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生命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自由生命范文

让生命自由自在地飞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上午好!

世界上没有比健康更珍贵的财富,人世间没有比平安更热切的期待。今天我以“让生命自由自在地飞翔”为题,站在各位领导和评委的面前倾吐心声、畅谈心志,面对安全这个沉重的话题,我不把这次演讲当作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而是看成一个向社会昭示责任的平台。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几个学者与一个老者同船共渡。学者们问老者是否懂得什么是哲学,老者连连摇头。学者们纷纷叹息:那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一个巨浪打来,小船被掀翻了,老者问:“你们会不会游泳啊?”学者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会。老者叹口气说:“那你们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

虽然这只是一个杜撰的幽默故事,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无论你身处高位还是位在底层,无论你腰缠万贯还是不名一文,无论你学富五车还是目不识丁,无论你身强力壮还是弱不禁风……面对灾难的发生,如果不懂防范,忽视安全,生命就难免留下折戟沉沙的遗恨。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在我国的各种安全事故中, 1

煤矿生产伤亡人数2433人,交通事故伤亡65225人,其它事故每年伤亡11842人……我无意用这些粘满血腥气味的数字来刺激大家敏感的神经,但无法否认,每年各类安全事故制造的呻吟和痛苦,使我们尝尽了人生太多的艰涩与悲伤。人们不禁要问: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难道必然伴有我们的同胞肢体残缺、生命沦丧?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生命自由自在地飞翔?

所有的安全事故不外乎源自两个方面:要么天灾,要么人祸。在大自然的强大威力前,有人常感叹人类力量的弱小;而人为事故发生后,又有人将其归结于偶然。但我认为,只要我们把责任刻在心中,把使命扛在肩上,天灾就可预防,人祸更能避免!大家还记得被媒体称为“史上最牛校长”的叶志平吧。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2300名师生在1分36秒内,全部从教室安全撤离到操场,强烈的地震破坏了学校的所有房屋和各种设备设施,但两千多名师生却无一人伤亡,这简直是一个人间奇迹。创造这一人间奇迹的正是叶志平校长。叶志平用三年时间四处化缘得来40万元,将一栋旧教学楼加固;并自2004年开始,排除任何异议每学期组织学生们多次进行紧急疏散演习,训练有素的师生在强大地震面前人人从容自如,平安无恙地逃离了大自然张

2开的血盆大口。正是在“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的神圣使命感的驱动下,叶志平通过多年的艰辛努力,使得2300多个生命在天崩地裂中还能如花绽放。

也许大家觉得叶志平校长离我们太遥远,那么我下面说的是一件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2010年农历腊月二十五,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一场罕见的暴雪席卷湘北大地。时间已近午夜,岳阳县建材工业园的一名干部却无法安睡:园区几家陶瓷厂的安全让他一刻也不能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尽管白天对所有陶瓷厂进行了仔细巡查,但眼下这雪下个没完没了,看似轻如烟的雪花积压到一定厚度,可能给陶瓷厂的车间、仓库的顶棚造成坍塌。他再也按纳不住内心的焦急,顶风冒雪驱车12公里来到园区,看到还有百森和亚泰两家企业共200余名工人在连夜生产。年关逼近,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对他提出的停产要求,企业负责人一时无法接受。万般无奈之下,他和电力部门取得联系,不停产,就停电。在这种强硬态度下,凌晨3点,两家陶瓷厂终于停止生产,全部工人撤离厂区。凌晨5时许,亚泰的一号库房、百森的生产车间被积雪压塌。各位,如果不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没有人会这样义无反顾地坚持,如果不是这样果断坚持,也许就有百十条生命在瞬间被吞噬,这个世间又会增加百十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让我们记住这名干部的名字:

3他叫毛征,现任岳阳县建材工业园副主任。是他用责任托起百十个生命自由自在地飞翔,他应该得到掌声! 每个人都期望平安幸福、健康快乐。但愿望与现实总相差万里:美好的愿望不用付出就可得到,只不过那是海市蜃楼般的虚无的美;现实的美却需要历尽艰辛才能收获,这就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此,岳阳县安监部门干部职工不辞劳苦地奋战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最前沿,出于对生命的珍惜,出于对责任的担当,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县非煤矿山和企业车间;他们置身于崩山滚石的危险之下,置身于烟花鞭炮厂的火药库中;为了让他人远离危险,自己却经常涉足险境;他们以无限的真诚劝阻忽视安全、漠视生命的人们,以法律的利剑斩断用“三违”作颜料,构涂的人间悲剧的黑手……为了让世间的美好愿望最大限度地与现实接近,他们用良知和道义构筑一片让生命能够自由飞翔的天空!

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安全不仅仅是安监部门的责任,它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果你是司机,就告别酒驾、超速、超载等违章违法行为;如果你是企业主人,就让“三违”远离你;无论哪行哪业,无论是群体或者个体,请将一切威胁生命安全的不良行为永远地抛弃!我们还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孩子们的心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

4让世界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一桩桩血腥的报道,一幕幕目不忍睹的惨剧,一个个鲜活如花的生命瞬间凋零,足以催我们猛醒。在安全这个话话题上,我们没有任何借口,我们只有去面对,只有去担当。让我们携手并肩,筑牢防线,编织坚不可摧的安全网,让我们的生命自由自在地飞翔!

谢谢大家!

第二篇:李莹 找回教师的生命形态-读李希贵《为自由呼吸的教育》

找回教师的生命形态

——读李希贵《为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李莹

我被《为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深深吸引着。不仅是李希贵的名望吸引我读他的书,更是“自由呼吸”一词的吸引。再细读下来,我被李希贵的教育智慧、教育魄力感动着、感叹着、感染者。多年憋在我心中如何为师的苦闷和彷徨,如同黑暗终于被智慧的光明驱散了,我也在大口地自由呼吸着教育之爱的馨香,我感悟中收获着„„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李希贵说:“如果一位教师不是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不仅不会去实施,他也不懂怎么去实施。如果一定要他实施,那说不准会闹出笑话。”。的确,我们学习专家学者的理论倒是不少,也在实践各种教学模式,但效果甚微,且困难重重。就如有人学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方法、有人学习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学来学去,说不管用,其原因就在于此吧。事倍功半倒好说,就怕是东施效颦。更担心的是在一知半解时,我们的所谓的“认真负责”和“爱岗敬业”反倒成了伤害学生和自己的双刃剑。那一次次出于“严格要求”的变相体罚事件;一节节被“负责老师”抢占的文体课;一张张充满“教师心血”的练习卷;一堂堂“热闹非凡”却虚假的评优课„„那不仅是笑话了,是在对孩子们的犯罪。 李希贵用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与感悟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绪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我被这句话震撼着。从教19年,我做教师、做班主任、做教导主任,我有没有解放学生,又有多少是在束缚、压抑和限制学生?!回想下来,我心口阵阵发紧。负罪感令我不断学习并思考,理解感悟并实践,希望今后我能在充满平等、尊重、民主和爱的教育氛围中去为人之师。能让我和学生们在其中能够自由呼吸并快乐成长。

快乐的原生态教学意味着什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古训激励过无数人。但我们想过“勤”的不竭动力在哪里,“苦”是怎样心甘情愿的呢?我们看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是又苦又累,快乐何来?李希贵告诉我们这快乐来自教授者与学习者的自我的管理学习能力,来自对自由的爱。我理解这学习的动力不是外在的,是发自内心,是对知识智慧的渴望,是在自由状态下的本能。正如陶行知先生的比喻,做自由吃食的公鸡,而不是按着头强喂。

李希贵的“语文实验室计划”就是尊重了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此一来孩子们的精神生命就能自由呼吸了。他把教育比作农业,而不是工业。他认为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

态化、多元化。每一个人的差异不就是生物的多样性吗?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自有其魅力。这世界不能只有大树而没小草。为师者,只能尊重他们的特性,因材施教的去浇灌、施肥,而生长是其自由的事情。我们想让婀娜的柳树长成笔直的白杨,想让学生都经过分数的标准,这真是痛苦的事。那我们不就是古希腊那个有“魔床”的魔鬼,让经过的人都躺上去,长的砍短,短的拉长,人人长短相同。还原原生态教育教学,固然需要课程教材的支持,需要科学的评价考核,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我想只要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中有了原生态的意识,那么就会“观念一变天地宽”!

“原生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教育中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李希贵概叹,这真是世界上,尤其是中国,文化上最缺乏的东西。有了着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在教与学中,追求着真理和智慧带来的充实感和价值感,就如同精神美餐,即使求学路程之苦,也是苦尽甘来,怎能不快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我们就如同蜜蜂在知识和智慧的花海中辛勤采拮,乐此不疲!我想我知道做怎样的老师了,就是要有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原生态的教师!

学校怎样成“四园”?

李希贵认为学校应该是充满亲情的家园;生动活泼的乐园;探索求知的学园;墙壁开口花草说话的花园。这样的学校不就是《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吗?那是哪个孩子不爱的?我在想当今教育不仅需要更多李希贵式的校长,巴学园里的小林校长,还要有更多能尊重学生、能爱学生、能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李希贵喜欢鲍伯.加尔文的话“我认为领导者的最终工作就是传播希望”,喜欢拿破仑.波拿巴的话“一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希望的经销商”。我认为这里的领导者包括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让每一位校园里的老师和学生感到自己的重要和被关注、被需要。让每个班级、让学校里的每位成员,都有各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那么教育工作者就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就成就了自己。

其实,做到这些也并不难。李希贵说:“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读罢《为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掩卷长思。我就如同与他一起从当普通老师,到当校长、当局长,进行了一场人生的感悟。在本书的结语中,李希贵说教育学其实就是“人学”,而“人学”应该是最大的学问,也应该是人人首先认知的学问。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也在教育中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之书。我的人生之书将怎样书写下去呢?我知道,李希贵的思想影响了我,我也该找回自己教师的生命形态,并将走在自由呼吸的教育之路上。

第三篇:论自由新诗的“自由”

●李长空

【摘要】自由新诗的自由性,是以诗歌的共性要素为创作前提的。只有遵循诗歌创作的基本法则,在共性要素的必要限制中,它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由;绝对没有限制的自由新诗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难以成其为“诗”,这是“自由性”与“诗”的艺术辩证关系。

【关键词】自由新诗;“自由”;自由。

一、关于自由新诗

自由新诗是现当代诗体中的一种,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欧洲,其特点是诗体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一般认为,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新诗的创始者,代表作为《草叶集》。五四前后,自由新诗开始在我国流行,如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李金发的《弃妇》等。

自由新诗是新文学领域中的先行者。五四运动前,旧体诗词充斥着腐朽气息:在思想内容上无病呻吟、言之无物;在诗体形式上顽守着陈腐不化的格律。“形式与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28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和复杂的感情„„近来的新诗发生,不但打破七言五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1]。于是,在语言问题上,胡适把文言诗词和自由新诗弄到了生死对立的地步,而这一主张,又成为了后来自由新诗创作的经典理论。

由于自由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甚至彼此间形同水火、争论不休,无法构建其审美规范并达成审美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家都在“瞎子摸象”: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触其脚着言如臼,触其脊者言如麻,触其腹着言如瓮,触其尾者言如麻„„而且都以自己摸到的是正宗,再不愿承认或包容其它。尤其是新时期以来,自由新诗的随意性愈演愈烈,你方唱罢我登场,诗人们的精神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时尚、喧嚣、庸俗、腐烂的方向,大家一味地“先锋”,一味地“解构”,一味地摧毁传统,一味地拉帮结派争先恐后做伪证,于是伪命题、伪概念、伪诗及伪诗人充斥着当代诗坛,大白话(如梨花体、羊羔体、口水诗、废话诗)、大黄话(如垃圾派、下半身)、大黑话(如先锋派、晦涩诗)流行自由新诗界,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令读者敬而远之,极大地阻碍了它的健康发展。

二、自由新诗的“自由”

自由新诗在新文学思潮推动下,摒弃了僵死的文言词语,扫除了旧体诗词唱滥了的那套封建主义的审美情趣,走上了诗体解放的道路,其产生与发展是适应着时代的呼唤的。但是,“由于急切‘求解放’的历史情结,也由于文言向‘白话’转换过程中现代汉语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20世纪中国诗歌虽然在20年代出现过‘新月诗派’那样的集体试验、磋商诗歌格律的局面,但格律诗与自由诗并存、对话与互动的格局并没有真正形成。而作为主导形式的自由诗,在急于替代古典诗歌的语言体系和形式秩序时,又对‘自由’与‘诗’的辩证关系存在着不少误解,影响了现代汉语诗歌的美学探讨和形式规律的探索。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基本形式背景的诗歌是文类模糊、缺少本体精神的诗歌,偶然的、权宜性的诗歌,是无法被普遍认同和被传统分享的诗歌。中国新诗的发展最终还要回到自己的美学议题上来。”[2] 由于自由新诗追求创作上的极端“自由”,而创作者把“个性写作”等同于“个人写作”,不厌其烦地对生活琐事与两性肉体作毫无意义的唠叨,并以创作道德沦丧、心灵麻木、人格扭曲的诗作为荣,导致读者群体不断萎缩,甚至“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昔日的辉煌终成明日黄花。

诗歌是一种精神的产物,缺少了精神的钙质,就成为行尸走肉;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语言艺术,无节

制的随意和口水,会令其成为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自由新诗不受任何创作约束的“自由”,是当下诗歌创作流弊之源:

一、语言散乱,故作高深。现在的许多自由新诗其实就是散文诗或诗散文——分行排列是自由新诗,分段排列是散文诗或诗散文——这还算比较好的,更多的其实连散文诗或诗散文也不是,是随笔,是杂言,是无任何意义的大白话。更有甚者,或如三岁的孩子牙牙学语时随意蹦出的前言不搭后语的梦呓般的断句,或如某些小学生作文时生吞活剥的造句,或如精神病人无厘头的胡言乱语,故意让读者不知其所以然。

二、肤浅呈现,一览无余。由于对诗歌语言和形式没有约束,加之作者体验生活的肤浅和太多太盛的理念入诗,不少自由新诗显得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即便那些描述社会人生苦难生活的诗作的写实手法也较肤浅,多以旁观姿态和一些生活表象的罗列堆集手法来呈现,而缺乏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更深刻的刻画,这种过分直露和明快的通病不仅使诗作本身缺乏应有的意境和充沛深刻的感情,也从整体的构成上丧失了诗歌的美感。

三、结构松散,篇幅冗长。纵观当前的自由新诗,普遍存在结构松散、篇幅冗长的弊病:把本来用几行文字就可以很好地阐明主旨的诗歌,硬要人为地拉成散文、小说或者其它载体,好象诗人不写“长诗”、“史诗”,不从篇幅长度上把别人比下去,就愧称诗人似的。

四、孤芳自赏,自我枯萎。时下不少自由新诗,患有一种“自恋症”。很多诗人对诗歌精神与格律形式是持怀疑态度的,甚至是嗤之以鼻、激烈批判。与此同时,他们选择了滑向平庸、堕落、低俗和散漫的深渊中,用媚俗的主题、散乱无章的结构、缺乏风骨的病句、雕虫般的技巧来制造文字垃圾,并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最后自我枯萎。

五、急功近利,山头林立。著名诗人北岛说:“自50年代后,诗歌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走下坡路。这并非意味着苦难不复存在,而是人们不愿再正视它,越来越繁荣的电视等声像媒体,正迎合甚至创造了这种心理。文字退居次要地位。这不仅仅是中国诗歌的问题。„„没人读诗了,很多诗人放弃写作。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弊病——急功近利。商业化败了诗歌的火,因为商业化更急功近利。”[3] 一方面是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诗人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另一方面是许多诗人诗评家高举着“自由”的旗帜,以其诗作诗评作为谋取名利的工具,他们拉帮结派,炮制种种宣言,成立各类组织,渗透各式平台,不仅对当前诗歌创作进行翻云覆雨、指鹿为马的干涉,还利用相互吹捧、炒作、甚至漫骂和人身攻击来吸引眼球,千方百计地寻觅着出名捞利的机会。而一旦“修成正果”,在各地如火如荼举行的各类研讨会、评奖会和笔会中,就总是少不了他们忙碌的身影,自然出场费他们也没有少拿。虽然自由新诗山头林立,乱花迷眼,但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师级诗人,也缺乏让读者心灵震颤的经典诗歌。

三、自由新诗的自由

中国古诗形神兼备、简洁典雅、意境深远,是世界诗歌史上所罕见的。但白话新诗却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正逐渐走向衰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反思。

德国大诗人歌德认为:“在限制中才显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认为:“对想干好一件事的人来说,没有一首诗是自由的„„某种平易的格律的幽灵应当潜伏在即或是‘最自由’的诗的花毯后面,当我们昏昏欲睡的时候,它驱使我们;当我们惊醒之际,它又悄然隐去。换言之,只有当自由在人为的限制下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认为:“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作诗的才感觉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本来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4];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宗白华也认为:“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底情绪中的意境„„这能表写的,适当的文字就是诗的‘形’,那所表写的‘意境’,就是诗的‘质’。换一句话说:诗的‘形’就是诗中的音节和词句的构造诗的;‘质’就是诗人的感想情绪。所以要想写出好诗真诗,就不得不在这两方面注意”[5]。可见诗歌是没有绝对的自由和自主的,古今中外概不例外。诗人反叛僵化的形式是为新形式的到来作准备,而不是在“自由”的名义下把诗歌写成拙劣的散文或小说,甚至毫无意义的口水。只要是写诗,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就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当前汉语自由新诗创作,不能完全以西方自由诗标准

为圭臬,同时需要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和音乐的特点,在中西诗艺交融下使其恢复活力,走上健康发展之大道。

无论是格律诗词还是自由新诗,它们首先必须是“诗”,必须具有汉语诗歌的共性特征。简言之,自由新诗也必须要具有:

一、抒情性。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诗是通过抒发情感来反映现实和认识现实的,但它抒发的情感不限抒个人的情,它要抒时代的情,抒大众的情”[6]。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和灵魂,尽管《诗经》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相距十分遥远,但它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它反映了三千年前的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让我们为其真挚饱满的诗情所打动。

二、意象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中写道:“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首没有意象的诗,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首没有节奏的诗。”诗歌的思想感情必须通过清新、灵动、贴切的形象化的语言来传达。因此,营造新奇的意象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而脱离或排斥意象,就会导致诗歌的概念化,成为空洞的口号和苍白无力的陈述。诗歌形象化使读者得到美的感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语言美。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没有小说那样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戏剧那样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只有凝炼、准确、张驰有力、富于色彩的语言,诗人要用生花妙笔,把平淡无奇的文字,组合成优美、生动、有余韵的诗歌语言,抒发满腔的激情,从而打动读者内心深处的心弦。

四、音乐美。诗歌与音乐,是各类文艺中最接近的两种艺术。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和押韵上。自由新诗的自由性,决定了其可能拒绝刻意的音韵节奏对称和平仄关系,但它却不能够没有内在的节律和自然的音韵协调,分行也必须伴随意蕴的需要而定。没有抑扬顿挫的音韵节奏,便难以传达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不能从心理上引起读者的共鸣。

五、意境美。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意)和客观物景(境)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一首诗只有意没有境,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只有境没有意,犹如一个死寂的世界。诗歌是一种精神食粮,自然和谐、积极健康、崇高美好、情景交融的意境,能够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一语概之,自由新诗的自由性,是以诗歌的共性要素为创作前提的。只有遵循诗歌创作的基本法则,在共性要素的必要限制中,它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由;绝对没有限制的自由新诗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难以成其为“诗”,这是“自由性”与“诗”的艺术辩证关系。

路遥知马力。期望自由新诗能够充实当代意识,扩充题材领域,探求内在节律,促进审美规范,达成审美共识,驰骋在诗的王国里,与格律体新诗、当代诗词互相借鉴、相互启迪、逐步完善,共同推动中国当代诗歌的稳健发展,最终实现中国当代诗歌的真正繁荣。

【参考文献】

[1]胡适.谈新诗[c]//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2]王光明.自由诗与中国新诗//百度文库. [3]老枪/北岛.北岛答记者问实录//新华网.2003-03-04 15:29:40. [4]闻一多.诗的格律[J].北京晨报·副刊,1926.5.13. [5]宗白华.新诗略谈//少年中国.一卷8期. [6]沫若诗话,第109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摘自《上海诗人》2012年2期)

【作者简介】李家庆,笔名李长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汉语诗歌创作与研究。诗学诗评散见《上海诗人》、《诗歌月刊》、《淮风诗刊》、《诗评人》、《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红楼梦研究辑刊》等报刊,著有诗评集《长空诗话》、格律新诗集《梦中家园》《尘世书》、自由新诗集《李长空诗选》《露骨的水》《叹息与疼痛》《迷乱的星空》、诗词辞赋集《镣铐之舞》、散文集《灯下漫笔》。电子信箱:ckyq1971@126.com

第四篇:《审视自由》论自由心得体会

审视自由

——读约翰·密尔《论自由》有感

曾记得章炳麟说道:“天下无纯粹之自由,亦无纯粹之不自由。”

而《论自由》的结尾是这么说的:“国家的价值,从长远看来,归根结蒂还在组成它的全体个人的价值。一个国家若只图在管理技巧方面或者在事务细节实践上所表现的类似的东西方面稍稍较好一些,而竟把全体个人智力的扩展和提高这一基本利益推迟下来;一个国家若只为——即使是为着有益的目的——使人们成为它手中较易制驭的工具而阻碍他们的发展,那么,它终将看到,小的人不能真正做出大的事;它还将看到,它不惜牺牲一切而求得的机器的完善,由于它为求机器较易使用而宁愿撤去了机器的基本动力,结果将使它一无所用。”

看到这结尾时,突然发觉自己着实已经啃完了这本书,看着那些拗口的长译句、不同于我们的用语习惯、以及深刻的理论思想,虽然过程很艰难甚至可以说有点痛苦,但是经过多次理解、用心体会、反复揣摩,以及了解了当时的文化社会背景,查阅别人的浅谈感悟以辅佐,也渐渐地刷新了自己当时对于自由浅薄的理解。而末尾的这几句话,竟将国家与个人的价值概括的如此精简凝练,《论自由》不愧为政治哲学乃至人文思想领域内的捍卫自由的经典之作。

那么,自由是什么?自由为什么如此重要呢?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思索: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是法国的俗语:秩序,秩序才能产生自由;是马拉默德的的格言:自由的目的是为他人创造自由;是鲁迅先生的认知: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还是蒙森的见的:自由不是像财产一样的物品,而是人永恒权利。为什么如此多的思想家在追求它呢?我理解的自由是怎么样的呢?就我而言,自由是每个人基本的权利,我可以有言论自由、思考自由、学习自由、生活的自由,也就是我可以在这片自由的天空下,自由地生长着,活成真我。而约翰·密尔的《论自由》则是对这些问题进行的系统的思考,是关于自由的哲学的理论概括,是自由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而它,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首先,《论自由》一书分别从五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第一,引论;第二,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三,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第四,论社会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第五,本文教义的应用。

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这就是约翰·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而且清晰地阐明了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这种思考思索对于当今我们每一个迈向现代化社会的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章,引论。密尔在这里所论述阐释的自由,并不是“意志的自由”,而是“市民的、社会的自由”,该书的主题在于发现“社会对个人可以正当行使权力的本质和界限”,并着力找到维持这一界限的方法。作为社会干涉个人的惟一的正当的理由,他提出“自我保护原理”,并指出“文明社会当中正当行使权力干涉个人行动自由的惟一目的,是阻止伤害别人”。而密尔正是基于这一原则,揭示了作为“人类自由的固有范畴”的三个组成要素,他们分别是:(1)属于意识范畴的精神领域的自由,他们包括内心的自由、思想及感情的自由、认知与感想的自由、发表意见和出版自由的四种自由;(2)爱好和职业的自由; (3)团结的自由。并且他提出所谓的真正的自由,应该是“每个人在不伤害他人的幸福,以及不妨碍他人努力争取幸福的前提下,用自己本身的方式追求自己本身幸福的自由”。

第二章,讨论的是思想言论自由。密尔在这一章着重强调的是言论、出版自由的特殊重要性。密尔将此分为三种情形:(1)少数人意见可能是真理;(2)少数人意见是谬误;(3)多数人意见与少数人意见分别都拥有真理。他的主张少数人拥有发表意见的自由的根据,将其归结为四点:1.当少数人的意见正确时,如果人们迫使其沉默不言,不使他人知晓,而帮助他人决定问题,那么,在这个时候,人们就会犯认定自己绝对正确无错的错误。2.少数人意见虽然是谬误,但却是含有部分真理。但此时如果人们迫使其沉默不言,就会错失了人们所把握了解的真理的完整性,从而犯错。3.即使人们所把握了解的真理是完美的,但如果不允许对方对此发表反对的意见,那么接受这一真理的方式,就不仔是使人们理解这一真理的合理正确的方式,反而可以说是一种独断的、片面的方式。4.若是以上的情况,真理便会丧失了它在概念上的鲜明性和生命力,而且它所具有的生动的影响力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密尔依据以上的理由,强调在该章开头所指出的三种情况下,必须尊重少数人发表意见的自由。

第三章,论作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的个性自由。密尔认为第二章所述对待个人意见的各个命题,同样适用于个人的行为方式。他主张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当然必须是每个人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个人意见的自由。因此,密尔认为,当探讨“人”的问题时,不仅仅是看他要做些什么,更重要的问题是他属于哪一类的人,密尔从重视每个人的个性多方面的充分发展的角度来掌握这个问题。

第四章,论社会权力之于个人的限度。密尔首先提出了关于人的行为的两个原则:(1)不损害彼此之间的利益;(2)为了保护社会及其成员们所付出的劳动和牺牲时,每个人应当负起自己所分担的那部分。他将人们的行为分为:1.与他人利害有关的部分;2.只与自身有关的部分。社会根据前述的两个行为原则,仅仅就人们行为与他人的利害有关的话,可以对个人进行道德的、舆论的、法律的干涉;因而,关于人们行为只与自身有关的那部分,个人将对不对社会负任何责任。所以说当与他人利害有关的是道德和法律的范畴,而只与自身有关的是自由的范畴。

第五章,论自由原则的应用。在这一章中,密尔将第四章的结论归纳成为两个“公理”,并且阐明这两个公理的意义和界限。第一个公理:“对于各人自己的个人行为,只要不危害自身以外的任何人的利害,就无须对社会负责。”第二个公理:“对于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个人负有责任;如若社会为了自我保护,需要应用社会的制裁或法律的刑罚之时,则个人必须服从。”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论自由》一文中举了许多中国的例子来论证观点。密尔在“这就可知,现在流行着的许多意见必将为未来时代所排斥,其确定性正像一度流行过的许多意见已经为现代所排斥一样。”这里提到了“在伦敦成为一个牧师的一些原因同样也会早使他在北京成为一个佛教徒或孔教徒。”是想表达每个时代都可能会被未来的时代所认为荒谬或者错误。而密尔还举例将中国妇女的裹脚当做是压抑和限制个性的“范例”。个性是人类幸福的因素之一,不能用所谓的普遍准则来要求每个人,否则是会使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存强烈愿望。密尔认为自由是“进步的唯一可靠的而永久的源泉”,然而与自由相对的习俗,特别是“习俗的专制在任何地方对于人类前进都是一个持久的障碍”,所以在密尔看来构成人类历史中的关键点是“自由与权威”、“臣民与政府”之间的斗争,因而他说到“世界的大部分还没历史,因为习俗专制还是十分完备,整个东方的情况都是这样”。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指中国,却也是暗含了中国。尽管中国在过去很早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习俗体系,有着最为完美的智慧,但是密尔叹息道这一切在后来的历史几千年中变成静止的了,且固步自封。一切的东西都以此为原则依据,最后都断灭于习俗。当时的习俗就是正确就是真理,没有人敢于去对抗习俗。所以曾经的优越与智慧都沦于平庸,过去的个性失去了活力,整个民族停滞不前。在密尔看来,与之相对的欧洲,却是进步和发展的化身,这是得益于欧洲人民多种多样的个性和价值观,所以他这么说道:“之所以保有这项惠益,也已开始是在一个减少的可观的程度上了。它正朝着那种要使一个人都成为一样的中国的理想断然前进”、“今天英国同样正走向用一格言用同一规律来管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近代公众的意见王朝或掌权实在等于中国那种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

在第四章节“社会权威驾于个人之上的限度”中,密尔谈及贸易之时,阐述了他对于自由贸易原则的理解,不主张政府对于商品价格和制作程序进行过多的限制,而是要给予生产或者销售足够的“自由”。密尔举例说:“也有一些干涉贸易问题于本质上就是自由的问题,比如禁止对中国输入鸦片,比如禁止出售毒药,总而言之,凡目的在于使人们不可能得到或者难于得到某一货物的干涉都属于这一类。”这意思是说,密尔不反对往中国输入鸦片,是因为若是禁止的话,就会限制到中国人对鸦片的购买,符合人们不可能得到或难于得到此的论断。

作者在《论自由》第五章“本文的教义应用”中认为,在某些事情上,即使不涉及对自由原则的侵犯,也不允许政府来干涉。而且认为,不必要增加政府的权力,否则会存在很大的隐患。密尔这样说:“倘若公路、铁路、银行、保险、大合股公司、大学还有各种公共慈善机关都变成了政府的分支的话;再假设城市自治机关以及地方议事会还有现在所留传的一切一切都变成了中央行政系统部分的话;再比如所有岗位事业上的从业人员都由政府来任命并且支付薪水,所以他们生活的每一部分都要指望着政府来赋予的话;那么,即使有一切所谓的出版自由和平民的立法组织,也不足使这个国家或者任意一个国家成为真正的自由之国。而且,这种行政的机器越是构造的效率化和科学化,招到有资格的人才来操纵这个机器的办法越是巧妙,祸患就越大。”密尔说完后对几个典型国家分别作了评析,其中他对中国是这么认为的,与美国的情况不同,中国恰好是属于另外的一种完全相反的国家。而在这种国家里,要办一件事情就必须经过官僚机构去完成,因而被官僚机构所反对的事肯定就难以办成了。这种国度奉行的是这种结构,所有具备经验还有实际能力的人被组织训化为一个能严格服从纪律的团体,以此来统治剩下的人,而且这个组织越是完善就越可以将最有能力、训练有素的人才吸收进 他的结构中,那么它就越是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他的体制下的成员以及其他成员进行管制和束缚;最终将使“管制者自己成为他们组织的和纪律的奴隶,正不亚于评价为管制者之成为管制者的奴隶”。在这种逻辑的诱导下,密尔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中国的一个大官与一个最卑微的家庭丈夫是一样的,都是一种专制体制下的工具和傀儡。”

这本书中的关于自由的观点其实是很能理解的,只要多阅读几遍,书中对于自由进行了深层的剖析,刷新了我对于自由的浅薄的理解。《论自由》的内容无论是对于当时那个年代,还是当今这个时代,都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思索和追求的,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第五篇:读《自由在高处》有感:盘活自由

盘活自由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原创:李纯丹

从“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向往。然而,站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理解的自由却是不尽相同的:小时候,自由好像就是,想玩就玩,想吃就吃;上学后,发现逃离学校和家长的管制才是自由;步入工作以来,又觉得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就等于自由。但是《自由在高处》一书的作者——熊培云,想要为读者呈现的是: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

你即你自由

翻看历史的长卷,人类为了解放肉体而宁死不屈,为了解放思想而奋勇向前,为获取“自由”不断经历着“攻击”和“反抗”。为什么“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甚至为了它不惜以血为代价?作者引用了卢梭的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类,作为自然界中最具灵性的生物,在创造之初,就被赋予了高级的思维与精神,然而这种自由精神往往被禁锢在有形有体的物质世界之中不得释放。

人可以自主地生活,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很多是自我施加。既是这样,作者提出“你即你自由”的观点,你的世界在于你如何选择。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不久前我认识了一位律师,他人到中年,在律师这个行业已小有声望,但他却跟朋友分享说,当面对世界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改变不了。细想,人有时候是多么的脆弱啊,可能会被别人的一句话打倒;面对环境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做环境的主导者?与其忧虑这个社会的走向是不是越来越坏了,不如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才更切实际!

你须寻得所爱,并且为之守望

最近,因为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把那个曾经在中国广西农村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再一次拉回到大众的视野里。一个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德国人,来到中国旅游之后,毅然决定留在这块土地上,做起了支教志愿者。十年如一日,他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献上了自己的整个青春时代。卢安克感动了许多中国人,当然本书的作者,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熊培云说:“在卢安克看来,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因为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用钱买回一堆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东西来安慰自己。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我还记得当年柴静采访卢安克的画面,柴静问:“你为什么生活?”卢安克不加思索地笑着回答说:“有更大的乐趣,有比能表达的更大的乐趣。”后来他又说,我的命就在这里了,离开这里,就是没命了。距离我看那期采访节目已经过去很多很多年了,但如今依然记得,因为我感受到了一股潜藏的,而又庞大的力量。这力量,现如今我所理解的,大概是执着于信念的力量吧。

人若没有理想,就是一条咸鱼;假若咸鱼有了理想,也能翻个身。没有信念,何来力量呢?如何坚强呢?面对外面世界的时候,心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就会更强,更稳定。

凡事走到了极端,难免成为毒药

书里提到一种病,作者称之为“物欲症”,这是一个欲望高涨的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物极必反,过度追求物质,最后人却变成了物质的占有品,沦为物欲的奴隶。

事实上,现今社会的极端现象不止表现在物质追求方面。“极端”似乎已经成为大众的思维模式,就拿阅读这件事来说,大众的舆论声中不泛有这样一些言论,什么没有营养的快餐式阅读盛行;大家都在看手机,正经的读书人越来越少之类的观点。记得在一次读书会上,叶兆言老师将阅读比喻成是无用的美好,他说,读书就是一件开心又随性的事情,不要搞得那么刻意,好像多读书是所有人走向成功的捷径一样。科技的进步绝不是要毁掉人类的大脑,读一些手机里的短文章也未必就是件坏事,古时候的唐诗宋词都是短短的几行字,却是中国的文化财富,流传至今。

急功近利,过犹不及,这些极端的毒药,正在毁掉一部分人的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有节制地思考、做事,不必时刻为风尘奔波,静下心来,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欣赏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作者熊培云相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在逆境中(积极)生活或抵抗

书里一直在讲“自由”,在接近尾声的部分,却说起了“不自由”。生活不是文字印在纸上这么简单,早年做过评论员的熊培云再清楚不过了。帕特里克说过,“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却说,“不自由,仍可活。”

这时,举霍金的例子来诠释作者的观点最合适不过了。霍金的身体状况众所周知,2006年霍金访香港时,有位香港青年曾因意外导致全身瘫痪希望能安乐死,有记者以此为例询问霍金是否曾因身体残障而感到沮丧,有时怎么克服的?霍金的回答是:“我有自由选择生命的结束,但那将是一个重大错误。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至此,我更能体会到霍金为什么钟爱《果壳里的宇宙》这一书名了。“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那些认为这个时代不如意的人,同样要调整心态,像一个正常时代一样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便是一种逆境,谁不是被扔到这个世界中来的?所谓“积极生活”,亦不过是超越了被动与困境,在别无选择中,积极选择罢了。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特别感动:世界就像是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灵魂是天空,身体是大地。超脱于一切物质之上的,是至高的——心灵,心灵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可以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的自由。愿在余下的生命里同时守护好自己的灵魂与身体,守卫好一生的责任与自由;愿岁月无负天地;愿此生辽阔高远。这是作者熊培云给予自己和读者最美好的期望!

一位朋友评价《自由在高处》,不过就是一本世俗里的心灵鸡汤嘛!但是,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远不止是“心灵鸡汤”这么简单。透过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帮助我打开了看待世界的另一个视角。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阅读的意义,似乎更加深刻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自由生命范文】相关文章:

自由与生命范文05-23

征人 自由 范文04-20

贸易自由论文范文05-14

自由贸易论文范文05-14

论自由观范文05-17

论出版自由范文05-20

论自由软件范文05-20

论自由密尔范文05-20

密尔论自由范文05-20

论自由约翰范文05-20

上一篇:郑州国税范文下一篇:自我自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