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奖励与资助系统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合肥市高校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高校学生资助的整个过程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合肥市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总体执行度良好,但申请资助评选标准不够严格规范,评选过程没有完全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后期监督和反馈工作欠缺,学生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满意度有待提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学生奖励与资助系统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学生奖励与资助系统论文 篇1:

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分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应加强领导,完善培训体系,健全激励机制,以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资助育人水平。

【关键词】高校 资助工作 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

随着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和实际价值逐渐凸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经济困难问题,而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发挥着特殊的育人功能。但是,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不尽如人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的需要,因而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资助育人水平。

一、目前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工作队伍人员配置不足,工作任务繁重。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要求,2006年秋季开学前,各高校必须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由校级领导直接负责,原则上按学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在校生规模1∶2500 的比例,在现有编制内调剂落实编制,并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然而,各高校在执行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据调查发现,部分综合性大学、本科院校最多有2 位专门负责全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专职人员,而这些高校在校生几乎都是2~3万人左右;一些新升本科院校、专科学校、高职院校、独立学院或民办高校基本上是1名负责全校资助工作的专职人员,个别高校甚至没有专职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院系的资助工作更是不容乐观,基本上是由辅导员兼任,或是临时指派学生干事兼任。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校—院系—班级”三级资助工作队伍,队伍人员缺位严重。此外,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琐碎繁多,主要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受理、发放、贷后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复查核实、贫困生档案管理;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发放、管理;勤工助学管理;特殊困难补助发放;学费减免,绿色通道,大学生征兵入伍、退役、复学补偿,高校毕业生到边远艰苦地区就业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几乎涉及学生资金的工作,有的高校把大学生参保、催收学费、一些日常学生工作等也都纳入资助工作范畴,可见资助工作比较繁重。

(二)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高校教育中主要向教学、科研倾斜,在进行各种人才招聘引进、进修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政策都会优先考虑教学和科研人员,而像一般的行政人员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在这些方面则往往无政策倾斜。许多高校认为行政人员工作简单,技术性不强,谁都能胜任,更有部分高校认为学生资助工作就是简单的奖助学金的评比、发放,而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性质及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对其队伍建设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加上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工作年限少、职称( 职务)低,使得他们的收入福利待遇远低于其他同级教师,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导致部分资助工作人员把资助工作作为跳板,有机会便换岗或调离岗位,从而影响了资助工作队伍的稳定性。

(三)业务不精,创新意识不够。由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政策性较强,需要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要非常熟悉国家、省市区及学校有关的资助政策要求,还要熟悉并熟练掌握所有资助政策及操作流程,因此,工作人员不仅要学习资助政策法规及相关业务知识,而且要熟练掌握相关办公软件。然而,从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工作量来看,不但内容多而且非常烦琐,并且由于我国高校目前资助工作机制基本上都隶属于学生工作处,大部分高校资助工作人员除了负责全校的资助工作外,还要承担学生工作处的其他事务性工作,例如学生档案管理、学生日常工作管理等一些烦琐的工作,这些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很难再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钻研业务,深入思考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因此,资助工作队伍在工作方法、方式上创新意识不够,大部分工作还是停留在应付上级布置和落实中,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工作压力大,岗位吸引力不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政策性强,刚性要求多,操作程序复杂,任务完成时间节点明确,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材料的收集、审核、汇总、公示、上报,而且还要保证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尤其是每项资助工作都关系到学生的切身经济利益,影响面广。资助工作人员备感压力巨大,精神高度紧张。另外,由于资助工作任务繁重,内容琐碎,基本上都是收集、审核、复查材料、数据录入等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周而复始,加上高校领导对资助工作缺乏必要的关注与重视,认为资助工作是一般事务性工作,谁都可以胜任,久而久之,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被消耗殆尽,加上地位、待遇低,岗位难留住人,缺乏吸引力。

二、原因分析

(一)高校对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高校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定位有偏差。目前在高校中,所有工作都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在高校管理层心中,教学和科研无疑是学校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许多高校管理层存在一种不正确的思想,对资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学生资助工作不重要,学生资助工作就是简单的评选、发放国家各类奖助学金,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和科技含量。其次,高校对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角色的认知不准确。把学生资助工作看做一种短期或临时职业,而不是可以让人终生从事的职业。而许多资助工作人员因为学校不重视等各方面原因,一旦有好的岗位或去处便换岗或流向其他行业。上述因素制约了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高校从事资助岗位的一线工作人员基本是职称( 职务)低、工作年限短的老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任务繁重,每一项内容都与学生利益有关,一旦工作出错,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而高校对资助工作队伍这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资助工作队伍人员的待遇与工作量严重不符,甚至很多高校都没有相应的政策,导致资助工作人员对职业的期望大大降低,发展空间上也没有保障。

(三)资助队伍建设缺乏长远性、规范性、制度性。近年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强调,各高校必须成立由校级领导直接负责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政策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强的高水平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高校重视不够,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缺乏长远性、规范性、制度化。一些高校由于思想上不重视,对于要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成什么样的队伍,如何建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如何保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稳定、生机与活力,如何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机制等缺乏长远的规划,致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素质、高校学生资助队伍的稳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积极性等方面都出现不少问题。

三、对策

(一)加强领导,按要求配足资助队伍人员。领导重视是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关系到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中各系措施的提前和基础,是保障高校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管理层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在校生规模1∶2500的比例配齐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这是确保高校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前提保障。

(二)建立高校资助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队伍专业化是适应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形势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对高校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求将会越来越严格,客观上要求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校资助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展开,才能确保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职业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得是否顺利,队伍素质是关键因素。高校在对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选聘、使用、培养和提拔中,要挑选一批在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精、善沟通、有爱心、能吃苦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纳入到资助队伍中去,并注重资助工作队伍人才的梯队培养,为他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完善培训体系,提升专业素质。针对目前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业务知识欠缺、创新意识差的现状,必须加强他们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教育,积极参加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国家最新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资助工作的业务知识。通过组织校内各学院系业务学习、座谈等形式系统学习资助工作有关文件精神、操作方法等,从而使资助工作队伍的知识面不断得到拓宽,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为高效完成资助工作提供保障。

(四)健全激励机制,提高队伍积极性。要提高高校资助队伍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国家和高校应在资金、配套服务、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资助工作队伍相应的激励。应给予各高校更多的自主支配权,在保证资助额度与资助比例合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资助标准;引入竞争机制,提取部分收益适当给予管理者和一线专职人员奖励,以提高其对资助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在分配制度和干部提拔任免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他们的工资待遇、晋级、评聘职称等问题,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真正发挥这项工作的内在动力和感召力,从而更好地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公报,2006(12)

[2]宋时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面临的困境及解困措施[J].江苏科技信息,2013(3)

[3]孙巍巍,龚利明.构建大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路径分析[J].社会工作,2007(8)

【作者简介】莫云仙(1979- ),女,壮族,广西宜州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资助管理。

(责编 黎 原)

作者:莫云仙

高校学生奖励与资助系统论文 篇2: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过程管理研究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合肥市高校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高校学生资助的整个过程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合肥市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总体执行度良好,但申请资助评选标准不够严格规范,评选过程没有完全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后期监督和反馈工作欠缺,学生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满意度有待提高。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完善资助评选标准、提高评选过程透明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过程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石,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帮助更多贫困生完成高校学习生活,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在进行高校学生资助的过程中,如何将公平落到实处,做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让贫困生真正受益,不断提高学生发展的满意度,是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有学者对学生资助工作进行了研究。吴丽仙阐述应当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对资助对象实行精准识别、精准资助和精准管理;白华等人认为,应当将PDCA模型引入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范晓婷对学生资助经费的管理进行研究,但现有研究只针对学生资助工作的部分过程进行了分析。虽然国家已形成比较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资助方式的多元化,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但在资助的整个过程中,资助评选标准是否规范?资助评选过程是否公平、公正、公开?资助工作的后续监督管理如何?学生满意程度如何?现有研究对这些问题并未做出系统具体地探讨。本文通过对合肥市高校學生资助工作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整个过程的成效和不足,从而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建言献策。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针对高校学生的资助过程,主要包括申请资助前期审核、资助评选过程、资助后续监管和反馈以及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按照调研对象的不同,分别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持续时间为2019年1月至2月,调查范围是合肥市高校,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考虑样本的全面性和科学性,选取省部共建的安徽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地方公办的合肥师范学院和安徽行政学院、地方民办(本科)的安徽三联学院和安徽外国语学院、地方民办(专科)的合肥科技职业学院和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共8所高校。通过对高校学生资助过程管理的研究,分析各高校在资助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共同点和差别,总结优势不足,让资助工作做到更加公开、公平、公正,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促进整个教育的发展。

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第一类调查对象为各高校教师,主要包括辅导员和资助中心的教师,采用电话访问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这部分群体是高校资助政策的执行者,掌握着第一手资助资料,熟悉资助过程的各个环节和细节。第二类调查对象为各高校学生,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借助自媒体的力量,提高问卷调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调查内容见表1。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探讨

本次针对教师的调查问卷共收集16份。每所学校2份。据统计,16名教师中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年限最低为5年,最高达到13年。从事的年限越长,说明其对学生资助工作越熟悉,对这些教师的调查,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资助工作的信息,也能了解各高校资助工作的发展变化。针对学生的调查共收集网络问卷436份,剔除无效问卷38份,问卷有效率为91.28%。

(一)国家资助政策执行度良好

调查显示,各高校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等各种国家资助政策文件,认真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各高校的资助种类与国家要求的资助种类一致,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根据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申请助学金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比例分别为85.59%和33.43%,国家助学金是资助类型的主力军。申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比例均达到了8%以上,这说明国家实行奖励型资助政策更加能激励学生提升自己。社会资助的比例仅占到2.59%,这说明社会资助的空间还有待提升。

(二)资助评选细节存在较大差异,公平、公正、公开程度有待提升

1.申请资料提交的全面程度有差异。5所高校要求每学年都提供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而另外3所高校则实行只要大一期间提供即可。除了需要提交申请书、镇政府开具的贫困证明或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班级同学推荐表等,对于家中有残疾或患有重大疾病人员的家庭,极小一部分学生提交病例复印件。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家中患病成员的严重程度和疾病是否好转的情况比较难核实。

2.下学年不能申请资助的情形有差异。60%以上的学生认为严重违反大学生行为准则、平时有高消费行为、隐瞒家庭情况、弄虚作假骗取资助的情况将不能申请。33.92%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情况发生明显好转者将不能申请。而对于挂科不严重的情形,86%以上的学生认为可以申请。在调查的8所高校中,有两所学校规定对于挂科的情形是不能申请资助的。有学生表明,正是因为太贫困,才导致这部分学生用在兼职上的时间较多,从而导致挂科,学校不应一票否决,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3.内部平衡机制有差异。调查显示,尤其是对于国家助学金的评选,部分高校对于名额分配有内部平衡机制,各班级在保证资助总额不变的基础上,根据贫困生的认定情况,平衡各年级、班级的名额数量和档次。调查结果统计表明,实行内部平衡机制高校的学生满意度明显高于不实行内部平衡机制的高校,这项平衡措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4.公平、公正、公开程度有待提升。在国家助学金以及特殊困难补助的过程中,评议小组成员包括班级未申请资助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3.42%,这说明总体上能够避免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的情形。在评定学生资助过程是否公平、公正、公开时,72.46%的学生认为是公平、公正、公开的,但仍然有27.54%的学生持反对意见,原因主要是他们认为评选标准过于宽松。

(三)高校学生资助的后期监督和反馈工作有待提升

调查表明,有6所学校都对学生进行过后期的回访工作,同时还进行满意度调查等,而另外两所高校并无任何反馈工作。在学生问卷当中,67.09%的学生接受过贫困生问卷调查或面谈调查,6%的学生接受过家庭访问,17%的学生接受过电话回访,但是仍然有学生没有接受过任何反馈工作。学校应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回访工作,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是否将资金真正用到实处,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基本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但仍需改进

学生的满意程度表现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成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高校资助工作持满意态度的比例为60.48%,这说明高校工作总体状况良好,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在对申请资助的程序上,44.72%的学生认为申请程序烦琐;在对贫困生资助的力度上,46.73%的学生认为资助力度大,45.23%的学生认为资助力度一般;在对学校的资金是否足额准时发放的回答上,71.6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资助资金都能够足额准时发放,仅有1.26%的学生认为没有足额准时发放。这说明高校仍需改进资助评选的申请程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社会资助覆盖面。从学生的基本信息结果来看,在进行了资助申请的学生中,男生比例为31.98%,这可能是因为男生的自尊心相对女生来说比较要强,他们更愿意通过寻找更多的兼职机会来补贴大学期间的费用。有80.15%的贫困生来自于农村,而在这部分贫困生当中,有82.45%的学生来自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贫困县城、农村地区,这说明当地经济水平对家庭经济水平有较大影响。在学生申请资助的原因中,自己属于孤儿、残疾以及单亲家庭的比例占13.32%。学校在对学生资助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男生、孤儿、残疾以及单亲家庭的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四、高校学生资助过程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嚴格把控源头,完善资助评选标准

高校学生资助的整个过程是否公开、公平、公正,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控制好初期评选工作。应当严格把控源头,完善资助评选标准。完善学生申请资助种类,包括申请书、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残疾证明、重大疾病病例复印件等,考虑家庭经济变化的动态性,申请资助的学生每年都需要提交相关资料,以此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同时,提前进行预评选,充分结合学生平时的日常表现,观察其是否真正贫困,采取班级同学公开评定的办法,提高评选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对于挂科不严重、家庭经济困难、其他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适当考虑同意其申请国家助学金。

(二)提高评选过程的透明度

各二级学院和班级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比例的机动名额分配。将名额真正分配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评选过程中,受资助学生不可以作为评议小组成员参加评议,为了对受资助学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评议小组可尽量从每个宿舍当中平均抽取。同时,学校应加强对资助工作者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其道德水平,让其真正认识到也许每一个细小的帮助,都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三)做好监督反馈工作

学生资助工作者应做好后期的监督管理工作。贫困生群体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应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高校可以建立动态资助信息系统和网络自媒体力量,创建网络问卷迪调查和学生资助意见反馈邮箱,积极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反馈。同时,可以将校园卡消费信息纳入动态资助信息系统,做好贫困生的档案资料,及时更新相关信息,保证贫困生信息的时效性和动态性。加强贫困生的回访工作,包括实地访问和电话回访,确保学生贫困信息的真实性。

(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彰显人文关怀

贫困生在日常生活中承受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在帮困过程中,要实现帮困工作由简单的“经济资助”向“育人成才”转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男生,学校应加大对这些贫困群体的关怀。同时,尽量去保护学生的相关隐私,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孤儿等,这些学生比其他贫困学生更需要关爱。

(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在做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严格把控源头不仅仅要求学校做到严格审核,更要求学生做到诚信,确实需要国家或者学校的资助才去申请,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一个良好的信用度,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

[责任编辑:陈明]

作者:陈丹 操晶晶

高校学生奖励与资助系统论文 篇3: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探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虽然现如今大部分家庭都可以负担正常的高等教育费用,但是受到经济收入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学费支付困难的情况。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今后开展各项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当今社会,新媒体已融入了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其行为模式、思维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全新助力。因此,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有效方法进行详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利用新媒体助力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是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来的,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形式多样等诸多特点,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利用新媒体来开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该项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自助网站等发布资助信息,使大学生可以从多个途径获得资助信息,且大数据的应用,也减少了资料收集的时间,使资助工作更为高效;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透明度与开放性,借助新媒体,整个工作过程都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也可以通过困难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进度跟进,学生可以随时了解到相关信息,保证了资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有效方式

基于上述分析,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性。

(一)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学生资助工作应该实现信息化,最大程度上保证每一位学生获得高等教育。因此,今后地方有关部门可以在招生录取工作结束以后,将一些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信息建档立卡,然后发送给各个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使得高校及时了解到困难学生的情况。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相关部门应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使得各个部门、各所学校利用这一平台,直接获取与贫困生相关的各项信息,从而减轻各种调查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使得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更为高效。

(二)实现精准学生资助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高校学生自主管理系统不断升级与完善。首先,实现了资助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构建起了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各种资助方法为一体的集成信息平台,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其次,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使得高校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到各项资助、奖励等方面的信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而学校也可以及时对学生所提交的信息进行核实,保证第一时间给予经济困难家庭学子经济方面的帮助。

(三)拓展学生综合能力

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经逐渐朝着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这些都与新媒体的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辅导员、教师等也开始利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资助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交流方式,从而更多地了解到有关资助方面的相关信息,以及各项就业信息等。与此同时,网上心理资源可以在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开导,让学生摆脱各种烦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四)构建资助育人平台

高校可以联系实际,构建资助育人平台,并且在平台上发布关于学生资助的相关进度,也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或者社会工作,多渠道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同时,学校应该积极组织线下活动,引导学生将自身所遇到的问题通过社会实践中予以解决,实现线上与线下工作的相互融合,創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途径与方法,为提升资助工作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新媒体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为诸多工作带来一定影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主要是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的一项工作,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应寻求有效方式,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精准学生资助、拓展学生综合能力、构建资助育人平台等,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更为良好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杨燕.新媒体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9):164-165.

[2]何文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3):39-41.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作者:王欣

上一篇:马克思早期自由思想探究论文下一篇:高速公路信息化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