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资助工作论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中小学生资助工作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河南国家助学贷款探索新模式主持人:国家助学贷款一直是近年颇受关注的话题。2004年6月国家新的助学贷款政策在全国高校开始实施。今年河南省第一批领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毕业了,在此之前曾经有很多人担心还贷的情况会怎么样,会不会有很多学生不还款,那么到底会怎么样呢,跟我们的记者去看一看。11月1号,记者来到了河南省中医学院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

第一篇:中小学生资助工作论文

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实践

【摘要】本文从举办感恩活动创建感恩平台、实施学科渗透增加情感体验、加强家校联系发展家庭教育、开展课外实践促进社会教育等角度入手,论述开展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学生资助工作 感恩教育 学科渗透 课外实践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感恩这块瑰宝。感恩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更是人之德行之本。尤其是对受助学生而言,感恩品质的培养,意义更是非凡。然而,对南宁市宾阳县不同区域的8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开展的感恩意识、施恩情况的调查显示,受助学生的感恩现状不容乐观,整体感恩教育格局亟待提高。

一、感恩意识欠缺的主要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不到位。在宾阳县,感恩意识淡薄、常年外出务工的家长为数不少,他们几乎没有对孩子进行过感恩教育,更别说为孩子树立感恩榜样了。

第二,学校教育欠缺。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报恩行为缺失,除家庭因素的影响之外,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一,学校(特别是初中学校)依然有着很大的升学压力,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校领导和教师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考试科目的教学上,努力去突破教学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其二,有些学校尽管实施了品德教育,但是,多数只是走走过场,没有形成常态化教育,没有深入人心,而感恩意识培养的专题教育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

第三,学生自身感恩意识不强。学生普遍存在知行不统一的现象,大部分受调查的学生有感恩概念,但是自身的报恩行动却远远跟不上,他们把周围的人(包括父母、长辈、老师、同学、朋友)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且只是单向接受,不会想到去进行双向的回报。少部分会回报的学生,其回报方式有限,对回报形式的认识也很狭窄。

二、感恩教育模式探究

我们认为,环境在受助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为了切实有效地对受助学生开展感恩教育,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实验班践行了以下做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营造和优化家庭环境,建设感恩型家庭

具体操作方法:一是利用班级家长群经常和家长共同学习感恩教育知识,并向家长阐述家庭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以家长会为契机,向家长传授在家培养孩子感恩意识和施恩行为的具体方法。通过不断学习,家长的感恩教育意识得到了提高,为优化家庭感恩教育环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营造和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感恩型学校

校园是受助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则是一所学校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受助学生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的形成会受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顺利实施感恩教育,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养成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报恩行为,营造浓厚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所以,如果想要感恩意识深入受助学生的心,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打造感恩教育隐性课程,通过在教室里、楼梯墙面上悬挂感恩标牌或者《弟子规》,在宣传橱窗栏张贴感恩小故事,用校园广播播放感恩歌曲等方式,营造校园感恩文化。

(三)利用学科教材渗透感恩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而学生所学的科目中均不同程度地蕴含有感恩素材。深挖学科教材,在授课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是学校感恩教育得以长期不间断开展的一个极为重要且有效的途径。语文教材、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有许多感恩教育的素材,对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通过深挖教材中的感恩思想,可以从感恩大自然、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班集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1.教育学生感恩大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为大自然所赐予,大自然同时还为人类提供了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语文教材里有很多篇课文描述了大自然的美,比如《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三峡》《大自然的语言》《壶口瀑布》等。實验班的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引领学生去深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进而促使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感恩大自然。

2.教育学生感恩祖国。有国才有家,祖国的安定繁荣是幸福生活的前提,我们为能生活在和平年代而感激祖国母亲的强大庇护。实验班的语文教师在教授《黄河颂》《邓稼先》《乡愁》《最后一课》《我爱这土地》等课文时,将爱国主义贯穿始终,将对祖国的感恩之情融入内心,全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其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

3.教育学生感恩社会。社会是受助学生成长的大课堂,受助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舞台,社会为受助学生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成长的平台。实验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授《走进社会》《遵守社会规则》《勇担社会责任》等课时,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感恩教育,教育学生要树立人生志向,要知道感恩社会。受助学生只有感恩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

4.教育学生感恩亲人。父母给了学生生命,哺育学生成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人生的引路人。他们勤勤恳恳工作,给学生提供物质生活保障,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父母无私而伟大的爱是学生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逐渐长大的受助学生,通过学习《背影》《回忆我的母亲》《散步》《秋天的怀念》等课文,能更好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默默付出、无私奉献,在心中种下感恩父母的种子,种子发芽长大后,受助学生更懂得感恩父母、孝顺父母,为父母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将来给父母一个幸福的晚年。

5.教育学生感恩老师。老师犹如父母,为了学生能茁壮地、健康快乐地成长,时时刻刻都在用心呵护学生、培养学生,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高尚情操影响着受助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材中的《再塑生命的人》《藤野先生》等是歌颂恩师的文章,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加感恩老师、尊敬老师,让校园里有更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师重教,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才更有希望。

6.教育学生感恩朋友。实验班教师通过教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友谊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朋友对一个人的重大影响,讓受助学生意识到:成长需要友谊,友谊是我们健康成长、积极进步的重要保障,应该感恩成长道路上遇见的每一个朋友,特别是那些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朋友。人生路上有朋友陪伴才不孤单,朋友也是我们的人生获取成功的强大动力之一。

7.教育学生感恩班集体。班级是师生共同学习的知识乐园,是师生相互交流的情感小屋,是师生一起成长的微型舞台,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温暖驿站。学生每天生活在班集体中,在需要帮助时有同学及时伸出援手,让学生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教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时,除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之外,实验班教师还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感恩班集体中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将老师、同学的帮助铭记于心,尊重并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应该成为资助育人感恩教育的长效形式。

1.举办感恩知识专题讲座。每个学期定期举行一次感恩知识专题讲座,让受助学生的感恩概念由最初的模糊状态变得逐渐清晰起来,并深入人心。

2.举办感恩手抄报比赛。举办手抄报比赛,目的是让受助学生在准备阶段自己上网查询各种感恩知识,选取自己满意的感恩素材,自己设计版面。在此过程中,受助学生主动获取了感恩知识,达到了感恩教育的预期目的。

3.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每周均安排有一节班会课。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每个月召开一次感恩教育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大自然、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老师等。

4.开展感恩寓言故事演讲活动。对于受助学生来说,故事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以受助学生爱听爱读的、富有感恩意蕴的寓言、童话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为切入点开展感恩教育,能更好地抓住受助学生的心。

5.开展感恩歌曲传唱活动。育人先育心,歌曲是能够净化人们心灵、升华人们道德情操的良好教育素材。教师充分挖掘歌词中的感恩因素,让学生传唱感恩歌曲,将歌词中的感恩情怀唱入心中,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

6.布置感恩作业。为了有效地实施感恩教育,教师要在教育形式上不断地进行更新,尽量采取多种有吸引力的方式开展教育。而布置感恩家庭作业这一方式,对那些缺乏生活热情、感恩意识的受助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他们乐于尝试。定期的感恩作业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感恩的好习惯,他们在完成感恩作业后,能够体会到人们之间的美好情感。这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塑造其健康人格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五)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辅助教育

开展贴近受助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受助学生热爱学习、奋发图强、回报祖国的良好道德品质,也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受助学生更深刻地践行感恩思想,我们为受助学生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施恩机会,以学雷锋活动月、植树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感恩节等为契机,开展了学习雷锋活动、植树活动、“为母亲做道菜”活动以及组织受助学生到福利院、五保户、建档立卡户开展敬老活动等,让受助学生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感恩母亲的哺育,感谢母校及教师的教诲,回馈社会的培育等。

三、开展感恩教育的成效

(一)促进了学校的规范有序管理

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后,成员学校将感恩教育落到了实处,将每周一早上“国旗下的讲话”环节用来进行感恩教育集中培训,利用班会课召开感恩主题班会,利用读报时间高唱感恩歌曲,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实践活动。校长、副校长以及学校中层领导带头,并对教师进行培训,定期检查各班级的感恩教育开展情况。对于一些好的感恩主题班会课、有效果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均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做到成果共享。

(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有目的、系统地进行感恩教育和感恩实践之前,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是模糊不清的,感恩实践是空白的。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感恩教育和感恩实践之后,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变得清晰了,也懂得了该如何报恩父母、亲人甚至是周围的人。感恩教育促进了受助学生的快速成长,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随着感恩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不仅仅是受助学生获益,学生家长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成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在改变。受助学生的感恩、施恩、报恩等行为影响了家庭成员。受助学生的施恩、报恩实践活动也触动了社会,赢得了社会的赞许,也带动了部分社会人加入到我们的行动中来。有理由相信,受助学生的一双双小手,假以时日,一定能拉动越来越多的大手,一起建设感恩型社会。

总之,感恩是凝聚社会正能量的黏合剂,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开展有效的感恩教育无疑有助于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净化社会风气,并促进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我们应该让感恩教育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受助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为建设感恩型家庭、感恩型校园以及和谐社会做贡献。

注:本文系南宁市学生资助项目专项课题《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受助学生感恩教育模式探究》(2017XSZZ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韦福森(1966— ),男,广西宾阳人,宾阳县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2019年获广西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突出贡献奖,研究方向:学生资助工作。

韦焕晓(1977— ),女,壮族,广西宾阳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从事英语教学近20年,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学生心理健康。

程受颂(1975— ),男,广西宾阳人,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教育、青少年成长特点。

(责编 雷 靖)

作者:韦福森 韦焕晓 程受颂

第二篇:这些年,我们的学生资助工作

河南国家助学贷款探索新模式

主持人:国家助学贷款一直是近年颇受关注的话题。2004年6月国家新的助学贷款政策在全国高校开始实施。今年河南省第一批领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毕业了,在此之前曾经有很多人担心还贷的情况会怎么样,会不会有很多学生不还款,那么到底会怎么样呢,跟我们的记者去看一看。11月1号,记者来到了河南省中医学院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

记者:你们这第一批贷款的学生义工有多少人啊?

河南中医学院教贷中心 李志轩:24位同学。

记者:24人?

李志轩:对。

记者:那这24位贷款的同学,还贷情况怎么样?

李志轩:我们每年都有统计数据,看一下。今年24个贷款学生有14个已经提前还贷。

记者:国家规定的这个还贷期限是多长呢?

李志轩:国家规定的期限是6年。

记者:6年还贷。那他们才毕业不到几个月就已经把贷款还清了?

李志轩:对,是。他们在这三四个月内已经办理完了各项手续。

河南中医学院在第一批领取国家助学贷款的24名同学里面,已经有14位同学在刚一毕业就提前还贷了。而国家规定还贷期限却是6年,那么这些同学为什么要提前还贷?这样提前还贷会不会对他们毕业以后的工作还有生活造成压力?我们就在这些还贷学生档案资料里随机抽取一份去了解一下。

记者:这是他们第一批还贷同学的资料是吧?

李志轩:对,是。

记者:她现在有联系方式吗?

李志轩:有,在我们确认表里面都有。第二页有确认表。

记者:现在在河南省奥林特制药厂。

李志轩:对。

记者:那就是在郑州,是吧?

李志轩:对,在郑州。

记者要了解的这名毕业生名叫赵小花,现在在郑州一家医药公司做销售工作。赵小花,2006年7月毕业,在校期间领取国家助学贷款的数额为5000元,2006年10月她在毕业后3个月就提前偿还了这笔贷款。

记者:国家规定助学贷款在毕业以后6年之内还都是可以的,那你怎么想到刚一毕业就把这个还了呢?

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学生 赵小花:我现在提前还也是为自己以后铺一条路吧。我们当初借款的时候,就是和银行的这些信用程度都是相挂钩的,以后对我的住房贷款、办理银行卡都有一定影响的,所以我在自己允许的范围内就先提前还贷了。

河南省教育厅教育贷款管理中心 戴晓明:赵小花所提到的信用管理体制是通过我们自主开发的一套“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的。河南省所有贷款学生的信息都可以在这里查询到,已经实现了跟人民银行个人信用系统进行对接,对接以后各个银行都能查询到学生的还款记录。

为了向记者说明这套系统,工作人员输入了赵小花的姓名进行查询。

戴晓明:她的全部贷款信息记录都在这里头。

记者:那她的贷款还款记录在哪里,可以看到吗?

戴晓明:在这儿。

记者:那这上面显示,我看她的欠款金额是0,她把这全部贷款都还了?

戴晓明:对,是这样的。

记者:查了一下你的贷款额度记录,当时你的贷款额好像是5000元,对吧?

赵小花:对,贷了5000块钱。

记者:那你一毕业就把这5000块钱还了,会不会对你的生活造成一些压力呢?

赵小花:工作了3个月吧,还算可以,我自己算了算经济,虽然有一点压力,但还是可以把这个款还上的。其实知道国家的贷款对于我们这些贫困的大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觉得吧,信用度就是靠我们这些毕业的学生一点一点攒起来的,我提前把贷款给还上了,不就为这个信用度又增加了一分吗。学弟学妹们更容易能够贷到贷款。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赵小花这样提前还贷的学生不在少数。一个数字颇能说明问题,今年河南省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1万多名应届毕业生中,有4100多人提前归还了贷款,那么以往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河南省教育厅教育贷款管理中心主任 宋振:以前的情况并不是如此,其实并不是欠款问题,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根本就很难获得贷款。

赵小花:像我吧,我读的是专生本,专科那几年也知道有国家贷款,但是那时候根本就拿不到。

记者:拿不到,这是为什么呢?2004年6月,新的国家贷款政策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全面实施,新政策为了鼓励银行积极开展贷款业务,建立了风险补偿金制度。经办银行每年按照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额的15%,设立风险补偿金。而这个补偿金由地方财政和高校各承担一半,并统一直接支付给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办银行的贷款风险。然而,新政策实施以后,推进起来却不是那么顺利。

宋振:2004年我们按照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向各商业银行进行招标,确定由哪家商业银行向学生提供国家助学贷款,由于各商业银行要求的风险补偿比例过高,财政和高校根本无法承受。

那么银行为什么认为15%的风险补偿金低了呢?

中国农业银行河南分行中间业务处处长 赵乐飞:15%的补偿金补偿不了当时存在的风险。实际参与贷款管理的就是银行一家,但是银行的信贷管理和学生的管理也就是和借款人的管理是脱节的,学生毕业以后对这个信贷的风险是不可控的。

没人对学生还款进行管理,银行认为风险大,因此不愿意承担这项业务。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宋振:既然各商业银行认为风险较大,我们在进行调研后又提出新的方案,如果贷款学生的违约金额超过15%,那么超出收入全部由高校负担,没想到这个方案仍没有得到商业银行的积极响应。

赵乐飞:一个学校有几百几千的学生,但就为了几百几千的学生可能就要派驻一个客户经理或者服务人员,这个营业成本是非常高的,额度不大,但是工作量非常大。(它要按照)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进行运作,它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

记者:管理成本过高,银行依然没有积极性,国家助学贷款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呢?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 蒋笃运:那么陷入僵局怎么办呢?河南省教育厅经过探索就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过去,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全新的贷款模式。这种贷款模式的特点就是建立了一种激励机制。

那么这个激励机制究竟是什么呢?它的特点就在于高校和地方财政,向经办银行支付的风险补偿金并不是简单地划拨给银行,而是暂由银行专门管理。如果学生实际的欠贷低于这笔风险补偿金,则剩余部分返还给高校,如果实际欠贷高于补偿金则高出部分由高校省贷款管理中心及银行共同负担。

蒋笃运: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学校也有积极性了,它一方面要联系银行做好有关的业务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督促学生还款。

新的模式得到了银行的积极响应,2005年4月,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向首批4.2万困难学生发放了贷款,与此同时,由于学校由第三方变成了管理者,各项管理工作也随即展开,而这样的管理除了通过建立与银行信用体系挂钩的管理系统外,更多的是通过诚信教育来进一步完善。

河南大学学生 张金歌:我刚入学的时候家庭比较贫困,看到师哥师姐他们也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毕业之后就开始很守信用地还贷,我们这一届申请助学贷款就更加容易了。

而在记者的采访中了解到,像这样的演讲大赛,只是河南省各高校长期进行的诚信校园行活动中的内容之一。

10月11日,记者来到了河南大学文学院国家助学贷款签字程序的现场。

记者:这6000块钱你打算怎么用呢?

贷款学生:除了交学费,剩下的也就是生活费了,平常的日常用品。

记者:学费多少钱?

贷款学生:学费4000多块。

记者:那就是说6000块钱剩下1000多块,你打算作为一年的生活费用?

贷款学生:对,对。

贷款学生:家里情况不太好吧,来的时候就是凑了1000块钱,想的就是到了河南大学之后能上就上,上不了就回去吧,但是没有想到这助学贷款很快就办下来了。

记者:河南大学全校在校生有多少人?

河南大学贷款管理中心主任 郭晓平:我们学校在校生30000人左右。

记者:那今年批了总共有多少人可以领取国家助学贷款呢?

郭晓平:有5429人。

记者:这个比例大概是?

郭晓平:应该是在18%点多。

记者:这个数字您觉得从您以前做了这么多年学生工作,包括以前也有学生贷款,这个数字算怎么样?

郭晓平:这个数字应该是我们学校的贫困生,所有的欠费问题都应该解决了。

记者:全部都可以解决了?

郭晓平:全部都可以解决。因为我们这次贷款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

而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不仅河南大学,整个河南省在这种新模式的推动下,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已实现了良性运行。

河南省副省长 王菊梅:2005年全省共发放贷款5.7亿元,受惠学生是12.3万人次,约占高校全部在校生的13%。贷款实际发放量是前5年的5.2倍,很好地解决了对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

主持人:很高兴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地拿到了助学贷款,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同样高兴的是,当这些学生已经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还款情况令人满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让更多的人来受益。

(摘自2006年11月9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实录。文中领导职务均为时任职务。)

建立有效助学贷款机制河南倾力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

“我们不仅保证了所有贫困家庭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还为新生预留了7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确保贫困家庭学生都能通过勤工助学解决部分生活费用。”9月23日,郑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王新建介绍说。该校采取的措施是河南高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一个缩影。目前,河南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今年,河南省普通高校70万名在校生中,贫困家庭学生16万人,占23%,特困生5.6万人,占8%。贫困家庭学生人数多,资助任务重,难度大。5月,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分别到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调研,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切实抓紧、做好。目前,省政府已建立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地、各高校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领导小组。

河南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今年有了重大突破。河南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建立了“政府推动、银校合作、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和合作模式。上半年已向43所省属高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亿元,相当于河南前5年各商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总额的2倍,资助困难学生4.2万人。

形式多样的捐资助学活动也在全省广泛开展。共青团系统组织的“河南省希望工程助学圆梦行动”共募集资金1120万元,工会系统组织的“2005金秋爱心助学活动”筹资5866万元,共资助12000多名困难职工子女圆了大学梦。

河南还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今年上半年,共发放政府奖学金3447万元,资助2.2万人。全省高校从学费中提取2.9亿元,主要用于奖学金和资助困难学生。

(摘自2005年9月29日《人民日报》,作者:李杰、曲昌荣。文中领导职务均为时任职务。)

河南新模式推动助学贷款良性运行

2004年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后,河南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推出了符合河南实际的贷款模式,重点从风险补偿金和还款期限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助学贷款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延长还款期限,减轻学生还款压力。今年6月,河南接受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的首届毕业生离校。近日,从河南省教育厅传来好消息,最新数据显示,至2006年7月底,共有4129人提前归还贷款1974.78万元,分别占贷款总人数和贷款总额的3.4%、3.5%。

今年6月,一些银行在媒体上公开表示不仅要向未归还助学贷款的大学毕业生追究法律责任,而且还将其进入银行诚信系统的黑名单。河南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负责人认为,银行利用公告形式催收贷款合乎法律规范,但逃避贷款的大学生是极少数。这次银行催收的是2002年以前享受助学贷款的学生,当时旧体制下的助学贷款模式,还款期限设置太短,管理也不到位,新的助学贷款模式,则对此有很大改进。

据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肖新生介绍,2004年6月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后,中国银监会批准河南作为全国最早的试点省份,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河南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推出了符合河南实际的贷款模式,重点改革风险补偿金的管理使用办法,合理确定风险补偿金的比例,建立风险补偿金支付与各有关单位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绩效直接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另外,还款期限从4年延长为毕业后6年还清,这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还款压力。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说,河南4000余名大学生提前还款,说明新的助学贷款模式显现效果。经调查分析,出现提前还款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信用意识、还款意识增强。二是学校贷款风险防范意识增强。部分高校为了防范贷款风险、降低违约率,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引导有偿还贷款能力的贷款学生提前还款。三是贷款家庭经济状况发生转变,主动提前归还贷款。

据介绍,河南对助学贷款的监督措施也更加完备。河南已将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纳入全国个人征信系统。河南省教贷中心将与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签署国家助学贷款数据采集协议,使国家助学贷款信息采集制度化。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的威慑作用,防范恶意违约行为。同时配合人民银行加强宣传,让“守信一生、幸福一生”的观念深入学生心中。

(摘自2006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情况汇编》内参部编,作者:曲昌荣。文中领导职务均为时任职务。)

河南模式:让高校来管助学贷款

9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正式获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有关人士认为,今后将有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受益于国家助学贷款。但是,如何保障贷款能发放到有需要的学生手中?河南省通过积极探索,很好地破解了这一难题。

记者了解到,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从1999年开始实施,由于采取过去的管理办法,贷款管理的主要责任在于银行,而银行受制于营业网点和人力的制约,无法对数量庞大且日益增多的贷款学生实施有效管理。高校虽有能力承担这些烦琐工作,但却没有权限发放贷款,仅能配合银行的工作,从而导致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难以展开,助学贷款迟迟发放不到所有困难学子手中。

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工作的开展。省委书记徐光春刚上任不久,就到郑州大学调研河南省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更多地关心、关注、关爱贫困大学生群体。省长李成玉、副省长贾连朝高度重视,多次要求把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各级政府、高校的大事抓紧抓好。

2004年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后,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河南教育厅及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河南省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经银监会批准、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进行助学贷款工作的省份。河南省教育厅与开发银行紧密合作,在国家新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制度和操作的探索,建立了依托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管理平台,很好地解决了制约国家助学贷款进展的瓶颈,贷款速度、发放范围均走在全国前列,这一模式因此也被誉为“河南模式”。

据记者了解,目前河南各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心由校领导直接负责,并配备专职人员,统一管理助学贷款、奖学金、特困补贴等各种工作。

同时,为了能将贷款顺利收回,“河南模式”完善了风险防范措施,制定了激励风险约束机制,只要学校管理得好,由学校和财政支付的风险补偿金可以部分或全部返还奖励给学校。此外,还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将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纳入全国的个人诚信系统中。这样不仅激发了高校的积极性,也督促大学生遵守诚信原则,主动还款。

目前,除了各高校已经建立的奖、贷、助、减、免等救助措施外,“河南模式”的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救助贫困生的主渠道。在河南高校,每个贫困大学生都能随时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这就是“河南模式”给贫困学子带来的便利。仅2005年,河南省发放国家助学贷款5.7亿元,资助困难学生12.3万人,贷款发放范围覆盖所有符合贷款条件的学生,贷款实际发放金额居全国首位。

记者了解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河南模式”得到了国务委员陈至立和教育部的肯定,教育部、财政部奖励河南省专项经费2700万元。

(摘自2006年10月9日《光明日报》,作者:刘先琴、胡秀兰、毕雪燕。文中领导职务均为时任职务。)

风险共担——“河南模式”扭转助学贷款困局

眼下,河南省上百所高校的贷款管理中心正在紧张地审核学生的贷款申请等手续。由于实行了被称为“河南模式”的贷款风险管理新机制,助学贷款业务突飞猛进。据河南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提供的数字,2005年度,河南将有近1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总额近10亿元的国家助学贷款,相当于全国2004年助学贷款总规模的1/5,与一些省份助学贷款迟滞不前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河南13万人将获国家助学贷款资助

郑州大学“学贷中心”主任王新建介绍,郑州大学特困生有2400多人,此外还有经济较困难学生8000多人。然而1999至2004年5年间,郑州大学一共只有190多名学生得到不足80万元助学贷款,杯水车薪。今年上半年,在新模式下,郑州大学已有2847名经济困难学生喜获贷款资助,2005年度,全校申请贷款的学生为6442人,贷款总额达3220万元,基本能够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

河南省教育厅教育贷款管理中心主任宋振介绍,河南近80万普通高校在校生,经济困难学生近16万人,特困生约5.6万人,对助学贷款的需求特别迫切。作为国家银监会批准的试点,今年上半年起,国家开发银行与河南省合作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在风险补偿金的支付和贷款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创新。仅今年4至6月,按照新的贷款模式,国家开发银行已向河南43所高校发放贷款2亿元,资助困难学生4.2万人,贷款发放量相当于前5年河南各商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总额的2倍,资助人数相当于前5年的1.5倍。

“河南模式”的核心:贷款风险、管理成本多家分担

河南省教育厅深入调研发现,高校的助学贷款违约率极不平衡,有的学校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50%以上;洛阳师范学院等学校管理有方,所有贷款无一笔违约。由此,教育厅分析认为,通过高校加强管理可以大幅度降低违约率。在目前国家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承担起贷款管理的职责。

2004年底,国家开发银行积极介入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经与河南省教育厅反复磋商,并经国家银监会批准,最终形成了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成立河南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全省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各高校成立助学贷款管理机构,负责贷款受理、审核、合同签订、贷款本息回收等具体事宜。设定风险补偿金比例为14%,省财政和高校各负担一半。当一所高校贷款违约额高于风险补偿金时,补偿金不足部分由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高校和开发银行按比例分担;当贷款违约率低于14%时,将风险补偿金差额部分全部返还高校,作为奖励,使高校既有风险压力又有管理动力。

好政策还要有恰当的利益分配模型

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肖新生对“河南模式”认为:“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必须有相应的利益分配模型来实现,兼顾各方利益,政府、银行、高校之间必须形成完善、共赢的机制。”

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认为,按照“河南模式”,开发银行就把本属于其收益的部分拿出来,如果违约率高了,也要承担一部分风险损失。这符合政策性银行的运作原则,是政策性与市场商业性的有机结合。

银行业有关人士认为,助学贷款周期长,涉及面广,管理环节多,受学生就业、社会诚信等多方面的影响,借款学生能否按时归还贷款是检验是否成功的唯一尺度。

对此,宋振介绍,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承担助学贷款管理职责,压力非常大。为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河南省要求在校生规模2万人以上的高校要配备4名以上助学贷款专职管理人员,1万人以下规模的高校要配备2人;督促各高校建立贷款档案和管理台账;同时,组织各高校开展对借款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金融知识教育;对毕业生贷款和还款情况通过就业网和毕业证查询网站公布,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摘自2005年9月15日《新华网·河南频道》,作者:郭久辉。文中领导职务均为时任职务。)

河南:国家开发银行发放助学贷款1.9亿元

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作为开展助学贷款的第一家试点分行,今年将向河南省92所高校的贫困学生发放助学贷款9.64亿元,受助学生达13万人以上。此次首批发放的1.9亿元国家助学贷款使4万多贫困大学生受益,发放规模已超过各家金融机构历年在河南省发放的助学贷款总和。

据了解,我国助学贷款始于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这项业务。但由于多种原因,助学贷款发放一度几乎陷入停顿。

2004年6月,国家对助学贷款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设立风险补偿金,并让财政和高校各担一半;同时改变由国家指定商业银行办理助学贷款的做法,实行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从信用建设入手,以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为管理平台、高校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为操作平台,将政府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进行专户管理。当贷款违约额低于补偿金时,教贷中心及高校予以奖励,当贷款违约高于补偿金数额时,不足部分由开行教贷中心与高校按比例分担。

(摘自2005年4月29日《人民网》,作者:吴珊。)

河南省助贷模式获温家宝批示

2004年年底,当河南省教育厅在对国家助学贷款进行招投标时,无一家商业银行响应。作为一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成为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的唯一合作银行。

两年多来,按照新模式,河南共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1.1亿元,资助困难大学生23.6万人。至去年11月底,提前还款率达42%。

“河南模式”获得了教育部的认同,并确定将在全国进行推广。

[影响]“河南模式”得到肯定

2004年年底,进行了4年的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陷入困境,由于商业银行不愿意再接此项业务,全省家庭困难学生的助学贷款没有了着落。此时,作为一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接过担子,并创建了助学贷款的新模式。

数据显示,2006年,获得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已有4000多人次提前归还2000多万元。而至2006年11月底,提前还款率达42%。

“由于效果比较好,国家准备在助学贷款机制失效的地区推广‘河南模式’,也采取和政策性银行合作方式。”河南省教育贷款中心副主任喻剑说。

据了解,教育部、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已决定在全国地方所属高校推广助学贷款

“河南模式”,温家宝、陈至立等中央领导也先后对“河南助学贷款模式”作出批示给予肯定。到河南考察后,青海、山西等省份已陆续实行“河南模式”。

[模式]财政高校各出7%风险补偿金

河南省的国家助学贷款开始于2000年,最初是和多家商业银行合作。银行承担管理责任,包括申请、放贷、催款催息等,举步维艰。

据省教育厅的统计,当时助学贷款平均违约率为17%。

2004年,当省教育厅对助学贷款合作银行进行招投标时,竟无一家商业银行响应。一时,助贷陷入困境。“银行可能考虑到风险太大。当时,商业银行要40%左右的风险补偿金,还有的甚至要50%。我们觉得太高了,没法合作。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助学贷款没有抵押,也没有担保。”省教贷中心副主任喻剑说。

危急之中,国家开发银行来到河南,接过助贷重担,并确定了新的合作模式。

按照新模式,银行、学生、高校、教贷中心签订四方合同。其中,高校要承担起几乎全部的管理工作。根据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还要成立助学贷款中心,并以1∶2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新模式还确定了14%的风险补偿金,财政和高校各出7%。违约额低于风险补偿金时,剩余部分奖励给高校。相反,高校不仅要如数缴纳风险补偿金,还要掏超出部分的50%;另外50%由省教贷中心承担10%,银行承担40%。

[效果]银行高校学生政府“四赢”

喻剑还算了一笔账。根据政策,高校还必须拿出学费的10%补助困难学生,而风险补偿金可以从中扣除。“我们算过了,以贫困学生占20%,每人可贷5000元,人均收学费4000元来计算,高校负担的风险补偿金仅相当于学费收入的1.75%,高校并未增加负担。”也就是说,过去直接发放给学生的困难补助,现在成了风险补偿金,支付给了银行。

对于银行方,喻剑则认为,就像房贷一样,助学贷款完全可以成为银行的优良资产。他说:“银行只需要投入很小的精力,就可以收稳定的利息。相对来说,助学贷款新模式的投入可能比房贷更低。”

两年多来,按照新模式,河南省共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1.1亿元,资助困难大学生23.6万人。

(摘自2007年3月8日《中广网》)

突破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的“瓶颈”

2004年6月,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出台,河南积极组织招投标但以流标告终。今年10月,教育部在河南省召开国家助学贷款会议,推广河南国家助学贷款合作新模式。两年时间,河南如何取得突破?

如今,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河南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渠道。在该省2006~2007学年度的贷款申报中,全省11.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了贷款,申请金额5.4亿元,较上一学年度增长46%,这些贷款目前已全部发放到困难学生手中。而河南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背景

2004年6月,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河南省教育厅及时制订了相关实施意见并组织了招投标工作。由于各商业银行要求的风险补偿金比例过高且对高校提出许多附加条件,该省国家助学贷款招标业务以流标告终。

针对商业银行提出的违约率等问题,该省进行调查并得出三条结论:国家助学贷款的实际违约率远远低于商业银行的统计数据,这种差异源于统计方法的不同;管理较好的高校违约率较低而管理不好的学校违约率偏高,表明高校通过加强管理可以降低违约率;在目前国家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的主动性才能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开展。

突破

河南大胆提出了新的风险金补偿方案,若违约率超过省政府批准的15%的补偿比例,超出部分全部由高校负担。该方案从根本上消除了经办银行的风险,加大了学校的责任,促使学校加强管理。但同时,他们也深深体会到,国家助学贷款推进难的原因除违约风险外,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经济效益差也是重要原因。

针对商业银行不积极参与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现状,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从关注社会热点、解决社会瓶颈问题、推动社会诚信水平提高的高度,积极介入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并经国家银监会批准,在河南省开始业务试点。经双方共同努力,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5年4月26日,该省按新机制首批发放贷款1.9亿元,资助困难学生4.2万人,随后又陆续发放贷款两批。2005年,该省按新机制共发放贷款5.7亿元,资助困难学生12.3万人次,贷款发放金额和资助困难学生数量分别是前5年的5.2倍、4.1倍。贷款发放范围覆盖了省内所有符合条件的高校,所有符合条件并提出申请的学生均获得了贷款。

模式

河南省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进行的国家助学贷款合作模式,主要内容有三点:一是将风险补偿金的支付与助学贷款管理工作绩效挂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建立“两个平台”,即以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为管理平台,以各高校助学贷款管理机构为操作平台。三是建立国家助学贷款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为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改革风险补偿金的管理办法。该模式对风险补偿金实行专户管理,分校核算,专款专用。贷款到期后,若学校管理得好,贷款违约额低于缴纳的风险补偿金数额,剩余部分奖励给高校;若学校管理得不好,贷款违约额超过缴纳的风险补偿金数额,高出部分由教贷中心、高校和开发银行按比例分担。同时,用风险补偿金补偿后的违约本息由高校继续催收,回收的贷款本息及罚息返还高校。确定风险补偿金的比例为14%。

建立“两个平台”。即以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为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全省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以各高校助学贷款管理机构为操作平台,全面管理对学生的贷款受理、审核、汇总、合同签订、贷款本息催收、贷款信息管理等事宜。这样,可以有效地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大大地分散了银行方面的工作难度和压力,同时克服了管理和责任相互脱离的状况。

建立国家助学贷款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为更好地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提供技术支持,该系统不仅要满足银行业务管理的要求,又要满足国家助学贷款信息与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信息系统相关数据的衔接。

管理

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考核制度。该省出台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建立了考核指标体系。在每年春季对上一年度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予以通报。确定的考核指标体系分“贷款条件落实、日常管理、管理绩效”三类一级指标以及“领导重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条件、制度建设、宣传教育、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贷款比例、违约率、满意度”等11类二级指标。

将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纳入全国个人征信系统。

按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河南省教育厅与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签署国家助学贷款数据采集协议,将贷款学生的信息纳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充分利用人行征信管理系统的威慑作用,防范恶意违约行为。同时配合人民银行加强宣传,让“守信一生、幸福一生”的观念深入学生心中。

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河南省制订了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宣传工作要点,通过多种形式加强诚信宣传教育。今年上半年,该省举办的“诚信校园行”短信大赛共有83所高校参赛,历时近50天,参赛作品达10多万条,经学校选拔上报组委会的作品达600多条,参加网投的人数达18.2万人次。

目前,该省利用开发银行的技术援助贷款230万元进行系统建设,该系统在2006~2007学年度的贷款发放工作中已投入使用。

(摘自2006年11月29日《中国教育报》,作者:姜乃强、宋振)

河南在新模式下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6.6亿元

11月8日至9日,河南高校2007~2008学年度国家助学贷款5.5亿元人民币陆续发放到各高校11.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手中。在新贷款模式下,国家开发银行在3年内共向河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1.6亿元居全国其他省市首位。

据了解,经过3年的实践,由河南省教育厅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建立的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运行良好。新贷款模式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了银行、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齐抓共管的格局,使得河南贷款发放渠道通畅,河南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需要基本得到满足。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肖新生表示,河南高校贫困生占20%,特困生占6%,国家贷款资助完成学业已经起到主渠道的作用,并会在今后的时间里越来越起到主渠道的作用,国家贷款资助会在河南覆盖越来越广。在新的贷款模式下,争取不让一位学生因贫困失学。

国家助学贷款的受助对象和最终受益学生陈宜闪告诉记者,国家助学贷款让她能够在学校安心的学习,使她在求学的道路上充满信心和勇气、不再犹豫和彷徨。她要把压力变为动力,以勤奋努力的实际行动和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肖新生指出,随着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提高,加之外在因素如“诚信校园行”系列教育活动的宣传,使河南高校已初步形成了诚实守信的良好校园氛围,贷款回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2007年10月底,提前还款率达49%。

(2007年11月10日《中国新闻网》,作者:倪玉慧)

河南“教育助贷模式”领跑全国

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底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共在河南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1.1亿元,资助困难大学生23.6万人。至去年11月底,提前还款率达42%。这种与政策性银行合作“责任捆绑”的“河南模式”,得到了温家宝、陈至立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获得了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的一致认同,并确定将在全国进行推广。

据了解,2000年河南省开始搞国家助学贷款时,曾与多家商业银行合作。由银行承担包括申请、放贷、催款催息等管理责任。由于风险制约机制的不完善,银行家家亏损,合作不欢而散。河南省教育厅统计的当时助学贷款平均违约率高达17%。所以,2004年,当河南省教育厅再次对助学贷款合作银行进行招投标时,无一家商业银行响应。为了降低风险,一些商业银行“开出了40%~50%的风险补偿金”作为先决条件,河南助学贷款一度陷入“搁浅”。

“关键时刻,国家开发银行接过助贷重担,并确定了新的合作模式。按照新模式,银行、学生、高校、教贷中心签订‘四方合同’。”有关业院校负责人说,按照合同约定,高校要承担起几乎全部的管理工作,当然也是责、权、利相结合的。根据河南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还要成立助学贷款中心,并以1∶2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新模式还确定了14%的风险补偿金,财政和高校各负担7%。违约额低于风险补偿金时,剩余部分奖励给高校。但如果高于规定的风险补偿金标准,高校不仅要如数缴纳风险补偿金,还要承担超出部分的50%;另外50%由省教贷中心承担10%,银行承担40%。即如果学生贷款1000万元,风险补偿金为140万元,高校要出70万元。只要学生违约额超过140万元,这70万元就打了水漂。多出140万元的违约贷款,高校还要加付50%。

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财经学院等校方领导认为,这样多方联责的制约机制果然灵验,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诚信意识,而且,还成了学校用以对考试作弊、高消费等劣迹学生是否取消贷款机会的衡量尺度,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约束意识。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建立了“个人诚信系统”,如果不及时还贷,将影响到将来的房贷、车贷、信用卡透支等。

(摘自2007年3月11日《中华工商时报》,作者:全四清、牛卫国、白洁)

全国将推广河南助学贷款模式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也给全国其他省份提供了一个好的信息。”10月24日,在全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专题会上,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文华,高度肯定了我省的做法。全国其他省市负责助学贷款管理工作的与会人员也表示,将把“河南模式”带回去进行深入研究并推广。

据了解,国家助学贷款自20世纪90年代末推出后,在很多省份开展得都不理想。我省于2004年年底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推出新的国家助学贷款项目后,顺利走活了这盘棋,仅在2005年,开行河南分行就向我省83所高校的12.3万人次贫困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5.69亿元,发放金额居全国第一。

目前,2006~2007年度我省国家助学贷款申报工作也已经完成,11.35万名学生申请贷款金额5.43亿元,较去年同期3.7亿元增长46%。贷款将于11月8日发放到困难学生手中。

(摘自2006年10月26日《河南日报》,作者:王晖)

国家助学贷款推广河南模式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也给全国其他省份提供了一个好方法。”昨日,在郑州举行的全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专题会议上,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文华,高度肯定了河南省的做法,专程到河南省取经的全国其他省市与会人员也表示,将把“河南模式”带回去进行深入研究并推广。

据了解,国家助学贷款自20个世纪90年代末推出后,在很多省份开展得都不理想,而河南省于2004年年底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推出新的国家助学贷款项目后,顺利走活了这盘棋,仅在2005年,国开行河南分行就向河南省83所高校12.3万人次贫困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5.69亿元,发放金额位居全国第一位。目前,2006~2007年度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申报工作也已完成,共有92所高校参与国家助学贷款,11.4万名学生申请贷款金额5.4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6%。

由于成功破解了“国家助学贷款难”这一课题,河南省的这一工作也被全国同行誉为“河南模式”。贵州的一位代表说,河南国家助学贷款能取得成功,与河南教育部门和国家政策性银行进行合作有关,还与河南创造性地设立风险补偿金、在高校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等做法有关。“河南模式”对于其他省份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摘自2006年10月25日《大河报》,作者:王曦晖)

责编:赵 东

第三篇: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改进路径研究

摘 要:构建与完善我国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学生从物质上和思想上真正脱贫,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如何加强和提升资助工作日常事务管理质量,建立助学金按比例分配制度。第二部分研究如何建立国家奖学金答辩制度,公平、公正、公开,以榜样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第三部分研究如何建立励志教育课程体系,填补高职院校贫困生精神扶贫空白,打造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新亮点。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在探索中逐步健全和完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本论文所作的理论研究究竟是否能够完善现有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是否能够解决当前的贫困学生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

关键词:贫困学生;学生资助;改进路径

伴随着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客观上贫困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贫困生比例明显高于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的贫困生比例。高职院校的贫困生问题在全国高校中尤为突出,如果不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将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影响到高职院校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职院校的资助政策和措施,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建立适合高等职业院校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资助模式尤为重要。调查分析可以明显看出,高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国家经费投入、生源、学生素质、学生贫困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投入相对较少,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所承担的学费普遍高于普通高等院校;二是学生生源地多为乡镇农村,贫困生数量相对普通高校较多;三是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贫困生认定、审核程序中存在贫困程度界定困难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相比于普通高校的贫困生5%—10%这个数值,我校的贫困生比例已达到了40%以上。贫困生的资助理念和资助工作的开展是解决我校贫困生问题的关键因素。

一、加强和提升学生资助工作日常事务管理质量

在贫困学生资助方面,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尽管也做了很大努力,也建立了诸如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企业捐资助学等资助方式。但是现行的资助模式当中,由于主客观原因,高职院校资助政策大多只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没有有效地将资助政策和培养人才的任务结合起来。从贫困生的资助理念到资助模式,从贫困生的认定到监督管理,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存在着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制约了资助体系的科学性。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欧洲、日本在贫困生资助理念、资助方法和资助管理等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经验做法,它们普遍建立了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免收学费、工读计划、勤工俭学等资助贫困学生的机制,特别是它们建立的比较有效的贫困生界定方式、资助方式和约束监督措施等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结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特殊性和我校资助工作开展的得失,我校目前的学生资助工作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资助机制。

我校现行助学金分配制度为按各二级学院占比人数进行分配,这实际上并没有反应出贫困生在我校各二级学院分布不均衡的客观状况。应该建立起根据各二级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人数占比进行助学金名额分配制度,这样将有利于助学金科学地用于资助到更多的实际贫困学生;有利于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助学金的后续管理。

二、探索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国家奖学金答辩制度

为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的榜样示范作用,努力营造奋发向上、创先争优的良好校园氛围,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制度,我校应该建立国家奖学金答辩制度。分以下三部分进行:

前期进行广泛动员。通过学校官网、橱窗、校报等途径,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国家奖学金的奖励标准、评选条件、评审程序,让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之情。

中期开展公开答辩。采用“差额推荐、公开答辩”的评审形式,让申报学生进行现场陈述和个性展示,各学院师生同场观摩、学习和监督。学校国家奖学金评审领导小组组织专人从思想修养、学习成绩、荣誉成就、社会工作等方面对申报者进行综合评价,按学习成绩、竞赛成果、社会工作及荣誉获奖以及个性展示等项目分析、审核、打分,从学院推荐名单中差额选拔优胜者,并报校国家奖助学金评审领导小组审定后予以公示。国家奖学金公开答辩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它既充分展示了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又提醒学生刻苦学习与均衡发展并重,让同学们对“好学生”的概念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后期深入广泛宣传。每年召开全校性的国家奖学金表彰大会,广泛宣传品学兼优、自强不息、知恩图报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的示范引领作用;编印《XXX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用个人简介、座右铭、事迹正文及师长点评激励学生,发放到每一个学生宿舍,激励学生自觉向学、争做典型,让国家奖学金评审和答辩对我校学生产生最大的激励效果。

三、探索建立励志教育课程体系,填补贫困生精神扶贫空白

贫困生资助模式的创新是从经济扶贫和精神扶贫两个方面来构建的,即突出“贷”在经济扶贫上的主体地位,突出“勤”在经济扶贫上的主导地位,突出社会援助资金在经济扶贫上的辅助地位;选择贫困生精神扶贫中的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勤俭教育为突破口,从而进一步做好贫困生的精神扶贫,提升资助育人的效果,打造出我校学生资助工作资助育人体系,使之成为我校建立示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新亮点。

建立励志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四大部分: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勤俭教育。感恩教育课程是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具有良好的感恩素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待党和国家关爱的认知度,对待学校关爱的认知度,对待学习、生活、未来工作以及社会的态度,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最终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提高其感恩素养的有效途径。实施感恩教育课程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推进我校高职教育的发展。

励志教育课程是填补我校励志教育的空白。当前励志教育的缺失,对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显著负面影响,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他们理想信念模糊、自立自强精神不足、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综合素质欠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工作,使之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和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要明确主要任务,把坚定理想信念、培育自立自强精神、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作为励志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要探索有效途径,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经济资助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心理励志教育,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快速成长和全面发展。

诚信教育课程是针对受资助学生存在的失信现象,学习中的考试作弊、论文及作业抄袭等;经济中的拖欠学费,用欺骗等方式获取助学金及贷款,信用卡、手机卡透支欠费等;求职就业中的虚假简历、违约毁约等;人际交往中的不真实、言行不一,编造网络虚假信息等不诚信行为进行的教育课程。分析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是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心理不成熟;从家庭方面看主要是家长对诚信教育不够重视和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从学校看主要是对诚信教育的轻视、诚信教育方式落后和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从社会方面看,主要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冲击、社会上一些不讲诚信现象的严重影响和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此本课程进行学生诚信教育应需要丰富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合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学校建立受资助学生诚信教育机制、诚信管理机制、诚信评价机制、诚信奖惩机制和诚信监督机制;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以便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校园诚信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勤俭教育课程是塑造贫困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武装学生头脑,。弘扬健康勤俭和谐的道德观念,突出“特色理论”教育,发挥教师感化作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使他们心灵有所寄托,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培育勤俭适度的消费观念,通过开展勤俭节约教育,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会衣食无忧,勤俭持家、吃苦耐劳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树立健康理性的恋爱观,引导贫困学生认真做好人生规划,正确地处理学习与恋爱之间的关系,增强责任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在恋爱中奢侈浪费,把爱情当成学习、事业成功的催化剂,当成激励双方不断进步的力量。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观,通过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加强对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和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形成健康科学的学习观。培养正确的就业观,把勤俭理念融入就业实践中,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贫困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用勤俭的理念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建霞,构建与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2008

[2]李闯.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2012

[3]王丽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挫折教育探析2010

[4]王小敏.对高校资助政策实施现状的反思[J].管理观察,2009,(35):88.

[5]王峰虎.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转型的难题与对策--对陕西省属高校贫困生资助情况的调查报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2):73-76.

[6]吕维洪,余江敏.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的探析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0,(28):65-67.

[7]周红梅.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2010,(3):123-124.

[8]王平.我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与发展[D].中南大学,2009.

作者:杨清荧

上一篇:欧洲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员工关系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