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现状评价报告

2023-05-31

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编写出格式正确、逻辑合理的报告,已经成为生活与学习的常见流程。该怎么样写出适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卫生现状评价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职业卫生现状评价报告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整改情况报告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整改

情况报告

黑龙江xxxx有限公司

黑龙江xxx有限公司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整改情况报告

安达市安监局:

针对黑龙江美信职业卫生环境评价检测有限责任公司对黑龙江豪运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书》中提出的控制职业危害的整改建议,我公司整改情况如下:

一、生产车间(造气厂房、络合厂房)已经按国家排风标准要求设置了机械通风装置,并进行了联锁,事故通风设施通风次数每小时不少于12次。

二、车间出入口、通道、走廊、楼梯等场所均设置了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并增加了局部照明,照明设施照度达到150-200LX以上,已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要求。

三、公司已为员工提供和配置了防护性能较好的3M防毒面具和全面罩式防护用品,并按规定定期更换,符合《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的要求。

四、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及《用人单位职业防治指南》的要求,已建立了职业管理措施,制度了本公司职业卫生工作方针,设置了职业防治领导机构,明确了相关组织的职能,职业防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了职业防治计划及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岗位操作规程,职业卫生档案,建立健全了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

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设置了警示标识、警示说明和公告栏。

二O一四年十月十日

第二篇:职业卫生培训效果评价报告(共)

贵州天健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沙县源村乡田湾煤矿

2015年职业卫生培训效果评价报告

编制:田湾煤矿

日期:2015年3月25日 2015年职业卫生培训效果评价报告

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工人的职业病防治知识,减少尘肺病的发生,保证在岗职工的身体健康,田湾煤矿2015年对下井职工进行培训,现对该项目培训效果工作进行调查评价,为今后职业卫生培训工作方面提供经验。

一、培训对象; 本年度已经报到的井下作业工人,共127人,其中98%为井下一线职工。

二、培训时间安排及培训课时;

田湾煤矿在2015年3月6日、7日二天,利用春节后停产整改期间,对全矿职工进行了72小时的煤矿安全生产培训学习,其中职业卫生培训16小时,职业卫生培训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的22%。

三、培训内容及授课人:

1、职业卫生及职业危害防治知识

2、《职业病防治法》

3、《安全生产法》

4、《尘肺病防治条件》

5、《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

6、《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

7、职业卫生和安全文化知识

8、急救互救知识

9、有关事故案例及事故应急处理等各项内容

授课人为本矿矿部领导管理人员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四、考试成绩及效果:

参加学习培训127人,参加考试125人,平均考试成绩87分。 从整个学习人员成分来看,由于文化程度、年龄参差不齐,所以领会内容和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差别。

五;效果评价:

从这次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时间安排来看,比较适时,课程也比较合理。井下一线职工在听尘肺病防治和相关法律法规时,比其它课程时要用心一点,所以整个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成效还是可以的。

由于培训计划整备工作充分,所有授课人员及考试用品方面还是井井有条,比2014年春节后进行的安全培训效果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主要是好多职工能知道尘肺病的预防及自我保护意识。在以后的井下作业工作中能自觉采取防尘工作。对于违反职防行为和维权方面也懂得了一定的知识。这是这次职业卫生培训最好的亮点。

不足之处,讲课人员自我演讲水平不高,解释能力和讲课技巧不成熟,造成听课人员领会不透。大班前会议室条件有限,影响学员听课注意力。

在以后的时间里,真真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的效果不太好,使职工思想波动较大,对学习产生无所谓的思想,要想职工学习的好,必须让职工得到好处,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第三篇:职业危害现状评价材料清单1

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工作所需资料清单

1、 建设单位概况的介绍,主要包括:单位名称、地址、成立时间、生产规模、固定资产或投资额等情况的简要介绍。

2、 建设单位总体布局情况说明。

3、 建设单位岗位设置、相应的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4、 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辅料的名称和用量(化学物质需要标明其主要化学成分);中间品与产品等名称和产量。

5、 生产工艺设备及其布局情况列表。

6、 生产工艺流程及流程简介,以图文形式简要说明主要的工艺情况。

7、 建设单位采取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主要包括:防尘防毒、防噪减振、防暑降温、防寒防潮、防非电离辐射措施等情况。

8、 建设单位采取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名称和主要内容), (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组织机构; (2)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人员; (3)职业安全卫生培训制度;

(4)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5)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及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6)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7)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8)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及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制度;

(9)警示标识及说明的设置情况(车间、场所或岗位);

9、 建设单位的辅助用室:包括工作场所办公室,浴室、更/存衣室、洗衣房、休息室、食堂、厕所等的设置情况。

10、 有关图纸,包括建设单位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及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图等(现状或竣工验收时图纸)。

11、 建设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12、 建设单位职业卫生“三同时”资料,包括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书和批复文件。

13、 建设单位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人员的最新职业健康体检资料。

14、 建设单位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实施情况有关记录资料:包括职业卫生教育培训记录文件、个体防护用品发放领取记录等。

第四篇:职业卫生评价经验

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或者说暴露评价,通常是从定性评价(qualitative assessment)开始,大多数国际化公司都有一套自己内部的评价体系。定性评价是一套系统性的方法,用来识别与工厂操作(包括生产、实验室、维修及其它非生产活动)相关的各种有害因素。首先是识别各个工作车间各个岗位可能存在的有害人体健康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然后根据他们的理化性质(如挥发扩散能力)、暴露时间、接触的数量、健康危害等级(或毒性)等进行打分,选定需要进行下一步定量评价(quantitative assessment)即现场采样监测的项目。定性评价对评价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有丰富的相关经验,如此才能做出最精确最符合经济效益的评价结果。如果是公司内部人员,既经历过相关的技术培训,又熟悉工厂的工艺流程,则可

1 识别所有化学品危害

要识别和了解工人在工作活动中所有可能接触到的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品。应考虑以下几点:

•使用的原料(如酸、碱、碳氢化合物、氟化物等)

•原料或产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或中间产物

•最终产品

•维修或维护用的化学品

•实验室用的化学品

为确保评价的全面及深入,要求评价人员对工厂的生产过程非常熟悉。可通过工程图、工艺流程图、产品说明、操作温度、原料处理规范等途径来熟悉生产过程。另外,还可通过与熟悉工艺流程的工人进行交流以作补充,生产第一线人员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

2 化学品信息来源

对于工厂使用的各种化学品,最初始的来源可见工厂的化学品目录。关于化学品来源的具体信息可见MSDSs,或者是供应商提供的技术材料。

3 确定暴露的程度

识别各种化学危害因素之后,应确定它们对人体的暴露危害到底有多大。例如,工人接触的是化学品是PPM级别的还是PPB级别的?是高风险的暴露还是出于安全线以下?应确保考虑到如下因素:

•处理的原料的数量

•暴露时间

•暴露的频率

•什么情况下发生暴露(如化学品是如何处理和使用的)

•环境变量(温度、湿度等的影响)

•工作场所控制措施的类型(工程控制措施,个人防护用品)

之前监测的暴露浓度是确定化学品暴露程度的最明显的一个来源。如果原料、

系统、过程没有变化的话,历史监测数据可作为最重要的参照。

4 接触途径

进行危害评价时,应考虑化学品暴露进入人体的所有可能的途径(吸入,吸收,摄取)以及它们不同的物理形态。例如,在生产过程或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品可能会因为形态的不同(气体、蒸气或气溶胶)而呈现不同性质的暴露危害。下表是在评价时应注意的一些要点。

化学品可能的暴露途径

物理形态注意要点

气体•操作中是否有使用气体或者会生成某种气体(观察控制措施现状)•有无固定的监测系统检测这些气体(如碱厂里氨和二氧化硫的监测系统)

•操作处理时是否会吸入的危险

蒸气•是否有蒸气产生(蒸气压高的物质易产生蒸气)

•生产中是否有液体的加热过程

•能否被吸入或通过直接接触刺激皮肤、眼睛或黏膜

气溶胶•物质是何种形式存在:粉尘、液滴、烟尘或烟雾

•能否被吸入或通过直接接触刺激皮肤、眼镜或黏膜

液体或固体•原料是否手动处理,是否有直接接触皮肤、眼睛或黏膜的危险

•个人防护用品和个人卫生设施是否齐全,以防止意外的摄取•有无直接的刺穿导致污染物进入人体

•是否有通用的防范措施以降低此类暴露

5 确定评价结果的优先级别

定性评价的最后一步,就是要确定各种危害物质的优先级别,以决定对哪些暴露危害进行监测。由于不可能一次就完成对所有化学品的监测,所以应根据评价结果建立高、中、低的优先级,并结合考虑以下几点,确定最终的采样方案: •现有法规的要求

•职工关注点

•公司内部标准

•新材料和新工艺

确定评价结果优先级别的指导方针

法规要求需进行定量监测(如铅、石棉、苯、甲醛等) 职工/公司关注需进行定量监测

新材料/工艺如有潜在危害,则需选定进行监测

最高优先级评价结果在需要监测的项目中具有最高优先级

6 需合资格人士参与定性评价,并确立采样监测计划。

前面已有提及,这里就不详述,关键是需要评价人员有足够的相关知识背景和经验。

上面提到的定性评价方法是一种应用较广的方法,各个公司可能都有各自的评

价方法,但基本是大同小异。关于定性评价,暂时写到这里吧,在实际工作中,基本都是把它跟后续的监测采样评价合在一起做的。

定量评价也即监测采样先开个头

定量评价(采样监测及评估)

关于定量评价,首先来说一下它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流程。在这里,我主要介绍美国在职业卫生领域的一些经验,毕竟美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的最早,各种技术开发应用上也最为成功,像NIOSH、OSHA以及ACGIH提出的很多标准

与采样监测方法被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纳和接受。

1 熟悉工作场所、工艺流程

定性评价可由企业内部人员自己做,但是采样监测则必须要由外面的单位来进行,一来是资质问题,二来则是跟技术实力有关。定性评价已经确定了要采样监测的化学或物理因素清单,因此,采样监测人员需要熟悉各种有害因素产生的工作场所或工艺流程,并记录一些重要的信息(如特定工作岗位的工作人数,暴露的时间,吃饭休息时间,一个班次的时间长短,有无各种工程控制措施,工人是否穿戴了合适的PPE等等),这些信息会给最终的数据评价和解释提供依据。一句话讲,采样监测人员需要再次进行一个针对性强的定性评价,然后才开始采样监测。虽然有点麻烦,但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定性评价和采样监测往往会间隔较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工厂的实际情况就可能发生变化,特别是在那些根据订单来加工生产的企业。关于这部分内容,也可参见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里面还是写得比较详细

的,关键是看能不能做到。

2 采样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样品应该在职工可能接触有害物质最高浓度的那些天或时段进行采集(事实上这完全取决于企业本身,何时浓度最高,企业内部最清楚。有些企业并不愿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采样监测,因为这个时候浓度往往会超标,他们会觉得冤,觉得平常情况下并不超标,所以一般企业会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可能采用个体采样来确定职工的接触危害。区域采样(定点采样)通常用来评估工程控制措施的效果或是最差的一种状况。

•最大暴露风险的职工

一个好的采样方案,能够模拟典型的以及最差的状况下职工的暴露水平。由于成本上的控制,不可能对接触某种危害因素的所有职工进行采样,此时,应考虑对具有最大暴露风险的职工(如离操作位置最近或者在高暴露区域工作时间最长)进行采样监测(参见NIOSH sampling strategy)。在这种情况下若是结果未超标,则认为各种情况下职工都是安全的;反之,则应采取措施以降低危害。关于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GBZ 159-2004也有规定,基本与国外相一致。

•个体采样

个体采样是指代表个体暴露水平的空气采样方式。采样时,将个体采样仪器的空气收集器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鼻子和口),采集的样品用来代表被职工吸入的有害物质的浓度。之所以要用个体采样,有多种因素,主要是为了与规定的标准相一致,另外当职工需要在不同区域频繁走动时,个体采样显得尤为重要。遗憾的是,尽管GBZ 159-2004详细描述了个体采样的方法,而且GBZ 2-2002中的职业接触限值又是代表个体暴露水平,但是国内在实际的监测采样中,各级政府的CDC绝大多数还是采用区域采样,且采样时间不长,因此数据的代表性也不够。这是现有的国情决定的,一是受国标的分析采样方法所限,二是各地CDC的仪器设备及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一。根据国标,很多物质的是需要溶液吸收采样,有些还有腐蚀性,任谁都不敢把这样一个“定时炸弹”戴在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采用区域采样了。

个体采样监测有四种适用于呼吸区采样的方法,详见下表。通常是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便更精确地评估职工地暴露危害。不管是选用何种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收集足够多的样品,以确保能精确确定暴露水平在统计学的置信区间内。

个体采样的方法

方法种类应用

Full-period single 整个班次单样品采集整个班次内化学物质的浓度。

提供有代表性的8小时暴露值。

Full-period consecutive 整个班次多个样品在整个班次内连续采集样品,可评估峰值浓度。

通常用于急性有毒物质,由于收集容量所限而无法采集单个的长时间的样品。

样品数目多,可以改进统计分析

Partial-period consecutive 部分时间连续采样当职工的暴露在整个班次内都较为

一致时。

估算职工的日暴露浓度。

Grab 随机采样提供直读的化学品浓度

识别任务相关的暴露及区域的最高浓度。

确定暴露控制方法是否有效。

•区域采样(定点采样)

区域采样用来代表工作环境的污染物质浓度。在这种类型的采样过程中,样品是在工作区域的固定位置采集的。这种采样方式的一个缺点是它不能代表单个工人的实际暴露水平,但它能识别潜在的高暴露区域及操作。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当工人固定地在单个的工作台工作,则此时区域采样可看作是正确的。区

域采样还可用来确定与特定的操作或设备相关的潜在高暴露浓度。

区域样品的结果在告知职工时,不能把它们当作是职工个人的暴露危害,除非采样过程确认是可以代表个人的暴露危害。这个采样技术可能会明显低估或高

估个人暴露浓度,尤其是当环境条件(如气流)波动很显著时。

3 采样监测结果与暴露标准的比较

当把采样的结果与制定的化学品暴露限值比较的时候,应采用下面的树型决策序列

A 如果该化学物质存在法定的暴露限值(例如GBZ 2-2002 的OEL或是OSHA的PEL),则引用法定暴露限值。在有些情况下,如TLV值低于法定暴露限值时,应引用ACGIH的TLV值。

B 当法定暴露限值缺失时,可引用ACGIH的TLV值

C 当A和B都缺失时,可参考美国工业卫生协会制定的工作场所暴露评估限值(WEEL)。

D 当ABC都缺失时,可参考供应商或制造商内部制定的的职业接触限值。 E 当以上任何限值都缺失时,应向公司总部EHS部门寻求帮助。同时评估物料处理方式,已知的毒性,以及制造商提供的暴露指南。

4 采样方案的确定(TWA和STEL采样)

采样方案或者说计划必须要确保获得的样品能代表在暴露评估(定性评估)中确认的物质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及短时间接触浓度。根据危害定性评估收集的信息,确定采样结果究竟是与8小时TWA比较还是同15分钟的STEL比较。采样的方式取决于操作的持续时间,职工在操作期间的暴露,以及法律是否规定需要何种类型的采样方式。

3 采样监测结果与暴露标准的比较

当把采样的结果与制定的化学品暴露限值比较的时候,应采用下面的树型决策序列

A 如果该化学物质存在法定的暴露限值(例如GBZ 2-2002 的OEL或是OSHA的PEL),则引用法定暴露限值。在有些情况下,如TLV值低于法定暴露限值时,应引用ACGIH的TLV值。

B 当法定暴露限值缺失时,可引用ACGIH的TLV值

C 当A和B都缺失时,可参考美国工业卫生协会制定的工作场所暴露评估限值(WEEL)。

D 当ABC都缺失时,可参考供应商或制造商内部制定的的职业接触限值。 E 当以上任何限值都缺失时,应向公司总部EHS部门寻求帮助。同时评估物料处理方式,已知的毒性,以及制造商提供的暴露指南。

4 采样方案的确定(TWA和STEL采样)

采样方案或者说计划必须要确保获得的样品能代表在暴露评估(定性评估)中确认的物质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及短时间接触浓度。根据危害定性评估收集的信息,确定采样结果究竟是与8小时TWA比较还是同15分钟的STEL比较。采样的方式取决于操作的持续时间,职工在操作期间的暴露,以及法律是否规定需要何种类型的采样方式。

第五篇:职业卫生评价入门基础篇

发表时间:2011-11-03浏览次数:

这篇文章从评价是什么入手,言简意赅的讲解了职业卫生评价的意义,注意事项,多角度思考职业卫生评价问题。实乃职业卫生评价初学者的入门教程。

一、什么是评价? 这个问题其实问的很基础,但是越是基础的东西越要搞清楚,如果搞不清楚,万丈高楼一样倒,因为没有地基嘛。

评价不是想象中,拿到可研抄可研,然后抄标准,抄完标准,随便拿个类比企业或现有企业做做检测,然后不痛不痒的给出结论,接着开评审,开完了修改报告,然后批复,评价结束。

如果评价仅仅是这样,评价报告除了能多增加社会负担外,对社会并无好处。关于评价我是这么认为:

a) 评价的程序确实如上文所述,但这个仅仅是程序,并不能体现评价的精髓,没有体现评价的目的; b)评价的目的是给企业带来利益,除了批复这个切实可见的利益还包括指导性的价值,包括今后工作中对企业的可行性指导; c) 评价具有社会价值,能真正地为社会带来效益,为工人谋取福利。 我做的预评价,很多企业后来都会给我打电话,咨询职业卫生专篇或其他问题,我每次都很热心地帮助他们。因为前面种下因,后面才会结下果,只有报告真正的站在企业、工人、监督管理部门三者之间,我们的评价才能获得最大广泛的认可。

我做的控制效果评价,从武汉算起,只要有不合格的,企业都整改,改数据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要我们的数据是正确的,我们的建议是合理的,一般来说企业都愿意整改,这样我们的报告才能真正的做到给企业带来价值。

啰啰嗦嗦这么多,那到底什么是评价?评价是一个过程,一个评价师们辛苦工作后给企业、社会带来价值增加的过程;评价是一个依据,一个评价师按现行

26 评论:

0 分享: 顶:

0 踩: 法律法规做出的依据,企业可以执行,监督部门可以认可的依据;评价是一个系统,监督部门、企业、工人、技术服务机构都隶属于这个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能切实地为社会带来价值。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浓度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物理因素相对比较稳定 粉尘的浓度其次,稳定度不如物理因素,液体挥发成气态的毒物,稳定度很差,气态的毒物最不稳定。

说完这些,本问题的核心就是:评价师做评价,千万不要只看到一方面。 监督部门、企业、工人、技术服务机构之间的各种利益诉求一定要合理地照顾,不能偏颇,不可为了报告通过而通过,否则吃亏的最终是自己。

监督部门要从严、企业要从松、工人想乱来、技术服务机构讲究效率和质量,这些都要评价师去协调,去把握,合理地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二、评价的性质? 评价具有什么性质?当然技术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评价具备其他性质吗?很多时候,醉心于评价的技术性是本末倒置。

评价具备技术性,是的,评价是技术性工作,但支撑评价工作的不是技术性,支撑评价工作的是社会性。

如果不能认识到评价工作的社会性,评价工作的技术性就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沙地高楼。

首先,评价工作需要现场调查,现场调查涉及了人与人沟通的技巧。 其次,评价工作需要挂个体,那么个体仪器的佩戴更需要人际交往的技巧。 最后,报告的宣传与灌输,现场的整改与持续性改进,都需要人际交往。 因此,想成为一位优秀的评价师,首先要成为一位社交家,一定要会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配合你的工作。

都说现场调查很难,其实现场调查并不难,难就难在人际交往,难就难在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然人际交往的不足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弥补,这里我就卖个关子,不说了。

三、未来的评价? 评价无论怎么发展,未来的评价一定会具备对企业具有指导价值、具备社会价值、而成为法律文本的作用应该淡化。

毕竟从事实上来说,我们的评价工作仅仅是个横断面调查,能够支撑法律文本的力度先天就不足,采样3天,不管采样多么高明,采样方法多么高级,评价手段多么高超,先天的样本量就决定了我们的工作仅仅是个横断面调查。

事实上,客观的防护设施、客观的管理措施、客观的体检结果、客观的个人防护,其重要性远比3天抽样重要。毕竟从不确定的角度来说:3天采样的抽样,不确定的地方太多了。

当然不是否定采样,采样是能发现问题,但要正确地认识到采样仅仅是个抽样过程,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的,换言之,我们的报告下结论时,要更多地考虑客观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对采样结果要抱有怀疑的态度,抱有不确定的态度看待,谨慎地下结论。

不过,怀疑的角度看待采样结果,会招来很多人的质疑,尤其是实验室人员,但是质疑就质疑吧,不管怎么质疑,采样3天来代表全年,投产后试生产就代表今后,如果这样都行,那么采样1天与3天,重点部位采样与全面采样又有何区别? 说这些并不是要否定采样,只是说采样只是职业卫生评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在很多机构,包括有的专家,把采样看的太重了,而对管理、设施、防护根本就不看重,仿佛不超标就万事大吉,恰恰相反,这些远比结果重要。

未来的评价报告对采样会重视,但评价报告更多地会带有前瞻性,带有更多地客观性,像现在这样用3天检测结果就下结论的事情会越来越少。

当然要想办法支撑未来的评价,需要我们在评价方法上进行新的研究,进行新的突破如:对职业病发生的模型要进行研究、对风险评估法要突破、通过更多的客观数据来支撑评价。

话说这么多,这个问题的的核心就是:正确地认识采样。采样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过程,因为样品的收集是人为地,因此采样是具有主观和客观的特点。

而企业的产能、生产工艺、原辅料的用量、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形态、工人的暴露机会、毒性的大小这些指标反而是客观指标。 因此,评价中一定要注意采样具有主观和客观的特点,结论要谨慎。 这篇文章由网友无名编写,职业卫生网将搜录职业卫生行业经典,让经典永恒。

上一篇: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全文下一篇: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