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倒装句

2022-06-25

第一篇:初中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语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① 大王来何操 ? ② 沛公安在 ?

③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④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 例如: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

• ②臣未之闻 也 (未闻之)

• ③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 (莫欺之)

•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 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 例如:

• ① 宋何罪之有 ?

•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 ③ 将虢是灭 ,何爱于虞? • ④ 我周之东迁,晋郑依焉。 • ⑤ 王贪而无信,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 ⑥ 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责备你)

•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

• 其他语句如:

• 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 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定语后置:

•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 〈1〉数量性定语后置

•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 ② 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道之。

• ② 客有吹洞箫者

•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吹洞箫的客人”“好事的少年”。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要有两种形式

• 一:介词“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古汉语中一般用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翻译时习惯上应该提到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况下,介词于、乎,可解释为:在、把、向、比、同、跟。 • 1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 2 管仲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管仲列传》 • 3 太子欲图国事于先生也。

《刺客列传》

• 4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淮阴侯列传》 • 5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 6 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古汉语中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翻译时也应该提到前面。这时,介词“以”一般可理解为把、用。

• 11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书》 • 12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 13 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高祖本纪》 • 14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高祖本纪》

• 15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 16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孔子世家》

• 17 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賷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滑稽列传》

• 18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 《刺客列传》 谓语前置

• 主谓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

•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 ③ 美哉室! ④ 大哉,其之为君也!

• ⑤ 灼灼其华

⑥ 竹喧归浣女,动下渔舟

• 以上之例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

• A.疑问句 B.感叹句 C.旧诗词押韵

第二篇:文言文倒装句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学习重点】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式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练习导学

阅读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将画线的句子特征作判断,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问曰:“画孰最难?”曰:“犬马最难。”“孰最易?”曰:“鬼魅最易。”“何为?““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1)客有为齐王画者(句式: )

翻译:

(2)不罄于前(句式: )

翻译: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探:双主探究)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③渺渺兮予怀 (予怀渺渺兮)

二、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③而又何羡乎?

(而又羡何乎?)

3.用“之”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②唯利是图。

(唯图利) ③何陋之有?(有何陋?)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 ③项伯东向坐 (项伯向东坐)

三、定语后置: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③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2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

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三、(练:练习反馈)

1: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判断句和宾语前置句的能力。答案A。 ( A 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 2: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风乎舞雩。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请其矢,盛以锦囊。 4:(2008年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5.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何为其然也? 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C.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D. 沛公安在? 6.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凌万顷之茫然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以为桂林、象郡

7、阅读文段,指出画线的句子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岳飞诉冤

① 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

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

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

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诚,人神共鉴.⑩孰料忠而

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善何恃?” 帝命拘桧,庭杖而死。 答:

四、思:

1、背诵几种句式特点

2、作业黄皮p355

第三篇: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大全

浅谈高中文言文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定)主─[状]─谓─ (定)─宾“ , 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定语或状语)在中心语前。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文言倒装句中,一般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这四种情况。下面,我们来逐个分析一下它们的特点和用法。

一、状语即介宾结构后置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中,按出现频率来讲,位居榜首的应该是状语后置。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宾结构后置,即状语或介宾结构放在了谓语的后面。其中尤以由“于”“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居多。 由“于”构成的介宾结构一般多为“在„„”的意思,例如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乎,相当于介词“于”) 《赤壁赋》苏轼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鸿门宴》司马迁

有时也有“从„„”、“对„„”、“比„„”等的意思,例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这里的“于”为“对“的意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第一个“于“为”从„„“的意思,第二个”于“为”比„„“的意思。 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多为 “用„„”的意思,例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二、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是对普通的非前置宾语而言的。这种前置不属于起强调作用的临时倒装,它要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句式的条件有二:其一,必须是疑问句;其二,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二者缺一不可。这种句式的规矩比较严格,例外很少。例如: 大王来何操? 《史记》司马迁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苏轼

这两个宾语前置句都为疑问句,宾语分别为疑问代词“何“和”安“,正常的语序分别为”大王来操何“和”而今在安“。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一般也要置于介词之前。例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苏轼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范仲淹

这两个句子中,“何”和“谁”都为疑问代词,都作了介词“为”和“与”的宾语,放在了介词的前面,构成了宾语前置句。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所谓否定句,就是指含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无指示代词“莫”的句子。这种句式的条件也有二:其一,是否定句;其二,是代词作宾语。例如: 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这两个宾语前置句分别为“莫”和“不”领导的否定句,宾语为代词“之”和“余”。

(三)用 “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如: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韩愈

三、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情况比较简单,主要有这样几种格式:

(一) 中心词+之+形容词,例如: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屈原

这种格式中的形容词不能换成名词或代词等。

(二) 中心词+“者”字结构

这种格式中的“者”字结构可分为带“有”和不带“有”两种。例如: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苏轼

太子即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马之千里者。《马说》韩愈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苏轼

(四) 中心词+数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这种格式中的后置定语可以单用数词,也可以带上量词。

四、主谓倒置

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

准确地辨别和识认文言特殊句式,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文意,进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篇: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补”,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主+谓) ,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变成了”谓+主”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尝贻余核舟一

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宾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②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如: ①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以帷幕裹)

③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 ④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四、宾语前置

包含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 ①古之人不余欺(古之人不欺余)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或止之) 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例如: ①(刘)豫州今欲何往(今欲往何) ②王曰:“谁可使者?”(可使者谁)

③权知其意,执素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 ②唯利是图(图利) ③唯命是听(从命)

④唯你是问(问你)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

•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例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例如:

①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③夜以继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例如:

•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向东;向南) •不如决策东乡(向东) •练习: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3、称心如意,几家能够?

2、请奉命求教于孙将军。

14、足下何以待之?

3、求人可使报秦者。

15、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4、逼兵势耳。

16、君不之信

5、亮见权于柴桑。

17、皆可限以时月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8、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7、古之人不余欺也。

19、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0、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9、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1、大王来何操?

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2、吾尝疑乎是

11、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24、咨臣以当世之事

第五篇:中考文言文倒装句大总结

中考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 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 其他,表示强调。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2.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 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四、介宾结构后置

1. 用介词 “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例:告之于帝。

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 介词 “以” 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例: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上一篇:村庄总体规划文本下一篇:初中英语情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