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三节印度1

2022-08-01

第一篇:第七章第三节印度1

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张家坳中学 段涛涛

学习目标:

1.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

2.了解印度的人口增长状况以及人口增长过快给经济、社会带来的问题。 3.知道印度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

1.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 2.印度人口增长特点。 3.印度的气候特点。

学习难点:

气候特点成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它记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唐代高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最后到达了佛教发源地——天竺)同学们知道天竺是现在的哪里吗?(现在的南亚)打开课本第三页在图上找出南亚,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一国呢?(印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日本之后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另一个国家——印度。

二、通过读图,学习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知识: 1.读世界政区图,明确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热带

海陆位置:濒临印度洋 2.读南亚政区图回答:

哪些是岛国?哪些是临海国?哪些是内陆国? 3.读印度地形图分组讨论,完成三个问题:

①课本P35页第一题。

②找出下列地理事物和城市:恒河、恒河平原、印度河、德干高原、喜马拉雅山地、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班加罗尔。

③印度的地形分布有何特点? 4.归纳总结印度的地形特征:

北部:喜马拉雅山地 中部:恒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5.让学生对照地图强化记忆三分钟,教师接着检验学习效果。

三、通过以下两个环节学习印度的人口: 1.出示有关人口图片并配下列文字材料:

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人口研究专家指出,到2050年,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与此同时部分国家的人口将减少近40%。 2.出示图片(P36图7.35),让学生讨论:

①人口高速增长给印度社会带来哪些问题?

②假如你是印度总理,将推行哪些措施来控制人口增长?

教师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四、印度不仅因为人口过多带来许多问题,而且,印度的自然灾害也非常严重。(引入气候)

1.出示图片(旱灾和水灾),引发学生思考。 2.出示亚洲气候图(提问:印度属于什么气候),并结合印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引导学生分析印度气候的成因。

3.观察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讨论分析印度的气候特征。(提示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考虑) 4.归纳总结:

印度为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全年高温;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全年分为旱季(10月——次年5月)和雨季(6月——9月)。 5.出示图片(P37图7.39和图7.40),讨论完成P37第二题。

五、小结:让学生口头表述本节课的收获。

六、反馈练习:

1.下列名胜古迹中,位于印度的是( ) A.吴哥窟 B.婆罗浮屠 C.大金塔 D.泰姬陵 2.占据印度半岛大部分面积的地形区是( )

A.喜马拉雅山地 B.恒河平原 C.德干高原 D.印度河平原 3.印度的首都是( ),印度人口居世界第( )位,它是南亚面积( )的国家。 4.印度地形特点是北部( )中部( )南部( );流经印度重要的河流是( ),它流经印度最大的( )平原,下游流经( )(国家),注入( )。 5.印度有“世界雨极”之称的地区是( )。

6.读教材P37图7.39和图7.40南亚季风图,回答:

左图中,印度盛行( )风,此时是印度的( ),时间范围大致是在( );右图中,印度盛行( )风,此时是印度的( ),时间范围大致是在( )。当西南风来得早退得晚,印度易发生( )灾,反之易发生( )灾。

七、板书设计:

印度

一、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地形 1.纬度位置:热带、亚热带 2.海陆位置:濒临印度洋

3.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地;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二、第二人口大国 1.人口数量

2.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热带季风气候

1.特点: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降水量不稳定。 2.成因:东北季风、西南季风 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第二篇: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1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理解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2)归纳珠江三角洲主要产业部门及经济发展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理解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3)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特点及原因,评价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以及综合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在区域对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区域比较过程中,寻找差距,要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分析评价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外向型经济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使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有较全面和辩证的了解;使学生懂得各地的外向型经济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个性特征。

教法与学法

教法:区域比较法、综合法。

学法:区域比较法、综合法、角色扮演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

教师:广泛占有经济学相关资料,制作绘声绘影的视频课件,应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课件,设计教学及评价方案。

学生:划分合作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组内分工。推选小组长、中心发言人、助理中心发言人、记录员。

课时安排

本课共分2课时讲授。第一课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第二课时讲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平时喜欢听歌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一首歌, 课件展示:《春天的故事》。

谈话交流:“一位老人”指的是谁?(邓小平)。歌中唱道,他画了“一个圈”,这里大体包括了广东省的哪些地区呢?说说你还对哪句歌词感兴趣?(如,“神话般的堆起一座座金山”,这说明本地区经济增长状况如何?快!)

课件展示:2003年,全国人均收入排名前十强的城市。 谈话交流:这十个城市哪几个不在珠江三角洲? 师生活动:现场采访。

教师承转:如果说珠江三角洲创造了一个经济增长的奇迹,那么我们的近邻日本就是在世界创造了一个经济腾飞的奇迹。

教师提问: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又有哪些不利条件?

学生合作探究:根据相关材料(七年级下册)“日本”一课的相关文字、地图、图片。)分别从自然因素、科技水平、劳动力及国民素质等方面探究上述问题。

有利条件:

1.岛国多港湾,海上运输及对外经济联系便利; 2.科技力量雄厚;

3.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高。 不利条件: 1.国内市场狭小;

2.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贫乏。

教师提问:日本选择怎样的经济道路来克服它的不利条件呢?又是如何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使自己快速崛起的?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出:日本走“进口──加工──出口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之路。 教师提问:日本的经济发展思路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提问: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速增长有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自学,结合组内交流,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有利条件:

1.珠江口多良港,海上运输、对外经济联系便利,且可通过珠江水系及京

九、京广等铁路与内陆取得便捷联系。另外,地理位置上紧邻香港、靠近东南亚;

2.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是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资; 3.优惠政策。

教师提问:珠江三角洲与日本相比,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回答出:1.面向海洋,多良港;2.劳动力丰富。 教师提问:同样是劳动力丰富,二者的劳动力又有什么差异? 学生活动:联想、回答。

教师引导:现在让我们共同回到24年前的1980年,当时的深圳还只是一个边境小镇。如果你就是当时的镇长,你在发展地区经济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无订单、无资金、无技术、无先进设备、管理经验缺乏、无销售渠道。)

教师提问: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怎样克服其不利条件,充分发挥其有利条件,谋求发展区域经济的?

(学生合作探究)

区域比较:①日本和珠江三角洲都从事同样的加工制造业,二者各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

②哪一地区的工业部门要求劳动力数量多? ③哪一地区的工业部门要求知识和技术含量多? ④以上两个地区的产品利润空间谁大谁小?

⑤你认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科技力量、人才)

创新思维:如果你是一位具有长远眼光的广东省省长,你打算采取哪些措施缩小差距,以促进地区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师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生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投影:“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

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引导学生学习课本52页到53页内容,结合投影 “外向型经济一例”,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教师提问:为何英国侵占香港、葡萄牙侵占澳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祖国怎样来推动它们的高速发展?

学生发言:(略)

教师承转:英国侵占香港、葡萄牙侵占澳门,说明香港和澳门地理位置优越;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祖国应加强与他们的密切联系,才能推动它们的高速发展。今天我们来探究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这些重点知识。

师问:课本图7-3-1,简要说明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香港和澳门的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有何优越性(提示: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去分析)?

生分组讨论发言:(略)

师总结: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相对位置);分别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与广东省相邻(海陆位置)。其海陆位置对其发展对外贸易和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以中国内地为腹地的相对位置使其获得了对内对外广阔发展的空间。

(1)组成和面积

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及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面积1098平方千米;澳门由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组成,面积约25.4平方千米。

(2)人口

香港666.5万人,澳门43.8万人。 (3)人多地狭

香港人口密度6070人/平方千米,澳门人口密度17244人/平方千米。

三、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1、香港和澳门的产业构成

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博彩旅游业是澳门的经济支柱。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 (1)香港和祖国内地的优势

祖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香港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

(2)经济联系的基本模式、原则和意义

基本模式是香港到内地建厂,内地通过香港加强对外贸易往来;原则是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意义是双方取得经济效益。

(3)香港的转口贸易

祖国内地经香港转口贸易额增长很快,成为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3、港澳与祖国内地更广泛领域的联系

人口流动、科技交流、交化交流、双边旅游等,推动双方各项事业的发展。 【质疑时间】

关于今天的话题,欢迎同学们把依然萦绕在你们脑海里没有解决的问题拿出来,我们共同研讨。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第三篇:写作 第七章 记叙文体第三节

【阅读与训练】参考答案

(第七章

记叙文体

第三节

几人叙事散文

)

1.根据文章的取材和表达方式的特点,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几类?它们有哪些主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根据文章的取材和表达方式的特点,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记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属于篇幅较短、题材广泛、笔调灵活的文学样式。可以叙事,可以状物,可以写景,可以抒情。在取材、形式和表现上,比起其他文学样式来,显得更为自由活泼,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关系也更为密切。它们都具有散文的共同特征。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

1、记人、叙事散文,是以叙述事件、介绍人物为主要内容。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宗璞的《哭小弟》就属于这一类。

2、抒情散文更加侧重于作者个人情感的直接抒发。这类散文往往通过“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的途径,从对事物、景物的刻画描摹中生发联想,阐述哲理。或是将人的思想情趣移注到原物生命的客观对象中去,熔客观的审美发现与主观的心灵袒露为一炉。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就属于这一类。议论性散文除了有别于记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还要和一般的政治、思想评论和学术论文相区分。按照一般的看法:一切议论为目的的文章,只要在语言和说理手段上富有文学色彩,诸如韩愈的《杂说》、培根的《随笔》、鲁迅的杂文之类,都可以算议论性散文。他们要提出问题和阐明作者的观点,只是很少采用直接的逻辑论证和一般的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而是充分发挥喻小指大、触类旁通的特点,熔逻辑性、形象性与抒情性于一炉。

2.记人、叙事散文为什么应该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种“看不出艺术的艺术”?

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散文与诗歌、戏剧、小说之类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除了文学的审美性,还有一定的实用性。散文的作品构成在取材角度艺术表现的要求上,除了形象化和抒情性,还要注意记实性。有人打过这样的比方:诗是把米酿成酒,客观对象的形态和性质都起了根本的变化;散文是把米煮成饭,对象的形、质变化程度比较有限。还有人说诗是舞蹈,散文诗漫步。前者的形态、动作只能是一种艺术的变形和夸张;后者却可以使人的自然生态从容展现。这些比方,都有助于说明散文的重视记实和便于写实的思想艺术特色。正是这些特定的记实功能和写实手段,使得散文这一形象载体可以比其它文艺样式更为方便、自由地容纳许多文献性、新闻性、民俗性以及过程性的成份。也要求散文写作应该成为一种看不出艺术的艺术。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散文作者拥有敏锐的眼光,特别应该体现在善于透过有关对象的真情实态或寻常言行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

散文思想艺术感染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只能决定于作者识别、挑选材料的眼光以及对有关细节描述、刻画得准确生动程度。在记实写真的前提下,认真注意材料自身的社会认识和审美价值,这就是记人叙事散文所要求的“善取典型”的主要意思。这和一般文学作品的典型化要求有所不同,记人、叙事散文应充分发挥类似摄影机的特点,以作者自己敏锐眼光和准确细致的笔触,展现生活中自有的美好事物和是值得人们深长思之的现象。

3.结合具体文例说明记人、叙事散文的作者主要可以通过哪些手法来增强文章情节的曲折性、生动性?

答:记人、叙事散文的题材处理或情节展开,离不开对与矛盾冲突的捕捉。因为人们的社会生活从来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满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有了矛盾,就会有摩擦,有斗争,以及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和关系变化。他们往往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或是显示其性质、意义的主要根据。善于选择这样的题材,既能出人意外,又能合乎情理地展开矛盾,解决矛盾,文章的波澜起伏就等于有水源和强劲的风力,文章的情节曲折生动和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性也容易得到有机的统一。

有些文章材料,不一定含有对立双方的非此即彼、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但也可以写得跌宕起伏,曲折生动。这往往是和某些叙事手法、描写技巧的成功与用分不开的(当然也不可能和文章的内容毫无关联)。比如人们认识各种事物,总得有个过程,有时受到假象的迷惑,还会产生错觉。表现这类题材就可以采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写法,抓住“假象”,错觉的产生和消长的过程制造波澜。这不仅容易丰富文章的层次变化,还能给读者以有益的思想启发。又如,在描写一个意外事件即将爆发之前,先写当事者对此尚未察觉和毫无防备的情状,有意识的做点渲染,造成一种是心理上的紧张,推动读者更加关心有关事件和人物的境遇的未来变化。这就是张弛结合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还有象对比,反衬等则是对有关对象、材料间的正反、异同关系的把握和利用。或形成反差,或相映成趣,只要使用的得当,都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课本介绍的《回乡见闻》这篇散文,就是利用了一个戏剧性的误会。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关子”,先是一味地渲染“我”的误解,刻画他的揣度和不满,在读者心中制造悬念。就在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仿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突然挑破真相,使人顿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欲扬先抑的叙事技巧,显然远比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的写法更给读者留下生动、深刻印象。

在要求作者坚持写真人真事的前提下,正确发挥想象力的形象类比和细节还原作用,实现生活和艺术的统一。写真记实的散文反对一切为了人为的需要而导致事实失真的借口。但是,我们又必须把虚构和想象区别开来。记人叙事散文不提倡虚构,但是不能没有想象。

4.记人、叙事散文的写作,既要坚持写真记实,又不可缺少必要的艺术想象,两者怎样才能做到有机统一?

答:(1)这是要求作者在坚持写真人真事的前提下,正确发挥想象力的形象类比和细节还原作用,实现生活和艺术的统一。

(2)记人、叙事散文强调写真记实。作者的艺术功力和创造性,主要应该体现在善于对现实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真人真事进行精到的识别、巧妙的剪裁和生动的刻画,反对一切为了人为的需要而导致事实失真的借口。但是我们又必须把虚构和想象区别开来。记人叙事散文不提倡虚构,但是不能没有想象。

(3)写记人、叙事散文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让作者所要描述显示的生活长链不至于因为某些环节的缺损而变得形象模糊不清。对于那些抽象分析和概括叙述性的文字材料,或是一般读者不容易理解的专业技术、知识性问题,更加无法“如实”照搬,而必须调动作者自己的生活积累,将它们转化为显豁易感的生活图画。这些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

(4)除了逼真地再现生活中确实出现过的情景和事物,凭借想象力的作用,记人、叙事散文还可生动地描述实际上并不存在,然而又为又能为人们所体验的东西。

5.阅读黄永玉《示朴琐记》说说这一题材的现实意义及其人物刻画的特点。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写了自己博览群书,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狂迷程度,千方百计地去借书,殚精竭虑地去和图书管理人员“纠缠”,说明作者当时读书的目的明确,博闻强记,嗜书如命,这些对我们都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在人物刻画方面,作者颇得简笔传奇的神韵,写人物寥寥数语,或勾勒形象,或描摹神态,或写对话或写行动,或写精彩典型的细节,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特点突出,形象鲜明。作者在短短的篇幅里写到了诸多的人物,无不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些都得力于作者对人物有深情,选材典型,有特点,所以显得游刃有余,潇洒自如。另外,写人叙事时行文有波澜,如我于图书管理人员的斗智,都写得跌宕生姿,富有情趣。

第四篇:第七章 第三节 预算绩效评价的方法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

第七章 预算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第三节 预算绩效评价的方法

绩效评价的方法是指用于分析绩效数据,得出评价结论的各种经济分析、评估和评价方法。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判法等。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以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的分析方法。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法国经济学家朱乐斯·帕帕特的著作中,被定义为“社会的改良”。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和完善,这一概念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重新定义。到1940年,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德和约翰·希克斯对前人的理论加以提炼,形成了“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基础[1]。最初这种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私人部门的支出管理,为提高私人部门的运行效率作出了巨大贡献。后来由于西方国家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效率产生怀疑,政府的公信力降低,迫使政府寻求自身职能和运行方式的转变,于是在政府工作环节中引入了成本—效益分析法。采用此种方法评价政府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需结合预算支出确定的目标,对比支出所产生的效益及所付出的成本,通过比较分析,选择消耗最小成本而取得最大效益的项目。在针对某一具体项目进行评价时,需要将项目总体预算支出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计算,当收益大于成本时,该项预算支出净收益为正,预算支出具有正的效益;当收益小于成本时,该项预算支出的净收益为负,预算支出具有负的效益。成本—效益分析法还可用于某项预算支出的各备选方案的比较。通过对各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计算,得出每个方案的净收益,最终选取净收益最大或收益率最高的方案。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某项预算支出的各备选方案进行筛选,可以有效地提高预算资金的支出效益。此外,在对相同类别的不同预算支出项目进行横向比较时,也可采用此方法,比较内容包括同地区或不同地区的比较。通过考核预算支出的绩效水平,分析各地区和部门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绩效的方法,从而促进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在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时,应注意时间因素对现金流的影响,需将发生在若干年内的、与所分析项目或方案有关的“成本流”与“效益流”折算成现值;在计算该项目或方案的成本和效益时,除应计算与支出项目直接相关的直接成本和效益、有形成本和效益外,还应适当考虑计算与支出项目间接相关的间接成本和效益、无形成本和效益等。虽然成本—效益分析法在私人部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切实对私人部门的运行效率作出了改善,但由于公共部门预算支出与私人部门存在差异,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公共部门中,成本—效益分析法就并不适合所有支出项目的评估。具体说来,成本—效益分析法最适合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对于成本和收益无法用货币确切表示的项目计量则无能为力,特别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不宜采用此方法。由于社会效益很难精确衡量,其中包括直接效益、间接效益,长期效益、短期效益,有形效益、无形效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很多指标无法具体量化,就会使成本和收益的估计出现偏差。 案例7.1:成本—效益分析法分析原则第一,当两种政策方案的效果相等时,政策成本越小的政策方案越优。第二,当两种政策方案的成本相同时,政策效益越大的政策方案越优(如下图所示)。

第三,政策效益与政策成本的比率越大越好(如下图所示)。

二、最低成本法最低成本法也是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一种方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是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补充。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财政支出项目,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在对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该方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实施最低成本法,首先要根据政府的绩效目标,提出多个备选方案以供参考;其次需分别计算各方案的有形成本,计算过程中若出现多年连续安排支出的项目,要把各年的现金流统一折算为现值,保证备选方案的可比性;最后按照成本的高低进行排序,在目标既定的情况下,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最低成本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衡量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时,不采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而只着眼于项目的有形成本,这就避免了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某些项目成本无法量化的问题;同时采用此种方案规避了对效益的衡量,为某些难以计量效益的项目提供了评价方法。比如对于一些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如国防、社保支出等,其收益很难衡量,但是成本则易于计算。对这类效益衡量存在困难的项目开展预算决策分析时,单纯计算该支出项目的有形成本,之后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为最优支出项目即可。这种方法简单易用,缩小了考核部门的工作量,体现了绩效评价指标设定的经济性和可监督性原则,为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的项目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方法。由于公共部门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企业组织存在一定的区别,它需要顾及到整个社会的效益。因此在使用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同时,也需要明确不同绩效评价对象的产出和结果,并适当选取其他方式与最低成本法互相补充,进行综合性的绩效评价。

三、比较法比较法是一种相对评价方法,其适用范围是当绝对评价标准难以确定,或所使用的客观尺度不尽合理时,必须采取其他的相对方式来衡量绩效。具体来说,比较法是指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相互比较,以确定各评价对象绩效的相对水平。这种评价方式在操作上相对简便,省去了一些复杂的量化步骤,主要适用于财政项目资金管理等评价标准的确定较为复杂的项目。常用的比较法有排序法、一一对比法和强制分配法等。排序法就是对提供的备选方案按照绩效的优劣进行顺序排列,这样的方法省略了一些无法确定量化的计量,设计和应用成本较低,对进行绩效评价部门的专业要求不高,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了较大范围应用。但是这种方法同时缺乏客观标准,会有太多主观因素影响各主管部门的决定,造成评价结果的随意性,不易对预算提出整改意见。一一对比法是在排序法基础上对其缺陷进行完善后提出的方法,它是将所有的备选方案进行一对一的比较,比排序法整体排列更具有说服力。但是这种方法依然没有提出客观评价标准,并且工作量大大提高。强制分配法相比于前面两种方案加入了更多的定量因素,这个方法根据正态分布规律,将评价对象强制划分为若干等级,在比例上具有相对固定性。这种方法对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收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来确定等级的具体分布,对评价指标的确定也需要制定合理标准,实施成本相对也会提高,比较适用于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较为完善的地区和部门。

四、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又称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是现代统计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个分支,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把一组反映事物性质、状态、特点的变量,通过科学的方法,精简为几个能够反映出事物内在联系的、固有的、决定事物本质特征的因素。预算绩效评价因素分析法是指将影响投入和产出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计算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价的方法。很多公共项目都可以用到因素分析法,通过不同因素的权重评比,进行综合评分,最终确定项目的效率性和效益性。采用此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权重的分配,即如何通过合理配比使得整个评价过程客观全面,并且符合不同项目的实施特点。

五、公众评判法公众评判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方式,对财政支出的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以选择有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估,或对社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以评判其效益。专家评估主要是聘请有关专家,就评价对象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价、判断。专家根据绩效评价项目的特点,可以采用多种评判形式,包括“背靠背”或“面对面”评议,或二者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而对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则可以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调查问卷,将需要进行考评的内容涵盖在设计的问题中,然后将问卷发放给公众填写,在发放过程中需要保证人群的随机性和广泛性,最后汇总分析调查问卷,得出评价结果。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公众评判法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它最大范围的吸收了社会力量的参与,使整个绩效评价过程较为充分的表达了社会公众的诉求,同时也保证了实施过程的透明度。这种评价方法由于其具有公开性的特点,适用于对公共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进行评价,但需注意设计好相应的评估方式和调查问卷,并有效选择被调查的人群。

六、其他评价方法其他经常使用的绩效评价方法包括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查问询证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综合指数法,即在多种经济效益指标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得出绩效评价结果的方法。该方法评价的准确度较高、覆盖范围也比较全面,但在指标选择、标准值确定及权数计算等方面相对复杂,操作难度较大。层次分析法,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小的组成因素,并将这些组成因素按照支配关系进行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再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通过两两比较将判断定量化,形成比较判断矩阵,并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确定各方案的排序,主要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方面。由于评价方法具有多样性,因此在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时,既要照顾到项目之间的可比性,又要关注项目本身的特点。财政部门需对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做出统一的适用原则和标准,对相同类型的项目采取一致的评价方法,以便进行横向比较;同时各具体评价部门也需深入了解项目的特性,结合财政部门的要求选择相适应的评价方法,也可在允许范围内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2014年6月6日,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它是中国财政学会所属二级学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选举贾康为主任委员,王泽彩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目前,该专业委员会凝聚了国际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政府部门资深财政专家、高端智库学术翘楚和社会第三方咨询机构,专门从事绩效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咨询评估和专业培训等,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推进现代财政建设而砥砺奋进。

第五篇:第七章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电阻》教学设计

《测量小灯泡电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欧姆定 律内容的延续和运用,加深和理解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本节主体内容是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算出小灯泡的电阻,即是用伏安法测电阻,它是电学测电阻方法中最基本的测量方法。

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自选仪器、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记 录表格等,特别是关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解决连接电路中出现的种种故障,都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即伏安法; 会同时使用电压表与电流表,了解钨丝的电阻特性;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 定律的实际应用意义。 学会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以及测量过程中的兴趣培养,爱护实验器材。 培养 学生科学实验的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学习了电路基础知识和欧姆定律,多数学生能正确连接电路元件,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

【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电路,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分析实验数据。 【教具与学具】

学生电源、小灯泡(2.5V)、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定值电阻(5Ω)、滑 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第三节

一、预习思考

1、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变形公式?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2、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测量,电压可以用电压表测量,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电阻呢?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测出小灯泡的电阻?

二、自学探究.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电路图

4、实验器材:

5、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6、实验步骤:

三、精讲点拨

1.设计实验

教师指出用电压表、电流表小灯泡的电阻,在物理上就是伏安法。 问 题1:设计伏安法测电 阻的电路图,并根据你的电路图选定实验器材?(叫个别学生到黑板上作图和模拟连接实物图)

问题2:根据你要测量的实验数据,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

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要多给予鼓励。最后把不同的实验方案投影出来组织学生简要分析讨论,选 出最规范的作品。

积极思考,讨论,回 答,交流,评估。共同分析展示的学生的实验电路图和记录数据表格,比较自己的,讨论优缺点。

让学生知道伏安法,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2.进行实验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完成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表格中,看哪一组同学做得又快又好。

教师提醒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过程,对于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明确实验任务,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实验过程复习实物的正确连接方法,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 合作交流能力。

3.分析评估

展示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并要求学生简要分析自己的实验数据,计算小灯泡的电阻值,并讨论出现的问题:

1. 对于实验数据出入较大的组别,鼓励其思考出错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

2.从实验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引导回答:灯丝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积极思考,共同分析展示的学生的实验数据,比较自己实验数据的优缺点。 提出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能力,从实验数据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小结

1.学生小结学到的知识。 2.什么是伏安法?

3.课堂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积极回答,思考并完成相关练习。 检测学习效果,加深对伏安法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设计一份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⑴实验目的⑵实验原理⑶实验器材⑷实验步骤⑸实验电路图⑹实 验数据记录表格⑺实验结论。

提升能力,让学生知道实验报告格式和规范。

上一篇:第2课申请电子邮箱下一篇:c语言程序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