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考试

2024-04-28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考试(共6篇)

篇1: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考试

一、填空题(18分)

1.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等,教学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的场合,它们的长处和不足可以互相补充,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选择。

12.教科书应该全面体现课程理念,要为实现《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服务。因此,它不能只是知识的载体,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

体学生科学素质)。

2、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

3、物理课程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

4、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研究课的心得体会。(16分)

一、选择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2.下列属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是()A.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养。因此物理课程的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 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2.物理学是研究

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

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3.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课堂日志:由教师和学生把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如实记录下来。

5.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

6.物理学有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7.物理课程内容标准有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内容组成。

8.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部分。

二、简答题(12分)9.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有哪些?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造新的评价体系。10.科学探究要素大致有哪几个方面?

(1)提出问题;(2)猜想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试验与搜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

(7)交流与合作。11.《标准》提供多种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实验探究而应担负物理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这是考虑教科书编写时的出发点。

13.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条件,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切合学习实际的音像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14.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信心,评价应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15.物理课程中构建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一般从评价的功能上、评价的内容上、评价的形式上、评价的主体上四个方面进行。16.请依据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的内容,结合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写出一篇教学设计。(50分)17.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18.科学内容含有三个主题:(1)物质(2)运动和相互作用(3)能量

19.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分别为教师、教材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以及学生学习评价建议

一、解释(10分)

1、物理学: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2课堂日志:由教师和学生把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如实记录下来。

二、填空(1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

(能量)部分。

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面画“√”,错误的画“×”,并加以改正。)(1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了近代的物理知识与技能。(错)

2、《标准》提供多种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的场合,它们的长处和不足可以互相补充,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对)

3、教科书应该全面体现课程理念,要为实现《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服务。因此,它不能只是知识的载体,而应担负物理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这是考虑教科书编写时的出发点。(对)

4、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条件,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切合学习实际的音像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对)

5、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信心,评价应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四、简述(24分)

1物理课程中构建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一般要从哪四个方面进行?(1)评价的功能上(2)评价的内容上(3)评价的形式上(4)评价的主体上

2物理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设计一堂本学科教案。(30分)

六、谈谈你对学科培训中的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B.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D.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3.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A.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B.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C.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D.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要求的是

()

A.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B.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C.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D.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5.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交流与合作”环节的基本要求是()

A.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B.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A.过程与方法目标

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

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C.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B.知识与技能目标

础;物理学

则是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以又尊重他人。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

及学生学习评价建议。D.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D.知识与价值观目标 规律的认识和概括。8.在《标准》中,科学探究自己的探究方案。13.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4.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6.下列属于“提出问题”这一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探究环节的是

()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个方面。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A.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1)通过从

、将

学习重心从过分

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向知识的 有关的问题。交流与合作。下列科学探究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转化,从学生

B.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能力属于猜想与假设要素的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向

问题 是:()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C.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A.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2)通过基本

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D.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7.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经及能量三大部分,我们将其称为一级主题,其下又分解为二级主题。下列各项中属于“物质”的二级主题的是

()A.能量守恒B.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C.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D.新材料及其应用 8.有关科学内容的二级主题,a机械运动和力;b机械能、内能、电磁能;c声和光; d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e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f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g能量守恒;h电和磁;其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下的二级主题的有(),属于能量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有()A.a、b、c、d;e、f、g、h。

B.

a、c、e、h;b、d、f、g。C.e、f、g、h ;a、b、c、d。

D.

b、d、f、g; a、c、e、h。9.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是

()A.独立操作

B.领悟

C.理解

D.了解 10.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体验性要求和目标的是()A.经历

B.反应

C.认识

D.领悟 11.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时,主要从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教学这两个方面进行考查的是()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态度

D.教学效果 1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的课程目标属于()的差异

B.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C.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D.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 14.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是()

A.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B.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C.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D.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中学分科课程为主。1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D.含A、B、C

二、填空题 1 .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 _____、、以及 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历

。从 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 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物理学是研究

、和的自然科学。3.物理学由

和 两部分组成。物理学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与,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3)通过

,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 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 力和

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

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5.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1)注重

,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2)

,;(3)注重,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

,关心科技发展;(5)构建

。6.《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

。由此,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 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内容

标准由

组成。.

学探究包

含、、、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评估、等要素。科学内容含有三个

题:、、;在课程实施建议

部分,分别为教师、教材编

写者、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9.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科技馆、电视节目等。可以总结为:

、、、等4种形式的资源。10.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目标,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表示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诊断并提出改编建议 例:声音特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影响响度的因素,并掌握振幅与响度的具体关系。病因诊断:“让学生”反映了目标的实施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没有从学生学的角

度来编制目标。另外探究问题振幅与响度的因果关系出现颠倒。改编建议:通过手拨钢尺等实验的探究,学生知道振幅是影响响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并认识到振幅越大,响度越大。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识与技能:声音的产生与

传播条件。2.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设计、连接串、并联电路有画了电

路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液体的压强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会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4.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吸热的物理本质,了解其应用。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吸热;与之相反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时放热。

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水的沸腾,饮料瓶,在瓶底扎一个小孔,瓶里装有纱布、细沙和石子过虑的方法(见图一)我将两种设计画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讨论,学生马上指出:第一种方法不实用。第二种设计不方便,因为瓶口太小,器底或侧壁,不能将温度计当搅拌器使用”的规则也都很容易理解了。快下课时,付老师对损坏一事作了这样的处理:“这支温度计是由于一位同学不遵守操作规则而损坏的,但它使老师和同学板块结构,形成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梯度结构。8.第一部分,阶段性考试 第二部分,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三部分,日常评价 9.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记录数据,描绘图象,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5.声音的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能领悟声现象,培养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6.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 案例一:物态变化

在学习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时,季老师根据“迷你实验室”提供的用蜡自制玩具的过程材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自制一个你喜欢的玩具?课前设计这一个问题时,他猜想学生恐怕不会做得太好,也许少数提前预习的学生能回答出用蜡自制玩具。接着有学生说用冰做一个玩具。听到学生这一回答他的眼睛为之一亮,因为这一想法是他课前没有料到的。因此,他马上追问一句:“现在是初秋,你用冰怎么做?”学生回答:“放到冰箱里冻。”季老师又追问了一句:“你是不是想冻一块冰,再雕刻成玩具?”“不,我用泡沫一个模子,把水倒进里面冻,等冻好了再拿出来修理,就像咱们学校工厂的翻砂(铸造)车间那样干。”“你对铸造程序的了解不是一般的水平啊!”旁边有学生插话说:“他爸就是干翻砂的。”轮到后面的班级时,我立即调整了上课计划,就自制玩具的问题展开讨论:1.所用到的物理知识;2.都准备哪些材料;3.你打算怎样做。经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收到了比预想要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二: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在学习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时,教科书中介绍了用明矾粉和实验室过虑水两种净化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季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供学生探究:请自选器材,制造一个简易的滤水器,可画图表示并加以说明。学生的设计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照搬实验室过滤水的方法,(见教材图11-43);另一种是从参考资料上学到的用大过虑物质不好往里装,倒水时容易洒出来。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将饮料瓶倒过来,瓶口朝下,将底部截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既方便又实用的滤水器,同时还想到了最下层是纱布,第二层是细沙,最上面是石子的安排方法,(见图二)石子在上面能压实下面的过虑物质,过虑效果好。

就这两个案例结合物理学科的课程改革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谈一谈你的看法。

案例三:温度计

在一堂“温度计”教学课堂中,付老师让学生分组实验,她是这样设计的:

体验自己对温度的感觉是否可靠;(2)观察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构造并找出异同处;(3)学习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理解操作规则。

(在学生的实验桌上付老师提前准备有:一杯热水,一杯温水,一杯冷水。)

实验前付老师提醒学生:不能用体温计去测水温。结果还是有一个学生忍不住好奇地把一支体温计插进了热水中,玻璃泡破了!同桌举报,她心中有些不悦。从杯中取出了那只破损的体温计,发现那薄薄的玻璃泡只剩了半截,泡中的水银全流到了杯中。以前付老师也只知道玻璃泡很薄,但具体薄成什么样我也不确定,这还是她第一次看得如些清楚。她突然心生一计,把它拿上了讲台,像是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课照常进行。当进行到分组实验(2)时,学生观察后的汇报如竟有如此说法: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液体是装在一个玻璃泡里的,而体温计里的水银是装在一个金属圆筒里的。付老师诧异并下意识地再看手中的体温计:它的玻璃泡让人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太薄了!看上去真是银白色(里面水银的颜色)的,确实像是一个银色的金属圆筒。她算是“增长了见识”。付老师不置可否,让学生继续汇报……最终,她将那支破损的体温计用实物展台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不仅见识到那玻璃泡的薄,而且对“不能让温度计的玻璃泡碰触容

们对温度计的了解更深入和具体了,所以就由老师来赔偿吧。”话音刚落,那名学生就站了起来说:“对不起,老师,是我错了,应该我来赔。”付老师赞许地对他笑了,没再说什么。

结合你所掌握的教育理论,该案例凸显教者怎样的设计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借鉴?对付老师这堂课进行分析评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B 2.C 3.ABC 4.D 5.B 6.ABD 7.CD 8.B 9.B 10.C 11.C 12.A 13.B 14.A 15.D

二、填空题 1.终身学习;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从生活到物理,社会到物理;科学探究2.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运动规律3.理论,实验;实验;理论 4.(1)自然;生活到物理(2)知识学习技能训练(3)科学探究(4)想像;分析概括能力(5)科学方法 5.(1)全体学生的发展;(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科学探究;(4)注意科学渗透;(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6.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探究、科学内容。7.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8.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探究过程;被动接受知识;主动获取知识。

9.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源;实验室资源;社会教育资源。10.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简答与应用题 6.所谓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去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7.科学内容的体系突破了教学大纲“力、热、电、光、原”的链条结构,代之以按科学知识的内在属性,即“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

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10.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11.①整体性原则、②主体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过程性原则、⑤开放性原则、⑥情境体验教学原则

12.①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

②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

③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13.①观察方法、②实验方法、③比较方法、④分类方法、⑤归纳法、⑥理想化方法

14.①内容标准结构体现了纵横交织的特点

②科学内容推陈出新,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物理科技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纳入了知识目标

③科学内容的要求水平降低④科学内容选择更贴近生活 ⑤内容标准的达成更强调从实验与实例入手

15.①要有探究问题的欲望 ②要有探究问题的空间

③要有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

④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16.根据你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解,谈谈在教学中应如何确立和落实课时教学目标。参考解答:(1)确立课时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学习内容、学生状况、教学环境等。(2)课时教学目标呈现的方式是三维教学目标。(3)课时教学目标表征的是学生经过本课时的学习后的达成。(4)要将目标表述中的行为动词,按照《课标》的要求界定好,以实现课时教学目标的明确、具体、可测的基本要求。(5)对课时教学目标进行举例说明。如用描述、说出、举例、操作、制作等行为动词示例教学目标。17.根据你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说说一节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1)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2)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3)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病因诊断:将技能目标混淆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改编建议:运用对比的方法,区分串、并联电路的异同,并能识别和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串、并联电路和实例。活经历,这些经历与体验具有不重复性。当教师将其作为课程资源时,在恰当的时候,这些经历与体验就会被调动,重新形成新的生命体验。本节课,在物态变化学习中,用蜡自制玩具时间,学生能想到利用水的凝固性间的关系时,要保持影响这个物理量的其它物理量不变,从而研究变化的这个物理量与要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这种研究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我们在需要用控制变量法解题时,要注重理解“控制什么?改变气氛和谐交流充分的课(4)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效率的课

(5)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生成性的课(6)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常态下的课(7)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 18.参考要点:(1)从探究活动的七个环节分别说明(2)对课标内容进行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3)重点阐述在你的工作中是如何重视“科学探究”和如何实施的。19.参考要点:(1)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标准,向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展,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的方向转变。(2)改革发分数和等级作为评价的单一形式,倡导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提倡用记录卡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以同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知识与技能考试可以开卷和闭卷相结合。

(3)评价的内容要全面,转变“重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轻过程与方法,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不应过分追求区分度;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特别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客观记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活动情况、投入程度、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倡导用档案袋的形式记录。(4)自己对评价的运用和认识。

四、仿照下面案例中教学目标的编制问题的诊断与矫正对后面几个教学目标编制的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改编建议1.病因诊断:缺乏可以测量与观察的行为动词。

改编建议:通过观察音叉敲击和鼓面振动等具体的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观察真空铃声实验,认识到声音传播需要一定的介质(条件),即真空不能传声,并初步认识到声能利用电路图来表示电路的组成和电路元件的连接情况。

3.病因诊断:课标中没有液体压强的目标要求,液体压强的探究属于能力提高性的要求,课标中更没有利公式计算液体压强的要求,此处要求过高,背离了课标要求。

改编建议: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能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现象。

4.病因诊断:物理三维目标没有分类陈述,各条目标中三维目标有交叉,层次不清。如第1条知识与技能目标包含情感目标,第3条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包含了过程与方法目标。三维目标之间相互嵌套,层次混乱。改编建议: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从生活实例中,知道蒸发和沸腾均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及热,液化时放热。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汽化现象,学生了解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2)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认识液体在蒸发时需要吸热,同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准确记录数据,会用图象描述水沸腾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坎儿进等实例,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利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病因诊断:行为动词选择不恰当,采用动词“领悟”过于含糊,不能确定“领悟”要达到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水平。

改编建议: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编钟等声学成就,渗透一定的中华文明史教育,初步民族自豪感。6.病因诊断:没有行为条件,也汉有学习水平的描述。改编建议:根据纸条、气球、硬币三个液体实验,学生能了解到生活中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完成习题正确率达90%(学习水平或表现程度)。

五、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案例一分析: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

制作玩具,而且能将已有的铸造知识主动应用到学习中,这样就把生活资源用于学习中,把课堂知识用用于生活中,教师充分把握了学生的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一认识,并及时地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反馈出的知识内容,作为独特的资源加以运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案例二分析:物理学科的课程改革有两个鲜明的亮点,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二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其目的在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达到这一目的,单凭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大力开展新的课程资源以弥补和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打破一本教科书包打天下的局面已势在必行。这节课,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净化水的学习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制作滤水器,通过瓶,各种过虑物质的选用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引导学生合理并创造性地使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物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身边处处有科学的思想理念。体现了师生在物理学习中课程理念得以实验,更体现了课程资源的甄别与筛选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师生的创造性学习,来原于师生的互动。

案例三分析:机智不可能事先计划。在教学中常常是那些不稳定的、不连续的、变化不定的时刻需要某种无法计划的机智行动。这些不稳定的时刻并不是教学中的偶然事件,它们从本质上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教育机智是一种教育学上的机智和天赋,它使教育者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积极的事件。付老师通过学生损坏温度计一事,做了高明的处理,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增进了师生关系。

初中物理教学心得

一、新课程改革要重视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运用和理解。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指研究一个物理与一个物理量之

什么”,“如何控制?如何改变?”这是研究问题的关键。例如:在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探究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那么就要控制保持电阻不变,而要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在该实验中,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呢?方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如果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那么就是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而要换用不同大小的电阻(即改变电阻),观察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在该实验中,如何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呢?方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

总之,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实验过程中经常用到,除了上面举例之外,还有许多。例如,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功、焦耳定律、电磁铁磁性强变等等的影响因素都用这种方法。

二、新课程改革要重视类比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所谓物理类比法是指:在物理研究中,将将研究的物理对象与熟悉的物理对象相比较,找出它们的某些共同点、相似点或有联系的特征,从而据此推测出待研究的对象还可能具有熟知对象的另一些特征。这一逻辑推理方法就叫做物理类比法,它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初中学生运用类比法可以把陌生的对象和熟知的对象进行对比,把未知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对比,能以旧带新,启发思路,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物理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物理新课程的学习效率。类比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很多的,例如:在电压一节的教学时,把电路模型类比水路模型从而引入电压的概念。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提供的水路模型和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然后将两幅图进行类比分析,找出一一对应关系,比如阀门对开关、水轮对灯泡、水泵对电源、水路对电路、水流对电流等等,进而理解水流的形成是因为有水压,那么电流的形成是因为有电压。所以学生很容易通过类比法的学习,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再例如:初中物理新课程学习中,我们可以把声波跟水波类比,把学习电磁感应中“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和农民用镰刀垂直地去割水稻这样一个动作相类比„„

三,新课程改革还要重视其它学习方法的研究和运用。

例如运用等效替代法在解决长度特殊测量“化曲为直法”的应用以及用替代法使用电阻箱间接地测量电器的电阻等等。例如运用推理法解决牛顿第一定律、推理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结论等等。再例如运用推导法,根据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及欧姆定律推导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特点等等。

总之,我认为初中物理学习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特别注重探究实验的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在课堂上保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牵涉的面广,影响的因素不定,作为教师我认为应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教学方法,把自己在教学过程想到的、看到的好的方法,经验及时写下来,用于改进今后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努力达到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应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物理学课程性质:

①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

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③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④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物理学课程基本理念:

①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注重科学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④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⑤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物理学课程内容:

①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②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

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物质: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2°物质的属性;3°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尺度;4°新材料及其应用。运动和相互作用: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机械运动和力;3°声和光;4°电和磁。

能量: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2°机械能;3°内能;4°电磁能;5°能量守恒;

6°能量与可持续发展; 物理学教学建议:

①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1°争取认识科学探究式教学;2°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3°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 ②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③在科学内容教学中应注重落实三位课程目标;1°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2°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④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1°注重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例;2°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物理学评价建议

评价指导思想:①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③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方法:①作业评价;②测试;③作品评价;④成长记录

评价注意问题: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②重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③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④实施有效的评价反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①重视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②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③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④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

篇2: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考试

一、填空题(18分)

1.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 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物理学是研究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

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3.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课堂日志:由教师和学生把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如实记录下来。

5.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

6.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7.物理课程内容标准有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内容组成。

8.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部分。

二、简答题(12分)

9.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有哪些?(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注重

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造新的评价体系。

10.科学探究要素大致有哪几个方面?(1)提出问题;(2)猜想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

验;(4)进行试验与搜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11.《标准》提供多种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的场合,它们的长处和不足可以互相补充,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选择。

12.教科书应该全面体现课程理念,要为实现《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服务。因此,它不能

只是知识的载体,而应担负物理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这是考虑教科书编写时的出发点。

13.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条件,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切合学习实际的音像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14.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

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信心,评价应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

靠的依据。

15.物理课程中构建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一般从评价的功能上、评价的内容上、评价的形式上、评价的主体上四个方面进行。

16.请依据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的内容,结合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写出一篇教学设计。(50分)

17.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

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18.科学内容含有三个主题:(1)物质(2)运动和相互作用(3)能量

篇3: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学尝试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 在教学中, 忽略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 无法发挥实验教学的效果;其次, 近年高考的实验题趋向于“源于教材而不限于教材”的趋势, 针对性的实验练习已经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再次, 实验教学受时间、空间、实验条件、实验难度、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动手能力等的影响。那么,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中, 我们应当做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上好起始课,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论》指出:“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办法是对他们展示学习的前景与近景。”前景就是知识的作用问题, 这一点在新接到的班, 在起始课上显得更重要。我在接高一的两个班时, 每班第一节课就是讲物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如:物理的起源问题;通过物理的推算寻找冥王星及大量的古代名题, 说明物理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时刻都在用物理, 买东西必须会计算, 卫星上天离不开计算机, 搞建筑必须计算出各种承受力, 体育竞赛要经常排阵等, 这些都以物理为基础。机器人、空间城市、信息社会就更离不开物理。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白:科技越进步就越要依赖物理, 物理是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后的必要的工具, 这样就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加强学习, 研究教学提高自己

时代在发展, 知识在更新。新知识的涌现和旧知识的淘汰, 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快。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地补充能量, 这是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全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下教材内容, 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就更学习和研究。研究教学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作为现代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 必须经常研究教学提高自己。

现代教师不应该只是被研究的对象, 自己应该就是研究者。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合作、交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而不是形式。中学教师应该研究什么?研究内容非常丰富, 主要是研究教材, 书研究学生。教师要“读懂”学生研究自己;要“读懂”自己研究教育教学环境;要“读懂”环境研究教育教学策略和手段;要研究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研究教学常规。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在现代教育技术还未进入学校教学活动之前, 物理实验的复习, 只能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自己看书去回忆实验的过程、结果和规律, 学生很难再见到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但是, 利用实验教学录像, 既具直观形象, 又具系统概括的电教手段。通过渗透、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回忆老师讲过的概念和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 又可以对重点、难点的问题加深理解, 使错误之处得以纠正, 正确的知识技能得以巩固, 使之更深刻、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提高技能。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传统的方法所不能及的。

高中生虽然已有一定程度的物理基础, 但面对高中物理的复杂过程,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过程的想象力有限, 不进行直观教学, 很难使学生领会和掌握。演示型实验教学是以师生双方为主, 包含各种教学要素的一个互动过程, 是学生获得直观认识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演示实验的方式主要指教师用仪器或实物进行演示, 包括实物、模型、投影、幻灯片和多媒体辅教等, 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

四、利用课外实践活动, 括展教学内容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 应按统一计划, 组织好课外活动, 配合课堂实验教学, 具体措施, 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 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保证两课的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 一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确定, 建立活动小组, 安排好辅导老师, 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自主选择仪器和工具来搜集数据, 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在这个过程中, 实验成为一种积极的探索行为,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在进行探索开放实验时,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 提供完备的实验条件。学校应加强物理实验室建设,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物理实验时间, 尽量多学多练, 在试验中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训练学生总结规律,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具体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作为一门学科, 它既是科学的, 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它在否定、变化、发展中筛选出最经得住考验的东西, 努力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六、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促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但由于认知有限, 无法构造出具体的物理模型, 这就要求教师以实际问题为载体, 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发展学生的发掘能力和动手应用能力。可采取的形式有:设计趣味小实验;鼓励学生动手进行小制作。

物理实验并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和课堂,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和现象都蕴含着物理概念和规律, 而且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物理实验与生活体验的有效结合,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奠定良好的物理基础。

篇4: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考试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与学;实施现状

一、高中物理课程

物理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的自然科学课程。物理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科学至上的时代,要想更好的立足,必须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技能。中学物理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通过实验等手段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使学生更深刻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全方位的发展探索物理自然世界的兴趣,以此来全面客观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为其将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物理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目标分为两部分,总目标和具体的目标。

课程总目标基于全局的立场,广义的说明了要求学生达到的一些内容。总目标基于对物理知识的总体把握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将两者有机的统一,希望学生成为一个较为全面的人才。从对知识的认知,科学方法的了解和学习以及对现代社会技术的学习,适应全球化的观念,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课标具体目标分三方面阐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几方面具体的对每个学生提出了要求,所要培养的学生。对于的知识的要求是最基本得,知识毫无疑问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求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了许多的期望。课标提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理论上课标制定的很理想的,是每个物理老师的教学的最基本得必须服从的刚要,对课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物理教学进行客观的看待,评价。

三、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前一个部分简要对高中课程标准所期待的目标做了一定的分析。到这里,理论上应该没有设么了,物理老师教书,总的纲要就是课标,工具就是教科书,再者加上自己的一些教学特点,即可完成这个过程。但是,这中间插进来一个“高考”,致使教师本该负责于课标的进而必须转向服从于高考,因而致使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若干问题。从而使高中物理教学变得扭曲。

1、只重分数,无视教学过程。高考无疑是一面最有力的旗帜,迫使所有的老师必须无条件向着这面旗帜前进,就高考本身而言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受众的身上。所有的人都一门心思向着分数蹦去。所谓的过程,追求的全面发展被人们抛掷脑后。至于课标的要求更加不予理睬。忽视了学生本体的学习。

2、教学方法单一,疯狂的做题,忽视学生。物理教师在上课时,还是一位的满堂灌,学生的参与与否没有很好的考虑在内。忘记了教师自己的真正的身份,一个引导者。当然对于理科题目时必须的,但是过分的做题是没有很好的效果的,甚至把学物理等同于做物理题目。比如上电场,模式是好的,预习上课加上课后作业,但是真正的实施过程是,课前预习做题目,课上将典型例题还是题目,课后作业更加是一堆有难有易的习题。一堂电场的课就被各种有关电场的题目所充斥着。效果呢,一份习题,从头做到结束,都不知道电场到底为何物。更甚至,当时听明白咋么做了,过后等于社么都不知道。学生只是被培养成了做题的机器。学生完全丧失了对学习的任何的兴趣。完全有悖课标的预期效果。对于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盲目的教学,没有很好的因材施教。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自己,教师在教书的同时应该适时的和学生交流,教学教学是有教有学,不能忽视学生的本体的存在。应该针对学生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时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两方面一起修正达到一个教学的平衡点,这样既保证效果也尊重了过程。

3、实验被置于忽视的地位,学生发展趋于单一化。逻辑上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核心,无论在哪里都是正确的,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不能脱离实验单独存在。然而当前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自古至今,我们似乎都存活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在以考试、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使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严重扭曲,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大家对分数趋之若鹜,摒弃了至关重要的学习过程,一切只要分数。因为只要考试考试,没有谁在乎你的动手能力,会做题比社么都强,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恶性循环下,使得我们的学生们都成了书呆子、考试狂,每每考试都能拿到高分。可是一到关键时候,一到实际操作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都傻了眼,不知何从。

篇5: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东宁县绥阳镇中学 陈忠成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我省全面展开。新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它向教师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以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要和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此谈点心得体会。

一、对《物理课程标准》领会:

《物理课程标准》体现了物理学本质观。在内容标准部分增加许多社会需要、又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物理内容,增加许多与社会、生活、科技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物理的研究是物质世界的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这种研究所采用的手段是实验,因为人类只有掌握了宇宙法则、物质世界的最一般的运动规律,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遵循规律办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这一点是物理学的魅力所在。

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其价值定位是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强调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发展应该包括的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隐含着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帮助教师树立“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观念进而加强对教材的优化整合。《物理课程标准》用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的课程理念进行全面设计,体现生活物理、社会物理、科技物理、人文物理,强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对某部分知识的学习要求是采取一系列主动式行为描述方式。

二、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做到:

1、转变学生观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首先要把学生看作学生,一个活生生的人。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学生以学习为主,这种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强行灌输。此次课程改革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2、转变教师角色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的促进者。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课堂上的促进者应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与鼓励。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最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师生之间由于这种和睦、温暖的关系,一种富有生气的学习氛围便形成了。(2)教师是教育的科研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3)教师是教学中的服务员。

教师要转变角色,由领导者变为服务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摆出教学过程领导者的姿态,课堂上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学习要达到怎样的程度等,主要由老师说了算,容不得学生商量。这样,难以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就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消极情绪埋下了种子。这将是课堂教学的最大转变,是教学的创新,由此会活跃课堂气氛,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导”,使自己由课堂教学过程的领导者转变为服务员。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目的改变为学习目标,把“为什么学”转变为“我学什么”,这样,就可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中为学生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它表现为引导学生以探究性的方式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过程的指引,帮助学生分析采用不 同程序、不同步骤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开展概念的教学时,为学生认识物理现象提供现象发生的条件,为现象表现出规律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等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的帮助指引,真正体现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服务作用。

(4)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去构建创新学习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强调学生必须从课本、教师那里接受现存的知识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行以探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方式 的应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 求,体验学习兴趣,发展学习个性,实现学习上的大飞跃。

探究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循于常规,学生自主参与,创造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究,积极提出自己见解的教学活动。它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具有综合功能。

通过探究创新过程,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了科学的方法,体验探究、创新成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了兴趣,使学生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了。

篇6: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考试

张大昌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1.高中教育的定位

·从我国的社会需要来看

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使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中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不可能在学校学得将来所需的所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过去,过分重视知识教育,没能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来看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与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创造力源于人的个性,教育不能培养没有头脑的机器零件。

·从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

高中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文化教育转变,这使得高中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都要有所改变。

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

它超越了“单一任务”或“双重任务”的主张,把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定位于形成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或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

2.国际对比研究

研究不同文化圈的共性。

英美文化圈: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欧洲大陆文化圈:德国、法国、芬兰、荷兰、瑞士、瑞典等

东亚文化圈:日本、韩国等

印度文化圈:印度等

法国──使每个青年人实现其个人定向,培养学生独立工作、推理和判断、交往与集体合作等能力和责任感。

日本──培养对国家及社会有作为的成员所应具备的素质,使学生适应个性和未来的发展,提高一般的文化素养,培养对社会具有广泛深入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

俄罗斯──强调个性的成熟和自主意识的确立,使学生获得一般文化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接受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分化教育。

芬兰──培养综合素质高、个性健康全面发展、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探求知识、热爱和平的社会成员。

共同点:

·注重社会责任感、强调个性发展、重视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重视与人交流与合作;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享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

3.我国物理课程的现状

1997年前

1978年,在拨乱反正、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教学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物理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比现行大纲的要求要高。例如,欧姆表、惠斯通电桥、电源的输出功率、含反电动势的电路,都在要求之列。

1983年又颁布了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的教学纲要,把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与之对应,出现了“甲种本”、“乙种本”两种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盲目追求高要求的倾向。在这之后,由于高考命题以乙种本为标准,多数学校以高考为目的进行教学,出现了过早划分文理科的现象,许多学生只学过力学之后就停止了物理课的学习。

1990年为了改变许多学生不能学到“较完全的物理知识”的现象,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规定高

一、高二两年全体学生学习“必修物理课”,高三年级中,报考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学习“选修物理课”。这个办法在实施上有些困难,因为许多内容,例如圆周运动,在高一物理课中只能学角速度、线速度,而向心力等内容则要到高三再学。教师说这种情况是:话到嘴边留半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多数学校都是把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打通”学习的。

“两省一市”课改方案中的物理课

1997年,原国家教委在山西、江西、天津两省一市开始试验新课程计划,1999年在进行修订之后,这个课程计划及各科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本”扩大到10个省市试用,2001年扩大到25个省市,成为我国当前高中课程的主流结构。

在这个计划中,物理课由“二一分段”改为“两类物理课”,开始出现“分类型”、“有选择性”的思想。学生可以选择学习Ⅰ类物理课和Ⅱ类物理课。Ⅰ类物理课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标准,是高中毕业会考的依据,Ⅱ类物理课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是理工科大学入学考试的依据。

由于学生入学时对自己的能力倾向不完全了解,也难以决定将来是否报考理工科大学,所以,两类物理课在高一的学习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同时由于学习Ⅱ类物理课的学生要按Ⅰ类物理课进行会考,Ⅱ类物理课的内容完全覆盖Ⅰ类物理课。

“两省一市”大纲的进步意义

·它首次体现了分种类、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意图,尽管不够彻底,而且在操作性方面还需要改进,但它仍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1999年的试验修订版大纲增加了“课题研究”,并且规定为必学内容。它的出现引起了广大物理教师极大的兴趣,全国许多地方进行了尝试并获得相应的经验。它与课程计划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一起成为这一课程方案的亮点。

·两省一市物理大纲与过去的大纲相比,第一次提出了物理课程“在观念、态度领域的教育功能”,第一次提出物理课程“要注意联系当前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如能源、环境等问题,使学生理解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作用”。

“两省一市”大纲的局限性

·过分强调知识的教学。

在当时的大纲中,明确写出要“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为了追求“完全”,什么都舍不得丢,必修物理课门(一类)内容饱和,内容与学时的矛盾突出,不可能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同时,这也使数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

·没有涉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中基本上仍是被动式的学习。

·对于教学内容(包括学生实验)的规定仍与过去历届教学大纲一样,过死过细,在课程建设方面没有给教师留出空间。

二、物理课程的结构

1.模块化、分系列

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强烈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每个模块40课时(含本模块的复习考试),半学期(1周)学完。

2.各系列的特点

物理1和物理2(共同必修模块):学习中要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

选修1: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价值,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2: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3:较全面地、综合地展示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强调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体现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以各系列对电磁波内容的要求为例,说明不同系列的区别。

·选修1

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体会其在物理学发展中的意义。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

列举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了解电磁波的技术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发表见解。

例 讨论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现代生活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对科学、技术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 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应用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选修2

了解电磁波及其发射、传播和接收原理。知道光的电磁本性和电磁波谱。举例说明电磁波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例 比较无线电波中的长波、中波、短波、微波的不同传播特点。

收集资料,了解移动通信的工作模式、常用术语和移动电话的常用功能。

例 了解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

初步了解电视、广播和电视机的工作模式,知道电视机的主要结构。了解电视、广播技术的新进展。

例 了解高清晰度电视与普通电视的主要区别。

·选修3

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通过电磁波体会电磁场的物质性。

了解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

通过实例认识电磁波谱,知道光是电磁波。

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和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三个系列分别是为哪些学生准备的?

为喜欢这些内容的学生准备的!

例如30页(选修2-3):

了解照相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的含义。

例 在曝光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改变景深。

与“文理分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可以在不同系列中选择学习内容。除了三个系列外,还有“物理实验专题”和“物理专题研修”。

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以后的高校招生模式一定与现在完全一样。

三、物理课程的特点

1.明确提出并落实了三维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8~9页明确地、可操作地阐述了三维课程目标。

·课标在各模块的具体要求中体现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例如:

12页“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13页“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14页“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

15页“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16页“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过程与方法有双重意义)

·学生学过科学课程之后将:

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看世界;

提高了认识世界的能力。

2.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物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1.对达到知识目标的过程,对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做出了要求

上面已经有例。

又例:15页“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又例:19页“对科学、技术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观点”(选修1-1)

2.对知识要求的阐述比较宽泛

例如15页:

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例 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的轨迹

不刻意区分平抛和斜抛,强调的是科学方法。

3.以“例”和“活动建议”的形式对标准做进一步描述

上面就是一例。

“例”和“活动建议”不是必须执行的。

4.学生实验的项目分布在各条标准中,同时有实验总体要求

例如:

·12页“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明显地要求学生做实验。

·29页“会测定凸透镜的焦距(选修2-3)”明显地要求学生做实验。

·12页活动建议中“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则不要求学生或教师一定做实验,但是建议去做。

·10页“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总体要求”

例如:“尝试选择实验方法”、“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

与过去对实验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具体的器材、操作的要求少了,实验思想、方法的要求高了很多。

5.对于教学、教科书编写、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有建议

这部分是课程理念的再次体现,它表明,标准不是只规定物理内容。

五、避免进入误区

不要尝试对知识要求的“目标”做出刚性的解释,这是无法做到的。

“刚性的解释”指是否要求计算、所用公式能否变形、综合应用时解题过程不能超过几步„„

例如:有人指出:10页要求“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而在6页关于行为动词的说明中,“知道”与“计算”不是同一层次的要求。由此得出结论:对于万有引力定律不要求计算。这在高中阶段显然不合适。于是说课标应该修改万有引力定律要求的表述,或者修改行为动词的解释。

如果“知道”层次排除计算,13页“知道胡克定律”怎么办?

如果“知道”层次要求计算,47页“知道电子云”怎么办?

上一篇:平安夜暖场活动方案下一篇:项目后勤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