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哲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信息时代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青年中的传播与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密不可分。相较于心智初开的少年儿童和行为基本稳定的中老年人,青年人大多已完成学术与政治启蒙,具备了向理论自觉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条件,但信仰未坚、易受影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普及对象。迈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主要体现在理论对中国实践成就解释的乏力,对社会的一些负面现象难以提供解释或解决之道,因批判精神的缺失带来的教条化,在普及过程中的简单化、庸俗化,部分“纯学术”哲学研究刻意脱离实践,等等。青年群体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他们显示出的时间利用“碎片化”、思想多元化、惯用“微语言”等区别于以往社会的独特特征,更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传播方式产生了明显冲突。实证调查显示,多数青年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仅停留在浅显层次,主动学习意识严重缺乏。此外,作为曾盛极一时的超级大国,苏联对中国的影响极大。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失败,是其日积月累失掉人心、导致解体的重要因素,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引以为戒。因此,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势在必行、意义重大。信息时代的来临,对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如何更好地实现由革命性话语体系到建设性话语体系的转变;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通过立足中国的实践实现理论术语的创新;如何处理好传统哲学语言与信息时代催生的网络语言的关系;如何迅速有效地运用信息时代新技术找到让青年易于接受的话语表达与传播方式。但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只处于初始甚至原始阶段,在系列化开发、形成贴近青年的新媒体产品方面还是空白,是研究的重要方向。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和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立足于解决中国问题的宏大实践,进一步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思想。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中形成丰富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哲学思想体现出的理想主义、担当意识,展现的朴实无华的群众语言、飞扬文采,对青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对这些优秀哲学思想及其文风的深入分析,可以获得构建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摆脱在青年中传播效果不佳的问题,获得更大发展,要着眼时代大背景,反思自身。面对诸多新的挑战,必须突显其价值维度,构建具有人文关怀、价值批判、变革世界功能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新形态。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应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与反思精神,体现信息时代的理论进步,拥有贴近青年的传播方式。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应实事求是地阐释马克思本人作为革命先辈的人格魅力,使青年正确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由来;应照顾青年特点,基于青年群体的年龄、文化层次、生长环境、职业类别,对不同青年群体进行分类分众化的哲学素养提升教育;应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进一步促进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应秉持理性的批判精神,摒弃教条主义、倡导学术革命,通过立足于实践的批判促进哲学不断进步;应重视、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的严谨、理论的纯粹、经典的叙述,用青年人喜爱的方式方法传播开来;应重视家庭教育,改变错误家教观念模式,通过培养年轻父母的哲学思维,从源头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力求通过这些努力,重塑信息时代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青年中发扬光大。

关键词:信息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话语体系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青年中的发展

第一节 基本理论

一、何谓“青年”

二、为什么“面向青年”而非其他

三、话语体系及功能演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历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最初形态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丰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基本特点

第三节 对青年群体的影响

一、重视青年的逻辑起点

二、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鼎盛时期

三、理论界是影响青年群体的重要阵地

四、国民教育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主渠道

第四节 致敬经典——毛泽东哲学文风构建特色与赏析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二、毛泽东哲学文风的特点

三、对当下文风话风的启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困境

第一节 与青年渐行渐远:趋于边缘化的窘境

一、理论对中国当代实践成就解释的乏力

二、对社会一些负面现象难以提供解释或解决之道

三、因批判精神的缺失带来的教条化问题

四、普及过程中的简单化、庸俗化

五、刻意追求所谓“纯学术”哲学导致脱离实践

第二节 不只是大众——对执政党的考验

一、文风折射党风政风学风

二、提高领导干部哲学思维能力任重道远

三、传统理论宣传方式方法面临挑战

四、话语软实力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

第三节 前苏联青年话语体系溃败的前车之鉴

一、学术政治化窒息了哲学的发展

二、机械的教育模式使青年思想陷入困境

三、苏共自我全面否定招致雪崩式溃败

第三章 信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新要求

第一节 大变革时代——信息社会的到来

一、对信息社会发展中几对矛盾的反思

二、对“虚拟”实践的现实拷问

三、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时代发展

第二节 信息时代青年的基本特征

一、基础教育普及和需求多样化使价值观念趋于多元

二、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生理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三、社会转型下社会参与家庭融入呈现异质性主体性

四、高度依赖网络重构学习工作生活理念方式

第三节 当代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认同状况

一、呈现“高度认可”与“认知浅显”两面性

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有待强化

三、对创新话语体系的启示

第四节 当代青年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大背景之变:激荡的社会变革

二、主渠道之弊:传统的教育模式

三、小气候之弱:缺失的家庭功能

四、成长期之惑:青年身心特点的影响

第四章 重塑贴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要适应新时代要求

一、实现革命性话语体系到建设性话语体系的转变

二、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术语的创新

三、处理好传统哲学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关系

四、构建让青年易于接受的话语表达与传播方式

第二节 价值论转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要义

二、价值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扬弃

三、影响青年群体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信息时代贴近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构建方向

一、哲学形象的亲切感

二、传播方式的具像化

三、时间利用的碎片式

四、网络空间的广泛性

五、学习过程的参与感

第四节 用价值哲学方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

一、再叙革命先辈魅力

二、必须照顾青年特点

三、既探寻真理,更扣问心灵

四、呼唤理性的批判精神

五、发挥网络新媒体的魔力

六、重视家庭教育的引领作用

第五章 重塑贴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依托“青马工程”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实践

一、用新媒体推动话语体系由“教育式”向“影响式”转变

二、正确处理创新实践中理论严肃性与语言娱乐化的关系

三、在实践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对青年的影响

第二节 面向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影响力的模型构建

一、模型的确定

二、相关说明

第三节 向习近平学习文风话风

一、凝心聚魂: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

二、精神标识:形成与构建方式

三、根植人民:话语体系的鲜明特色

结语 青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 实证调查所用问卷

后记与致谢

上一篇:村务公开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政治心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