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金属元素教案

2024-04-16

碱金属元素教案(精选8篇)

篇1:碱金属元素教案

《碱金属元素》教案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

A.Na2O B.NaOH C. Na2CO3 D.Na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新课引入]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由于它们都是碳酸这种弱酸的盐,那么大家想象它们共同的性质是什么呢?是不是都能与某种物质反应生成CO2呢?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 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 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 ====== Na2CO3 + CO2↑ + 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 制皂 玻璃 造纸 纺织

NaHCO3: 发酵粉 灭火器 治胃酸过多

巩固练习:

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 [指导练习] 除杂:(1)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少量的碳酸氢钠;(2)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

A.Ca(OH)2 溶液 B.Na2O2 固体 C.盐酸 D.Na2O固体

[教学目的]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教学方法]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 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内充装的.是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在消防中是广泛应用的,如碳酸氢钠干粉、改性钠盐干粉、钾盐干粉、磷酸二氢铵干粉、磷酸氢二铵干粉、磷酸干粉和氨基干粉灭火剂等。干粉灭火剂主要通过在加压气体作用下喷出的粉雾与火焰接触、混合时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灭火:一是靠干粉中的无机盐的挥发性分解物,与燃烧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自由基或活性基团发生化学抑制和副催化作用,使燃烧的链反应中断而灭火;二是靠干粉的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进而窒息灭火。另外,还有部分稀释氧和冷却作用。那么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就是利用了它的不稳定性。,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对空气产生稀释作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 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篇2:碱金属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碱金属知识结构网络图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教学建议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碱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过程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 与、、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 与 反应只生成氧化物,与 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 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 的活泼性,应该是。分析了碱金属与 的反应后,再比较钾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 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讨论]

(1)碱金属表现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 联系?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与相应离子半径的关系?

[小结](1)碱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与递变性

a.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钾、铷、铯)。

b.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c.均为强还原剂,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都是一个电子,决定了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强还原性。而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因而,生成氧化物时越复杂,与水反应更剧烈。

(2)因为碱金属元素为活泼金属,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离子半径。如: 即: 原子半径 半径。

3.焰色反应

[引入]每当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色时就会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为什么燃烧时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下面可以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

[演示]课本第38页实验[2—11],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焰色反应的定义。

[提问]

(1)每次试验完后,为什么都要用盐酸洗净铂丝(或光洁的铁丝或镍、铬、钨丝)?

(2)除金属的化合物之外,单质金属能不能有同样的现象?

(3)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什么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

(4)学习焰色反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参阅课本封里“焰色反应”彩图,了解除碱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外,钙、锶、钡、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也能呈现焰色反应,并重点记忆钠钾焰色反应的颜色。强调

指出:由于一般钠盐、钾盐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又无颜色,无法通过其他反应进行检验“ ”,所以常常利用焰色反应来检验。

总结、扩展 1.总结

碱金属作为典型的金属族,通过分析、总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内在的不同和联系的学习方法。2.扩展

学习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同性与递变性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规律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各族元素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板书设计

第三节 碱金属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见下页)

(二)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相同点:硬度小,熔点低,只能放入石蜡或煤油中保存。

不同点:密度依次增大(K反常比Na小),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依次减小。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 等非金属反应

(1)与氧气反应

(过氧化钾、淡黄色)(超氧化钾)

(2)与 反应

(白烟)(剧烈)

(爆炸)(剧烈爆炸)2.与水反应

(轻→浮、热→球、氢→游、烈→叫)

(剧烈、轻微爆炸)

3.与酸反应

(剧烈、发生爆炸)

(更剧烈、强烈爆炸)4.与盐溶液

要点:先与水发生置换,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溶液由蓝色变无色,并有蓝色沉淀产生,还有气体生成)。

(溶液由棕黄色变无色,并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还原气体生成)。[小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即:

(四)焰色反应

1.定义:(见课本第38页第三自然段)

篇3:蚕沙中金属元素分析

本文参考有关文献[2,3,4],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蚕沙中铅、镉的含量, 采用火焰法测定蚕沙中铜、铁、锌、镁、钾、钙的含量, 结果报告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FAS24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Varian公司;BPS210S型电子分析天平:Sartorius;铜、铁、锌、钙、镁、钾空心阴极灯:日本, HITACHI。DB-2电热板:江苏金坛亿通电子有限公司;pH酸度计:HANA。

1.2 试剂与标准溶液

硝酸为优级纯:广州化学试剂厂;水为去离子水。铜 (Cu, GBW08615) 、铁 (Fe, GBW08616) 、锌 (Zn, GBW08620) 、镁 (Mg, GBW080554) 、钾 (K, GBW080533) 、钙 (Ca, GBW080555、铅 (Pb, GBW08619) 、镉 (Cd, GBW08612) 。杨树叶标准物质 (GBW0760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批号:32051。

1.3 样品来源

蚕沙 (Bombyx mori L.) , 经本院浦锦宝副研究员鉴定为正品。

2 方法与结果

2.1 仪器工作条件

见表1~2。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吸取各标准储备溶液, 用10%硝酸稀释配制成以下相应元素质量浓度的混合系列溶液。铅、镉混合标液:含铅0、5、20、40、60、80ng/ml, 含镉0、1.0、2.0、4.0、6.0、8.0ng/ml的溶液;其余6种元素混合标准溶液:含铜0、5、20、40、80、100μg/ml;铁0、2、8、16、32、40μg/ml;锌0、1、4、8、16、20μg/ml;镁0、10、40、80、160、200μg/ml;钾0、2、8、16、32、400μg/ml;钙0、5、20、40、80、100μg/ml。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准确称取0.2g左右的样品于烧杯内, 各加入浓硝酸10ml, 上端放一漏斗, 待激烈反应停止后, 移至恒温电热板加热消化样品, 缓慢升温至150℃。在此温度持续加热, 蒸发至近干。加入5ml氢氟酸, 再次蒸发至近干, 加入2ml高氯酸, 温度提升至180℃。蒸发至近干。样品为灰白色, 冷却, 加入1%盐酸溶液25ml, 微热溶解残渣, 移至50ml容量瓶中, 加入去离子水至刻度, 摇匀, 待测。

2.4 线性关系考察

由表3可见, 8种元素测定后的线性关系良好。

2.5 精密度试验

取混合标准溶液 (铅:40μg/L, 镉:4μg/L) , 连续进样6次, 铅的RSD为2.7%, 镉的RSD为2.07%。

取混合标准溶液 (含铜20ng/ml、铁8ng/ml、锌4ng/ml、镁40ng/ml、钾8ng/ml、钙40ng/ml) , 连续进样6次, 铜为1.35%、铁为0.89%、锌为2.23%、镁为1.49%、钾为1.36%、钙为0.96%, 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6 检测限测定

按铅、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操作, 平行制备了11个试剂空白, 按仪器条件, 测定了11个试剂空白值, 检出限 (LOD) 为3倍空白值的标准差, 铅的检出限为0.99μg/L, 镉的检出限为0.16μg/L。

按铜、铁、锌、镁、钾、钙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操作, 平行制备了11个试剂空白, 按仪器条件, 测定了11个试剂空白值, 检出限 (LOD) 为3倍空白值的标准差, 铜的检出限为0.15μg/L, 铁的检出限为0.27μg/L, 锌的检出限为0.20μg/L, 镁的检出限为0.32μg/L, 钾的检出限为0.45μg/L, 钙的检出限为0.18μg/L。

2.7 重现性试验

取同一蚕沙药材粗粉0.2g, 按“2.4”项下方法操作, 平行制备6份, 计算各元素测定的RSD值, Cu为2.16%、Fe为1.17%、Zn为2.05%、Mg为1.59%、K为2.86%、Ca为1.48%、Pb为2.09%、Cd为2.33%, 表明该方法的重复性良好。

2.8 加样回收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蚕沙药材粗粉0.1g, 共9份, 分别精密加入各测定元素相应的对照品溶液适量, 测定, 计算各测定元素的回收率及RSD值, 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 该方法回收率良好。

2.9 方法准确度试验

采用上述方法对杨树叶标准物质 (GBW07604) 进行测定, 以评价方法的准确度, 测定结果见表5。结果表明, 测定值与标准参考值基本相符, 表明该方法可靠。

2.10 样品测定

在上述仪器测定条件下, 对4批蚕沙中重金属及微量元素进行测定, 每份样品平行测定3份, 结果见表6。

3 讨论

3.1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蚕沙药材中的铅、镉时, 重点考察了石墨炉升温程序中的灰化、原子化过程。铅和镉属于低温挥发性元素, 在灰化阶段易损失, 加基体改进剂后, 可以提高铅、镉的灰化温度, 通过试验发现, 在加入基体改进剂情况下, 铅、镉的灰化温度分别为750℃和650℃, 原子化温度分别为1650℃和1800℃。经方法学验证可知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要求。

3.2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铜、铁、锌、镁、钾、钙时, 考察了狭缝宽度、乙炔-空气比对测定的影响, 结果狭缝宽度为0.7nm, 乙炔-空气比为2:10时, 测定的灵敏度最高。经方法学验证可知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要求。

参考文献

[1]郭宝星.蚕沙及其提取物在医学上应用.四川中医, 2003, 21 (3) :19.

[2]程剑, 高燕勤, 杨志国.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全血中锌、铜、铁、钙、镁、镉、锰、铅8种元素.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 18 (5) :926.

[3]李孔寿.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牛奶中钾的方法探讨.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9, 21 (2) :131.

篇4:碱金属元素教案

关键词:金属性;非金属性;依据;问题

元素的金属性也就是还原性,指的是元素失电子的性质;非金属性也即氧化性,指的是元素的电子性质。所以它们的强弱就与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有关,容易失电子的,金属性强;容易得电子的,非金属性强。所以,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应从参加反应的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上进行分析,与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没有关系。那么,怎么就知道元素得失电子的难易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一、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依据

1.根据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o Au

排在前面的金属其活泼性强,当然容易失电子,金属性强。

2.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越易置换出氢气,金属性越强。

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热水缓慢反应,而Al与沸水也几乎不作用,所以金属性:Na>Mg>Al。

3.相互置换反应——较活泼金属能从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中(或熔融态的盐中)把不活泼金属置换出来。

如Fe+Cu2+=Fe2++Cu金属性:Fe>Cu。

如Zn+Fe2+=Zn2++Fe说明金属性Zn>Fe

4.原电池中的正负极的判断——负极金属活泼性大于正极金属。

特殊情况,铝和铜用导线连接后放入冷浓硝酸中,因铝钝化,铜为负极,但金属性却为Al>Cu。

5.从结构上看,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

如:同周期元素金属性:Na>Mg>Al。

Sn和Pb同属Ⅳ主族,金属性:Sn>Pb。

6.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如碱性:NaOH>MgOH>Al(OH)3金属性:Na>Mg>Al。

7.根据金属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

一般来说,对主族元素而言,最高价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即对应金属性越强。

8.根据在电解过程中的金属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

放电顺序:Ag+>Hg2+>Cu2+>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在电解过程中一般先得到电子的金属阳离子对应金属的金属性比后得到电子金属性弱。如,含有Cu2+和Fe2+的溶液电解时Cu2+先得电子,所以金属性Fe>Cu。

二、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与氢气化合,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如:F2+H2 [冷暗处爆炸]2HFCl2+H2 [光照]2HF

Br2+H2=2HBr I2+H2 [可逆反应]2HI

非金属性:F2>Cl2>Br2>I2。

2.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如:酸性:非金属性Si

3.非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反应。

如:Cl2+5KI=2KCl+I2 Cl>I2

4.从结构上看,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

5.从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强弱判断。

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对应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弱,其非金属性越弱,即“易失难得”,指阴离子越易失电子,则对应原子越难得电子。

6.从对同一种物质氧化能力的强弱判断。

如:Fe+Cl2 [点燃]FeCl3 Fe+S [加热]FeS

铁分别升到+2,+3,所以非金属性:Cl2>S。

综上所述,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与元素得失电子能力以及对应单质或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可相互推导;这部分内容也是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整合与提高。

例题:用“>”或“<”回答下列问题:

1.酸性:H2CO3 H2SiO4 H3PO4

2.碱性:Ca(OH)2 Mg(OH)2 Mg(OH)2 Al(OH)3

3.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 H2S H2S HCl

4.还原性:H2O H2S H2S HCl

5.酸性:H2SO4 H2SO3HClO4 HClO

从以上答案中可以归纳出:

6.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 。

7.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

8.元素的 性越强,其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 。

9.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生成的气态氢化物,其还原性越 。

10.同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含氧酸,其成酸元素价态越高,其酸性也越 。

分析:这几个题是对前面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综合应用。答案:1.> < 2.> > 3.> < 4.> < 5.> > 6.强 7.强 8.强 9.强 10.强

参考文献:

冯阳保.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应考必备·化学[M].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篇5:碱金属元素

1.知识目标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 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 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 与 、、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 与 反应只生成氧化物, 与 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 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 的活泼性,应该是 。分析了碱金属与 的反应后,再比较钾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 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讨论]

(1)碱金属表现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

联系?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与相应离子半径的关系?

[小结](1)碱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与递变性

a.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钾、铷、铯)。

b.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c.均为强还原剂 ,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都是一个电子,决定了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强还原性。而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因而,生成氧化物时越复杂,与水反应更剧烈。

(2)因为碱金属元素为活泼金属,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离子半径。如:

即: 原子半径 半径。

3.焰色反应

[引入]每当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色时就会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为什么燃烧时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下面可以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

[演示]课本第38页实验[2―11],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焰色反应的定义。

[提问]

(1)每次试验完后,为什么都要用盐酸洗净铂丝(或光洁的铁丝或镍、铬、钨丝)?

(2)除金属的化合物之外,单质金属能不能有同样的现象?

(3)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什么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

(4)学习焰色反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参阅课本封里“焰色反应”彩图,了解除碱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外,钙、锶、钡、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也能呈现焰色反应,并重点记忆钠钾焰色反应的颜色。强调 指出:由于一般钠盐、钾盐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又无颜色,无法通过其他反应进行检验“ ”,所以常常利用焰色反应来检验。

总结、扩展

1.总结

碱金属作为典型的金属族,通过分析、总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内在的不同和联系的学习方法。

2.扩展

学习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同性与递变性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规律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各族元素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碱金属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见下页)

(二)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相同点:硬度小,熔点低,只能放入石蜡或煤油中保存。

不同点:密度依次增大(K反常比Na小),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依次减小。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 等非金属反应

(1)与氧气反应

篇6:第三节 碱金属元素

一、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软可切,银白色(铯略带金色光泽)丽光泽、密度小、熔沸点较低,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2、递变规律:熔点、沸点逐渐降低,密度呈增大趋势(<?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二、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1、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一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相同为8电子(Li除外)。

2、不同点:核外电子层数不同。

3、递变规律:按Li、Na、K、Rb、Cs、顺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离子半径依次增大。(同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离子半径)。

4、推论性质递变: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引力的减弱、失去电子的趋势增强,无素的金属性增强,单质的还原性增强。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它们都能跟卤素、氧气、硫等非金属直接化合,在反应中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单质都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反应的实质可表示为:

2R+2H20=2ROH+H2↑反应的现象各不相同。与水反应不熔化;钠与水反应时熔化;钾与水反应熔化,且使产生的H2燃烧;铷、铯都与水猛烈反应。碱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都是先与水反应,若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则生成的氢氧化物继续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碱金属均不能在水溶液中置换另外的金属单质。

1、跟非金属反应

卤素:

氧气:

(K、Rb、Cs与氧气反应,都生成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

氢气:Na、K、Rb、Cs与氢气反应,都生成  RH。

与硫等大多多数的非金属起反应。

2、跟水的反应

碱金属都能跟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钠与水反应比锂与水反应激烈,钾跟水的反应比钠更剧烈,常使生成的氢气燃烧并发生轻微爆炸,据此可得出结论:金属单质置换出水中氢越容易说明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因此随着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的增大,碱金属的活动性增强。

与常见盐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R表示碱金属元素)

四、焰色反应

定义: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使火焰呈特殊的颜色。这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

焰色反应鉴别盐类的步骤:

①铂丝在火焰上灼烧至原火焰色②蘸取溶液(沾取固体)放在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观察钾火焰颜色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去观察。③盐酸洗铂丝④铂丝在火焰上灼烧至原火焰色(如不能灼烧至原火焰色,则需再酸洗,再灼烧)。⑤再蘸取(沾取)另外化学药品进行实验。

钾、钠焰色反应颜色:钾——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钠——黄色

五、钾肥

通常使用的钾肥:氯化钾、硫酸钾、碳酸钾,由于均易溶于水,在施用时要防止雨水淋失。草木灰中含碳酸钾。

钾肥肥效通常以氧化钾的质量分数表示:

                    

六、常见钠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俗称:

名称

氢氧化钠

氯化钠

硫酸钠晶体

钠晶体

化学式

NaOH

NaCl

Na2SO4·10H2O

Na2CO3·10H2O

俗称

苛性钠、火碱、烧碱

食盐

芒硝

苏打、纯碱

名称

碳酸氢钠

硫代硫酸钠

硅酸钠

硝酸钠

化学式

NaHCO3

Na2S2O3 ·5H2O

Na2SiO3

NaNO3

俗称

小苏打

大苏打、海波

泡花碱、水溶液叫水玻璃

智利硝石

重点、难点点拨

1.钠氧化物制取

当钠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的.产物是过氧化钠。这是因为氧化钠不稳定,会跟氧气继续起反应,生成过氧化钠。所以工业常用钠在氧气中燃烧制过氧化钠:2Na+O2=Na2O2

氧化钠一般用间接方法来制取,如:  

2NaN02+6Na=4Na20+N2↑

2.碱金属中的一般和特殊之处

(1)Na、K需保存于煤油中,但Li的密度比煤油小,所以Li必须保存在密度更小的石蜡油中或密封于石蜡

(2)碱金属中,从LiàCs,密度呈增大的趋势,但ρ(K)=0.862g/cm3

(3)酸式盐的溶解度一般大于正盐,但溶解度NaHC03

(4)氧在化合物中一般显-2价,氢显+1价,但Na2O2 、H202中的氧显-1价,NaH、CaH2中的氢显[-1]价。

(5)试剂瓶中的药品取出后,一般不能放回原瓶,但IA金属Na、K等除外。 

(6)一般活泼金属能从盐中置换出不活泼金属,但对IA非常活泼的金属Na、K等除外。如:2Na+CuS04+2H20=Cu(OH)2↓=H2↑+Na2S04。

经典解析

1、(2001·上海)碱金属与卤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大都具有的性质是    (    )

①高沸点  ②能溶于水  ③水溶液能导电  ④低熔点  ⑤熔融状态不导电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解析]  碱金属与卤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大都是离子化合物,因此具有高沸点、能溶于水、熔融态或水溶液都能导电的性质。

[答案]  A

2、(竞赛题)碱金属(如锂、钠、钾、铷等)溶于汞中可形成良好的还原剂“汞齐”。取7g某种碱金属的汞齐与水作用得到0.2g氢气,并得到几密度为ρ g/cm3的溶液,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是    (    )

A.    B.     C.       D.

[解析]  汞不能与水反应,碱金属(M)能与水发生反应。

设碱金属的质量为x(x<7g),相对原子质量为a。

2M+2H20=2MOH+H2↑x=0.2ag。

因为0.2ag<7g,故a<35,相对原子质量小于35的碱金属只有Li和Na,分别计算可知答案为A、B。

[答案]  AB

3、(上海)甲、乙、丙、丁四个烧杯内分别放人 0.1mol的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和氢氧化钠,然后各加入 100mL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则甲、乙、丙、丁的质量分数大小的顺序是    (    )

A.甲<乙<丙<丁    B.丁<甲<乙=丙

C.甲=丁<乙:丙    D.丁<甲<乙<丙

[解析]  由Na+守恒比较四种溶液中的溶质质量;由溶液净增重(△m)比较溶液质量。每摩尔Na、Na20、Na202溶于水,分别使溶液净增重(23-1)g、(62-0)g、(78-16)g,即Na20、Na202使溶液净增重相等。

[答案]  B

4、A为单质,B、C、D是A元素的三种不同的化合物,用铂丝蘸取B、C、D的溶液进行焰色反应,都呈紫色,按各图变化,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B、C、D中都含钾元素,则A为单质钾,B为钾的氢氧化物,C为钾的碳酸盐,D为钾的氯化物。

答:①     ②

        ④

5、8.1g某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组成的混合物,与水充分反应后,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得到12g无水晶体,通过计算确定该金属的名称。

[解]:假设该混合物为单一成分组成的纯净物。

Ⅰ:若全为金属,则

Ⅱ:若全为氧化物,则

因为应满足:,在此区间的金属只能钠,钠原子量为23。

说明:按常规法解题非常麻烦,亦可得。

6、KHCO3和CaCO3的混合物和与之等质量的NaHCO3分别与盐酸反应时,消耗酸的量相等,求混合物中KHCO3、CaCO3的质量比。

[解]:设混合物的质量为m

   

解得:

因为,所以

7、现有A、B、C三种白色固体及一种无色气体D。A、B、C均可溶于水,其中C的溶液为碱溶液,焰色反应均呈黄色,且四种物质中间存在如下反应关系:

                   ②

                      ④

试推断:A是 ________ B是 ________ C是 _________ D是 ________。

答案:  A:Na2CO3     B:NaHCO3     C:NaOH       D:CO2

或  A:Na2SO3     B:NaHSO3     C:NaOH       D:SO2

8、、NaHCO3和Na2CO3的混合物100g和20gNaOH固体混合物加热,充分反应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108g,求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设20gNaOH与足量NaHCO3反应减少质量为x,消耗NaHCO3质量为y

因为,所以肯定有过量的NaHCO3分解。

设:分解的NaHCO3为m

         

答:(略)。

9、现有的混合物,为了测定x的值,某同学采用如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1) <?xml:namespace prefix = w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 />A的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的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C的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试管A中装入的混合物3.7g,用酒精灯加热到反应完全,此时B管增重1.89g,C管增重0.22g,则x值为 ______ 。

[解]:(1)加热使失去结晶水,使分解。

(2)吸收反应中生成的水。

(3)吸收CO2。

          (4)

答:(略)。

10、向5.68gCaCO3和MgCO3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500mL 0.2mol/L NaOH 溶液中,CO2完全被吸收,NaOH无剩余,把吸收CO2后的溶液在减压低温条件下蒸干,得无水固体5.92g。求混合物质MgCO3的质量分数。

[解]:0.1mol NaOH全部转变成Na2CO3,则

0.1mol NaOH全部转变成NaHCO3, 则

因为,所以5.92g固体为的混合物。

         

         

篇7:金属及元素周期律试题

一.选择题

1.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 铁钉表面产生气泡 ; 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 ③铁钉的质量减轻 ;

④液体的质量减轻。

A.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2+3+2.某溶液中有NH4、Mg、Fe和Al四种离子,若向其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微热并搅拌、再加入

过量盐酸,溶液中大量减少的阳离子是()

+2+2+3+A.NH4B.MgC.FeD.Al

3.在氯化铁、氯化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待反应结束,所剩余的固体滤出后能被磁铁吸引,则反应后溶液中存在较多的阳离子是()

A.Cu2+B.Fe3+C.Fe2+D.H+

4.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FeCl3溶液显黄色不是Cl—离子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

A.观察KCl溶液没有颜色

B.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消失

C.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无色硝酸银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未消失

D.加水稀释后FeCl3溶液黄色变浅

5.在硫酸铁溶液中,加入ag铜完全溶解后再加入bg铁,充分反应后得到cg残余固体,且a>c,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残余固体可能为铁和铜的混合物

B.最后得到的溶液可能含有Fe3+

2+C.残余固体是铁,溶液中一定不含Cu

D.残余固体全部是铜

6.在下列反应中,所加试剂即使过量,也不能形成透明溶液的是()

A.在FeCl3溶液中加入浓氨水

B.石灰水中通入CO

2C.明矾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

D.铝粉中加入浓热NaOH溶液

7.将3.6 g碳粉跟含Fe3O4 80%的磁铁矿粉29 g混合后,隔绝空气加强热,反应后收集到的气体恢复到标况时其体积是6.72 L,则气体是()

A.全部是CO

B.CO、CO2各占一半

C.全部是CO

2D.CO、CO2混合物,其中CO占2/3体积

8.现有2mol/L的盐酸和硫酸各100ml,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铁粉,反应结束时,所生成的气体质量比为2∶3,则往盐酸中加入铁粉的质量为(克)()

A.2.8B.5.6C.8.4D.16.8

9.现有4mol铝及足量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若使铝完全转化为Al(OH)3,所需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之和最小的是()

A.4molB.6molC.8molD.16mol

10.将20 g铁粉放入一定量稀HNO3中,充分反应后放出气体是2.24 L(标准状况),则剩余铁粉质量是()

A.14.4 g B.11.6 g C.8.8 g D.3.2 g

11.将m g铁红和硫化亚铁组成的混合物溶解在足量盐酸中,结果得到n g沉淀,则原混合物中FeS的质量(g)为()

A.5n B.m-5n

C.m-11n/4 D.11 n/

412.一块表面已被氧化为氧化钠的钠块5.4g,投入50g水中,最多能产生0.10g气体,则原来被氧化的钠是()

A.2.3gB.3.1gC.4.6gD.5.3g

错误!未指定书签。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稀硝酸、稀硫酸均能将木炭氧化成二氧化碳

B.Na2O2与水反应、红热的Fe与水蒸气反应均能生成碱 C.Li、C、P分别在足量氧气中燃烧均生成一种相应氧化物

D.NaHCO3、Na2CO3、(NH4)2CO3三种固体受热后均能生成气体

15.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几个原电池。若a、b 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 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A.a>b>c>dB.a>c>d>b C.c>a>b>dD.b>d>c>a

17.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置于同一稀硫酸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锌片是正极B、电流从锌片流向铜片

C、氢气在锌片上析出D、若锌片、铜片同时有气泡冒出,则说明锌片不纯

18、在用Zn、Cu片和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锌片是正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B、电流方向是从锌片流向铜片 C、溶液中H2SO4 的物质的量减少D、电解质溶液的pH保持不变

19、防护下列金属防护属于电化学保护的是

A、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B、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 C、将埋在地下的铁管通过导线和地面上的镁块连接D、金属铝常温下不需要任何保护措施

21.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金属甲的活动性比金属乙的活动性强的是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个甲原子失去的电子比1个乙原子失去的电子多B.同价态的阳离子,甲比乙的氧化性强C.甲能跟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而乙不能D.将甲、乙作电极组成原电池时,甲是负极

22.在FeCl3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待反应完全后,测得固体中物质总质量与所加入铁粉的质量相等,则原溶液中FeCl3和CuCl2物质的量之比是

A.2∶3B.2∶7C.7∶2D.3∶

223.铊(Tl)是某超导材料的组成元素之一,与铝同族,位于第6周期。Tl3+与Ag在酸性介质中发生反应:3+ ++

Tl+ 2Ag = Tl+ 2Ag。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Tl+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B、Tl3+的氧化性比Al3+弱 C、Tl 能形成+3价和+1价的化合物D、Tl+的还原性比Ag强

24.我国报道的高温超导体中,铊是组成成分之一。已知铊和铝是同族元素,关于铊的判断错误的是

A.铊是银白色的金属B.氢氧化铊是两性氧化物 C.能生成+3价的化合物D.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离子

25.将一定质量的Mg、Zn、Al混合物与足量稀H2SO4反应,生成H2 2.8 L(标准状况),原混合物的质量可能是

A.2 gB.4 gC.8 gD.10 g

26.将Cu片放入0.l mol/L FeCl3溶液中,反应一定时间后取出Cu片,溶液中 [Fe3+]:[Fe2+]=2:3,则Cu2+与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3:2B.3:5C.4:3D.3:

427.类推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常会产生错误的结论。因此类推出的结论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决定其正确与否。以下几种类推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金属镁失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金属钠失火也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B.Fe3O4可以写成FeO·Fe2O3;Pb3O4也可以写成PbO·Pb2O

3C.不能用电解AlCl3溶液来制取金属铝;也不能用电解MgCl2溶液来制取金属镁 D.Fe与S直接化合可得到FeS;Al和S直接化合也可以得到Al2S328、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烧碱溶液中放入少量过氧化钠,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的pH增大,有O2放出 B、溶液的pH不变,有O2放出

C、溶液中的c(Na+)增大,有O2放出

22错误!未指定书签。9.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NH+

4、Cl、Mg+2+2 -2 -、Ba、CO3、SO4,现取三份100 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1)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2)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 mol

(3)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 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 g。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K+一定存在B.100 mL溶液中含0.01 mol CO2

3-2+2+

C.Cl可能存在D.Ba一定不存在,Mg可能存在-

130.在浓度均为3 mol·L的盐酸和硫酸各100 mL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铁粉,反应完毕后生成气体的质量比为3∶4,则加入铁粉的质量为

A.5.6 gB.8.4 g C.11.2 gD.1.8 g

31、用铝箔包装0.1mol金属钠,用针扎一些小孔,放入水中,完全反应后,用排水取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则收集到气体的为()

A.O2和H2的混合气体B.0.05molH

2C.大于0.05molH2D.小于0.05molH2气体

32.向500 mL FeCl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H2S气体,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所得滤液的质量比原溶液的质量增加1 g。则原FeCl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2 mol/LB.1 mol/LC.0.1 mol/LD.0.2 mol/L

33.某合金(仅含铜、铁)中铜和铁的物质的量之和为y mol,其中Cu的物质的量分数为a,将其全部投入50 mL b mol/L的硝酸溶液中,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假设NO是惟一的还原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金属有剩余,在溶液中再滴入硫酸后,金属又开始溶解B.若金属全部溶解,则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C.若金属全部溶解,且产生336 mL气体(标准状况),则b = 0.3D.当溶液中金属离子只有Fe3+、Cu2+时,则a与b的关系为b≥80y(1a)

34.将CO2通人CaCl2溶液中,未见沉淀生成,再加入下列试剂后即有白色沉淀产生()A.热水B.苛性钠溶液C.氨水D.氯化钠溶液

35.用足量的一氧化碳还原14.5g铁的氧化物的混合物。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沉淀25g,则该混合物的组合不可能是()

A.Fe2O3、Fe3O4、FeOB.FeO、Fe3O4 C.Fe3O4、Fe2O3D.FeO、Fe2O3 二.填空及计算

36、将含有NO3-、Fe3+、Fe2+和I-离子的四种溶液混合,调整溶液的酸性,使[H+]=0.1mol/L,充分反应后,这四种离子中:

(1)若I-离子在溶液中有剩余,则溶液中还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2)若NO3-离子在溶液中有剩余,则溶液中还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40、明矾石是制取钾肥和氢氧化铝的重要原料,明矾石的组成和明矾相似,此外还含有氧化铝和少量氧化铁杂质。具体实验步骤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述图示,完成下列填空:

(1)明矾石焙烧后用稀氨水浸出。配制500mL稀氨水(每升含有39.20g氨)需要取浓氨水(每升含有

251.28g氨)__________mL,用规格为_______mL量筒量取。

+2-++

(2)氨水浸出后得到固体混合体系,过滤,滤液中除K、SO4外,还有大量的NH4。检验NH4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沉淀物中所有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滤液I的成分是水和______________。

(5)为测定混合肥料K2SO4、(NH4)2SO4中钾的含量,请完善下列步骤:①称取钾氮肥试样并溶于水,加入足量______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填写实验操作名称)。

③冷却、称重。

(6)若试样为mg,沉淀的物质的量为nmol,则试样中K2SO4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mol(用含有

m、n的代数式表示)。

41.在100mlFeBr2溶液中,通入2.24L的标准状况下的Cl2,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有1/3的Br-被氧化成溴单质.求(1)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42:向含有0.8mol的稀硝酸溶液中慢慢加入22.4g的铁粉.假设反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Fe+HNO3Fe(NO3)3+NO↑+H2O

(1)写出这两个阶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求这两个阶段反应中,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中铁元素存在的形式.--(3)在图中画出溶液中Fe2+、NO3离子的物质的量随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变化的关系图像(纵坐标是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43.将10 g铁粉置于40 mL硝酸中,再微热。反应过程随着硝酸浓度的降低,生成气体的颜色由红棕色逐渐

变为无色。充分反应后,共收集到1.792 L混合气体(NO、NO2均为标准状况),溶液里还残留4.4 g固体。(1)求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和未被还原的硝酸的质量比。(2)求原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3)求浓酸气体中NO、NO2的体积比。(4)写出总化学方程式。

44.已知Fe2O3在高炉中有下列反应:

2FeO+CO2 Fe2O3+CO

反应形成的固体混合物(含Fe2O3和FeO)中,元素铁和氧的质量比用m(Fe)∶m(O)表示。(1)上述固体混合物中,m(Fe)∶m(O)不可能是(选填a、b、c多选扣1分)。 a.21∶9b.21∶7.5c.21∶6

(2)若m(Fe)∶m(O)=21∶8,计算Fe2O3被CO还原的百分率。

(3)设Fe2O3被CO还原的百分率为A%,则A%和混合物中m(Fe)∶m(O)的关系式为[用含m

(Fe)、m(O)的代数式表示]A%=。

请在下图中画出A%和m(Fe)∶m(O)关系的图形。

(4)如果Fe2O3和CO的反应分两步进行:

篇8:碱金属元素教案

一、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1.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极少数除外) 来判断。位置越前, 金属性越强。常见金属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 (H) >Cu>Hg>Ag>Pt>Au。

2.依据相同条件下与水 (或酸) 反应的难易程度来判断。与水 (或酸) 反应越容易, 金属性越强。例如:常温时Na单质与水能剧烈反应, Mg单质与水能缓慢地进行反应, 而单质Al与水在常温时很难进行反应;Na、Mg、Al单质与同浓度的同种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也是Na最剧烈, Mg次之 , Al较缓慢。因此它们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Mg>Al。

3.依据金属与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性越强的金属置换出金属性弱的金属。如:Fe+CuSO4=Cu+FeSO4, 则可得出Fe的金属性强于Cu的金属性。

4.依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的强弱来判断。碱性越强, 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K、Mg、Al对应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KOH>Mg (OH) 2>Al (OH) 3。则可以得出它们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K>Mg>Al。

5.依据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 从左向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 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 金属性逐渐增强的规律来判断。如;同周期元素Na、Mg 、Al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Mg>Al;同主族元素Li、Na、K的金属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Li

6.依据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性强的金属能置换出金属性弱的金属, 如铝热反应:undefined2O3, 所以可得出Al的金属性比Fe的金属性强。

7.依据金属元素的简单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它的单质还原性越强, 而它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例如:金属性Na>Mg>Al, 单质的还原性Na>Mg>Al, 阳离子的氧化性Na+

8.依据原电池原理来判断。如果是两种不同的金属与某电解质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作负极的金属性强于作正极的金属性。如:Cu、Zn与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中, Zn 作负极, Cu作正极, 故Zn的金属性强于Cu的金属性。

二、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1.依据非金属单质与氢化合的条件来判断。反应条件越容易, 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例如: Cl2与H2在光照或点燃时就可能发生爆炸而化合, S与H2须加热才能化合, P与H2反应条件更高, 而Si与H2须在高温下才能化合并且SiH4极不稳定, 所以它们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Cl>S>P>Si。

2.依据非金属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例如:氢化物的稳定HCl>H2S>PH3>SiH4, 也可以得出它们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Cl>S>P>Si。

3.依据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氟除外) 来判断。酸性越强, 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如Cl、S、P、Si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HClO4>H2SO4>H3PO4>H4SiO4, 也可以得出它们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Cl>S>P>Si。

4.依据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来判断。非金属性强的单质能置换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例如:Br2+2KI=2KBr+I2, 由此可知Br2的非金属性强于I2的非金属性。

5.依据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 从左向右,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 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 从上到下,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 非金属性减弱的规律来判断。例如:同周期元素C、N、O、F的非金属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CCl>Br>I。

6.依据非金属元素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来判断。阴离子还原性越强, 对应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弱。例如:Cl、Br、I、S、的阴离子的还原性Cl-Br>I>S。

7.依据非金属单质与同一可变价金属反应, 生成物中金属元素价态的高低来判断。金属元素在该产物中价态越高, 则说明该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例如:Cl2与Fe反应生成FeCl3 (Fe为+3价) , S与Fe反应生成FeS (Fe为+2价) , 说明Cl的非金属性强于S的非金属性。

上一篇: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职责下一篇:长跑启动仪式大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