想做什么, 想玩什么, 想吃什么……”的激烈交流中, 感受西双版纳热情淳朴的民风、宁静祥和的生活、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傣族文化, 似乎一切都自然而然, 一切都水到渠成。

西双版纳本身的美以及作者在文中极力描写的那些画面的美, 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 孩子们的心中澎湃着一股股巨浪, 一波又一波的涌动着对西双版纳的向往。就是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 快乐的问题, 让孩子们一下子从繁冗的课文分析, 繁复的问题思索中解放开来, 心灵一下子获得了轻松和自由!

很鲜明地记得, 那些举起的手不断的在热情的波浪中踊跃着, 那些幽默而又精彩的思想火花不断在拥挤着的教室里“噼噼啪啪”的燃烧, 激情了整个课堂, 激情了所有听课的老师, 自然也激情了我澎湃的心!

机械呆板的教案———痛苦的现实

如今又到这一课, 眼前放着两年前我上公开课的这份教案。组长要求我将这份教案以“活动单”的形式重新详备。开始的我, 有些抵触情绪, 觉得根本不需套上这样机械的形式, 反而会让课堂失去了那份轻松。好像按照预先安排的计划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 一步一步的, 先活动一, 再活动二……教师好像没有了课堂上随时生成的思维, 学生好像也没有了课堂上随时产生的想法, 一切都必须按照活动单上安排好的环节程式化的进行。我也不知道, 这种情绪对不对, 这种想法有没有什么依据, 或者有没有老师也是这样的想法。不过, 我必须按照组长的要求进行重新备课。

套上“活动单”的模式, 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将45分钟的课堂分解成若干个板块, 哪个环节要完成什么任务, 实现什么目标, 哪个环节需要多少分钟, 丝毫不容许哪个环节出现意外。这种感觉, 就像你将一样完美的东西撕裂, 肢解开来, 最后还要将这每一部分重新组合, 还得奢求这被撕裂后的重组要拼合出新意的美来!有些残忍吧?除了设计“你最想去哪儿?做什么, 看什么, 玩什么, 吃什么?”这个问题, 还要让学生描绘画面, 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让学生重新设计小标题……太多的环节, 将一篇完美的散文肢解, 又必须面面俱到, 力求完美。孩子们再也不能获得灵动自由的心情, 再也不能轻松的钻入文章中去寻找“好玩的, 好吃的, 好看的……”, 而是要带着很多的问题去思考, 去讨论, 去商量小组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我承认, 这样的课堂, 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 思维的碰撞, 产生出美丽的火花, 然而也从某种程度上, 扼杀了某些独特、奇异、有个性的思想。我将课备好, 交给组长和同事, 心里却隐隐地担忧起来, 这样上课行么?

柳暗花明又一村———机智的驾驭

曾经引以为豪的这一课, 现在却让我感到了害怕, 有一种淡淡的却又挥之不去的压抑堵在心头, 我矛盾着, 犹豫着, 是用以前的模式, 还是用如今的“活动单”模式?周三的第一课, 我不得不硬着头皮走进了教室。活动一: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说说西双版纳带给你什么感受。活动二:你最想去哪里?做什么, 吃什么, 玩什么?活动三:赏析文中的精彩画面, 从内容和手法上进行分析, 并思考西双版纳美在何处。活动四:做导游, 就其中一个景点写导游词, 或者就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语言来介绍西双版纳。

在进行了活动一之后, 听着孩子们从画面中获得的独特的感受, 看着孩子们欣喜的表情, 我突然想起, 本单元后面就有口语交际的训练, 主题是《假如我来做导游》。于是灵机一动, 我改变了活动单的程序。直接跳过了活动二和三, 进入了活动四:“我来做导游, 介绍西双版纳”。要求: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或一种特色来介绍, 结合原文组织好语言;2.在组内交流, 组员互相提出修改建议;3.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个“导游团”, 以小组独特的方式进行展示;4.“导游团”可以与底下的“游客”互动, 必须要对“游客”的提问作出正确的回答;5.所涉及的知识以原文为主, 可以自主进行补充。接下来让孩子们小组活动, 做相应的准备。

孩子们热情高涨, 很快投入到文本中去搜索相关的资料, 小组内也很快被荣誉感所包围, 每一个人都积极地讨论着, 交流着, 听取着别人的建议, 并组织着自己组内的展示方式。我欣喜地看着, 心中不禁涌起一种喜悦的期待。展示的时间到了, 马骏 (我班有名的调皮学生) 这一组首先举手, 他和两个男生做导游, 女生做游客, 煞有介事地介绍起西双版纳的景点来。游客和导游进行了很好的互动, 并且还注意到了礼貌用语, 甚至还准备了小旗子和喇叭, 其他小组的孩子也热情地跟他们小组进行着互动。课本上的知识已被孩子们灵活地重组, 屏幕上闪动着美丽的图片, 小导游们热情地介绍着相应的景点, 我们仿佛来到了那美丽的西双版纳!我站在教室的一角, 热情地参与他们的介绍:“马导游, 傣家人对水有着怎样独特的情结?”马骏愣了一下, 副导游立马开始了介绍:“傣族人对水天生就有一种崇敬感, 他们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特别的爱护。不仅在水井上修建神塔, 教育小孩子爱护水, 而且傣族最热闹的节日就是‘泼水节’, 他们依赖水, 爱护水……”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 有的还予以补充, 把他们自己懂得的知识也用上了!课堂的最后, 我们自然的总结了西双版纳的美, 不仅在于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 还在于质朴淳厚的民俗风情;不仅景美, 人也美, 风俗更美……

下课铃打响了, 我和孩子们却都还沉浸在那激动澎湃的氛围中。孩子们心中涌动的是做导游的快乐兴奋和对西双版纳的向往, 而我兴奋的是我驾驭课堂的这份机智。回想两年前的课堂, 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推行的“自助式”学习模式。虽然那堂课获得了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并被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模式加以推广, 但现在想来, 今天的这堂课, 孩子们的活动范围要更广, 活动的程度要更深, 孩子们的思维更有序, 更多的体现了小组内的合作探究, 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舞台, 孩子们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而且是有智慧的有能力的主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我将“自助式”教学, “活动单”模式和我的个人教学理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充分体现了“小组学习”中合作探究的特点。更主要的是, 我没有机械地分析文本, 肢解文本, 而是保留了那些文字的生动性, 连贯性, 使得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从文字中跳跃出来, 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也深深地留在他们纯净的心灵中。

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光龙先生提出, 只有让学生主宰课堂才能“激活思维, 释放潜能”, 并且叮嘱教师们走向讲台时要时刻牢记这八字方针!教师要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要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

篇4:《美丽的西双版纳》拓展阅读

论色彩丰富,青岛海面的云应当首屈一指。有时五色相煊,千变万化,天空如展开一张张图案新奇的锦毯。有时素净纯洁,天空只见一片绿玉,别无他物,看来令人起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一年中有大半年,天空完全是一幅神奇的图画,有青春的嘘息,煽起人狂想和梦想,海市蜃楼即在这种天空下显现。海市蜃楼虽并不常在人眼底,却永远在人心中。

秦皇汉武的事业,同样结束在一个长生不死青春常驻的美梦里,不是毫无道理的。云南的云给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

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风,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地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在任何地方“乌云蔽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唯有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如玉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

(选自《湘行散记》,沈从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本刊有删改)

云南的景色令人着迷,有美丽的西双版纳,也有多姿多彩的云。这篇文章有条不紊地从不同角度生动地介绍了云南云的神奇变幻、朴素、黑而秀等特点。

文章画面感极强,作者娴熟地运用语言文字,用修辞将云的姿态形象地刻画出来,并引导读者尽情地想象。

细读文章,作者既有对云的欣赏,也有在云中寄予的对人生、未来的思考。

1.文章将青岛湖面云的色彩与云南云的色彩进行对比,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作用?

篇5: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学习难点:从文中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美丽”一词就和西双版纳连在了一起。西双版纳的人总是骑着大象在乡间行走,那里的傣族人不分白天黑夜地跳舞,那里白天是节日,夜晚是欢乐的海洋。下面就让我们在葫芦丝深情委婉的旋律中欣赏西双版纳的风光。

1、媒体展示图片、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

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去赞颂,今天我们就随少数民族作家李舵一起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去领略西双版纳的美丽,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

1、 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浏览课文之后的感受。

2、 浏览课文,神游版纳后,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西双版纳的美。教师示范:西双版纳美在它的暖风也是醉人的。三、第二板块,品味美

1、本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了西双版纳的五个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2、自主思考: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并找出你最喜欢的词和句子,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 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人文景观注意引导学生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

(1)介绍泼水节的知识

(2)语文活动:作一回导游员:西双版纳的景物神奇秀丽、赏心悦目,西双版纳的风情朴质意深,真是景美人也美。那你想不想到西双版纳去游玩?好了,现在机会来了,我们班老师和同学组成了一个旅游团要去西双版纳旅游,但是有一件,缺少了一个导游员,你愿意当这个导游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以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写一段导游词好不好?

四、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

五、小结:正如同学们了解到: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傣族人都住在竹楼里。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是傣族人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的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西双版纳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六、结束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

篇6:《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1、能识记8个生字,重点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7个词语。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3、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书写5个生字。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请看(多媒体出示第一节)

(1)指名读,她把这两个生字都读正确了,谁做小老师带大家拼读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2)小朋友,这是中国地图(多媒体出示)。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边境,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3)老师根据图片,让学生理解“边陲”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完成填空

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走进村子,你会看到(一幢幢别有情趣的建筑),还会看到(身穿各族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

2、交流填空

三、学习课文,练习朗读

过渡: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植物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呢?

1、学习植物王国

(1)学习第2小节

想一想:西双版纳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植物王国?

学生交流并出示句子

A、课文说望天树是耸立云霄,我们来看“望天树”(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耸立云霄”的意思吗?

B、继续出示箭毒木,你别看这棵树没什么特别,可它却是全世界最毒的树,那它乳白色的汁液含有剧毒,一接触到人或动物的伤口就可以使中毒者马上窒息死亡。所以他叫“一见血封喉”。你们看,这是17前的古茶树,有会跳舞的草,有会吃蚊虫的花(看图),看了图片你觉得这些植物怎么样?

交流:奇特、多

C、谁能通过朗读把植物奇特和多的感受带给大家?

D、是啊,西双版纳的植物,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还有很多,所以课文中用省略号。出示图片(光棍树、王莲、含羞草)这种没有一片叶子的树叫光棍树,这片能做小孩的叫王莲,这种一碰水就会合拢的草叫含羞草。

E、用这个句式说说这里的原始森林无边无际:有______的________,有_________的__________,有_______的___________。

过渡:课文就像我们介绍的这样,其中有两种奇特的植物。

(2)学习第3小节(出示第3小节)

①选择你感兴趣的读一读,用这个句式说说它奇特在哪里?

② _________时候,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

A:扁担藤

a、这里还有3个生字,让我们一起拼读。

b、这水怎么样,喝一口感觉如何,把这样的感受带给我们。谁来读一读,男孩子读一读。

B:海芋图片

瞧!这就是宽大的海芋叶,躲在宽宽的海芋叶下,看雨中的西双版纳,一定感觉更美丽。女孩子们一起来读读,

③在西双版纳还有一种植物叫时钟花,人们能根据它的开花知道它的时间,你能学者这个句式介绍这种花吗?

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

西双版纳真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呀!

(3)学习第4小节,

①想一想:西双版纳为什么被称为动物王国?

②轻声朗读,选择喜欢的动物读一读,坐在观光车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③西双版纳既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又有你丰富的动物资源,真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

(4)在西双版纳最美的风景是什么?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齐读)

(5)理解:情趣

(6)小结:西双版纳真是景美,人更美。

四、拓展训练

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会遇到什么情况?展开想象说一说。

五、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巩固生字新词。

比较组词:

悠甩()壶()纳()

愁()用()壳()内()

3、练习写字等悠

板书设计11美丽的西双版纳

植物王国(奇特、多)

动物王国(珍贵、多)

别有情趣的建筑竹楼竹凉亭尖顶佛塔

教学反思:

篇7: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西双版纳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配合。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

一、导入

以图片导入

二、预习展示

1、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订正

心弛神往 无声无息 可见一般 色彩斑斓 水中戏喜

积善修行 善男信女 为防不恻 狼狈撤退 除苦积善

2.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选填一个适当的词(遮掩 掩映 映衬)

1)他们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一座座竹楼_______ 在翠竹丛林中。

2)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________于蓝天绿 地之间。

3)青山绿水________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3.本文运用哪几个小标题?运用小标题写文章有什么好处?

三、问题探究

(一) 整体感知————感受美

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

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

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

4、教者归纳: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

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四、小结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反馈检测】

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西双板纳()澜苍碧水()色彩班斓()

以防不侧()心弛神往()青描淡写()

得义洋洋()

2、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一下西双版纳的景物以及傣族人的特点。

课内练习

3、请在横线上根据上下文补写两句话。

热爱蓝天,蓝天因爱而更加清澈;热爱白云,白云因爱而更加轻柔;热爱清风;热爱明月;热爱生活,生活因爱而丰富多彩,热爱人生,人生因爱而美丽动人。

4、改写划线的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

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

5、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只填序号)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宽容是一种镇静剂——();宽容是一束阳光——();宽容是一座桥梁——()。

A.可消除彼此间的猜疑积雪B.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篇8: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可见, “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和可预知的目标, 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 强调教师的设计与安排, 彰显教师的主导性。相对而言, “生成”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 它着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强调学生的活动与思维, 彰显学生的主体性。生成, 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 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预设与生成, 使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教学可以预设, 但不可以预见。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因此, 我们应该在课堂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授《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时, 我对这个观点深有体会。这篇文章介绍的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的特点在于“两种优势”的融合, 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会。备课时, 我抓住题目中的“美丽”进行思考, 发现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两种形式”的融合, 即采用小标题, 把各部分的内容相应集中, 力争达到形式与内容的融合。

教学设计开始就定位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上, 然而, 上课之始, 当我讲到文中的小标题时, 有学生却不以为然, 插嘴道:“文中的五个小标题我认为不一致。”不少学生立即赞同。由此我意识到, 学生的实际水平已超过了我的预设。于是, 我放弃了原有的教学设计, 饶有兴趣地问:“你们认为小标题怎样确立才算一致?”学生一时语塞, 继而议论纷纷。看来, 这才是本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根据学生的反应, 我及时改变教学设计, 首先提出了三个问题:1.确立小标题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2.文中的小标题怎样改动才能达到“一致”?3.你认为小标题与内容是否一致?你准备怎样改?

课堂教学步骤也随之改变如下:

1. 讨论。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内容, 借助已有知识, 重点思考小标题确立的基本原则。经过讨论、总结, 学生认为确立小标题的基本原则是:“精练”, 即小标题应当是内容的概括;“整齐”, 即小标题的形式应当力求统一。

2. 讲解。

讨论小标题的形式美, 就必须了解短语的基本结构, 但初中二年级上学期, 学生还不了解, 教师需要增加这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弄清“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四种短语的基本结构类型。

3. 寻因。

根据确立小标题的两个基本原则, 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 组织他们探寻课文中五个小标题“不一致”的原因。在阅读中思考, 在思考中探寻, 在探寻中发现。原来, 文中五个小标题主要是结构不一致:“高高的望天树”“悠悠的野象谷”“妩媚的傣寨水”属于偏正结构的短语;“竹楼映蓝天”是主谓结构;“笑对生与死”又是动宾结构。另外, 同属偏正结构的三个小标题, 从严格意义上讲, 也还“不完全一致”, 如“高高”“悠悠”是叠词, “妩媚”却不是。因此, 当学生发现了诸多问题时, 兴趣大增, 谁都想展示自己的本领, 自然产生了一显身手的强烈欲望。

4. 修改。

学生按照小标题的整齐原则, 有的把文中的五个小标题统一改成了偏正式短语, 如:“高高的望天树”“青青的傣家楼”“悠悠野象谷”“柔柔傣寨水”“淡淡生死观”;有的则改成动宾式短语, 如“走近望天树”“参观傣家楼”“体验野象谷”“嬉戏傣家水”“笑对生与死”;还有的把五个小标题改成主谓式短语, 如:“望天树直插蓝天”“傣竹楼掩映竹林”“野象谷未遇野象”“傣寨水保佑平安”“生与死泰然面对”。

这样的活动, 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劲;这样的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的再创作活动。学生在改小标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体会美感、享受成功。通过改小标题, 学生进而发现小标题与内容之间也有问题。一个学生认为, 这篇文章的小标题与内容联系不太紧密, 如在“高高的望天树”中, 作者只一句带过望天树, 其他的文字写的是藤状植物、小溪、毒蘑菇;写了去橘园拍照的经历;写了吃一顿傣家风味的饭菜, 这样复杂的内容是不能用“高高的望天树”来概括的, 文中其他部分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所以说, 文中的小标题根本不能概括内容的全部。自然, 从修改小标题, 进而发展到修改文章的内容。如何才能让小标题与内容紧密结合?我把这一问题与写作联结起来, 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第二节课让学生将自己修改各部分内容的习作与大家分享。学生们发言十分积极, 气氛非常热烈。

这让我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让课堂灵动起来。教学的成败, 在于教与学能否达到“合一”的境界。我们必须不断思考怎么教、教什么、为何而教、什么时候教。思考怎么教, 就是想学生如何学得更轻松;思考教什么, 就是考虑学生的需求问题;思考为何而教, 就是研究学生现有需求与未来需求的结合问题;思考什么时候教, 就是探寻教学的最佳时机问题。

不断研究教学, 主动寻因探规, 便能慢慢达到师生在课堂里“合一”的境地。其实, 我们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同时, 学生也在关注我们的教学状态。如果我们只是按部就班地照抄、贩卖、复制、传播别人的教案, 并最终被教案束缚, 不能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 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长此以往学生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可能也是语文课越来越得不到学生欢迎的原因之一。

篇9:《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浅文深教

一.让淡化的语法教学重新回归课堂。

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很多老师淡化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词性不分,短语结构不识,势必会带来病句修改的困难,也会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难度。针对本课学生易学的特点,深刻挖掘,教会学生三种短语类型,设计三类标题(多媒体展示)。第一类:高高望天树、 傣寨楼、________悠悠野象谷、________傣寨水、淡淡生死观。这一类标题设计中明确偏正短语的用法,形容词来修饰中心语。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分别添上青青、柔柔等词。第二类:________望天树、参观傣家楼、________野象谷、嬉戏傣寨水、笑对生死路。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明确填写动词,和后面的名词构成动宾短语。在这样的点拨下,学生能快速地找到相应的词语“走近、体验”等动词。第三类:________ 直插云天、傣家楼掩映竹楼、野象谷未遇野象、________保佑平安、生与死淡然面对。根据所给提示明确应该填写的是名词,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以及前面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学习,很快填写上望天树、傣寨水。这样所填写的名词和后面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主谓短语,于是对主谓短语的结构形式作进一步补充说明。这样有趣的填写学生掌握了词性和三种短语的类型,为修改病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在修改病句中就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划分句子的成分,明确句子的主谓宾的关系,找到其中一类病句修改的方向。

二.让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

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说在中考中占到半壁江山,写作中文章层次是否清晰、语言是否优美、结构是否合理,是我们评价的常规标准。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是,阅读课就是单纯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写作课就是专门的探讨写作技巧、点评学生作文、赏析优秀作文等形式,割裂了二者的联系,在阅读教学课堂中适当的穿插写作教学会使我们的课堂耳目一新,也提高了自己的课堂设计能力,更是一个优秀语文老师基本功的体现。根据本文内容,非常清晰的给我们展示了五个小标题,分别写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小标题结构全文能够让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也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方法。但是小标题的设计对于许多的学生而言有很大的随意性,结构不够优美、主题不突出、欠新颖性。在课堂上我们充分利用本课小标题的特点与学生一起分析,看看为什么这样的文章标题能让读者赏识,结合先前的动宾短语介绍,小标题的设计讲究的不仅是美感,还要讲究与文章的主题是否匹配,对于这样的分析和文章中出现的小标题,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刻感悟,叠词式的小标题学生可以巧妙的学会,更能轻松的掌握。于是当堂课完成一个小的设计,结合学生所在校园的特色,抓住本校的景点,来一个课堂现场互动,写一篇小文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教赏语言艺术和感悟游记散文特色相融合。

游记散文的语言要优美于说明文,可以让学生从品析语言的角度研讨文本,可以从修辞、词语运用、表达方式、内容等角度入手。给予学生实例:文章开头的动词“观”“涉”“登”“拍”“留”等词语十分准确传神,高度概括了自己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旅游的经历,抒发了对西双版纳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学生在模仿此例的基础上,再从文章中寻找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有重点动词的句子,有描写特色的句子,有运用写作手法的句子进行赏析。课堂中再选择一段对西双版纳介绍的说明性文字,来一次比较阅读,区分说明文语言和游记散文的语言。在课堂中学生通过揣摩语言,了解游记特色,体会作者在语言上的润色,从而达到对文章语言的鉴赏的教学目标。

一篇浅显的文章,摆脱了一般的教学设计,通过语法教学和模仿写作教学及语言的赏析等手法,让课堂教学出新意,再配之多媒体教学,如教学中穿插对西双版纳的视频介绍,介绍性文字和游记散文中语言文字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双版纳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在美文、美语、美景中体悟语文艺术的魅力,收获方法,达到提高语文阅读鉴赏技巧、写作技巧的目的,最终达到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可见,只要我们紧扣新课标要求,巧妙地设计,即使再通俗易懂的文章我们教者也能教出新意,教出特色。

篇10: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说教材】

《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说学情】

通过前三册教材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读儿歌、背儿歌方面基本没有难度,而在识字方面,也掌握了不少识字的方法:联系生活、编顺口溜、想象„„因此,在记字形上也没有太大困难。到了二年级,要开始逐步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加强对语言的关注,思维的训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识字上。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我制定了教学目标(详见[教学设计])。旨在在识字的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观察、说话及合理利用所收集的资料的能力,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教学过程】

在这篇课文中,共有11个生字。由于学生们通过日常学习及生活的积累,已有一定的识字量,而且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在本课中,我采取了集中识字的方法。即11个生字除了1个生字在课题中出现学习之外,其余10个字都在初读课文之后由学生自学。学生自学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已经认识的字读一遍,把学习重点落在不认识的字上。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加以指导。在此基础上,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针对自己学习得不是很牢固的字加以巩固。学生互做小老师,在把自己好的方法传授给其他人的同时,也巩固了知识。在这篇课文中的生字,笔画教多,所以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字形,同时重点指导要书写的字,如:宽、悠。也可借助学习形声字的方法,记住:耸、霄、蚊、愁、愤、悠,并通过游戏的形式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整篇课文围绕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展开,这中间的两句中心句是课文的切入口,即: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西双版纳又是动物的王国。先从介绍植物入手,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了解那里植物的不同特点,这其中有一些植物是学生闻所未闻的,所以可利用网络查找一些资料、照片,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同时,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植物来重点读一读,突出这一植物的特点。在了解了西双版纳为什么被称为植物的王国后,再去读有关于动物的部分就容易了,因为两部分的写作手法基本相同,在读通读顺第4小节之后,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融入课堂中,用教师所给的

句式来介绍。

在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把课内外所获得的有关于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的资料综合起来,给出相关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西双版纳,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教学实录片段】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轻声读读第4小节,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双版纳是动物的王国?

生:我看到了那里有许多的动物,有长臂猿、黑灵猫、象群、„„

生:我读到那里的动物与游人嬉戏,在丛林中散步,说明它们在那里生活的很开心,是那里的主人。

师:那你能用一种高兴的语气来读读这一小节吗? „„

生:我从这小节里最后一个标点可以看出,因为这是一个省略号,说明还有许多动物还没有介绍呢。

师:是啊,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个小小的标点你也不放过。„„

【案例分析】

低年级的语文课通常是以识字为主,可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则把学习的中心逐步从识字过渡到了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中又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现在的教学中,除了要求让学生学好手中的文本之外,还提倡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来围绕一个主题寻求多种资料。学生们有的查阅报刊,有的到互联网上搜寻,从中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那么如何用好这些资料呢?

语文课上让学生把所找的资料交流一下,是要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的。这不是像常识课一样介绍一个科学原理,也不是像地理课那样把当地的一些特点来说一说。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时,我也让学生们课前去找有关西双版纳风土人情的资料。学生们找来了厚厚的一叠,怎样把手上的资料用到位呢?我在教学第四节有关动物的部分用到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用“我来到了西双版纳,我看到了()。”的句式来介绍西双版纳的动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练习。课文本身的语言较为生动,写出了很多动物的特点,学生在熟读之后,可以把这些语言用上,化为自己的。如果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把自己找到资料用上。这是一个搜集、提炼、处理、表达的综合过程。这样寻找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语言文字训练也有了,可谓一举两得。

而后面结合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选择一点来说则自由度比较大。学生少则说一两句,多则可以说清一个特色也是很不容易的。发挥手中文本及资料的最大效益是一件

很巧妙的事,值得我们用心去思索,不断去实践。

【训练材料】

一、下列字中,哪些是读前鼻音的?把这些字圈出来。版耸霄蚊壶愁喷芋宽悠羽

二、给下面的字加上部首,并组成新的词语。文()()()()肖()()()()兑()()()(三、口头填空。

篇11:美丽的西双版纳

一、

从云南的花城昆明,一路乘机抵达石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几个城市,大理丽江的古城文化,香格里拉的空旷与神圣,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

今天,将抵达中国的一个世外桃源——西双版纳。

据资料了解,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西双版纳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的最南端,是北回归线上唯一的一块绿洲。这里大部分居住的是傣族,也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环境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地区。

西双版纳,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一块原始的、不经雕琢的绿色翡翠,熠熠闪光。

一直以为,西双版纳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可是今天,我终于踏上了这方红色的热土。

有人说,西双版纳,是梦开始的地方,那么,让我的梦,从这里出发吧!

二、

在没来到西双版纳之前,我听过一首歌《哪里有我的家》,它是一部生活伦理类型的电视剧——《孽债》的主题曲: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这是几个怀着一腔热血与远大抱负的知识青年,他们响应祖国的号召,奔赴云南,支持边疆。于是在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留下了他们炙热的青春,洒下了他们忠诚的热血。在这段流沙河与橡胶林的土壤上,他们恋爱,结婚,并有了他们爱的结晶。

可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十年一梦,返程地汹涌大潮又把这一群曾经年轻而今又非常现实的他们推到了大城市的岸边。他们离开了这片美丽的热土,然而,他们放弃的不仅仅是橡胶林,椰子树,还有他们的爱情,以及他们的骨肉。

后来,五个九十年代的孩子踏上列车一同去上海寻找生了自己又抛弃自己的生身父母,而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却在回到城市后重新建立家庭,还有了新的儿女。他们的到来,无疑对于已经另有新家的亲身父母来说,无非是一个定时炸弹……

这是一个反映现实题材的凄美故事。在踏进西双版纳这片热土之前,我又听了一遍这首歌。

歌词里说“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它的美丽与神奇,对我是一种无形的吸引,而在美丽的版纳发生的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更让我想亲眼目睹一次版纳醉人的风情。

三、西双版纳,一直是我梦中向往的地方,是我心中的天堂。

车子载着我们五个人,踏上了西双版纳的旅行。

我坐在车窗旁,我看到一片无垠的绿色海洋,起伏连绵。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果树里是错落有致的傣家竹楼,热带特有的景致,橡胶树、果木、香蕉林、茶山,仿佛绿色的童话林,一路上目不暇接的风光,群山崔巍,瑰丽壮观。

走在青石路上,空气有些潮湿,还能闻到淡淡的泥土芳香。身边是各种花草,还有一些鸟儿婉转歌唱。小路两旁,绿草凄凄,一些参天大树,枝繁叶茂,一些古藤缠绕,遮天蔽日。

这里的植物园时一定要去的,有亚热带丛林,美丽怡人。路的两边,芭蕉树,香蕉林,槟榔树、棕榈树随处可见。有人穿着唐僧的服饰,几个人骑着一头大象,微笑着,优哉游哉。这个场景,我只有在电视剧《西游记》里见过这样的景象,好像是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天竺国一样。

不再是杏花烟雨一剪寒梅的萧索悲情;不再是悍风飞沙白山黑水的北国。它是大自然的宝库,是绿色的王国,是南国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武陵人缘溪行豁然仙境地方,是蝴蝶翩翩孔雀开屏的故乡。是混沌初开的宇宙,是炎夏不散的宴席。

它是雪域高原的纯洁化作澜沧江汤汤的逝水,是月光下的凤尾竹民族风情最怡人的剪影。

这里,到处充满着异域风情!

这里真好,一个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异国风情之地。

这里真好,一个足以让人将灵魂安放的的居所。 四、

想去原始森林探险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最好的地方。

这里,有散发着神秘、古老、多情的气息的望天树,有惊险刺激的“空中走廊”,有负氧离子吐纳区,有贯穿菲利普的小道。有罕见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濒临绝种的珍稀生物,还有少数民族中的神秘表演……

置身于原始生态浓厚的大森林里,才真的感觉的一种原始与放松。

漫步林间,闻溪水声声,看清泉石上,慢慢体会那悦耳的水流声。听鸟儿歌唱,那是大山与心灵的呼唤。

层层叠叠的森林,高耸入云。晶光莹润的翠叶如一面面酒斾,张张招展的绿色是酿就醉人芬芳。仰头,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我们偶尔向着高空喊“我来啦”,在山涧里传出往返的回声。我们偶尔闭目养神,用心感受一种超脱凡尘的境界。

途中,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奇观景象,比如植物绞杀、老茎生花、龙树板根、独木成林等,原来大自然是如此的神秘与神奇,孔雀开屏,猴子嬉戏,人象共舞等,真切感受到动物王国亲切与美好。

来这里探险吧,它能刺激我们好奇的敏感神经。

来这里欣赏大自然吧,它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

五、

我们去了一个山寨,到了一家农舍。

这里的风俗和我们汉人不同,每一家的主人是女人,女人持家养家,男人看孩子做饭。

这里尊称男的叫猫哆哩,女的叫骚多哩。接待我们的是一个美丽的骚多哩。

她们的房子很特别,都是木制阁楼。第一层一般就是饲养家畜家禽,或者放农具,阁楼的柱子都是长方形,而不是圆柱形,更奇怪的是,这些柱子只是在平地表面放着,没有埋进土里。主人说这样的建筑,是根据地方的气候和自然状况而总结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这里是山区,蛇随意出没,圆形的柱子,蛇很容易爬进屋子里,而长方形的,蛇是爬不上去的。二是这里山地较低,赶上下大雨,山上的水可能会冲下来,那么水灾可能会随时发生。而这样的木制阁楼,柱子没有埋进土地里,如果发生水灾,整个阁楼就会浮起来,自动成为一个小舟。我们不禁为西双版纳的少数民资人的聪明才智而折服。顺着楼梯到了二层,屋子里虽然不是很奢华,但是很干净。简单的家具,简单的桌椅。

这个女主人讲,他家里的条件,在村里算是数一数二的了。他们这里,都是男子聘到女家的。重女轻男,如果哪家如果生了男孩子,就说生了赔钱货,生了女孩,全村就要大摆筵席庆贺三天。结婚时,男方要有嫁妆,一般都是橡胶树。女子结婚后继承娘家的产业。

更让我惊奇的是这里的生活方式,还是“群居”习俗。一张大炕上,可以住着三代人。他们的用蚊帐隔开。如果有两个女儿,就是父母一个蚊帐,大女儿一家一个蚊帐,二女儿一家一个蚊帐。对于我们大城市周边的人,我们想都没有想过。虽然我们感到好奇,也不会接受这样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心里尊重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这,就是他们的信仰和文明。

也许,我们有许多不同,但我依然爱,因为我爱华夏民族的文明。

六、

香格里拉与西双版纳,感觉是两个不同味道的佳肴。

香格里拉,像一个绝艳脱俗的美人,她冰清玉洁,冷艳超群!

而西双版纳,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女子,她温柔娇媚,风清万种!

当夏娃被逐离开的伊甸园,最后深情回眸的是不是就是这个人间仙境——西双版纳?

美丽的西双版纳,妖娆怒放的鲜花,啁啾婉转的鸟鸣,层叠婆娑的森林,返璞归真的阁楼!一切,美在眼里,铭记心里。

的确,美的胜景,可以云淡风轻,忘记万千清愁。烟波画楼,可以把酒临风,宠辱偕忘。我想我的祖先是不是曾经来过这个“异乡”。否则,为什么血液里是涌动着不息的涛声。咚咚狂跳的那抑制不住的心房?不然为什么在离开它时,我的心又是那样的百般不舍呢?

所以,去过这么多城市之后,我说,这两个地方,我还会回来。

风景再美,不是我的故乡,住处再好,不是我的家。

西双版纳,我要回去了,你的神秘富饶,美丽神奇,留在了我的心底。

上一篇:初中作文:定格美好记忆下一篇:退换货流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