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辅导员成为人生导师”如何可能

2022-09-10

没有哪个职业比教师更受关注, 也没有哪个职业比辅导员更具研讨色彩。大学政治辅导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一份特殊的职业, 一个需要研讨的现象, 在人生的广阔层面上思考、纵横于社会的视角来理解似乎具备独一无二的魅力。

1 辅导员角色分析

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该规定指明了辅导员的身份、地位与主要工作内容, 也指出了辅导员的奋斗方向。一句“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成为辅导员的一种向往, 一个航标, 一份责任。

从逻辑言之, “应当努力成为”即是将来时态事件, 可能事件。“应当”不代表必然, 其具有无数的可能。从道德、义务角度来看, 其充满了要求性;从时间、实然观之, 其蕴涵了否定性。所以, 该命题只是一种要求, 一种方向。它是“辅导员就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在未实现之前的愿望与约束, 并非等同于“辅导员就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虽非等同, 情感上却已具相应的色彩。众皆认可, “辅导员在精神上, 应该是学生的导师, 在品德上, 应该是学生的典范, 在情感上, 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如此, 辅导员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的可能性是什么?如此称呼的合理性又是什么?人生导师, 是荣耀, 还是高帽?是理想, 还是遥远的梦?

从历史观之, 辅导员伴随战争而来, 从一开始即为国家服务。50年代的苏联, 从硝烟中诞生了“政治辅导员”。中国引他山之石, 赋予其新内涵, 开拓其新外延。几十年的发展, 政治辅导员遂成独具特色的职业, 被赋予深刻的意义与重大的责任,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何谓人生导师?导师 (Hierophant) 一词, 源自古希腊语, 象征有相当的知识和智慧, 是知识和道德的传播者, 是诊疗人世伤痛的行医人。现代涵义既指高等学校或研究机关中指导他人学习、进修或撰写学术论文的教师或科研人员, 也指在伟大的事业中提出或奠定理论、制定路线、指引方向的人。在佛教语中, 乃导引众生入于佛道者的通称。

人生是什么?此一彰显哲学意味的问题, 万千解答, 解读迥异。人生, 乃人的一生, 是从生到死的区间, 包括了生命、生活、生存、生计、生态等课题。人生不能重来, 未来始终是未知数, 人生需要导师, 前辈的足迹、先人的智慧、先行者的经验是人生旅途中的指路明灯。

然而, “辅导员”离“人生导师”还有多远?辅导员如何担当人生导师?

2 成为人生导师的难度分析

我国辅导员制度发展几十年以来, 十几万人从事辅导员一职。辅导员几乎是年轻人的职业, 年龄层次平均居于22~33岁。这是一个怎样的年龄层?在22~33之间的年纪, 应该是迈入社会, 体验社会, 品味人生的开始, 也是思想和社会碰撞、圆融的过程。无论身心还是精神, 过程皆如铁之锤炼。自身尚且雾里看世界, 何以为“人生导师”?又该担当何种意义上的“人生导师”?

2.1 辅导员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 辅导员自身的价值观, 世界观, 人生观如人各异, 尚处成长更新过程。学生虽是学生, 但有自己的观念成长期与成长方向, 此时, 辅导员以何导之?又如何“导”之?引水筑渠易, 导思成形难。所谓的“优秀辅导员”毕竟少, 杰出者少, 平凡者众, 粗劣者稀, 一如橄榄型。辅导员首先是人, 一个人, 甚至一个平凡普通之人, 有缺点, 有爱恨, 有迷惘, 有愤怒, 有无奈, 人生阅历不足, 社会经验尚浅, 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不见得有多强, 不是大师, 也非圣人, 如是, 年轻态的辅导员可否当此重任?

其次, 辅导员的人格未必健康, 辅导员的为人处世也并不一定可取。生活、人际、财富观、态度等等未必乐观端正, 承压、抗压能力未必够强, 生活方式未必健康。具体而言, 辅导员受如下因素影响, 如身体健康情况、校内的某些不良风气、一些冲击性事件、得不到重用的失落、辛苦而得不到相应回报、无升迁空间、周围遇到不好相处的同事或上司、怕参与人际的博弈、德富不一致等。在目前情况下,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年轻辅导员动力显然不足。

再次, 辅导员身兼行政与教师两重角色, 往往不能统一综合, 而陷入既非行政又非教师之窠臼, 游离在外, 未能归位。年轻人总会关心个人职业或事业发展, 于是, 有者拼命向教师方向靠拢, 抓紧时间写论文, 争课题;有者想方设法往高处去;有者“与时俱进”玩股票, 挣外快;有者顾于成家, 照顾家庭, 赡养家庭;有者面临恋爱、婚姻压力。生活如海波涛汹涌, 谁能淡然处之。故真正能静下心来耐心聆听学生思想的又有几个?

最后, 辅导员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指出, 辅导员职业倦怠是辅导员个体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挫折而体验到的一种身心疲惫枯竭的状态, 这不仅严重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而且危害高校学生的人格发展。该调查显示,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情绪疲惫、去个人化、少成就感三个轴度处于中等严重程度的水平。男辅导员的情绪疲惫程度显著高于女辅导员, 重点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情感疲惫程度显著低于一般本科院校、高职大专院校的辅导员。试问, 职业倦怠下, 辅导员如何担当“人生导师”?

2.2 工作对象的复杂性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大学生, 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 是走向社会前的新生代。他们思想结构如何?心理特点如何?他们关心什么?迷惘什么?追求什么?有梦想吗?自信吗?他们如何理解当下的世界、社会?他们在大学要学什么?他们在走出社会前应该具备什么?他们在大学希望得到怎样的指导?等等这些问题, 本应是大学教育必须面对的中心, 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但现实恰恰相反, 一味的单向度管理只在事务性、约束式、条条框框以内作为。本应该在人生层面上的教育渐渐地物化成务实的市场与就业率。

在大学, 学生的人生观形成, 对世界的解读方式应该由谁担当, 大学教育除了专业、技术, 能有多少直面生活的勇气?学生始终观望着、关注着校门外的世界和社会。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政治经济民生问题层出, 和平和谐尚未到来, “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如何运用已有的智慧与经验去解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已发生的事情, 尚未发生的事情?如何引领学生去理解, 去追求, 去发现, 去生活?尤其当辅导员自身尚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这是否值得反思与研讨?

2.3 大环境的限制

在人生层面上的大学生教育决非辅导员一角色可担当。培养怎样的学生, 当由学校这个大环境来决定。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 大学应该成为精神贵族的家园。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认为大学是高贵精神的修道院。大学的精神, 就是经世致用, 鼓励学生面对社会, 面对人生。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大学教育, 就是要学生把自己当一个走向生活的人, 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完成人格的社会化, 培养基本的人文关怀和人品, 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 发展人际互动的基本技能, 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但如果大环境不是如此作为, 没有这样的方向或努力, “隔江犹唱后庭花”, 那么, 仅凭辅导员一小股力量, 独对百倍于己的学生, 无疑是隔靴搔痒。

此外, 直接管理辅导员的上级部门和领导的管理思路、理念、方法与辅导员的具体工作相容性不够强, 使得辅导员工作以学校大局为出发点、工作惯性思路是:校——系——生, 而非:生——系——校, 顾得前者, 则无暇顾及后者, 使得大部分辅导员只能做事, 无力育人。如此, “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等也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渴望, 一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是个别的实现。

3 可能性的实现

在目前的条件下, 辅导员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确实还很遥远, 但随着制度的完善, 认识的深入, 实现的可能性比较大。当今而言, “辅导员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种趋势, 是种奋斗目标, 有着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这不仅需要辅导员自身建设的完善, 也在于大环境整体的努力。那么, 实现的可能性在哪?如何提高实现的可能性?

3.1 大环境的努力

花开结果有过程, 斗争奋进须有时间, 辅导员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提上议程与国家对辅导员的重视, 各类高校在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模式与工作方法的创新;努力解决辅导员的发展瓶颈, 完善辅导员等级升迁制度;针对辅导员的工作特点量身订做合适的工作制度工作环境;寻求与发展配套的管理模式, 创造适宜的土壤让辅导员如花灿烂开放, 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管理学角度言之, 辅导员队伍首先是个团队, 直接管理辅导员的上级部门与领导须刷新管理理念, 采取先进的管理模式、激励制度, 鼓舞士气, 最大可能地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开发辅导员团队的工作潜能。革命虽未成功, 却已在路上, 曙光已现。相信大环境的改善, 终能为辅导员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提供大展身手的舞台。

3.2 辅导员的职业特点

辅导员职业本身直面“人”, 以“人”为工作对象, 许多工作独具长远性, 虽然短期内看不出效果但对学生具有真正意义。比如艺术以及美学的熏陶、独立学习的认识、独立的见解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诚信、道德心灵、创新意识、眼界、健康的体魄、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搜索信息的能力、运用资源的能力、生活独立问题、人文精神、心理能力的锻炼、思维方式的进步、人际交往的能力、 (大学、职业、人生) 规划能力、自我意识、责任承担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价值观、意志力等等, 不仅是大学辅导员最有意义的工作内容, 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面对人生必备的视野、能力与素质。若辅导员能从繁冗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有更多时间将工作重心调整于此, 去聆听、建议、帮助, 做学生的倾听者、指引者、心灵的观众, 则生幸甚, 教育幸甚。

如此职业特点不该淹没于所谓的日常管理中, 应该大力彰显。辅导员事务性众多一般由于信息传递、临时安排、计划不合理造成, 建议引入一套全学院可以使用的系统管理软件, 使得各部门信息通畅, 工作有效地理出轻重缓急等, 则可有效减轻辅导员工作量, 提高效能, 为在人生层面进行大学生教育提供硬件支持。

3.3 辅导员的自身完善

随着大环境的改善, 基于职业特点的辅导员自身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时代更迭, 发展迅速, 为与时俱进, 时尚前沿, 辅导员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审美、礼仪、知识才能等方面仍须下功夫继续做功课。思想政治是方向;道德是价值核心;心理是意志情感磨炼;审美是境界;礼仪是外在修养;知识才能是生存发展条件, 缺一不可。

3.3.1 增添人生智慧

学生喜欢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思想开明的辅导员。年轻的辅导员虽然素质较高, 毕竟人生阅历不足, 智慧尚浅, 仍须持续性学习。学习关于人生的知识, 阅读关于人生、艺术等的哲学书籍, 开阔视野,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教育与生活, 理解人生哲理, 体验生活的丰富性, 提升审美鉴赏力, 提高思想高度与人生境界。只有不断地学习、体验, 才能增添人生智慧, 解决人生问题, 为“人生导师”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3.3.2 培育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凡人皆有人性的弱点。辅导员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遭遇到社会、家庭、人际以及自身性格等方面的困扰、冲突。于是, 做自己的思想工作, 克服心理障碍, 控制自己的情绪, 调适自己的心理便显得分外重要。在充分地学习人生知识, 积累人生经验的过程中, 在理解人生与人性的基础上, 学会自我调适, 自我激励, 在彻悟中谅解人生的不完美社会的缺陷人性的丑陋, 宽容、平和, 心如莲。如此, 才能从容应对学生的各种状况, 处变不惊。

3.3.3 创造性地工作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人”, 年年月月日日不同的人。工作不能刚性条框, 应如太极, 柔中有刚, 刚中有柔, 变化多端, 意向无穷。学生非物, 朝夕在变, 工作手法也当如水而变。所以, 文无定法, 水无定形, 创造性地工作, 不仅缓解职业倦怠感, 也为管理学生、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创造条件。如对80后、90后的网络一代, 辅导员需转换思维, 改变工作方式, 以全新的视角指引学生。这不仅是工作需要, 更是工作乐趣、意义所在, 是充满激情的职业冲浪。

实际上, 辅导员这个学科正在崛起, 等待着丰富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它离“人生导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路漫漫, 各方都需努力上下求索, 追求梦想成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政治辅导员与人生导师的角色分析, 浅析辅导员担当人生导师的难度, 思考政治辅导员如何可能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认为大环境的改善、职业特色和辅导员自身完善这样的外化内优可缩小现实和目标的距离, 提高实现的可能性。

关键词:政治辅导员,人生导师

参考文献

[1] 曹建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 (4) .

上一篇:加强中学会计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下一篇:胎儿窘迫35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