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机会

2023-04-23

第一篇: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机会

如何捕捉移动互联网的机会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创业设投身到移动互联网里面,对于如何捕捉移动互联网的机会,马化腾表示在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浪潮中,创业者首先要有一个比较成熟的开放平台的体系,对于开发者来说,一定考虑盈利模式,因为如果产品受欢迎,用户要有一定方法付费,或者广告的收益,这些都是跟PC互联网比较接近的模式。

“但是,因为讲到了移动互联网是APP(应用)为王,PC互联网是WEB为王的年代。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中小企业或者是个人开发者,对于应用的关注,包括通过手机应用马上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分领域要特别关注。当然这个竞争也很激烈”马化腾说道。

应用如何脱颖而出

应用市场中,大量同类的应用为什么有的会脱颖而出?“有时候往往并不是的功能,更多的是他的创意和交互设计,应用是否具有足够的创意才是重点的区别点”,马化腾说道,“如果五秒到十秒内抓不到用户最喜爱欢的这点迅速会被删掉,如果抓到了他会满意,很快的告诉朋友。”

移动互联网最大的魅力

马化腾认为软件的普及过去PC年代是需要很长的,然而移动互联网可能就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内能做什么,先做什么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生死。所以他觉得很难用一句话去表达要在哪个方面发力,这些需要产品经理和公司最高经理深入思考,哪些是最核心、哪些是最适合发展的路子。马化腾认为移动互联网最大的魅力在于可选择的不是千篇一律,不像PC互联网年代比较简单,但他也表示是移动互联网可以结合的特性特别多,有很多种玩法,到底哪一种最合适,没有人知道,要创业者自己去揣摩和探索。

第二篇:社群商业: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商业图景

【深度解读】社群商业: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商业图景

2014-07-13 赵大伟 钛媒体

2014年5月17日,中国商业界最大的新闻不是“世界电信日”,而是互联网知识社群第一品牌《罗辑思维》的创办者分手。罗振宇、申音各奔东西,相忘于江湖。

2012年12月21日,传说中的世界末日,知名传媒人罗振宇、NTA传播创始人申音、资深互联网人吴声合作,打造了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三人分工是:罗振宇是产品和品牌的核心,申音负责日常运营服务,吴声出任总策划。

一年内,它由一款互联网视频栏目,逐渐延伸为最先锋的中国互联网知识社群品牌。活动、出书、会员“罗利”、社群征婚、霸王餐、头采茶、C2B订制等风风火火,一系列创新玩法让行业内外目瞪口呆。

自去年首次试水付费会员制,在6个小时内罗振宇便从粉丝的口袋中“捞”出了160万,在第二次会员招募中募集800万元也仅仅用了一天。VC圈对《罗辑思维》的估值上限已达1亿元。

罗振宇说过,新媒体的本质就是社群,未来《罗辑思维》有可能会形成一个“类交易所”机制,它可以帮创业者融到一切东西:包括钱,包括品牌、包括初始用户、包括传播渠道,就是任何人的一点可以商业化的禀赋都应该可以通过类交易所机制完整释放出来。

这种“类交易所”模式,就是社群商业的一种体现。

一、未来的商业图景

1、经济特征: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

百年工业史背后隐藏的是同样的产业逻辑:“标准化”、“规模化”和“流水线”。而今天,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发展,传统工业时代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未来经济与社会组织将不再是凝固僵化的“矩阵式”形态,而呈现为互联网社群支持下、个性张扬的“网状”模式。这种转变是革命性的。

在规模经济时代,规模越大越经济,品种越少越好(标准化和流水线的需要);未来这个规律很可能将是倒过来的——谁能尽可能地满足长尾末端的需求,谁在未来的盈利能力就越强,互联网经济是一种长尾经济、范围经济。

所以社群、粉丝自限规模,这是未来商业的自觉。工业时代过去了,规模逻辑结束了,社群逻辑就重启了,而所谓的跨社群营销也将显得没有意义,因为你不需要别人懂你,就像苹果粉丝不用解释,需要解释就不是苹果粉丝一样。企业如果不自限范围,形成品种开发的多样可能,就没有自己的核心粉丝社群。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的品牌玩的就是一种“榴莲精神”——喜欢的会爱到骨髓,不喜欢的会完

全无感。人们根据品牌偏好会形成不同的小的圈子,不同的社群。

2、商业逻辑:产品售卖到用户运营

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商业形态,人们购物就必须到线下的门店中去,人需要围绕着门店、围绕着物开展活动;而互联网出现之后,人们不再需要到线下门店就可以完成购物,电商平台、厂商和物流商都在围绕着用户需求进行活动。我们的商业由“物围绕着人转”进化到“人围绕着物转”,这有力地佐证了我们经常提到的观点:未来的商业基于人,而非基于产品。

索尼公司的创始人出井伸之解释索尼衰落的根本原因时,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新一代基于互联网DNA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于利用新模式和新技术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做出预判。

所有传统的产品公司都只能沦为这种新型”用户平台级公司“的附庸,其衰落不是管理能扭转的。互联网的魅力就是“The power of low end”。

为什么小米公司是一个互联网公司?

它和传统的手机厂商有什么区别?互联网公司很典型的一个商业模式叫做“羊毛出在狗身上”,往往不直接通过销售产品赚钱,而把产品当作聚合用户的一个入口,在与用户不断的交互中为用户创造持续的价值,从而获得收益。对小米公司而言,手机只是一个聚合用户的入口而已,它并不是单纯地销售产品,而是在运营用户。这就是粉丝经济背后的一个本质区别。

3、消费行为: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社群经济,就是一种用户主导的C2B商业形态。

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逐渐由单向的价值传递过渡到双向的价值协同,互动即传播。雷军为什么强调小米成功的秘密在于“兜售参与感”?为什么“兜售参与感”就能够获得成功?社群经济之下的品牌,是用户主导的口碑品牌,而不是厂商主导的广告品牌,互联网时代的品牌,就是一个个用户评价的产物,是一次次互动中完成的体验。

这个时代的品牌打造方式,一定是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创新和品牌传播的环节,“消费者即生产者”。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更加希望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环节,希望产品能够体现自己的独特性。作为品牌厂商,就必须要注意到这种消费行为的变迁。

二、社群商业:内容+社群+商业

内容是媒体属性,用来做流量的入口;社群是关系属性,用来沉淀流量;商业是交易属性,用来变现流量价值。用户因为好的产品/内容/工具而聚合,然后通过社群来沉淀,因为参与式的互动,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形成社群而留存,最后有了深度联结的用户,用定制化C2B,用交易来满足需求,水到渠成。

1、内容:一切产业皆媒体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使得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效率大大提高。在人人都是媒体的一种社会化关系网络中,内容即广告,优质的内容是非常容易产生传播效应的。

一切产业皆媒体,“目光所及之处,金钱必然追随”。企业所有经营行为本身就是符号和媒体,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环节开始,再到生产、包装、物流运输,到渠道终端的陈列和销售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在跟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进行接触并传播着品牌信息,包括产品本身,都是流量的入口,一切都是媒体。

对小米来讲,小米的所有产品都是媒体,对可口可乐来讲,每一瓶的包装也是媒体(个性昵称瓶案例)。企业媒体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企业需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媒体属性。

很多企业为此开始进驻各个碎片化的社会化媒介渠道,管理者也纷纷上阵经营起自媒体。这是好事,但很多人误解培养媒介属性,把媒介作为简单的信息发布渠道,却未深思“媒体也要产品化”——冰冷的类广告灌输、自我夸夸其谈已不再有效。

媒体即产品,将媒介传播本身视为一个需耐心打磨的产品,激发参与感,构建社群才是获得口碑引爆的关键。再简单点说,新媒体格局与传统媒体的根本不同在于认同。在新媒体格局下,唯有认同才能产生价值。没有认同,用传统媒体的方式,饱和轰炸、喊破嗓门,都白搭。

2、社群:一切关系皆渠道

互联网出现之前,品牌厂商或者零售商需要通过不断地扩展门店来尽可能地接触目标消费人群,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空间限制,使得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这样的商业现象就意味着一种商业逻辑的更迭——由抢占“空间资源”转换为抢占“时间资源”。

时间资源即用户的关注度,当用户大规模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迁移的时候,品牌商和零售商也要逐渐转移自己的阵地。传统的实体渠道逐渐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线上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更多地体现微博、微信、论坛这样的可以互相影响的社会化网络。

小米手机通过小米社区和线上线下的活动,聚合了大量的手机发烧友群体,这些米粉通过这个社会化网络源源不断地给小米手机的产品迭代提供建议,同时又在不断地帮助小米做口碑传播,这群人就是小米的粉丝社群。

今天讲社群,特指互联网社群,是一群被商业产品满足需求的消费者,以兴趣和相同价值观集结起来的固定群组。它的组成是“臭味相投”的消费者,它的特质是:去中心化、兴趣化,并且具有中心固定边缘分散的特性。

3、商业:一切环节皆体验

社群的背后不单是粉丝和兴趣,还承载了非常复杂的商业生态。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

社会化的必然性。只是说现在我们关注的社群生态是基于商业和产品的,以互联网为载体跨时间和地域扩散。商业社群生态的根本价值,是实现社群中的消费者最不同层次的价值满足。

举一个比较容易懂得例子,我们以前居住只要有个房子就行了,但是竞争凸显开发商想了一个妙招,卖房子之外还送你读小学,家里的院子里还有各类的商铺,有会所供你平时休闲娱乐,出远门还带个保姆帮你看房,通过这些来增加你买房和住房的附加值。慢慢的这样形成了一种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生活和商业业态的闭环。

这样的生态模式逐渐发展完善,为消费者提供多维度的服务,就变成了一个完善的商业体系。当下十分热门的“智慧社区”,就是基于这样的商业逻辑。万科、龙湖、远洋等地产商和物业管理公司,都在利用互联网的玩法去改造传统物业,建立以住宅区居民为核心的商业生态,从而颠覆传统的物业管理商业模式,其本质,也是一种社群商业模式。社群商业是一个具有增量思维的“微生态”,生态系统天然多赢。

在社群商业模式之下,内容如同一道锐利的刀锋,它能够吸引研究和满足用户的基础需求,切开一条入口,但它无法有效沉淀粉丝用户,社群就成为了沉淀用户的必需品,而商业化变现则是衍生盈利点的有效方式。三者看上去是三张皮,但内在融合的商业逻辑是一体化的。

未来的商业,是基于人而非基于产品,是基于社群而非基于厂商。社群商业本质就是用户主导、数据驱动的C2B商业形态,才刚刚开始而已。

第三篇: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分析总结

现在地铁里或者公交车上,无数人拿着手机、平板电脑,或看新闻,或看视频,或玩游戏,或刷微博,或者刷着网页,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移动互联网及其应用已经深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因移动互联网而改变,互联网、金融、电信、软件等相关企业都想抓住这里面蕴藏的商机,推出迎合现代人需求的产品,进而快人一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因此也就衍生出了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在原有的商业模式上出现了革新。以下是对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一些总结:

1.免费运营模式

对于“免费”,绝大多数人还是喜欢的。当今互联网企业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开发出很多迎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迅速地占有了相当规模的市场份额,在市场中都处于主导地位。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免费模式造就了腾讯QQ,360相关软件等产品乃至企业的成功。进入移动互联网后,这些企业亦是如此,将在PC端成功的经验运用到了移动端,在移动互联网上腾讯又开发出了用户以亿计的微信,360也将PC相关产品嫁接到了移动端来,就连一直致力于服务于手机的UC浏览器也以免费模式运行,最后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总体来看,运用免费的发展模式,开发产品虽然在公司创业初期需要话费大量的成本,或者也可能在后期失败,但是这在增加用户量,促进用户增长率提升,扩大市场份额,形成一定的商业规模是不可缺少的一步。有了用户,靠增值业务去创造收益,你就拥有了企业发展的资本,有了企业发展的潜力和对市场的号召力。但是对于后期失败的一些产品的开发上,我们应当吸取经验教训,注重创新,多去市场进行调查分析,迎合用户的需求,从而提升产品开发成功的可能性。

2.平台模式

当今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三大操作系统平台,有苹果开发的iOS系统,有Google开发的Android系统,还有微软开发的Windows Phone系统,他们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是为增加本系统的产品吸引力,相应的企业又建立了基于本系统平台应用上的产品市场,比如说,苹果提供的AppStore,Google提供的Play市场,国内的安卓、安智、91软件助手、豌豆荚、360手机软件等。以苹果为例,他们与其他互联网企业合作,鼓励企业去开发APP,在他们AppStore的平台上进行免费发布,为用户免费提供一些软件的下载,靠的是软件的增值服务,来赚取费用,比如说游戏充值,视频和音乐的付费下载等。又通过在AppStore上发布广告,赚取广告收费,这样在增加IOS系统的市场吸引力的同时,然后通过收益分成原则,苹果和合作商同时都会获得收益。

从以上可以看出,开发出移动端的应用软件平台,也是开发盈利渠道的一种方式,虽然现在这一块竞争特别激烈,但是各商家也应该尽力去争取的。尤其是对于IOS和Android两大阵营来说,不仅仅意味与此。建立移动端的软件应用平台,也是维护其产品生态链的关键一步,软硬件一体化是以后的发展方向。服务应当通过构建内容软件和硬件终端的生态,使得软件、服务和硬件终端都可以成为营收与利润的来源才对。

3.新型电商模式—O2O模式

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可以为用户随时随地提供所需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同时满足用户及商家从众、安全、社交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而深受用户的欢迎。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的好坏,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二维码”和“O2O”模式。

O2O模式它是将用户消费行为看做服务链条,并提供整体支持的模式。结合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实现了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的有序衔接,帮助客户实现完整的闭环体验,从而实现相应的价值回报。而“二维码”就是为O2O电商提供接口和路径。目前百度地图、大众点评、微信等都是国内服务于这种模式的软件产品,它利用移动终端的LBS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线上线下的闭环服务。当用户想寻找周边娱乐、餐饮、住房和交通等服务时,只需要打开相应软件移动端的客户端即可,简单一搜,就可以看到评价、优惠、价格、设施等信息,通通获取,另外还可以进行移动在线支付,迎合用户需求,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用户体验。

总体来说,O2O模式的关键就在于以在线的方式去吸引用户,而以线下的方式去让用户体验企业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也就是说对线下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此模式的实施对企业的线下能力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线下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模式能否成功。而线下能力的高低又是由线上的用户忠诚度决定的,所以提升本地化的服务水平,拥有大量优质用户资源,才能在O2O模式的竞争中占有相对有利的地位。

4.开放合作的模式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各产业各企业的合作力度加深加强,一家企业解决所有业务流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相关的业务都需要产业链的上下游以及跨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合作才能把产品推向用户市场。由于不同产业不同企业所掌握的优势资源有所差异和有限的,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服务的提供离不开终端制造商,操作系统厂商,和电信运营商和应用开发与服务提供者等众多环节。比如说微信,QQ离不开一个手机,一个手机操作系统和提供3G服务的运营商。而设计到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实现又离不开支付,物流和搜索等众多服务者的支持。所以产业链内的各个企业以及产业链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才能使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和完善。

总体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各产业中的各个企业加强合作已是必然了。相对于苹果IOS操作系统来说,我更看好Google的Android系统,虽然苹果已经建立了除了电信服务之外的所有环节的产品生态系统,但是它是封闭的,其围墙式的发展也为业界所诟病,没有安卓系统更宽泛,更广域的应用空间。

应对以上出现的新商业模式或者在原有模式上出现的革新,企业最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创新。在产品上应注重提升用户的价值,分析市场环境,发现客户潜在的需求,推进产品创新,打造独特的产品和服务。比如说宜搜,主要解决用户在生活中,出门在外时的碎片化需求,给客户提供一个生活全方位覆盖的移动搜索引擎。另外,还应定位好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加强与上下游企业中的合作,走产品差异化的道路,推出多元化的产品。

第四篇:烟草商业移动互联-解决方案概要(审定稿)-1

中软国际“掌上烟草”移动互联解决方案

(商业版)

中软国际长期根植于烟草行业,用专业和创新践行“与客户共成长”的发展理念。集团自承建烟草行业一号工程以来,先后承担了二号工程(电子政务)、三号工程(电子商务)、统计并轨、宏观调控、投资管理等行业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成为烟草行业信息化战略合作伙伴。

 专业技术能力

2010年,中软国际收购国内著名移动互联领域信息及服务提供商“掌中无限”。依托中软国际集团强大的行业信息化服务经验,将整合掌中无限的移动互联服务以及移动商务服务能力,布局在“端到端”的信息服务之中,为烟草行业全面提供立足于现在且着眼于未来的全新移动商务体验。

 行业之痛

在 “数字烟草”的指引下,烟草商业企业内部已逐步建设了营销、物流、专卖、内管、OA等信息处理系统,形成了较完备、规范和实效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但这些系统多局限在机关办公室环境中使用。

对于客户经理、配送员、市管员、稽查员等人员的现场业务多是现场手工记录,回到公司后再重复录入到信息系统中,既造成现场工作的信息与管理中断,信息化管理能力无法延伸到市场末端,同时也使得领导外出后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局限。

 移动互联解决方案功能框架

经过反复探索和客户实践,中软国际推出“掌上烟草”移动互联解决方案(商业版),具备以下特性:

 覆盖烟草商业的营销物流、专卖管理、电子政务三大主要业务;  内联营销、物流、专卖、内管、OA等业务系统;  外接移动、电信、联通三大移动网络运营商;  综合手机应用、短信、彩信、WAP网站等技术手段;

 打造客户拜访、物流配送、市场监管、日常稽查、协同执法的工作台和监控台,完善行业内部以及与消费者和零售户之间的移动互动平台,建设移动工作台和便携资料箱等移动电子政务平台;

 实现现场与机关、移动与固定、市场客户与管理服务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一体化运行。

 移动互联解决方案技术框架

基于近3000万人锤炼的PICA产品,移动互联平台可提供表单填报、移动审批、流程监控、文件查阅、数据查询、统计追踪、定位跟踪、地图搜索、即时通讯、手机对讲、手机报管理、WAP网站管理等基础功能组件:

 方案特点:3A6化

3A:Any Time(任何时间)、Any Place(任何地点)、Any Person(任何人)

户外工作规范化 规范: 以计划为主线,规范现场工作流程和任务 数据应用随手化 便捷: 业务数据一点就报,管理信息一开就看 作业联动实时化 快捷: 现场信息实时反馈,信息指令实时联动

6化

工作场景显现化 直观: 多媒体手段展现客户店面和反馈现场情景 管理视野全局化 全面: 信息化服务管理能力在时间和空间的全覆盖 移动创新无限化 实用: 技术手段没有限制,按需承载后台业务功能

 移动营销物流子系统

移动营销物流子系统对接营销系统、物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面向客户经理、市场经理、配送员等在外领导和员工、零售户、消费者,移动客户端(如手机)和后台业务系统相互联动,提供一体化的工作平台、监控平台、互动平台和资料箱。

 客户拜访

在营销系统完成客户拜访计划后,拜访任务自动发送到客户经理的移动客户端;基于移动客户端,客户经理接受任务、现场签到并完成市场信息采集、掌上订货、客户服务、品牌培育等具体工作,实时记录并传递现场信息到后台;在客户经理拜访过程中,市场经理和营销领导通过后台或移动客户端可对指定区域、指定人员、指定任务进行人员位置、行走路线、任务进程的实时跟踪与监控,并动态进行任务指派和业务数据查询;从而加强烟草商业的信息采集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和市场掌控能力,促成富有效率的市场营销执行力。

 物流配送

在物流系统完成配送计划后,配送任务自动发送到配送员的移动客户端;基于移动客户端,配送员接受任务、现场签到、实时上报路况和配送任务进度;在配送员配送过程中,物流领导通过后台或移动客户端可对指定区域、指定人员、指定任务进行人员位置、行走路线、任务进程的实时跟踪与监控,并动态进行任务指派、车辆调度和数据查询,从而提升管理规范、经济实用、技术先进的现代物流配送能力。

 互动平台

通过移动客户端,零售户在日常可接收客户服务、政策法规和品牌培育等信息,进行市场信息采集、掌上订货和品牌评价等操作。在客户拜访和物流配送前,系统自动发送短信通知零售户;在客户拜访和物流配送后,零售户通过移动客户应用或短信反馈管理服务工作评价。零售户和消费者均可通过移动应用或短信查询零售户地图、品牌规格、卷烟打码、辨伪方法、法律法规等基础信息,按需订阅手机报和进行投诉举报,实现密切的商零、商消的信息互动。

 移动专卖管理子系统

移动专卖管理子系统对接专卖管理系统、专卖内管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面向市管员、稽查员等在外领导和员工、零售户、消费者,移动客户端(如手机)和后台业务系统相互联动,提供一体化的工作平台、监控平台、互动平台和资料箱。

 市管与稽查

在专卖系统完成市场检查计划后,检查任务自动发送到市管员的移动客户端;基于移动客户端,市管员接受任务、现场签到并完成零售户信息完善、初审现场核查、上报市场动态、上报现场线索等日常工作;管理人员同步接收到违规线索后,可立即下达稽查任务给稽查员,稽查员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现场签到和现场取证,实时提交检查(勘验)笔录、责令整改通知书和处罚决定书等文书信息,查询零售户信息和卷烟验证等;同时,专卖管理人员通过后台或移动客户端可对指定区域、指定人员、指定任务进行人员位置、行走路线、任务进程的实时跟踪与监控,动态进行任务指派和业务数据查询,从而提升零售市场监督工作的规范性、实时性和联动性。

 协同执法

在专卖系统完成协同执法的计划安排后,协同执法任务自动发送到稽查员的移动客户端;通过移动客户端,稽查员接受执法任务指令,到达运输环节和销售网络的集结点,进行现场位置报告、启动行动全程跟踪模式;在执法过程中,通过手机对讲、手机拍照等功能,稽查员实时进行现场情况反馈、语音对讲、任务进展反馈,并动态接受指令,多地点同时开展统一执法行动;专卖领导通过后台或移动客户端可对各个行动地点、人员、任务进行实时定位、跟踪与监控,动态进行指令发布和数据查询,从而大大提高多地点、多人、多方、同时统一执法行动的便捷性、实时性和协同性。

 互动平台

通过移动客户端,零售户在日常接收来自烟草公司的工作通知、政策宣传等信息,进行基本信息查询、违规处罚查询、条码查询、市管员和稽查员的工作评价、投诉举报等操作。在市管员和稽查员拜访后,零售户通过移动应用或短信回复来反馈专卖执法工作评价。零售户和消费者均可通过移动应用或短信查询零售户地图、品牌规格、卷烟打码、辨伪方法、法律法规等基础信息,按需订阅手机报,实现密切的商零、商消的信息互动。

 移动电子政务子系统

移动电子政务子系统对接协同办公系统,面向客户经理、市场经理、配送员、市管员、稽查员等在外领导和员工、零售户、消费者,移动客户端(如手机)和后台业务系统相互联动,提供一体化的工作平台、互动平台和资料箱。

 对外政务公开

以匿名的主动订阅和互动查询方式,向烟草公司内部人员、零售户和消费者提供互联新媒体和移动信息库。使用者可便捷订阅行业手机报、查看wap网站、查询零售户区域分布、当地市场背景、法律法规政策等信息;移动客户端将真正成为面向行业内外的信息发布窗口、政务公开平台、公共服务桥梁。

 对内移动办公

以实名身份认证与密码登陆的方式,向烟草公司内部人员提供行业内移动办公和队伍建设的工作平台,完成公文流转、事务审批、通知公告、办事公开、民主决策、内部沟通、绩效考评、工作培训等工作,查询重要文件、工作动态、个人资料和员工通讯录等信息;全面打造出移动工作台、便携资料箱、队伍建设移动台和行业沟通平台,从而有力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科学性、协同性和民主性。

第五篇:移动互联网的春天

APP能否撑得住移动互联网的春天?

触屏传媒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作为这个网络的主要入口,APP也是异常火热,特别是最近半年,随着智能手机占比的不断提升,网络环境的改善,传统移动互联网的布局竞赛,使得这个行业炙手可热。那么接下来,小编和大家一起去探讨一下。

1.市场构成

按占比来说:

百度、阿里、腾讯这样互联网的产品,这些产品一些是收购和注资的,一些是从PC端的产品延伸过来的,剩下的一些是为了补给和完善平台功能而进行的自主研发的产品,偏重于以整个企业业务为核心的全面布局策略;

2.做产品的目的

争夺移动传媒的入口,互联网上的用户不会以原有在互联网上的分布平滑地导入到移动终端来,他们面临着一次重新选择。比如UC,比如墨迹天气,比如天天动听。他们不太会去做过大的布局,最重要的是没那个背景。

3.行业现状

根据百度的一份行业报告来看,现在的移动应用产品数量是44万,已经接近于04年PC网站数量。有一类应用,不是靠意识和想法组建起来的产品,是PC端延伸出来的,目的也大致是弥补和完善PC功能以及移动互联网的需要。

4.用户

按照国外的轨迹和正常的思考模式来想,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应该基本上是从 PC端过渡过去的吧,但其实不完全是。与最初接触PC都是行业“精英”的情况不一样,接触移动传媒的人群,有一部分是最初用手机来接触网络的。现在一部智能手机的价格 要比一台电脑更加实用和廉价,所以很多人是跳过互联网而来到触屏传媒的。

5.用户为什么要打开应用

需求满足。当然,打发时间也是一种需求。比如你要吃饭,比如你要理发。上述的消耗碎片化时间不一定需要体现出API的价值,但需求,一定要。否则,这个应用很难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你的产品能满足一个需求,这个需求不是需要即时即地完成的,并且可以 在PC端完成。

6.PC和APP到底是怎么个关系

PC是总到分,最开始一群人尝试所有领域,后来剩下了合适的领域,再从这些领域中细分出各个小领域。

APP是分到总,所有人从各个小领域进军,然后剩下来合适的,再被整合到一起,为什么能被整合,因为互联网当时没有大哥,但现在移动互联网有大哥,也就是当年互联网剩下来的这些大哥。 APP不会取代PC,PC也无法压制APP,他们两个是互补和承接的关系,功能属性不同,导致所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移动互联网现在看到的只是苗头,它还 有较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接受几轮分分合合的重组,并且APP也不一定就会是移动互联网的终点。

上一篇:预订机票时需注意问题下一篇:一次性赔偿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