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现代教科书的重要元素

2022-09-11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中学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材料, 是中学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白月桥先生在《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一书中也讲到:“学校历史教科书不是普通的历史读物, 也不是历史学著作, 而是实现教学过程而达到教学目的的特殊脚本, 教师依据这个脚本开展教学活动, 实现创造性的劳动, 学生凭借这个脚本获得知识和能力, 陶冶意识和情操。”[1]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 可以影响并反映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速度是否正确与合理。所以建设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现代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关系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一环。现代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建设有很多方面, 笔者在本文就以史料对建设现代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1 史料能彰显智慧型教科书的功能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在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时代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下, 现代历史教科书应该是智慧型的教科书, 它不仅仅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 它应当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工具, 是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人类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媒介, 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催化剂。教科书中增加史料能有效彰显智慧型教科书的功能。

1.1 教科书中增加史料, 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方法是一定材料的方法, “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 这种知识就变成纯粹言词, 即纯粹感觉到的刺激, 没有什么意义。”[2]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是以传授现成的历史知识为主, 对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则较为忽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教科书给的结论性的内容太多, 缺乏足够的材料。这种教科书造成学生对历史的印象就是一大堆年代、事件的集合, 教科书就是“历史知识的仓库”。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把这些年代、事件灌输给学生。

在教科书中增加史料, 减少结论性的知识内容, 可以迫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考虑怎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教学设计, 这就有利于教师创造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教师由传统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增加史料, 可以真实地再现历史情境, 还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史料去思考, 自然地创造一个探究情境, 会使学生跳出教科书“定论”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突破了历史教科书就是“历史知识的仓库”的传统观念。美国在2 0 0 0年出版了一本教科书《Discovering the American Past:A Look At The Evidence》 (《发现美国的历史:从史料中进行探究》) , 从书名中就可以看出该历史教科书的特征:即以史料为核心, 帮助学生探究学习。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重返联合国”时利用课文上的乔冠华先生大笑的图片, 设计了几个问题:你知道乔冠华先生为何仰天大笑吗?你们还能透过他的笑声看到什么?你们知道这笑声背后有多少艰辛吗?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 自己去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避免了教师灌输式的教学。

可见, 在教科书中增加史料, 有利于教科书与教法、学法的统一。体现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3]的理念。

1.2 在教科书中增加史料, 能有效促进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是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我国中学历史科一贯重视学生思想教育, 但在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 往往采用说理的方式阐明事理, 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这种说教的方式, 有时教育效果往往不理想。

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认知的问题, 更是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必须在具体的历史问题情境中体验和参与才能感悟, 然后内化。教科书提供相关史料, 实际上就是为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体验的历史情境。例如:如果在高三中国古代史“张骞通西域”一目中增加有关张骞在通西域过程中的体现一些艰辛的史料, 那么张骞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 不用教育说教就会刻印在学生的心中。

1.3 在教科书中增加史料, 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意识

实际的历史与历史知识并不是相同的, 实际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不可重演, 也不能进行直接的全部观察。而历史知识则大都是历史学家借助史料研究推断出来的历史事实的重构及认识。历史学家对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对意义作用的论述均带有一定的主观见解和个人价值观念, 历史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单一接受某一观点,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使学生学会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 培养正确认识历史的意识。

如果一本历史教科书全部都是作者结论性的东西, 这种教科书所呈现的“定论”性知识就会被看成是历史真理或历史事实。学生记住的也是只有这些历史知识, 却不知这些历史知识是怎样来的, 更不用说正确认识历史。教科书引入史料, 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对历史现象具体的体验和认识, 了解历史知识是怎么来的, 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 还可以通过阅读、辨别、判断、分析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

2 在实践中教科书越来越重视对史料的运用

2.1 从英德等国家的历史教科书运用史料情况看

世界上历史教育较好的国家都在教科书中越来越重视对史料的运用。如英国在以前的教科书中运用的史料只是用来点缀, 这些史料的地位是附属于课文内容之下的。如1 9 1 9年出版《英国历史材料集》 (English History Source Book) 的编辑们, 即在其前言中说明, 他们运用史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放在一课的结尾, 作为一种生动的例证;另一种方式则是放在一课之先, 在学生尚未读到正文前作为引线。后来随着“新历史科”的出现, 凸现史料的重要性成为英国现行的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色。英国现行的历教科书分为三个部分:主题叙述、引证史料、问题与活动。但无论选择哪种主题, 课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出现的各种史料, 每一页的篇幅甚至超过二分之一。

德国教科书运用史料的情况:德国汉诺威大学的沃尔夫冈·马利恩费尔教授专门对德国教科书中重视原始资料的情况做了研究。他在《当今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一文中, 对德国9家出版社20世纪80~90年代出版的16种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的内容中正文和史料的比较, 做了专门的统计, 最高的是2 0∶8 0, 最低的78∶22, 一般为35∶65、50∶50, 平均为4 5∶5 0。这基本上反映了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原始资料所占比例的情况, 即超过了一半。2 0世纪8 0年代中期以后, 德国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也是兼顾表述和史料。如《我们的历史》一书, 表述和史料的比例约为1∶2, 史料部分则立足于对知识的深化和辨析。[4]

2.2 从我国教科书看也越来越重视对史料的运用

中国近现代编写历史教科书, 大都把史料化为编者的语言写入书中, 运用史料较少。9 0年代后,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开始注意增加史料的数量, 在每课书的版面上都开辟了专栏, 中国史引用史料以竖排字加装饰边, 世界史引用史料以横排字加装饰边;在行文的大小字中, 也引用了不少史料。现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史料的运用就更加的灵活。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5出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一中史料在“正文”、“引言”、“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课后练习”等各个栏目中大量地出现。

现代中学历史教科书应该符合时代的要求,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教科书不仅仅只关注知识和技能, 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 更要关注获取结果的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从史料让智慧型教科书功能的体现以及国内外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来看, 可以得出对史料的开发和利用是现代教科书发展的要求, 史料是使现代教科书成为智慧型教科书的一个重要元素。

摘要: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中学历史教科书功能发生着变化, 它不仅仅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 它应当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工具, 是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人类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媒介, 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催化剂。在教科书中增加史料能彰显现代教科书的这些功能, 在国内外的教科书编写实践中对史料也越来越被重视。对史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现代教科书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史料,现代教科书,智慧型教科书功能,元素

参考文献

[1] 杨启亮.教材功能:一种超越知识观的解释[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12) .

[2] 陈志刚.试论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改革发展方向[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8) .

[3] 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高凌飚.关于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9) .

上一篇:石油企业物资价格管理体系探讨下一篇:以综合实践为载体探索学校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