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三节植被类型教案

2024-05-10

第七章第三节植被类型教案(通用7篇)

篇1:第七章第三节植被类型教案

第三节 植被类型 教案

第一节

热带植被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植被主要包括哪些植被类型;

2、在地图上熟悉各种热带植被的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二、教学重点

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

三、教学难点

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Savanna的划分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主要解决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

2、室内实践教学:主要解决该门课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技术、技能和验证理论的问题。

3、野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和训练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在野外开展科研考察活动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由耐阴、喜湿、喜高温的常绿种类组成,并具有丰富的附生植物和木质藤本植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º之间的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亚地区。①热带雨林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

②雨林结构非常复杂

③树干高大,常具板状根 ④林木常出现老茎生花现象

⑤多附生植物和木质藤本植物,前者形成“空中花园”,景色奇特,引人入胜。⑥绞杀植物也是热带雨林的一个重要特征 ⑦热带雨林具有终年常绿的外貌。⑧树干颜色浅,树冠面积小 ⑨叶片多具滴水尖

⑩多具羽状叶、或大型叶

(二)季雨林

季雨林又称季风林,是德国植物地理学家A.F.W.辛伯尔(Schimper)于1930年提出的。

许多植被学家也提出过与季雨林相类似的类型,但名称不同。如R.H威特克(Whittaker 1970,1975)认为:热带季节性森林,包括季风林和其他落叶林和半落叶林,分布在具有明显干季的湿润热带气候区,H.爱伦贝格(Ellenberg,1974)等认为:分布在热带由具有一些芽体保护的常绿树组成、并在干旱季节部分落的类型,称为热带亚热带常绿季节林。季雨林的群落特征:

①季雨林是热带森林类型;

②季雨林分布区的气候具有干湿季节周期性交替的特征;

③组成季雨林的大多数树木在干季落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群落。它不连续的带状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以东南亚地区最为典型。

④气候上有干湿季的交替,季雨林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⑤群落结构比雨林简单

季雨林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优良的用材树种有黄檀、紫檀、柚木、铁力木、娑罗双树等。油脂植物有降香檀、油楠、大叶山楝等。

(三)热带稀树草原

稀树草原又称萨王纳(Savanna),是一种阳性、旱生、适高温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并散生一些耐旱、矮生、稍为直立的乔灌木的植物群落。

稀树草原是一种热带较干燥地区的典型景观。群落及其特征: ①具有十分独特的群落外貌,散生在草原背景中的旱生乔木为矮生、多分枝,②具有非常特殊的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如金合欢属。③叶多坚硬,具茸毛,多为羽状复叶; ④芽具鳞片保护;树皮厚,⑤有些植物树干内贮存大量水分,如猴面包树。灌木地下部分特别发达。藤本植物非常稀少。附生植物几乎不存在。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是高达1m以上的大型禾本科植物,如须芒草属、黍属,叶具旱生结构。双子叶植物多属小型叶,坚硬或完全退化。稀树草原以非洲中南部最为典型。

稀树草原的草类丰富,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基地。

(四)红树林

红树林是一种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浸淹的淤泥海滩上耐盐的常绿乔灌木植物群落。组成种类以红树科为主。

红树林的植物具有特殊的生态学的群落特征:①以特殊的繁殖方式胎生方式进行繁殖,即种子在母体植株上发芽,形成幼苗后坠入淤泥中生根,固定。②有密集的支柱根、板状根和呼吸根。③具有旱生结构,叶肥厚革质,表面光泽,气孔下陷。④具有发达的泌盐组织。

地带分布:红树林从北纬32º至南纬44º均有分布,在赤道附近最为发育。有两种类型:一为亚洲、大洋洲和东非海岸的东方红树林,以马来半岛为中心,种类组成比较丰富。另一类为美洲大陆海岸和西非的西方红树林,种类组成比较贫乏。中国的红树林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和浙江。

经济意义:红树林是一种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又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七、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的讲授,学生应重点掌握和理解以下内容和原理: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季雨林及红树林的概念、地理分布、群落特征

八、思考与作业题

1、试述热带植被类型、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2、何为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季雨林及红树林。

第二节 亚热带植被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亚热带植被主要包括哪些植被类型;

2、在地图上熟悉各种亚热带植被的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二、教学重点

常绿阔叶林

三、教学难点

常绿硬叶林、荒漠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主要解决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

2、室内实践教学:主要解决该门课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技术、技能和验证理论的问题。

3、野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和训练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在野外开展科研考察活动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亚热带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和荒漠三种类型。

(一)常绿阔叶林

一、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小结:

①常绿阔叶林主要由樟科、壳斗科、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冬青科、山矾科、杜鹃花科、杜英科等常绿阔叶树组成。

②叶子以小型和中型叶为主,革质,表面光泽被蜡层,具叶面与光线垂直,能反射光线,故又称照叶林。

③林内最上层乔木树种具芽鳞保护,林下植物无芽鳞。

④林相整齐,林冠浑圆,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⑤群落结构比热带雨林简单

二、常绿硬叶林

常绿硬叶林又称阔叶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植被。其特征为:①它主要由硬叶的常绿乔木和灌木组成。②叶坚硬革质,机械组织发达,叶面常被茸毛或退化成刺。树皮粗糙。③林下草本层不发育,层外植物只有少量木质藤木。

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和美国太平洋沿岸,以栎属植物占优势;澳大利亚的西南和南部以桉属植物为主;非洲南部以山龙眼科植物为主;南美洲中部等。

三、荒漠

荒漠是指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灌木和肉质植物所组成的稀疏植物群落。地理分布:它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干旱地区。

组成荒漠植被的种类各地不同,温带荒漠以藜科、蒺藜科、柽柳科、麻黄科、菊科、豆科等为主;热带和亚热带荒漠以仙人掌科、大戟科和龙舌兰科等为主。荒漠群落特征小结:

(1)有的叶面缩小或退化,形成无叶类型,以减少蒸腾;

(2)有的具有肉质茎或肉质叶,用于贮藏水分;

(3)有的茎具有发达的保护组织,茎叶被白色茸毛,或茎具光亮的白色皮质,以抵抗灼热;(4)有的具发达的根,以便从土层深处吸取水分

(5)还有一些植物在春季或夏季降水期间迅速生长,到旱季或冬季来临之前,完成生活周期,以种子或根茎、块茎、鳞茎度过不良的季节。

七、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的讲授,学生应重点掌握和理解以下内容和原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及荒漠的概念、地理分布、群落特征

八、思考与作业题

1、试述亚热带植被类型、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2、何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及荒漠。

第三节 温带植被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温带植被主要包括哪些植被类型;

2、在地图上熟悉各种温带植被的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二、教学重点 草原

三、教学难点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主要解决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

2、室内实践教学:主要解决该门课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技术、技能和验证理论的问题。

3、野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和训练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在野外开展科研考察活动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温带植被最具代表性的类型有夏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

一、夏绿阔叶林

夏绿阔叶林种群特征小结:

①夏绿阔叶林主要由栎属、山毛榉属、枥属。椴属、白蜡树属、桦属、鹅耳枥属、杨属、赤杨属朴属等组成。

②种类均属中生植物,叶的质地较薄,通常无茸毛,但树干和枝条都有较厚的皮层保护,具坚实的芽鳞。

③夏绿阔叶林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④夏绿阔叶林结构比较简单清晰。

二、针阔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是介于夏绿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通常由栎属、槭属、椴属等阔叶树种与云杉、冷杉、松属的一些种类混合组成。在欧洲、北美和远东地区有分布,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存在差异。分布地区在北美主要分布于五大湖地区和阿巴拉契亚山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山地。由于夏季风的影响,群落的种类组成较欧洲的混交林丰富,群落的结构亦较复杂。

三、泰 加 林(温带针叶林)

分布:①欧亚大陆;②北美大陆的北部,构成一条非常明显的北方针叶林带。它的北界就是森林植被最北的界线;③亚热带的高山上可分布到海拔4000—4500m,是森林垂直带分布最高的一种森林类型。在南半球没有此类针叶林。泰加林群落特征小结:

①外貌非常特殊,通常由单一树种组成纯林

②树冠呈尖塔形、圆锥形,色调单一

③群落结构比较简单,层次分明

④群落类型分为“阴暗”和“明亮”针叶林

四、温带草原

草原(Steppe)又称夏绿干燥草本群落,在匈牙利称为普斯塔群落(Pussta),在北美称为普列利群落(Prairie)

草原群落特征小结:

①具旱生结构,如叶面积缩小、叶片内卷、气孔下

陷、机械组织与保护组织发达等。②草原植物的地下部分强烈发育,远远超过地上部分,这也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③许多植物形成密丛,基部常被宿存的枯叶鞘所包围,以避免夏季地面过热,并保护更新芽度漫过长寒冷的冬天。

④草原的外貌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草原分为三个亚型:(1)草甸草原

(2)典型草原(3)荒漠草原

七、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的讲授,学生应重点掌握和理解以下内容和原理:温带夏绿阔叶林、针叶林及草原的概念、地理分布、群落特征

八、思考与作业题

1、试述温带植被类型、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2、何为温带夏绿阔叶林、针叶林及草原。

第四节

寒带植被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冻原的地理分布及分类;

2、掌握冻原的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二、教学重点

冻原的地理分布及群落特征。

三、教学难点

冻原的地理分布及群落特征。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主要解决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

2、室内实践教学:主要解决该门课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技术、技能和验证理论的问题。

3、野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和训练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在野外开展科研考察活动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寒带植被

寒带植被指冻原,又称苔原(tundra),是由微温的北极和北极高山成分的苔藓地衣小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群落。它是寒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冻原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区。在南半球,因南极大陆为冰川所覆盖,只在沿海一些岛屿有小面积分布。

冻原按其分布,分为极地冻原和高山冻原。前者位于极地平原地区,又称平原冻原;后者位于寒温带和温带山地和高原的高山地区,具有类似极地冻原的环境,如中国长白山和阿尔泰山的高山冻原。按群落学特征,冻原可分为苔藓地衣冻原、草类冻原和灌木冻原。

七、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的讲授,学生应重点掌握和理解以下内容和原理:寒带苔原的概念、地理分布、群落特征

八、思考与作业题

1、试述寒带植被类型、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2、何为寒带苔原。第五节 隐域植被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隐域植被的含义及常见的隐域植被类型;

2、理解隐域植被产生和形成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 草甸

三、教学难点 沼泽植被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主要解决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

2、室内实践教学:主要解决该门课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技术、技能和验证理论的问题。

3、野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和训练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在野外开展科研考察活动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教学课时:2 课时

六、教学过程

隐域植被:(又叫非地带性植被)是指在地表不成带状分布的植被类型,它可以在地表任何地带的适宜生境条件下生长。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草甸

草甸是发育在中度湿润的环境,以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

特征:(1)草原化草甸 以旱中生植物为主,混有多种杂类草,草群密茂,叶层高约50cm。如广布于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羊草一杂类草草甸。

(2)沼泽化草甸 在草群中混有相当多的湿生草本植物,以喜湿的莎草科植物占优势,是草甸向沼泽过渡类型。

(3)盐生草甸 由盐中生草本植物组成,分布在具有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的低地和海滨。

(4)高寒草甸 以温冷中生草本植物为主,草层低矮、盖度大、根系浅而密集。嵩草属植物占优势地位。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具有高原地带性。草甸草质优良、产草量高,为优良放牧场和刈草场

二、沼泽植被

沼泽植被是分布在土壤过湿或常年积水条件下,多年生沼生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其群落特点和环境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木本沼泽又称中位沼泽,以木本植物为建群种。

②草本沼泽是典型的低位沼泽,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优势,几乎全为多年生植物。

③苔藓沼泽又称高位沼泽,以藓类植物为优势种,如泥炭藓沼泽。

分布:中国沼泽分布广,以青藏高原的若尔盖和松花江流域的三江平原最为集中。价值:沼泽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其中泥炭、植物纤维、饲草等有很大经济价值。

三、水生植被

水生植被是生长在水域环境,是水生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

七、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的讲授,学生应重点掌握和理解以下内容和原理:草甸、沼泽的概念、地理分布、群落特征

八、思考与作业题

1、试述隐域植被的类型、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2、何为草甸、沼泽。

篇2:第七章第三节植被类型教案

【学习内容与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学习认识国家的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况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能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对照地图和课文,能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能通过观察地形图了解印度的主要地形及其特点

2、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以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印度的气候及其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加以整合和探究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印度的人口特点和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印度的人口问题

教学策略: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为主,适时补充各种图文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印度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课上展示给同学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注重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学法指导,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印度风土人情、基本国情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知道西游记师徒四人最后到哪取得的佛教圣经吗?“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今天咱们一起探访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

课前预习检验:生说出自己通过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对印度的一些了解情况 师播放课件关于印度的风土人情的图片及印度音乐

(一)印度的地理位置

师:印度是一个多么美丽和神秘的国度,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到印度游览一番。要去印度游览首先需要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

师课件展示玄奘取经路线图、世界地区图、引导生读图分析印度的地理位置。师引导生回忆科学的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师展示课件以填空的形式进行导学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印度地理位置特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认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1)印度的首都、城市及邻国

师展示课件学生教材课文资料 独立完成 在印度地区图上圈化、记忆

学生找出印度的主要邻国并说出这些国家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教师指图,学生齐答。

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指导印度是我国西南面的邻国,是南亚最大的国家,更让学生通过认识印度周边邻国机房为,了解印度的相对位置。

小组活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 坐飞机、汽车、和轮船的三条路线图 小组代表到讲台前在世界地区图上画出。

设计意图:巩固刚刚所学印度的地理位置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印度的地形

师:我们到了印度,你到了印度的南部、北部、东部、西部都能看到哪些美丽的自然风光?生读印度地形图分析 生自由发言 师展课件引导生总结归纳印度的地形

师边解边展示喜马拉雅山脉和恒河平原及德干高原景观图片

设计意图:自然地过度减轻学生学习压力,配合图片较生动,利于记忆

(二)印度的人口

(1)人口数量及增长速度

师出示导学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吗?印度的人口情况怎样?预测印度人口未来会不会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学生读印度人口增长图大胆预测。师点拨人口增长的快慢的衡量方法。(2)印度人口多的优势和劣势

学生结合教材资料 小组交流合作讨论 以班级班级辩论会的形式派代表发言 师引导点拨生从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综合分析。

设计意图:培养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学习、讨论中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资源观

(三)印度的气候

师展示课件中印度人的日常着装图片,印度妇女为什么每天都可以穿漂亮的纱裙?印度的气候怎样?有什么特点? 生观察亚洲气候图确定印度的气候类型。

读印度的气温降水图和冬夏风向图分析印度的气候特点。师出示铁岭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气温降水图,引导生结合铁岭地区的冬夏的风向和降水生活实际分析理解

学生归纳完成课件展示问题 填图表进行巩固记忆

设计意图:让生明确知识点目标明确高效学习巩固简化难点利于记忆

(四)归纳总结

本堂课教师带领你们印度印度游览了一圈,请你对本次旅行情况做一个小总结

【评价设计】 1、3指图检查;2、3、4文字表述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2.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文明古国(概况)[导入] 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

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 1991年至2000年人口增长1.6亿)

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讨论:压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强调印度的位置、范围,平原、高原、山地的分布,主要的河流及城市。

巩固练习:说出印度的古建筑。

作业:必作题:记住印度主要的地形区。

选作题:预习印度的气候与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位置和范围 主要地形区

二、印度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大国(超10亿)压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印度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三、地形、气候和农业

教师:播放课件 印度的洪灾 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 月 月。盛行从 洋吹来的季风。再观察旱季 月至次年 月。盛行来自 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乞拉朋齐最为典型。[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 [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

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 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四、工业发展

纺织工业

钢铁工业

高科技工业

【课堂小结】:强调印度的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新契机。

巩固练习:印度有哪些农作物?

作业: 必作题:给印度的工业区图。

选作题:搜集一些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印 度

三、地形、气候和农业

1、热带季风气候

夏:降水多(西南风)----水灾

冬:降水少(东北风)----旱灾

2、地形----平坦

东北喜玛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和南部德干高原

3、农业

水稻 沿海地区,东北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恒河上游

棉花 西南

黄麻 东北

四、工业发展

纺织工业

钢铁工业

篇3:第七章第三节植被类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2.知道热带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类型的主要气候特征和差异。3.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概况。4.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知道热带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类型的主要气候特征和差异。2.各类气候特征存在差异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一幅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出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的内容。

讲授新课

1、气候的地区差异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2)海陆位置: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3)地形因素: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地形雨”。

(4)洋流因素: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气候的形成因子(1)太阳辐射——最基本因素(2)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 <1>三圈环流 <2>季风(3)下垫面

<1>海陆位置——沿海和大陆内部 <2>地形——海拔;迎风坡和背风坡 <3>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4>地面状况——裸地和植被覆盖地;冰面反射

2、世界气候分布图

【1】世界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和气团、洋流、地形五类。

气候类型没有特定的纬度区域限制。全球气候可大致划分为11个类型,如图

【2】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等地区,其特点为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这里年平均气温高,但气温年较差略大于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离赤道越远,干季越长,因而降水量也越少。

(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其特点为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

(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其特点为年平均气温高,年温差较大,日温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许多地区只有数十毫米,甚至数毫米,降水变率很大,常常连续数年不下雨。

(5)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6)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故名。这类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或暖热,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干旱,因此又称为亚热带夏干气候。

(7)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温带地区,其特点为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在0℃以上),夏季不热(7月平均温在22℃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达2000毫米以上或更多。

(8)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地区,朝鲜和日本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其特点为夏季温暖,冬季较冷,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温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减少。

(9)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由于全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下,在大陆中部形成干燥或半干燥气候;而大陆北部,则由于纬度偏高,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蒸发不旺,降水虽少,但不干旱,形成特殊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10)极地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区、格陵兰岛、北冰洋诸岛和南极洲。在大陆边缘地区,冬季长而寒,但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可达10℃,苔藓、地衣是这里的典型植物,故又称为苔原气候;格陵兰岛、北冰洋诸岛和南极洲等地的绝大部分地区,终年在冰雪覆盖下,最热月平均温也不超过0℃,因此被称为冰原气候。

(11)高山气候可能出现在任何纬度,其特点是气温和降水都有垂直变化,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水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一高度则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3、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人类出现于地球后的数万年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适应居住环境和相应的气候条件。在此期间,人类并未对环境和气候产生足够大的影响,气候仍在其基本因子的作用下变化着。但在世界工业革命后的200年间,地球上人口剧增,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地球表面及大气的自然状态受到破坏。

人类活动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仅直接影响到气候的冷暖与干湿,而且对生态环境、经济贸易仍至国际政治关系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环境与经济的改变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气候变化。可以说当前的全球气候变化是迄今人类遇到的一个最复杂的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之一。

(2)世界气象组织主持制定的世界气候影响计划提出了气候对人类影响的十个研究方向:

①人类的健康和工作能力;②住房建筑和新住宅区;③各类农业;④水资源开发和管理;⑤林业资源;⑥渔业和海洋资源;⑦能源的生产和消费;⑧工商业活动;⑨交通和运输;⑩各种公共服务。

其中,由于气侯变化而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农业和粮食的供给、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变化、淡水资源以及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问题最受关注。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

(1)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或几个月受不到阳光的照射。因此,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角不同,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就不一样,气温的高低也相差悬殊。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

(2)大气环流是形成各种气候类型和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强烈,水汽易于凝结,降水丰富;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盛行,水汽不易凝结,雨水稀少;在信风带气流从纬度较高的地区流向低纬度地区,水汽不易凝结,一般少雨。但在大陆东岸,信风从海上吹来,降水机会较多;在大陆西岸,信风从内陆吹来,降水就少。在西风带控制的地区,大陆西岸风从海上吹来,水汽充沛,降水丰富,越向内陆水汽越少,降水减少;大陆东岸,西风从内陆吹来,降水较少。一般说来,上升气流和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容易凝结,降水机会较多;下沉气流和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机会就少。因此,在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气候特征,尤其是降水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加之风带和气压带随季节的移动,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气候类型。

(3)海陆分布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的地带性分布。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海洋增温慢,陆地增温快;阳光减弱以后,海洋降温慢而陆地降温快。海洋与陆地表面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多少也不同,一般说来,在海洋或近海的地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较小,降水比较丰富,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多形成海洋性气候。因此,在相同的纬度,处于同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的地区,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形成的气候特征也不同。

五、板书设计

1.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2.世界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和气团、洋流、地形五类。

3.世界气候主要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高山气候11个类型。

4.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5.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篇4:第七章第三节植被类型教案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

第七章 预算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第三节 预算绩效评价的方法

绩效评价的方法是指用于分析绩效数据,得出评价结论的各种经济分析、评估和评价方法。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判法等。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以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的分析方法。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法国经济学家朱乐斯·帕帕特的著作中,被定义为“社会的改良”。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和完善,这一概念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重新定义。到1940年,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德和约翰·希克斯对前人的理论加以提炼,形成了“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基础[1]。最初这种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私人部门的支出管理,为提高私人部门的运行效率作出了巨大贡献。后来由于西方国家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效率产生怀疑,政府的公信力降低,迫使政府寻求自身职能和运行方式的转变,于是在政府工作环节中引入了成本—效益分析法。采用此种方法评价政府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需结合预算支出确定的目标,对比支出所产生的效益及所付出的成本,通过比较分析,选择消耗最小成本而取得最大效益的项目。在针对某一具体项目进行评价时,需要将项目总体预算支出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计算,当收益大于成本时,该项预算支出净收益为正,预算支出具有正的效益;当收益小于成本时,该项预算支出的净收益为负,预算支出具有负的效益。成本—效益分析法还可用于某项预算支出的各备选方案的比较。通过对各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计算,得出每个方案的净收益,最终选取净收益最大或收益率最高的方案。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某项预算支出的各备选方案进行筛选,可以有效地提高预算资金的支出效益。此外,在对相同类别的不同预算支出项目进行横向比较时,也可采用此方法,比较内容包括同地区或不同地区的比较。通过考核预算支出的绩效水平,分析各地区和部门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绩效的方法,从而促进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在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时,应注意时间因素对现金流的影响,需将发生在若干年内的、与所分析项目或方案有关的“成本流”与“效益流”折算成现值;在计算该项目或方案的成本和效益时,除应计算与支出项目直接相关的直接成本和效益、有形成本和效益外,还应适当考虑计算与支出项目间接相关的间接成本和效益、无形成本和效益等。虽然成本—效益分析法在私人部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切实对私人部门的运行效率作出了改善,但由于公共部门预算支出与私人部门存在差异,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公共部门中,成本—效益分析法就并不适合所有支出项目的评估。具体说来,成本—效益分析法最适合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对于成本和收益无法用货币确切表示的项目计量则无能为力,特别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不宜采用此方法。由于社会效益很难精确衡量,其中包括直接效益、间接效益,长期效益、短期效益,有形效益、无形效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很多指标无法具体量化,就会使成本和收益的估计出现偏差。案例7.1:成本—效益分析法分析原则第一,当两种政策方案的效果相等时,政策成本越小的政策方案越优。第二,当两种政策方案的成本相同时,政策效益越大的政策方案越优(如下图所示)。

第三,政策效益与政策成本的比率越大越好(如下图所示)。

二、最低成本法最低成本法也是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一种方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是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补充。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财政支出项目,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在对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该方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实施最低成本法,首先要根据政府的绩效目标,提出多个备选方案以供参考;其次需分别计算各方案的有形成本,计算过程中若出现多年连续安排支出的项目,要把各年的现金流统一折算为现值,保证备选方案的可比性;最后按照成本的高低进行排序,在目标既定的情况下,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最低成本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衡量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时,不采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而只着眼于项目的有形成本,这就避免了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某些项目成本无法量化的问题;同时采用此种方案规避了对效益的衡量,为某些难以计量效益的项目提供了评价方法。比如对于一些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如国防、社保支出等,其收益很难衡量,但是成本则易于计算。对这类效益衡量存在困难的项目开展预算决策分析时,单纯计算该支出项目的有形成本,之后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为最优支出项目即可。这种方法简单易用,缩小了考核部门的工作量,体现了绩效评价指标设定的经济性和可监督性原则,为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的项目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方法。由于公共部门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企业组织存在一定的区别,它需要顾及到整个社会的效益。因此在使用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同时,也需要明确不同绩效评价对象的产出和结果,并适当选取其他方式与最低成本法互相补充,进行综合性的绩效评价。

三、比较法比较法是一种相对评价方法,其适用范围是当绝对评价标准难以确定,或所使用的客观尺度不尽合理时,必须采取其他的相对方式来衡量绩效。具体来说,比较法是指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相互比较,以确定各评价对象绩效的相对水平。这种评价方式在操作上相对简便,省去了一些复杂的量化步骤,主要适用于财政项目资金管理等评价标准的确定较为复杂的项目。常用的比较法有排序法、一一对比法和强制分配法等。排序法就是对提供的备选方案按照绩效的优劣进行顺序排列,这样的方法省略了一些无法确定量化的计量,设计和应用成本较低,对进行绩效评价部门的专业要求不高,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了较大范围应用。但是这种方法同时缺乏客观标准,会有太多主观因素影响各主管部门的决定,造成评价结果的随意性,不易对预算提出整改意见。一一对比法是在排序法基础上对其缺陷进行完善后提出的方法,它是将所有的备选方案进行一对一的比较,比排序法整体排列更具有说服力。但是这种方法依然没有提出客观评价标准,并且工作量大大提高。强制分配法相比于前面两种方案加入了更多的定量因素,这个方法根据正态分布规律,将评价对象强制划分为若干等级,在比例上具有相对固定性。这种方法对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收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来确定等级的具体分布,对评价指标的确定也需要制定合理标准,实施成本相对也会提高,比较适用于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较为完善的地区和部门。

四、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又称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是现代统计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个分支,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把一组反映事物性质、状态、特点的变量,通过科学的方法,精简为几个能够反映出事物内在联系的、固有的、决定事物本质特征的因素。预算绩效评价因素分析法是指将影响投入和产出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计算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价的方法。很多公共项目都可以用到因素分析法,通过不同因素的权重评比,进行综合评分,最终确定项目的效率性和效益性。采用此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权重的分配,即如何通过合理配比使得整个评价过程客观全面,并且符合不同项目的实施特点。

五、公众评判法公众评判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方式,对财政支出的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以选择有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估,或对社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以评判其效益。专家评估主要是聘请有关专家,就评价对象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价、判断。专家根据绩效评价项目的特点,可以采用多种评判形式,包括“背靠背”或“面对面”评议,或二者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而对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则可以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调查问卷,将需要进行考评的内容涵盖在设计的问题中,然后将问卷发放给公众填写,在发放过程中需要保证人群的随机性和广泛性,最后汇总分析调查问卷,得出评价结果。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公众评判法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它最大范围的吸收了社会力量的参与,使整个绩效评价过程较为充分的表达了社会公众的诉求,同时也保证了实施过程的透明度。这种评价方法由于其具有公开性的特点,适用于对公共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进行评价,但需注意设计好相应的评估方式和调查问卷,并有效选择被调查的人群。

六、其他评价方法其他经常使用的绩效评价方法包括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查问询证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综合指数法,即在多种经济效益指标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得出绩效评价结果的方法。该方法评价的准确度较高、覆盖范围也比较全面,但在指标选择、标准值确定及权数计算等方面相对复杂,操作难度较大。层次分析法,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小的组成因素,并将这些组成因素按照支配关系进行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再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通过两两比较将判断定量化,形成比较判断矩阵,并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确定各方案的排序,主要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方面。由于评价方法具有多样性,因此在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时,既要照顾到项目之间的可比性,又要关注项目本身的特点。财政部门需对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做出统一的适用原则和标准,对相同类型的项目采取一致的评价方法,以便进行横向比较;同时各具体评价部门也需深入了解项目的特性,结合财政部门的要求选择相适应的评价方法,也可在允许范围内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篇5:第七章第三节植被类型教案

第三节动画稿本编写与台本画面设计

制作一部精彩的动画片,需要有一批技艺精湛的画师,有一个新奇的故事原形,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更需要有一个好的文字稿本,它是动画制作开展的源头。

一、文字稿本编写

动画的文字稿本是以一种文学格式的语法,即用抽象的文字来描述故事的。文字稿本的选题,决定着“写什么”和所写作品的思想水平与社会意义的深度。选题应符合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创新性,即要有新意,是前人未涉及或从新角度诠释的。

可行性,即根据自身所具有的条件,有可能完美实现的。

在编写动画文字稿本之前,首先应有清晰的创作思路,对选题定位、创意特点要充分思考、规划和准备。其次,编写时,应在渡海中建立镜头画面,使文字语言的表 述,既要把对白、动作和场景以形象的文字写出来,有得动画台本人员理解和准确表达剧情,又要能使他们有发挥之处。此外,编写的文字应尽量简洁明了,对于必 须指明的环境、人物、情绪等方面,要注释详细、清楚。

动画片中的故事生动而夸张,对事物的表现比真人剧更为戏剧化,动画角色的表现,往往是通过夸张了的外形和内心,与不合常理的情景组合在一起的。因此,动画 文字稿本的写作要具有夸张、幽默的卡通特色。若编写者对故事俯不深,或对创作思路不清,就难以运用动画语言将其表述充分。创作者在创作前还必须吃透故事,发挥想像,使自己溶入怪诞离奇的动画世界中,并充分收信可用的素材,才能有的放矢地强化故事效果,在此基础上进入稿本编写阶段。

编写动画故事,一般遵循的常用各式是激发情节、纺织复杂因素、矛盾冲突、高潮、转折和结局。

激发情节,是在故事一开始时,确定角色进入剧情的切入点。它是故事发慌的诱因,吸引观众想在下面的内容中寻求答案。

编织复杂因素,是指将情节中相互牵涉的关系链逐渐显露出来,角色因各种客观因素在相互之间形成矛盾和障碍,使故事内容进入复杂迷乱状况,并在剧情中暂时出 现假定答案,但这类答案往往与观众期望相反,令观众欲罢不能,禁不住开始“仔细研究”,进入角色世界中。

矛盾冲突,是故事进入需要设置强大的驱动力,实现某种目标的阶段。创作者将角色庙宇在特殊环境背景中,并往往以角色必须实现某种目标作为故事发展的动力。而频频的危机、困难和陷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穿插出现,冲突迂回隐蔽,使观众为角色命运担忧,情绪随之起伏跌宕,此时欣赏效果也迈向高潮,观众会忘记 影片故事外的现实生活,进入与角色共命运状态。

高潮:当连环的危机和冲突频繁遭遇时,故事就进入发慌的顶峰,矛盾冲突不再隐蔽,甚至会出现正面交锋等激烈场面。

转折:矛盾冲突在最激化的时候,故事结局似乎已成定局,但却因某个细节或意外使故事剧情发生戏剧性转变。转折在故事编排中可以是一次,也可安排多次,但操 作难度较大,因此在编排时应格外谨慎。多次转折的生动曲折感受,有时能引发观众内心几个高潮,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剧情叛逆感,希望故事结局早些确定,而这种 希望在转折中一次次被扑

灭又点燃,这时的欣赏状态进入最高阶段,也为结局出现铺垫好道路。但应该注意的是对转折次数的把握,以及控制好转折事件间的程度。

结局:即故事结果一锤定音的时刻。故事中的矛盾和危机出乎意料地得到化解,使观众心中有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不论是遗憾的还是个悬念,或是圆满的结局,在 答案背后,隐含的常是创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或留给观众的思考。设置结局有一定的难度,在什么时候恰当收场十分重要,编剧在这时,常常会将一些惆怅或悬念留给 观众,使观众产生对故事剧情念念不忘之心。

以上程式通常是许多影片取得成功的惯用手法,可以作为初学者进行创作的基本思路。但对于专业从事电影制作探索和高层次创作的人才来说,可以也应该做更多的创新和尝试。初学者在刚开始编写故事时,应尽可能将故事建立在一个来源于自己生活经历的原形中,即使选取的是现成著作或采用了其他形式艺术题材(音乐、美术作品等),也应从多方了解、分析原创的意图,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出与之雷同的人和事,这样,在编写时就有可能把角色塑造成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从而唤起和调动观众的情 绪。

初学者在编写动画文字稿时,还需分清故事脚本、故事提纲和分镜头剧本几种稿本编写的类型。

1.故事脚本

故事脚本一般也可称为文学剧本,是按照电影文学写作模式创作的文字剧本。它虽然是以抽象的文字呈现,但使用的是视觉语法的文字,运用“视觉语言”对剧本文 字进行改造和规范,把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即文字视觉化。脚本的样式较随意,不需要太多的描写与修饰,但要为人物、情节、场景定性,减少不确定性,以 构成初步的视觉空间,并用简短的文字概括故事,分出剧情结构中的若干关键情节点,交待出关键时间、故事发生地点、背景、情节转折以及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其中故事情节点的提炼,是写故事脚本的关键,如同将一部文字故事剧划分成若干场次,每场有一个关键主题。编写故事脚本,是为制作画面台本和分镜头剧本创造 条件,使之适于台本和分镜头本的绘制工作。因此,脚本中的文字是表述画面的,每句话都要能够明确地通过画面绘制出来。

脚本可以是原创故事,也可由其他故事改编,或完全依照原著移植写成。

2.故事提纲

是以提纲形式简明扼要地概括故事内容,讲明故事主干与主要枝节,如同一张故事发生、发展的清单。故事中的关键情节以“点”的形式罗列出来。这种以戏剧节拍 样式简述故事中各个重要环节的提纲,篇幅一般不超过几页。故事脚本和故事提纲有许多共同之处,一般是根据需要只选其中一种,作为把文字转化为视觉语言的影 片故事方式的依据。

3.分镜头剧本

分镜头剧本的写作,可以在故事脚本或故事提纲的基础上进行,也可以直接进行写作。分镜头剧本包括场景设置、人物安排、剧情节奏、摄影要求、角色对白、时间 和故事背景等。其写作形式,可以按时间发展顺序或倒序分段,可按场景变化为依据分段,也可按剧情分段,或按角色出场情况来分段。无论采取何种分段方式,均 需根据故事特点来定,并注意将相互关系交代清楚,不能因分段影响剧情表述,因为分段是为了有条理地讲述故事,便于动画制作。在文字描述时,应将故事完整清 晰地表述出来,以整体构思为依据,不要顾此失彼。如只顾及了环境场景变化的描述,而忽略了时间、事件状况的说明等。另一方面,文字要力求简练、表述清楚。因为啰唆的或过短的文稿都不便于动画影片的制作和整体设计,直接影响着下一步的创作工作。

二、台本画面设计

台本画面设计,是导演或台本绘制作者,根据分镜头剧本,集中地表现出故事内容的起、承、转、合的发展过程和将故事中的人物、事件设计成按剧情发展的画面形 式。台本虽然是根据脚本文字,把内容分解、转化成一幅幅画面,但不是对脚本简单的图解,而是在动画视觉语言上对脚本的再创造。它使一切形念、事件具有明确 的形象特征、可视性和时空性。台本画面设计如同是未来影片的预览,是导演用来与全体创作人员进行沟通、达到共识和进行动画片绘制的蓝图。

编绘分镜头台本,是以文字+构图的方式表述,它的要求与作用,是在脚本文字和一幅幅画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设定镜头的景别、技巧、时间、解说与声音以及拍摄要求等,为动画绘制和后期制作提供详尽的依据

一个故事片段往往需要画许多不同角度的画面,每当故事在绘制者脑海中表演时,绘制人员即会借用画幅形式将故事细节一一记录下来。这里所讲的记录,是针对人 物有较大动作,或在故事情节、场景、透视等方向发生变化的画面记录,但这种连续的画面记录不同于连环画。台本画面相互之间不仅剧情连贯,动作和场景角度、人物站立位置的变化等都要有相应的延续性,这些因素不能因画面改变而任意变更。只有当一个场景段落画完后,正切换场景时,方可告一段落,但新段落描绘的场 景、透视、摄影位置和角色表演等,还需与其他场景相统一。

在台本画面设计时,道具摆放和角色站立的位置,以及人物运动的方向,都要按故事内容需要发生合理的变化,而画面之间的透视角度,亦应根据创作需要不断发生 相应的变化,让双眼跟踪画幅,看上去像摄影机跟拍动作一样,这样才能使银幕效果合理而丰富。台本画面的设计,不仅要以画幅形式将故事完整记录下来,绘画成 册,还要记录与每幅画相关的动作要求,并应标明动作方向、时间长度、摄影要求、音效对白内容和镜号等内容(图7—9)。台本绘制既要有创造性,又要使画面 有强烈的镜头感,它是整个动画制作前的总体布局和规划。由于动画片的制作精确到每帧或每格,要求绘制的画

篇6:第七章第三节植被类型教案

1.知识方面

使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鱼类资源的保护,使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意在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激学导思,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引议释疑,联系生活

实际研讨

鱼类资源的利用和

保护

2.教学过程说明:

本节课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此,教师在上此课时应注意渗透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鱼类资源的利用

让学生把自己调查的鱼类资源利用的情况在课堂上谈一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然后师生共同总结鱼类的用途:食用、药用、饲料、工业原料等。教师提出问题印发学生思考,如:鱼类的用途很广,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我们该如何保护渔业资源。

(2)放录像片,我国沙尘暴由20世纪60年代的8次,70年代的13次,80年代的14次,急剧上升到90年代的23次,北方沙尘暴正以每年2490km2的速度南侵,直达河北丰宁,距北京仅70km,19珠江口发生的赤潮造成香港渔民损失达一亿港元,大陆渔民的损失超过4000万元,年9月爆发的渤海赤潮造成经济损失5.6亿元,并且由于毒素的富集作用,还发生了摄食被藻毒污染的贝类,而致人死亡的事件。通过以上录像让学生分析发生赤潮的原因。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广开思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鱼类资源的紧迫性、重要性。

(3)还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市场上为什么出现鱼类的品种在减少。有些鱼的价格在上涨的情况。

谈一谈该如何保护鱼类资源,必须采取哪些有利措施,通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意志。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合理利用并保护好鱼类资源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已从1986年7月1日起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在学生理解以上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一下在本地区如何保护好鱼类资源,努力学习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鱼类资源的利用

食用、药用、饲料、工业原料等

二、鱼类资源的保护

1.保护鱼类资源的紧迫性

篇7:第七章第三节植被类型教案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一、选择题

1.下列保护森林的措施中,哪一项是科学的()

A.有计划地合理地砍伐已经成熟的木材B.禁止砍伐一切木材

C.大面积种植一种树,整齐美观D.喷洒高强度的农药,消灭森林害虫

2.我国修建的青藏铁路,在穿过可可西里、楚马尔河、加索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采取了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

①能减少青藏铁路的建设投资

②体现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③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④体现了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下列有关措施或行为中,不利于我们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的是()

A.对松花江等江河进行全面截污清淤B.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C.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空地上D.加强扎龙的湿地保护建设

二、分析题

1.“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6月5日,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请你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进行交流,再写出5个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日子。

2.北京为申办2008年奥运会,除喊出“新北京、新奥运”外,还提出申办的三个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关于“绿色奥运”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三节

一、1.A2.D3.C

上一篇:派出所年度总结下一篇:清洗空气净化器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