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总结材料

2024-05-19

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总结材料(精选7篇)

篇1: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总结材料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年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镇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精神文明成绩显著,向“创长三角强镇”目标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的做法和

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先锋工程”为载体,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市委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先锋工程”建设的意见,我镇制订了详细的创建工作计划,明确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内容、措施、方法和步骤,镇、村两级组织按照“五个强”要求,稳步推进。

(一)以“三敢”精神为切入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发扬“三敢”、“四讲”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领导班子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向全省“要高位、要强位”的争先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工作方法和作风,加强对镇干部的管理,全面实施上班签到制度、会议签到制度、镇干部联村制度、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制度、外出请假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顺利完成村级班子回头看,调整充实了16个村支部班子成员及职务,优化了支部班子年龄和文化结构。组织全镇37个建制村的村主任到省委党校进行为期6天的培训,提升了为民办事、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村支两委协调能力。

(二)以发展、教育、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素质。一是重视党员发展工作。2003年共发展党员65名,其中女党员29名,占45,35岁以下党员42名,占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7名,占72。消灭了女党员空白村。二是强化培训。实施全镇党员进党校轮训,分20期对全镇1228名党员进行培训,730名50周岁以下的党员就培训内容进行考试。举办全镇党员学习“十六大”知识竞赛,掀起全镇党员学习十六大、新党章的新高潮。三是注重考核。实施党员“保先”量化百分考核制。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员责任区和示范岗建设进一步深化。

(三)以规范化管理为抓手,强化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开展村级规范化管理,实施“三大制度”即坚持实行重大村务村民听证制度、重大村务村民代表公决制度和村务公开接待日制度。坚持实施每周一集体办公制度、村干部创业承诺制和重大事项党支部、村委会联签联章制,实施村帐镇代管制度。建立与全市统一的建制村主要干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切实解决村主要干部的养老保障问题,提高村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四)以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做到警钟常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全年共查处案件13件,受党纪处分12人。

二、以“双整治”为载体,加强环境建设。以环保目标责任书为龙头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以企业为主体,以督促为手段,不断强化“服务、指导、管理、监督”四种职能,努力做好“污企治理、生态村建设、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三篇文章。深入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乡镇”活动和“洁美家园”双整治活动。经过前几年的努力,我镇土地管理工作自上而下,已从原来严格管理到依法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的轨道。全镇37个建制村已全部达到卫生村要求,垃圾箱、消毒池、保洁员等各项软硬件设施基本到位。去年,全镇投入1200万元用于卫生事业,共建造固定、移动垃圾箱350只,确定保洁人员15人,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改水改厕任务,喻家湾村通过富阳市级卫生村考核验收。37个村实现卫生洁化、环境绿化,2个村实现生态村创建。特别是面对今年非典疫情,全镇上下团结一致,抗击恶魔,深入开展卫生消毒、除“四害”和爱国卫生环境大整治,有效地避免了疫情的侵入。

三、狠抓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工作,使其逐步走向规范。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积极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与本地、本单位安全生产重点企事业单位签订了责任书93份,责任书签订率为100,并实施了“一月一会一检查”制度,从而确保了目标的圆满完成。2003年我镇社会保险和再就业工作早打算早落实,做了大量工作。全镇累计完成社会养老保险6918人,安置下岗、失业工人260人,开发岗位831个。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基金收缴率达100。

四、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科技工作实现新局面。以农展会为龙头,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推广普及,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项目进一步有效实施,种养集约化规模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和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办学水平。投资50万元的镇中学阶梯教室和投资130万元的新义中学综合楼已峻工投入使用。实施新义小学布局调整,投资300万元的中学“二并一”工程已经启动。农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村村组建秧歌队、腰鼓队,积极组织参加富阳市首届乡镇文艺汇演,在全市腰鼓大赛中荣获第二名。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户达94.6,参保人数达91.5。

五、以创“平安高桥”为载体,确保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创建“平安高桥”,全面启动综治民警联勤室,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着力构造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镇的进程,投资30多万元搞好集镇监控。2003年我镇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率低于全市平均10个百分点,并获得浙江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和杭州市综治工作先进单

位称号。信访工作注重抓规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和《浙江省信访条例》。全年共办理群众来信来访14件并及时反馈意见,共受理市长公开电话223个,反馈率、办结率均为100,群众满意率达99。

六、发挥群团组织优势,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在新形势下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与支持,保证群团组织工作正常开展。镇团委以换届为契机,抓好团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保持团员先进性教育试点工作,切实解决农村团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和活跃农村团的工作,使镇团委获得省级先进团委称号。妇联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五好文明新家庭”的创建,不断增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时代特征。在全镇开展妇女维权工作站进村工作,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镇工会加强规范化建设,有36家企业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新组建工会50家,在14家企业开展了厂务公开试点工作。镇老龄委积极发挥作用,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维护青少年的权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镇残联在残疾人脱贫、康复、技术培训和就业安置上做了不少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村村落实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进村民自治,积极开展全程优质服务,狠抓流动人口管理,各项计划生育指标顺利完成,强化联系员的考核,提高联系员的福利待遇。民政工作进一步加强,严格把关抓好低保扩面工作。特别是创新敬老模式,引进“灿烂·夕阳康乐山庄”。结对扶贫工作深入开展,落实了富裕村、较强企业与相对贫困村、支部或个人结对扶贫等措施。今年我们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做到“一个弘扬、二个突破、三个强化”。一个弘扬:即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不断深化“先锋工程”建设。在去年完成4个“五好”村党支部创建的基础上,今年要完成8个村支部的创建目标,不断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为到2005年底实现一“3”、二“5”、双“12”目标奠定基础。(一“3”即实现集体年收入100万元以上达3个村;二“5”即50万元以上5个村,20万元以上5个村;双“12”即10万元以上和5万元以上各12个村。)二个突破:一是以“百千工程”为抓手,突破集镇和园区环境整治。配套投入200万元,着重抓好两个示范村、一个重点村和九个一般村的村容村貌整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空心村”问题,大力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实现全镇布局合理化、卫生洁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二是以“创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为契机,突破全镇教育布局。完成镇中学“二并一”工程,镇中小扩建工程和镇二小筹建工作,调整新义片小学布局。三个强化:一是强化两个培训。一方面抓好对支部书记的培训。“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4月份,镇党委将组织全镇37个村支部书记到省委党校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以党员活动日制度和党员小班化轮训为形式,强化对全镇党员的教育、管理。二是强化“四种人”的队伍建设,实现全镇监控。通过抓村级老干部队伍、非党能人队伍、外出工作人员队伍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巩固“平安高桥”创建成果,建立群防群治的网络体系,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镇监控。三是以“五室一中心”建设为重点,强化党管武装工作。认真做好新时期武装工作,按照市人武部要求,在全市建立首个“五室一中心”。同志们,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上级的要求还有距离,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把我镇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创长三角强镇,建现代化高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造福人民群众做出更大贡献!

篇2: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总结材料

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我们紧紧围绕“两个增收”(农民增收、财税增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一是集中精力加强项目建设。我们以开展“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年活动为重点,引导各行政村深入挖潜,广开渠道,抓招商、上项目,共新开工各类项目12个,总投资7.53亿元,农村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农民增收路子越走越宽。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根据各行政村的传统习惯和发展特色,按照“产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特色化发展”的路子,鼓励群众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新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新建大型养殖场6座,中小型养殖场150多座,养殖强村3个养殖基地2个,“瓜果、蔬菜、养殖”三大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与市、区劳动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合作,培训农民工XX多人,输出劳动力1800人,实现劳务经济150多万元。利用上级优惠政策,帮助失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创业,新发放小额创业贷款70万元,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抓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一是搞好农村道路建设。通过乡里支持一点、村里筹集一点、群众集一点,对原来道路通行条件较差的***村进行改造,新建成了村里的东西大街和村西头的南北街,共计2.7公里的水泥路面,***等行政村在原来基础上积极开展背街小巷的硬化,基本上实现户户通。全乡的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8.74公里,方便了群众出行。二是搞好绿化、亮化。在全乡19个行政村共安装路灯950盏。突出抓好街道两边的绿化,全乡新栽各类绿化树种1.5棵,***、***、***、***、***等行政村街道的绿化已经完成,并通过了省林业部门的验收。三是搞好配套设施建设。为了解决好村里污水乱排乱流的情况,各行政村广泛筹集资金,修建道路两侧的排水沟,农村公厕,垃圾池,共修建农村沼气1010座,排水沟近11公里,农村公厕6座,垃圾池60多个,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抓村容村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实行台帐工作法。要求各行政村根据自身情况,每月列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台帐,每项整治任务都明确具体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限,乡目标办阶段性地进行督导,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定期开展集中整治活动。要求试点村率先启动,各种大型机械对堆积多年的垃圾、杂物进行清理。三是探索农村环境卫生巩固长效机制。各行政村成立了由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的卫生监督小组,每两天开展一次沿街农户环境卫生评比,评比结果在全村显著位置公示,并在村里广播上宣布,卫生评比结果做为文明新风户的依据,调动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同时发挥农村视频系统的作用,由管理员每天调阅监控记录,把一些乱堆乱放、乱排乱流、乱扔乱倒等不文明现象每周整理一次,并由村组干部直接送到农户手中,提出整改要求。

四、抓文明工程,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

乡里加大了投入力度,对基础设施较差的村室进行整修,增添活动器材,建成农村文化大院17个,村民活动广场9个,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在全乡各行政村开展了以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好党员、五好文明家庭”为主题的精神文明评选活动,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弘扬了传统美德和社会正气,促进了农村的和谐文明。另外,乡党委、政府筹集资金12万元,在所有行政村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构成了全面的农村社会治安防范网络,保持了农村社会的持续稳定。

五、抓典型带动,带动全乡农村建设整体推进

由于各行政村基础条件和村民素质,乡党委、政府把基础好、热情高的罗庄村、宋寨村、康洼村、大闫村和庙陈村等5个行政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通过宣传引导营造氛围,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另外,对成绩显著、变化大的行政村,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在全乡树立了新农村建设典型,激发了全乡各行政村干群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篇3: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总结材料

一、乡镇文化建设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各级领导对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 农村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力度不断加强, 农村节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文化品位逐步提高, 民间传统的社戏、龙灯、庙会等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化活动逐渐复苏, 民间文化队伍发展壮大, 民营文化渐成主力军。但由于地理的、人文环境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乡镇的文化建设管理相对滞后。

1、文化基础设施薄弱, 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

由于乡镇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政府文化建设职能缺位, 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文化宣传滞后, 使一些乡镇文化建设处于“无阵地、无队伍、无作品”的“三无”状态。目前乡镇的娱乐设施和场所太少, 一些农村的电影院、文化馆、图书室都变成了商店、旅社、个体摊位;描写农村生活, 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学精品越来越少。“三下乡”活动进行的次数少, 电视节目繁多, 但真正关注农业技术、农业法规以及农经信息方面的电视节目少;出版社“三农”图书积压, 但是农民不方便看到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和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的书籍。由于文化设施短缺, 农民谈天喝茶搓麻将, 劳作经商打扑克, 也因此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 败坏了村风民风。

2、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不同程度的存在。

乡镇的文化专业队伍缺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 加之缺乏对乡镇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 引发了不良社会风气蔓延。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乘虚而入。一些地方出现诚信缺失、道德缺失, 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丧葬攀比风气较为盛行。这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目标不相适应。

二、创新乡镇文化建设管理的对策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 建立健全各项促进机制和鼓励政策是推进我国乡镇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1、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

认真落实有关文化发展的支持政策, 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力度, 把文化资金纳入到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当中, 建立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绩效考评机制, 保证合理安排、重点投入、提高使用效益。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镇为依托, 以村组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发展乡 (镇) 、村文化基础设施,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整合利用现有的乡镇文化站、村 (社区) 文化活动室和万村书库等文化设施和资源, 建立农民需要、富有特色、“一室多用”的文化活动室。同时, 在人口较集中的有条件的村庄 (村民小组) 建立农家文化院, 逐步形成镇有文化站, 村 (社区) 有文化室、组 (村庄) 有文化院的三级文化阵地, 为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活动, 放映以爱国教育、农村改革发展等为主题的电影。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 在全面实现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的基础上, 创新服务方式, 提高放映质量, 丰富乡镇农民群众的生活。对现有的万村书库要充实图书室藏书。充分发挥板报橱窗、文化墙等文化阵地的作用, 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和渠道, 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改变农民精神面貌。

2、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实践证明, 农村文化阵地, 如果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它, 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它。因此, 必须发挥文化活动的教化功能, 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 有效地帮助他们抵制封建残余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要深入推进平安村镇建设, 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和科普教育, 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 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 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推进廉政文化教育进社区, 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

3、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 利用节日和集市, 组织开展花会灯谜、文艺演出、书画展览、读书征文、体育健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发动群众广泛参与, 发掘民族民间文化,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着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形式, 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二是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 组织开展“唱红歌、读好书”活动, 深入进行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宣传教育。开展“爱祖国、建家乡”主题实践活动, 激励和引导农民自觉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或村组为单位, 按照业余自愿、形势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要求, 充分利用庙会、灯会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民间艺术展评、体育运动会等文化活动, 使农民在参与中抒发情感、愉悦身心。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 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 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文化娱乐活动,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4、组织专职队伍, 提升文化管理水平。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建设工作, 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 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中, 具有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 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因此, 必须加大选拔、培养力度, 造就一支乐于做文化工作、善于做文化工作的农村专职文化队伍。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稳定和发展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 把文化名人组织起来, 把业余的文化爱好者发动起来, 把文化骨干队伍建立起来, 加大对农村文化骨干、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 形成文化人才的集聚基地。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积极鼓励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名人成为职业文化继承人, 制定和实施优秀文化人才的奖励办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 由各级政府每月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开展民间艺人职称评聘工作,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等。

5、规范农村文化市场。

篇4: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总结材料

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以茅山老区为主,形成了一万多亩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每亩果园年增收达3000~10000元;以苏、浙、沪地区为主,形成了近10万亩的出口蔬菜基地,每亩年增收达1000~2000元;在江苏句容、云南、吉林等地,形成了4000亩左右的出口蔬菜、花卉种子基地,年出口种子100多吨,每亩年增收千元以上。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的形成,每年帮助农民直接增收达二亿元以上。受到了各地农民的普遍欢迎。现将我所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现代农业服务,帮助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围绕区域农村经济发展难题开展对外农业科技交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赴日农业研修生的派遣,使我们看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农业科技方面的差距,我们深切感受到由此而产生的压力。当时,我们便确立了要走对外农业科技交流这条捷径,以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难题。该项工作一直由所主要领导亲自抓,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班子。

介于江苏与日本同属东北亚季风气候区水田农业地带,日本相当多的地方气候、土壤、地形地貌、农业生态环境、农作物种类乃至饮食文化、消费习惯均和江苏有很多相似之处,栽培作物种类大部分源自中国,明治维新后日本与西方交往频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即开始,他们大量引进西方品种与东方品种杂交改良,农作物品种各项性能大为提高,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他们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全面开发了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优质、高效新品种和新技术。江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步入了加速现代化的进程,日本人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做的事,很多是我们现在农业生产上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积极开展与日本的农业科技交流,从日本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能适合江苏农业实际情况,有较高的成功机率。在实践中我们找到了江苏丘陵山区以经济林果和种草养畜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根据这个调整方向,我们明确了果树、蔬菜、牧草、优质稻米等引进重点。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的环境与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我们又提出了利用丘陵地区环境与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有机农业的想法,进一步围绕江苏丘陵地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以适合有机农业栽培要求的新品种、新技术作为引进的重中之重。由于以上想法符合江苏丘陵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我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顺利开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配套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般对引进国外农业新品种比较感兴趣,但往往忽视了与品种相关的栽培技术引进,良种没有与良法配套,这是很多地方造成引种失败的原因。我所则非常重视与品种相配套的栽培技术引进,如在引进草莓新品种时,引进草莓大棚栽培技术;引进巨峰葡萄品种时,引进“早川式”葡萄栽培技术;引进桃树新品种时,引进“大藤式”超弱修剪栽培技术;引进梨树新品种时,引进水平棚架栽培技术等等。新品种与新技术相组合,实现产品的优质、安全、高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实践中,我们又感到除了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外,还必须重视培育土壤地力技术的配套,否则往往品质上去了,但是单产并不高,只有做到品种、栽培技术、土壤地力三者配套,才能实现产品既优质又高产,使产品除了品质优势以外还有价格优势,确保市场竞争力。近几年来,我们加强了有关培肥地力技术方面的国外农业科技交流。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品种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近年来我所育成大白菜、甘蓝、西兰花、草莓、西洋南瓜等新品种8个,由于这批新品种选育时应用了引进的优良遗传素材,所以表现十分突出,受到了试种单位和示范农民的欢迎。

三、积极参与农业招商引资扩大对外交流成果

多年的对外农业科技交流实践,加深了我们对国外农业的了解,使我们结识了大批外国朋友,为我们参与农业招商创造了条件。除了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农业招商活动外,我所先后与日本、台湾、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企业谈成多个农业合资企业及多批农业外贸业务,如经营进出口蔬菜、花卉种子业务的中日合资企业“镇江瑞繁农艺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获农业部种子、种苗进出口经营许可批准,年出口种子100余吨,出口创汇50多万美元,是江苏省最大的一家蔬菜、花卉种子进出口企业。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每年为农民直接增收300多万元。该企业连续三年被评为镇江市级龙头企业,成为当地农业招商及我所对外农业科技交流的一个闪光点。对外农业科技交流促成了商贸,商贸又增大了对外农业科技交流强度和对外农业科技交流成果的推广,通过该企业的运作,开拓了我所对外农业科技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

四、建立科技示范园引领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我所不仅有专门人员从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使国外成果能够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尽快实现本土化,还十分重视再创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将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省、市政府、省友协及农林、农业资源开发、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所按江苏丘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求,1997年以来,先后在茅山老区建设了应时鲜果、种草养畜、有机农业等四个科技示范园区,其中直接经营面积2200亩,与当地农民共同经营2000亩(三、四年内将扩大到6000亩)。通过在产区建立科技示范园,及时展示对外农业科技交流成果,“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示范园区周围迅速出现了再创新成果的辐射带,绵延达10多公里,句容市上万亩农田实现了亩年纯收入3000~10000元的高效,3000多农户因此达到了年人均纯收入超1000美元的小康标准。

“十一五”以来,我所以科技示范园区为阵地,共开展技术培训、讲座、现场指导1500多次,接受指导和培训4万多人次,接待参观学习人员6万人次。组织专家10多次参与省市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活动。从农民中指导和培养了全国劳模春城葡萄带头人方继生和大卓桃带头人杨修林,省劳模白兔大棚草莓带头人纪荣喜和蔬菜花卉带头人贡承香等20多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头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5年10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来科技示范园及周边农户果园视察,深入了解我所对外农业科技交流成果的示范推广情况并亲切指导,给我们以很大的鼓励。

五、启动农业现代化试点,探索农民实现小康的新路子

篇5: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总结材料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民主议事 村务公开 全面建设和谐新农村

我们xx乡共有33个行政村,4万人口,6.2万亩耕地。几年以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了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为重点的制度建设,把它作为全乡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核心工作来抓,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全乡33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选举了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议事会,农民群众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全乡呈现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乡33个行政村通过去年村两委换届选举都选出了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团结战斗的村两委班子,使我乡的基层组织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是乡党委政府并没有对此盲目乐观,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村的长期稳定发展仅靠一支班子队伍是远远不够的,成功地选出村两委班子只是完成了工作的第一步,而在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础上,实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从而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群众团结一心奔小康的必然要求。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可充分实现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是群众所需、政策所引、民主所趋。因此,我们乡党委政府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后,决定把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作为实现农村自治的核心内容来抓,切实摆上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二、明确条件,民主选举成立组织

为了使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议事会在产生后能真正发挥作用,从理财小组和议事会的产生到理财、议事过程都必须充分体现出“民主”两字,为此,我们首先经群众大会表决,制定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民主议事会成员的资格条件,即:必须是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有参政议政能力和相应的政策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主持正义,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乡党委要求各村的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都必须经民主选举产生,各村的理财小组和议事会选举都必须由管区第一书记负总责,亲自严格把握选举的各个环节,真正把民主落到实处。乡党委还规定:各村的两委干部不得成为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成员,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成员要按照村民的居住区域或生产区域,按照各个姓氏宗族的大小,按照文化年龄层次等几个原则分配名额,每户一张选票选举产生。在经民主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议事会后,及时明确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要求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定期评议村委会成员,对多数村民代表不信任的村委会成员,可劝其辞职或提请村民会议予以罢免;改变或撤销村委会不适当的决定;讨论决定本村公益事业,重大经济项目的承包和宅基地使用等方案;参与讨论村里重大事务,及时反映村民的意愿和要求,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积极向群众宣传,带头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上级决议以及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的重大事项;支持帮助村委会开展工作;联系群众,融洽关系,化解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现在全乡33个行政村全都选举产生了由1015人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

三、规范运作,确保实现民主管理。

为了避免出现议事会产生后各村出现议事会事实上对抗党支部,甚至凌驾于党支部之上的情况发生,乡党委从三个方面对议事会进行了准确定位,充分体现出了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议事会是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这个关系。

1、定程序。议事会必须由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或由2/3以上村民代表提议决定并有3/4以上的议事会成员参加才能召开,议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两委成员列席参加。会议议题一般应在会前三天通知议事会成员,议事会成员要主动广泛征求村民对议题的意见和要求。在会上村委会主任要首先通报前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和村级财务政务情况,对上级安排的工作,议事会要讨论如何确保任务完成,对村级的重大事项,议事会成员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

2、定议题。每次会议的议题要由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或由2/3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决定,不能由议事会成员想议什么就议什么。会议议题应主要讨论决定村里的社会公益事业、重大经济项目的承包、基础设施建设、宅基地的统一规划使用、解决影响本村稳定和经济发展矛盾的工作措施等。

3、定规则。议事会议事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少数服从多数、民主集中制原则,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要由与会成员半数以上通过方可有效。凡议事会通过的决定、决议要向全村群众公开,由村委会负责实施,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或另作决定。议事会成员要带头宣传贯彻会议通过的决定,帮助支持村委会开展工作。会议要有专人记录,并存档备查。

为了使议事会充分发挥作用,乡里成立了一支由政工书记任组长,信访、经管站、土管所、司法所、派出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党建工作队,对各村的民主议事会实行垂直管理。要求每个村每月必须召开一次议事会,会后要把议事的情况书面上报乡党建工作队,并对各村的议事会工作情况不定期抽查,形成了一个对议事会长期有效的约束管理机制。议事会的有效运行在维护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2月份,我乡西江店村决定抓住“村村通”这一契机,计划修建村级公路6.2公里,但在高达25万元的公路配套资金筹集和管理的问题上群众意见不一,修路工作难以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村党支部组织本村民主议事会成员就修路问题召开了议事会,进行了讨论。到会的15名民主议事会成员首先一致同意修建公路;在配套资金筹集问题上,有的成员说可以全村群众集资,有的成员说可以卖掉村里的老学校和发包村集体果园。最后经过表决,以10人同意的结果通过了第二种方案;在修路款的管理问题上,通过村民代表选举,成立了修路资金管理委员会,负责修路资金的管理,村两委只负责组织、规划、协调、实施工作。修路资金管理委员会及时向村两委和议事会汇报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定期向群众公开。议题讨论通过后,西江店村的群众很快统一了思想,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现全村的公路建设已经完成。据统计,今年以来,全乡通过民主议事会顺利解决重大村务问题169个,解决村与群众矛盾问题16个,处理遗留问题29个,扫除经济发展障碍37处。

四、严格监督,切实推行村务公开。

我乡在抓好民主议事的基础上,狠抓了村务公开,各村设立13块固定的专用村务公开栏,乡分别为每管区选配了一名专职会计,各村民主选举了民主理财小组,每村明确了3名德高望重的社会监督员,负责对本村村务公开情况进行监督;乡政府规定每月10日为“村务公开日”。各村将上月帐目以及其他村务集中公布,由监督员对群众进行公正解释,由管区会计拍照立据,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我乡实行“三严”抓村务公开,即严格公开内容、严格公开时间、严格公开程序。公开内容:村财务收支(要详细注明每笔财务收支情况)、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党员发展、宅基划分等常规公开内容,以及土地征用及补偿、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一事一议”筹资、村村通油路等政策落实情况。严格公开的程序:民主理财小组先行审核村委会的收支项目,而后由村委会提出公开的具体内容和方案,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确认,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公开方案进行审查,经村两委会讨论决定后由村委会进行公开。公开后,村两委成员虚心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解答有关疑问,对多数村民不满意的,涉及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我乡虽然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兄弟乡镇的工作和上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乡镇的先进经验,全面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各项制度,努力提高我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全面推进我乡的稳定和发展,努力构建和谐xx。

文章

来源莲山

篇6: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总结材料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生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要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拿出新举措,坚持整合力量、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扎扎实实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长期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呈“大而化之”的倾向,主要以开大会、听广播为形式,以讲大道理、念文件为内容。近年来,虽然电视、广播等媒体日益普及,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但是这种大众化的传播教育,对解决农民的思想实际问题贴近性不强,分层施教不够。

努力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贴近实际,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村实际出发,从群众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不讲空话、套话,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实在,更加深入。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农村火热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展示美好前景、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共同奋斗,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和实际生活,与群众建立深厚感情,使群众亲之信之,使各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不断丰富工作内容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以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当前,重点抓好十七大精神在农村的学习、贯彻和落实,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农村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针对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取得的成就,用群众身边的巨大变化教育群众,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把广大群众的认识统一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建设富裕、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

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的共同理想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教育农民克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敢闯敢干、开拓创新的观念;克服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的思想,树立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观念;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观念;克服盲目乐观或畏难消极思想,树立脚踏实地,迎难而上的观念。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着力加强民主法制教育,继续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推进民主治村进程。认真贯彻《农业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农民守法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篇7: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总结材料

一、乡镇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系

乡镇企业的概念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 到90年代末期, 全国乡镇企业占到农村经济总量的2/3, 约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1/3。2005年, 乡镇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突破46000亿元, 年平均增长11.5%, 占到了全国GDP的25.6%。“十一五”期间, 预计乡镇企业增加值以年均9.6%的速度增长, 2010年将达到67400亿元左右。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在这四个方面, 乡镇企业起着重要作用。

1.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六字方针中, 首要的是生产发展, 没有产业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就没有经济基础。发展乡镇企业是发展农村产业的重要途径。首先, 乡镇企业充分利用了农村的各种资源, 延长了产业链, 改变了单一的农村经济结构, 奠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次, 乡镇企业安排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 目前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达到1.4亿人, 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第三, 通过补农资金, 支持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据统计, 乡镇企业“十五”期间每年补农资金达到156亿元, 加上农民从乡镇企业所得工资中用于补农的部分, 每年补农资金可达到300亿元。第四, 增强了地方财力, 扩大了财政支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能力。2005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缴税金达到4200亿元, 约占全国工商税收的20%左右, 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更高。

2.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集聚和小城镇发展。

改善农村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之一, 但是, 从长远眼光来看, 改善环境要与农村城市化结合起来, 特别是发展小城镇。近几年, 全国各地以特色产业为主体,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与延长产业链相配套的企业不断聚集, 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目前, 全国乡镇企业各类园区有近3万个, 入园企业136.8万家, 园区实现增加值已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20%以上。例如, 目前, 浙江有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601个, 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 100亿元以上的37个, 这些产业集群共涉及28个工业部门。在山东沿海的青岛、威海、烟台等城市, 水产品加工、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加工已具有相当规模, 成为我国对日、韩等国农产品出口的基地。在河北, 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就有167个, 实现增加值1500亿元以上。北京郊区农村工业园区的发展一方面加强了原有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了中心城镇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 工业园区又逐渐形成新的人口集中地, 孕育成为新的小城镇。目前, 京郊65个重点乡镇工业区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第二产业的聚集地, 并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促使工业区周边乡镇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的发展, 为第三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有力的推进了京郊小城镇的发展。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化趋势已成为带动乡镇企业增长的骨干力量, 同时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困难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农村公共产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水利设施、广播电视、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毫无疑问, 政府在使用财政力量为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 单纯依靠政府财力对于近8亿农村居民来说是杯水车薪, 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而通过发展乡镇企业, 可以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有力的支持。《乡镇企业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显示,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 20多年来乡镇企业直接在农村社区内部支援农业投入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基金高达2000多亿元, 相当于国家同期对农村投入的80%。农业部制定的《乡镇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改善农民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保健等生活条件。支持和鼓励乡镇企业投资农村交通、通讯、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乡镇企业通过制定和完善厂区规划、改善厂区环境等方式带动所在地乡村面貌的改变;支持乡镇企业投资农民的住宅建设, 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支持乡镇企业加大环保投入, 开展清洁生产, 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4.乡镇企业的发展培育了新型农民。

乡镇企业吸收了1.4亿农民就业, 改变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把科技意识、合作意识、民主意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导入千家万户, 帮助农民破除小农经济思想, 树立市场意识和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观念, 增强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培育了一批农民企业家和具有现代生产和经营知识的新型农民。

二、乡镇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的典型经验

1.典型经验一: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华西村现有人口30340人, 面积30平方公里。40多年来, 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华西特色发展之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示范和表率。几十年来, 华西村一直坚持走集体化、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 到2005年底, 已拥有7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 年销售额超过300多亿元, 华西村民资产最小的人家有100万元, 最多的人家有1000万元, 走上了从“三农”到“三化” (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 的康庄大道。

华西村成功经验的首要之处在于立足自身实际, 积极壮大集体经济。但是, 华西村所搞的绝不是“一大二公”的传统集体经济模式, 而是既保留集体经济精华, 又吸收现代股份制经济优点, 形成了一种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型经济形态。

其次, 华西村坚持依法治村、民主建村, 运用法律手段和民主程序, 做到依法办事, 制度管人,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广泛调动村民积极性和创造性, 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规范有序、协调稳定、人心所向的社会局面。从制度建设的层面保障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和谐发展。

第三,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 华西村始终没有忘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使村民始终遵守不赚不义之财、不干违法之事, 不断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做到了村民与村庄的共同发展, 培养了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2.典型经验二:

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位于首都西南40公里, 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 粮田1360亩, 共有910户、2700多口人, 党员460人。改革开放以来, 韩村河村艰苦创业, 走出了一条以建筑业为龙头, 集体经济全面发展, 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三个文明建设显著提高的发展之路, 创造了年产值达30亿元, 上缴国家税金2亿元的辉煌业绩, 昔日贫困落后的韩村河村已经被建设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备、各项产业蓬勃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韩村河村成功经验的首要之处是坚持产业先行, 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无资金二无资源的情况下, 由村里仅有的30多名泥瓦匠组成了韩村河建筑队, 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多年来, 韩村河村根据集团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 不断调整企业生产结构、拓宽企业经营领域, 由单一的建筑施工向多种相关产业和特色产业延伸。目前, 韩村河村的经济发展已涉及建筑设计、施工、房地产开发、装饰、安装、市政、水利、水电、旅游、特色农业等多种产业, 实现了以建筑业为龙头, 带动一、二、三产业连锁共振, 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全村实际拥有总资产28亿元, 可支配流动资金10亿元。韩建集团经济的迅猛发展, 有力地保证了韩村河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项工程的巨额投入。

其次, 韩村河村把企业发展与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结合起来。韩村河村与韩建集团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到2004年, 韩建集团累计投资5.3亿元, 建成了581栋别墅楼、21门公寓式多层住宅楼, 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全村910户2700多口人全部住进了新居, 人均住房约68平方米, 旧村改造全部完成。新村建设使韩村河村节余出的土地全部恢复为耕地或苗圃园, 使原来村民住宅参差不齐, 村内环境脏、乱、差的韩村河村变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花园式的新农村。

第三, 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坚持办好教育。当年, 韩村河建筑队挣得的第一笔钱, 就投在了村小学的建设中。1993年到1995年三年间, 村里又投资3000多万元, 建成了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为一体、可容纳3000多人的村教育中心。这些年来, 韩村河村通过岗位培训、业余进修、正规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 共培养各类人才1000多名。

3.典型经验三: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兴十四村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 甘南县城东南17公里处, 西临内蒙古自治区, 是1956年由山东临沂地区移民响应党中央开发北大荒号召组建起来的移民村。刚建村时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 固定资产一分钱没有的最贫困村。现已发展成为幅员3.3万亩, 其中耕地1.68万亩、树林1.13万亩、草原4000亩, 198户村民、956口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兴十四村的成功经验的首要之处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1985年, 兴十四村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经验的情况下, 建起了一座加工鲜奶的乳品厂, 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终于在荒滩上探索出了一条农副产品就地转化的发展新路。目前, 该村已发展成为拥有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10亿多元总资产, 集农、林、牧、机、加、旅游和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富华集团。2006年, 全村总收入达到7亿元, 总资产达到10.5亿元, 年人均纯收入实现1.5万元。

其次, 引进人才, 依靠科技创新, 发展乡镇企业。为了引进科技留住人才, 兴十四村不惜花大血本, 几年来, 他们先后以10万元到20万元的年薪从哈尔滨、上海、浙江等地聘请了26名生物、化工专家, 作为村里的科技顾问, 使兴十四村村办企业形成以生物工程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系列, 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 填补了国内空白。

第三, 在富裕农民的同时, 实施民主管理。兴十四村制定了全面细致的村规民约, 印制成小红本下发到户, 村干部带头执行, 违反规定一视同仁、一律处罚。村级班子长期坚持走访制度、民主决策、村务公开、党员服务区制度, 定期向村民公布村级政务财务情况, 让村民参与村级管理。

三、乡镇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规律分析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薄弱, 近期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和城市工业的投入来建成新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乡村将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只有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机能, 通过产业的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通过上述乡镇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的典型经验, 可以看出乡镇企业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客观存在一种互动的规律。因此, 建立乡镇企业与新农村互动的机制是乡镇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1.互动规律一:

乡镇集体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就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从以上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来看, 成功经验不拘一格, 但途径却很一致, 即通过发展乡镇集体企业转移农业劳动力,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支持。可以说, 没有乡镇集体企业的发展, 就不可能有农村的新面貌。乡镇集体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拓宽了生产领域,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另一方面, 为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在以上三个典型村中, 农民居住条件、富裕程度甚至超过了城市居民的水平。农村的社会保障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但是, 在典型村的事例中, 我们也看到一个重要的问题, 就是这些村一直坚持走集体经济的道路, 乡镇集体企业的收入可以通过村企间转移支付的方法用于新农村建设。这一方面说明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发展非农产业还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提出一个问题, 就是对于许多地区农村没有集体企业的条件下, 如何发挥乡镇企业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柱作用。

2.互动规律二:

乡镇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载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对于大多数农户承包土地, 分散经营的农村来说, 组织是一件困难的事, 既不能退回到传统的集体经济中去, 又不能靠一家一户进行新农村建设。从典型经验来看,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 可以建立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农业产业链是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乡镇企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类企业以农产品为原料, 整合农村各种资源, 与农业有着天然的联系。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分散的农户, 实现农业产业化, 可以使农业取得规模效益、技术效益、深加工效益。同时, 通过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农民技术培训、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的投入, 一方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另一方面, 通过一定的利益连结机制, 保证农民的利益。

3.互动规律三:

新农村建设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 乡镇企业的运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市场需求结构迅速升级, 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广泛流动, 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 企业面对更多更强的竞争对手, 使得多数乡镇企业处于不利的发展地位。二是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宏观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逐步实施, 微观上私营企业已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 使得乡镇企业越来越难以借助城乡分割和集体优势发展。三是企业运行的政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 由于国家制定严格的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 乡镇企业不能再依靠粗放经营, 滥采资源和不顾环境的发展路径。

由于环境的变化, 乡镇企业的传统发展空间被大大压缩了。但是, 新农村建设却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包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能源工业和环保材料工业;承担农村基本建设, 建材、建筑、水利设施、园林绿化等工程。

4.互动规律四:

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导向是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建设新农村这一指导思想是统管三农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 改变了过去的单纯经济观点。目前, 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乡镇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未能承担起它的社会责任, 以至于环境破坏严重, 劳资问题突出。这与早期发展阶段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有关。上述典型经验都是在乡镇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 强调并突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所以, 新农村建设为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乡镇企业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 要注重综合发展, 主动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形象, 既要在宏观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作用, 又要符合微观和谐发展的要求, 这是新农村建设, 也是新时代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新要求。

[本文是北京市教委课题《乡镇企业在京郊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支持作用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立群, 许清正.工业反哺农业若干问题述评.经济学家, 2007 (2)

[2].刘景章, 彭少斌, 郑仕华.普宁模式: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样本分析.经济透视, 2006 (12)

[3].宋柄坚.长三角新农村建设实证分析和经验启示.浙江经济, 2007 (2)

[4].陈铭勋.初创新农村建设雏形.发展研究, 2007 (4)

[5].余树华, 官欣荣.从湛江经验谈新农村建设工作面临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7第九卷

[6].钟智利, 纪韬, 邓春辉.韩村河村的发展经验对辽宁省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6 (12)

[7]林汉川.华西村:中国新农村的方向.新华网, 2006.2.4

[8].徐璞英.国外农村建设的有关经验和做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料专集.资料通讯, 2006 (4)

上一篇:中国梦基本内涵下一篇:医院搞笑半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