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2023-03-08

第一篇: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谈谈辩证法问题》

一、写作背景和意义

(一)写作背景

本文是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篇短文,写于1915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为了替他们的沙文主义立场辩解,公然用诡辩论冒充辩证法,列宁为了批判第二国际社会沙文主义者的诡辩论,为了解决社会主义革命所面对的新问题,潜心研究辩证法,做了大量的笔记,并在此基础上写了《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谈谈辩证法问题》和《辩证法的要素》是列宁专门论述辩证法学说的上下篇。上篇即《辩证法的要素》是讲构成辩证法本身的基本内容,列宁在概括十六要素的实质时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的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抓住了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的”。作为下篇《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对这个核心的说明和发挥。该文即是阐发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要求,也是当时俄国革命运动的实践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奠定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但是没有完成系统阐述辩证法理论的夙愿。列宁通过一系列哲学著作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研读,准确的把握了古希腊朴素辩证法、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该文就是这一理论努力的成果之一。

(二)意义

在本文中,列宁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说明和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首次阐发了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和对立面统一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是否承认对立统一是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的关键,并提出阐发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的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这篇文章文字虽然不多,但却是列宁辩证法思想的纲要和精华,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内容简介 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在辩证法中的地位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这里既包括统一物分解为对立面的客观法则,又包括反映这些矛盾的认识法则,强调客观意义的辩证法实质上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2、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对立统一规律不是“实例的总和”,而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列宁认为为了通俗化而举例说明对立统一规律存在的普遍性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像普列汉诺夫那样举例来替代论证,甚至举例来代替对规律的揭示。

3、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

对立面的统一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这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具有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二者又统一又斗争构成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发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两种发展观根本对立的关键。

对立统一的内涵即统一的过程或现象具有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和斗争才导致事物的发展,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否承认矛盾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的发展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的根本区别。

5、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列宁认为,两种发展观的对立首先就在于辩证法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而形而上学发展观则否定对立面的统一,而把发展看成简单的量的增减。由于这一根本对立导致了第二个对立。辩证法将发展看成是事物的“自己运动”,即认为事物运动发展的泉源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而形而上学将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放到事物的外部,主张外因论,因为物质世界之外的原因只能到神或主体那里去寻找。由于这个队里又产生了第三个对立。辩证法把发展理解为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是死板的,贫乏的,认为是同类事物的简单的重复,实质上否认事物的发展,列宁在这里指出只有从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出发才能理解事物的发展何以经历否定之否定的道路,才能理解事物何以由量变转化为质变。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即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或内在源泉,由于这一根本对立,便产生了其他方面的对立。

6、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

辩证法认为相对的和绝对的区别也是相对的,诡辩论则只承认相对而排斥绝对。由此引申的理论问题是:辩证法和相对主义、诡辩论的划界等问题。矛盾两方面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就构成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列宁不仅第一次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对立面的斗争的关系式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而且还进一步指出辩证法和诡辩论在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上是根本对立的。列宁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相对中有绝对。

列宁系统的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并把此规律概括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列宁对辩证法理论的贡献,它不同于黑格尔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辩证法核心的思想。

(二)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法是客观世界发展的逻辑而是人类历史认识发展的逻辑,辩证法与认识论是一致的。

1、分析矛盾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列宁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例,说明马克思以商品的内在矛盾的发展为核心,采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构建的资本论的逻辑,既揭示了资本主义辩证转化的规律,也反映了人类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因而作为客观意义的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所以马克思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就是辩证的分析矛盾的方法。

2、任何事物、命题都有个别和一般的辩证法。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体,人们对客体事物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A.个别和一般是同一的。个别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个别也一定是与一般联系而存在,一般和个别相互连结,不可分割。

B.个别和一般是对立有差别的。个别和一般之间存在着对立的关系,每个个别的特性并不完全的包含在一般之中,个别比一般要丰富。

C.个别和一般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D.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中包含着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3、辩证法和认识论是一致的。

认识离不开辩证法,辩证法就是认识论。正是在辩证法这个本质的为题上,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这一方面,因为他不懂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懂对立统一规律也是认识的规律,不懂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

(三)认识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1、黑格尔和福尔克曼都把人类的认识看作是一串圆圈。

由于外部世界是无限广大的,因而人对世界的认识只能是一个圆圈一个圆圈的进行。在圆圈的往复过程中,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精确。

2、哲学思想的螺旋式上升运动。 三个时期,四个圆圈,十三位代表性哲学家。

A. 第一个圆圈是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开始,经过柏拉图到赫拉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柏拉图:理念世界,否定了德谟克利特的哲学。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 B. 第二个圆圈是文艺复兴是到的笛卡尔、伽桑迪和斯宾诺莎。 C. 近代,列宁认为有两个圆圈,一个是从霍尔巴赫经过贝克莱、休谟、康德、到黑格尔。第二个圆圈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构成了近代哲学思想的发展。

3、列宁指出,由于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从而使认识获得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调到丰富的发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在于没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将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四)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1、认识论根源。

在认识过程中,由于人的认识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的近似于一串圆圈,这就存在产生唯心主义的可能性,而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是思想方法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由于思想方法上的直线性就会把无限曲折前进辩证发展的螺旋式认识过程中的任何一小段抽取出来,就会人为的把曲线变为直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并加以扩大使其脱离物质自然界,变成超然于客观世界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而陷入唯心主义。

2、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不仅依靠暴力镇压而且还从精神方面进行欺骗,他们是利用唯心主义和宗教作为精神武器,竭力支持它,吹捧它,雇佣和收买一批反动文人宣扬它。

列宁在这里说“唯心主义时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的一朵无实花”。这段话表明,第一,唯心主义时有根基的,有他产生的认识论和阶级根源,他不是偶然的产物,从人类社会产生那天起就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唯心主义这朵无实花适合唯物主义这朵结果实的花生长在同样这棵人类认识之树上,也就是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总是想比较而存在的,相斗争而发展的。第二,唯心主义这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欺人之谈,对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不仅无益而且极端有害,它阻碍着人们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加以批判。

思考题:

1、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怎样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的?

2、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怎样论述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3、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怎样论述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的?

4、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怎样分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5、 如何正确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 简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和形而上学发展观的区别?

7、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

8、 为什么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9、 简述唯心主义产生根源?

第二篇: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一、 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在1915年写的一篇笔记式的短文。1914~1916年列宁被迫侨居在瑞士的伯尔尼。在这期间,列宁阅读了大量的哲学书籍,写了很多笔记。汇集起来,就是后来出版的《哲学笔记》一书。《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辩证法的要素》中,列宁曾经说过:“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看来,《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这种“说明和发挥”。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第二国际的一些领导人公开支持帝国战争。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人为了替他们的《巴塞尔宣言》进行辩解,用诡辩论冒充唯物辩证法。

第一次大战爆发后,各种矛盾激化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非常错综复杂的新局势。在这种新形势下,无产阶级政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例如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如何使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国内的革命战争,怎样进行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这些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迫切需要给以理论上的回答。

1914年8月列宁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从俄国侨居瑞士。列宁为了从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便在瑞士阅读了许多有关辩证法的哲学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笔记。《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

《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中心思想是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客观世界和认识的根本规律。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对立统一规律,首次提出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第一次支出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第一次指出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源及其同僧侣主义的关系。总之,列宁完整、系统扼要地论述了辩证法。因此,《谈谈辩证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唯物辩证法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今天学习这篇著作,对于全面、准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及其方法论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内容讲解

这篇短文大致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内容。第二部分论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揭露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1、辩证法的实质是研究事物的矛盾的(第1段)

1 列宁在文章的开始就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这就是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两个部分、方面的矛盾关系的。

随后列宁指出,除了马克思之外,其他思想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有错误之处。 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还停留在直观上,亚里士多德在这个问题上经常兜圈子,是动摇的。黑格尔进了一步,他把概念的矛盾运动贯穿在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中,但由于他的唯心主义,他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马克思才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在这篇文章中,列宁指出,辩证法就是研究事物自身中的矛盾的。这和马克思的思想是一致的。

2、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第2-7段)

辩证法作为一种学说,它研究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现象,也不仅仅是某一类事物的现象,而是自然、社会和思维中的最普遍的规律。把研究事物自身中矛盾确定为辩证的实质,就是因为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对于辩证法的这种规定的正确性,可以由人类实践以及作为这种实践经验总结的科学史来检验。列宁列举了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事实,来说明物质运动从最简单的形式到最复杂的形式,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着的。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过是对某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的研究,科学史也就是研究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的历史。人类认识的运动、发展、也是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

3、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第8-11段)

列宁对矛盾的统一性、斗争性以及统一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地论述。 对立统一的两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离异、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这两种倾向,本来是相反的,可是,它们又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成为对立面的统一,这就构成了事物自身的矛盾。 接着,列宁又比较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按照列宁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最后,列宁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作了比较。

4、辩证法与诡辩论和怀疑论的对立(第12段)

诡辩论和怀疑论,本质上也是形而上学。因为它们同样是把主观、片面的抽象原则看作是对的,并用它来观察事物。但在表现形式上,它们却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形而上学把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对立绝对化了,否认差别和对立的相对性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机械性.

2 诡辩论和怀疑论则不同。它们认为,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那么,对立事物之间就没什么差别。诡辩论抓住事物的差别和对立的相对性,把它夸大、绝对化,进而取消事物的客观性质,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灵活性”。这就是诡辩论的特点。 辩证法同诡辩论和怀疑论是相对立的。从诡辩论和怀疑论来说,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对于客观的辩证法来说,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相对中有绝对。

5、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13-15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分析,是辩证思维的一个光辉的例子。列宁认为,一般辩证法的认识方法,也应当如此,也应当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开始。因为这里已经包含着辩证法的要素的萌芽。

还要看到,客观世界是由无限多的个别事物构成的。“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当我们把不同的事物联合在一个命题下时,不仅包含着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同时,也包含着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等辩证法的因素。

“可见,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好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是人类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而自然科学则向我们揭明(这又是要用任何极简单的实例来揭明)客观自然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58-559页。)因此,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我们应该像马克思写《资本论》时那样、自觉地运用辩证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6、认识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第16-18段)

这里,列宁指出认识过程不是直线,而是一串圆圈式螺旋式曲线。列宁举了欧洲古代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和近代的几个哲学史上的例子,来说明认识的圆圈式的发展。

同时,列宁还指出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在它看来,认识不是一个在矛盾中往复循环的过程,而是一次完成的。要么正确,要么错误,不会再有综合,提高和发展。所以,形而上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它也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

7、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第19-20页)

列宁根据认识的辩证法,又进一步分析了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指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产生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人的认识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个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

3 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唯心主义就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无限度地吹肿、胀大,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列宁在分析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的同时,也指出了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列宁指出:夸大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会把人引到唯心主义、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这就是说,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不仅是认识上的片面性造成的,还有它的社会根源。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之所以会被夸大成唯心主义,同个人的阶级地位,他的生活条件,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统治阶级的有意识的利用,是分不开的。所以,社会阶级根源是唯心主义产生、发展和得以巩固的内在根源,并不是外在根源。只有把认识原因和阶级原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给唯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三、重点提示:

1、辩证法的实质是研究事物的矛盾的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这就是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两个部分、方面的矛盾关系的。

2、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各个领域之中。这些矛盾是独立于人类的意识之外客观地存在着的。

3、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矛盾就具有双重属性,即同一(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渗透、使矛盾趋向稳定状态。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及其表现。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限制,又引起矛盾内部的变化,使矛盾处于运动状态,并推动矛盾的转化。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及其表现。任何矛盾都不能没有同一性,也不可能没有斗争性。同一性是“斗争”中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同一性就不能保持,也不能使矛盾双方都活跃起来,使矛盾得到发展。斗争性就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双方不发生相互作用,当然就谈不上斗争性。所以,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联结在一起的。

但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表现的内容不同,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4 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好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是人类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而自然科学则向我们揭明(这又是要用任何极简单的实例来揭明)客观自然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我们应该像马克思写《资本论》时那样、自觉地运用辩证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认识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人的认识既然是对无比生动、无比丰富的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的反映,既然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它就不能不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曲折复杂的、表现为一连串对立面的统一的不断前进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直线,而是一串圆圈式螺旋式曲线。

认识的前进是在往复循环中实现的。它包含着物质和精神,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等等,丰富的内容。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再到物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即由认识特殊本质上升到认识共同本质,然后又以这种共同认识为指导去认识新的特殊本质,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认识。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

四、问题思考

1、如何理解“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2、如何理解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3、如何看待矛盾就是“一分为二”的说法?

4、为什么旧唯物主义无法驳倒唯心主义?

五、原著文本

(见《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560页。)

第三篇:《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报告

我第一次读列宁先生写的《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在高中学习语文时的一次偶然机会。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个高中生,我的理解程度远远无法达到这篇文章的深度,所以我很快便忘了,唯一在脑海留下的只有一句当时没能理解的话:“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的这棵活树的一朵无实的花”。

随着个人的成长,我开始渐渐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唯心主义的本质,直至在最近,我重拾《谈谈辩证法问题》来阅读,竟然深深震撼了我体内已二十岁的灵魂,并且如拾珍宝般再读了两、三次。“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的这棵活树的一朵无实的花。”原来列宁先生早在近90年前就已经向世人揭示了当今普遍认同的真理。列宁主要提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些方面的一些看法和感想。

在《谈谈辩证法问题》这篇文章中,列宁先生认为对立面的同一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我认为人类认识是运动的,人不能无视自己的动因,不应该移到上帝那里去。这个对于青少年对发展的认识尤为重要,我们不是为了生活而生的,而是为了理想而生的,而去生活的。

在文章的后一部分,列宁先生为我们揭示了认识的本质:“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低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段、碎片、小段都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引导泥坑里去,引导僧侣主义那里去。直线型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管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诚然,每次读到列宁先生写的这段话,我总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人类前进总是渴望直线,渴望平坦,因此人们的心灵往往会被陷入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统治阶级便利用这点加固自己的阶级利益,古代如此,当今的社会也如此。是啊,在拜金主义已成风气的今天,人们表面追求现实的利益,事实上已经被对金钱的欲望所腐化,坠入到唯心主义中去。由此不难解释当今社会,对金钱的崇拜者多如牛毛,为金钱做出令人发指的事屡见不鲜。因为人们为了深深陷入到对金钱的信仰中去,在某程度上是陷入到僧侣主义中去,忘记了在生活中求知,忘记了在成长中认识世界。

相比之下,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让人们摆脱这种追求金钱信仰的产物。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私有产权,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国家和政府,并且进行集体生产的社会。马克思犹如一位先知一样,预见到在物质发达以后人类内心存在的缺陷,意识到终将出现的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列宁先生事实上是在哲学的层面再一次阐述了共产主义在人类认知上的重要性,正如辩证唯物主义必然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样。

最后,我想谈谈“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的这棵活树的一朵无实的花”。无可否认,唯心主义在人类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犹如一朵美丽的花朵,确实存在着并璀璨地盛放。但是这朵花注定是没有果实的,因为它只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中片面地、过分地夸大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尽管唯心主义曾经如此辉煌,它拥有着自己的根基,但是历史证明,辩证唯物主义才是真正适用的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

读完《谈谈辩证法问题》,我并没有像其他的学者那样看到更多的东西,或许我忽略了其中谈论到的“怀疑论”,或许我并没有得到更多很高深的结论。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的确是以一位20岁的学生的心灵去领会这篇文章并且从中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启发。列宁先生是我自小最敬重的人物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曾经我觉得自己已经陷入到哲学唯心主义,因为我过于听信他人,过于盲目顺从生活中形形式式的“信仰”(或说是“教条”)。这篇文章真正让我学会用辩证的目光看待世界。

第四篇:列宁《谈谈辩证法心得》读后感

列宁在这段话里揭示了马克思运用唯物辨证法分析问题的实质。他告诉我们人们在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首先找到这个事物的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找到了商品。

让我们试着按照马克思的方法去找一些其他领域里的“细胞”或“种子”性质的东西。

1、在学校的教育方面

在学校的教育方面,我认为具有这种“细胞”性质的东西就是学校中的“教学活动”。因为从学校教育这个事物中,我们发现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正是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离开了师生的教学活动,学校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从分析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出发可以发现学校教育的一切问题的本质和这些问题的线索。

2、在人生意义方面

在人生意义方面,我认为具有这种“细胞”性质的东西就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生与死”的关系(“对死亡意义的思考”)。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人们始终会不知不觉地在内心思考和追问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这样的问题,而对这个问题解答迫使人们不断地去思考“死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一个人如果把“死”的问题想得透彻了,他才能把人生的意义搞清楚。一个人在搞清楚了死的问题和生的意义后,只要活一天,他都会活的很充实和很明白。所以,像李天命这样聪明的学者才会在步入中年后的学术鼎盛时期,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人的生与死问题的思考研究上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所有的思想家都要把生与死的问题作为自己思考对象的原因。生与死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生就意味着走想死亡,死亡就意味着一种新生。任何人的一生都绕不开这个问题。在社会现实中,我们完全可以从一个人实际上是怎样的活法看出该人对死亡意义的理解;同样当一个人对死亡意义的观念和理解发生改变时候,我们就会看到该人活法的改变。

我个人认为学习一种方法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种方法用于实际生活与工作之中,理论的价值在于应用、在于指导人生实践。对于一种正确的理论用不用是一个态度问题,用的好不好是水平问题。态度决定一切!

[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因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辩证法在马克思看来只是辩证法的局部情况)。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等等东西开始;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如树叶是绿的,伊万是人,茹奇卡是狗[303]等等。在这里(正如黑格尔天才地指出过的)就已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参看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施韦格勒译,第2卷第40页,第3篇第4章第8—9节:“因为当然不能设想:在个别的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房屋。”)。这就是说,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过渡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如此等等。这里已经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观联系等概念的因素、胚芽了。这里已经有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因为我们在说伊万是人,茹奇卡是狗,这是树叶等等时,就把许多特征作为偶然的东西抛掉,把本质和现象分开,并把二者对立起来。可见,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很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而自然科学则向我们揭明(这又是要用任何极简单的实例来揭明)客观自然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揭明个别向一般的转变,偶然向必然的转变,对立面的过渡、转化、相互联系。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正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 ]

上面的段落比较长,但这里所阐述的观点却很值得注意。列宁在这里谈到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谈到了偶然与必然的关系以及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等重要的问题。

在形式逻辑里,人们只承认一般只是一般,个别只是个别;偶然就是偶然,必然就是必然;现象就是现象,本质就是本质。形式逻辑不承认一般与个别的联系和转换,也不承认偶然与必然的转换,也不承认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和转换。形式逻辑只承认上述概念或范畴的对立而否认它们之间的同一。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具体探讨上述概念间的关系。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有些人说在2001年7月13日晚上22点10分之前是偶然的,之后就是必然的。这种说法好象是在说选举的时间成为这个事件是偶然和必然的界限了。我认为,关于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国是谁的问题上确实有一个由偶然到必然的转换过程,但决定这个转换的关键因素绝不是2001年7月13日晚上的那个时间,而是由其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认为一个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取决于事物是否发生。日常生活中人么是这样看待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当人们没有找到该事件全部发生的条件时,它的发生人们就认为是偶然的;当人们找到了该时间发生的全部条件时,它的发生人们就认为是必然的了。其实,我们说一个事件一旦发生了,它就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当人们找到了某件事情发生的全部条件时,该事件没有发生,那么没有发生这件事情就成为必然的了。所以,偶然性与必然性的问题在本质上还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方面。我认为本质一定存在于现象之中,也就是说离开现象的本质是不存在的,离开现象的本质也是不存在的,但现象一定不会都是本质。由于事物总是处于变化和运动中的,所以在一个事物的运动过程中决定事物本质(同时也是现象的一个部分)的因素也是会变化的。比如,一个人的健康因受流感病毒侵袭而患病毒性感冒,这时流感病毒就是威胁该人健康的本质因素;但是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流感病毒被清除了,但这个人的肾脏又出现了衰竭的情况,这时问题的本质因素就由流感病毒转换成肾衰了,而且这个肾衰可能恰恰是由于治疗流感的药物所致。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唯物辩证法并不否定和排斥形式逻辑,但形式逻辑也确实存在着它在认识事物本质(运动与普遍联系)方面的局限性,同时我们也看到唯物辨证法实质上是人的思维洞察到了事物自身的运动而进入到思维的高级状态,唯物辩证法绝不是人为的抽象和想象。正是事物自己的运动导致个别向一般的转换,现象向本质的转换以及偶然向必然的转换,只不过人的高级思维能够把握到这种客观事物自身的运动,并且能够正确地反映它罢了。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整体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

列宁谈到辨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因为辩证法是对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的正确反映,由于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在方面的数目上也是永远增加着的,所以对它们的正确反映当然也必然是活生生的和多方面的。在认识事物的变化及其本质方面,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以及形式逻辑的局限性就非常明显。所以列宁说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人们在处理日常的一些简单的事情、一些变化较慢以及比较稳定的事情时,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形式逻辑还是可以接近于事物自身性质的。比如,我们每天的作息时间的安排和日常工作计划和执行等。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复杂的事情、一些变化较快的事情以及一些不稳定的(突发事件的发生等)事情。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形而上学和形式逻辑的方法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甚至会给人们帮倒忙。比如,人们在处理像去年下半年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事情,就不能按照形而上学的方法和形式逻辑的方法来处理,而必须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处理。

如果人们按照形而上学和形式逻辑的方法来处理这次经济危机,那就会比较简单。首先是要找出造成这次经济危机的表面原因——美国的次级债;其次,给已经出现重大问题的美国参与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注资或核销坏账;第三,让一部分金融机构破产。问题是这样简单的措施能够解决这样复杂和快速演变的问题吗?经过近一年的时间,由次级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但没有消除,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在解决这次金融危机问题上,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和基于表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像他们这样采用的头疼医疼、脚疼医脚的办法,如果处理简单的经济问题或许能够奏效,但处理像这样一次经过多年积累所造成的复杂的经济问题就完全无能为力了。最近,由于欧盟组织没有用正确的方法预计到危机对他们的影响,也遭受到沉重的打击,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如果人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首先,要用唯物辨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详细分析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个种因素,并最终找到其最根本的原因,包括形成这次危机的初始原因以及演化的方式(这个原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并且这些方面的因素还在继续增加着);其次,要在上述原因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对这次危机的未来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有一个非常清晰和正确的判断(影响这个趋势的方面仍然是多方面的和多层次的);第三,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要及时制订出解决这次危机的措施和执行这些措施的方法和步骤;第四,要认真总结这次危机的历史教训,为人们以后的经济行为提供警示。

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这次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问题,世界各国领导人也开始集体研究和重视这个问题,并在全球的发展角度和国家利益的多个角度上开始思考这个复杂的、世界性的问题,并开始采取前所未有的一致的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次危机可以使人们再一次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的重要性,我们将拭目以待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

[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胡说。相反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überschwengliches(狄慈根)[305]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唯心主义就是僧侣主义。这是对的。但(“更确切些”和“除此而外”)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列宁在最后的两个自然段里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评价来进行比较的角度阐述了唯心主义的实质,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什么是哲学唯心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话是相当具有启发性的。

列宁的话使我深刻地领悟到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来源与辨证唯物主义的来源是一样的,即被列宁形象地描述为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之树。但哲学唯心主义却犯了一个大的错误,这个错误的实质就是它把来自于正确认识源泉的部分性质主观地认定为全部,它把来自于正确认识源泉的某一属性主观片面地夸大了,从而使自己的认识偏离了客观事物自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犯的错误则在于它只看到了事物的静止的一面或只承认事物的简单机械运动,完全没有看到或否认事物的复杂变化、转换和普遍联系的一面,从而使自己也远离了客观事实。唯物辩证法之所以成为人类惟一正确认识事物、事物运动及其规律的方法,就是因为它始终要求与客观事物、事物运动及其规律保持一致性,它要求人们主观的反映永远要服从于客观事实。虽然这样做会使人们认识的路线曲折一些和需要一个过程(有时可能需要反复多次或需要很长的时间),即使这些正确的认识甚至会暂时不符合人们的主观想象和主观愿望和短期的利益,也要按照事物自身的性质来如实地反映它,辨证唯物主义的革命性也就在于此。

学习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

《谈谈辩证法问题》的心得体会

列宁认为,对于客观事物分为矛盾对立和联系统一的两部分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

这个科学的命题可以由科学的经验事实来予以证明。他列举了客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典型例证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列宁指出,所谓对立面的统一,就是说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既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倾向,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和谐的特征。客观事物内部和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性。

针对哲学界对于发展(进化)的两种不同认识,列宁阐述了他的认识。他指出,一种认识认为发展只有量的积累和变化,只是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另一种认识认为,发展(进化)是由客观存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运动驱动的。旧东西的死亡和新事物的诞生就充分说明了事物的发展不仅会表现出量的增加或者减少,而且还呈现出质的规定性。

客观事物的统一是需要前提条件的、短暂的、特殊的;而客观事物的对立是无条件的、永恒的、一般的。换句话说,客观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而客观事物的运动却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一般现象,即商品交换现象。商品交换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的萌芽。

科学的辩证法就应该像马克思一样从最简单、最一般、最本源的东西开始。因为最简单、最本源的个别会折射出一般,即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的具体不一的个别叠加抽象的结果就是一般;一般具体反映在每一个个别之中。个别和个别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个别总是一般的一部分,因而不能完全反应一般。由此可见,现象(个别)和本质(一般)是又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

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都普遍存在着辩证法。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运动的、联系的、全面的辩证法规律并没有被包括普列汉诺夫在内的(列宁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发现。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仅仅停留在自然界,而不能看到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本身也具有辩证法的本质特性。因为他们未能看到认识本身是不断发展、不断地去观察客观存在、不断地去接近客观存在,主观和客观无限趋近的过程。 在辨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是将认识的某一方面无限夸大,以致于到了脱离物质现实的程度,绝对神话了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从这种意义上说,唯心主义者都是和尚或者尼姑。因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迷信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特性,而看不到它另一对立的方面或特征。

同时,列宁指出,也必须承认哲学唯心主义的历史作用,正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活动使唯物主义者认识到了通往辨证认识客观事物对立与统一两个方面的正确道路。 因为人的认识活动从宏观总体上看,是曲折前进和螺旋上升的。可是具体到每一微观的细小方面,却又是直线可分的。认识活动的这种总体是曲线,具体是直线的特征很容易诱导人们走上僧侣式的绝对、片面、静止之歧路。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本源是思维的刻板僵化、直线片面。列宁打比方说,如果说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那么这朵花也是结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这一句话真切地反映了列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哲学唯心主义作为人类认识史上的一种现象,具有某种存在的必然性,为唯物主义辩证认识论的出现做了必要的铺垫。唯物主义正是在扬弃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科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辨证法。

第五篇:《辩证法随谈》读后感

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靠实践解决问题,用经验推动工作。

(摘自2000年3月1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李瑞环《辩证法随谈》之“经验”

最近我拜读了李瑞环的《辩证法随谈》,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对于自身的修养也有很大提高。

李瑞环的讲话和著作人们喜欢听喜欢看,因为他贴近实际贴近人民,代表了人民的心声,有问题,有思考,能给人以教育和启发,给人以帮助,他说的话是真正出于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强烈的爱和责任感,而不是出于对自己利益患得患失的考虑,这一点我们要向李瑞环学习,要无私无畏,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宁可不要官。

李瑞环在谈到“经验”精辟地概括了: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靠实践解决问题,用经验推动工作。这也是邓小平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具体化。我们的企业以化工生产为基础,因此要谋求发展,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工作经验,而获得这些大多来自于生产实践。对于我们刚刚离开校园不久的大学生来讲,理论知识是有的,可是生产实践经验就不及老师傅了,所以,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端正自己的态度,从小学生做起,虚心向老师傅学习,通过实践掌握工作经验,反过来再运用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指导生产和工作。完成这样的一个循环,需要大量的生产实践,从实践中归纳总结,找出问题和规律,这个是不能光靠空想,空说就能做到的。

李瑞环在谈“经验“这一话题时,也指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务实精神,没有务实的精神就不能脚踏实地地工作,就不能掌握丰富的工作经验,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了。

通过学习李瑞环的《辩证法随谈》,我不仅仅学到了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了自身素质,就像给思想境界打开了一扇门,他为我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指给我正确的行为准则。我会全心全意努力工作,掌握丰富的科学技术和工作经验,为企业的再次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特色支部创建工作总结下一篇:提升执法公信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