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由观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论自由观范文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及对当代大学生自由观的现实意义

摘要:自由是人类更古不变的话题马克思的自由观作为其价值观的核心,强调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本文在分析了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的本质区别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自由观的真正内涵,由此针对当代大学生自由观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培养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 自由观 当代大学生 建议

实现自由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更是凝结了中国人民的美好理想和价值愿望。自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它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民族的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自由观不仅事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更关乎国家的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野下的大学生自由观培养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自由观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区别

自由的观念在西方流传已久。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认识自我”到伊壁鸠鲁提出的”原子偏斜说”、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一直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道德律”、萨特的“自由选择”,其中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自由的观点。纵观整个古希腊(罗马)哲学,关于自由的论述是比较粗糙的。到了中世纪,强大的经院哲学统治了一切,自由的观念则几乎完全被压抑了。

从文艺复兴以来,自由观作为向当时黑暗的禁锢人性的基督教进行反抗的最强大的武器,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伴随着这一切,西方的自由观在康德那里也达到了一个顶峰。康德的自由理论基于一条先天的道德律,即:无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

[1]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这条道德律的实质在于,它表示了意志的“自律”即“自由”。在康德看来,意志的自由决不意味着意志不从属于任何规律,只是意味着它从属于自己订立的规律,“敬重”自己订立的规律;人可以摆脱自然规律的支配而完全按照理性为自己订立的法则即所谓道德律行动,因而,自由是可能的;道德世界是一个与“必然王国”无关、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自由王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康德所说的意志的自由是基于理性的,强调的是只重动机不重结果的对道德律的“敬重”即自律。而这种“唯动机论”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变得越来越无法适应资产阶级开拓市场、掠夺资源的需要。因为,这时的资本主义需要的是结果(效益)而不是动机。为了在哲学上给这种利益经济以强大的理念支撑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萨特认为:“人不仅是理性的自由,而且也是感性的自由,人是绝对的自由。“如果说在康德那里个人心里还有理性的自律的话,那么到了萨特那里,这点理性的自律也没有了。因为,萨特认为人是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生来就是那选择的自由,就不得不自由。在萨特眼里,集体、国家、社会的概念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存在的只是人,单个的个人。

以上我们分析了西方的自由观及其代表人物,下面我们来分析马克思的自由观。“马克思关心的是人,而且他的目标就是要让人从物质利益的支配下解放出来,让人从他自己的安排和行为所造成的束缚自身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如果人们不理解马克思这一关注点,那就永远无法理解马克思的理论”[2]。弗洛姆的这番话表明,马克思并不是只重物而忽视人的作用的,而这恰恰是许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重要原因。

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标志是《手稿》。在书中,他提出了“类”(群体)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思想,而类的自由的最高范畴是人类的解放。这部手稿的基本概念是“异化”与“自由”。异化的核心是劳动的异化;自由的主体则是类,自由被认为是类的本质,人类的解放就是类的本质的复归。1845年,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马克思的思想进入成熟期。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抽象的人”的过程中,他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形成了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现实的个人”这一基本范畴的提出,一方面是马克思批判地扬弃自由主义关于一般的人、抽象的人的观念,对作为这一观念理论基础的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作出批判的结果;另一方面,马克思也认为,独立的个人的形成过程作为现代化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是个人从类或群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但是,独立的个人作为现实的个人,是受到他的物质生存条件制约的个人,因此,个人的生产力和个人的交往关系的相互对立与运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提出了他的《共产党宣言》,并以其巨著《资本论》为“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不仅是对人的本质的占有即复归,而且强调了这种复归是向“社会的人”的复归,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就是社会性,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异化劳动的条件下,人异化了,丧失了他本应具有的社会性,变成了孤立的、利己的、单个的人。

由此可见,西方(萨特)自由观的出发点是“个人的、绝对的自由”,而马克思的自由观则是“社会的、群体的、有条件的自由”。在当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萨特关注的是单个的、抽象的、纯粹的个人自由,而马克思关注的则是当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阶级的群体的自由。

综上所述,西方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人”的不同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群体(阶级)的人,而不是超历史、超社会、超阶级的人;马克思的人的自由不是抽象的、理论上的、离开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人的自由,而是现实的、处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下的、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自由。“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会获得全面发展自我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4]。

所以,马克思的自由观的直接导向,是基于通过暴力革命而“解放”所有被压迫者的,为所有人的自由而奉献的正义原则的自由观。而西方自由观所说的人则是基于伦理意义上的,超时代、超社会、超阶级的,抽象的、绝对的、单个的人;其自由的必然表现形式是抹杀集体和社会的极端个人主义。在他们看来,社会是基于个人的,是为个人服务的,个人是一切的终极目的;离开了本体论意义上的个人这个终极目标,集体、社会不仅不应当存在,而且是毫无意义的。在这个层面上,把西方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混为一谈,甚至把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化”,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二、当代大学生自由观现状

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崇尚自由,他们把追求自由的实践与个人的成长紧密结合起来,但是也存在着对自由的片面认知和不良体验,他们的自由观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 自由是个人的,与环境无关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类的自由受制于既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人类无法选择也不能回避。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决定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从而决定着当下人们所追求的自由的内涵。“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3]

部分学生认为影响其个人自由和有意选择的只有主观感情和个人喜好,换言之,就是自我的决心和欲望,社会环境的制约则被抛置脑后。然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累积都须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艰难获致,这就意味着当代大学生个人自由的实现必然受到既定社会条件的限制,从而体现出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特点,不能与西方所倡导的自由同日而语与,再者而言,正如我们上文所言,西方所倡导的自由观具有绝对性、抽象性、个人性等局限,西方自由观必定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正确自由观的树立。

(二)自由是绝对的,不受限制。

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自由是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甚至把自由与法纪、道德直接对立起来,一味地追求绝对的、纯粹的自由。国家有关大学[在校期间允许结婚的法律颁布后,部分大学生对此存在着误解,导致了系列行为后果:肆无忌惮地谈恋爱,随意地发生性关系,因为同居期间的花费问题而闹上法庭等等,这一系列可笑荒唐的行为完全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自由的含义,没有认识到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

当然在多元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受西方思想潮流影响较严重,他们在接受先进思想的同时,西方一些腐朽思想也在广泛的渗透。正如我们在上文所提到的西方的自由观念与马克思的自由观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强调个人的、绝对的、抽象的自由观,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自由观受西方自由观的影响巨大。

在马克思看来,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深刻、社会实践越深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程度越高,人类所获得的自由度也就越大。当我们谈及哪个国家的人民自由与不自由之时 ,所指涉的乃是人们拥有的自由的程度,而非绝对自由。与此同时,在社会当中,你的自由可能是我的不自由,我的一方面的自由可能是另一方面的不自由。因此,“个人的自由必须制约在这样一个界限上 ,就是必须不使自己成为他人的妨碍。”[4]

当代大学生有的依凭对于自由的渴求通过恣意蔑视权威、颠覆正统、消解纪律、解构经典而达到自我性格的张扬,甚至将自由误解为我行我素、不受拘束的个体行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完全、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惟有受到法律规范的限制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三) 自由是随意的,没有明确前提条件

自由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压力、负担和责任。在现实生活当中,自由与责任如影随形。每个人要对自身的自由负责,也要对他人的自由负责。萨特认为,“人 , 由于命定是自由的 ,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 ,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责任不是从别处接受的 :它仅仅是我们的自由的结果的逻辑要求。”[5] 由于对自由的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大学生对自由产生了误解、曲解,把自由和责任对立起来,没有意识到责任是自由的前提,他们所理解的自由是抽象意义的,错误地认为,自由就是随心所欲,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名义,把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抛于脑后,把自己作为子女对于父母的责任抛之脑后,出现了种种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例如,部分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以为再也不用受约束,无心向学,无视校纪校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更谈不上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报答父母,造福他人,服务社会。更有少部分大学生,为了享受“消费自由”带来的愉快和自尊,尽情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甚至伪造家庭经济困难情况,骗取国家奖助学金等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对于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责任。”[6]学生在追求自由的实践中,不能仅注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应把追求自由与承担义务,履行责任高度统一起来,这才是当代大学生这个角色应该获得的自由。

三、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大学生自由观培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属于人的东西,只有具有主体意识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才是自由的真正主体:大学生作为有主体意识并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追求自由,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是应该得到尊重和大力支持的。

用马克思的自由观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自由观的树立,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大学生追求自由

”马克思曾指出:自由是人固有的东西,“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7]并指出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可见,自由是人类特有的属性。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既是人的各种需要、全面的能力、个性特征、社会关系的相互协调和各方面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没有任何障碍和麻烦的自由发展。”[8]

因此,要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深刻内涵,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来指导追求自由的实践,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高校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和育人中,充分尊重大学生自由的权利,鼓励大学生大胆追求自由,规范大学生追求自由的言行:引导大学生通过对自由的正确认知和理性追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合情合理地控制情绪,进行自我调节;培养大胆创新的积极理念,培养积极思维,不畏艰险,打破传统的精神枷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充分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自由是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认为“自由王国只有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9]也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10]自由,是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因此,大学生对自由的追求,应该做到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要摆脱自然力的束缚,进而驾驭自然力,成为自然的主人,但是,又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讲究生态文明:同时,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必须学会与社会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按照自己在社会关系的地位和权利,在不妨碍他人的地位和权利下,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愿望自主行动,实现自己利益的自由。[11]

自由不是任意妄为,不是我行我素,只有在集体、在社会中才有个人的自由:这就要求大学生正确看待自由与限制、自由与法制。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发展自由,也要自觉服务集体和社会:因为,如果一个主体不能及时地进行社会适应,那么无论社会为他提供了多少实现自由的条件和前景,这个主体都难以在自己的任何现实活动中体验到自由的存在。[12]只有做到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大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才能成为自然、社会、个人的主人,通向美好的自由王国。

(三)自由是实践的 马克思认为,“实现自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践。诚然,劳动尺度本身,是由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的那些障碍所供给,外在的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的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13]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以此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自由:大学生要追求自由,实现个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必须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创造自我,实现自我,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充分得到展现。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要求: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提出的参加社会实践的殷切希望。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只有大学生无限地接近和实现自由了,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顺利的实现:因此,大学生要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深刻内涵,自觉抵制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和侵蚀,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指导下,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最大程度的自由。

参考文献 [1]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0页。 [2]弗洛姆.思关于人的研究[M]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9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1995. 507。

[4] 密尔.程崇华译.论自由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9。

[5[法] 萨特.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 [M]. 北京 :三联书店,1987. 708。 [7] 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47。 [8]赵彩丽,马伟涛.马克思的自由观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社会科学论坛,2012(10):52. [9] 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 [10]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 [11]李政敏.马克思自由观视野下的大学生法纪教育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Z1)147. [12]李明.论自由的体验——兼论当代大学生的自由体验[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0(6)47. [13] 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12。 [14]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第二篇:浅谈自由《论自由》有感

浅谈自由

——读《论自由》有感

自由是一个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边,与我们没一个人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但于心而言,我们或是他们对自由又有多少了解呢?

塔西佗说:“追求自由的人是至高无尚的”;英格索尔说:“自由之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他们从“人之本性”的角度谈了自由,但似乎并没有给出我们想要的答案——什么是自由?

同样的结论在思想界还有很多。韦伯斯特说:“上帝只将自由赐给热爱自由、并随时准:“备保卫它的人”;塞万提斯说:“自由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最大幸福之一”;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说:“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孟德斯鸠说:“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所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利”(说实话,我就不大同意他这句话)。 上述的这么多思想家均从不同方面思考了“自由”。或从“人之本性”,或从“天赋人权”,或从社会,或从法律等等。但总而言之没有一个人对其做过系统的思考。尽管他们在感情上都很具有震慑力,但缺少理论上的说服力。

19世纪英国思想家密尔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他的答案就是《论自由》一书。书中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这样写道:“本文的主题不是所谓意志自由,不是这个与那个被称为哲学必然性的交易不幸相反的东西,这里要讨论的乃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适用于个人的合法权力的性质和限度。”纵观全书,我们会发现它其实也没有回答开篇那个问题,但这区区一百多页里又是什么使之成为“英语文献中为个人自由所作的最动人心弦、最强有力的辩护”(卡尔·库恩)?

全书提出了三个中心论点:

一、论思想自由与讨论自由;

二、论个性自由;

三、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控制。通过对全书的阅读,很容易看出密尔在全书中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与社会之间权利界限的划分。现实中有些学者将其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

一、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的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

二、个人对社会负责的唯一条件是: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的利益。我觉得这样的概括是可以接受的。密尔认为:个人在追求某一合法目标时,无论在什么样的体制,都会无可避免的与他人的利益碰撞,要判断这一行为是否正当的唯一标准是:是否对社会普遍利益造成危害。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密尔认为个人自由是社会自由的一部分,这体现了密尔对如何实现自由的思考。

首先,密尔在书中肯定了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并要求政府不仅仅依靠消极的不干预来实现公民的自由更需政府立法,从而积极有效的创新和增进公民自由。

密尔认为公民自由所包括的三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思想和讨论的自由,即在科学、道德、政治、文化等等诸多方面公民均享有形成、阐述、和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 思想自由,通常也被称为思想自由权。《思想自由史》:“希腊人之所以让我们永远铭记难忘,乃是因为他们最初发现了‘思想自由’。”思想自由一词产生于

17、18世纪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过程中。关于思想自由我想提这样一句话:要享受自由的话,就应该让每个人想什么就说什么;要保全自由的话,也应该是每个人能够想什么就说什么。(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笔者眼中的思想自由是本人自由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思考,并形成一定的形式的权利。与信仰自由类似,这是一个着眼于解放人内心的权利。

讨论自由,思想的结果以一定的形式进行表达。真理只存在于探讨之中。我们谁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宣称自己的思想结果的绝对正确性,也不会有人有信心或是敢于宣称某一结论的绝对错误性。即使是现在我们奉为真理的一类东西我们也只能说它暂时为大多数人认同,随着思想的层层深入,说不定哪天那个被我们嗤之以鼻的结论就会“登堂入室”呢。讨论自由为思想的深入和真理的探求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能够进入宪法,并称为宪法的一项基本权利而受宪法的保护,本身也说明了其重要性。《召公谏厉王弭谤》中便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意思是封住人民的嘴不让他们说话,比堵住江河更可怕,江河终于决堤,伤害的人必然很多。这不也说明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思想自由思考么? 尽管如此,但现实告诉我们事实并没有那么乐观。虽然控制一个人的思想并不那么容易,但是要想思想自由起来也似乎没那么容易。

一、国家权力可以通过干涉或剥夺人们的表达自由从而变相的限制或剥夺人们的思想自由。

二、国家权力可以通过剥夺人们的信息自由或向人们灌输错误甚至有害的信息、理论而引诱人们错误的思想。 现实中,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被侵犯往往是间接地,公民或个人总是通过侵犯其他权利来达到侵犯公民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目的。而作为受宪法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当它受到侵犯时我们却毫无反击之力。试想一个长期适应于缄默民族何来明天可言? 因此,我再次呼吁我们的政府:“要保护公民的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不仅仅需要政府不作为,不主动侵犯,更需要积极主动地立法,使公民“能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对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就没有限制。总之,出台这样一部法律是着实有着必要的。

第三篇:浅析托克维尔的自由观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09级思政4班昝琴222009301011189

摘要:托克维尔在思想界以其对美国民主的分析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而闻名,但是他所关注的实质问题却是自由。无论是研究美国民主还是法国大革命,托克维尔最终的目的都是阐释他的自由观。托克维尔认同平等主义的时代潮流,自觉对民主加以引导,并在调谐平等与自由的思维视角之下思考大众民主问题。他在看到民主的好处的同时,也对民主的流弊十分警觉。为了应对民主的专制和多数的暴政 ,托克维尔提出应该主要通过广泛的公民结社和公民参与 ,使平等与自由结合起来 ,以平等的自由对抗平等的暴政。

关键词:自由 民主民主

亚历克西 ·德·托克维尔是十九世纪法 国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1835年,在他30岁时就出版了名著《 论美国的民主 》 第一卷 ,年后出版了第二卷 ,并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作为政界要员 ,他曾一度出任外交部长 ,第二帝国的建立使他成为“国内流亡者”。在被迫退出政治舞台后 ,他潜思写出又一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从青年到晚年 ,从《论美国的民主》到《旧制度与大革命》,他的著作和行为始终贯穿着对专制暴政的无比仇恨,对自由的不懈追求。他的著作成为思想史上自由主义思想的经典 ,而托克维尔本人也由此被称为自由主义的思想大师。

作为一位处在欧洲政治社会转型时期的具有贵族血统和精神气质的思想家 ,托克维尔不仅因为其襟怀开阔而令人肃然起敬,而且因为其在民主思想上的深邃洞见而令人由衷赞叹。他在看到民主的种种好处的同时,也对民主持着戒惧的心态。他既认同人民主权或者民主 ,又看到民主的危险趋势 ,并试图对之加以引导。他试图探讨如何平稳地向民主时代过渡 ,并在民主中调谐平等与自由这两种基本价值。他尤其注重公共领域中公民参与在培养共和美德、维护自由的重大作用。

托克维尔着力关注的 ,是在贵族制度日益衰落、 民主制度日益勃兴的背景下 ,如何实现自由。他不停地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何将从贵族式的特权自由走向人民的民主自由 ,如何在贵族制社会毁灭的基础上 ,以及在传统的自由基础上重建现代自由的大厦。显然 ,托克维尔民主思想的核心 ,便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和保持平等的自由。

一、 自由是首要的善

对自由一词的理解 ,托克维尔显然不同于古典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观具有较强的功利色彩 ,经常同生命、财产、幸福、福利等相提并论。托克维尔走出了功利主义的窠臼 ,将自由视为首要的善。换句话说 ,自由,在他看来甚至超越了世俗和物质的层面 ,自由本身就是手段与目的的结合,但首先是一种目的。他说“他不相信真正的对自由的热爱是由于人们只见到自由带来的物质利益;因为这种看法常常使人模糊”。的的确确 ,对于那些善于保持自由的人,自由久而久之总会带来富裕、福利 ,而且常常带来财富;但有些时候,它暂时使人不能享受这

类福利;在另些时候 ,只有专制制度能使人得到短暂的满足。因此在自由中只欣赏这些好处的人,从未长久保持自由。他甚至使用了诅咒式的语言提醒人们 ,在现实的物质利益面前 ,始终都要有一颗对自由热爱甚至敬畏的心,否则,人们将重新走向通往奴役之路。他指出:“多少世代以来 ,有些人的心一直紧紧依恋着自由 ,使他们依恋的是自由的魅力、自由本身的魅力 ,与自由的物质利益无关这就是在上帝和法律的唯一统治下,能无拘无束地言论、行动、呼吸的快乐。在自由中寻找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 ,谁就只配受奴役。”

然而 ,托克维尔清醒地看到 ,这种自由有被浑浑噩噩的群众的盲目行为破坏的危险 ,因为这些群众在以其坚决一致的个人主义态度抵制自由 ,而自由正是他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卫的人格的独一无二特点。他以一个不怕面对最坏结果的思想家的睿智确信 ,新产生的文明的种种趋势 ,都在向消灭人格的这一唯一的特点方面发展。

二、有限度的自由观

然而 ,对自由的重视和推崇并不意味着盲目地、 无条件地赞颂自由。托克维尔并没有把自由仅仅限定在古典自由主义者对自由的界定上,而是结合民主时代的种种特点 ,赋予自由以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视野。雷蒙 · 阿隆绝妙地阐述了托克维尔的自由概念:在托克维尔看来,与顽固的偏见相反,自由的现代概念 ,即自由的民主概念把自由当作天赋的平等和独立的结果,它也就是公平概念 ,其含义不止是在条件的平等获得进步之前简单地放弃贵族制度。因此,不管贵族的自由有何种美德 ,在普通人追求的“ 自由 — 独立” 和公民的“自由 — 参与” 之间没有矛盾 ,但有连续性,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托克维尔担心一种新型的专制主义的出现 ,但他同时又坚信在条件平等的社会制度中产生自由的可能性。

托克维尔害怕的就是民主社会中的身份平等可能对个人自由的侵害。在民主国家中 , 人们首先的担忧是对独立的热爱所导致的无政府状态 , 但是 , 在他看来 , 无政府状态并不是民主时代应当害怕的弊端 , 而是最不值得害怕的弊端。 “ 平等可产生两种倾向: 一是使人们径自独立 , 并且可能使人们立即陷入无政府状态; 另一种倾向是人们沿着一条漫长的、隐而不现的 , 但确实存在的道路上走上被奴役的状态 , 人们容易看清第一种倾向 , 并加以抵制; 而对于第二种倾向 , 则由于发现不了而误入歧途 ” 。这种状态源于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中的观察 , 法国民众渴望的是一种民主平等的社会氛围 , 他们热爱平等 , 不仅憎恨特权 ,而且厌恶划分等级。但是最后大革命却是以拿破仑独裁下的 “ 平等 ”局面而收场的。而二战中的极权主义无疑又是这一经典论述的注解。

托克维尔不远万里考察美国的民主制度 ,首先就是基于美国民主制度中具有普适意义的东西 ,他所要做的 ,就是用美国民主中的这种普适的东西 ,为处于动荡之殇的法国提供可资借鉴的制度和做法。对民主如此 ,对自由的思想同样如此。

自由的制度也就是自由的形式。托克维尔认为 ,并不是说不存在政治制度的国家人们就无法享受某种独立。有时习惯和舆论就足以办到。但是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绝不能保证永远要求自由。有时 ,即使最热爱独立的民族也甘愿将独立视为他们努力的次要目标。在托克维尔看来 ,“自由制度的最大用途在于 ,当人类精神不关心自由时 ,自由制度继续当自由的后盾 ,并给予自由以某种植物性生

命 ,也即一种外在的保障 ,以便人类精神到时候能够回到自由那里。这些制度的形式保证人们即使一时厌恶自由 ,也不会丧失自由。托克维尔强调 ,当人们执意要当奴隶时 ,谁也无法阻止他们成为奴隶 ,但同时,自由制度能够使他们在独立中支持一段时间 ,而不需要他们自助。” 概言之 ,自由的形式或者自由的制度成为了自由的最后的屏障 ,即使在丧失心性自由的前提下 ,也可由自由的制度保持形式上的自由 ,而不会在瞬间即滑于彻底被奴役的深渊。在托克维尔看来 ,正是这一瞬间的缓冲 ,能够使人们猛然发现自由的珍贵而幡然醒悟;相反 ,如果没有对自由的最后的屏障 ,人们往往会在一时麻痹和放松的情况下 ,一下子走向专制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三、自由与民主的关系

在托克维尔看来,自由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 我热爱自由、 法律、 尊重权利,但不爱民主— — —这是我最深处的感情 „自由是我的最爱— — —这就是真相。”自由既可被理解为对一种普遍权力的行使也可理解为对一种特权的满足。前者是民主意义上的自由,后者是贵族意义上的自由。在民主时代,所谓自由就是每个人既然生来就具备了处世为人的必备知识,那生来便有平等而不可剥夺的权利:在只涉及他本人的一切事务上,独立于他人之外,并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命运。但托克维尔的自由并不等于随心所欲、 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而是一种“ 均衡、 有序、 为宗教信仰、 伦理道德及法律所节制的自由” 。他的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义务,一种对自己、 对他人、 对自己的城市及上帝的义务。托克维尔认识到民主因为其固有的缺点会对自由带来威胁。首先,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而多数统治的最大危险在于它可能变成暴政。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多数总是对的,多数人的利益应当优先于少数人的利益,多数获得道义影响,既拥有强大的管理国家的实权,也拥有强大的影响舆论的实力,具有无限权威,任何力量都不能与之抗衡,而无限权威就是专制,就会导致暴政。民主的过度和不足都会走向民主初衷的反面,都有可能导致暴政。其次,民主具有的平等主义倾向,可能会泯灭个性,否定自由。民主和平等会促成个人主义的产生,个人主义会打击和破坏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从而对自由造成破坏。由于平等带来的弊端和专制的无限权威,民主社会有滑向专制社会的威胁。

托克维尔认为“, 只在全国实行代议制,还不足以治愈社会机体在民主时期自然产生的而且危害极大的疾患” ,还必须发挥社会的作用,发挥教育、 实践经验、 合理的保守主义、 宗教以及个人主义为主的公共精神的作用,尊重法律,给各阶级大量机会等等。具体而言,就是要从结社自由、 出版自由、 扩大司法权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止多数暴政的危险。民主国家的公民是软弱无力的,只有通过结社才能相互作用,发挥才智,防止政府集权;通过结社,个人自由将会更加有保障。出版自由为人们共同行动的计划和实现计划的办法,没有出版自由就不会有共同的行动。报刊把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人们相互了解,也使他们有可以向社会呼吁的手段,用以反抗暴政。司法权的本质是处理私人的权益纠纷和仔细研究所处理的每一件小事,并对受压迫者中最微贱者不断进行援助。

四、民族主义对政治自由主义的影响

从欧洲贵族式民主的视角出发 ,托克维尔认为 ,他看到了美国民主的不足。他指出 ,民主在美国产生了多数的无限权威 ,压制了杰出人物的自由 ,因此和采

用贵族制度的欧洲国家(尤其是当时的世界霸主 ———英国)相比 ,美国在政治舞台上的杰出人物很少 ,对外方面也远不如“从罗马人开始到今天的英国人”那么伟大。而且 ,多数的无限权威使美国的共和政府比欧洲的君主政府更加集权和不稳定 ,有可能出现多数的暴政。显然 ,托克维尔对 19 世纪前期美国的评价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局限。然而从另一方面看 ,大众民主与精英自由有时又确实是矛盾的 ,而精英人才缺乏自由的状况往往也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民主的专制和多数的暴政是民主时代自由的最大威胁 ,他们是平等主义的不经意的后果。托克维尔看到 ,民主革命非但没有摧毁中央集权 ,反而摧毁了以往一切有碍于集权的地方自治。托克维尔担心社会冲突可能消失 ,因为只有唯一的权力中心 — — — 国家 ,而没有其他权力团体足以与之抗衡。因为没有支撑竞争的社会基础,不再有政治竞争者。他还担心共识在大众社会也可能受到损害。如果不参加政治上重要的社会团体 ,原子化的分散个人不会被理会 ,也不会有足够的兴趣参与政治 ,甚或完全接受统治。政治不仅是令人绝望的 ,而且是没有意义的。冷漠损害了共识 ,冷漠成了民众对国家的态度。面对这种集权化与离散化的双重背离 ,为了推进民主 ,托克维尔主张从教育、 实践经验、 合理的保守主义、 宗教、 以个人主义为主的公共精神、 结社自由、 尊重法律、 给予各个阶级的大量机会等等方面来抵消这种危险。所有这些措施的目的 ,都是为了维护自由 ,以自由来调谐平等。实际上 ,托克维尔整个政治哲学中所最关心的 ,就是对平等与自由的调谐 ,他所最担心的 ,就是平等与专制的结合。因此 ,在他看来 ,民主时代的首要任务是教会人民理解并应用自由 ,在建立民主与维护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 “如果我们不逐渐采用并最后建立民主制度 ,不向全体公民灌输那些使他们首先懂的自由和随后享用自由的思想和感情 ,那末 ,不论是有产者还是贵族 ,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 ,谁都不能独立自主 ,而暴政则将统治所有人。我还可以预见 ,如果我们不及时建立绝大多数人的和平统治,我们迟早要陷于独夫的无限淫威之下。”托克维尔的目的是在于对民主加以引导 ,使之符合自由的原则 ,他真正要做的是以平等的自由对抗平等的暴政。

所以 ,关键的问题在于自由结社。人们只有在公共生活和自由结社中 ,才能找到身份的归属和联合的力量,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 ,也只有通过自由结社 ,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和知识。同时 ,公共生活和自由结社具有多种功能:可以阻止国家或任何单一民间权力中心垄断全部政治资源;可以成为新意见的来源;可以成为向大部分公民进行宣传、 特别是宣传反对意见的工具;可以训练人们的政治技巧 ,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关心和参与政治的水平;可以使一些优异的才智人士冒出来 ,基于上述理由 ,托克维尔得出结论说: “在民主国家 ,结社的学问是一门主要学问。其余一切学问的进展 ,都取决于这门学问的进展。在规制人类社会的一切法则中,有一条法则似乎是最正确和最明晰的。这便是:要是人类打算文明下去或走向文明 ,那就要使结社的艺术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正比例地发展和完善。”

五、结语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是人类正义的要求,民主可以对绝大多数人的福利服务,它和自由在根本价值上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在民主时代,没有人“ 高明的和强大的能不以平等为第一原则和号召而维护自由为基础的制度” ,自由必须与民主结合才有可能实现。在民主时代必须把民主和自由结合起来,推行民主自由,以民主赋予自由正义,以自由保证真正的民主。他把这种民主自由描绘成一种政治

自由。托克维尔所主张的民主自由,强调社会平等和社会利益,同时又与宗教、 道德和民情紧紧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温和的、 建设性的自由。这样,托克维尔就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种新形式,即民主自由,从而推动了自由主义的发展。

在对托克维尔著作的阅读中,感受到了他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在我们现代社会,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要明白自由不是无限制的,在有了自由的同时,责任也是同时有的。而要真正做到对自由的深层次理解和保持正确的态度是不容易的,而托克维尔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在人生中,应该多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思想,才能使我们不断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法]托克维尔:《回忆录:1848年法国革命》,周炽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 ]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M]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6 :126.

[5]胡勇. 托克维尔政治思想研究:一种中道的自由主义[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7: 154 .

[7]刘小枫、陈少明主编:《回想托克维尔》,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第四篇:《审视自由》论自由心得体会

审视自由

——读约翰·密尔《论自由》有感

曾记得章炳麟说道:“天下无纯粹之自由,亦无纯粹之不自由。”

而《论自由》的结尾是这么说的:“国家的价值,从长远看来,归根结蒂还在组成它的全体个人的价值。一个国家若只图在管理技巧方面或者在事务细节实践上所表现的类似的东西方面稍稍较好一些,而竟把全体个人智力的扩展和提高这一基本利益推迟下来;一个国家若只为——即使是为着有益的目的——使人们成为它手中较易制驭的工具而阻碍他们的发展,那么,它终将看到,小的人不能真正做出大的事;它还将看到,它不惜牺牲一切而求得的机器的完善,由于它为求机器较易使用而宁愿撤去了机器的基本动力,结果将使它一无所用。”

看到这结尾时,突然发觉自己着实已经啃完了这本书,看着那些拗口的长译句、不同于我们的用语习惯、以及深刻的理论思想,虽然过程很艰难甚至可以说有点痛苦,但是经过多次理解、用心体会、反复揣摩,以及了解了当时的文化社会背景,查阅别人的浅谈感悟以辅佐,也渐渐地刷新了自己当时对于自由浅薄的理解。而末尾的这几句话,竟将国家与个人的价值概括的如此精简凝练,《论自由》不愧为政治哲学乃至人文思想领域内的捍卫自由的经典之作。

那么,自由是什么?自由为什么如此重要呢?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思索: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是法国的俗语:秩序,秩序才能产生自由;是马拉默德的的格言:自由的目的是为他人创造自由;是鲁迅先生的认知: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还是蒙森的见的:自由不是像财产一样的物品,而是人永恒权利。为什么如此多的思想家在追求它呢?我理解的自由是怎么样的呢?就我而言,自由是每个人基本的权利,我可以有言论自由、思考自由、学习自由、生活的自由,也就是我可以在这片自由的天空下,自由地生长着,活成真我。而约翰·密尔的《论自由》则是对这些问题进行的系统的思考,是关于自由的哲学的理论概括,是自由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而它,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首先,《论自由》一书分别从五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第一,引论;第二,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三,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第四,论社会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第五,本文教义的应用。

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这就是约翰·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而且清晰地阐明了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这种思考思索对于当今我们每一个迈向现代化社会的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章,引论。密尔在这里所论述阐释的自由,并不是“意志的自由”,而是“市民的、社会的自由”,该书的主题在于发现“社会对个人可以正当行使权力的本质和界限”,并着力找到维持这一界限的方法。作为社会干涉个人的惟一的正当的理由,他提出“自我保护原理”,并指出“文明社会当中正当行使权力干涉个人行动自由的惟一目的,是阻止伤害别人”。而密尔正是基于这一原则,揭示了作为“人类自由的固有范畴”的三个组成要素,他们分别是:(1)属于意识范畴的精神领域的自由,他们包括内心的自由、思想及感情的自由、认知与感想的自由、发表意见和出版自由的四种自由;(2)爱好和职业的自由; (3)团结的自由。并且他提出所谓的真正的自由,应该是“每个人在不伤害他人的幸福,以及不妨碍他人努力争取幸福的前提下,用自己本身的方式追求自己本身幸福的自由”。

第二章,讨论的是思想言论自由。密尔在这一章着重强调的是言论、出版自由的特殊重要性。密尔将此分为三种情形:(1)少数人意见可能是真理;(2)少数人意见是谬误;(3)多数人意见与少数人意见分别都拥有真理。他的主张少数人拥有发表意见的自由的根据,将其归结为四点:1.当少数人的意见正确时,如果人们迫使其沉默不言,不使他人知晓,而帮助他人决定问题,那么,在这个时候,人们就会犯认定自己绝对正确无错的错误。2.少数人意见虽然是谬误,但却是含有部分真理。但此时如果人们迫使其沉默不言,就会错失了人们所把握了解的真理的完整性,从而犯错。3.即使人们所把握了解的真理是完美的,但如果不允许对方对此发表反对的意见,那么接受这一真理的方式,就不仔是使人们理解这一真理的合理正确的方式,反而可以说是一种独断的、片面的方式。4.若是以上的情况,真理便会丧失了它在概念上的鲜明性和生命力,而且它所具有的生动的影响力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密尔依据以上的理由,强调在该章开头所指出的三种情况下,必须尊重少数人发表意见的自由。

第三章,论作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的个性自由。密尔认为第二章所述对待个人意见的各个命题,同样适用于个人的行为方式。他主张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当然必须是每个人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个人意见的自由。因此,密尔认为,当探讨“人”的问题时,不仅仅是看他要做些什么,更重要的问题是他属于哪一类的人,密尔从重视每个人的个性多方面的充分发展的角度来掌握这个问题。

第四章,论社会权力之于个人的限度。密尔首先提出了关于人的行为的两个原则:(1)不损害彼此之间的利益;(2)为了保护社会及其成员们所付出的劳动和牺牲时,每个人应当负起自己所分担的那部分。他将人们的行为分为:1.与他人利害有关的部分;2.只与自身有关的部分。社会根据前述的两个行为原则,仅仅就人们行为与他人的利害有关的话,可以对个人进行道德的、舆论的、法律的干涉;因而,关于人们行为只与自身有关的那部分,个人将对不对社会负任何责任。所以说当与他人利害有关的是道德和法律的范畴,而只与自身有关的是自由的范畴。

第五章,论自由原则的应用。在这一章中,密尔将第四章的结论归纳成为两个“公理”,并且阐明这两个公理的意义和界限。第一个公理:“对于各人自己的个人行为,只要不危害自身以外的任何人的利害,就无须对社会负责。”第二个公理:“对于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个人负有责任;如若社会为了自我保护,需要应用社会的制裁或法律的刑罚之时,则个人必须服从。”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论自由》一文中举了许多中国的例子来论证观点。密尔在“这就可知,现在流行着的许多意见必将为未来时代所排斥,其确定性正像一度流行过的许多意见已经为现代所排斥一样。”这里提到了“在伦敦成为一个牧师的一些原因同样也会早使他在北京成为一个佛教徒或孔教徒。”是想表达每个时代都可能会被未来的时代所认为荒谬或者错误。而密尔还举例将中国妇女的裹脚当做是压抑和限制个性的“范例”。个性是人类幸福的因素之一,不能用所谓的普遍准则来要求每个人,否则是会使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存强烈愿望。密尔认为自由是“进步的唯一可靠的而永久的源泉”,然而与自由相对的习俗,特别是“习俗的专制在任何地方对于人类前进都是一个持久的障碍”,所以在密尔看来构成人类历史中的关键点是“自由与权威”、“臣民与政府”之间的斗争,因而他说到“世界的大部分还没历史,因为习俗专制还是十分完备,整个东方的情况都是这样”。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指中国,却也是暗含了中国。尽管中国在过去很早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习俗体系,有着最为完美的智慧,但是密尔叹息道这一切在后来的历史几千年中变成静止的了,且固步自封。一切的东西都以此为原则依据,最后都断灭于习俗。当时的习俗就是正确就是真理,没有人敢于去对抗习俗。所以曾经的优越与智慧都沦于平庸,过去的个性失去了活力,整个民族停滞不前。在密尔看来,与之相对的欧洲,却是进步和发展的化身,这是得益于欧洲人民多种多样的个性和价值观,所以他这么说道:“之所以保有这项惠益,也已开始是在一个减少的可观的程度上了。它正朝着那种要使一个人都成为一样的中国的理想断然前进”、“今天英国同样正走向用一格言用同一规律来管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近代公众的意见王朝或掌权实在等于中国那种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

在第四章节“社会权威驾于个人之上的限度”中,密尔谈及贸易之时,阐述了他对于自由贸易原则的理解,不主张政府对于商品价格和制作程序进行过多的限制,而是要给予生产或者销售足够的“自由”。密尔举例说:“也有一些干涉贸易问题于本质上就是自由的问题,比如禁止对中国输入鸦片,比如禁止出售毒药,总而言之,凡目的在于使人们不可能得到或者难于得到某一货物的干涉都属于这一类。”这意思是说,密尔不反对往中国输入鸦片,是因为若是禁止的话,就会限制到中国人对鸦片的购买,符合人们不可能得到或难于得到此的论断。

作者在《论自由》第五章“本文的教义应用”中认为,在某些事情上,即使不涉及对自由原则的侵犯,也不允许政府来干涉。而且认为,不必要增加政府的权力,否则会存在很大的隐患。密尔这样说:“倘若公路、铁路、银行、保险、大合股公司、大学还有各种公共慈善机关都变成了政府的分支的话;再假设城市自治机关以及地方议事会还有现在所留传的一切一切都变成了中央行政系统部分的话;再比如所有岗位事业上的从业人员都由政府来任命并且支付薪水,所以他们生活的每一部分都要指望着政府来赋予的话;那么,即使有一切所谓的出版自由和平民的立法组织,也不足使这个国家或者任意一个国家成为真正的自由之国。而且,这种行政的机器越是构造的效率化和科学化,招到有资格的人才来操纵这个机器的办法越是巧妙,祸患就越大。”密尔说完后对几个典型国家分别作了评析,其中他对中国是这么认为的,与美国的情况不同,中国恰好是属于另外的一种完全相反的国家。而在这种国家里,要办一件事情就必须经过官僚机构去完成,因而被官僚机构所反对的事肯定就难以办成了。这种国度奉行的是这种结构,所有具备经验还有实际能力的人被组织训化为一个能严格服从纪律的团体,以此来统治剩下的人,而且这个组织越是完善就越可以将最有能力、训练有素的人才吸收进 他的结构中,那么它就越是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他的体制下的成员以及其他成员进行管制和束缚;最终将使“管制者自己成为他们组织的和纪律的奴隶,正不亚于评价为管制者之成为管制者的奴隶”。在这种逻辑的诱导下,密尔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中国的一个大官与一个最卑微的家庭丈夫是一样的,都是一种专制体制下的工具和傀儡。”

这本书中的关于自由的观点其实是很能理解的,只要多阅读几遍,书中对于自由进行了深层的剖析,刷新了我对于自由的浅薄的理解。《论自由》的内容无论是对于当时那个年代,还是当今这个时代,都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思索和追求的,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第五篇:从“人生而自由”论真正的自由

从“人生而自由”论真正的自由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开场白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对于“自由”,古往今来有几多争论未休,似乎这就是个无法盖棺定论的论题。就如卢梭所讲每个人生来都会被禁锢在一个无形的枷锁之中,然而每个人似乎又都是个体自由,有人说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无限的选择,选择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证明自己曾经存在于茫茫星河之中的事实。所以,我们姑且理解:每个人在“自由”当中实现自我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现实如何呢?被“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影响的整个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认为这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基本价值观也都大多以此为基础。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体现的方法毫无疑问就是教育,给以人的巨大影响的一种方式。“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被教育为想要被教育的模样,人生真的生而自由吗?教育过后,我们沿着平凡单一的轨道去工作、生活实现着被教育时所灌输入脑的人生价值,自由真的可以在人生价值之中实现吗? 在苍茫尘世中,有很多人已经沦为教育的自由牺牲品,纯粹地礼教或者科教,很多人丧失了去理想的功能,趋于社会的压迫,社会的需求,在实现“所谓人生价值”的道路上迷失掉自我,抛弃了最初的梦想。我始终坚信我曾经涉猎到的一位学者的观点“人生有梦,为梦想而生,那

才是一个自由的人”。

所以,我们之前得出的结论其实是对的,每个人在“自由”当中实现的自我都是为了体现我们的自我价值。只不过更确切地来讲,我认为这个自我价值不是社会压迫下需要去实现的,而是完全忠于本心的,在你的梦想驱动下你去实现的。先哲卢梭讲得很好,什么是“生而自由”?那就是说,从你降落人间的一刻开始,你就有了可以任意行动的本体,有了独立的思想,有了属于你自己的权利,也同时拥有了梦想的能力。为什么我们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呢?因为你成长过程中有太多羁绊,好似你被禁锢着,你迷茫,你被迫着要适应社会,通晓人情世故,甚至伪装本真的自己,你必须去学习你被规定的应该学习的东西,你一点点与原本理想中满怀热情的你剥离,总的来说,就是现实拴牢了你理想的自由。

人生的自由,应该是让自己的理想以及自己的价值观表现出来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最爱的歌手曾经唱:一路上有人坐在地铁张望擦身而过的广告,有人怕错过每段躲不过的新闻报导,一路上有人能白头到老有人失去青春少年,有人在回忆中微笑也有人为了明天而烦恼,一路上有人付出虔诚为不认识的陌生人祈祷,有人过了一辈子只为一家几口每天都吃饱,一路上与一些人拥抱一边厢与一些人绝交,有人背影不断澎涨而有些情境不断缩小,春眠不觉晓庸人偏自扰,走破单行道花落知多少,跑不掉,每个人都是单行道上的跳蚤,每个人皈依自己的宗教,每个人都在单行道上寻找,没有人相

信其实不用找„„其实生命伊始每个人都怀抱自己的理想坠地,而生命过半时就如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的了“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形形色色、庸庸碌碌。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曾随机采访路人:“你幸福吗?”足见,其实我们的生存就是为了要幸福。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于这个问题都是各执一词。我曾经看过一段话:“从人的观点来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他的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幸福是一种享受。” 而实现人生本源的自我价值是人生自由的一种追求,一种满足,也就是幸福。

自由,是归人所有的一种特质,包含意识和行为两方面,人是否真的生而自由?也就是说意识和行为的完全自由这才是真的自由,自由的意识、自由的行为。也就是说,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他是拥有自我思想支配自我行动的能力的人。有人会说:自由与否的问题,并不是凭自己的感受来判断而是以某种客观标准来衡量的。我很想问,这有什么意义呢?个人的自由并不是给个人去感受的,竟然是交予他人去衡量的,这样的自由,是他人眼中的自由,并非个人幸福的自由。能力以及原动力都是没有限制的,个体能力不足而无法实现个人远大理想时或许会觉得遗憾、会黯黯伤神,但是那是不被外部环境限制的你的自由行为,也是绝对自由的体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任何你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应该是更加坚定你前进的脚步,追逐真正的自由,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强硬自己的追求,

巩固自己的信念,在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人生价值过程中实现自己真正的自由。怀着对生命自由执着的理解,加倍地为人生价值实现而付出,乐此不彼地积蓄力量,就好像每一颗种子都曾经梦想着要破土而出,只有那些倔强承受着压在头顶千斤重的土地的种才能发出鲜嫩的芽,那些畏惧艰苦、畏缩着的最终只会腐烂在土地里一样,现在的我们或许就如一颗颗种子,我们有梦想,但破土的过程是那么缓慢而艰苦,但这并不应该让你觉得是一种束缚,你应该为梦想不懈努力,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放弃,慢慢地,勇敢地等待着破土的一刻,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在人生当中获得了自己心灵的自由与人生价值,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论自由观范文】相关文章:

论庄子的自由观11-26

论出版自由范文05-20

论自由软件范文05-20

论自由密尔范文05-20

密尔论自由范文05-20

论自由约翰范文05-20

论自由书评范文05-20

新闻自由论范文05-22

自由论心得范文05-23

论自由说有感范文05-29

上一篇:马航失踪范文下一篇:门急诊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