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元素符号教案

2022-07-25

教案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案更加重视教师是否能把课程讲解成功,关注点始终在自己身上,而非学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元素元素符号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元素元素符号教案

《元素符号的意义》微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元素符号的意义,并会正确表达;

2、培养学生注重细节,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思路:

元素符号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宏观上表示元素,二是在微观上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这是单个元素符号的意义。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写上数字,它的意义就只表示若干个该元素的原子,因为元素只有种类,没有个数。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元素符号的意义,并运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例总结出元素符号的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二、从元素的意义出发,引出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写上数字,它的意义就只表示若干个该元素的原子。

三、附以练习,讲练结合加以巩固。

第二篇:元素教案 (2)

课题2

元素

龙头中学

汪秋娟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三个部分,即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他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为8的是(氧)原子,而不是其他原子

碳原子质子数为(6),而不会是其他数值

﹝导入新课﹞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我们再来看一下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硫分子、一氧化碳分子,这些分子中都有共同的(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核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核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从而引出课题---------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核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并举例:C和O(×)

Ne和H2O(×)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宏观概念 (这是元素定义必须注意的三点)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变化,(原子)不发生变化,那么元素是变化还是不变化呢?(课本59页)

+

氧气→二氧化硫

(S)

(O2)

(SO2)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原子和元素都不发生变化。

2、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呢?

微观,既讲种数又讲个数

宏观,只讲种数,不讲个数

①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② 水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氢氧元素组成

水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

3、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4、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前四位是:氧、硅、铝、铁

二、元素符号

1、书写

首大二小

H

O

N

Na

Al

Ca

Fe

Zn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O氧元素 微观表示一个相应的原子 O一个氧原子

②宏观:还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如金属,碳,硫,硅等

③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仅表示微观意义相应个数的相应原子 4H 5N 6Na 练习题

⑴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O表示——;——。2H表示——。 ⑵将下列写错的元素符号改正过来

铜CU 锌ZN 银AG 氯cl 钙ca ⑶写出氮、氯、硫、磷、锰、铜、镁 的元素符号 板书设计 元素

一、元素

1、 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核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微观,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宏观,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3、 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4、 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前四位是:氧、硅、铝、铁

二、元素符号

1、书写 首大二小

2、元素符号意义

①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表示一个相应的原子

②宏观:还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如金属,碳,硫,硅等

③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仅表示微观意义相应个数的相应原子

很多年以前,我还是一个顽童。在一个炎炎夏日,我曾经不止一次一丝不挂地跳进这池塘,追逐过游鱼,捉过青蛙,逮过蝴蝶,摘过莲蓬,挖过莲藕,也掐过荷叶,采过荷花。那时候仿佛爱什么就追什么,喜欢什么就要什么,心里要求不高,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也没有那么多顾虑,似乎与世无争,仿佛无欲无求,心里纯洁得像白云,感情简单得如白纸,天真无邪得好像我就是一个主宰者,而池塘就是整个世界。这里是那么神秘,又是那么神奇,这里既有幽静的诗情画意,又有热闹非凡的花鸟虫鱼。水是流动的诗,鱼是水中的鸟,荷是纯情的少女,蝶是多情的公子,黄鹂和燕子是行吟诗人,青蛙和知了是不倦的歌手。我曾经在水里静静地观看那柔若无骨的荷花,也曾经把莲蓬里的莲子想象成一位位神童,曾经趴在岸边对着泥洞里的青蛙默默地观望,也曾经把莲叶当遮阳伞顶在头上观察那飞来飞去欲停未停的美丽蜻蜓。我曾经把荷花当成天上的仙女,也曾经把荷叶上的水珠当成未经定型的珍珠

第三篇:元素教案一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编写

四川 蒋寿康 第四节 元素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什么是元素

2、了解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3、知道不同原子的判定依据是质子数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原子的不同形态的比较归纳元素的定义,并能根据元素的定义,判断物质的组成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比较和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 元素的含义 教学难点: 元素的应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课件1】前面我们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问:小孩在成长中经常会缺钙,缺钙的时候吃些什么呢? 展示【课件2】缺钙吃什么好?

学生回答问题:以上的钙锌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钙元素

锌元素

【师】问:什么是元素呢?它跟原子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交流:(有的学生预习过,知道概念,但不会明白具体意义) 【师】不知道没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下元素 请同学们先思考下,前面我们在学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一种碳原 子的质量的十二分之一,这一的一种暗示什么意思呢? 展示【课件3】相对原子质量的依据

强调:一种碳原子是指原子核中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原子,并提出问题,是不是有其他的碳原子呢?

【课件4】碳原子ABC和氧原子ABC 归纳:碳原子中质子数都是6,这些碳原子总称碳元素,氧原子的质子数是8,这些氧原子总称氧元素,因此,元素指的是……..

1、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课件5】

【师】注意这里的质子数相同就是同种元素,如果质子数不同,那就不是同种元素。比如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那么我们判断不同原子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质子数 (或者核电荷数) 下面我们来看看资料 【课件6 7 8 】

该组课件说明不同的物质中有同类的原子,这些同类原子统称一种元素,并且解决了前面的问题。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段落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元素,并且知道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那么元素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能够说1个元素或者几个元素吗? 下面我们来看看元素有什么样的特点:

2、元素的特点: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课件9】指出元素只有种类之分,没有个数。 比如:KMnO4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

KMnO4是由一个钾元素、一个锰元素、四个氧元素组成

前面的说法是正确的,后面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题目: 【生】学生练习:

【课件10】练习题2个

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知道了元素的特点,不能有个数之分,但是原子既有种类,又有种类,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课件11】完成填表明确区别 段落小结:

【师】在认识了元素后,我们就可以用元素来说明物质的组成情况了,在说明组成的时候要注意是宏观的表达还是微观的表达;比如: 水由什么组成? 水由什么构成?

而水分子由什么构成?

【课件12】

【生】完成问题然后交流

老师给出结果,然后请同学们接着完成下面的相关练习,加强巩固 【课件13】练习题

【课件14】思考题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变化了吗?元素变化了吗? 得出结果,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并用于练习 【课件15】习题拓展

【生】学生练习,小组讨论 给出结果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元素,并把元素的拓展知识进行了了解,请同学们下来后认真复习,理解元素的知识对后面的学习非常重要。

板书

第四节

元素

一、 元素

1、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内涵: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2、元素的特点: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第四篇:元素周期律教案

元素周期律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本章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从认知思维特点上看,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重点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 :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学生讨论,数据分析比较,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由上节学习过的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分类和有序排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且以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为代表进行学习之后,我们知道了同主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在这基础上,再来探讨同一周期中,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呢?又是如何从金属性很强的碱金属变化到非金属性很强的卤族元素的呢?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元素周期律。 【设计意图】:直接由学生已学知识元素周期表及族内元素性质变化导入到元素周期律,既直观又形成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新课:

【问题1】.我们如何研究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呢?

【学生活动】:回忆、再现这几个元素族的知识及其研究方法。理解:寻找元素间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的必要性。思考:如何找到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做好知识的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明确本节研究的内容。

【讲解】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其实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要想学习元素周期律,还是要先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一些基础知识,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就先来回顾一下电子层的含义并介绍其表示方法,然后。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书P13 图1-7),给学生感性认识,更易于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理解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以及电子层的符号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活动】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书P13表1-2,并观察多媒体展示的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情况,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由于书上只是提供了1-20号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如果要推出核外电子排布的基

本规律,我认为还需要增加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所以在教学时补充了这一点,这更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推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到外,依次排在能量高的电子层;

(2)每个电子层最多排2n2 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当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次外层≤18个电子,倒第三层≤32。

【问题2】.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引起了其他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 下面我们以前18号元素为例进行学习。那么对于前18种元素的性质,我们将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呢? 1 2? 3? 【科学探究】学生完成课本14页科学探究的表格1,写出元素周期表1-18元素符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教师活动】把15页的表格2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分析】:1—2号元素,从H到He只有1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目由1个增加到到2个,而达到稳定;3—10号元素,从Li到Ne有2个电子层,随原子序数的增大,最外层电子数目由1个增加到8个,而达到稳定结构;11—18号元素,从Na到Ar有3个电子层,随原子序数的增大,最外层电子数目由1个增加到8个,而达到稳定结构。

【教师】完成表格2中电子层数及最外层电子数。

[讲解]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除

1、2电子层数上的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递增8的变化,对于行与行之间元素的性质表现出来的这种规律性变化,我们就称作周期性变化。所谓周期性,就是一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征重复出现,且具有其规律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现象或者事件,具有其规律性或者是周期性变化的。例如,在生活中,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从周一到周日七天为一星期,比如今天是星期四,那么七天后还是星期四。

【总结】请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概括结论: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教师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直接影响着元素的化合价,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预测一下这些元素的化合价呢?同时说明:由于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多都少于4个,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表现出正价,即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正,相反,非金属元素通常得电子,化合价为负。当然,如果是几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有些元素就会表现出正化合价。······那事实上到底是不是我们预测的这样呢?现在请大家结合表格中给出主要化合价,首先,它们的化合价是不是跟最外层电子数目有着一定的联系啊?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1)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这里要注意的是氧跟氟不显正价的(2)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元素最低负化合价|=8。 【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的变化。(除稀有气体元素)

【教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并引起了它们的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接下来,请大家再看看它们的原子半径,这里给出了的第

二、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数据。由于第一周期只有氢、无所谓变化规律,故不讨论

【学生观察数据并分析】关于原子半径的变化,第二周期变化规律从大到小,第三周期也是从大到小。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几个周期一起来看,对于原子半径,同一横行,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纵列,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教师】对于行与行之间表现出来的变化趋势,就不难发现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半径为什么出现从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呢?同学们想想原子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提示:试着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考虑看看,有没有同学能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呢?】 ······

【教师讲解】:同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核对外 层电子的引力就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那么同理,同族原子,从上而下,有效核电荷数增加不多,随着电子层数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减弱,这样原子半径就逐渐增大了。

【总结归纳】:(1)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等,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最高正价逐渐升高,最低负价从IV A族开始,从-4变到-1.(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反馈练习]

1、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不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是( B )

A.电子层数 B.核外电子数 C.原子半径 D.最外层电子数

2、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C )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升高 B.P、S、Cl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 C.B、C、N、O、F原子半径依次升高 D.Li、Na、K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3、一般来说,非金属元素R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N,则这种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为最低负化合价为(1~18号元素的化合价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结课】通过探讨,我们知道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元素的性质又与原子半径有关,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探讨呢?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板书设计】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一、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 电子层:(1)定义: (2)表示方法:由内→外 N=1,2,3,4,5,6,7 或者K,L,M,N,O,P,Q

2、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到外,依次排在能量高的电子层; (2)每个电子层最多排2n2 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当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次外层≤18个电子,倒第三层≤32。

二、元素周期律: 1.表格:

2.结论: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随原子序数递增,主要化合价, 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

第五篇:初中化学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 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 )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Na Na+ Cl- 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探究活动

原子的秘密与科学家

形式:课外分组查阅资料,课上汇报讨论 目的: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感受科学家们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对原子结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上一篇:艺术学概论知识点下一篇:幼师开学自我介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