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论文范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评价指标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单一的回款、销售额等财务指标,只会让销售经理更关注销售的结果,而忽视销售的过程“基薪+高提成”弊端“基薪+高提成”是实行销售承包制以及买断制的企业普遍实行的薪酬支付方式。

第一篇:评价指标论文范文

地方立法评价指标

由于在实际立法过程中,没有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对地方立法的质量很难做出客观评估,改进地方立法工作的方向也就不很明确。因此,加强对地方立法评价的研究,确立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对促进地方立法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对成文法规进行评估是个新课题。确立一个评价体系,首先是确立评价指标。如能将立法全过程分解成若干能反映质量水准的客观具体的指标,并加以量化分析,则对立法的评价就为可行。对立法过程组成要素的个体评价,综合起来就能反映对法规的总体评价。所以评价体系的确立关键在评价指标的确立。

一、 立法程序的评价指标

对立法程序的评价,可从7个方面、分18个指标进行评价。

(一)立法的准备阶段

对立法的准备阶段进行评估是立法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法目标评价。立法的启动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立法目标的制定者,在立法评价中要注意法规案所隐含的隐蔽性目标。在立法评估中,要充分研究法规草案提出者向立法机关提交的草案说明,对其所提出的立法目的做深入的必要性分析,并进行社会论证。这包含两方面工作:一是评估者自己做价值判断;二是评估者利用调查方式向社会寻求答案,即社会论证。

2.立法准备阶段的民主化程度。立法准备阶段取得立法成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立法的最终结果。立法准备阶段的民主化,一是体现在法立与不立的决定权上。二是体现在法规起草主体的广泛性上,法规起草主体应不仅是高素质的法律工作人员,还要有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以提高民主化程度。为了保证立法准备阶段一定的民主化程度,还需推进相关的制度建设。综上,立法准备阶段民主化程度的评估要素有:A.参与主体的多元化;B.立法调研和论证的广泛性;C.协调的力度和充分程度。

(二)法规草案审议阶段

审议过程是立法机关对提交审议的法规草案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立法条件是否具备、草案是否可行、与上位法和其他地方性法规是否协调或矛盾等方面进行论证、修改、补充和完善的过程。审议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法规的质量。对法规审议阶段的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立法机关是否有完备的议事规则和立法程序规则。

2.审议前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审议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指法规草案文本、草案说明、背景材料及审议该法规草案有关的其他材料等文件,应在提交立法机关会议审议之前送达立法机关组成人员手中。

3.分组审议质量的评估。对分组审议质量的评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A.分组的科学性;B.组成人员发言的数量和质量。

4.统一审议与分工协作的和谐度。统一审议与分工协作的和谐度也是影响法规质量的一个因素。统一审议与分工协作的和谐度的评估要素:A.法规统一审议机构与其他专门委员会之间是否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B.法规统一审议机构对其他专门委员会之间关系的满意度;C.其他专门委员会对统一审议的满意度。

5.统一审议制度的实施效果。从近年来的实践看,有这样几个要素可作为评估的参照:A.统一审议是否充分;B.法制委员会成员专业结构和专职化程度。

6.议事的公开性。议事的公开性的评估要素:A.公民旁听立法机关法规审议法规会议的自由度;B.是否召开立法听证会及其效果如何;C.地方立法机关议事情况的公开度。

7.表决的公正性。整体表决是对法规草案不进行逐条表决,只对法规草案整体投赞成、反对或弃权三种票。这一做法强调对法规草案的整体认同度,忽略了在整体认同前提下的不同意见。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针对整体表决方式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改进。相对按表决器表决,举手表决的公正性要小。相对无记名投票表决,按表决器表决的公正性要小。

8.审议阶段的民主化程度。审议阶段民主化程度评估要素:A. 与法规有利害关系的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据这些制度、方式参与立法的比例;B.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的有效度。

(三)立法者

对立法者的评价将从立法机关和立法活动的具体参与者两个角度进行。

1.对地方立法机关的评价。地方立法权的行使主要靠人大的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的立法工作部门来完成,由于各省人大普遍成立专门委员会,以下将以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为样本来讨论对地方立法机关的评估:A.专门委员会的设置是否规范;B.专门委员会的助理或办事机构是否健全;C.专门委员会的议事制度和工作制度是否健全。

2.对立法活动参与者的评价。(1)对立法机关组成人员的评价。地方立法机关组成人员分为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两类。对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评估的要素:A.组成人员的专职化程度;B.组成人员的年龄结构是否合理;C.组成人员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D.组成人员的民族和性别结构是否合理。(2)对立法机关专责立法工作部门的人员评估。立法机关专责立法工作部门人员的评估要素:A.是否具备相当的法律专业知识、与各行业管理相关的业务知识;B.是否掌握和熟练运用立法技术;C.文字表达水平的高低;D.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

(四)立法技术的运用

立法技术是指一切与立法活动有关的方法和规则,如立法程序规则、法律的结构形式、法律修改和废止的方法、法律文体。法规的结构营造技术和法的语言表述技术都是立法技术中的关键技术,是衡量法规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1.结构营造技术运用的评价要素。评价对该技术的运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A.法规框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B.规范性和非规范性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

2.语言表述技术运用的评价要素:A.简明性;B.朴实性;C.准确性;D.规范性;E.严谨性。

(五)立法效率

立法效率(以立法经济成本为样本)评估要素:A.人力资源的投入;B.物力资源的投入;C.财务资源;D.立法周期;E.成本支出结构的合理度。

(六)立法机关会期制度

会期较短则很难确保审议质量,所以会期安排是否合理也是评价立法质量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

(七)法规公布方式的适当性

对法规公布方式适当性的评估很难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但可以用公众知晓度作为参照系。公众知晓度的评估要素:A.法规涉及的关系相对人对法规的知晓程度;B.普通公众对法规的知晓程度。

二、 立法成果的评价指标

法规草案在立法机关获得通过后即成为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作为立法活动的成果,其表现出的一些特点可以作为评估的要素,大致有6个方面。

(一)法规的稳定性

法规的稳定性是指法规颁布实施后,应在相对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不进行修改或废止。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法规是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果法规修改频繁,不具稳定性,那么与之利害关系密切的行为人将无法预见自己行为在将来的法律后果,从而很难对自己的经济社会活动做出长远的规划,对法律的权威性产生信念上的危机。

(二)法规的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包含几个方面:一是法规要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即法规的适用范围必须明确;二是规范性内容必须具体详细,标准要量化,不能只作原则规定,给行政执法机关过多自由裁量权;三是处罚依据必须是法定的,处罚幅度不能超越上位法并且要符合当地实际。

(三)法规的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的评价要素有:A.地方特色的正向性;B.地方特色有无与上位法冲突之处;C.地方立法与解决本地特殊问题两者结合得好坏。

(四)权利与义务的均衡性

一部“良法”必然是法律相对人权利与义务均衡的法。

(五)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程度

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中,对可依据地方性法规做出处理的案件,是否依据地方性法规做出了处理,是衡量地方性法规在司法实践中运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六)文本与上位法的重复率

对重复率的评价比较容易操作,可将法规文本与相关的上位法逐条对照,统计重复率即可。

(作者单位: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处)

作者:黄宏宇

第二篇:营销经理评价指标陷阱

单一的回款、销售额等财务指标,只会让销售经理更关注销售的结果,而忽视销售的过程

“基薪+高提成”弊端

“基薪+高提成”是实行销售承包制以及买断制的企业普遍实行的薪酬支付方式。

无论是对于销售的提成制、承包制还是买断制,衡量销售经理以及代理商、承包商业绩的惟一指标是回款、销售额所代表的财务指标。

以回款、销售额为主的财务指标在对销售经理起到较强短期激励效果的同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追求短期的财务指标,使销售工作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般说来,只要回款、销售额较高,销售经理就能够得到较为可观的提成、利润。因此,他们为了追求短期的财务指标,往往综合采用各种手段甚至是危害企业利益的做法提高自身收益:如区域间窜货、利用公司的品牌自己销售、与经销商合谋共同侵吞公司货款等。

而销售工作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基础工作是否扎实,销售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终端建设、营销网络规划维护及开发、渠道管理、价格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缺乏在基础工作方面的努力,尽管销售工作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区域会出现一定的成果,但是不会持久的。

其次,企业可能受制于销售经历,带来巨大的风险。

在市场状态良好、有可观的利润的情况下,销售经理与公司的关系较为融洽;而一旦市场出现不利的情况或销售经理与企业发生冲突时,销售经理做的往往不是尽力地维护市场,而是退出在自己所负责区域内对该公司产品的经营。

由于在提成制、承包制和买断制三种模式下,缺乏对销售经理各方面工作的控制机制,因此,销售人员的退出就意味着企业在该区域客户资源的流失。而企业在短期内要想恢复在该区域的业务是很困难的,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既然单一的财务指标对考核销售经理有失偏颇,企业必须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回款、销售额指标

仅以回款、销售额作为销售经理考核的惟一指标存在缺陷,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放弃该指标。相反,作为结果指标,其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只不过在销售经理考核的总体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应该由目前的百分之百逐步降低。

对于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企业,以回款、销售额为代表的财务指标所占的百分比可以高一些,设计在70%~80%之间;对于成熟期阶段的企业,我们可以将其比例设计低一些,如:50%~60%。因为成熟期阶段的企业的核心工作在于现有网络的维护以及新网络的开发,所以,财务指标的比重可以低一些。

造势产品考核

企业品牌价值的高低在市场上表现为新产品上市的速度,所以,新产品的推广力度和速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品牌价值的提升。因此,以新产品、季节性产品为代表的造势产品考核应该成为对销售经理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对于回款、销售额指标,我们可以将成长期企业造势产品考核所占的比例确定为20%~30%,成熟期阶段的企业考核比例确定为40%~50%。对造势产品的考核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项指标:

市场效果考核。该项指标的比例可以确定为对造势产品总体考核的75%,例如,如果造势产品比例占总体的40%,则该项指标占据总体的30%。

该项指标的计算方法为:本月造势产品实际出库量与本月计划出库量的比值。该比值即为出库量完成率。

卖点、演示、促销方案到位率。该指标体现在促销小分队的达标率上。其比例可以确定为造势产品总体考核的25%。

有的公司为了提高卖场竞争力,从非销售部门(如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抽调人员组成促销小分队。促销小分队的职责是对各区域的零售、卖场建设、直销员产品知识、经销商遗留问题等方面对当地的销售经理进行阶段性的(一般是在产品的淡季期间)帮促,同时也可以对销售经理起到监控作用。

由于在最初阶段,促销小分队成员在上述各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因此,以最快的速度将其培养成合格的销售人员就成为销售经理的任务之一。达标率为达标人数与促销小分队人数的比值。

销售经理的月薪以及年薪直接取决于回款、销售额指标、市场效果考核指标以及卖点、演示、促销方案到位率指标。这也就意味着:销售经理的薪酬是随着三项指标的波动而浮动的。下面指标的完成率与薪酬不直接挂钩,根据单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激励。激励的额度是虚拟的,对于每一项指标的激励可以实行相应的封顶制度。

卖点、演示、促销方案考核。销售人员是市场的第一接触者,他们最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以及消费者的需求。而目前大多数生产商均设有市场部,由市场部的人员从事产品卖点、演示以及促销方案的设计工作。市场部的人员尽管在设计方案前也会进行市场调研,但是无论从调研的范围还是调研的质量方面,跟销售人员比较起来都是要逊色许多的。

因此,对销售经理进行上述方面的考核,是提高策划质量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该指标的考核方法为:销售经理每月提报一个当地化产品卖点、一个演示方案、一个促销活动方案且被总部采纳,每少一个按照100元进行负激励。

定单准确率

该项指标主要是对销售经理的库存控制能力进行考核。按订单生产只是达到“零库存”状况的先决条件。在按订单生产的情形下,总部的库存可以达到零,但是,如果分中心的库存达不到零,则库存只是在总部与分中心之间做了一次转移而已。而要对分中心的库存进行控制,除了对销售经理进行定单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外,核心手段就是对销售经理所下的定单进行考核,以此强迫销售经理在下定单前必须与经销商进行充分的沟通,必须仔细研究当地的市场特点以及主推产品等问题。

该项指标又可以细分为两项子指标:

到销率。等于出库量与到货量的比值。到货量取决于销售经理所提报的定单量。到销率每比100%低1%,按照10元进行负激励;大于100%,加100元,大于120%,加200元。激励的额度只是虚拟,实际额度由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形而定。

定单调整率。等于确认调整量与累计确认定单量的比值。累计确认定单量等于月初定单+确认追加量+确认追减量。当调整率在20%以内时,激励等于0;当调整率大于20%时,每超过1%,可以实行10元的负激励。该项指标主要是要求销售经理尽可能地提高一次性定单提报的准确性。

直销员考核

直销员是实现产品从商家到消费者转移的最后一环。直销员产品知识、营销礼仪等方面的掌握情况直接决定了产品销售过程中“推力”的大小。对直销员的考核可以以直销员直销量(零售量)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因为该指标直接反映了直销员的综合情况。

直销员直销计划完成率大于或等于80%,视为达标;每有一个直销员不达标,对销售经理按照月基薪标准与直销员人数的比值的数额进行相应的负激励。

网络达标考核

该指标主要是从新网点的开发以及老网点的维护方面对销售经理进行考核的。离开了网络的支撑,广告做得再好、产品质量再高、服务再好也会由于通路不畅而失去商机的。

计算网络达标所需要的参数有:上月达标点实际A、本月新增达标点计划B、上月已达标点本月下降个数C、本月计划内新增达标点实际个数D、本月计划外新增达标点实际个数E。达标点折算率为:(A-1.5C+D+0.5E)/(A+B)。达标点折算率每比75%低1%,按照10元进行负激励。

市场份额考核

该项考核可以从与去年同期以及上月实际的比较中进行考核,数据来源于专业的统计机构。份额每比去年同期低1%,按照100元的标准进行负激励;排名低于去年同期一个名次,减100元,每比上月低一个名次,减200元。在排名不低于去年同期和上月实际的情况下,市场份额每超过去年同期份额1%,加20元。

区域均衡考核

甘特是第一位将管理人员薪酬与下属工作的完成状况挂钩的科学管理流派的倡导者。下属工作完成得好,管理人员可以得到额外的奖金。

借鉴这种思想,我们可以将销售经理下属的销售员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对销售经理考核的一项指标,以使销售经理把主要精力用在最需要他帮助的那些人员身上。

具体考核方法是:每有一个区域不达标(达标的标准可以定为销售额任务的75%),按照200元的标准进行负激励,假如销售经理管辖5个区域,有3个不达标,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对销售经理的薪酬进行联动否决。若每个区域均达标,则可以按照每个200元的标准进行正激励,使得销售经理在区域均衡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通过上述指标的考核,使得销售经理不仅关注销售的结果,而且更关注销售的过程,从而为销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责任编辑 汪洋)

作者:包敦安

第三篇: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实施应急物流后产生的影响,结合应急物流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的目标,建立了应急物流保证能力指标、即时响应能力指标和应急物流综合能力指标,并简单指出了此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问题。旨在通过应急物流系统的绩效评价找到应急物流运作的薄弱环节,通过持续改进从而更好地实现应急物流目标。

关键词:应急物流 绩效评价 指标

1 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1 应急物流概念和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急物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多主体参与性、非常规性、多主体参与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点。

1.2 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周涛等人(2002)认为物流企业绩效主要指物流企业行使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功能的能力,因此,在建立物流企业绩效指标体系时,他们选取了采购功能、库存功能、配送功能、市场实力、客户满意水平及企业凝聚力等指标。Nevem working group等在进行物流绩效评价时主要考虑4个指标:送货时间;送货可靠性;送货灵活性;库存水平。

对于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有钟利军(2009)在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应急物流系统运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协调能力、运行效率、经济效益、影响度。屈龙等人(2010)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七个方面:应急信息系统、灾情、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政府管理、救灾人员、善后事宜。

2 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应急物流,从活动主体来划分,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宏观应急物流、行业应急物流以及微观应急物流,救灾过程,更多的体现宏观层面;从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成信息应急物流、实物应急物流以及人员应急物流。尤其是在信息沟通方面,无论是对外的信息介绍,还是对内的信息发布,都应该是实时的,并且对于各种物资信息也是随时更新,比如棉被、药品、帐篷、大型挖掘机等物资的发布,让全国的人民知道灾区缺少什么,应该捐赠什么,都应该是非常明确的,给我们的行动指出了明确的范围,这一点是应急物流的核心问题。同时,我们认为应急物流和普通物流的目标的不同,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使得成本通常不构成系统的目标,而只作为系统的约束条件。应急物流最主要的目标是满足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物流需求,保障物资、人员、资金的流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物流成本的节约,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状态。这一点对于我国这么一个资金尚不宽裕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更有意义。这里说的物流成本是个广义概念,包括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

因此,本文认为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应急物流即时响应能力和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2.1 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本文认为应急物流系统的保障能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保障、救灾物资保障、交通运输保障、通讯保障。具体指标有:

2.1.1 人力资源保障:应急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种知识,尤其是应急物流涉及到交通、运输、储存、航空等多部门,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应急物流队伍。衡量人力资源保障的具体指标包含工作能力(物流知识能力、沟通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积极性责任感)。

2.1.2 救灾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物流的基本要素,它直接影响公共突发事件中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我国在应对各类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实践中,用于救灾的物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未受灾地区的社会捐赠。而现有的十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对西部重大灾害实施快速响应的难度很大。大量安全有保障的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公共灾害从发生到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相关成本,最大限度减少灾害的损失。而科学地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应急物资的合理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物资储备量、救灾储备物资采购、储备、调拨和回收、设备状况、储备物资品种多少以及物资装卸搬运活性和自动化水平都极大的影响救灾的效果。为此,衡量救灾物资储备的具体指标包含了救灾物资储备数量、种类、储备效率(储备物资供应率、储备物资周转率、储备物资收发正确率)、订单满足率、库存准确率、产品破损/遗失率、信息准确率等。

2.1.3 交通运输保障:目前我国救灾物资的主要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其他的运输方式起辅助作用,救灾物资的收集、运输、发放等主要依靠省市各级政府现有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各类物流企业成立应急物流运输车队,保障运力充足、搭配合理。采用GIS、GPS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应急物流运输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掌握最新动态。为应急物流运输提供“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安排计划,优先停靠、优先入关、优先装卸、优先运输、免费通行、优先放行。交通主管部門及公安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应急物流运输的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保障运输安全。衡量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具体指标包含了运输成本、运输速度(应急物流加快运送的能力)、运输安全性(物资损差率、安全运输率、事故赔偿率)和运输的可靠性(应急物流准确配送能力)。

2.1.4 通讯保障:包括电话、无线通信、传真、可视电话系统等,为应急工作提供多种通讯方式,对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决策制定、组织指挥和灾情处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报告是决策机关掌握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以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公布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是政府对社会、对公众负责的体现,有利于缓解社会的紧张气氛。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也是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信息的流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若救灾信息不够畅通,捐赠组织繁多等原因,除政府储备救灾物资外,社会捐赠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在灾害救援初期,出现救援真空,而在救灾后期,灾区物资达到饱和,但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地运来,出现了供应过多的现象。具体衡量指标包含信息质量(信息的可获得性、信息的充足性以及信息的顺畅流)、信息网络体系的完善程度、信息系统软、硬件水平、信息系统安全性等。

2.2 应急物流即时响应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从长远看,灾害的预防、控制对减轻灾害损失的作用可能更大,但像地震灾害,我们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精确预报,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物流活性十分关键。物流系统的柔性化、规模化、现代化,使得即时响应物流服务的成本能够下降到接近于普通物流服务的成本水平。快速反应是应急物流的主要特征,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是应急物流的首要问题。我国近期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频发对应急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种应急物资必须在要求的时间段内(如救灾中的黄金72小时)送到应急目的地。

2.2.1 快速响应能力:快速响应能力用于衡量处理应急需求的能力。当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时,衡量指标不仅包括处理正常业务的快速性,更重要的是对于紧急订单、故障、误差等异常需求的快速处理能力。时间质量维度包括;订货过程效率;递送迅速;按承诺日期交付;确定订单时间短。

2.2.2 物流活性:物流活性是指反映物流系统及时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指数。物流活性越大,即时响应能力越强。物流活性的衡量指标由库存活性、运输活性、包装活性、搬运活性和物流信息活性。

2.3 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应急物流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冻雨等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SARS、甲型H1N1、禽流感等这样的疾病应急物流。考虑各种不同类型灾情的发生情况,我们对应急物流绩效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有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的评价。具体衡量指标有:

2.3.1 协调能力:在公共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产生的应急物流需求,必然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对各种国际、国内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和调用;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根据应急物流需要,紧急动员相关生产单位生产应急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灾害处理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障碍。衡量指标具体包含指挥协调水平和指令执行反应时间、灾害的预报预测与研究、灾情的收集处理和发布、应急物资的需求预测和措施、应急物资的配送与运输、灾情的应对和处理、应急救灾工作的总结和研究、行使应急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2.3.2 经济效益情况:具体包含单位物流成本、節约物流成本率运输成本、装卸搬运成本、成本控制能力、仓储成本、包装成本、订单处理成本、信息处理成本。

2.3.3 服务质量:突发事件往往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应急物流比常态物流更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和声誉,故而在追求快速响应的同时,必须确保服务质量。服务质量主要通过准时装运率、准时交货率、订单完成率、库存准确率等因素来衡量。客户订单周期、信息反馈及时率、投诉处理及时率、故障修复及时率、误差处理及时率、异常需求满足率。

2.3.4 公众满意度以及影响度:救灾物资的发放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粮食、食品等物资优先发放给受灾严重的群众。饮料、营养品等物资主要保证儿童、病人的补养。物资存放点必须与群众活动场所隔离,并且有合适的物资领取进出通道,避免物资发放引起混乱。具体指标主要包含了群众满意率和群众投诉量。

2.3.5 应急物流回收环节:运输工具将应急物资运往受灾地区后,可以充分有效发挥逆向物流的作用,将灾区的灾民、一些有价值的物资、灾后废弃物等应急物资进行清洁、维修、回收,制定回收制度以约束群众爱惜物资,完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回收后的物资存储于政府各级应急储备仓库。提高回收率和修复率,将不可修复物品的处理成本降到最小。从而减少运输工具的空载率,减轻灾区的压力。衡量指标具体包含了产品循环利用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3 结束语

应急物流建设事关国计民生,意义十分重大。从宏观上讲,它直接关系着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和国防安全巩固,与国家、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从微观层面上讲,则关系着百姓安康、生活幸福,与个人和群体利益也紧密相连。因此,为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国计民生能够面对突发事件应对自如,减少损失,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角度,高度重视应急物流建设,充分发挥应急物流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物资保障的作用,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应对、由片面应对变为全面应对、由劣质应对变为优质应对。

参考文献:

[1]王丰,等.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

[2]刘小群,等.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2(2):123-127.

[3]欧忠文,李科,姜玉宏,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5(9):13-15.

作者简介:

李婧(1976,12-),女,汉族,山东东营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山东协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

作者:李婧

上一篇:绿色物流论文范文下一篇:计算机操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