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

2022-12-04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制度的使用越来越多。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或从事某一工作的人员起到约束作用,这是他们行动的标准和依据。那么你真的知道如何制定制度吗?以下是小编收藏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

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摘要】: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整个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无庸置疑的。从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既不适应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也不适应整个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自身步履维艰,进程大大滞后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有关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处于“弱势”地位,可以说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本已滞后的改革实践。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对发展社会保险乃至社会保障理论,以及推动实际工作都不无裨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此,笔者将在对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具体思路、近期方案及长期规划。本文正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公务员养老保险相关理论述评:在对有关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各种理论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行政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梳理和评析的基础上,探讨各学派社会保障理论对我国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第二章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回顾:本着以古鉴今的原则,回顾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同时以标志性事件为坐标,将其细分为六个时期并逐一分析其特征。第三章我国部分地区公务员养

老保险制度改革述评:对我国部分地区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具体改革做法进行比较研究,并深入分析相关改革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简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对世界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其各自存在的长处与不足、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对我国当前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第五章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依据及原则:阐述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及指导原则,提出要建立既体现公务员职业特点又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衔接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第六章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和长期规划:在深入分析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背景的前提下,提出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短期方案与长期规划,即:短期内建立由与企业职工同等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作为政府雇员的职业养老保险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金构成的三支柱公务员养老保险体系;长期目标则是建立由国民养老保险金、职业养老保险金、互助养老保险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金构成的四层次公务员养老保险体系。【关键词】: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842.6 【目录】:中文摘要7-9英文摘要9-11绪论11-26

一、研究背景及

意义11-131.1研究背景11-121.2研究意义12-1

3二、研究动态13-162.1国外研究动态13-142.2国内研究动态14-16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63.1研究目标163.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6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6-184.1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16-174.2可行性分析174.3本论文的特色及创新之处17-18

五、相关概念释义18-265.1社会保障的定义18-205.2社会保险的定义20-225.3商业保险的定义22-235.4养老保险的定义23-245.5互助保险的定义245.6公务员的定义24-26第一章公务员养老保险相关理论流派述评26-

51一、社会保障经济理论演变历程26-401.1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26-271.2德国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27-281.3以政府干预为主要特点的现代西方经济学281.4福利经济学理论28-301.5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理论301.6福利国家理论30-311.7公共产品理论31-331.8当代消费理论331.9新自由主义经济学33-341.10公共选择理论与代理理论34-351.11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35-361.1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原理与国家保险理论36-40

二、社会保障国家政治理论演变历程40-452.1新历史主义学派402.2费边社的福利国家理论40-412.3民主社会主义福利理想41-422.4“国家调整论”与“国家责任论”42-432.5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政治理论的最新发展43-4

5三、其他相关学派理论45-483.1西方生育理论453.2老年社会学理论453.3死亡变动理论45-463.4法学理论46-48

四、各学派社会保障理论演变的启示与借鉴48-514.1各学派社会保障理论演变对我国理论研究的启示48-494.2各学派社会保障理论的实际借鉴意义49-51第二

章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障(险)制度的历史回顾51-69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公务员养老保障(险)(1949年前)51-

53二、新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的初创阶段(1949-1956年)53-5

5三、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的调整阶段(1957-1966年)55-56

四、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的倒退阶段(1978-1992年)56

五、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的恢复阶段(1978-1992年)56-59

六、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起步阶段(1993年后)59-69第三章我国部分地区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述评69-86

一、各地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69-70

二、部分地区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具体做法70-822.1深圳市公务员养老保险的具体做法70-722.2海南省公务员养老保险的具体做法72-742.3上海市公务员养老保险的具体做法74-772.4宁波市公务员养老保险的具体做法77-792.5湖南省公务员养老保险的具体做法79-8

2三、各地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82-86第四章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简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86-12

5一、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的主要类型87-941.1按国家发展程度划分87-881.2按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渠道划分88-901.3按养老金水平的确定与给付方式划分901.4按缴费和待遇是否与个人收入相关划分901.5按养老保险金体系的构成以及政府是否直接参与划分90-911.6按领取养老退休金的层次多少划分91-921.7按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划分921.8按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划分92-931.9按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划分93-9

4二、部分主要国家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简介94-1172.1英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94-962.2美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96-1002.3法国的公

务员养老保险制度100-1032.4德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103-1052.5日本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105-1092.6新加坡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109-1122.7泰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112-1142.8智利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114-117

三、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共性、改革动态及启示117-1253.1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共性117-1183.2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趋势118-1223.3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122-125第五章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依据及原则125-1

42一、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125-128

二、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依据128-1362.1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128-1332.2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依据133-136

三、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36-142第六章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和长期规划142-187

一、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背景142-1461.1我国公务员传统退休养老制度142-1431.2企业职工统账结合型养老保险制度143-1441.3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冲击144-146

二、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及具体方案146-1582.1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146-1472.2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147-158

三、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长期规划158-1773.1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的长期制度安排158-1673.2我国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具体安排167-177

四、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配套制度安排177-1874.1人事退休制度177-1814.2工资福利制度181-1824.3税收制度182-1844.4法

律制度184-187结语187-190参考文献190-197后记19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二篇:我国公务用车改革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逐步加强,纵观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历程,不难发现公车改革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且政策性强的改革任务。本文首先以公务用车政策改革为基础介绍我国公车改革的整体情况,继而分析整个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在借鉴国外公务用车管理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关于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公务用车 改革 分析研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重新修订了公务用车的使用配备标准,号称“史上最严格”的新一轮公车改革已经启动。这一消息无疑给公车改革带来了良好契机,在大环境的支持下,总结公车改革18年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适合我国公车改革的对策,为政府有效解决公务用车管理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另外,公车改革与社会民生相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促进社会和谐就需要我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共建和谐社会,采取得力措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化交通服务逐步改善以及私家车的日益普及,从总体上来看,推进公车改革的社会和客观条件已经逐步形成。

一方面,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政府认清形势。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已经进行了 18年,在这18年里,不少地方都进行了关于公车管理问题的改革,但是到目前为止公车私用、公车消费支出高等现象仍然十分普遍。从前期中央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及公车支出情况可以看出,公车消费在职务消费总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的比例, 如此高的公车支出,浪费的是纳税人的血汗钱,难免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另一方面,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改善政府形象。公务用车改革不仅节约了行政成本、降低了财政负担,而且还能促进领导干部平民化,打破了某些领导干部的“官本位”、“特权”思想,让官员和老百姓一样,自己打理出行问题,对行政官员了解民情、融洽干群关系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众满意度,体现了社会公平,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逐步加强,针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现综述如下: 我国公务用车改革思路目前有两种,一种是公车货币化模式改革;另一种是公车非货币化模式改革。其中,公车货币化模式包括半货币化模式和完全货币化模式;公车非货币化模式主要体现在公车集中管理和加强监管方面。

公车货币化模式是现阶段应用广泛却争论不一的一种改革模式。南刚志(2007)在《公车改革货币化模式评析》中肯定了该模式在减小公车规模、抑制公车私用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后,也理性分析了其在降低行政成本及体现社会公平方面的欠缺。同时也有学者认为货币化改革中补贴金额的划分标准没有合理合法依据,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滋生腐败现象。

公车非货币化模式是指在保证公务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所有公务用车及其使用所产生的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并用特殊标志将公车与其他车辆进行区分,规范公车管理,公开公车监管和处罚办法的管理模式。该模式主要体现在公车集中管理和加强监管两个方面。

公车集中管理是指政府专门设立一个机构将车辆全部收纳进来,统一调度和管理。宾小山(2005)在《简论政府公车改革的基本思路》中提出公车集约化管理是针对目前我国公车体制中分散管理,造成运输成本上升等特点所制定的改革思路。由于是立足于我国现有体制特点基础之上的改革方法,因此,该思路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较易被改革对象所接受。公车集中管理不仅减轻了财政压力,有效地遏制了 “车轮下的腐败”,而且还妥善解决了司勤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有支持者就必然存在反对者,在有学者对该模式认可的同时,也有学者对该模式表现出了担忧,李兵(2006) 认为这个思路缺乏内部竞争,难以保证有效的执行力和服务质量,另外,由于需重新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因此增加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度。

加强公车监管,主要是政府针对公车的使用管理方面进行的严格限制。针对这一思路,余诚(2008)认为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幵市场的改革就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改革,加强公车监管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破坏了社会利益均衡,容易发生改革反弹的情况。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追溯我国政治渊源,靠政治运动、喊口号提出的,虽然肯定了它在减少管理变革成本方面的作用,但也提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改革,容易反弹回改革前的样子,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弊端产生,达不到预想的改革效果。

除了上述介绍的主要改革模式以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其它的改革思路。王明珠(2009)在《从利益均衡分析看公车改革的出路》中提出了公车市场化改革,并分析了这种模式的两种形式,即“公车租用”和“私车公用”,并阐述了这两种形式的可实施价值。

2.国外研究综述

经过查阅文献发现,西方国家没有专题理论研究公务用车问题,但是各国在公车管理上都制定了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制度。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已经成熟的公车管理经验将其运用于我国的公车改革。国外对于公车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规范公车购置预算管理

在法国,政府各个部门的购车预算必须首先由政府各部委在制定年度预算方案时提出申请,由“国有汽车购置委员会”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再由代表政府的“国家采购联合总会”统一购买。在比利时,政府部门按照公务用车用途的不同将符合购买条件的公车分为7个级别,并对每个级别公车的可购买的最高价格作出了限定。同样,在采购车辆前需要提交报告,告知购买用途以及所需的级别,最后将报告提交财政部等待审核。这样多层级限制公车采购和配备,相当大程度地缩减了财政开支。

(2)严格控制公车配备数量和规模

在日本,严格控制公车配备数量。政府通过发放交通补贴的形式鼓励公务人员外出办理公务时乘坐电车、公汽、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对公车的使用,并且在发放补贴时规定以最短的距离所需要的交通费为准则,实报实销。

(3)强化公车监管严防公车私用

在美国,为了严防公车私用,联邦政府规定每次用车记录都必须登记在册,详细记录车辆使用情况;瑞典推行的“公车监控系统”,也有效遏制了公车私用情况的出现。

3.对相关文献的小结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总结可以发现,公车改革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我国学者对于车改的探讨,也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相对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究还是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首先,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一个方面的分析,比如将公车改革等同于货币化改革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比较单一。其次,观点片面,缺乏辩证思考和系统论证,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比较普遍。最后,过于注重借鉴其他地区的改革经验,忽视了本地改革环境和实际情况,没有因地制宜地制定改革方案,提出的对策不够切中要害,缺乏可操作性。

二、我国公务用车改革

(一)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历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纵观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历程,以公车政策改革为基础延伸至地方公车改革实践,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轮改革(1994年——1998年) 1994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财政对行政投入的增多使得各级政府部门对公务用车的需求也逐渐增大,同时,公车在使用过程中也滋生出部分官员攀比汽车档次、公车私用等腐败问题,因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了《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规定》首次明确不同级别官员的用车标准,限制了进口轿车的购买量,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国家财政开支,遏制了部分干部盲目攀比的不良倾向。

1997年,中纪委、监察部首次提出公务用车货币化方案,在此背景下,深圳、珠海、中山等地也先后自发进行公务用车改革探索。

1998年,黑龙江省大庆市成为第一个在市直机关实行公务用车改革的党政机关,此次车改不仅涉及多个部门,而且还制定相关规定规范公务活动,加大了用车监督力度,成为全国车改的领头羊,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庆车改没能继续推广。同年9月,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方案》以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为目标,逐步实现部分中央机关陆续改革的计划。

首轮公务用车改革涉及范围较广并且均以各地自发探索为主,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在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效果也不够理想,但作为全国车改的第一块试验田,这一阶段的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公务用车改革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第二轮改革(1999年——2003年)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通知》更加明确的规范了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对公车的使用,并且详细规定了公车釆购标准及对领导干部配车的价格限制。

2000年,江西省定南县在总结黑龙江大庆车改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试行对该县公务用车的改革,以期实现缩减机关财政开支,遏制车轮上的腐败的最终目标。

2001年,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从单个乡镇幵始新一轮车改试点。同年4月,湖北省老河口市实行了公车货币化改革,老河口市的公车改革在借鉴其它地方车改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地依次推进,平稳过度,逐步完善,在当时被认为是获得较好效果的一次改革。 2002年,山东省泰安市提出将各个机关公务用车统一交由机关后勤公务用车管理中心集中管理,所有公车交由公车管理中心集中调配使用,这也是第一次提出将公车集中管理的公车改革方案。同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通过控制车辆编制、限制车辆采购标准和数量以及鼓励公车租用等方式在保证公务活动正常进行的同时对公车施行创新式改革。

2003年,为了进一步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促进党政机关廉洁高效,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规范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并且将公车改革纳入其中。

第二轮的公务用车改革充分总结了第一轮公车改革的经验教训,较之第一轮自发探索车改而言更有计划和组织;这一阶段的公车改革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探索出一条公务用车社会化、市场化的创新之路,对推动全社会的公务用车改革作出了贡献。

3.第三轮改革(2004年——2007年) 2004年,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迅猛,随着汽车销量和车型种类的增加,我国的汽车销售价格也随之下降,因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了《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再次明确限制用车编制和规范采购标准,但对于公车编制和配备标准没作出新的规定,仍沿用了 1999年制定的标准。同年,部分国家机关会同北京、上海、安徽、广东、山东、湖北等多个省(市、区)均以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的方式竞相幵展公车改革试点工作。

新规定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全国各地公务用车改革进程。然而,2005年,就在各地因地制宜进行车改之际,国家有关部门通知即将推行公车改革的政府机关或正在进行公车改革的机关单位暂时停止已经开展的改革工作。这次“紧急刹车”导致又一轮车改热潮的降温。

4.第四轮改革(2008年——至今) 2008年,为了落实节能减排,切实降低能源消耗,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颁布了《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和深入幵展全民节能行动具体措施的通知》,这次改革不仅限制了党政机关公车使用时间,而且进一步降低了领导干部的配车标准。

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经过7年的酝酿正式对机关公务用车的改革,以按级按月发放补贴的形式取消了副厅级以下干部对于公务专车的使用。

2010年,民革中央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建议建立财政预算约束体系,限制公车采购标准,控制公车购置数量,加强政策执行和联动内外监督。 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这表明我国各地的公务用车改革将踏上新的征程,又一轮新的改革拭目以待。

迄今为止,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已经进行了 18年,从开始的各地艰难自发探索改革到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度改革,这期间不仅经历了车改热潮,也曾陷入车改低谷;在一定程度上,既取得了改革成效,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的问题。总而言之,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成为了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历程的真实写照。

(二)我国公务用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18年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地方公车改革实践,我国现有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对于党政机关高效运转及党风廉政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现有公车制度改革的不足也日趋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国家财政负担大

虽然我国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在汽车釆购、定编及财政预算方面作出了各种限制,但是在实际机关公务用车过程中依然出现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部分政府部门凭借对公车购置审批的随意性,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方法购置新车以及解决汽车编制资金问题,这就使得之前规定的种种限制成为泡沫,架空了对公车购置作出规定的文件,导致公车改革整体效果不佳。

公车购置的随意性直接造成公车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严重膨胀,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目前,我国公务用车总量多达200多万辆,超编配车率50%以上,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有的科级单位人员编制不多,但小车配备却不少,几乎党组成员或其它副职干部一人一台车,甚至有的主要领导一人配多台车,就是如此这般的公车配备依然会出现公务活动无车可用的怪象。

公车费用高是造成国家财政沉重负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除了公车运行的基本成本支出外,还包括公车运行里程、燃油费、维修费、保养费、路桥费、停车费等均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些现象均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财政资金。

公务用车的公共性决定了由其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均由公共财政承担,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导致现实生活中使用公车时对车辆本身不爱惜以及忽视公车使用成本的现象随处可见。同时,由于公车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与公车相关的消费存在很多寻租的机会,领导指定修车点维修得回扣,司机多开发票得回扣,单位假借修车发票报销得回扣等已经成为常态。 2.公车管理机制不配套

我国现行的公车管理制度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旧模式,将公务用车等同于领导专车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常态,领导不使用公车时,司勤人员和车便处于闲置待命状态,这种不经过市场交换,没有竞争关系的自我供给方式直接造成投入与产出比失调,不仅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公车使用效率。

同时,公车管理体制缺失还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同事之间的团结。按照规定,并不是所有级别的干部都可以配备专车。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违规配车的领导不在少数,而对于那些没有配到车的干部或者单位其它需要经常使用公车办业务而又无车可用的人员就会心理失衡,产生供需矛盾,不利于同事间的团结,更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我国目前对公车的配备和使用大多停留在行政制度层面,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法律约束,这样就为某些官员制造了寻租的机会,在公车购买、使用、管理、维修、更新等环节运用各种手段谋取自身利益,侵占了国家财产,滋生了腐败的温床。虽然现有的公车制度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公车配备和使用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具体落实到各个地方政府各个部门就要根据所谓的"因地制宜”听从单位领导层的意见。这种对于公务用车管理模式的多样性直接导致对公务用车实际管理的随意性、普遍性。

3.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不相称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用科学的办法解决一切问题,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而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设计并非完全科学,当然,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但真正落实的时候就出现了许多违背初衷的情况。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原本被视为奢侈品的汽车越来越平民化,私家车的普及带来了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公车私用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将“公”与“私”混为一体,产生公车不公的现象。公务用车名为单位用车,在实际工作中变相成为领导或部门负责人的专车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人们经常可以在机关大院停车场看到,上班时间,领导在,则车在;下班时间或节假日,停车场却不见车的踪影。如今有些干部利用公车为家人亲戚办事,自驾游,随意送人情给他人使用等现象也随处可见。因此,公车私用产生了汽车消费的“挤出”效应,即既然有公车可用,又何必“浪费钱”去买私家车,就是这种大众“顾家”思想,成为延缓汽车工业长远发展的阻碍因素。

(三)影响我国公务用车改革的原因分析

任何问题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原因,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是由方方面面的原因所引起,针对上述三个造成公车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有利于在以后的公车制度改革中有的放矢。

1.公共财政体制不合理

多年来,由于公务用车改革缺少必要的预算和支出的约束,造成公车消费越改越高。 公车使用泛滥和和管理上的失控就是国家财政预算失控的结果。财政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存在的漏洞,让部分单位乘虚而入从中获得好处。

目前,由国家财政拨划到各级单位的财政预算包括公车费用等其它各种费用的支出都没有明确的明细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公共部门会争取尽可能多的预算,由于信息不对称,预算审批部门很难对预算提出异议。另外,财政预算编制所有权过于分散使得预算编制多的单位配备超标超编汽车也越多,有的单位甚至还想方设法通过预算外收入设立自己的“小金库”,凭借国家财政对预算外资金薄弱的约束力来逃避政府对隐性收入的监管,导致预算外资金的失控。因此,如果不对财政预算制度进行改革,那么所进行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也形同虚设,这种状态必将在无形中增加行政成本,加大财政负担。

公车规模膨胀,使用浪费是公共财政支出不合理的另一个结果。公众是公共资金的提供者,公共资金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主要来源,该资金本身没有明确的利益主体,这就导致部分领导干部忽视行政成本,一味追求自身利益,变相从公车费用的隐瞒、转嫁中获得福利,加大财政风险。另外,预算决策机制的不科学也难以保证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在实际的工作中,财政决策权仍然掌握在少数领导手里,即使工作人员拥有预算编制,也不一定拥有使用权,所有权往往取决于领导的个人偏好。

在我国,公车姓公,由公车所产生的一系列费用也理所当然的归政府负担。公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本来都归国家所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公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被人为的分离,与公车各种消费相关的审批也由主管领导或分管财务的领导说了算,既不合理,也不规范。最后,机关单位人员编制的调整并没伴随及时的车辆编制调整,以及对现存的超编车没有有效的清理,使得国家财政不得不为预算经费和实际支出经费的差额部分买单,不堪重负。

2.政府自利倾向

首先,政府代表公共利益,在市场经济中,各个地方政府都有其自身特殊的利益,而且政府只是代表公共利益,并非完全等价于公共利益,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较其它利益主体而言更为密切和规范,约束力更强。因此,公共选择理论中也将政府官员比作“经济人”,因为其本身也具有自利性,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官员的自利性不可避免的引发政府的自利倾向。公车改革涉及到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因此,在公务用车的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来自于政府既得利益者的阻力。

其次,公车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与参与其中的公务人员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在这样一个利益格局中,政府官员自己制定出方案,然后自己实施,他们既是公车制度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因此,在没有经过立法程序的条件下设计出的改革方案,不得不怀疑其客观公允性。这种涉及权力自身的改革本身就加大了改革的难度,再加之政府的自利性就更加使得公车改革举步维艰,处于亦改亦停的状态。

公共权力是政府赋予领导干部满足政府日常运作,为人民服务的公共服务意识。然而,权力过于集中并且没有足够的约束力时,便会产生特权。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领导干部并没有对“公”和“私”划分清晰合理的界限,凡是在“公”和“私”领域内的利益纠纷,都可能出现公私不分的情况。最后,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社会,受封建社会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思想作祟导致有些官员借助于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

3.缺乏严格的立法和监督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正向着小政府大社会的公共管理型政府转变,政府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均衡推进。如同政府转型一样,公车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关配套体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达到改革目的。因此,正是由于缺乏严格的立法和监督的保障产生了公车管理机制的一系列问题。

在过去的18年,公车改革主要依靠颁布的有关公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政策性文件来实施,这些文件在具备高度灵活优点的同时也具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弹性过大容易变形的缺点。然而,与政策不同的是,法律具备高度的权威性和处罚力度,但是迄今为止都没有一部完整刚性的法律来规范公务用车管理。

对于公车的管理,除了缺乏严格的立法保障,还缺乏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一方面,现阶段,内部监督主要采取上级听下级汇报,然后根据下级的汇报进行改革。在公车改革过程中,汇报很难真实地反应改革效果,下级单位往往为了自身利益避重就轻,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缄其口,导致上级单位无法全面的了解真实情况,弱化了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机制。

另一方面,外部监督机制中公民参与监督的力度不大。首先,公众行为具有的“经济人”特性,公民个体对官员行为进行监督,必须由个体承担这种监督所带来的成本,理性的公民会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选择,如果他们认为这种选择带来的收益会超过成本时,那么他们会选择运用自己的监督权力;反之,他们会放弃这种权力。这个解释应用于对公车的监督,就是理性选择放弃监督的公民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公车带来的负面问题,比如公车私用,车轮上的腐败等,当他们的监督成本大于监督收益时,他们“理性”的选择了放弃。

三、国外公务用车管理模式及启示

(一)国外公务用车管理模式概况

在职务消费的众多问题中,公务用车使用管理所产生的问题是世界上各个国家面临的普遍难题。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国外许多国家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公车管理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以期开阔我国公车改革的视野。

1.规范公车购置预算管理

许多国家在购置公车时都实行严格的财政预算审批制度,需要购买公车的部门首先要提交申请,申请通过后交由统一机构集中购买。

在美国,釆购公车的经费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后纳入政府当年的预算管理系统,经费申请通过后,交由专门部门集中采购,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滥用公车预算资金的情况发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公车数量。在车辆购买环节,美国实行集中釆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成本,减轻了财政负担。同时,通过团体采购的的方式所购买的公车价格比市场平均价格低20%—30%。另外,由于公车购买、维护等费用都包含在政府财政预算体系中,美国政府公车管理部门每年年末都要统计每辆公车油耗、保养、维护等费用,并将明细表公之于众。

在法国,政府各个部门的购车预算必须首先由政府各部委在制定年度预算方案时提出申请,然后由国有汽车购置委员会预审,预审通过后获得公务车辆主管部门的批准,再报送财政部,最后由国家购置集团集中购买,随后再转卖给各个申请单位。

在比利时,政府部门按照公务用车用途的不同将符合购买条件的公车分为7个级别,并对每个级别公车的可购买的最高价格作出了限定。各个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计划需要用车时必须提出购买申请,申请的内容须注明釆购用途和申请车辆的级别,再将申请提交给上级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再由财政部审查,最后由财政部作出回复。

2.严格控制公车配备数量和规模

在公车配备数量和规模方面,许多国家都倾向于在确保公务正常进行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节省行政开支,减少公车数量。

美国为了进一步缩减公车数量,优化用车规模,建立了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绩效评价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总务管理部门将每辆车的信息(包括购置、使用、消费、监督等),与其用于完成公务的工作量相结合,以此为依据进行客观地统计分析,根据分析报告制定科学的公车使用管理计划,确保达到公务完成与所需车辆的帕累托最优。

日本为了控制公车数量,将公务用车分为专用车和公用车两大类。专用车仅供正局级以上官员办理公务时使用,而且明确规定仅限于办理公务,不得私自使用;公用车是提供给其它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使用的车辆,公务人员因公需要用车时必须提出申请,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规定选择不使用公车。

韩国政府只为一定级别(部长、副部长以上)以上的官员配备专车;司、局级以下官员按规定不允许配备专车,对于某些特殊的部门,如果确实因为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需要长期用车则需要通过申请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配备。

3.强化公车监管严防公车私用

由于政府高级公务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相应的公务车辆数量也不多。但就是为管理好这为数不多的公车,各国政府对公车使用都制定了系统的规章制度,形成了立体的监督体系,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防止公车私用现象的发生。

在美国,政府部门每年向公众公开政府机动车使用管理情况报告。在美国联邦总务局的网站上,该报告详细地列出了每年各个部门的用车情况,包括车辆型号、数目以及每辆车的开销;报告中对于购车款项以及即将处理的车都有明确说明,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使大众清楚了解政府的用车情况,同时也是政府对纳税人负责的表现。

为了保障公共安全,严防公车私用,联邦政府规定每次用车记录都必须登记在册,公车使用前要经部门主管批准并登记;公车外出必须用于工作需要,驾驶公车外出时必须遵守交通法规,违章罚款等处罚由驾驶人个人承担,公务完成后要保证公车停在指定停车场。每一辆公车每一天的使用情况都会做严格的记录,对于违反公车使用规定的人员,将会曝光其徇私舞弊行为,并将该行为记录在本人的诚信档案里。

另外,为了便于公众和社会监督,美国公车管理制度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标识管理——公车标志与私车标志不同,在这种显著的标志下,如果某个公务员滥用权力,开公车办私事,不仅会有来自社会大众的监督,也会有媒体对滥用公车事件进行曝光。一经查实,公车私用者将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些处罚按照违反公车制度的轻重程度不等,大致分为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段被剥夺使用公车的权利、永久性取消当事人使用公车的权利等,更有甚者,还会对其进行罚款处理,比如扣除一个月工资等。如果性质特别恶劣,影响很坏,也有可能受到开除公职的处分。

与美国在公车上贴显著标志做法相同的还有博茨瓦纳。在博茨瓦纳,政府明确规定,只有在上班时间需要外出办理公务时才能使用公车,并且规定公车挂“红底白字”的车牌,私家车挂黄底或白底黑字的车牌。同时,政府还特别指定了专门加油站供公车加油,凡是供公车加油的加油站一律涂成粉红色,一到节假日,“粉红色”加油站全部放假不营业,公车无处加油。

在瑞典,财政部请专业人员设计了一套“公车监控系统”,这套系统通过电脑监控每辆车的具体使用情况。每辆车都装有两个按钮,这两个按钮分别代表“公务”和“私用”,任何人在使用车辆前都要做出选择(做出选择后车辆才能启动),中央监控台根据车辆上的计程器和代码发射器传送回的信息判断车辆的用途,如果有公务人员按下“公务”字样的按钮,却去了与所报方向不同的地点,监控人员马上会电话询问,使得公车私用者无可乘之机。

采取电子监控系统的还有英国,英国政府采取安装GPS监视装置控制公车私用,GPS安装在车辆仪表盘内,每隔13秒发送一次信号,政府相关监控部门通过信号确定车辆的具体位置,据悉,该装置的距离误差不超过50米。

德国虽然没有明令禁止公车私用,但是明确规定将公车用于办私事时需要收取相关费用,具体收费标准根据各个州的实际情况而定。以柏林为例,柏林规定所有公车私用都必须付费,一切费用(包括停车费、汽油费、磨损费等)均由用车人承担。

4.鼓励用车多样化倡导使用国产车

为了减少财政幵支以及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国外政府的公务用车数量一般较少。为此,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鼓励多样化外出办公方式以满足正常的办公需要。

在英国,一方面政府严格规定公车只能在外出办理公务时使用,不能作为代步工具供官员们上下班使用,因此,可以经常看到官员们同普通市民一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了解民生和亲民的作用。另一方面,英国政府部门在对公车的管理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鼓励使用国产车,要求尽量从本国汽车生产公司购买自主品牌的汽车,支持本国汽车工业。另外,公车环保也逐渐成为英国政府公车使用的一个潮流,除了政府鼓励使用国产车外,社会舆论特别是环保主义者要求使用节能、低耗能、尾气排放小的环保车。

在日本,政府用车都由国内汽车企业提供。由于日本公车数量很少,政府部门鼓励机关工作人员办理公务时采取徒步、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包车、租车的方式出行。政府根据办公地点到办事地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所需的实际交通费用为补贴参考,限定最高补贴额度,给予不能使用公车而需要外出办理公务的工作人员一定的补偿。

新加坡为保证政府常务秘书级以上高级官员(总统、总理和资政除外)的公务用车,政府采取发放购车补贴和汽车消费补贴的措施,高级官员每5年享受购车补贴22万新元,另外还可享受7%的税务优惠;对于普通工作人员,将交通补贴纳入工资一起计算发放;因办理公务需要用车时,可以自行选择出行方式,所有花费均实报实销。

(二)国外公务用车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公务用车使用管理模式的简要梳理,主要对我国公务用车改革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实行采购预算管理,严格控制配备规模。公车采购预算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了公车腐败的苗头,各单位购车计划须向公车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说明购车目的及用途,申请批准后,将购车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严格执行预算,不得挪用其他预算项目用于购置公车,最后经由统一部门从市场上集中采购。同时,严格的预算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公车数量,直接减少了行政成本和财政开支。

其次,规范公车使用制度,加大公车监督力度。制定科学规范的公务用车使用制度,采取各种措施监督公车使用,如填写公车使用申请表、记录公车出入详细记录、贴上公车特殊标识、GPS定位监督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环节严防公车腐败行为。另外,将公车使用信息定期公开,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

最后,鼓励公务活动用车多样化。在严格控制公车数量和规范使用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公务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个人资源解决公务用车需要,提倡在不影响工作效率的情况下,采用徒步、乘坐公共交通、租赁社会车辆、私车公用等方式办理公务。

四、推进我国公务用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前文对我国公车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分析,以及在借鉴国外公车使用管理经验的基础之上,初步提出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达到降低行政支出成本和保障公务活动正常进行的目的。

(一)积极营造改革氛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务用车的不断增加和使用管理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公车改革己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当务之急是大力开展公务用车问题治理工作,提高严格公车管理和加大公车改革力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大力开展宣传工作,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增强推进公车管理和改革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推进公务用车管理改革创新的社会氛围。

在推进公车改革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公车调查摸底,制定既符合上级有关规定,又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公车管理办法和改革措施,规范公车管理规定。要加大公车改革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公幵公车数量、牌号,以及管理制度、管理秩序、监督方式方法、违规追责等,不仅要把严格公车管理推进公车改革的目的、意义、方法、措施向本单位全体人员宣传到位,而且要让社会群众了解公车管理和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群众知晓管理和改革方案,进一步增加透明度,统一认识,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大力宣传公车管理和改革好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果,对管理不严出现的严重问题进行曝光,使推进公车改革成为顺应民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必要行动。

(二)完善改革配套措施

为了保证公务用车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健全一系列和改革相关的配套措施,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行政体制是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杠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往往取决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合理与否与政府管理的有效程度。因此,只有通过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精简人员以及坚定不移的实施大部制改革,才能解决政府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人浮于事等问题,进而推进公车改革的步伐。

2.加快财政体制改革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体制与政治体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公车费用高是造成国家财政沉重负担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公车改革过程中要通过规范车辆审批制度、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深化政府采购制度等公共财政行为规范公务用车。

3.建立相关政策法规

自从我国实施公车改革以来,有关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的政策条例屡见不鲜,各种相关规定也层出不穷,但是至今还没有一部关于公车管理的法律来约束公务用车。在当前建设法治政府和推进依法行政的大背景下,公车改革亟待纳入法治化轨道,公车管理也需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和监管。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刚性的立法和制度保障,才能保障公车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改革方案的顺利执行,才能避免再次出现改革一一反弹——再改革——再反弹的改革怪圈。

(三)着力构建改革框架

公务用车改革涉及范围广,工作任务重,社会影响大,必须把握重点,把住关键,精心组织,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1.调查摸底建章立制

公务用车改革的实施首先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专班,深入幵展公车调查摸底,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以统一领导、规范管理、逐级监督为原则,认真研究公车管理改革的新方法、新路子,在不违反政策、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地实际公务活动的车辆管理制度,逐步探索新形势下公车管理改革机制的新途径。

2.积极探索勇于改革

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改革模式的选择和方案的确定为前提,以严格的管理和执行为支撑,以切实有效的监督为保障,以鼓励多样化改革形式为创新,将公务用车改革向纵深推进。

鼓励公车改革选择试点地区、试点单位稳步推进;鼓励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来改革公务用车制度,使公车使用真正与公务活动、自身利益挂钩;鼓励公开拍卖或以其他方式处理公车,分流安置驾驶人员;鼓励多样化出行方式,倡导公务人员按实际工作需要选择徒步、乘用公共交通工具和私车公用等出行方式,既有利于环保,也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在公车改革过程中,及时总结车改取得的好作法好经验,注意查找车改出现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在公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后,应逐步扩大公车改革试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公车管理机制,全面实施,最终达到公车改革政策执行统

一、规范、不走样,取得实效。

五、结语

众所周知,公务用车改革不仅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减少财政负担,还有利于推进政府廉洁、高效、服务型体系的建设。同时,公务用车改革任务重,内容复杂也是人所共知。在准备论文前期,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以及阅读相关书籍文献,本着提出一个科学合理改革方案为目标,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可是经过钻研发现,没有任何一种改革模式可以放之四海皆宜,也没有任何一种改革模式可以一劳永逸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在改革模式选择和制度设计上,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行的公车管理基础,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应本地区的改革有效形式,制定一个稳妥可行的公车改革方案和推进措施,循序渐进地推进公务用车的改革与管理。同时,面对公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政府要虚心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敢于动真格的行动凝聚民心,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六、参考文献:

[1]余强.我国公务用车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 [2]宾小山.简论政府公车改革的基本思路[J].南方论坛.2005.2 [3]罗大贵,杨红.浅谈我国政府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中应理顺的几个关系[J].集团经济研究.2007.24 [4]翟元元.我国公务用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5]张勇.破解公车改革难题的国外经验[J].公民与法治.2011.14 [6]李强.公车管理制度的弊端与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3 [7]胡青丹.公职人员职务消费改革之浅见[J].老区建设2009.24 [8]贾存斗.车改僵局待破[J].新世纪周刊2010.17 [9]沈忠.论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的管理[J].企业导报2011.11 [10]张大福.浅谈公车管理与改革[J].时代经贸2011.10 [11]张会霞.我国政府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2]尤达勋,张青霞.公务用车改革的路径选择[J].改革研究.2005.9 [13] 美国是怎样用公务用车的. http://news.l63.com/special/00012Q9L/gongwuche090822.html.[EB/OL].网易新闻.2009.8 [14]张望松.国外公车的使用与管理[J].中国改革.2006.4 [15]巧王伟.国外公车管理的成功经验浅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10 [16]袁涌波.公车改革攻坚:三种改革方案的比较及启示[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4 [17]国外公务车管理和使用状况. http://auto.hexun.com/2010-1l-22/125756421.html. [EB/OL]. 网易新闻. 2010.11

第三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一、【背景材料】

2014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全文向社会公布。按照这一方案,中国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社会化,并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意见》用于全面指导公车改革,阐明了公车改革的意义,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细化了公车改革主要任务,对健全公务用车管理和保障制度、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提出了要求。《方案》明确了参改范围、人员范围、车辆范围和车改任务。其中,车改的四大任务是:(1)改革公务交通保障方式:改革党政机关(包括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2)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经过了反复的研究测算,综合考虑了公务出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辖区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公务出行次数和距离、行政级别和实际承担的工作职务等因素。(3)妥善安置司勤人员:要以人为本,对因取消公车而失岗的司勤人员不能简单推向社会,主要采取内部安置的办法,用多种方式保障其能够继续就业。要做好相关司勤人员的人事劳动关系变更、经济补偿发放、社保关系处理等工作,充分尊重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4)规范处置公务用车:对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制定了规范处置办法。通过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这项工作一定要公开、规范,要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二、【理论分析】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从创新提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归根到底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要求政府的任何改革措施都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公车改革实现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在关键的方面都做得比较具体。这是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

(3)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民意、维护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表明了政府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职能转变的决心,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需要加强对车辆处置工作的审计监督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加大公车处置中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搞好公车改革符合党的根本性质。同时,公车改革要想抓出成效,达预期目标,要求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车辆配备范围过大、运行管理成本偏高、公车私用等问题突出。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公务用车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符合我国公车使用现状,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2)要立足整体,学会对系统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公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善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好新旧制度的有机衔接,就能激发落实的合力,做到抓铁有痕、善作善成。

(3)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车改后可以避免因油价上升、停车费增加、司勤人员工资福利开支增加引起的行政成本,以及司勤人员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未来潜在支出,还有车辆配备数量增加等因素引起的行政成本。把握这些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4)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目前,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例较大,通过推进这项改革节约政府开支,建立节约型政府,可以把节约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刀刃上,把主要的事情办好。这是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体现。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政机关贯彻落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是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尊重。

三、【跟踪试题】

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此次公车改革的方案一经公布,便广受好评。据此回答1—3题。 1.公车改革体现了我国政府:

①组织领导经济建设

②致力于构建服务型的政府 ③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④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A.②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2.上述公车改革具体措施的原因是:

①政府具有社会管理职能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③我国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④我国政府坚持对国民负责的原则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3.此次改革实现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明确了车辆的范围,明确了改革的对象,也明确了货币化补偿的标准,在关键的方面都比较具体。这体现了:

①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②政府为群众求助提供了根本途径

③政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④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从创新提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措施,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民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彰显了我们党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决心与勇气。据此回答4—5题。 4.材料说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①是政府职能改革,以便充分发宏观调控的决定作用 ②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③有利于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④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5.这一改革:

①是实现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保障

②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基本途径 ③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

④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公车改革自上而下进行,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推进车改。这是对各地各部门的示范和激励。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我们就一定能发挥公车改革“徙木立信”的作用,树立万众归心的改革信用,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据此回答6—7题。 6.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推进车改革对树立政府的权威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政府是否有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___决定的。

A.政府履行其职能的效果

B.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依法行政水平 C.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道德操守

D.国家的性质 7.公车改革要想抓出成效,到达预期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

A.科学执政,发挥核心作用

B.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C.发挥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

D.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8.中央明确规定,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对车辆处置工作的审计监督,欢迎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加大公车处置中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审计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分别属于:

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②司法机关的监督 ③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④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9.车辆配备范围过大、运行管理成本偏高、公车私用等问题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公务用车突出问题,无论是出台八项规定还是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都对公车管理和改革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推动公车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重视解决公务用车突出问题的世界观依据是: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C.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D.一切从实际出发

10.公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善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好新旧制度的有机衔接,就能激发落实的合力,做到抓铁有痕、善作善成。上述公车改革的要求表明:

A.立足整体就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能正确解决事物的矛盾 C.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D.要立足整体,学会对系统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组合

11.按照方案,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力争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非参公事业单位、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企业公车改革力争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这启示我们:

A.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做起

B.正确处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C.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解放思想,勇于发现和探索

12.车改后可以避免因油价上升、停车费增加、司勤人员工资福利开支增加引起的行政成本,以及司勤人员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未来潜在支出,还有车辆配备数量增加等因素引起的行政成本。这警示我们:

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要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C.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公车改革的步伐 D.要坚持适度原则,减少对公车的利用

13.推进公车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对车轮上的铺张意见很大、反映强烈。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政机关贯彻落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有利于节约开支。目前,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例较大,中央和国家机关达60%左右,从各地公开的“三公”经费看,地方比例更高。通过推进这项改革节约政府开支,建立节约型政府,可以把节约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刀刃上;它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普通公务出行由实物保障转变为更多地由公务人员个人自主选择,更多地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行社会化、市场化保障,有利于合理有效配置资源。

运用哲学相关知识,谈谈对推进公车制度改革意义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2.B 3.D 4.B 5.D 6.D 7.A 8.D 9.C 10.D 11.A 12.B 很大、反映强烈。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符合我国公车使用现状;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政机关贯彻落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

(3)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目前,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例较大,通过推进这项改革节约政府开支,建立节约型政府,可以把节约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刀刃上,把主要的事情办好。

(4)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普通公务出行由实物保障转变为更多地由公务人员个人自主选择,更多地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行社会化、市场化保障,有利于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取得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13.(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对车轮上的铺张意见

第四篇:改革公务用车制度

公务消费问题上的腐败问题诸如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公款报销私人费用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之所以屡禁不绝,其原因在于我国现行公务消费基本上仍是沿袭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套管理制度。

以公务用车为例,主要是按干部一定级别和机关单位在编干部人数配车,一般一个处级单位少则几台,多则上十台,有特殊公务的(如司法部门等)单位数十台,一个厅局机关少则十多台,多则几十台,不少单位不该配专车的配了,该配低档的配了豪华或超豪华的,各级财政每年用买新车、养车费用用越来越高,已成为各级财政的一笔沉重的负担。据对一些单位的调查,一部一般档次的公车,每年的折旧费约需2万元,维修费2万元,油料等消耗1万元,驾驶员工资、资金、福利等消费约1.5万元共计6.5万元,高档车一般开支则在7-8万元以上。某省某县财政全额拨款的40余个县直机关,共702人,每年工资总额为598万元,现有公车110台,每台6.5万元开支,一年耗费公款700多万元,大大超过机关工作人员一年的工资总额;某市市委、市政府机关21个单位共120辆公车,每年消耗840万元费用(这还不包括每年需要新购买的公车的费用在内),超过其900余名公职人员一年800万元的工资总额。节约几相机关单位的公车可以救活一个中小型企业。几乎所有车改实践都证明,改革公车制度一般可节约原有开支1/3以上,改革力度大的可节约开支1/2以上。不仅公车上的消费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更重要的是公车消费还成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黑洞,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之一。据调查,公车私用已成为一个难以遏制的顽症,一般一辆公车真正公用的约占1/3,其余1/3分别为干部私用,或司机私用,以致不少地方公车钓鱼、公车迎亲、公车旅游、公车接送子女上学,虚报公车维修费用等问题成风。

此外,公车使用上相互攀比,"吃大锅饭",还导致超支标准规模购买公车,没车不办事,违规使用专车,不合理用车,以及养车费用居高不下和干群关系紧张等诸多问题。因此,改革公务用车制度已势在必行。

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变计划经济的公务用车公共消费或"吃大锅饭"方式,为现现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合理的个人消费方式。

第一种方案为按标准发放个人乘车票,节约部分可提取一定比例发给个人以鼓励合理的节约行为,养车则实行成本核算费用包干。例如:湖南省长沙县人大机关自1999年7月开始成功进行的"车改",将公务用车费用量化到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为2万元/年,副主任为1.5万元/年,其他工作人员为2000元/年不等;公务用车按一定里程或时间计算车费按章交票;因私用车按高于公务统一派车,对驾驶员和用车实行科学管

理。车改实行一年多,费用减少近1/3,车辆减少1/2,机关作风、干群关系大大改善,公车私用基本杜绝,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

第二种方案为公务用车社会化、货币化。 这种方式改革的力度更大些,即成立专门为机关服务的公务用车公司,按干部职级和工作需要发交通费,公务用车自费租车。例如长沙市雨花区检察院的做法;该单位共有56名干警,56辆车(12辆汽车,44辆摩托车),车改前年均车耗近60万元(还不包括每年新购车的费用),自1998的1月起实行公开拍卖公车,发入公务用车交通费,公务用车自费租车,单位不再向财政申请购买新车。改革实行两年多,每年仅节约用车耗费就达15万元。

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公务用车改革的步伐必然加大,迟改不如早改,早改更利国利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的当务之急是应扫除改革的思想障碍,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要深刻认识公务车改革对从源头上治理"车轮下的腐败"改进机关作风,节约财政开支,减少不必要的公车浪费的重要而深远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意义,增强公车改革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二是要消除所谓"群众心理难承受"论,要大力宣传传车改利国利民的重大意义,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可将一部分车改节约的资金建立专门基金,用于补贴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

第五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论文

关于当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思考

2014年7月以来,随着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实施,一场自上而下的全国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正式启动。由于公车改革酝酿已久、涉及多方、触动利益,受到了社会各界强烈关注和广泛议论。因此,我们要在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公车制度改革的实质,积极稳妥推进实施。

一、提高思想觉悟,善于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认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从公车制度改革面临形势要求来看,公车制度改革虽是一项具体改革事项,但绝对不是单项小改革,完全有别于日常公车使用或管理的改革,而是一项重要的制度性改革,必定触及根本,关联其他,影响深远。从深层次角度来看,第一,公车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的一项重要制度性改革,对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及其他相关领域改革发挥引领性作用。第二,公车制度改革是厉行勤俭节约,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重要举措,通过推进车改节约政府开支,推动建立节约型政府,把节约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发展和民生上。第三,公车制度改革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正风肃纪、抓铁有痕的重要任务。通过车改,从制度层面根本上解决“车轮腐败”问题,对进一步建设廉洁政府、廉洁机关作用特殊,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第四,公车制度改革是落实政务公开的基本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群众监督。通过推进车改,对一直以来不够透明公开的机关车辆、费用等信息进行公开,增加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能够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回应各方关切。

从公车制度改革本质来看,公车制度改革不只是取消车辆、改发补贴那样简单,更重要的是必将大大冲击与之相因相伴的特权意识和官本位思想,有利于促进领导方法、工作作风的进一步转变。长期以来,受官本位思想影响,一些领导干部把公车配备和使用,当作是一项官场福利待遇,当成了一种权力、地位的象征,这也正是长期以来公车改革难以触动根本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公车改革改变的不仅仅是上下班交通方式,更主要是公车使用背后人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有利于促进机关干部适应新常态,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

从公车制度改革难度来看,一方面,本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属于根本的制度性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子可以参照;中央规定了改革的大政方针,基层实际中具体的情况较为复杂,如何有机统

一、科学实施,本身就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公车改革涉及到各方利益,尤其是深深触及干部群体的切身利益,同时,这项改革社会公开性强,各方关注多,群众监督严,稍有不慎,将会成为社会炒作的热点问题,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事端。因而,全面推进公车制度改革,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提高认识、把握大局,统筹兼顾、从细安排,化难为易。 当前,推进公车制度改革尤其要警惕和防止三种现象:一是表面化,公车改革就是卖车减车,大车队变小车队,表面应付走老路;二是简单化,公车改革操作中搞一刀切,卖车发钱,变实物为货币,当留不留,影响公务保障;三是封闭化,公车改革内部运作、暗箱操作,不向社会群众公开,或者违反规定,变相照顾涉改群体不正当的利益。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公车制度改革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意见精神上来,积极推动、主动参与公车制度改革,确保改成、改好、改出实效。

二、明确方向原则,善于在制度规范框架中,把握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彻底性

要明确公车制度改革方向。中央《意见》明确指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要“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合理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保障公务出行,降低行政成本,积极推进廉洁型机关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改革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中心的意思,就是要通过改革,将传统的实物供给和粗放式公务用车管理模式,改变为与现代政府治理体系相适应的新型公务出行模式。只有坚持了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才能真正实现这一转变,这一方向在车改实践中千万不能模糊和偏离。我们一定要跳出传统思维定势来对待公车制度改革,“官车”的旧思想应该彻底抛弃。

要坚持公车制度改革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公务车辆做到应改尽改、当留则留。对照规定,符合车改范围的车辆、人员的必须全部改革到位,不留死角、不搞例外,维护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对属于改革中认定属于保障公务必须的车辆,应该留足,保障够用,并严格管理,体现政策性。坚持节约节俭原则,确保车改后公务交通补贴等支出总额,明显低于车改前公车运行支出总额。因此,车改之前要认真分析研究目前公车使用的经费情况,科学测算交通补贴的标准及数额,设计在合理的档次和额度上,既要体现充分利用政策,维护干部职工的利益,又要坚守厉行节约的底线。坚持严格规范原则,在推进公车改革中,坚持留车不拿钱、拿钱不留车,杜绝既领取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的现象,体现纪律规范的严肃性,维护公平、公正。坚持保障公务原则,要认真研究车改后的车辆保障方式,确保公务活动不能受到影响。这些要求是检验公车制度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只有注意坚持并自觉付诸实践,才能确保公车改革的成功。

严肃公车制度改革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使公车制度改革确保在制度框架范围内正常进行,纪律监督十分重要。要把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中的交通补贴发放、车辆处置情况等纳入日常和专项审计监督范围。对涉改人员、保留车辆等情况要作为政务公开内容,尤其对保留定向保障的车辆配备使用情况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办法进行透明化的管理。纪检监察部门要严肃查处违反车改规定的行为,并严肃查处车改以后私用乱用公车情况,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稳妥操作实施,善于在得到各方认可上,体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实效性

一是科学确定公务用车保障模式。中央《意见》明确规定,改革现有公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市区内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市区以外的公务出行,按照正常出差实行差旅费保障;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取消公务用车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车改实践中,对保留的实物化定向保障的车辆,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工作需要,从严格控制车辆数量,科学确定各种类型的车辆,制定规范的管理办法,该喷涂标识的要统一标识,并采用GPS定位等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严管,防止私用乱用。切实保障公务出行,探索组建社会化公务用车服务公司,确定合理的租车费用和叫车流程及结算办法,为机关和个人提供租车服务。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增加社会化交通供给,鼓励公务出行利用公共交通服务。 二是严格规范执法执勤用车配置使用。执法执勤用车是我市公务用车的重头,数量较多,分散在各部门,管理难度较大。公车制度改革中对执法执勤用车,首先要严格编制管理。对有执法执勤职能单位的执法执勤用车要按执法执勤人员的编制,逐一核定车辆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其次,执法执勤用车配备要严格限制在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机关内部管理和后勤岗位以及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一律不得配备;除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等有保密要求的特殊工作用车外,执法执勤用车要喷涂明显的统一标识。按照中央《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市县执法执勤用车统一管理平台建设,充分提高执法执勤用车的使用效率及管理水平。

三是合理确定车改补贴标准及发放办法。按照节约成本、保证公务、便于操作、简化档次的要求,在中央和省车改政策的指导下,确定适当的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从正厅级到普通干部,尽量简化补贴的档次划分,不完全与职务等级层次对应,而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或基本合理确定层次标准,差异化发放,尤其是注意调动普通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允许参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单位统筹部分,集中用于解决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均衡等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公务交通补贴属于改革性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在交通费中列支、按月发放,用于保障公务人员普通公务出行。同时,积极探索研究公务交通补贴的正常增长机制。

四是妥善安置富余司勤人员。车改涉及的司勤人员,是利益触动最大的重要群体。车改单位要从维护大局、维护稳定、顺利推进改革的高度,稳妥安置好司勤人员。根据改革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司勤人员岗位,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方式确定留用人员;未聘人员原则上以内部消化为主,市人社、财政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安置政策办法,通过留车留用、内部转岗、自主择业、提前退休等措施妥善安置;对借用驾驶员,原则上退回原单位。要依法依规做好未留用人员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终止、解除工作,维护其合法权益;终止、解聘的有关补贴补偿费用要统一政策,统一标准,方便操作实施。

五是公开处置取消公车。车改中对于公车的处置是干部和群众十分关注的内容。对明确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必须由相关职能部门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防止暗箱操作,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避免负面炒作,杜绝违纪违规。公车处置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后全部上缴财政。

六是认真做好上一轮已车改辖市区的相关衔接。鉴于我市各辖市区已先行探索开展公车制度改革,要做好各项政策的衔接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规定进行规范、调整,原则上涉及车改单位和人员范围要严格按照要求执行,符合上级规定车改范围的单位和人员必须全部参改;不在规定范围之内,但前期车改已经纳入并已实施车改的单位和人员不走回头路。辖市区已车改单位和人员的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不得突破规定标准,应作出调整,与市级机关衔接一致。

上一篇:公务员考试备考总攻略下一篇:公务员考试培训班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