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石化厂职业卫生预评价

2022-12-13

某石化厂为满足市场需求, 在原有50万吨/年延迟焦化的场地上进行改建。为确定该项目应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预防、控制和消除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我们对其职业卫生情况进行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1.1.1 项目用地规模

该项目在原有的场地上进行改建, 北侧和东侧局部超出原装置边界线8米, 改造后实际占地17648公顷。

1.1.2 项目实际投资规模

投资总额:人民币21735.62万元, 为改建项目在职业卫生方面未新增经费投入。

1.1.3 项目改造内容 (如表1)

1.2 评价依据

(1) 法律及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

(2) 规范及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02) 、《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1-2002)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504485)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GB5817-1986) 等。

(3) 基础材料:该厂提供的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初步设计说明书、职业卫生报告、相关图纸、厂区总平面布置、厂房和设备布局、岗位运行规程等。

1.3 评价范围和内容

本次评价范围涉及该厂的项目改造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选址与总体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及其对劳动者健康危害程度的预测、生产工艺与设备布局、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措施、辅助卫生用室的设施配置等。

1.4 评价方法和程序

选择与该建设项目类似的工程进行类比调查, 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与定量分级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评价程序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规范进行》。

1.5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测试条件:按设计满负荷生产状况;测试频次:一般连续采样测定三天, 每日上、下午各一次。每次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 采取样品不能少于三个, 测试结果取其均值;测试点:设在劳动者经常活动的范围内。

1.6 劳动条件分级:

该厂职工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按 (GB3869-1983) 执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按 (GB5817-1986) 执行;有害作业分级按 (GB12331-1990) 执行;噪声作业分级按 (LD80-1995) 执行。

2 结果

2.1 选址与总体布局

本项目在石化厂生产区内, 位于厂区下风侧, 离办公区和生活区较远。该项目地址四周道路完整, 厂区地势平坦, 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明确, 考虑了生活饮用水源、工业废水、废渣排放等问题, 并可充分利用现有公辅设施及生活设施, 现场考查其地址选择和总体布局较为合理。

2.2 工艺流程

减压渣油→原料油罐→分馏塔→ (富气、汽油、焦碳等) 。

2.3 生产过程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该项目生产过程可能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毒物、粉尘、高温、噪声等。

2.3.1 毒物

该项目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毒物主要是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其中焦化炉、焦碳塔产生大量CO、CO2、SO2、H2S等有毒、有害气体。

2.3.2 噪声

生产性噪声主要为焦碳塔、压缩机、鼓风机等产生机械噪声及交通噪声等。

2.3.3 粉尘

运料通道内工人干式清扫时, 尘土飞扬, 造成二次污染, 对工人身体健康危害较大。焦化炉、焦池周围等处均有扬尘点。

2.3.4 高温

夏天时车间内气温可达39℃。焦池桥吊操做室夏天室内气温可高达40℃。

2.4 劳动力分级结果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涉及岗位:Ⅰ级30个, Ⅱ级64个, Ⅲ级30个, Ⅳ级3个;噪声作业岗位:Ⅰ级42个, Ⅱ级146个, Ⅲ级2个, Ⅳ级1个;接触粉尘作业岗位:0级6个, Ⅰ级40个, Ⅱ级7个, Ⅲ级3个;有毒作业岗位:Ⅰ级10个, Ⅱ级68个, Ⅲ级20个。

本项目由于使用上有害因素较多, 卫生特征属于Ⅱ级, 是职业病危害严重项目。

2.5 设备布局

拟将所有噪声源布置在离行政区、生活区较远处。焦池、贮罐与生产区, 生产区与行政区、生活区之间有墙分隔, 车间内的设备布局大致合理, 然而未严格划分操作区与非操作区, 并加以隔离, 会造成一定的交叉污染。

2.6 建筑卫生学

本项目考虑了建筑卫生学要求, 生产车间采用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设有隔音降噪措施, 但未达要求。

2.7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拟采取的防毒、防尘措施包括:增设全面通风;出料口加防尘罩并喷水除尘;加大旋风除尘器电机功率等。防噪声措施有:设隔声罩、隔声门窗。

2.8 个人防护措施

项目建成后, 车间内设有安全淋浴和相应的防毒面具, 已建立个人防护用品发放制度。

2.9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该项目职业卫生管理有专人负责, 已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制定了突发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2.1 0应急救援和辅助用室的卫生设施和绿化

本项目设有防火、防爆等紧急应变措施, 厂里设职业卫生科, 定期对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罐区与厂房之间设置有防护墙。分馏塔等处设安全控制系统, 一旦发生事故, 能紧急自动停车。主要通道设置有应急装置的应急灯, 车间配有急救箱, 离车间不远处有一个卫生所, 可作为紧急救援站。车间北面的绿地可作为泄险区。车间制定了“处理突发事件”程序。车间之间设有绿化防护带。

2.1 1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

本项目未增加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投入, 这不符合要求。

2.1 2 存在的其它问题

(1) 电焊工防护面盾及防护眼镜不能防紫外线, 通风差。

(2) 含汞仪表和日光灯管报废后, 未能有效回收处理。

(3) 四乙基铅汽油有泄漏, 污染后未能及时冲洗。

(4) 有的车间设备振动很大, 防振措施不够。

(5) 防噪措施不够理想。

(6) 该厂多数车间自然通风不好, 夏天时, 车间内温度很高。排风口、送风口设计不够理想, 效果较差。

(7) 由于生产扩大, 而旋风除尘器能力有限, 车间内粉尘浓度仍居高不下。焦池、焦碳输送机未加封闭, 防尘效果不佳。

(8) 加热炉等热源未加有效屏蔽和采取冷水降温措施。

(9) 有些辅助用室设计人数偏低, 只达到最大班工人总数的89%。该厂有的应急通道上标志不够明显。

(10) 有的工人不知如何正确使用应急救援和个人防护用品, 又不加精心保管, 使这些用品失效。由于生产扩大, 应增加应急救援和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

3 讨论

3.1 技术改进建议

3.1.1 防暑降温措施

(1) 隔热:可利用水或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进行隔热。工作室地面温度超过40℃时, 可在地面上喷水降温。

(2) 通风降温: (1) 自然通风。可在屋顶上加装风帽作为排风口;另外, 在热源上方安装排气罩可使余热和烟气直接从其发生源排出, 而不致弥散到车间里。 (2) 机械通风有以下几种:风扇、喷雾风扇、岗位送风。

3.2 防尘措施

3.2.1 喷水除尘

密闭、抽风除尘:设密闭罩或气幕封闭防止粉尘外泄。在车间除尘方面, 建议加大吸尘罩上部通风管道直径, 更改通风机, 采用旋风与布袋两级除尘器级联的方式, 提高效率, 从而大大降低车间内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

3.3 防噪声措施

控制和消除噪声源;产生噪声的厂区和厂房进行合理规划设计;采用吸声、消声、隔声、隔振的措施。

3.4 防振动措施

压缩机等振动源与楼板接触处用橡胶垫隔振, 合理安排接振时间。

3.5 防毒措施

3.5.1 技术措施

(1)采用无毒、低毒物料。

(2)生产设备密闭化, 消除跑、冒、滴、漏现象。

(3)通风排毒和净化回收。

(4)隔离操作和仪表自动化控制。

上述防暑、防毒等措施还应包括采用个人防护措施和组织措施, 即采取正确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正确的个人防护用品。

3.6 防爆措施

采用防爆型电机、电气设备;安设阻火器;可能爆炸处设防爆泄压片等。

3.7 照明设施

增加防爆照明灯来改善车间照明效果, 在特殊场所, 应用特殊照明。

3.8 辅助卫生用室设置原则

浴室、盥洗室、厕所的设计计算人数一般按车间最大班工人总数93%计算, 存衣室设计计算人数应按在册工人总数计算。本项目卫生特征为Ⅱ级, 每个淋浴器使用人数5~8人, 每个盥洗室水龙头的使用人数20~30人。

除以上诸项外,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建立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检测和维护制度, 以确保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有效运行。

(2)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制定出职业病防治管理规划、措施、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 并建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档案的信息反馈制度。

(3) 制定有效措施, 确保职业卫生专项经费的调拨和专款专用。

(4)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 应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中, 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入生产和使用。应报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审查, 验收合格后, 方可投入使用。

摘要:目的:了解石化厂职业病危害因素, 确定危害类别, 预测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危害程度;对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进行分析与评价, 制定相应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选择与该项目类似的工程进行类比调查, 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与定量分级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项目, 防尘、防噪、防毒、防暑等设施和措施仍有待改善。结论:该石化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治重点为粉尘、噪声、毒物、高温等。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劳动条件分级,工艺流程

参考文献

[1] 王风江.职业危害分级管理手册[Z].成都市劳动局, 1991, 10.

[2] 于永中.体力劳动强度标准的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1983, 1 (4) :195.

[3] 王世俊.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0:271~275.

上一篇:中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实践探讨下一篇:海绵城市视角下彩色透水混凝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