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学院

2023-03-12

第一篇: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党课试卷1答案

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一般为 一 年。

5、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二.选择题答案

1~5CCAAB2~10 BCABA

11~15 BBCCC16~20 ABABB

21~25 BBCAC26ACBAB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持人民民主专政、坚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 答案要点:

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

1、学习党章

2、遵守党章

3、贯彻党章

4、维护党章

2、略

第二篇: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名师风采(修改)

机电工程学院名师风采

○ 姜德生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员,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员,国际SPIE“传感器与先进制造技术”大会主席,兼任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机电一体化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获得的荣誉称号有:全国优秀教师、中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纤传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尤其在材料与信息的交叉领域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实践。采用多种材料加工新技术,攻克了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光纤材料的显微加工与光纤传感光学元件集成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科技项目20多项。在光纤传感技术的实用化、工程化、产品化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开拓性工作,研究开发了七大类三十多种光纤传感技术新产品,许多产品贴补了国内空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在石油化工、冶金、交通运输、水利水电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获得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持完成了“光纤传感器国家高技术示范工程”,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系列光纤传感器生产基地,为推动我国光纤传感技术的产品化进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均排名第一)。近五年来,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20篇,ISTP收录15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已授权2项。

○杨明忠 教授

1990年被国务院评为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机械工业先进工作者,全国汽车工业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被国家教委和国家人事部授予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全国高等工科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工业设计产业创新联盟委员会专家委员,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常务理事,武汉市人民政府科技专家委员会特约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意大利ISPRA研究中心和ASSORENI研究所作访问学者,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等校作访问教授,法国南锡大学作客座教授。至今共培养了50名硕士和18名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设计理论 、机械系统检测与控制、先进制造技术与企业信息化技术。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省市及企业委托项目13余项。作为第一负责人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Wear》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6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19篇,ISTP收录15篇。主编出版专著教材4部,申请获得计算机软件版权3项。

○ 周祖德

教授

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数字制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美国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副董事长,国际杂志《车辆振动与噪声》编委,《国际生物医疗机械和医疗机器人》杂志副主编,国际生产工程研究会CIRP会员,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和湖北省机电一体化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和《数字制造科学》杂志编委会主任。曾为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英国波尔顿高等教育学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机械系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系短期访问教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工学院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数字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先后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以及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内的数十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有20多项科研教学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其中,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60多篇论文被SCI收录,200多篇被EI收录,有10多篇论文分获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

一、

二、三等奖,编写教材著作10部,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3余项。

○刘佐民

教授

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湖北省摩擦学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摩擦学理论及其工业应用研究,机械寿命CAD/CAE技术,高温自润滑材料及其理论研究。自1983年以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国际发明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SCI和EI收录30篇,其中2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申请或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

○张云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光机电一体化及测试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在测窑技术方面共获中国发明专利专利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拥有自主专利权,可向国内外使用回转窑的企业提供世界一流的测窑技术服务和测窑系列仪器。这些项目专利技术仪器已在全国近佰条大型回转窑上应用。获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等奖6年空缺)1项,获2002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莫易敏

教授

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摩擦学研究所所长。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武汉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摩擦学、表面工程学、先进管理与先进制造技术。近十年来,先后承担或完成科研项目200余项,发表论文210篇(其中SCI、EI、 ISTP收录41篇),首次提出了摩擦自动补偿理论并研制相应的添加剂(在主要钢铁厂应用),研制了钢丝绳连续抽油杆生产线及其成套技术,为“宁夏恒力”成功上市提供了技术保证。获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公司特等奖、高校合作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奖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1项。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8项。

○江征风 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测试技术》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负责人,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机械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 机械动力学、企业信息化及其集成技术、CAD、CAE及CAM技术。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省市及企业委托项目15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收录8篇,ISTP收录2篇。获奖成果多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 2 项;出版专著2部。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10余项。

○李刚炎

教授

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兼汽车电子与信息集成技术研究所所长,SMC(日)武汉理工大学气动技术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客车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学术会议(CITSA/ ISAS)论文评审员,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会理事,湖北省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秘书长,湖北省机械原理教研会副理事长,数字化纺织装备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制造业信息化专题专家组成员,武汉科技学院客座教授,济南大学客座教授;曾任第十届湖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武汉市第三届科技专家委员会现代制造组副组长,法国LORIA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日本上智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产品设计及其数字化设计方法、汽车电子装置与信息集成控制技术、 气动控制技术。近年来,共承担了41项科研项目,21项为各类基金或政府资助项目,获省、市科技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181篇, EI收录29篇,ISTP收录31篇。其研究成果8项达国际先进水平,2项达国内领先水平,7项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应用。

○郭顺生

教授

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家,CIMS杂志评审专家,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CAD/CAM/PDM/ERP基础理论及应用、智能设计与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及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应用。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级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13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项。开发出了自主知识版权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产品,获得了10个软件版权。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被EI收录10余篇。

○胡业发

教授

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数字制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武汉理工大学国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流体工程学会磁悬浮与气悬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湖北省科技发展计划先进制造科技领域专家,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数字制造、 机电一体化、 磁悬浮技术。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省市及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获得2005湖北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EI收录18篇,ISTP收录10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明专利申请2项,软件版权登记3项。学术专著《磁力轴承的基础理论与应用》获得机械工业出版社高水平学术专著的资助,被列为 “十五”国家重点出版图书。

○陈作炳

教授

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建材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武汉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国家级综合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副主任。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协会高级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建材装备及其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节能环保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近年来先后承担或完成包括国内首创的省级鉴定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咸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10余项。

○胡正前

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评价专家,湖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湖北省热处理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表面工程及应用、材料加工及控制、机电一体化。近年来主持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1项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鉴定结论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级科研、学术成果奖4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论文50余篇,被SCI、EI收录11篇。

○卢红

教授

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Machine Tools and Forming Technology、Chemnit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onash University访问学者,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机械CAD/CAM、数控系统开发、测量/重构/制造一体化。近五年,先后主持或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及企业合作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5项。

○盛步云 教授

博士生导师,湖北省跨世纪青年学术骨干,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计分会委员,武汉市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成组技术学会常务理事,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期刊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数字制造、制造自动化、CAD/CAPP/PD。主持项目鉴定3项,参加项目鉴定4项,获科技奖励2项,国家专利2项,软件版权登记6项。承担企业委托项目多项并开发出多种数据库系统产品。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其中EI收录15篇,ISTP收录7篇,专著2部,参编教材3部。

○谭跃刚 教授

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设计与传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委员,《电子机械工程》杂志编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日本东京大学机械情报工学科客座研究员,悉尼科技大学工学院访问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技术与控制、机电系统检测与控制、图像处理及应用。近年来承担国家基金、国家863计划、中科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84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编辑出版教材2部。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2项。

○王晓光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磁悬浮技术理论及应用。先后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湖北省基金重点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多项。2005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委1992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铁道部大桥局1988年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EI收录8篇,ISTP收录4篇。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12项。

○章桥新

教授

博士生导师,材料复合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电磁兼容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材料与技术、特种摩擦和磨损、工业工程。近年来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家军工配套项目,总装预研基金,湖北省基 12 金及院所委托项目10多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

○罗亚波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工程,机电工程。近年来承担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项目多项。主要从事复杂系统建模、优化、仿真理论与方法研究和网络环境下的JIT运作管理系统研发。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1项。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 经纬网 理工青年 学工

广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在线投稿 | 管理登录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通讯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205号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邮编:430070 如需帮助请联系我们: 027-87651793(行政办) 027-87651796(学工办)

制作维护:BetaStudio

第三篇: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综合素质测评

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激励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章测评基本原则

第二条要以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适应社会要求为前提,着重测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业成绩、身心素质、人文素质、创新与实践能力,鼓励大学生在达到大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个性和特长。

第三条要在掌握学生大量具体考核记录材料的基础上,本着定性评价和定量测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测评相结合、记录与评议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和班主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四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分为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理论素质、文体创新素质。

第五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以班级为单位,每学年评选一次。学生正常学制年满以后不再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新生在开学时不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四年级学生只进行第一学期综合素质测评。

第六条综合素质测评总分的计算方法:综合素质测评总分=思想道德素质分×20%+专业理论素质分×60%+文体创新素质分×20%

第三章组织机构

第七条学校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领导组,负责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领导和组织。

第八条各院成立由院领导、分团委书记、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第九条各班成立由班主任、学生骨干七至九人组成的测评工作小组,具体承担相关材料的收集、汇总、统计、分析、测评等工作。

第四章测评方法

第十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分为日常的记录考核和学年的总结考核两个环节。

第十一条每学年开学初对学生上一学年情况进行总结测评,测评步骤具体分为以下五步:

一、测评前对学生进行测评动员,明确测评目的,提出具体要求并使学生熟悉、掌握综合素质测评的各项内容和评分标准;

二、每位学生参照综合素质测评指标和评分标准,回顾上一学年本人思想、学习、工作等综合表现,实事求是地进行个人自评;

三、在个人自评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各班测评工作小组组织本班学生开展互评;

四、班主任组织学生干部对同学互评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结合班主任评议结果计算得出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得分,及时向学生公布测评结果,无异议后由班主任填写《中北大学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分汇总表》,上报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领导小组;

五、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领导小组对各班上报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审核无误后,上报学生工作部(处)备案。

第五章思想道德素质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

第十二条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思想品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思想道德素质测评由 “班主任评议”组成。

1、“评议”是依据“政治态度”、“思想作风”、“集体观念”、“学习态度”、“社会活动”、“品德修养”、“生活作风”等方面内容,对学生的现实表现做出的评价。评议以班级为单位,采取班主任评议的方式进行。

2、在思想道德素质的测评中,“班主任评议”按百分制给出。

用公式表示为:

“思想道德素质”分=班主任评议成绩

班主任评议成绩为:班主任在记录、掌握大量反映学生品质特征的关键行为基础上得出的分值。

第十三条各院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考核项目,并进行相应的加减分。

第十四条 “思想道德素质”各项指标得分累加后,根据学生的分值排序进行等级评定,分为优、良、中、达标和待达标五等,分别记9

5、8

5、7

5、65和45分,各等所占比例为15%、25%、45%、10%、5%。

第六章专业理论素质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

第十五条专业理论素质是指大学生对教学计划内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专业理论素质测评以规定课程平均学习成绩为准(体育成绩除外)。

第十六条“专业理论素质”=“学生一学年内,按教学计划所学课程考试成绩(体育成绩除外)的平均分”。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成绩一学年内所学课程考试考试课程总门数

一、课程成绩按教务处认定的期末成绩计,复考成绩不计。

二、考试作弊或无故旷考者,该门课程以零分计。

第七章文体创新素质指标体系

身体素质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

第十七条身体素质指标体系包括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运动技能、体育训练和达标情况等。

第十八条“身体素质”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60%+学年平均体育成绩×40%+加分。

第十九条大

三、大四年级“身体素质”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100%+加分。

第二十条《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由体育与艺术学院负责组织评定。

第二十一条身体素质测评的加分条件及标准

在国家级体育竞赛中获奖者,加30分;在省级及以上体育竞赛中获奖者,加20分;在校级体育竞赛中获奖者,加10分;在院级体育竞赛中获奖者,加5分;在班级体育竞赛中获奖者,加2分;参加但未获奖者。

第二十二条 “身体素质” 各项指标得分累加后,根据学生的分值排序进行等级评定,分为优、良、中、达标和待达标五等,分别记9

5、8

5、7

5、65和45分,各等所占比例为15%、25%、45%、10%、5%。

第八章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

第二十三条人文素质测评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力、社会工作、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十四条人文素质测评实行加分制。

第二十五条人文素质加分的条件和标准:

一、积极参加人文素质报告、讲座等,并撰写不少于500字的心得体会,经班主任审阅

合格后每次加4分。

三、在国家级各类文化、艺术等比赛中获奖者,加30分;在省级各类文化、艺术等比赛中获奖者,加20分;在校级各类文化、艺术等比赛中获奖者,加10分;在院级各类文化、艺术等比赛获奖者,加5分;在班级各类文化、艺术等比赛中获奖者,加2分。

四、担任各类学生干部,经考核合格后,校、院部长级及以上学生干部,每学期加20分;各班班长、团支书每学期加20分;其他学生干部每学期加10分;宿舍长加5分;校学生社团干部比照班级干部同等加分。如一人同时担任两个学生干部职务,以最高分计算,不累加。

六、计算机等级考试在通过的学期加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二级加5分、三级加10分、四级加15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通过者在此基础上降低3分计。

七、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学作品、新闻通讯稿件、文艺作品等每篇加30分;在省级刊物、杂志上每发表一篇作品加20分;在校级刊物、杂志上每发表一篇作品加10分;在院级刊物、杂志上每发表一篇作品加5分。同一篇作品按最高发表刊物级别计,不累加。多篇作品加分总计不超过30分。以上加分均以所发表刊物实物为依据。

八、本指标体系考评由各班考评小组直接公开打分,被考评人应出示相应的作品或证明,并由相关部门签署审核意见。

第二十六条“人文素质”各项指标得分累加后,根据学生的分值排序进行等级评定,分为优、良、中、达标和待达标五等,分别记9

5、8

5、7

5、65和45分,各等所占比例为15%、25%、45%、10%、5%。

第九章创新与实践素质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

第二十七条创新与实践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发明创造素养,包括独到见解、独特方法,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十八条创新与实践素质评价以学生实际获得的荣誉、奖励和取得的成绩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加分制的计分方法。

第二十九条创新与实践素质评价的加分条件及标准:

一、积极参加校、院、班组织的科技活动,每参加一次加2分。

二、在国家级科技竞赛中获奖者,加30分;在省级科技竞赛中获奖者,加20分;在校级科技竞赛中获奖者,加10分;在院级科技竞赛中获奖者,加5分;在班级科技竞赛中获奖者,加2分;以上加分均以获奖证书或文件为依据。

五、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的每篇加30分, 在省级期刊上发表的每篇加15分。

六、获得国家专利的,属于发明专利的一项加50分;属于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的一项加20分。

九、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者,加30分;在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者,加20分;在校级学科竞赛中获奖者,加10分;在院级学科竞赛中获奖者,加5分;在班级学科竞赛中获奖者,加2分。以上加分均以获奖证书或文件为依据。

十、 本指标体系考评由各班考评小组直接公开打分,被考评人应出示相应的作品或证明,并由相关部门签署审核意见。

第三十条 “创新与实践素质”各项指标得分累加后,根据学生的分值排序进行等级评定,分为优、良、中、达标和待达标五等,分别记9

5、8

5、7

5、65和45分,各等所占比例为15%、25%、45%、10%、5%。

第十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细则适用于取得我院正式学籍并参加正常学习的本科学生。

第三十二条本细则所规定班级各类比赛、竞赛及各种活动需经院级审核备案后方可进行加分评定,且班级设奖最低等级为三等奖,不设其它奖项,如:鼓励奖、参与奖等。

第三十三条本细则未能涵盖的素质加分项,确需给予加分的,可参照相近条款予以加分。

第三十四条发挥测评过程和结果的激励作用,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作为考核大学生、评选优秀个人、评定奖学金、评选优秀毕业生、向用人单位推荐等工作的依据。综合素质测评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第三十五条本细则自2008级学生开始执行。

第三十六条本细则解释权和修改权在我院学生工作领导组。

第四篇:机电学院隆重举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

我院隆重举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启动仪式

在学院党政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我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经历了三个月的紧张筹备后,完成了创业宣传、项目申报和筛选、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培育、引导和扶持,最终共有8家学生创业公司和一家校外实体企业成功入驻孵化园,5月21日下午,由院团委主办,南昌珠峰科技公司协办的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开园启动仪式于孵化园内隆重举行。

仪式现场邀请到了学院党委书记邓晓阳、院长聂林水、党委副书记刘建春、副院长朱林、副院长陈根琴出席,同时还一并邀请了在创业园初期给过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学院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主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陈根琴副院长为本次开园致辞。她首先表达了对本次开园启动仪式的热烈祝贺,对园区内创业公司提出了殷切期望,并表示学院会尽最大的能力对大学生创业者给予支持,搭建平台,使创业园真正成为大学生梦想起航的地方。本次开园启动仪式得到了南昌珠峰科技的大力支持,作为园区内引进的校外第一家实体企业,梅忠良总经理表示会服从创业园的各项管理规定,积极配合学院搞好大学生创业工作,同时为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创业公司指导老师代表蔡滨及学生代表舒磊也相继上台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创业路上所经历的艰辛与喜悦。

之后,学院党委邓晓阳书记、聂林水院长,陈根琴副院长、珠峰科技梅总、指导老师蔡滨及学生代表舒磊上台,共同为大学生创业园启动仪式按下手膜,预示着学院将与九家创业公司手牵手、心连心,共创双赢,手膜将在园区内长期保存,作为标志和携手共进的象征。在热烈的掌声中,邓晓阳书记与聂林水院长共同为创业园揭幕,到场嘉宾随后步入园内参观指导。

第五篇: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2年学工总结

务实创新树品牌 意气风发谱新章

---机电工程学院2012年学生工作总结

2012年,机电工程学院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坚持“创新德育,优化两风,科学管理,突出服务”十六字工作方针,抓质量,重服务,谋创新,出特色,求落实。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以学风建设为核心,以提升就业质量为重点,以文化建设为纽带,以日常管理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安全稳定为基点,加强了学院学生工作的特色化、内涵化、制度化、体系化建设,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协调发展,开创了富有成效的学生工作新局面,推动了学院学生工作再上新台阶。现将2012学年学院学生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学习、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是做好工作的保证,在日常工作中,学院抓住学习和培训两条线,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1、通过学习和培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在辅导员老师中提倡读书看报经常化、专业学习例会化,充分利用每周辅导员例会时间组织进行专业学习,提高理论素质。其次,联系工作实际,对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办法,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组织协调等方面提高辅导员的业务能力,营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工作氛围。第三,安排辅导员外出培训,学习同行经验,今年分别安排1名辅导员参加江苏省基层团干部培训班学习,1人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1人参加江苏省辅导员培训班学习。通过这些举措,着力打造一支富于责任、高效精干、团结进取的辅导员队伍。

2、通过选拔和培养,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首先,在学生中通过各种方式选拔、配备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干部,打好队伍基础。其次,通过工作例会、培训、师生交流、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加大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力度,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充分参与到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做好老师的助手。今年六月份,对学院各学生组织学生干部进行换届,进一步充实了学生干部队伍。上、下两学期分别对全院学生干部开展了两期培训,举办“学生骨干领导力提升班”,通过邀请专家讲座、 1 交流讨论、案例分析、参观考察、素质拓展等形式全面提升学院学生干部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提供平台,加强历练,实现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创新、自我提高”。

3、通过滚动和激励,加速“1442”、“英才计划”学员成长

通过在学生中选拔优秀同学加入“1442”工程、英才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学生示范团队,推动优秀人才的模范和示范作用;对“1442”工程学员、2011级英才计划学员进行考核和滚动和表彰,进一步激励该团队成员提高自己;配合学工部组织了08级“1442”工程的总结汇报工作,组织责任团队2011级1442成员班级竞选、班会、读书会、辩论赛等活动;组织英才计划学员参加相关讲座,素质拓展、暑期实践等相关活动,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素质,使之成为学生中的典范,该团队成员在学生中示范作用明显。

取得成果:学院辅导员队伍中, 1人被评为常州市优秀青年团干部,1人被评为河海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2人被评为常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先进个人,3人被评为河海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1人被评为河海大学优秀辅导员,2人获得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另外,学院辅导员队伍积极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和评比,参加常州市思想政治工作论文研讨会评比,提交的论文获得二等奖,成功申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并被推荐到学校参加学校教学成果奖的评比,辅导员队伍公开发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生党建方面的论文13篇;1名学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26名学生被评为河海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二、坚持多管齐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学生党建工作

1.积极引导,加强理论宣传、教育。3月份,学院举办了第十四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共有300余名同学顺利通过党校结业考试,通过对党的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加强了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基础,为下一步组织建设奠定了基础。12月份针对大一年级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举行了党的基础知识培训班。

2.强化过程,加强预备党员教育管理。实行预备党员教育管理“十个一”工程:参加一次入党宣誓仪式,接受一次预备党员培训,学习一批理论书籍,参加一次党务知识考试,参加一次民主生活会,每学期向辅导员汇报一次个人发展情况,每人至少结对帮扶一位“三困”学生,每人至少联系一位入党积极分子,每季度至少递交一份书面思

2 想汇报,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党日活动。

3.严格要求,加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严格组织生活制度,保证学生党支部每两周召开一次支部例会,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力度,严格入党程序,实行“三投票三公示一答辩”制度;加大对学生党支部的管理和规范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举办两期学生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在全体学生党员中继续进行目标管理考核,进一步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学校中心工作,以喜迎十八大胜利召开、华东水利学院建院60周年活动为契机,各学生支部开展了系列主题党日活动,提高了组织生活的质量和党员的思想素质,加强了基层党支部建设。

取得成果:经过不断努力,学生党员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共发展本科生学生党员255人,截至12月,本科生党员 459人,占在校本科生学生的比例达到22 %。一名教师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学院党委申报的党建创新成果获得学校2011年党建创新优秀奖,学生支部组织申报的党日活动获得学校2011年最佳党日活动一等奖一项、三等奖项,发表党建论文6篇,为历年最高。

(二)学风建设

1、发挥专职辅导员队伍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通过辅导员深入学生班级听课、检查学生上课出勤以及深入学生社区走访等形式督促班级学风建设;加强对挂科学生的梳理,建立相关档案;进一步强化与家长联系制度,对少数经常迟到、无故旷课、痴迷网络游戏、夜不归宿、挂科严重、使用违章电器的学生情况如实向家长反映,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换意见,制定针对此类学生的解决方案。

2、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推动学风建设

校风建设月期间,学院组织开展了各类评奖、评优活动,各年级召开了学风建设主题班会,进行了创建“优良学风班”、“十佳班集体”申报评选、“十佳学生”评选等活动,通过校风建设月系列活动,朋辈帮扶活动,学院“十佳”学生、“机电之星”评选,小班导师进课堂活动,强化过程管理,进一步树立优良学风。营造学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

3、进一步探索学生教育管理的新途径,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

学院依托朋辈帮扶工作站开展了“朋辈帮扶”系列活动,通过“朋辈一帮一”、“朋辈讲堂”、“朋辈讲师”讲课竞赛、小班导师进新生课堂等活动的开展,加强了优秀学生

3 与学习困难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仅朋辈讲堂开设以来,累计授课50余次,500多名学生从中受益,有近400名学生担任“朋辈帮扶志愿者”,学院学生在英语

四、六级通过率、计算机二级通过率、专业学习成绩等方面均有了较大提高。

4、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利用各种力量,形成学风建设齐抓共管的局面 各年级辅导员老师通过向班导师提供班级同学成绩汇总分析表,向任课老师提供重点关注同学名单,课前、课后与任课老师交流,到办公室、实验室拜访等方式,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可以调动的一切力量,积极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学院以年级为单位分别组织了班导师、辅导员联席会议,召开与英语、数理、计算机方面的教师座谈会,就学风建设,英语

四、六级通过率、班级建设、三困学生的转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取得成果:2010级四级一次通过率91.9%,2008级四级累计通过率95.7%,计算机二级通过率62%;1名同学获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2名同学获江苏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1名同学获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1名学生获河海大学“十佳学生”荣誉称号;2012届本科毕业生8人、研究生7人获“河海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17名学生获河海大学“优秀学生标兵”称号;1个班级获河海大学“张闻天班”称号,6个班级被评为河海大学优良学风班。2012届本科生毕业率达97.1%,学位授予率达96.1%,就业率98.3%,升学出国率达到33.3%,创历史新高;2013届免推荐试研究生55名,占毕业生数10.6%。

三、坚持以生为本,做好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配合校区学工部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院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和支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了院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了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和网络,学院配备了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每个班级都设有心理委员,每个寝室有心理信息员, 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稳定。本协助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组织对心理委员进行了2次集中培训。

学院积极主动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讲座、团体辅导、宣传栏,网络、主题班会,心理委员培训等途径和方法,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在学工部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指导下,我院完成了新生的普查、访谈、知识宣传和建档工作。

4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五个一”的要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重点学生档案。对重点学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访谈、跟踪与危机干预,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并做好工作记录。能定期向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反馈信息。由于预防和教育工作得力,学院全年没有发生重点学生的极端事件。

(二)社区工作

1、建立 “党员爱心站”

学院在学生宿舍建立党员爱心站,爱心站根据本楼层的具体情况,分别组建了热心宣讲团、爱心帮扶团、细心服务团、学风督导员等队伍。发挥党员所在宿舍在宿舍文化建设、学风、寝室文明卫生等各方面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

2、加大对学生宿舍相关制度的宣传,严肃纪律,规范要求

针对学生电脑使用的情况,修订《学生宿舍电脑管理办法》,并制定《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电脑管理协议》,以协议的形式限制了学生可以利用电脑进行娱乐的时间、制定了违反规定的惩罚措施;针对夜不归宿、使用违章电器等问题,加大宣传和处理力度,保证社区生活安全、和谐、稳定。

3、制定辅导员进社区“三带三促”制度

通过辅导员“带动学习、带动思想、带来信息”,“促进交流、促进理解、促进成长”制度,使辅导员通过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思想上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学习上做学生的良师,生活中做学生的益友。通过对宿舍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检查学生上课出勤情况、宿舍卫生状况、违章电器使用情况、随堂听课等方式,加强师生交流,相互理解,共同进步。创建工作考核记录,对年级学生干部和部分问题学生进行考察,了解其精神生活和思想动态,通过定期进行学生问题反馈,解决同学们的实际问题。

(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

在学生当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科技作品竞赛,取得较好成绩。今年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5项,省部级奖项39余项,包括:2012年机器人世界杯比赛冠军2项、德国’红点”设计大赛设计概念奖1项、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比赛二等奖1项、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优秀组织奖1项、江苏省大学生电气控制应用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第五届江苏省工科院校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与创新制作比赛,二

5 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2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江苏赛区二等奖2项、三等奖4等。

(四)资困助学工作

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把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作为资困助学工作的第一关。在各年级开展了经济困难学生重新认定工作,经过认真组织和评定,最后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590名,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176名,分别占全院本科学生总人数的28.68%和8.56%,为资困助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作好了准备。

积极做好助学贷款工作。一方面认真做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咨询服务工作,专门召开国家助学贷款咨询大会,组织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另一方面积极配合银行做好到期助学贷款的还款催缴工作,将贷款毕业生信息及时、准确地报送至相关部门。目前,学生申请的助学贷款已接受审批,切实帮助了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督促学生按时还贷,号召贷款学生积极向上、自强不息、诚信为人。

积极做好国家助学金及学校、社会各类助学金的评定工作。积极推选成绩优异的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通过各类助学金、奖学金的发放,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调动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切实做好学生评奖评优工作。2012年共评定各类奖助学金十余项;其中获得宝钢奖学金1人,严恺奖学金2人,和汇奖学金1人,徐芝伦力学奖学金1人;校内各类奖学金18项,获奖人数793人次;完善了590名特困生电子档案,发放各类勤工俭学及困难补助五万余元。

(五)共青团工作

加强对共青团、学生组织各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加强团学组织自身建设,通过日常管理与特色活动相结合,加强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了趣味体育活动、创意服饰大赛、若水之星大赛,宿舍文化大赛,新生篮球赛,辩论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多次受到媒体报道,暑期共组织了58支小分队,1名学生获常州市先进个人,2名教师获市级优秀指导教师,1支小分队获常州市先进,对外宣传报道9项。

综上所述,2012年我院学生工作上取得了一些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帮助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更

6 强有力的抓手;学风、班风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中的创新意识有待加强,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会继续加强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落实和改进。

上一篇:文化旅游公司岗位职责下一篇:文化研讨会领导致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