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患心理疾病

2022-08-29

第一篇:为什么会患心理疾病

沙盘游戏疗法为什么能疗愈心理疾病、促进人格成长?

http:/// 沙盘游戏疗法为什么能疗愈心理疾病、促进人格成长?

文 | 李北容

区区沙盘游戏能疗愈心理疾病、促进人格成长?

很多人都在问,对于我来说,这问题本身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答案。就像人们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活着”,对于这些问题人们的想法和感悟不一而足,且没有终极正确答案,可是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深深体验着、获得着意义。

沙盘游戏疗法的机制、产生作用的原委很难概括,所以你会看到,任何一本关于沙盘游戏疗法的书中都会谈及。(推荐中文书籍《心灵花园:沙盘游戏治疗丛书》,《沙游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沙游治疗——心理治疗师实践手册》) 从几个显而易见的方面,我尝试把沙盘游戏疗法之作用原因的相关因素分类介绍。仅蜻蜓点水,抛砖引玉。 从重要性由重到轻来说,应该是来访者——分析师——咨访关系——沙盘游戏。因为我们知道,人是最重要的,人与人构成的关系也重要,沙盘游戏则是在这基础之上起作用的工具(虽然,沙盘游戏疗法自身似乎是有生命的,如果你潜心演习和深入体验,你会知道这一点)。

一、来访者

1、自性原型 我听有人谈到过,说“自性原型”是荣格他老人家杜撰出来的,是其躁狂、幻想或精神分裂的产物。其实我想,带着这样的疑问去理解荣格分析心理学也是极好的起点和动力。 打个比方来说,自性原型(Self)是人心灵世界的具有整合性的、主导性的原型,其作用使心灵整体保持平衡和完满,内在的结构、能量都协调运作,就像一个生态系统是“活的”,能够做自我调节和运动,无意识也是“活的”,是自主的、有生命的,自性正是这个“活体”的自组织性的运行机制。

心理问题往往产生于意识自我对于自性统合力的偏离,或是其它某些部分的分离、无序。而在沙盘游戏心理分析过程中,来访者意识与无意识能够实现积极主动的对话,自性原型的作用激活起来,促进意识自我与自性原型产生连接,进而实现心灵的整合。(卡尔夫在其著作《沙游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中的第一章论述得特别好。)

2、内在儿童与积极想象 荣格比弗洛伊德走得更高更远一些,发现了集体无意识及原型,内在儿童就是原型之一,这一原型,正如其名,富于发展性、创造性、生发性的心灵能量。你能感觉到你内心中那个小孩的生机勃勃吗?也许我们常常忘记或压抑他的活动。 (当然,你经历体验中的创伤也可能使你的内在儿童原型意图受挫,从而使你拥有一个消极的内在儿童情结,即使你已经身材魁梧才高八斗了,可你内心仍然居住着一个忍饥挨饿孤苦伶仃的孩子,等待被爱。内在儿童原型也在等待被真正地激活。)或是,内在儿童原型的激活会帮助个体从消极被动、虚弱无力中走出来——因为这一原型之能量就是发展、创造、生发的呀。内在儿童原型就是在荣格十分困顿和窘迫的时候帮助了他。

1911年左右,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荣格感到好像失去了重心和立足点,迷失中又充满压力。这时他想到,既然意识什么办法也没有,那就干脆听从无意识的召唤,这时浮现于恼海的居然是他儿时的搭积木游戏。于是,他开始做那些看起来很幼稚的事情:捡石头、搭塔楼。 荣格一定是听到了其内在儿童的召唤,于是就一起“玩”了起来。积极想象也就在这自由、自在、自然的游戏中发生了。无意识自主地发生着,意识则积极主动地“观照”无意识的涌现,荣格是在跟着无意识的动力及内在儿童的意愿做着“幼稚的游戏”。外界的塔楼在一

http:/// 点点建设起来,内在的无意识在一点点地整合起来,之前的窘迫迷失、混乱无序终于涌现出另一番世界。荣格说:“这一刻是我命运的转折点”。(推荐荣格著《荣格自传》) 积极想象是荣格心理疗法的核心,既是理论也是技术,甚至是本质。而沙盘游戏疗法其实是另一番形式的积极想象。

3、治愈者原型 外在的治愈者我们通常称之为“医生”,其实内在的心灵世界也有医生。在西方,太阳神阿波罗与林中仙女考妮思所生的儿子阿斯克勒庇厄斯(希腊语:Ασκληπιός,英语:Asclepius)被视为医神,他母亲擅长草药治疗,他则不仅擅长草药,还擅长手术。他还有两个女儿,一个是健康女神许格雅,另一个是医药女神潘娜希。他们一家世代为医。阿斯克勒庇厄斯就成了西方的治愈者原型。 既如此,我们东方也有,比如神农氏,他尝百草,可以很自然地找到以毒攻毒的妙药;比如天医星,据说天医星下凡为人,就会成为神医,可助人起死回生。 所谓治愈者原型,在个人内心之中则可能表现为来访者的求助动机,或来访者自身的生命力,如同“自救”的内在动力,我想,这种自我疗愈的能量其实跟自性原型密不可分。因为自性原型在促使人格的整合与成长,而心理问题的产生在于意识与无意识的分裂。那么,治愈者原型之疗愈作用的起效其实根源上可能是自性原型整合力的发挥。 也许心理治疗的作用之一就是治疗师内在的治愈者及自性原型感召、唤醒、共鸣来访者内在的治愈者及自性原型去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来访者可以自救了。

二、治疗师

业内公认,心理咨询和治疗之所以起作用,治疗师本人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治疗师应不断自我成长,专业提升,以便名副其实。

1、人格 弗洛伊德和荣格都强调,要成为称职的心理分析师,首先自己要先作为“病人”而接受分析。这不仅可以让分析师体会身为来访者的感受,更是为了处理分析师自身的问题——情结、阴影、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等等。分析师了解自己,调整自己,使自己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所谓知己知彼,分析师做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与来访者一起工作,尤其是处理移情、反移情的过程中,和发生共鸣与感应的过程中。

2、态度 从经验和学习中我理解到,治疗师对待来访者这一整体,包括其意识、无意识、症状等等在内,都需要保持一个合适的态度。合适二字其实在这里形同虚设,因为实在是难以尽言。如果笼统来说,那就是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所概括的“真诚、积极关注、共情”,就是荣格心理分析师经常提到的“抱持”,没有这样的态度,就很难跟来访者建立连接,没有连接谈何感应(推荐申荷永著《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要是没有感应,大多数的心理分析过程可能就要变成知心大姐姐的免费热线了。

3、理论与技术 虽然心理分析越学越有趣,但却也越学越令人心生敬畏——难。初生牛犊倒是不畏虎,可知而后知不足的感觉常常令牛犊后怕呀。可以说,没有系统的深厚的理论功底,没有熟练的丰富的技术实践,坐在治疗师那靠背沙发里也是如坐针毡、忐忑不安啊。 而且,荣格的话果然真理,那就是,当面对一位来访者之时,你要把七七八八所谓理论、方法和技术通通扔出窗外。这扔掉技术跟掌握技术居然同样重要,就那么对立统一并行不悖地实现在治疗师身上,不难吗?不易。所以,沙盘游戏疗法能起作用,绝非偶然,而是需要治疗师“潜心修炼”。又所以,若是有人用三下五除二之力就说自己掌握了沙盘游戏疗法,这绝

http:/// 对不是什么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案例,而是骗人把戏。

三、治疗的关系及气氛

1、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

在一个自由的又受到保护的空间里,你的心灵最想做什么?将会发生什么?这是沙盘游戏疗法创立者多拉·卡尔夫的经验总结。她发现,病人在这样的状态下可以放松下来,真正地享受沙盘游戏带来的感受,体验着心灵自身的发展和变化。

其实,正如我们所可以感受到的,这是一个小婴儿在母亲怀里所能享受到的“待遇”,那么,为来访者提供了这样的待遇,他们就得到了自己发展的条件。有了这个条件,自性原型、治愈者原型、内在儿童原型,等诸原型则可以活跃起来,心理能量得以良性运作了。(推荐卡尔夫著《沙游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2、共情与共鸣 共情是心理治疗中被公认的重要因素,无论哪个学派哪位治疗师,都充分相信,对来访者的共情是必须的。沙盘游戏也不例外。可是,共情到底为什么就起作用了?类似“我理解”“我们是一样的”“你的痛苦是人类共有的”这样的话又起到什么作用? 电影《心灵捕手》里医生尚恩对威尔说“我知道这不是你的错,我能够理解你。”这是咨询师共情来访者的表达。所以,共情的作用本质在于理解吗?被理解就能起到心理疗愈作用吗? 近年来,年岁增长,经历颇多,人生体验也在加深。的确如此,非亲身体验不可理解,而理解之后也难以言喻。我只是知道了,被理解的感觉如此重要,甚至有时候是使人活下去的条件之一。 但被理解又是怎么样起作用的?其机制如何?(这是可以引发偏执和强迫的问题,慎思。)

3、感应与转化 感应是极具中国文化和中国基因的一个概念。它又不仅仅是个概念,因为仅仅靠概念学习、认知推理是无法理解它的。还需要体验和感受。 如果说共鸣是线性的、二元之间的关系,那么,感应是超越性的、复杂性系统的现象,沙盘游戏疗法的治愈因素之作用机制的“奥秘”不是线性关系能解释的,一定是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感应是过程,也是因素,更是内在的运作机制,当潜在的感应发生了,转化也就在发生着,而我们所见的显在的现象就是心灵的治愈和发展。

四、沙盘游戏

1、意象及象征意义 意象在心理分析中的作用就像能源一样,既要被保护又要被发掘。我们要保护它,就不能任意侵犯它继承于无意识的自主性,无论在沙、梦或积极想象的工作中,我们对意象的理解和感受,都是平实而朴素的,不能被横加判断和解释;我们要发掘它,是要通过情绪情感体验与之连接,在转化与感应发生之时也便领悟了它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一幅心灵的沙画中,一个个沙具和一个个情景,都成为了富于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访者就是通过沙盘游戏来呈现、体验、领悟这些意象及其意义,实现对无意识乃至对整体心灵的沟通,达到治愈与发展。

2、游戏疗法 真正的游戏是自由自在自然进行着的,游戏者充分投身于游戏中,全身心享受着,没有目的,只在乎过程。否则不是游戏。同样,人在这样的自由自在自然状态下才身心平和、轻松愉悦,那么,可以想见,游戏的治疗作用由此发生。哲学家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中国一位近代哲人也说,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而过着心灵生活的一种人。游戏之于人

http:/// 具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这便是游戏的治愈力和“魔力”。

3、艺术治疗

要想描述沙盘游戏,有几个词语必不可少(虽然还远远不够),沙盘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性的、艺术性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体系,因此它当之无愧是一种艺术及艺术疗法。对于艺术治疗因何能治疗人,不予赘述。但是这一点再次提醒我们,沙盘游戏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而是艺术。所以掌握沙盘游戏不是仅仅靠操作和练习,而需要更多。 很多时候,问沙盘游戏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会有这般作用的人,常常是来访者或儿童来访者的家长,如果跟他们讲上述这篇话,肯定是把人吓跑了。铺陈开来的力求完整的分析介绍也不见得是好用的。希望读者有兴趣一起参与讨论,有没有更加简洁易懂的说法,让更多人更快地了解沙盘呢? 同时,上述繁冗的文字又绝对不足以回答题目之所问,所以,还是要请大家一起来继续探讨。让我们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第二篇:心理科普:什么是心理剧?

这是一种可以让你练习怎么过人生,但不会因为犯错而被惩罚的方法。团体中所进行的活动可以用来检视个人一生的发展。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体验在某个特定情境中,确实发生了哪些事,而有哪些事是没有发生的,就像个人想要演出的事可能是发生在过去的,或者是在未来即将要发生的,但所有的场景都发生在现在。因此,主角可以以现在的具有理性的眼睛,重新审视、看待、评价、解释过去的事件,常常获得恍然大悟或者释然的感觉。主角所呈现的那些真实状况,可说是为观看的那些人开了眼界,这些看的人或许能够从主角苦苦挣扎的表达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团体中只要有一位曾经与自己有着相同的故事,他在导演的帮助下开放出令自己痛苦的经验和事件,而后在导演的帮助下修复自己的创伤,在修复过后,他感觉整个人在情绪及肢体上被接纳,于是观看者跟着这个与他有相似

每一次的心理剧过程都包含了三个部分:暖身(the warmup)、演出(the actiom)及分享(the sharing)。心理剧训练时会用到第四部分:审视(processing)。

一、暖身

暖身的作用是用来催化每个人的创作性和潜能,也促使团体成员尽快进入状态之中,这个状态就是进入到每个人的内在以及进入到团体氛围里,而不是停留在自我内在之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状态存在,而是实实在在成为一个参与者,来致力于深入到自我内在洞察自己。这第一个阶段象是在编织一个安全的摇篮,在这个摇篮中,每个人都可以开始相信导演、团体、心理剧这个方法。当这个房间像是有一双臂膀环绕着你以后,你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有可能做到了,并表达出这些看起来是无法被表达的东西。

暖身的方法有很多种。Moreno常常是去跟每一个人接触,并且让团体中的每一个人可以非常容易地互相交谈。让团体中某个在目前生活中遭遇到困难的人被团体接受成为主角。另外一个暖身的方法是由导演自己选择一个主角,这个主角是自己已经准备好的人。另外一个选择是创造一个团体的活动,从活动中找出这次的主角。这个方式被称作“主角中心(protaonist-centred)暖身”。还有就是自我提名的暖身方法,成员可以自行向前,表示愿意成为主角。暖身这个动作可以让人们感到能更自由地去信任团体,并且将自己的问题在一个充满爱、关怀和创造力的气氛中呈现出来。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暖身的方法。团体讨论是让团体进入演出阶段一种很有用的催化。

二、演出

暖身过后,导演及被选出来的主角,更进一步的将问题从表面带入核心。心理剧演出的是大脑中每一个实际的动作,这些动作将内在剧码带出来,这些内在的剧码就变成一出看得见的剧了。导演利用团体成员作为辅角(auxiliary egos),来表演这个戏剧中人物,比如扮演主角的父亲、母亲或者朋友等。初期,心理剧的舞台设计是圆形的舞台,共有三层。第一层是观众坐的地方;第二层是独白的地方,代表的是这个剧码热烈上演的外围地带;而最上面的那一层则是演出剧码的地方。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整个过程可以从问题的外围进到核心处。

大多数的心理剧都是在一个经过设计的舞台上演出的。在演出的过程中,其他团体成员,除非是担任某个角色,否则是不能坐在舞台上的。剧一旦开始上演,舞台就像是进行着某个仪式的地方,也就是说,该发生在那里的事,就只在那个地方发生。那些尝试要在没有设计过的舞台中进行的心理剧,可能会因为在空间或者是系统上没有界限,而遭到失败。

在演出的过程中,心理剧有五种主要工具,或者是说器材,是跟其他团体方式不同的。Moreno(1953:81)说:

舞台(stage) 提供演员一个活动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多面向的,而且其弹性也是无限大的,而主角(subject or actor)则被要求在舞台上扮演自己,去雕塑出自己私人的生活。观众(audience)不但观看,而且代表了一般大众的声音。辅角(auxiliaryegos)有两个重点,他们是导演,探索者以及导引者的延伸,同时也是主角的延伸,雕塑出主角真实或想象的部分。导演有三个主要的功能:导演、咨询员以及分析师 。

1.舞台

心理剧以生活为基础。个人所移动的空间在舞台上都被重新制造出来。假如对话是在厨房中进行,就摆设出桌子、椅子、并且想象出窗户、水槽、冰箱以及其他东西的位置。还有时间,是白天或者是晚上;气氛是温暖的,冷淡的、有敌意的,或者是友善的;以及空间,人跟物品的距离,这些在心里剧的舞台上都很重要。建造出真实的空间可以帮助个人真正的进到那个状态中,同时也协助他们暖身,以便能够创造出存在或不存在那个空间中的感觉。当这个人记起一段儿时发生在桌边的对话时,从团体中挑选出成员扮演在桌边的人,这是很重要的。借由市级看到这个人生活的空间,我们常常可以得到更多讯息,但这些讯息却可能要花上好几个月的谘商才能够收集到。举例来说,一个年轻人在做心理剧的过程中,想象出一座公寓。走进门时,他将脚抬得异常高,好像是很小心的用脚尖在走路。他说“我把我的旧牛奶盒丢在地上,他们到处都是”,这道出了一种孤立、没有很多客人的状态,以及令人感觉他缺少关怀。从他们住的地方能看出他孤立的重要线索。然后,我们的工作就是去看看为什么他没有朋友,以及为什么他变成一个隐士。如果仅仅是语言表达式的心理辅导,他的话可能会掩饰真实状况,但他主的地方在“舞台”上呈现了更真实的样子,这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的内在。

2.主角

主角,也就是剧中最重要的角色,是一个代表的声音,团体的其他成员可以头过他来处理自己与他相似的那一部分。主角只是陈诉他想要处理生活中的哪些部分就行了,比如说:他害怕死亡,他与女儿的关系,他在工作上与上司的问题等等。

导演与主角就搭设起布景,这个布景可以让我们看到现在、过去、或者是未来中可能的行为模式。我们的目标是可以在此时此刻看到这个问题,借由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过去的问题,同时,也借着对这个问题的核心或根本的触及,可以试着潜移解决它。然后,在将来,我们的行为中就会有足够的方法来做反应。

主角可以在心理剧中培养自己的„自发性‟(spontaneity),“自发性”是指:对于旧的情况有的一种新反应,或者对于新的状况可以有足够的能力来反应。„丢掉剧本‟是心理剧里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方法。主角能够有机会去回首他所使用的生活剧本,这个剧本会被一再使用,或许背后有个很好的理由,但是,在现在的生活需求中,这些理由却不再足够了。比如说:某个手捧着„不可以哭‟这个剧本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剧本在现今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敷使用了。另一个从来都没有为他父母的过世而悲伤过的人,可能是因为他接受„勇敢‟这一套剧本。当剧本被放下之后,主角可能会开始哭泣,哭泣之后,他可能因为悲伤被释放了而感觉到轻松。这个可能会为“勇敢”找到一个新的定义—从而成为一个可以真正面对事实真相的人。这种勇气的剧码可能不曾存在於他父母身上,但是,在这个新的„家庭‟团体中,勇敢可能另有一种新气象,而转变成鼓励自我表达,这种自我表达可能被禁锢了好多年。所以,心理剧的表演可以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内在每天都在上演着什么样的早已陈旧不堪的剧本,这些剧本或者呵斥我们的过错,或者曲解某个名次的真正含义,他们太多在原生家庭中形成,剧本的声音常常是来自父亲或母亲在儿时常常说给自己听的话,尽管成年之后的我们早已不再是儿时的我们,可是剧本的顽固存在却让我们无法摆脱旧有的反应模式。现在,经过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之后,主角会豁然发现,原来可以由无数种新的反应可以替代旧有的模式。

3.团体

优秀的导演会表现出很多的自发性、创造性和洞察性,这样就会引发团体成员的真实性,从而创造出亲密感;这种亲密感,很有趣的,会让一个比较大的团体感觉起来变小了。有很多社会化角色都可以在团体中被呈现出来。比如说,假如有一个主角本身是一个酒鬼,在分享时,团体中或许就会有一个母亲、手足、伴侣或者是治疗师,他们从自己的观点来分享他自己身为酒瘾家庭中的一分子,以及通过分享对主角所产生的回馈,对于主角是极为无价的洞察,可以帮助主角进一步了解别人的真实感受。团体中越多这样不同的角色,这个问题的社会面就越能得到充分地展现。心理剧团体与其他团体不一样的一个向度,就是这团体的角色繁多,而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代表了这个角色。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扮演着各种不同也分不开的数个角色:父母、儿子或女儿,某个行业的人、朋友、爱人、公民、老板、学生,更不要提所有生理的角色了,睡觉、吃饭、哭泣等。

除去这些自己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或许会被团体中的其他人邀请去扮演一个角色---比如说,一个即将死去的母亲。假如这个被挑选去当即将死去的母亲的人,在团体中曾经是代罪羔羊,这样的角色结构在心理剧团体里就会有剧烈的改变,让主角与这个扮演即将死去的母亲的人有正向连结,这样的连结之前是不存在的。在心理剧团体中这种角色结构的立即改变可以让个人的角色不是那么一成不变,避免了在其它团体可能会有的状况。经由团体的每个成员在心理剧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甚至比他本身在这个团体中所扮演的角色还要多时,各种角色的内涵也就跟着被拓宽了。团体中某一个自尊很低的成员或许被硬拉去扮演一个很有勇气的角色,在释放了隐藏於问题、学习到行为背后的创造力后,他自己与团体成员或许都会被他给吓一跳。这惊鸿一敝的勇气刺激了这个表演者,让他制造出更多有勇气的行为,并且也会鼓励团体的其他成员用不同的方式与自己的状况连结,从而发现自己以前并不了解的地方。

4.辅角

有一位心理剧从业者张某第一次参加团体时,团体里有一个精神科护士,第一眼看到这个人时,张某就觉得不喜欢她。在这个护士担任主角时,她被要求从团体中挑选一个人,足以让她认为可以了解她内在的想法,并且可以帮助她表达她说不出的话。她挑选了张某去当她的替身(double)。张某对于她的选择感到惊讶,但是后来,张某发现当站到她的旁边,如团体般一起工作,试着表达出她内在的真相时,张某是可以非常了解她的,而且张某也开始停止对她的不喜欢。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她无意中教给了张某了解她的心理,让张某从她身上看到了那么多的张某自己,并且引导张某去看到,你不喜欢某个人的那个部分,常常是他们表现出的行为跟你的某些行为很相似。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却避免去面对自己都无法处理的部分,因为这样,大家就会互相讨厌,但其实是讨厌对方身上与自己相似但又不被自己接纳的部分。心理剧的演出让这个过程明朗化,使得辅角通过扮演主角的替身而了解到以前他从没有了解到或意识到的东西。

辅角可以是团体中的任何一个人,他扮演主角生命中的某个重要他人。这可能是某个外在的角色,比如说:某个家庭成员,或者是同事:也可能是个内在的角色,比如说:害怕的自己,小时候的自己,或是一个人内在的声音。这个声音可以透过扮演替身的辅角来代表。替身可以协助主角将没有被表达出来的部分,透过语言或非语言表达出来。因为,Moreno认为, 通往精神(psyche)的正统道路并不是文字,而是非语言部分的表达,辅角可以藉由表情动作、姿势或距离,来表达跟主角有关、但没有被说出来的秘密。 李先生曾经做过王先生的替身,王根他太太二十年来重复十分相同、平常的对话。他紧握拳头,告诉他的太太他不喜欢吃猪肝。身为他的替身,李也紧握拳头,同时更向前一步,李用拳头猛力敲桌子,并且说:“我已经受够了不被了解,我要离婚!”王看着李,目瞪口呆,并且对李说:“我也是。”这个非语言的线索替李先生表达了事实,而不是他的语言。他的身体传达出了事实但是他的语言却掩饰了真相。然后,李选择去表达他真正的感觉。我们的身体会记得大脑所忘记的部分。

扮演即将死去父母的辅角或许会伸出双手,对主角说再见,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中,露出了一些蛛丝马迹,被他所抓住了。那双手也代表了这么多年来,父母一直没有表达出来的爱。假如主角对调角色,能够说出或表达出这些年来没有说出来的话,这次角色交换(role-reversal)就能够释放掉儿子这个角色中,被挡住或者阻隔了好几年的自发性。他就可以在其他的角色中,比如说在父母的角色中,表达出爱。

人们在别人的角色中常常在自己的角色中更能自发。角色调换是驱动心理剧的引擎。在剧中,重要他人的角色有主角以及团体的成员来塑造,然后才开始演出。藉由在重要的时刻里角色调换,主角可以藉由扮演另一个人,在角色界线上经验到一种转变。作为辅角的那个人保持这个角色既有的样貌,他们想象身为这个角色的这个人是如何演出他自己的角色。这个角色透过主角的观点来扮演,主角是永远的参考资料,辅角是导演用来治疗的一种媒介,并也於其中领导着治疗的方向。 5.导演

在大部分的治疗中,导演指的是治疗师、协助者以及团体领导者。导演是一个受过训练,能协助引导戏剧进行的人。导演是这个剧的协同制作人,他可以从寻求协助的这个人的观点中找到线索,以下是导演的一些任务:

营造组稿的凝聚力及可以一起工作的团体气氛。

充分的刺激团体成员,并且带领他们暖身,好准备开始演出,„真诚‟以及„自发性‟这两点是团体领导者的金科玉律。

在考量团体动力以及评估团体互动时,社会计量学(sociometry)是最有用的方式。 运用适当的引导方式来产生主角;同时,也能够照顾到团体中其他想要担任主角,但是在这次团体中没有被选上的人。

能够定下本次的团体契约,这个契约式在演出准备的过程中跟主角协商出来的。

建立治疗联盟。

准备好演出区域或者是舞台,以利治疗性的戏剧能够进行。

能够介入处理,同时,也给与主角足够的自由区选择探讨的焦点。

辨别出主角非语言的讯息和口语的沟通。

在适当的时间及位置将每一幕的布景及摆设布置出来。

帮助辅角进入他的角色中。

在演出时辨识出核心问题,帮助主角将他的问题演给团体看,而不是说来而已。

使用心理剧的技巧,例如角色调换,让演出可以从问题的表面走向问题的核心。

核心的问题或许牵涉到情绪宣泄(catharsis of emotion),洞察力宣泄(nsightcatharsis) ,笑得宣泄(catharsisoflaughter), 或者是整合的宣泄(catharsisoflntegration),这些导演都可以适当的去增强。

替主角及团体创造足够的安全感。

替团体所有成员以及导演自己确保团体的保密性以及身体的安全性。

确定心理剧是整个团体一起进行的过程,而不会让团体成为一对一的治疗。

营造出足够的团体开放,好让主角及成员能够整合这次团体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容。

协助主角在心理剧结束后重新进入团体,同理心感应(tele-empathy)的交流网络从舞台流向观众。团体的情绪因此而得到升华。(Moreno)

对于此次团体中扮演辅角的团体成员,协助此成员对他所扮演的角色给予一些回馈。

准许团体中那些认同主角的成员宣泄并且整合,并且也能够分享他们自己的经验。

保护主角不会得到团体中曲解的回应或者是分析。对有相同经验或提议的每一个成员,给与熙顾及分享。

假如合适的话,分享他/她自己的生命故事。导演自己分享不应该是为了满足导演自己的治疗需要。这样的分享,其焦点应该是放在对主角能更有建设性的重塑。

三、分享

分享是让团体可以宣泄并且整合的时间。这是一个个人受到主角剧情的碰触后表达个人感受的时间,不鼓励事件分析,但鼓励认同。那些投入团体最多的成员,他们的意见在这个时候都会被听到,同时,每个成员都能发现自己跟主角哪里像,哪里不像。在行为反应上,人们大多数都是类似而非相异的,比如说,在希腊剧中,观众常常藉由观看别人的人生故事而得到宣泄。而分享的片刻就是要抓住这个学习的过程,且让团体的成员去宣泄自己的情绪,或者是得到一些反省。分享的目的是藉著倾听别人如何与自己有着类似的牵扯和经历,尽管在具体细节和程度上会存在一些差异,但是这样的分享仍然可以帮助主角将自己的经验一般化,从而看到自己不是唯一具有这种经历的人。有的时候,整个过程的有效与否可以藉由分享的深入程度来评估。分享更进一步的功能是冷静下来,使在团体活动过后,让成员可以重新进入其个人显示世界的方法。在心理剧的这个阶段中,适当的分享对主角来说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结束。

四、审视

审视是在整个心理剧过程完成之后,检查讯息的处理以及运用恰当与否,这是为了团体、主角以及导演,特别是那些正在接受训练的导演,所进行的一种学习过程。在审视的这个阶段,内容包括讨论理论假设,理清理论根据,以及治疗契约,这也算是导演心理剧的一部分。导演、训练者以及团体成员会在技巧面上做一回顾。导演是如何引导主角从这一幕转到下一幕,其技巧的运用是成功或者是不成功,为什么这些技巧有用,或者还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凡此种种都会在审视这个过程中被讨论。

正在受训的导演们所给的回馈,及同伴和最近的评估,都会是很有价值的。尽管这样的审视是正在受训导演们的工作之一,有的主角们也说他们从审视的过程中的到心理剧还要更清楚的了解。这个过程是心理剧中的理性部分,主要目标放在导演的工作上,可以协助团体成员,包括主角在内,去了解每一幕,每一个介入点,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主角可参与也可不参与,参与或不参与全凭他们自己的意愿。大多数的人都不想错过这个时段,但是,对某些人而言,在那个时候听到这些东西,对他们是太过沉重了。心理剧结束,到进行审视,中间应该间隔多久,各地状况不一。比如,有人训练的导演们常常都是带著自己所导的剧的录影带回家,在一个月之后才跟他的训练团体讨论。然而,在大多数的团体中,审视这个过程通常都是心理剧结束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进行。

心理剧的训练

心理剧的训练通常都是提供给研究所毕业程度的专业人员参与,通常需要好几年才能够完成。被训练者通常都有他们自己的治疗以及督导时间,同时,也有一个训练师会追踪他们的临床工作,也追踪他们对於过程的了解程度为何。由于心理剧是一种很有力量的治疗工具,通常只有那些正在受训中,打算将来使用这项工作的人,才应该练习这项技术。在英国,被受训的治疗者以及训练师都必须是英国心理剧协会(British Psychodrama Association)的会员。治疗者都必须要根据他们使用的程度,在英国心理剧协会(BPA)以及英国心理治疗委员会(United Kingdom Council for Psychoterapy,简称UKCP)中登记。英国以外的国家所施行的状况应该是跟英国相当的,随着各国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都必须遵守咨询伦理,咨询伦理同时领导、保护着个案跟治疗者或者是训练者。 在使用心理剧时一些实际的考虑点

在心理剧中,或者在任何其他有效治疗方法中,好的训练、伦理以及身体的安全,都是首要的预防措施。不管是心理剧的使用,或是其他很多个人的技巧上,都必须要小心处理很多问题。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在使用某个方法中的某个特别技术时,一定要有一个目的。使用这项技巧而没有目的,或者是没有事先考虑过时,对主角可能会造成危险。某些技巧对某个人可能会太有力量,对某些人而言太深奥,或对某些人来说太可怕。重点是要能够觉察到在使用这个方法时,是不是能够使这个人„不费力‟的开放他自己,同时,也察觉使用这个方法对于结束这出剧是否会有困难及其必要性何在。心理剧的导演必须要小心;不要将剧导向没有事实根据的快乐结局。理性与理论跟表达与放松是同等重要的。

有些幕在演出时需要特别敏感,比如说:堕胎,强暴,乱伦以及性侵害。为了要使主角能够完成这场戏据,同时又能够保持完整,我们必须要格外小心谨慎。

心理剧起到疗愈效果的原因

心理剧不是戏剧表演,不是分析,不是谈话式治疗,它需要通过用身心灵整体地行动表演出来。在导演的引导下,主角在做剧的过程中直接呈现、调整的就是他内心的感觉,展现的是内心的情结。通过演剧,可以探索到不同的或者新的体验,这种情结的释放或者新的经验产生,拓展了主角过去内化的主观心理结构,而且这种新的经验,是以情绪体验深度的内化到主角的心理结构中,这就是心理剧治疗能够触及心灵深处、起到疗愈效果的原因。

心理剧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

心理剧应用的范围极广,对人际困扰、压力、失眠、忧郁、恐惧、亲子问题、家庭矛盾、婚姻问题、结婚恐慌、忧郁症、性侵害创伤、“多重人格”者等都有明显的帮助。

第三篇:高压氧为什么能治疗疾病

氧是生物体生存依赖的三大物质之一。氧气、水和食物,缺乏其中一种,生命就停止,并且其三种物质中只有氧,机体最不能储备,人不补充水生命可维持6天,人不进食物、生命可延续6周,但人的生命如果停止供氧,其生命只能存活6分钟。因此对生命的延续而言,氧气是其三种物质中最为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高压氧治疗? 简单地说,在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中,吸入高浓度的氧来治疗疾病的过程,叫高压氧治疗。一般人们需要在高压氧舱的环境中进行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与常压氧有什么区别? 正常情况下,我们把氧气吸入肺中,再由血中的红细胞将氧气运至全身各部。假如病人每100毫升动脉血有15克血红蛋白,实验发现每1克血红蛋白可以携带1.34毫升的氧,这时每100毫升动脉血可以携氧20.1毫升(15×1.34)。当所有血红蛋白都携带氧后,再吸入更多的氧,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那么,如果此时病人仍然缺氧怎么办呢?可以用增加血中物理溶解氧的方法解决病人缺氧问题。怎样才能增加血中的溶解氧呢?已知,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加。在高压下(高压氧舱中)吸氧,可以使病人血中氧的溶解含量明显增加。在一定压力下,如果把病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统统去除,仅靠血液中的溶解氧,就可以满足病人机体代谢的需要了。

高压氧有什么作用呢?高压氧的作用广泛而独特,目前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替代。简单地说,高压氧有如下作用:

1、促进细胞有氧代谢的作用,纠正细胞缺氧,使细胞能进行充分的有氧代谢。

2、广谱的抗菌作用,不仅可抗厌氧菌,也可以抗需氧菌。

3、可以使水肿部位的动脉收缩,减少局部的血容量,减轻水肿。

4、促进白细胞的杀菌作用。氧供充分,过氧化物质增加,白细胞杀菌作用增强。

5、促进某些抗生素的抗菌作用。

6、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当颅内有病变时(如感染、肿瘤),高压氧和药物同时使用可以提高颅内的药物浓度,增加疗效。

7、促进有害气体的排出,如煤气、二氯甲烷等。

8、调节免疫功能。到目前为止,研究发现高压氧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过敏的可抑制,低下的可增强。

9、保健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加,部分细胞(如脑细胞)会出现缺氧、缺血,有氧代谢不足,最后死亡的情况。如在这些细胞死亡之前,定期的给予充分的氧供,可以延缓和减少细胞死亡的速度和数量。

正常人吸高压氧有害吗? 只要治疗方案选择得当,高压氧是不会对人造成危害的。临床工作中,经常有医生和家属进舱陪同病人一起治疗。虽然有些病人家属不吸氧,但在高压下,部分陪舱的慢性病得到缓解,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治愈。

第四篇:心理学家为什么喜欢狄更斯

20世纪30年代以降,文学家的传记,尽管还没有失去普通读者的青睐,但在批评家那儿,却身价一落千丈。韦勒克、沃伦在他们的《文学理论》(1948)中宣布:“任何传记上的材料都不可能改变和影响文学批评中对作品的评价。”这话当然是对的。可是,幸好并非所有人都担负着对文学作品做出评价的任务,而我们也并不指望改变什么。说到底,我们常常只是想了解一个人,而他碰巧是一位作家。

或许可以这么说,作为一个人,狄更斯不是“非常之人”,而是平凡人。而在我读过的五六本狄更斯传记中,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Ackroyd)的《狄更斯传》尤其能使我真切地感受到狄更斯作为一个人而非一位文学巨匠的存在;然而,正因为他这个人的平凡,他更加伟大了。

一 童年

心理学家们一定会喜欢狄更斯,因为狄更斯的动机、希望、欲念,简直称得上心理学课本的经典案例。

狄更斯的童年在困穷中度过,这为他的一生投下阴影。小时候,有一次狄更斯与父亲路过查塔姆的盖茨山庄,据第一部狄更斯传记的作者约翰·福斯特说,“他艳羡地仰头望着那幢房子,父亲告诉他,只要他努力,长大成人后他也有望住在这里或类似的宅邸里”。阿克罗伊德在《狄更斯传》中写道:“多年后,他买下了这幢房子。任何不相信童年对查尔斯·狄更斯之后的种种嗜好和痴迷有影响的人都无法自圆其说,因为毫无疑问,只有一个极其在乎父亲称赞的人才会花之后三十年的人生去争取获得它。或许盖茨山庄只是他父亲随手挑的一幢房子,但它一直在狄更斯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曾被贫穷追着屁股咬的人,总不忘在其事业成功后占有某种东西,作为他摆脱贫穷、拥有财富的一个象征物。顺便说一句,盖茨山庄不过是狄更斯名下的不动产之一,其象征意义大于真实用途。

12岁、处于人格形成期的狄更斯在生产黑鞋油的作坊里打工。这段生活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屈辱,正因为是屈辱,烙印也格外深。阿克罗伊德写道:“黑鞋油在《匹克威克外传》中出现后,又在之后的每一部小说里出现,直到最后一部小说《艾德温·德鲁德疑案》。黑鞋油瓶、黑鞋油刷、擦鞋工箱子上的广告、甚至连黑鞋油作坊都在狄更斯的小说中露过面,像他小说和私人生活之间的某种秘密交流;给人的感觉是他反复提起这段人生插曲,是在借此表明自己的一个力量源泉。”

青年狄更斯成了采访议会新闻的记者,但20岁时,他还考虑过当戏剧演员。切斯特顿(G.K.Chesterton)在一篇谈狄更斯的文章里说过:“他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演员;事实上,他就是一个让人佩服的业余演员,是那种真诚、可靠的老派演员,会为自己多才多艺、能一人分饰多角而骄傲。”在现实生活中,狄更斯极擅长模仿别人的口吻和动作,自然,他笔下人物活灵活现,也多亏了他身体里住着的那个演员。不过,狄更斯终究没有选择舞台生涯,而是选择了写作。阿克罗伊德说得很妙:“在伟大的艺术家身体里都有一种秘密的势头总是拉着他们向前进,这样他们就能在不知不觉间克服种种困难,避免走上岔路。”

二 写作

《狄更斯传》中最激动人心的段落,也许要数1841年6月狄更斯初抵爱丁堡,参加公开晚宴的时刻。狄更斯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有人记述说:“他进门时响起的雷鸣般的欢呼声像是要把他淹没了似的。”狄更斯在台子上的高桌用餐,比其他桌都高出一截,那么多年长的、花白头发的人环绕在这个棕发小伙子的周围。阿克罗伊德写道:“这就是那个创作出了《匹克威克外传》、《奥利弗·退斯特》和《老古玩店》的人,而他还不到而立之年。”

这在今天的确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一个不满30岁的青年,已写出多部名垂史册的巨著。一个多少有些接近的例子是张爱玲:1950年,张爱玲出席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作为《传奇》、《流言》、《十八春》的作者,张爱玲前期创作已告一段落,而她还不满30岁。

十九世纪的诗人、批评家们是不忌讳使用“天才”一词的。如今,我们不用这个词,除了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恐怕也因为我们不好意思对哪位到了四五十岁才确立文坛声名的作家说,你是个天才。如果说创作的秘密是一个配方的话,那么其中最关键的一味药,只能是天才而不会是别的。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天才似乎少见了,除了我们寿命变长了这个因素,也因为这个世界从根本上说是敌视天才的。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谁要是没点儿团队精神简直无法在这世上混下去;纵有天才,也注定在长时间的东推西撞中磨灭委顿了。 当然,保持在天才的高度飞行,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847年,狄更斯出版《董贝父子》。阿克罗伊德写道:“这一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作为小说家的实际才能首次遭到质疑。我们不能忘了,1847年诞生了《简爱》、《呼啸山庄》,当然还有《名利场》,这三部小说都被认为是伟大的作品,或者至少也是十分重要的作品„„他声名鹊起的辉煌已经褪去,他再也不是年轻时那个独一无

二、近乎神秘难解的非凡人物了。他现在就是众多小说家中的一位。”

阿克罗伊德的断语相当残酷。从神坛上骤然跌落或者徐徐降下,分别是不大的,因为最终的结果一样:你已泯然众人。1857年,《小杜丽》问世,“大多数评论家认为这本书非常失败,是一本差劲的小说,标志着狄更斯文学才华的衰退;这种反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益斗争的成分,一定程度上是‘知识分子圈’对一个通俗作家的反应,一定程度上也是摧毁一个偶像的需要。”

到了1865年,《我们共同的朋友》出版。一位将来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不亚于狄更斯、甚至高过狄更斯的文坛后辈捅出了最凶狠的一刀。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在评论中说,《我们共同的朋友》是“狄更斯先生作品中最差的一部;而且它差就差在持续的枯竭,而非一时的窘迫”。亨利·詹姆斯说,《荒凉山庄》是逼出来的,《小杜丽》是挤出来的,《我们共同的朋友》则很像是用铁锹和鹤嘴锄掘出来的。尽管晚近的文学评论家总是前仆后继地在狄更斯的中晚期作品里发掘闪光点,但亨利·詹姆斯的评语在某种程度上仍是正确的。我们得承认,狄更斯的水源渐渐枯竭了。

然而,人生最有意思也最有意义的地方,不就在于,你明明意识到枯竭,还是执意打更深的井?狄更斯的人生苦斗是老圣地亚哥式的。他在迟暮之年,还坚持写《艾德温·德鲁德疑案》,得用“壮烈”来形容。至于硬撑着衰弱的身体出席作品朗读会,就得说是心理学上的“死亡冲动”了。可比死亡更强的,是你在死神君临前,抽空做了点了不起的事情。

三 女人

在女人这个问题上,狄更斯作为心理学案例,未免过于标准。 狄更斯早年追求银行主的女儿玛利亚·彼得奈尔受挫,阿克罗伊德评论说:“我们绝对有理由认为遭女性拒绝的经历对他感情生活的影响很大。”婚后,妻子凯瑟琳几乎不间断地处于孕期,而从今天的医学眼光来看,她无疑患有严重的产后抑郁症。狄更斯与妻子的感情,越来越坏,最终分居。1837年5月,年仅17岁的小姨子玛丽·贺加斯去世,给26岁的狄更斯带来沉重打击。没有证据说明两人的关系亲密到何种程度,但我们几乎有把握说,狄更斯迷恋着玛丽·贺加斯所体现的那种美丽少女的形象。

在狄更斯的生命中,不乏一些一闪而过的女性,尽管她们扮演的角色并非不重要。在热那亚,狄更斯为一位德拉茹夫人实施催眠“治疗”,妻子凯瑟琳显然看不下去了,向他抱怨。据阿克罗伊德说,狄更斯跟德拉茹夫人“没有明显的性关系,但肯定有肢体上的亲密关系”。

在狄更斯与妻子协议分居前,贺加斯一家也曾怀疑狄更斯与他的另一位小姨子乔治娜有不正当的行为,因为乔治娜长期住在狄更斯家,与狄更斯也的确相处融洽。不过,幸好一位医生给乔治娜做了检查,证明她守身如玉。贺加斯一家放弃了将狄更斯告上离婚法庭的念头。

任何一位狄更斯传记的作者都不得不小心处理一个女人———爱伦·特楠,狄更斯的情妇。在这一点上,阿克罗伊德的手法无懈可击。在事实方面,他不能提供比斯莱特(MichaelSlater)在《狄更斯与女性》(麻益民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中记述过的更多的东西。他只是并无偏袒地讲出来而已。当然,假若我们的态度更凶狠一点,大可以这样来描述这段关系:一个糟老头迷上了一位年轻的女演员,他利用自己的财富和手腕,将这个女人包养在秘密的处所,像吸血鬼一样吸取她身上的青春气息,直到生命的终结,分给她一笔不算太可观的遗产。

事实上,我们很难说,狄更斯从爱伦·特楠那儿获得了多少逸乐,由于爱伦·特楠似乎一直对狄更斯缺乏热情,狄更斯在探访特楠母女藏身之所后往往变得相当幽怨。这种压榨关系,在本质上,是让人讨厌的,哪怕当事者并没真正压榨到什么。当然,我们不知道,在维多利亚时代,有多少女性真正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快乐之中。在我们这个时代,又有多少呢? 最能体现维多利亚时代精神的人,你首先想到的是谁?狄士累利?哈斯廷斯?南丁格尔?„„恐怕还是狄更斯。狄更斯的作品反映的是维多利亚时代,他这个人同样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与缩影。他崛起于瓮牖绳枢之家,一辈子苦熬苦斗,金钱和女人是他头上的紧箍咒,伤感主义是他常常染上的病症„„他有那个时代的局限,也有那个时代的力量。尽管卡莱尔总揶揄狄更斯,有点看不起他,可是狄更斯无疑属于卡莱尔所谓的“文人英雄”,这位英雄诞生于维多利亚时代,代表着维多利亚时代,开创了维多利亚时代。

再伟大的事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人创造出来的,这是伟人传记带给平凡的人的最大慰藉,哪怕是虚幻的慰藉。

阿克罗伊德的传记艺术

彼得·阿克罗伊德是英国当代第一流的传记作家,他写的《莎士比亚传》、《狄更斯传》、《爱伦坡传》、《艾略特传》都获好评。他对文学家传记的写法有深入的研究。我特别赞成,他在为《斯特莱奇传》写书评时提出的一个观点:

“传记作家是因为传主的成就才去写他的。除非将写传记当成一次揭露扒皮的单纯演练,否则传主的价值所在,就应该是任何传记书写的主要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家传记具备好故事的全部要素:作家声望与事业的升降起伏成为其中的主线,其它的一切不过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引自氏著TheCollection,P264)事实上,这段话不无“夫子自道”的意味,阿克罗伊德的《狄更斯传》也是围绕狄更斯的文学成就这一核心展开的。《狄更斯传》中,对文人交游的记述很少,我猜传记作者就是怕此类枝节干扰了主线,才有意芟夷的。

《狄更斯传》笔调典重,然而沉稳中又蕴含激情。阿克罗伊德自承:“在我写那部狄更斯传记时,我希望在体现小说家个人的精神的同时,也能体现一点维多利亚时代的时代精神,因此我特意采用了一种狄更斯式的文风。”(同前引,P366)阿克罗伊德这种刻意为之的“狄更斯式的文风”,也被评论家注意到了。赫尔迈厄尼·李(HermioneLee)在她专门谈文学家传记写作艺术的书中就指出,阿克罗伊德《狄更斯传》采用的这种模仿传主笔调的方式在当代已相当稀见。 通常说来,传记这类作品,都是后来居上的,因为后来者在史料的占有和观点的把握上往往处于优势。可是,在狄更斯的传记上,这条规律似乎被打破了。2009年,狄更斯研究权威、学者斯莱特写的狄更斯新传问世,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在书评中就提出,这部厚厚的新传并没有超越阿克罗伊德的《狄更斯传》。希钦斯不无调侃地写道:“斯莱特自始至终对阿克罗伊德的传记恭维备至,可他似乎本可以向阿克罗伊德的沛然文气偷师一二的。”(引自氏著Arguably,P177) 说到底,笔调、文风还是次要的,最要紧的是写传记的人理解不理解人。理解人,既是对传记作者提出的起码要求,又是评判传记优劣的最高标准。我们读《狄更斯传》,在掩卷的那一刻,如果能说“他是懂他的”,那就是对阿克罗伊德的最大褒扬了。(文/乔纳森)

第五篇:微波治疗仪为什么能安全治疗疾病

2016年05月26日

【字体:大 中 小】

微波治疗是现在治疗骨关节炎症疾病和很多软组织炎症疾病最有效的治疗,很多慢性的关节疾病和妇科炎症、前列腺炎、痔疮、鼻炎等都是在医院由于使用微波治疗仪而得到康复,去掉了多年的疾病困扰,国内目前使用过微波治疗仪的用户和医院越来越多,并且深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目前家用微波治疗已经开始广泛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尤其是原来身价上10万的脉冲微波也开始进入家庭,微波治疗仪已经给很多家庭解除了陈旧性的炎症疾病。作为以前只在医院才有条件使用的治疗仪器,进入家庭是否安全,很多人是有一定的疑问,下面就针对的问题进行分析

1 微波辐射

目前采用微波频率是2450MHZ,频率不但比可见光低很多,而且比大家相对熟悉的红外线还地100倍以上,所以微波不具备电离辐射的能量,对生物的细胞或者分子是很安全的。

2 微波漏能

微波治疗仪的微波漏能的标准是小于2毫瓦/cm2,很多细心的用户看到这个指标心存疑虑,其实这个指标是指仪器本身的微波漏能对仪器自身电路的干扰,目前的射频系统,虽然国家标准定的是2毫瓦/cm2,但实际上大多数仪器都检测不出微波漏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微波治疗时,都是希望仪器产生的微波能100%的通过理疗头导出到人体组织,而不产生驻波,这个导向人体的微波能量相对刚才的微波漏能指标高出100倍以上,所以如果担心微波漏能,就不可能去使用微波治疗仪. 3 微波烫伤

微波治疗的最大特点就是热疗,是通过加温人体组织来改善血液循环,进而实现消炎消肿等疗效,,但是过高的功率,由于导致人体组织的温升过高,而发生微波烫伤的事情也有偶发,分析原因是由” (1) 设置的功率过高,

(2) 追求越热效果越好的错误思想:微波治疗应该以感觉舒适的温热感为宜,既不能没有明显的热感,温度也不能过高.当然如果厂家因为要避免微波灼伤而将功率调得很低,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也是不负责人的.也是不可取的. (3) 由于有些用户在医院治疗时采用的功率显示值比较大,而采用另一款仪器时可能设置不到一半的功率还比原来热,因此无意中很容易发生微波烫伤,很多用户反应天津施耐德的微波治疗仪的10-12瓦的微波功率输出时热感比一些仪器的50瓦还要强,这就是国家标准的执行力度和监管力度上的不足,而导致用户使用上的问题 (4) 仪器本身的技术问题

微波的输出功率不应该随着外部电源的电压波动而波动,采用PID控制的微波能保证在电压波动时输出的微波功率稳定;另一方面,采用脉冲微波模式保证患者在得到高功率微波治疗的时候其实际温升可以不会升高(在同等的实际功率下),这样就很好地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天津施耐德微波治疗由于采用脉冲式微波的输出模式,用户治疗时热感强,即保证了疗效,同时也保证了使用的安全,通过近3年时间的家用微波的推广,市场反应和用户的使用结果都是非常满意的.所以微波进入家庭安全设计和技术支持有保障,是完全可以放心地使用微波治疗仪来治疗多年的慢性顽疾.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 健康属于自己,安全更是不能懈怠,选择安全可靠的微波治疗仪是一切安全和效果的基础.

上一篇:卫生局人才工作总结下一篇:武术队年度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