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对抗效力何处寻

2022-09-11

我国《物权法》第24条的规定, 准不动产物权的变动采取的是登记对抗效力, 也即准不动产买卖合同的履行产生权利变动, 但未经登记, 不具有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然而, 最高的人民法院于2012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的案件适用法律问题解释》 ( 以下简称法释【2012】8号) 第10条对准不动产的变动规则进行了进一步解释: 受领标的物的买受人在标的物已为第三人办理的所有权转移登记前提下, 有权利要求将标的物所有权转登记在自己的名下, 这表明所有权的转移登记并未产生对抗效力。

民法学上一般认为, 汽车和航空器、船舶比动产价值高, 所以在法律上视为准不动产, 物权变动应以登记作为公示方法。但, 法律对汽车、航空器和船舶准不动产的规定登记制度, 物权变动如果未到登记部门来进行登记, 就没有社会公信力, 就不可对抗善意的第三人。但是在登记效力上却没采用登记的生效主义, 这是考虑到航空器、机动车和船舶本身具有的动产属性。物权的变动并不是登记时发生的效力. 依本法规定, 所有权的转移一般交付时会发生效力。在这里, 法律所保护的是第三人的权益。例如: 甲与乙订立了买卖合同, 将自己的汽车卖给了乙, 并交付给了乙, 但未办理过户登记手续。之后, 甲又将此汽车卖给了不知情前述交易的丙, 双方到相关部门办理了汽车过户手续。在这个案例中, 如果乙后面向丙主张物权所有权时, 法律是不予支持的。根据《物权法》第24条的规定, 乙由于没有办理汽车过户登记手续不能对抗丙。

因此, 该规定表明: 受领交付人在已占有准不动产的情况下, 不管后来的买受人是否与出卖人办理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 都不能以前述登记行为的进行而对抗实际受领人的请求。登记不能对抗实际受领人的请求, 登记对抗效力在该条的规定消失了。

登记对抗效力这一制度虽具有合理性。但是其在物权法的理论体系中却存在着 漏洞, 因此, 该规则应 该予以改进。

我国的《物权法》的第24条立法目的保护善意的第三人的利益, 为了保护所信赖的利益, 因而在未登记情况下, 赋予了第三人的对抗特殊动产的占有人权利, 此种权利的价值性和正当性, 是值得我们来推敲和探求的。最先, 登记对抗的正当性存在着问题。从一般来说, 登记的对抗主义就表明优先性和排他性。意思就是说买受人权利不具优先性和排他性, 已交付买受人没经登记则不可对抗善意第三人。买受人在登记对抗效力下所取得的所有权却并没有达到圆满状态。这就与作为绝对权的所有权的性质相悖。

为解决这一问题, 应该抛弃登记对抗效力制度, 将登记生效主义从不动产贯彻到准不动产中。在准不动产的物权变动中, 采用登记生效主义, 使得交付不发生物权变动, 登记是其发生的物权的变动要件, 不经登记则不可在当事人间产生物权变动的效果, 更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使准不动产权利变动的登记具有完全的公信力。这样, 买受人在交易中办理所有权登记转移手续时才能取得对准不动产的所有权。且此时其所拥有的对该准不动产的物权达到圆满装填, 完全符合所有权应具有对抗第三人效力的基本法理。

登记生效主义模式下, 登记既是物权变动的要件, 又能对第三人产生对抗效力。因此, 买受人所拥有的是一个能够产生对抗效力的所有权。买受人为了取得所有权, 就必会办理物权转移的登记手续, 出卖人再与第三人就同一准不动产进行交易时, 第三人通过查询等方式知晓准不动产的权利归属, 就不会同其进行交易。那么,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登记生效主义奉行强制公示的方法, 且要求建立完善而连续的登记生效的制度, 能够有效的预防欺诈, 保护交易安全。这种制度安排既能够平衡买受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利益, 另一方面也对国家及时准确的掌握准不动产的权利归属带来了便利, 从而有利国家对这类利益秩序及财产归属来进行管理, 以便维护了社会秩序正常的交易秩序。

此外, 还必须明确登记请求权。所谓的登记的请求权, 就是登记权利人对义务人享有的要求他履行登记义务权利。在权利人要求登记的过程中, 合同的当事人的一方, 则有义务来办理所有权的转移登记的手续。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另外的一方则往往有其协助为办理手续的义务。另外对于登记的请求权内容, 应该包括登记的更正的请求权及请求的登记的权, 而前面一种请求权则又包括: 不当登记的更正请求权、不当注销的回复请求权和不当登记的注销请求权的三种情况。

关键词:登记,对抗效力

注释

11 找法网.<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第24条>, 最新物权法全文专栏[EB/OL].2013.

22 <最高的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的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新闻发布稿, 2012.

33 陈益青.特殊动产所有权变动的公示方法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13 (1) :149.

上一篇:普济消毒饮配合腮肿两样膏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20例下一篇:安德罗诺沃文化与中国新疆以及中原关系——读库兹米娜《安德罗诺沃人群与中国新疆以及中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