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广告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公益广告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公益广告在我国产生后,对公益广告的研究也开始了。公益广告的研究刚开始滞后于广告实践,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针对公益广告的各种学术讨论及相关学术刊物的创办,使得公益广告的研究兴趣不断被提升。过去针对公益广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过对公益广告相关文献的梳理,试图勾勒出我国公益广告的研究图景。

第一篇:公益广告论文范文

浅谈电视公益广告

【摘要】从1987年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诞生起,电视公益广告正式踏上了荧屏舞台。近20年来,我国的电视公益广告从无到有,从最初的简单粗糙到如今的相对成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电视公益广告作为一个特殊的广告类型,不仅增强了广告事业的实力和活力,而且还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益广告 精神文明 社会问题

如今打开电视,花样百出的商业广告让人应接不暇。这些广告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人们消费与享乐。但商业广告的繁荣只是象征着物质文明的繁荣,而物质文明并不能直接为我们带来精神文明,有时它还会让人们渐渐淡忘浮华背后那些更值得关注与解决的问题,不利于社会长远和谐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精神文明传播者的公益广告,自然会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2005年7月27日,一组以“节约创造价值”为主题的系列公益广告在央视二套亮相。此后,央视宣称不惜付出“1年少挣12亿元”的代价全面增播公益广告。公益广告的忽然受宠,显然值得我们仔细揣摩......。

1 电视公益广告的特性

电视公益广告以宣扬有利于人类和社会的观念为己任,以维护社会安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为目的。因此,它应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观念性。公益广告都宣扬一定的观念,观念性是公益广告区别于其他广告的最本质的属性。公益广告所宣传的观念,必须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对社会的文明、繁荣、进步有促进作用。

(2)导向性。导向性就是鲜明地表明什么是对的,要提倡;什么是错的,要反对,一目了然,毫不含糊。公益广告通过对正确的、美好的思想行为的赞扬以及对错误的、丑恶的思想行为的批判,来发扬前者,克服后者。因此,公益广告有赞美性和揭露性两种。因此,公益广告最忌“犹抱琵琶半遮面”,它必须主旨鲜明,一针见血,这样才能发挥作用。

(3)针对性。公益广告的创作和发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从社会现实出发,取材于现实社会,它所宣扬的内容大多是配合当前社会上正在进行的、与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的重大活动,或者是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目标很明确,而不是无的放矢。

(4)通俗性。通俗性是由公益广告对象的广泛性决定的。由于公益广告的对象是全社会的成员,包括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因此,为了不流于枯燥的说教,电视公益广告常常将抽象的观念故事化、情节化及人物化,从而让受众喜闻乐见。

(5)说服性。公益广告不同于法律,后者强制人们遵守,而前者则是说服人们实行。为了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公益广告一定要坚持说服性原则,着重于从思想上认识上说服人。

(6)艺术性。公益广告把常见的人物艺术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动人,使人久而难忘。因此公益广告应把艺术性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7)创意性。大卫·奥格威说过,没有创意的广告作品就像没有大脑的身体,因此,创意是吸引注意力的根本所在。电视公益广告同样要讲究创意,但并非出奇就会制胜,关键在于如何在细微之处体现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央视曾推出过《爱心传递》系列,其中有一则《洗脚篇》,一位劳累了一天的妈妈晚上给她年迈的母亲端来了一盆热水洗脚,这一切又被她自己的小孩看到了,于是也端来一盆热水给她洗脚。亲情的温馨以及“孝顺”美德随着“洗脚”这一细节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让观众明白了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2 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历史之路

电视公益广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最初,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广告在我国被扣上资本主义的帽子遭到全面封杀。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后,广告业才得到发展的契机。当时的电视公益广告多以标语的形式出现,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电视公益广告。1986年,贵阳电视台播出的《节约用水》广告,也只是我国专业创作电视公益广告的雏形。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益广告,是1987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的专题栏目《广而告知》,历时9年。这是我国第一个公益广告。在央视开播以来,其主题涉及到各类社会问题,每天在黄金时段播出30秒到1分钟左右。这一新鲜事物迅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其后,各省市电视台纷纷效仿,各类公益广告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近20年来,我国的电视公益广告从无到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电视公益广告作为一个特殊的广告类型,在我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电视公益广告逐步走上专业化与主题化的道路,开始以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作为题材,策划系列公益广告,比如“知识改变命运”及“下岗再就业”等公益广告,由于现实性强,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一经播出就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这样,在电视商业广告充斥于荧屏的同时,电视公益广告也开始在政府等多方面的支持下,渐渐地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我国精神文明有力的传播者。到2003年,据索福瑞媒介研究机构统计,央视每年播出的公益广告达100多条,累计时长4000多秒,分布在13个频道,共播出1000多次。之后,为了更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04年5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再次加大力度,明确规定:“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每天均应在每个自办频率、频道中播放不少于其广告播出总量的3%的公益广告。”今年央视又大刀阔斧地将整体的公益广告播出量提高到广告总量的13%,由此不难看出政府对公益广告的重视与调控的力度。

3 电视公益广告的发展趋势

当公益广告的扑面清风迅速吹遍祖国大地的时候,人们高兴地看到,由企业直接出面做的公益广告日渐增多,内容涉及戒烟戒酒,防火防盗,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尊老爱幼,爱国爱民,崇尚科学,讲究文明等等,成为公益广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还有,名人做公益广告的也日益增加。原央视广告部主任,现央视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谈及公益广告的发展时感触颇深 :“十年前广告部想找艺人拍摄一组‘下岗再就业’的公益广告,找他谈了一下午,才得到他的支持。但现在很轻松地就请到章子怡拍摄一组‘洗手’的公益广告……”。公益广告发展到现在,为精神文明做出的贡献不可估量,公益广告所承载的超越物质与金钱的意义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

电视公益广告地位的变化,与我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综观我国电视公益广告,尤其是央视制作的公益广告,基本上都取材于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可以说社会问题直接制约了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文本内容。比如央视播出过的《公德比赛——气象篇》,截取了生活的一个横断面,讲述凉台上发生的事。一周的天气都是晴天,可偏偏就是凉台边上今天是“小雨”,明天是“冰雹”,后天更是飘起“雪花”,原来是大家都不注意环境卫生造成的。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位居民虽深受其苦,但还是往楼下吐痰,于是画面上出现字幕:“你家楼下天气好吗?”既一针见血又耐人回味。

比如,1995年国家推行下岗再就业政策,国企不再是铁饭碗,大量工人纷纷下岗,尤其是对一些中年人来说,在固定岗位忙碌了大半辈子,下岗后从零开始谈何容易。生活的窘迫导致人们对国家政策的不满,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此时,央视及时制作了鼓励人们再就业的公益广告,其中最为振奋人心的是刘欢所演绎的那首歌:“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重头再来!”刘欢那荡气回肠的歌声不知激励了多少人再次起航去创造新生活。

2005年7月,正值盛夏,许多城市出现了水电供应紧张的局面,央视在此关头推出《节约 创造价值》系列公益广告,明确告诉广大观众,只要“全国空调每调低一度,将节约数十亿度电”,通过数字巧妙说明问题,大力提倡节约资源,鼓励全民来创造一个节约型的社会。

从以上这些鲜活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电视公益广告发展至今,趋势良好。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已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扮演着无法替代的关键角色。当今社会仍不断出现等待解决的各种社会公益问题,它们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公益广告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的现在和未来,我们更有理由去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和创作公益广告,并借鉴商业广告的经验,使公益广告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广大公众为中心,在建立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高宏亮 刘宝林

第二篇:公益广告研究综述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公益广告在我国产生后,对公益广告的研究也开始了。公益广告的研究刚开始滞后于广告实践,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针对公益广告的各种学术讨论及相关学术刊物的创办,使得公益广告的研究兴趣不断被提升。过去针对公益广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过对公益广告相关文献的梳理,试图勾勒出我国公益广告的研究图景。

【关键词】公益广告 广告研究

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诞生于20 世纪40 年代的美国,公益广告被称为“公共服务广告”,意指利用广告技巧,传播公益理念,为社会公众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共传播形式。我国公益广告出现的时间较晚,具有现代意义的公益广告活动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在我国,对公益广告一般是这样界定的:“所谓公益广告是为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提供报务的,它是以推广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为目的的广告传播活动。”1986年贵阳电视台摄制的《节约用水》被认为是播放最早的公益广告。之后,中央电视台于1986年10月26开播《广而告之》栏目,我国公益广告开始步入繁荣稳步发展时期。近年来,我国公益广告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对公益广告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自从公益广告在我国出现之后,针对公益广告的研究一般以分散的形式分布在研究论文和少量著作之中。研究多围绕公益广告的含义与特征、社会功能、运作与管理机制、实际操作几方面来展开。

一、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追根溯源,公益广告是“媒体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物。此理论产生于20 世纪40 年代的美国,是在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批评与改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公益广告相关理论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传播学视角,而是逐渐扩展到了多个学科,比如修辞学、语用学等等。

1、“使用与满足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例如当受众面对灾难事件时,需要从公益广告中获得什么样的满足?一般来说,灾难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质,会使受众处于信息缺失及模糊的状态,如果媒体 “失语”,极有可能促发谣言的滋生。此时公益广告可以通过及时传播关于灾难的信息,满足受众信息需求,消除情绪中的焦虑及不确定性。同时公益广告体现的人文关怀,以情感人,可以让受众获得关爱、归属感以及战胜苦难的自信。公益广告在灾难事件发生之时可以满足受众获取信息、心理安慰、精神满足等多层面的需求。同时,循环播放,反复传递信息,与只能传播一次的新闻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2、“认同说”

“认同”是肯尼斯·伯克修辞学思想中的重要观点,伯克认为,语言不仅导致行动,同时构建我们的现实,通过认同修辞,交际双方互相认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公益广告的社会修辞性质体现为一种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的行为,是协调广告作者、受众和广告内容之间修辞关系的一种重要符号。公益广告通过语言诉诸于公众规避隐患的心理,唤起共同的情感,诱使公众本能的对符号做出反映。比如通过正面情感的宣扬,来获得大家同一的认同(“同情认同”),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名为“爱心传递(洗脚篇)”的公益广告,获得大众广泛的认同;另一种是通过对大家不喜爱的事物的展现来获得大家的“对立认同”,如环境污染等社会不和谐因素。

公益广告作为引导社会舆论、弘扬先进文化、高尚道德的精神武器,能有效的增进社会共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关联论”

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应用语言,它的语言价值开始引起越来越多语言学界人的关注,其中就包括用语用学中重要的关联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关联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某种关联,语言交际也离不开信息的关联。语言交际之所以能顺利进行,是因为交际双方都遵循着关联原则,即根据相关联的信息来认知事物。公益广告也是如此,通过传达某种明确的信息,努力让目标受众在对广告作品进行解码时能做出正确的推理,得出其中最佳关联,最终发现广告意图,并且做出一定的反映。比如,公益广告“明示-推理过程”,通过在广告中设置“明示刺激”,传达意图,目标者通过推理从而理解意图。利用三种方式,如: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新的语境含义;新信息加强现有语境假设;新信息与现有语境假设相矛盾,并排除现有语境假设。

二、研究的角度

1、公益广告和社会责任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阶段,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因素剧烈变动,多元文化相互并存撞击,人们不可避免感到困惑,产生心态失衡、行为失范等迷茫的现象。所以这一时期,重新构建新时代的价值体系,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疏导社会文化心理,成为社会发展的紧迫要求。而公益广告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环节,决定它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据现实问题,制作播出针对相关问题的公益广告,可以和受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让民众通过公益广告的价值认同找到归属感。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倡导和谐行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方式。

公益广告正以其特殊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在社会转型时期构建新的文化理念。传播文化、建构文化、发展文化,长久而潜在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正是媒介力量的体现。

2、我国公益广告的运行模式分析

我国公益广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对于我国公益广告发展模式还一直处于探讨之中。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公益广告的运作模式有自己的特点:长期由政府主导,媒体多因为行政命令制作和播放公益广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较差。同时,企业的主体意识也不强,只单纯的把公益广告作为商业广告的延伸,并没有准确地认识到公益广告对企业的长远利益。我国公益广告尚未建立起政府、市场和社会领域三者间的协调关系,缺乏运用商业广告的资金投入和传播技巧来推动公益广告发展的有效方法,使得其影响力远不及商业广告广泛深入。

作者:张傲

第三篇:动画公益广告成因探析

摘 要:动画艺术与公益广与结合并悄然兴起,本文探析其原因在于动画的简化性使其内容通俗易懂,假定性创造的梦幻世界具有陌生化效应从而牢牢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其娱乐功能则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主张将动画公益广告的概念界定为植入公益主题的动画作品。

关键词:动画公益广告;简化;陌生化效应;夸张;

一、动画公益广告兴起

2012年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铁路运输公司(MetroTrains)推出了一则宣传铁路安全的动画公益广告--《蠢蠢的死法》(Dumbwaystodie),这段超萌神搞的广告在社交网站YouTube上获得了千万级的点击量和好评,《悉尼先驱晨报》评价其“过耳不忘!”,最终摘下了“克里奥广告奖”金奖。《蠢蠢的死法》一改过往或严肃说教,或煽情造作的公益广告形象,民谣风格的小清新主题曲配合简洁温馨、黑色幽默的动画场景,笨拙可爱的土豆式小人物的表演在让受众会心一笑的同时,欣然接受了广告所传递的正面信息,堪称公益广告的典范。

动画公益广告是指以动画艺术作为表现形式的公益广告。动画艺术与公益广告结合之风,在我国也悄然兴起,如深受观众、网民好评的《爱的表达式》、《水滴奇遇记》等。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选择权大大增强,在广告回避行为更为普遍的背景下,动画公益广告深受大众喜爱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二、动画广告;通俗易懂

公益广告面对普通大众,信息传递必须考虑大众的理解能力,而大众的知识水平显然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它必须采用能够获得绝大多数人理解的语言,否则容易产生人为的交流障碍,消弱广告的传播效果。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理·沃伯认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欣赏和接受。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

动画是一门高度简化的艺术,囿于技术限制其绘画总是力求使用最少的造型元素来概括、表现对象的特征和丰富内涵。如《蠢蠢的死法》中的大部分角色造型基本就是靠一个圆的变形,加以平涂颜色来完成。这种简化处理使得动画影像具有倾向于符号化的一面,从而兼具图像展现和符号表意的双重功能。例如日本动画就特别喜好使用符号化表情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采用速度线来修饰动作的力度和速度。图符语言的最大特点便是形象生动,是超越民族和国界的人类共同语言,人类原始的交流活动便是通过视觉图形来传递信息。因此,动画欣赏对观众几乎不作任何知识要求,不需要对图像进行复杂的识别、加工过程,即使是儿童通过最直观的方式也能于轻松中明白动画的内容。

动画在故事内容上也同样体现出创作者主动化繁为简的特征:其主题总是积极浅显,极力宣传普世价值,如《白雪公主》的主题是真正的美来自善良,《小鸡快跑》主题为钟爱自由和向往美好世界;在叙事方法上,如美国的皮克斯动画电影就坚持采用大众熟悉的线性叙事手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故事,绝不故弄玄虚。

动画的简化风格赋予了作品通俗易懂的品质,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认知水平。这一特点显然迎合后现代大众不假思索、快餐式的阅读需求,在“读图时代”成为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势必吸引力求通俗化的公益广告而为其所借用。

三、动画的陌生化效应

无论是基于传统媒体时代的AIDMA广告法则,或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AISAS广告法则,一致将Attention(引起注意)置于广告创作首要的位置,次而是兴趣(Interest)。这些广告创作传播法则有着坚实的心理学基础,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就在《心理学纲要》中指出: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着“趋新”、“好奇”的特点,而那些“完全确实的情境(无新奇、无惊奇、无挑战)是极少引起兴趣或维持兴趣的。”任何广告设计都必须强化以受众为中心,把引起受众注意、激发受众兴趣作为广告设计的出发点和重心,这一创作要求在新媒体时代更加迫切。在如何解决引起受众注意、触发受众兴趣的问题上,与真实影像广告相比,动画形式的广告有着其独特优势,即这一艺术形式天然制造的“陌生化效应”。

陌生化效应由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陌生化又称为“反常化”或“奇异化”,陌生化的审美标准就是新奇或惊异。习以为常的东西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陌生化之目的就是要颠覆习惯,使人们对熟悉的事物“陌生”起来,其意义在于瓦解艺术形式和语言方式运作上的自动化和心理上的惯性化,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世界的感觉,把一种奇异的与习惯性认知完全不同的现实展现给我们。

假定性是动画艺术的根本属性。动画构成要素的角色、时空、声音、摄像机等等,统统都是假定的,动画艺术家的每一次创作就是通过虚拟手段来创造一个如梦如幻般的世界,它迥异于人们司空见惯的、平淡无奇的现实世界,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未曾见过的、令人惊奇的乃至完全陌生的,超乎人们的想象力。如动画角色从来就不曾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过,它仅仅是动画家梦想创造的产物,只要创作者愿意,即使一块顽石也可化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动画角色,优秀出色的动画形象总是原创的、新鲜的、独一无二的。“动画再造了一种生活,一种迥异于现实的生活。”[4]自影视广告诞生产生以来,真实影像一直占据影视画面主流,人们对真实影像广告铺天盖地的轰炸已然审美疲劳乃至抵制抗拒,相较而言动画先天就具备陌生化效应的基因--奇异性,具备消除人们对广告厌恶抗拒心理的功能,一个奇异纷呈的世界对天生好奇的人类显然无异于一个天然磁场,牢牢锁定受众的注意力。

四、广告的娱乐选择

娱乐是人的天性需求,要通过艺术作品来达成塑人之目的,理应尊重人的天性,赋予艺术作品一定的娱乐性,借此激发观众的欣赏兴趣,然后才可能于潜移默化中实现意识形态的输入。公益广告自然也不例外,想要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就必须满足大众的审美风尚,采用那些为大众所熟知、热衷的艺术形式为其载体。无论中外,大众所热衷的艺术形式则一定与娱乐有关。动画自其诞生起,娱乐性功能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动画带给人们无比的轻松与快乐,这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所不能替代的。沃尔特·迪斯尼就曾经说过:“动画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娱乐;动画片的首要任务就是娱乐大众。”事实上,在常规的观赏经验中,动画的确是最具有快感享受的。

毫无疑问,幽默诙谐几乎是动画给予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动画制造快感享受难以绕开的手段,美式喜剧性动画尤为突出,它紧扣流行文化,搞笑不断,于一片嬉笑打闹、狂欢之中既满足观众消遣娱乐需求,同时又悄然完成其诸如追求自由、实现正义等主流价值观的输出。西方对幽默和笑的研究理论主要有优越论和乖讹论。持优越论者如霍布斯认为,笑是人们突然意识到比别人优越时的表现。比如在《蠢蠢的死法》里面,每一种死法多少都显得有些离谱,面对这些稀奇夸张的愚蠢举动时,常人的优越感可想而知,也就情不自禁笑出来。乖讹论则认为“不和谐”是产生幽默和笑的原因,叔本华给笑的定义说:“在每一个事例中,笑的原因不过是突然感觉到一个概念和借助这一概念表现的现实事物之间的不和谐,而笑本身正是这一不和谐的表现。”动画作品无论是角色造型、动作、剧情,无一不彰显着高度夸张的特点,而夸张自身也就意味着与现实不和谐,意味着笑和幽默。这也是说无论按照“优越论”或是“乖讹论”来分析,幽默产生之源最终一并指向夸张的运用,动画通过百年发展的积淀,对夸张手段的娴熟驾驭显然超过其它艺术,因而同其它艺术相比更擅长制造娱乐。

五、讨论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逐步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角色中解放出来,不再是静待媒体肆意对其书写信息的白板,而是按照自我需要自主选择媒体内容的消费者。在现代消费社会的紧张环境中,大众最普遍、最基本的文化需求指向娱乐,通过娱乐消遣来松弛身心。此外,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广大当代青年提倡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反权威教育,这些变化都对倡导一元价值观同时又追求普遍认同、本质为社会教育的公益广告提出了挑战,强制灌输的教化模式再难凑效。在此背景下,动画以其简化性、陌生化效应、娱乐性等特点和其庞大的消费群体吸引公益广告创作的视线,进而产生了尝试性的结合,这一结合由于将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大众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迎合大众审美风尚,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蠢蠢的死法》如果不是篇末道破,观众几乎未能意识到这是一则有目的公益广告,其手法近似植入式广告。受此启发,笔者建议将动画公益广告的概念界定为植入公益议题的动画作品。在此主张之下,公益广告也就转为特定主题的动画创作,创作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按照动画的规律和旨趣去创作,而不必背负沉重的教育使命,毕竟娱乐性不是动画的固有特性,如我国早期的动画电影便由于过分强调教化功能而失去了娱乐性。同时,这也意味着倡导动画家们在平常的创作中主动地植入一定的公益思想,拓宽其传播渠道,真正在潜移默化中输出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晏鸿辉.新媒体时代的广告设计教学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王珺齐,晓芳动画需要“简化”——动画中简化的处理手法[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

[3]袁洁铃.探源动画之“魅”——动画片审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王利霞.浅谈影视传播中的陌生化效果[J].科学之友,2009

[5]王俊.韩国恐怖影视文艺学美学方法运用探究[J].文艺理论,2009

[6]钟家军.浅谈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J],2008

[7]李益.论影视动画艺术的虚拟性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

[8]胡庆芳.论十七年动画电影的宣教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桑紫宏.基于形式重复的汉语幽默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陈晨.西方当代受众理论批判[D].新疆大学,2011

[11]陶东风.核心价值体系与大众文化的有机融合[J].文艺研究,2013

作者:梁凤婷

上一篇:预防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影视广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