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课程标准附录

2023-05-03

第一篇:语文高中课程标准附录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附录2—3)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 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

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老舍《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

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培训有感

原创: 胡化星

这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培训10月23--26在无锡举行,全省600余人参会,也标志着我省语文教学的转型,改革的步伐又往前迈出了一大步,此次培训中许多新观点、新要求、新变化令与会者眼界大开,感叹教好语文、学好语文真的不简单,当今语文教学现状很多老师还是以刷题为主,学生刷完之后,很少有下文了,而且一些老师甚至告诉学生一些所谓的答题模版、套路,这些在以后考试中基本上无用武之地。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认清形势,充分了解学生现状,发现问题,找准对策,集思广益,把本校语文搞上去,从近年来的高考成绩统计来看,徐州一中的英语均分、运河中学的语文均分在全省位居前列。这不是说这科的哪一个老师强,而是说明这科目的整体团队强,侧面也可以看出学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优秀,当然这些均非一日之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语文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基础知识、现代文、文言文、作文都有各自的体系,例如基础知识考查的: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文言文考查的: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高一开始就要开始积累,广泛阅读,砸实课本,例如买一本高考成语书,日日背;买一本文言文习题,天天做;买一本阅读理解,时时看。这些都是"双基"的基本要求,高一年级的树木花卉、亭台楼阁;高二年级的山水情思、传统美德;高三年级的家园亲情、浩然正气,都是有文言文课文和它一一对应的。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等都是分单元进行设置,老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如果老师没有高阶思维,课本构架不清楚,在课堂上就无法传授给学生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知识。

这次培训都在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要让语文真实起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语文实践为中心,现在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很多:网课、手机、电脑、电视、阅读器等,都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便捷途径,晓说、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科学探索、新闻报道哪一个都可以开阔孩子们的知识视野,融入社会,了解风土人情;走进自然,享受风花雪月,有了这些文学积累沉淀,作文一定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有故事的人才能写出有故事的事,那些靠苦练范文模版、闭门造车、无病呻吟、作文套路的,不可靠,以后将很难拿到高分。

以后的语文试题将会更加灵活,小编简单举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考题一:你还能写出与这两句表达意思相近的诗句吗?考题二:谈谈你理解此诗的情感倾向和象征意义?考题三:假如你是老师,面对初一学生,你怎样让他们了解这首诗的诗歌特征和表现手法?这样出题,表面上看起来不难,但是如果没有丰富的语感沉淀和大量的习题积累,也是拿不到高分的。

语文的失分可以说几乎是不可避免,它不如数理化,对错分明,但是可以在试卷上把自己的失分点找出来,如作文要确保50分以上;现代文阅读不能错几个,减少自己的弹性失分,这样在做题时就有了针对性,每次练习后,都要及时反思总结,自己的语文素养肯定就会慢慢提高。有句话说的好:对于好学生,语文是用来锦上添花的,不是用来雪中送炭的!换句话理解就是语文在优秀的学生之间是拉不开分数的,如果语文能考个120分还想突破130分,最好权衡一下自己各科的时间分配,还是先看看数学、英语等科目能考多少分吧!数学没上140分,英语没过100分,就不要和语文太较劲了。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很快就会落实,真正有语文素养的学生必然会脱颖而出,所以说现在的家长不要担心,以后的家长就更不要担心,二胎三胎的孩子那么多,一定有孩子给你们孩子当分母的。

第三篇: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高中部分)

论语通译 孟子选注 庄子选译 三国演义 红楼梦 西厢记 呐喊

鲁迅杂文精选 子夜 家 茶馆 边城 雷雨 女神

朱自清散文精选 围城 谈美书简 平凡的世界 历史的天空

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精选 哈姆莱特 堂吉诃德 歌德谈话录 巴黎圣母院 欧也妮.葛朗台 匹克威克外传 复活

普希金诗选 泰戈尔诗选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二十世纪外国短篇小说精选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第四篇: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语文教改的课程改革有许多矛盾没有解决,表现出转型期语文教学的特点,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教师观念、素养与教学实践的矛盾、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教材体系与考试模式的矛盾。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实践 课业负担

《中学语文教学》上曾辟专栏讨论“语文到底姓什么”的问题。语文课到底怎么上,这已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反映出转型期的语文教学的困惑。体现新大纲精神的语文新教材较之此前的语文教材确有很大的改进,这是语文教改的重要一环。课程改革牵动着课堂教学,文学教育的侧重,对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冲击,而课堂教学首当其冲。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还有许多矛盾没有解决,表现出转型期语文教学的特点,这也可能是人们产生困惑的原因。这套教材在江苏推行已五年多,根据几年来的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学存在下列几对矛盾。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

新大纲是二者并重的,似乎不存在矛盾,但是在“工具论”的影响下的“双基”并重,以及后来强调能力训练,使得语文课日趋枯燥,美文受到肢解,成了鸡零狗碎。人文性在人们呼唤中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文学作品成了课堂教学的大餐。一时间,课型纷呈,调查课、表演课、影视欣赏课、阅读汇报课等等,令人眼花缭乱。正如有的老师说的:如果你是电脑高手,语文课上就会有很多的动画展示;如果你是影迷,语文课就可能欣赏经典电影;如果你长于表演,你的学生就会经常改编课本剧。语文课上成什么样都可以,所有的创新都会被认为正当,所有的指责都会被“人文”一词轻轻挡回。

二、教师观念、素养与教学实践的矛盾

教师观念滞后的,与新教材不大合拍,面对新教材有时不知从何下手;思想上能接受新教材的,课堂往往具有开放性,可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时间长了,老师便会产生“水之积也不厚”的空虚。教惯了一种教材,忽而使用另一种教材,除了适应,知识结构中的弱项还得弥补。文学素养提高了,老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才会相应增强。课堂教学中新教材的特点体现不够与教师的观念、素养有一定的关系,有时是不愿体现,有时是力不从心。

三、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

新教材增加了不少文言文和大量的文学作品,老师注意挖掘选文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学生不大领情,较多的文言文背诵任务使其头痛,而背诵又不能让他们直接在考试中提高得分率,于是他们开始怀疑教材编者的意图和老师教法的得当。无论是培养能力还是文化熏陶,都不是短期见效的事。尽管我们说趁早背上几十篇文章将使他们终生受用,学生对这样的预约大多仍是不感兴趣,毕竟他们太关心分数了。课堂教学不得不照顾学生的想法,况且学校也是在意每次的考试成绩的。

四、增大阅读量与课业负担的矛盾

《语文读本》作为新教材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增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其视野、培养其自学能力的。实际情形怎样呢?学生很少有时间去读。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学生大量、自主的阅读的。沉重的课业负担大大地压缩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就尽力在课堂上解决一切问题,课堂教学又怎堪重负?升学压力笼罩着每一所学校,学生成天埋头在各科作业中,即便是高一高二的同学也并不轻松,这是学生的实际状况。我曾作过问卷调查,很多学生明白增大阅读量的重要性,有的要求经常上阅览室。但他们能够自由阅读的时间太少了,只要坐在教室,就不得不做作业,他们想在语文课上获得短暂的自由。有的学生因为语文见效慢,舍不得在上面花时间,甚至放弃了语文学习,说什么“我宁愿拿20分的语文分换取10分的物理分”。

五、教材体系与考试模式的矛盾

新教材是在新大纲的主导下编写的,着眼于语文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六册书形成一个较为严整的体系,确实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平时的阶段测试,也与现行高考试卷形式相同,学生就难以应付了。学的与考的不尽一致,学生在阶段测试中经常失利,就很容易忽视课文阅读和课堂教学。从第三册语文课本来看,前三个单元全为诗歌,古今中外,范围很广,学起来当有兴趣。但考试怎么考?堂堂学诗歌,测试时则全面考查,教学与测试关系不大,学生要在课堂学习和考试分数两方面作一选择,他会怎么倾斜呢?当学校拿这样的分数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效果,老师又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当然,新教材的使用与高考之间是不应存在矛盾的,但如果平时没有有效手段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又如何面对高考呢?

综上所述,新教材的使用,走在了其他各项改革的前头,甚至走在了大多数教师的观念之前,是根本性的改革,带来了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形成了教材与老师、教材与学生、教材与评价三个层面的矛盾。怎么办?是继续讨论语文“姓”什么(讨论还是应当讨论的),不断改编教材,还是面对现实着力解决教学中的矛盾?矛盾不容回避,它正暴露以往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正说明课程改革的必要。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我认为,首先对转型期语文教学的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我们的师生是一起走向新教材的,认知都有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课堂教学也不是孤立的,它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教学评价的标准、方法、升学竞争等。这个大环境不改善,语文教学就难以走出困境。因此,这个过渡时期也许并不短暂。其次,语文老师要努力探索,找到平衡点,摸索出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既关注教学实践,又重视理论提升。再次,老师要重视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努力提高鉴赏水平。有了硬功夫,才能把教材的优势发挥出来。

第五篇: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必修部分)

为了使广大语文教师正确把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精神,切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要求,有效进行教学活动,根据全省高中语文的教学实际,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要求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必修部分包括必修

一、必修

二、必修

三、必修

四、必修五,共五个模块。每个模块分“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内容目标”提出本模块教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学习要求”对学生达成本模块教学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教学建议”对教师实现本模块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五个模块的“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覆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课程目标,并有适当反复。

选修部分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共五个系列。其中前三个系列各分为两部分,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每个系列同样分“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内容目标”提出本系列教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学习要求”对学生达成本系列教学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教学建议”对教师实行本系列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五个系列的“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覆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系列全部课程目标。

必修部分

必修一

一、内容目标

1.通过适当的活动体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阅读经典,学习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体会家园之思和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品位。

4.通过比较阅读,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与掌握其中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5.把握朗读的特点,用流畅的普通话和适合的语气、语调,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1 6.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学习文言文后能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7.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语言特点;部分学生可尝试诗歌写作。 8.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9.深入生活,收集资料,创设写作情境,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开展写作实践。

10.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二、学习要求

1.能够通过活动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例如,在学习教科书第一专题时,可以按照板块主题的要求,即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如结合课文《十八岁和其他》的学习,通过与父母的交流,换位思考,不断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另外还可以通过“我的五样”、“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主题活动形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经典文本,能够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教科书第二专题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可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探讨个人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体会家园之思和大自然之美,激发自己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品位。例如,通过对教科书第三专题文本的反复研读,理解文本中家、家园、故乡等概念的具体内涵,以及文本所涉及的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等关系,从而明白家乡对人的意义,激发起爱家乡的感情。例如,学习教科书专题四第三板块“湖山沉思”,能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4.通过比较阅读,初步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的意蕴。例如,通过对教科书第一专题“吟诵青春”中三首诗歌的比较阅读,理解不同时代的人对青春的不同诠释。又如,教科书第四专题第二板块《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散文异曲同工,都是在特殊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佳作,可大略了解作者的遭际并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文章,感悟自然,获得精神滋养。

5.把握朗读的特点,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合适的语气、语调,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学习文言文后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7.书信和诗歌是传达内在情感的重要方式。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语言特点,可以通过给父母、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在成长中的困惑或对青春的感受。也可尝试写作诗歌,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自己对青春的畅想。

8.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以负责的态度准确地陈述自己的看法。文章要谈什么问题,表明什么样的观点,要鲜明不含糊;发表见解要真诚坦率,敢于标新立异,论述时要深入分析。学习《劝学》后,可以“读书的苦乐之境”为话题, 2 写一篇议论类文章;也可就自己阅读过的一部经典名著写一篇读后感,明确地表达心得体会,揣摩议论类文章的写作技巧。

9.能深入生活,收集资料,创设写作情境,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散文的表现手法开展写作实践,并通过制作小报、网页等方式进行交流。例如,通过对教科书第三专题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学会用散文的笔法将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表达对乡思的理解,并制作成小报、网页等进行交流。

10.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写景文章要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就必须仔细观察,用心思考,使客观之景也成为自己的心中之景。要把握写景的方法,善于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在学习时可模仿本专题的写景散文,以“大自然的智慧”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

三、教学建议

1.语文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强调经历与参与。体验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和“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体验性学习材料与活动方案,不是传统意义上规定的课文与作业,它仅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景、提供选择。教学中,应该尝试改变一种方式,围绕专题,创造性地设计活动,使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共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例如,教科书第一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吟诵青春”的学习材料是一组诗歌,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朗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应该要求学生背诵《沁园春·长沙》。“体悟人生”提供了两篇学习材料,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通过与家人、与同学的对话与交流,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与思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对《我的四季》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解读、品味、鉴赏。“设计未来”提供了两个活动方案,其立意与落点大致相当,教学时只要选择一个就可达到教学目标了。

2.问题探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问题探讨必须以个人对学习材料的基本理解为前提。学习材料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应当在预习中解决,因此教师在专题教学前,要有整体的预习计划,以保证课堂探讨能有序有效地进行。要抓住专题的核心问题,尽可能使探讨能循着有价值的思路展开,以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在深入探讨时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教师应当有一定的准备。探讨可以在同桌之间展开,也可以小组讨论,重大的或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考虑安排一次班级范围的探讨交流。探讨问题要注意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要作出评价。

例如,教科书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在呈现方式上就属于“问题探讨”。这个专题分为两个板块:“求学之道”和“经典的力量”。教学时应按要求对每一板块作整体探究。专题的核心内涵是“获得教养的途径”,探讨须在这一主题的总领之下。“求学之道”,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经典的力量”,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通过有效的探讨,学生可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3 3.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对文本内涵的探讨不能把它从文本中抽象、剥离出来,而是要跟文本结合起来。文本研习的手段、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评点是一种很好的研习方法。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文本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学生评点时,要引导他们注意“诗眼”、“文眼”。

例如:《乡土情结》第一段就解释了什么是“乡土情结”,《前方》中由摄影作品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等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应根据全篇的立意和特定的语境去理解。

4.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研习文本时还应当解决与文本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等。如果是节选,应对原作有大致的了解。例如,教科书第四专题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中的文言文教学中,可先介绍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赤壁赋》时,可将苏轼的经历简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知人论世,把握作者在本文中旷达的情怀,以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带动学生的学习。

5.朗诵实际上是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组朗诵、朗诵会等均可采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面向群体朗诵的活动机会。在朗诵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尝试着总结朗诵诗歌的心得,把方法的感悟作为学习的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尝试分析诗的意象、语言,感受诗的节奏、韵律。同时也要注意“活动体验”的基本要求,不能用理解、感受代替朗读。例如:教科书第一专题第一板块“吟诵青春”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例如,诵读《相信未来》的第3节,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诗句的含义,寻找恰当的停顿方法,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还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6.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科学的归纳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文本研习过程中的字词积累应该是一项重要内容,另外文本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可根据需要让学生整理。例如:学习教科书第四专题第二板块两篇文言文,应着重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实词有“属、止、舞、泣、危、举、卒、是、异、穷、志”等;虚词有“之、然、于、而、其”。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言现象进行整理,词汇现象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并且背诵《赤壁赋》。

7.要让学生在大量感情充实的作品阅读中得到启发,要创设多样的写作情境,让学生尝试通过书信、诗歌等样式进行感情的抒发。例如,教科书第一专题的书信写作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要把握住书信内在的情感,在丰富的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把自己融进虚拟的情境中。还可以尝试诗歌写作,用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8.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从中汲取写作素材。写作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应指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明确的中心要一贯到底。例如,

4 写作可以结合教科书专题二阅读来进行。通过学习,了解读书求知的原则和方法,认识读书求知、从师而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以及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许有过困惑,也一定有许多体会和感悟,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学生可以学习目的和学习中的困惑为中心,组织材料,进行写作。

9.散文写作要能灵活地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叙事要简练生动,描写要精当传神,刻画人物要栩栩如生。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能辅以适当的议论和抒情,做到贴切自然,易懂耐读。教科书第三专题所选的几篇散文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方面各有侧重,在进行写作指导时要让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借鉴,让他们根据各自的主题、题材选择适当的表达方法。既要综合运用,又要有所侧重。

10.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在审美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学习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写景文章要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学习教科书专题四,可从选文中吸收思想滋养,并借助写作技巧。可以参照“写作”提供的情境和指导,设置合适的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完成写作练习。如有条件,可以在课外组织“走进大自然”的主题活动:走访村落或社区的老人,了解家乡自然风物的变迁,倾听他们的感触;也可以组织郊游和野营活动,体验和歌颂自然之美。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拍摄一些图片,配上解说词,讲述你和自然之间的故事,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

必修二

一、内容目标

1.体会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感悟严肃认真的人生思考,形成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对战争与和平进行历史的、辨证的思考。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学习把握和认识历史的不同方式和态度。

3.感受散文的意境美、细节美,感受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和性格美。 4.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比较阅读、选择阅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了解重要作家及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结合这些材料分析理解作品。

5.在阅读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历史评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6.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7.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和内涵,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和文言名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8.尝试写文学鉴赏类文章。

二、学习要求

1.进行个性化阅读,能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例如:教科书专题一“珍爱生命”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现出了海伦·凯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与地坛》则是史铁生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表现的是对他人生命的关爱;《鸟啼》则是对小生命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所有这些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5 应该从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比较阅读、选择阅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例如:可以把教科书中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两篇小说放在一起作整体研习,把两位主人公放在一起作比较,也可以对两种写法作比较研习。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不幸,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这中间有年龄阅历方面的因素,也有外来因素的作用,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我”受了欺骗,没有认识到法西斯的侵略本质。这两篇作品篇幅较长,可以通过快速阅读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再予以精读,品味精彩的细节和语言特色。

3.了解作家及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能够结合这些材料分析理解作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例如:《六国论》是一篇史论,主要论述的是战国中期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联系作者生活的北宋历史,就能明白作者实际上是在借题发挥,以古讽今。再如:了解苏轼和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引发遐想而作的。

4.掌握鉴赏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美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学习探究阅读,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例如:教科书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都是文学类作品,文学鉴赏的核心是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在学习过程中能提炼概括鉴赏的方法,并能用这些方法进行审美体验活动,能够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开拓创新阅读的空间。

5.能够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历史评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学习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例如:教科书中的《鸟啼》就是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而《荷塘月色》通过描写荷塘的美景,抒发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情感。

学习小说不同的叙述风格,以及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同样是用第一人称,教科书中的《一个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是在和别人交流,小说用的是口述式,与常见的“口述实录”相近,有纪实小说的味道。《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与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而《祝福》中的“我”只不过是祥林嫂悲剧的一个旁观者,他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在了解小说的不同叙述风格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索科洛夫、“我”(《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主人公)、祥林嫂、翠翠、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的性格形成与他们生存的环境密不可分。

还应了解日记、消息、史论文学、图片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特别应了解图片用画面来表现主题,借助镜头来表明立场和观点的特点。

6.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例如:教科书中的《我与地坛》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迪,使“我”懂得怎

6 样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将地坛与母亲作为并列内容,地坛和母亲之间有何联系。能够作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地坛和母亲以不同的方式给了“我”相同的启示,即: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都是“我”的精神家园,等等。

7.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和文言名篇。例如:学习教科书第三专题,能够对《六国论》、《阿房宫赋》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词,不同语境下出现的不同意义的词,词性发生变化的词,一些重要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进行梳理,并能举一反三。能背诵《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及引用到其他文本的名句和古诗。

8.尝试写能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文学鉴赏文章。鉴赏文写法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描述性的感性体悟,也可以是评说性的理性分析;可以是严谨的议论,也可以是自由的随笔。只要对作品内容和形式之美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三、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历史评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例如教科书第二专题《图片两组》的教学,要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图”:能真实具体地叙述图片内容;透过画面,分析图片的内涵,分析图片主题,分析美术特色。再如消息或通讯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把握新闻中的事件、人物和问题,认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2.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注重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美读等多种方法综合的灵活的运用。例如:小说篇幅较长,就要抓住小说的特点展开教学。在教科书《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再予以精读,品味精彩的细节和语言特色。而《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

3.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有些课文,教者可以将文本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文本,例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情节?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等等,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他们批判的意识,探究的习惯。

4.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两篇或两篇以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选段)放在一起,对其主题、结构、人物、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指出同异,进行鉴赏或分析。例如:教科书中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同样是战争题材,两位主人公同样遭遇不幸,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不同性质的战争就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金岳霖先生》和《亡人逸事》尽管一篇写的是学者,一篇写的是普通妇女,但在 “细节之美”这一点上,是值得进行比较的。

5.不同类型文本的教学内容,应该各有重点。不同的文学体裁,教学的侧重点应有不同。例如,教科书中的《六国论》是一篇历史评论,教者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处理议论文中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弄清作者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后,如何利用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7 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辞赋,教学中应着力实现辞赋的特点,着重关注辞赋的形式美、音乐美。《落日》、《消息二则》属于新闻体裁,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等。

6.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一是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二是勤于梳理,加强积累;三是结合语境,理解文意;四是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7.注意引导学生对鉴赏方法进行概括、提炼和积累。例如,教科书第四专题具体的文本后面,链接了许多和鉴赏方法有关的学习资料,有的是精彩的作品节选,有的是扼要的理论阐述。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些理论材料,并对它们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形成自己的鉴赏方法,并运用这些鉴赏方法,结合文本进行活动体验,有助于深入挖掘作品所蕴蓄的美感。

8.写作中注意叙事详略的安排,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以便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例如,《我与地坛》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写“我和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详写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其余部分略写甚至干脆略去。详略的处理是紧紧围绕人怎样看待生命的苦难这一主旨的。

9.组织与引导学生尝试写文学鉴赏类文章。鉴赏类文章写法也较为多样,可以是感性色彩较浓的想像文,也可以是理性色彩较浓的评论文。写作时可以从作品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追求个性化的感受和表达。

必修三

一、内容目标

1.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和自身对国家所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热情。

2.了解伟大人物的崇高信仰和底层社会人物的高尚人格。

3.理解文明对话的作用、必然性,了解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明对话的方法和途径。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并得出自己的评价。

5.掌握朗读的方法,尤其注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借助音乐欣赏和诗文欣赏结合等方式,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拓展语言学习的范围,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6.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努力做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了解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7.通过文本阅读,了解议论文论点的深刻性、论据的典型性、论证的严密性,提高论说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8.根据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教科书所选的文言文,并能根据要求给重要的语段进行注释、断句或翻译。

9.从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伟大,并用恰当的形式真实地记叙和描写人物,鲜明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8 10.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特别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议论,能就电影电视或其他文学艺术作品的某一方面或某个片断进行解说或评论。

二、学习要求

1.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传达出自己对诗歌散文的理解。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其中都蕴涵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诗文的主题。例如,对于教科书中《长江三峡》的学习,可以通过诵读,感受长江三峡的瑰丽景象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思想感情。

2.把音乐欣赏和诗文欣赏沟通起来,以期实现“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言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等目标。在文学鉴赏和音乐鉴赏的结合上可以将音乐引入语文学习的课堂,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再看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通过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的。例如,教科书中《肖邦故园》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再现,通过赏析这些内容,可以理解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是对音乐进行文学化的再现和诠释。

3.通过搜集和利用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人格追求,尤其是在关注伟大的人物的同时,发现底层社会的道德基石,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人的认识,从而提高人格修养,使之树立进步的人生追求。例如,通过查阅屈原的相关文学资料,可以了解《离骚》是他在战国纷争,楚国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下,因进忠言而遭放逐后写的。而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4.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可以通过查阅网络或图书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的背景,并把它们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结合起来,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例如,学习教科书中《发现》一诗,可以结合以前对闻一多已有的认识,包括《最后一次演讲》,理解这样一位爱国诗人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的根本原因;要进一步了解闻一多留学的经历,了解《发现》的写作背景。

5.论说类文章的说理形式多样,有的是严密的论说,有的是形象的说理。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能力。还要关注文章的论证技巧,如《发明与发现的国家》从反驳引出正面的论述,而《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由事及理,把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的方法,等等。

6、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并得出自己独特的评价。例如,研习教科书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把握住蔺相如的智勇与爱国,廉颇的忠于祖国与勇于改过的精神,与他们进行精神的对话,同时体会其高超的论辩智慧及为国而忘身,团结御侮的爱国情怀。

7.根据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专题所选的文章,并能根据要求给重要的文段进行注释、断句或翻译。能根据要求梳理归纳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如研习《谏太宗十思疏》时,要能够根据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而,

9 之”等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的含义,努力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8.从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伟大,并用恰当的形式真实地记叙和描写人物,鲜明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可以借助教科书中《品质》《老王》等文章,认识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的光辉,在写作中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美好的一面,能够以“在底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9.能针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进行评述,发表自己的观点。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特别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议论,提高论说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1.研读文本不仅要抓住文体的特点,更要注意作品表达上的各自的特色。如《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都是写景散文,但学习前者要抓住“颂”的文体特点,注意文章全景式的铺陈描写的特色;学习后者,要抓住移步换景,借景抒情,根据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传神的描绘的特色。

2.阅读诗歌要善于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和鉴赏,理解作品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如教科书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的“熏黑的矿灯”“老水车”“雪白的起跑线”,《祖国土》中的“泥土”和“沙砾”,《离骚(节选)》中的“香草美人”等,都蕴蓄着作者深厚的情感,都可以成为我们解读和鉴赏诗歌的审美切入点。

3.注意课程间的沟通,把音乐欣赏和文学鉴赏结合起来,在不同学科的沟通学习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研读《肖邦故园》时,要把文学鉴赏与音乐鉴赏结合起来,一是将音乐引进语文学习的课堂,通过音乐鉴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将音乐与文学文本结合起来,看看作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通过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再现音乐、传达音乐效果的。

4.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屈原的《离骚》是在战国纷争、楚国危机四起之下,因进忠言而遭到放逐后而写的;普希金的诗是写给反对沙皇专制而被流放的战友的。优秀的诗篇,都是诗人心声的吐露。《离骚》表现了诗人虽然身遭厄运,仍旧坚信真理在握,崇仰高尚人格,诗中真实地再现了在屈原的那个时代,屈原的行为所保持的高洁的志向和独立的人格。《致西伯利亚囚徒》则表现了为了推翻专制暴政而毅然起义,失败后依旧不屈不挠地坚信自己的信念,宁愿走向刑场、宁愿流放的革命者的高尚人格。

5.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要体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教学《谏太宗十思疏》,要体会其中的居安思危的思想。在教学中应当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中的人物个性。例如,教学《鸿门宴》,对于项羽和刘邦的形象,应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并得出自己独特的评价。

6.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诵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和《谏太宗十思疏》两文,一以记叙描写为主,一以议论为主;一以人物对话和以散句为主,一以整句为主,糅合散句;一是比较平静的叙述,一是激昂的议论。诵读中要注意其不同的语言特点。

7.研读文本时,要抓住文本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思路。例如,学习第三专题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对于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理解,用简要的文字记下来,与学习以后

10 的认识进行比较。在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后再进行研讨,画出每一部分乃至每一段的重要句子,找出关键的概念,进而探讨它们的具体内涵。

8.要鲜明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必须注意选择恰当的事例,必须把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写人总离不开写事,只有在具体的事件的叙述中描写人物,才能使人物具体形象、生动可感。例如,教科书《品质》一文中,作者紧紧围绕平凡而低贱的老鞋匠格斯拉在那个时代、那个艰难的情境里仍能恪守职业道德的品质,选择他如何做鞋、如何与我交往等事例来叙述,并细致地描写了他的外貌和悲惨的遭遇。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代,每个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只有把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来描写,才显得真实可信。如《品质》中的格斯拉处于大工业革命对手工业生产产生极大冲击的历史环境中,所以他的出境才真实可信,他的品质才真实感人。

9.围绕一定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特别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议论,提高论说的能力。应让学生掌握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的基本知识及相互关系,针对某个事件和问题,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论点必须正确,符合客观实际,能够解决问题。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所用的论据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论证的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等,要运用恰当的方法特别是喻证法来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例如,《拿来主义》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等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让学生围绕中心,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出有理有据的议论文。

必修四

一、内容目标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了解先哲们经世济民的思想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

2.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

3.引导学生走进古代的文学世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了解演讲辞、悼词和序言的基本特点;体会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的逻辑性和表现力,感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5.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和戏剧、电影剧本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欣赏小说和戏剧剧本、电影剧本的基本方法。

6.把握诗词中的意象,感悟其意境,理解诗词中抒发的感情。把握“骈体文”和“赋”的文体特点,理解文中抒发感情所运用的手法。

7.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得体、简明地回答问题;善于倾听,能够把握口语交流中传递的信息。

8.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进行演讲,提高现场演讲的能力。

9.初步学习小说评论、戏剧评论与电影评论,写出有一定见解的评论文章。 10.了解和掌握一些诗文鉴赏的方法,力求写出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见解的鉴赏文章。

二、学习要求

1.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例如,研习教科书中《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感受先哲们光辉的思想,体会其高超的论辩智慧及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研习《在马克思墓前讲话》、《〈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我有一个梦想》,回望伟人的事业,培养对社会政治、经济的人文认知能力。

2.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例如,教科书第二专题共三个板块:“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和“人性在复苏”分别突出了人性中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三组矛盾。在阅读与鉴赏过程中,要深刻领会周朴园的自私、虚伪,鲁侍萍的痛苦与自尊;感受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爱斯梅拉达的人性光辉;能够理解辛德勒为什么能把自己从兽性中‘解放’出来,让人性的善良又回归到自己的身上。

3.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例如,教科书第三专题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通过文本研习,要能对诗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情感内涵以及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要能对唐宋诗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量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古诗文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4.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例如,学习教科书中《我有一个梦想》,通过整体感知,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出要点,把握内容,弄清楚文章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此次游行起因及其合理性,第二部分陈述为实现其要求所使用的斗争策略,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心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具有的决心与信念。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文章思维逻辑严密,感情充沛强烈,产生共鸣,体会到作者所抨击的美国社会对待美国黑人的种种不公平现象。

5.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和戏剧、电影剧本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欣赏小说和戏剧剧本、电影剧本的基本方法。例如,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要注意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和多重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把握人物的性格。在学习《雷雨(节选)》时,要能够掌握分析戏剧本的基本方法的着眼点在于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戏剧语言及矛盾冲突。学习《辛德勒名单》,抓住画面和细节,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活动,认识人物的性格。

6.能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例如,教科书所选几篇文言文都是经典佳作,从语法上来说也比较具有代表性。比如,从文言句式这一角度来分析,《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无乃尔是过与”是宾语前置句,学习后知道“是”在这个句子中起了一个“提宾”的作用,就能够推知成语“惟命是从”和“惟利是图”中的“是”都是提宾标志。

7.能够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得体、简明地回答问题;善于倾听,能够把握口语交流传 12 递的信息。能通过活动体验,学习典范的演说词、辩论稿、采访对话,在活动中提高演说、论辩才能。

8.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进行演讲,提高现场演讲的能力。能够围绕一个中心,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鲜明的观点,写出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演讲稿。演讲要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语言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个性和风度。能借助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演讲的效果。例如,教科书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与《不自由,毋宁死》,这两篇演讲因背景不同,对象不同,目的不同,所以演讲内容侧重点,语调和语气等都不相同。

9.能够了解影视作品的一般要素和形式特征,掌握阅读、欣赏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角度撰写影视评论。例如,学习了《雷雨》、《辛德勒名单》,能够理解人性的复杂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选择恰当的角度写出评论文章。能够围绕“人性的美丽”这类话题写出有一定深度的作文。

10.了解和掌握一些诗文鉴赏的方法,写出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见解的文艺评论。要学会运用背景分析、字句研读、对比阅读等方法,注重对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思想内容和情感内涵等方面的发掘,力求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三、教学建议

1.在文本研习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例如,《季氏将伐颛臾》记录了孔子和弟子子路、冉有的三问三答,孔子从最初的委婉的批评到对“是谁之过”的追问,最后到对自己政治理念的阐发,层层推进,层次清晰。抓住了每一层的问答,也就抓住了脉络和主旨。

2.在问题探讨时,要特别注意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探讨。例如,教学《雷雨》这部话剧,可探讨这样一些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他在认出鲁侍萍前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可以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开展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任务的性格进行分析,根据剧本的内容进行说理。

3.在活动体验时,要强调实践性、活动性。例如,教科书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三个板块分别侧重用演讲、问答、辩论等基本形式,训练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能力。本专题教学要做到在活动中“用”材料而非“教”材料,在教学安排上,要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口语交际的实践,让学生练习演讲、提问应对、辩驳讨论,从而有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一种方式为主,结合其他方式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教科书第二专题时,主要运用“问题探讨”的方法,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要开展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组织学生排演、观看话剧、电影或录像资料,以提高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的兴趣,在活动中掌握戏剧、小说、电影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5.巩固运用评点的读书方法。例如,教科书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的教学可以运用这种研习方法。评点时,要将重点放在诗文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文的赏析方法,充分体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量。

13 6.要充分重视朗读在课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朗读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听名家的配乐朗诵,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范读,启发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学生可以通过诵读体会以准确把握朗读中的情感。朗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内涵的过程;反过来,作品的情感内容把握得越准确,学生的朗读就越到位。

7.文言文教学要立足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要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课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真预习,课上勤记笔记,课后及时梳理;要适当训练,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还要引导感悟,提高学生鉴赏审美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特别注意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和固定短语,能够举一反三。例如,教科书必修四文言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注意归纳总结,如《季氏将伐颛臾》文中的实词“过”、“陈”、“就”、“相”、“疾”、“来”、“安”,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句“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等都要注意归纳整理。

8.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把活动体验落到实处。安排演讲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著名的演讲词,体会其鼓动性与感染力,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演讲词在表达方式上的特色;分析不同演说家的风格差异,体会演讲者的个性与风度。例如,教学教科书第四专题,要集中安排“演讲”与“倾听”实践活动,学习《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让学生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并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

9.写作教学还要做到课内外结合,要注意写作形式的多样性。要让学生有写作的主动权。布置文题要让学生可以选择,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例如,撰写影视评论、文学评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感悟。写演讲稿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体验生活,选择有价值的、有话可说的话题来撰写。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必修五

一、内容目标

1.感悟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使学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丰富多样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3.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4.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提升人生境界。

5.能够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说明文,了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方法和语言特点。

6.了解文学作品抒情言志手法的多样性。

7.了解托物言志与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8.能理解哲理散文的哲思情怀和艺术特色。

9.要运用多样的议论分析手法,使议论辩证深入,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写出立意的思想高度。

10.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方法,写作实用类文章中的说明文。

二、学习要求

1.能独立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例如,对教科书中《〈物种起源〉绪论》的教学,可抓住关

14 键语句,在理清作品脉络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为什么要提前发表《物种起源》和《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这两个关键问题,把握住主要信息。

2.通过诵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例如,教科书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它主要靠台词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矛盾冲突,从而揭示出主题,因而可以进行表演性诵读;《陈情表》是一篇读之动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的文章,作者对祖母的孝心和深情,对皇帝恩宠的感激,其措词的谨慎应通过诵读加深体会。

3.在阅读中,能够通过人生的生死苦乐顺逆等问题,引发对人生的严肃认真的思考。例如:教科书中《记念刘和珍君》塑造了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爱国形象,鲜明地表达了对生死选择的态度,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要认识刘和珍等青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深刻启示,激发肩负起历史使命,报效祖国的情怀。

4.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提升人生境界。如可以通过理解均衡教科书中帕斯卡尔和罗素作品的思想、道德、理性等人生哲学命题的深刻内涵,了解伟大的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5.能在整理总结有关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和品味不同表达内容的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如和一般说明文的平实的语言风格不同,教科书中《南州六月荔枝丹》文艺性十分突出,语言生动,特别是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句,不仅有助于了解荔枝的特点,而且营造了优美的意境,使原本可能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使语言具有独特的韵味。

6.拓展对于实用类文体中说明文文体知识的认识,了解当代说明文在文体和风格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如可以通过教科书中的《斑纹》类的文章,了解当代说明文在文体和表达方式及语言风格上所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7.能够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特点,学会通过意象的解读和鉴赏,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层意蕴,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例如,可以通过鉴赏教科书中“旧日时光”板块的3首友情诗来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8.了解用形象化的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例如,通过教科书中“伟大的情思”板块来分析文章中观点的表述特点:既是作者丰富思想的高度浓缩,也是富有诗意的形象的表达。

9.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能在前几个模块学习时所做的整理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文言相关知识体系的整理工作,补充典型词句,使相关知识系统化,并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同时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例如,可以在以前整理内容的基础上,整理、积累《兰亭集序》中的实词和虚词句式和活用用法,将之归纳进相关知识体系之中。能理解其中内涵丰富的句子的含义,背诵、默写其中的名句。

10.能写作说明文,能对说明对象有全面、透彻的了解,熟悉与它相关的知识背景;能确定说明的顺序,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又形象生动。

11.尝试将理性的思考与真挚的感情相结合写作杂感或较复杂的说理文。要能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精心提炼,形成表达中心,或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或运用丰富的材料,加以阐发。能做到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能有一点思辨色彩,把自己的感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三、教学建议

15 1.说明文文本的研习,要让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梳理。。如说明对象有对于事物说明和对于事理说明,有对于单个对象的说明和对于一类对象的说明;语言风格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强的;风格上既有传统的说明文,也有现代风格的、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特点的说明文。可以通过教科书的“科学之光”专题中的相关文本,让学生以比较的方式全面了说明文。如可以通过比较《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纹》,了解经典的文艺性说明文和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的特点的现代说明文的不同的风格特点。还也可以比较两文说明对象的不同: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和以一驭多,对于一类对象的说明的。在教学时还应注意说明文的实用性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课外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开拓相关课外知识。

2.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的研习,应在把握作品的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的个性,选择教学素材,组织教学单元,抓住专题的核心,突出重点,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激活文中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应强调对语言表达的关键处、细微处的品评、咀嚼和揣摩,真正教出语文味,提高对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和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教科书“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的教学,让学生体验优美真挚的感情,珍视亲情、友情,理解爱情。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白描、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在散文中的作用;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戏剧中戏剧冲突、时空安排等表现手段的特点和表情达意的作用;还可以引导学生诗歌或借助意象,或融思于诗等多样的感情表达的手段,以让学生学会用多样的手法抒发健康的感情。

3.对于问题的探讨,要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中自然生发出来。既要通过问题学文章,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找到思想与表达融为一体的切入口,安排教学步骤,向预设的核心问题逼近;还要通过文章解答问题,把握作者的观点思想,作为思考的素材、回答的理由,让文本学习通过问题探讨生成丰富的意义,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例如,可以通过教科书“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探讨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可以探讨为什么司马迁“隐忍苟活”,而屈原“毅然赴死”;还可以结合东西方生死价值观来探讨。也可以通过教科书的“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引导学生探讨,生发出学生对于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总之,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研习产生的疑问,由疑问而开始探讨问题。要注重拓展探讨的空间,使“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人人有话可说,以实现探讨的教学目的。

4.无论是文本研习,还是问题探讨,教学时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转变角色,不能做学生的主宰,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要使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看法。要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而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可以要求学生使用评点法对文本作出自己的解读。

5.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相关语文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可以给学生限定阅读时间,并根据文本设置一些典型问题要求学生作答。

16 6.教学中应注重朗读和背诵。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要给学生多一些诵读的时间。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诵读。在学生诵读过程中,注意引导点拨示范,教给学生一些诵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对一些重点篇目,适于诵读应该诵读的篇目,要舍得花时间,舍得下功夫。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诵读延伸到课外,并加强督查和检测。要注重学生的名句名篇背诵,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7.学习文言文,要强调积累。多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尤其是实词。在积累实词时,要指导学生重视语言环境,“归词于句”,就是在阅读中要注意的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指导学生摘记特殊的实词,如古今异义词。要扩大文言文的阅读量,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而不仅仅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此外,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并学会利用工具书和合作学习来解疑。要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并能灵活运用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蕴。

8.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说明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避免夸张华丽的辞藻,要把真实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说明时一定要把握一个中心主题,说明文中细枝末节较多,但不能喧宾夺主;合理的说明次序会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明晰,练习时可以尝试不同的次序进行写作,找出最合理的一种;由于说明文写实性较强,有时难免会让人感到没有生气,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来增加文章的文艺性。

9.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体验和感悟,当学生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体验到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时,要善于抓住这个情感交融的好时机进行练笔,帮助学生张扬情感。要培养学生留心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提炼创作的源泉。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要让学生学会平时积累作文素材,懂得占有大量素材的重要意义。在写作实践中,帮助学生分析材料的优劣,选择适当的素材,争取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

(啸鸣 辑)

上一篇:业务公关费用申请报告下一篇:语文教师工作总结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