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币会计论文范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外币会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融合,诸多建筑施工企业开始跨向海外开展项目投资及建设施工,在此背景下相应增加了企业的国际业务份额,相关外币方面的业务结算也变得日益频繁。

第一篇:外币会计论文范文

浅谈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外币折算的应用

[摘 要]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1项新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会计基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相对于原准则,不仅在会计处理上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体系的完整性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其中《外币折算》就是新增的具体准则。本文从7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正确掌握新会计准则对外币折算处理的有关规定。

[关键词] 新准则;外币折算;记账本位币

[作者简介] 何锦凤,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商贸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学。(湖南 永州 425006)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1项新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会计基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相对于原准则,不仅在会计处理上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体系的完整性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其中《外币折算》就是新增的具体准则。为了更好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外币折算》的處理,笔者认为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主要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正确掌握新会计准则对外币折算处理的有关规定。

一、新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中相关内容的主要差异

外币折算是新准则增加的内容,尽管没有旧准则可以对比,但它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第九章第117-120条的相关内容是对应的,所以可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比较。其主要差异表现如下4个方面:

(一)增加了记账本位币的定义及如何选定记账本位币;

(二)增加了变更记账本位币的会计处理:采用变更日汇率折算;

(三)增加了处置境外经营的会计处理:已列入所有者权益的外币折算差额转入当期损益;

(四)没有规定分账制(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采用此法)记账方法。

二、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汇率变动的影响》内容相对应,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如下:

(一)新准则没有提到记账本位币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如何处理,也没有相应通货膨胀经济下的会计准则;而国际会计准则第14条提到“如果功能货币是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下的货币,则主体财务报表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29号——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进行重述。”

(二)新准则第十一条,对会计期末以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处理时,只提到了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国际会计准则第23条提到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应按公允价值确定日的汇率进行折算”。

(三)新准则对主体境外经营的带有投资性质的长期应收、长期应付款净额,期末的汇率调整没有专门说明,国际会计准则15条及32、33、48条规定:“在同时包括国外经营和报表主体的财务报表中,这些汇兑差额初始确认时,应单独列作权益项目,并且在对该净额进行处置时转入处置当期损益”。

(四)新准则中只提到记账本位币,但列报货币(报表列示货币)则只提到人民币,即记账本位币与人民币不同时,列报货币必须换算为人民币;而国际会计准则38条中提出“主体财务报表可以按任意一种(或几种)货币列报。如果列报货币不同于主体的功能货币,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需要折算成列报货币。”即国际会计准则对列报货币未做限制。

三、涉及的主要科目及使用说明

(一)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和报表项目

汇兑损益、少数股东权益、投资收益、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二)使用说明

新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相关条款相比,并没有太多的差异,但更完善。所以在采用新准则对原会计核算和披露方面的影响虽然较小,但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如果企业的“境外经营”在会计期间内存在变更记账本位币的情况,则应对其所有汇率进行核实;若是变更时所有报表项目采用变更当日汇率进行折算则不需要进行调整;若采用的不是变更当日汇率则调整为变更当日汇率。

2.会计报表结构会有相应改变,将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按比例分开,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部分,并入少数股东权益中。

3.如果当期所处置的“境外经营”,已列入所有者权益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中与该“境外经营”相关的部分,应从“所有者权益项目”转入当期损益。

四、主要会计分录举例

例:A公司于2006年1月1日与B公司合资在美国投资C公司,C公司注册资金为5000万美元,其中A公司出资3500万美元,占70%;B公司出资1500万美元,占30%。A公司本部2006年实现净利12000万人民币,C公司2006年实现税后净利1000万美元。2007年1月1日,A公司将其持有的C公司18%股份转让,转让收益为9000万人民币。

假定A公司实收资本为96000万元,A公司和C公司均按税后净利润10%提取盈余公积金。若不考虑国内、外相关税费差异,对A及C公司2005年初、年末的权益变化进行计算并做出相应会计分录。同时对A公司转让18%股份做相应会计处理。

假定2005年1月1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8.27;2005年12月31日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为8.07;2005年平均汇率为:(8.27+8.07)/2=8.17。

(一)对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报表中作为权益列示

1.按原制度编制相关分录及财务处理

(1)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计算:①股本按期初汇率折算,而资产负债按期末汇率折算;②损益利润表项目按平均汇率折算。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5000*(8.07-8.27)+1000*(8.07-8.17)=-1100万元

(2)A公司按权益法做账(占有70%股份):本期对C公司投资增加权益=1000*70%*8.17=5719(万元)

借:长期投资5719

贷:投资收益5719

(3)A公司与C公司进行合并抵销:2005年末A长期投资账面余额=3500*8.27+5719=34664(万元)

借:股本-A公司28945(=3500*8.27)

盈余公积571.9(=100*8.17*0.7)

未分配利润5147.1[=(1000-100)*8.17*0.7]

贷:长期投资34664

2.按新准则规定进行调整

归集少数股东权益:

(1)将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部分记入少数股东权益:-1100*30%=-330(万元)

(2)计算其他权益项目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部分

盈余公积:817*0.3=245.1(万元)

未分配利润:7353*0.3=2205.9(万元)

股本-B公司:12405万元

(3)将上述项目调入少数股东权益

借:股本- B公司 12405

盈余公积 245.1

未分配利润 2205.9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330

贷:少数股东权益14526

按新准则要求,将少数股东权益作为所有者权益的项目在报表合计列示为“少数股东权益”。

(二)A公司对C公司部分股权进行处置时的相关处理

2007年1月1日,A公司将其所持有的C公司8%股份转让,转让价格为4100万元人民币。

1.按原制度进行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4100

贷:长期投资3961.6(49520*0.08)

投资收益138.4

2.按新准则要求,将原来转让前列入所有者权益,“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相关金额转入当期损益:-1100*8%=-88 (万元),所以,应对合并报表进行下列调整。

借: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88

贷:投资收益88

从上述计算可看出,考虑相应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后,投资收益由原来的138.4万元,变为226.4万元(138.4+88),更客观地反映了投资收益。

五、本准则对所有者权益、损益及资产结构等经济事项的影响

1.由于将资产负债表中的列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少数股东权益”转入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因此会有变化,同时,合并报表的所有者权益会增加。

2.因为本次新准则将少数股东权益的列示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调入所有者权益,所以合并报表中所有与少数股东相关的权益均纳入“少数股东权益”科目,而其他权益科目内容(包括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反映的都是大股东的权益,所有者权益反映更加清晰。

3.对境外经营进行处置时,将已列入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中的相关部分自所有者权益中转入当期损益,因此若会计期内有境外经营处置业务的,与新准则实施前相比,会对当期损益有影响。

六、新准则的不足与改进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幣折算》第五条中,对确定记账本位币提出了确认条件有两条,此外还提出了确认记账本位币应考虑的因素有两个;第六条中又提出确定记账本位币应考虑的4种情况。但在准则中没有说明这些条件及因素的主次关系,给人以判断标准模糊的感觉。

上述《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第五、六条内容是与《国际会计准许则21号——汇率变动的影响》中第9-12条相对应的,国际会计准则在第12条对判断的主次顺序做了说明。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第九条,在对交易发生时所采用的汇率描述如下“企业发生外币交易,应当在初始确认时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交易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入账;也可以采用与交易发生日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但因汇率波动使得采用该汇率折算不适当时,应当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因为没有规定何种情况为“不适当”,所以在实际运用中不便于操作,同时也给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留有较大空间。

(三)《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第十一条对会计期末企业对货币性和非货币性项目处理的描述中建议进行如下更改:

1.对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的定义与描述,建议放在该条开头部分,这样首先就让人对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有了基本认识和界定,便于对后面相关条款的理解与掌握;

2.准则描述的货币性项目定义为,货币性项目是企业持有的货币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该定义不太清楚。建议可将该定义改为,货币性项目是企业持有的货币及收取(或交付)固定或可确定金额货币的权利(或义务),这样就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6条的描述相同;

3.建议在本条加一款“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项目应按公允价值确定日的汇率折算”,主要考虑本次准则制定中,有部分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如投资性房地产),这里也要有相应的内容。

(四)《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第十七条中,“企业因首次采用本准则变更记账本位币的,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但第七条里并没有第二款。

(五)《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没有规定分账制记账方法,而我国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一般采用外币分账制核算,而该准则也适合这些企业。建议加一条——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采用外币分账制核算的,参照该准则相关内容执行。

(六)《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没有明确提及,当交易日和结算日之间汇率发生变动时如何处理的问题。建议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第28条进行说明——当交易日与结算日之间汇率发生变动时,由外币交易形成的货币性项目将产生汇兑差额。如果交易在会计期间内结算,所有汇兑差额均应在当期确认。但是,如果交易在下一会计期内结算,则自当期至结算期之间的各会计期间确认的汇兑差额应按各期的汇率变动确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邵毅平,任坐田,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阐释与运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喻 俊]

作者:何锦凤

第二篇:外币业务的建造合同会计核算办法研究

摘 要: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融合,诸多建筑施工企业开始跨向海外开展项目投资及建设施工,在此背景下相应增加了企业的国际业务份额,相关外币方面的业务结算也变得日益频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幣折算》等相关标准及要求,分析研究企业涉外币业务建造合同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实现公允的对企业会计信息反映得以保证。

关键词:

外币业务;建造合同;会计核算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当前会计准则下建造合同相应会计处理分析

1.1 合同成本依据责任发生制且确认于实际发生时

借:基本生产成本(实际发生情况下相应成本数)。

贷:多为应付账款及银行存款等(实际发生情况下相应成本数)。

1.2 依据权责发生制予以合同进度款

借:应收账款(即本月相应记账汇率×应收账款)。

贷:工程结算(即本月相应记账汇率×应收账款)。

1.3 在实际收款时的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即本月相应记账汇率×应收外币金额)。

贷:应收账款(即上月末相应调账汇率×应收外币金额)。

借或贷:财务费用(二者之间所存差额)。

1.4 对收入和成本予以按月确认

借:主营业务成本。

工程施工-毛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

2 企业外币业务建造合同会计处理的方法及相应问题分析

(1)将“工程结算”误当企业预收工程价款,对“工程结算”双币账予以设置,当到期末,会计便会依据当期汇率,调整应收账款、企业货币资金及“工程结算”,计入财务费用;针对预计总收入及完工成本,均依据在相应记账时的汇率状况进行逐月调整,针对需要确认的主营业务成本及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则需要依据累计完工进度进行相应计算,并就之前会计期间,其已经存在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对其给予减去,并对当月需要确认的成本,与收入进行分别计算。当合同完工之后,依据完工当期相应汇率,对“工程施工”及“工程结算”予以反映,当两科目出现对冲之后则无相应余额。

(2)针对“工程结算”科目,认为其是对企业合同价款结算的反映,应依据在结算时实际的历史汇率,确认其反映,当完成确认后则不再进行调整。此外,还认为企业相应合同价款,在具体的结算金额、结算时间等方面,都属于企业实际运行中的信用政策,针对汇率变动所造成的影响,即对结算合同价款所产生的影响,应将其在具体的财务费用方面予以计入,而不对企业相应合同毛利、成本及收入的确认造成影响。当完成当期合同收入确认之后,应首先依据合同总外币收入×当期相应完工进度所应该予以确认的外币收入,然后依据当期汇率折算,对当期收入进行确认,针对之前相应会计期间已经得以确认的收入,则将其划定为历史收入,且针对之后期间,相应汇率变动,其也不造成影响;当确认合同后,针对已经产生的具体的外币采购,则需依据相应汇率,即采购时汇率,依据一定比例,实施折算操作,以此对预计总成本给予确认,然后将其与计完工百分比相乘,最终便可确认累计应结转的合同成本,再后,将之前会计期间,已经结转数给与减去,得出本期应结转成本。

然而采用此种处理方法,基于用于毛利计算的相应成本折算汇率,首先会造成毛利率随着汇率波动频繁波动,通常会产生与企业内控体系的冲突,与此同时,在收入和“工程结算”如果在时点选择上存在差异,会致使完工后,“工程施工”,以及“工程结算”之间产生难以结平的状况。就毛利而言,其主要是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差额,而上述当中的无法结平状况出现的实质性原因,则为汇率折算方面的差异,可能形成所导致的累计收入金额,与累积工程结算金额,二者之间不能对等。针对工程结算而言,将其理解为企业在具体的理财行为最终结果,而对于毛利来讲,则将其当作企业经营成果,而在会计相应各个期末,将企业相应累计并且已经得到确认的收入,与“工程结算”科目余额相减,然后将差额再减去之前已经累计且调整好的金额,便可得出最终金额,然后调整好基本生产-毛利,与此同时,调整财务费用,合同完工后,相应“工程施工”与“工程结算”便可达到结平效果。

然而上述两种处理方法,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合同的工程结算科目性上。针对工程结算科目性质来分析,上述方法则将工程价款相应结算在理解方面,主要归结为企业理财行为,将基于汇率变动,所造成的影响即对外币“工程结算”,将其最终向财务费用给予划定,因此,其实质上则在合理性上较为缺乏,笔者认为,建造合同企业,其在工程结算时,其和预收账款意义不同。针对我国会计制度来讲,其也存在相关细致固定,其中针对财务费用划定,其主要为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相应资金,其主要包括相关的手续费、汇兑损失及费用的利息支出,而其中对汇率变动所造成的对“工程结算”影响则不包括其中。针对收入确认原则来讲,我国会计制度对其也有效相应规定,即收入为企业让渡资产使用权、提供劳务及销售商品所获取的收益,还可将其划分为其他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收入。而对于上述结算方法而言,其认为企业确认收入,

不影响合同价款结算,且在具体的收入折算汇率上,也政策与商法研究仅按照各期确认时,以及完工时,相应综合汇率来实施结算操作,因此,其不能对企业以该合同的真实经济利益流入,作为其基础的真实情况予以反映。归根结底,上述问题的出现理论上是对工程结算科目性理解的差异造成,方法上则是收入确认原则及时间节点选择及适用带来的。

3 外币业务的建造合同会计处理方法

3.1 核算外币应收账款、外币货币资金及“工程结算”的方法

针对工程结算来讲,其实质将《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为参考,在会计核算的相应企业资产确认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科目,并反映对企业工程价款真实结算,企业依据合同约定,并在合同当中所规定,且在收款时间范围内相应权利,依据本该予以收回的实际数额的外币金额,乘以当期记账汇率,并给予确认,而在后期,则不需依据汇率变化而随之做相应调整。针对外币应收账款以及外币货币资金来讲,应基于企业合同所约定的时间节点上实施确认,当确认完成后,其为企业相对较为独立的一项资产,基于其本质,已经脱离于建造合同,并且还投进在企业新开资产循环当中,因此,应将外币会计准则内,其相关要求为依据,在实施确认之时,对外币账进行单独设立,且在相应外汇买卖时或者会计期末,对汇兑损益进行确认,并将其向财务费用予以计入。

3.2 核算“工程施工”的方法

3.2.1 对“工程施工-基本生产成本”相应归集核算的方法

企业应根据各个合同的差别,将相应合同标的具体的建造过程当中所出现的诸如人工及材料等具有直接性的费用,依据相应历史成本,对其实施直接计入操作,针对诸如专用费用等,这些间接费用运用更为稳妥的方法,将其在本科目中予以分配计入,应依据当月汇率,对外币成本的汇率进行折算,而在会计期间则不再对其作相应调整。

3.2.2 确认“工程施工-毛利”

首先,确认主营业务收入。针对已经完成结算的工程价款,就其对应收入,则可将其划定为对当期人民币汇率开展结算为基础,来予以实现,即保证工程结算与财务收入确认的同步性,即选择甲方确认数为收入确认基础(实际测定的完工进度);针对那些还没有开始结算的价款,则依据合同,在对当期相应人民币汇率确认的基础上,经深入估算之后,方可对其给予确认。对于主营业务成本,在外币预计毛利率不变的情况下,与收入保持正比例披露。在每个会计期末,应充分考虑汇率波动情况及实际成本与收入的不完全正相关因素,结合累计实际发生成本及深入估算的预计后期成本重新测算项目毛利率,在每年末进行累计调整直至项目完工。在每个会计期末,根据重新估算的毛利率对累计确认主营业务成本及工程施工-毛利科目进行累计调整直至项目完工。经过上述方法调整后,最终工程结算与累计财务收入及工程施工累计数完全一致。

参考文献

[1]周运辉.施工企业执行建造合同与会计核算相关问题的研究[J].江苏商论,2008,(20):217.

[2]王征.固定造价下的国际工程项目的建造合同核算[J].国际商务财会,2014,(8):3133.

[3]薛宇.国际承包工程外币会计核算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3):1415.

[4]贾博.关于境外工程建造合同核算的一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15):19.

作者:刘忠成

第三篇:打造境内外币资金池

境内外币资金池管理模式,不仅令对外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减少汇率风险,同时增强了集团总部对成员公司的财务管理和金融支持,提高了集团资金的流动性,实现了集团金融资源的全球产业共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跨国集团积极进行产业发展和市场扩张,为实现全球范围的最优资源配置、成本控制和管理效益,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最早是由跨国公司的财务公司与国际银行联手开发的资金管理模式,目的是统一调拨集团的全球资金,最大限度地降低集团持有的净头寸,建立“外币资金池”。

资金池主要包括成员单位账户余额归集、成员企业日间透支、主动拨付与收款、成员企业之间委托借贷,以及成员企业向集团总部的上存、下借分别计息等。境内企业的外币资金池管理模式避免了集团内部企业分别在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而产生的巨额汇兑成本,抵消了大量的外汇资金盈余,减少了集团内部企业向外部银行的融资成本,同时增强了集团总部对成员公司的财务管理和金融支持,提高了集团资金的流动性,实现了集团金融资源的全球产业共享。

外币资金“内循环”

传统的外币资金分散模式具有以下弊端:

1外汇资金的利用率低。在当前的结售汇体制下,由于分、子企业之间外汇资金不能互相调剂,经常出现外汇资金多的分、子企业结汇而外汇资金少的分、子企业购汇,以及分、子企业自身在外汇收入多的月份结汇而外汇收入少的月份购汇的情况,频繁的结售汇增加了各分、子企业的外汇资金成本。

2汇率风险难于管理。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大部分外汇资金充裕的分、子企业选择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时期直接结汇,在贬值预期时期存放银行,或者采用常规的外汇远期交易产品。除此之外,没有更有效的汇率避险方案。

3总体融资成本较高。由于企业集团下属机构众多,地域分布广,在外汇资金分散管理模式下,各分、子企业为了方便结算,各自在不同银行开户,造成多头开户、多头贷款。企业集团无法运用和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获得金融机构较高的融资额度和较低的融资费率。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开展外币资金池业务非常必要。

首先,可以降低财务成本,提高整体收益。通过外币资金池业务,一是可以畅通各分、子企业之间的外汇调剂渠道,减少不必要的结售汇环节;二是可以盘活公司体系内的外汇闲置资金,对银行的外汇资金需求减少,从而降低因对外借款而支付的利息,节约财务费用,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其次,可以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通过外币资金池业务,企业集团可以根据各个分、子企业资金预算情况,对整体外汇资金统筹规划,在资金池内调配外汇资金余缺,并根据进口付汇币种、金额及期限,协调安排出口收汇币种、金额及期限,进而实现内部资产与负债的币种及期限匹配。在当前汇改重启、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的背景下,企业集团可以通过这种优化分、子企业整体币种及期限结构的方法,达到规避汇率风险、节约资金成本的目的。

最后,可以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资金最优配置。在外币资金池业务模式下,通过集中各分、子企业盈余外汇资金产生的规模优势,企业集团可以扩大信用功能,谋求更高的外汇存款利率和获得更优惠的外汇融资成本,实现分、子企业闲置资金效用的最大化。

太化的外币资金池

太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化股份”)是一家拥有12家分、子公司和1家研发机构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基本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是国内较大的煤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综合配套的化工制造基地,也是化工行业中较早开展碳排放交易的企业之一。早在2007年,太化股份即开展了人民币资金集中管理业务,具有丰富的资金集中管理经验。随着海外市场的拓展和企业版图的扩张,外汇收支金额越来越大,太化股份统一调配和集中管理外汇资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009年10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境内企业内部成员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汇发[2009]49号),太化股份多次会同外汇局探讨开办此项业务的方案和可行性,最后授权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省分行为其设计、实施境内外币资金池方案。

太化股份外币资金池方案以委托贷款为基本法律框架,设定主办企业开立的委托贷款主账户、各成员企业开立的委托贷款子账户以及各成员企业开立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资本项目外汇账户的三级账户管理结构,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资本项目外汇账户内可自由支配的资金纳入集中管理,采取“实时虚拟归集、日终实体归集、日初不实体还原”的归集管理模式。

(一)外汇资金归集、下拨路径。

如右图所示,其中1、2、3、4为外汇资金下拨路径示例,5、6、7外汇资金归集路径示例。

(二)“实时虚拟归集、日终实体归集、日初不进行还原”模式。

资金实时虚拟归集:将企业资金池内多个外汇账户资金信息实时汇总,主办企业可以全额使用现金池资金,各成员企业可以有条件使用资金池内资金进行日常支付。

日终实体归集:每日营业结束后,成员企业三级账户的外汇资金划入本企业委托贷款子账户(右图6),该资金上划视为同名账户划转,不视作委托贷款,然后由该企业委托贷款子账户上划主办企业委托贷款主账户(右图7)。主办企业三级账户的外汇资金直接上划至委托贷款主账户,并视为同名划转。

日终,主办企业及成员企业的三级账户、委托贷款子账户余额清零。委托贷款子账户向委托贷款主账户超额归集的正向归集(右图7),即视为该成员企业向主办企业提供的一项委托贷款;反之,委托贷款主账户向委托贷款子账户缺额填平的反向归集(右图2),即视为主办企业向该成员企业提供的一项委托贷款。

日初不进行实体还原:日终上划至主办企业委托贷款主账户内资金,次日初不进行实体还原。

业务实践所遇问题

1加入资金池业务的外汇资金范围较窄。

按照目前政策规定,开展外币资金池业务,应当以其资本金外汇账户、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内可自由支配的外汇资金进行,而资本项下可加入资金池业务的外汇资金范围较为狭窄。以太化股份为例,CDM项目碳减排收入是太化股份最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以目前欧盟碳市场的价格13欧元/吨计算,太化股份的CDM项目每年外汇收入有近1000万欧元。按照外汇局关于办理二氧化碳减排量有关外汇业务的的规定,二氧化碳减排量收入如果不直接结汇,应该入资产变现专用外汇账户。这部分资金属于太化股份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但如严格按照文件规定,资产变现账户内的外汇资金不能加入外币资金池业务。对太化股份而言,开办外币资金池业务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2委托贷款利率较难明确。

按照现行外汇管理政策规定,企业应“参照国际金融市场同期商业贷款利率水平约定拆放利率,不得畸高或畸低”,并没有明确利率上下限。考虑到委托贷款协议项下的印花税和对委托贷款利息收入征收的营业税的情况,资金池参与企业一般将委托贷款利率约定较低,对此类利率是否合规较难判断。

3境外企业加入外币资金池无政策可依。

对此,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明确资金池的资金运作范围与规模。资金池作为一种适应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跨国公司操作模式,拥有较强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应对此明确有关制度规定。在保证其资金运作合理性的前提下,加大监管力度,明确其资金运作范围与规模,允许跨国公司集团内部对境内外经营性资金的运作,禁止成员公司之间对借用外债资金的互相借贷使用,杜绝外债资金通过打政策“擦边球”流入资金池,形成“一家举借,多家使用”的局面。

改进跨国集团外汇资金运营管理规定,明确管理重点。外币资金池运作模式在全球的日益广泛使用表明,原有对跨国集团相关管理规定应予改进。应承认跨国公司外币资金池模式的操作优势与便利特点,但无需对其集团资金运营的安全性过度、过细关注,而应将管理重点明确为资金来源、用途是否涉嫌违规操作,是否对资本市场造成冲击、是否为跨境资金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等,严格把握流入、流出外币资金池的资金动向。

细化外债管理规定,强化对结汇资金用途的管理。流动资金概念非常宽泛,公司之间可以相互拆借流动资金,购买股票也是流动性短期投资,现有规定难以达到限制外债资金用途的初衷。应建立支付结汇制度,要求企业外债资金结汇申请必须提供相应的资金用途明细,外汇局应加强对结汇资金去向的监管。

扩大加入外币资金池业务的外汇资金范围。将加入外币资金池业务的外汇资金范围由“资本金外汇账户、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内可自由支配的外汇资金”扩大为“资本项目外汇账户,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内可自由支配的外汇资金”。

对委托贷款利率实行完全市场化管理。较低的委托贷款利率可以帮助成员企业避税,但从各个成员企业自身利益出发,主办企业设置的委托贷款利率一定是对所有成员单位都有足够吸引力的。因此,对委托贷款利率可实行完全市场化管理,外汇局无需对委托贷款利率做出规定。

建立境外企业与资金池联系渠道。可以先行开通境外成员企业向境内外币资金池拆借的通道,再研究利用NRA账户连接境内外币资金池,向境外成员企业拆借。

(作者供职于国家外汇管理局朔州市中心支局)

作者:王世光

上一篇:大班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古筝音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