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装句结构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倒装句结构范文

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一)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其条件是:第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 等否定词);

第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第

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④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

⑤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忧群臣)

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余唯视利)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⑦惟弈秋之为听。(惟听弈秋) 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惟辅德)

⑨唯利是图。(唯图利)

⑩唯吾马首是瞻。(唯瞻吾马首)

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④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二)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冻死者人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国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例如:①吏二缚一人诣王。(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一石粟)

(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 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 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第三、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 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⑧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 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 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③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⑥掭以尖草。(以尖草掭)

⑦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⑧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乎后世名垂)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第二篇:倒装句大全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三篇:文言倒装句

考纲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

题型:翻译题、选择题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文言文倒装句存在的原因是? 现代汉语标准句子结构是? 不同句子成分的标志是?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主─[状] ─谓─ (定)─宾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句 第一类:

1、王来何操?

“操何”

2、沛公安在?

“在安”

3、客何为者?

“为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它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第二类: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有”“欺”“闻”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它们分别作“信”第三类: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第四类、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小结: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常见高频代词“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四是在介宾结构(短语)之中,介词的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定语后置

•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四种常见形式:

1、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名(代)词 +形容词+者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名(代)词 +之+形容词+者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名(代)词 +之+形容词

5、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中心词+数量词 名(代)词+数量词

练习: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佃民,租田种的人 )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2、相与枕藉乎舟中

3、具告以事。

•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 标志性词语:“以”、“于”、“乎” 等。

•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一、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得复见将军于此。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 甚矣,汝之不惠 • 美哉,我少年中国 • 不仁哉!梁惠王也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1、(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第四篇:高中文言倒装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莫、毋”等否定词);二是代词(如:尔、之、我、自、吾、己)作宾语。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我无尔虞,尔无我诈。 时不我待。 忌不自信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居则曰:“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庄子 寂寥而莫我知也。

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 了解了解我的(愤懑、苦闷)",

《愚溪诗序》柳宗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孟子》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动词、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范仲淹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司马迁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司马迁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庄子 牛何之?

《孟子》 则又何羡乎?

《赤壁赋》苏轼 客何为者?

《鸿门宴》司马迁

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由知吾可也?

《孟子》 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

沛公安在?《鸿门宴》司马迁

世与我而相违兮,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且焉置土石?(且土石置焉?)(《愚公移山》)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彼且恶(wū)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三)用"之"、"是"将宾语提前。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还有“何......之有”格式。

1“何......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什么功劳呢?)

《信陵君窃符救赵》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前世教化各不相同,效法哪一个古代?帝王不相同,遵循哪一种礼法?)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韩愈 2“„„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过许多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知道得多,说的就是我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本身行为正,不命令,别人也会遵行;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这说的不就是李将军吗!”

3“唯......是......”的格式,“唯(惟)”起称足音节的作用, “是”起提前宾语的作用。

唯你是问。唯才是举 唯命是听 (成语) 唯利是图 (成语)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年》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唯巫言是用。

《宋史.列传》

4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夜以继日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时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来表示。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jì)能属(zhǔ)者百余人耳 汉骑(jì)追者数千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史记.荆轲刺秦王》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司马光 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有个乘船过江的楚国人。 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有个叫毛遂的门客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之”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帽子。)(《涉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高的庙堂,遥远的江湖)《岳阳楼记》

(三)、状语后置:

1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主要以“于”“以”“乎”为标志。例如:

赵氏求救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2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虽董(监督)之以严刑,振(震:威吓)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四)、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美哉,我少年中国。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知人则哲,为帝难之。”信哉斯言!《后汉书.虞延传》 安在其不辱也?

第五篇:倒装句的写作训练

【训练一】

请根据以下内容要点写一篇日记

1 我的同学Mary一上公共汽车就找钱买票; 2. 她翻遍了口袋每能找到钱,她意思到自己没带钱; 3.我帮她买了车票,她感激地向我点头;

4.下午,我的桌面上有一封短信和三块钱,信上说;“如果不是你的帮助,我会迟到的。我将永远不会忘记你的热心帮助。”

写作要求:1..尽量多用倒装句。

2.日记格式已给出:October 19, Monday 2009 Fine

【训练一】

October 19, Monday 2009

Fine Hardly had Mary, one of my classmates, got on the bus when she searched all her pockets in order to pay the fare. Try as she might, she couldn’t find any money with her. Not until then did she realize that she had forgotten to take some money with her, so I paid for her. So grateful was she that she nodded to me. In the afternoon, when I came back to school, on my desk was a letter with three Yuan in it, which reads: had it not been for your help, I would have been late for school. Never will I forget your kindness.

1 【训练二】请根据以下内容要点,运用倒装句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

1. 我将永远不会忘记我学习英语的经历。 2. 我一上高中就发现英语比以前难学了很多。 3. 直到我考试不合格,我才意识到我要努力学习英语,赶上其他同学。

4. 尽管我努力,我还是没什么进步。

5. 老师给了我一些学习建议:不仅要牢记单词和好句子,还要学会正确的运用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进步。

【训练二】

Never will I forget the experience of learning English. Hardly had I studied in the high school when I found that English was more difficult to learn than before. Not until I failed the exam did I realize that I had to study hard and catch up with others. Try as I might, I didn’t make any progress. My teacher gave me some advice: Not only do you learn English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by heart, but also you have to use them properly and correctly.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make great progress. 2

上一篇:大湘西旅游范文下一篇:第四章毛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