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护义务——以防范微信犯罪为视角

2022-09-11

1 微信与微信犯罪分析

微信是一款具有即时沟通分享、快捷支付、定位导航等功能的社交媒体软件。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6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 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1%。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 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在此基础上, 我国微信使用人数已经超过6亿, 微信公众号数量已经达到300万, 并且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各地, 微信犯罪呈现上升和多样化的趋势, 传播速度快, 地点多样, 时间灵活, 危害性也更大。在微信朋友圈中, 存在着很多形式的犯罪, 比如集赞、爱心传递、代购、二维码诈骗, 利用“附近的人”功能实施暴力犯罪等等。注册的门槛低, 缺乏必要的安全认证, 都为微信犯罪提供了便利。互联网的公开性和微信的私密性使得对微信犯罪的打防体系不能够进一步健全, 防控和监管也存在着很多的困难。

2 网络运营者安全保护义务的必要性

2.1 网络犯罪的危害性

我国各地公安机关对利用微信犯罪立案查处的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 且愈演愈烈。比起现实空间的犯罪, 微信犯罪的成本低、成功率高且风险小。典型的微信赌博方式是利用微信群中的微信红包投注以及微信红包尾数。2016年底, 各地警方连续破获多起网络赌博案, 太原襄汾微信赌博案中, 涉赌金额高达200余万元, 犯罪分子从中非法获利20余万元。不管是从犯罪的类型还是社会危害性以及案件侦破难度来看, 网络犯罪的严重性都是不低于现实空间的。

2.2 安全保护义务的适用性

我国在《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和第3款为完善我国网络商家安全保护义务提供了现行法律基础。网络空间是网络经营者的经营空间, 他们利用网络空间得以盈利。

随着技术的发展, 很多网络运营者早已脱离了技术支持者的角色设定, 而承载了更多的综合性的业务范围, 甚至会帮助、引导用户做出选择, 提供更多的内容框架。网络运营者制定了网络空间的各种运行和交往归责, 甚至在很多时候有着比现实空间更多的权利。根据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原则, 网络运营者所拥有的权利要与其所承担的义务相对等。

2.3 安全保护义务的优越性

网络运营者和互联网用户之间会通过安全保护义务建立起一个双向选择的联系。网络运营者在承担安全保护义务的时候, 会对用户根据准入的规定和标准进行筛选。在技术不断发展的现阶段, 互联网用户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而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护义务绝对会成为互联网用户选择的基准之一, 同时也会提高网络平台的资质评价。

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护义务为其在业务程序中免去了很多的审查和审批程序, 可以有效节约更多的法律和技术成本。网络运营者所承担的安全保护义务是通过其技术的发展来实现的。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盈利, 以及与此相关的周边利益都会有利于网络的发展。

3 网络运营者安全保护义务的标准

3.1 合理的注意义务

合理注意义务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作为社会普通人所应达到的注意标准, 具体来说就是指创设和持续特定危险源者, 基于诚信原则、善良风俗或适当社会生活不成文的规则所要求的对此等危险负有的合理的注意, 并且而对一般人负有除去或者防止危险的义务。网络运营者的合理注意义务是指其承担安全保护义务要尽到一个理性的、谨慎的、具有网络专业知识的网络运营者的善良注意义务。当其尽到上述合理注意义务仍无法避免损害发生时, 法律就不能要求其继续承担更高标准的注意义务。

3.2 合理感知的危险原则

合理感知的危险原则是对责任承担的危险范围进行了规制。行为人应当承担责任的范围是一个正常的小心谨慎的人所能感知的危险的范围, 不可能对其行为引起的所有伤害都承担法律责任, 并且不是所有的伤害都能获得法律的救济。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危险, 网络空间危险的可控性更低。在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护义务中, 此条标准意味着, 并不是所有的用户的损失都会得到法律的救济。网络运营者对其责任承担的范围限于其作为一个小心谨慎的运营者所能感知的危险范围。

3.3 具体分析原则

法律并不能规定一个通行的标准来适用于网络运营者安全保护义务的各种情形, 所以在具体的案例中要采取个别化标准。通常我们认为网络运营者对用户的安全保护包括人格权和财产权的保护。在不同的情形下, 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护义务所涉及的危险和责任是不同的, 针对不同的用户也有不同的选择标准。在具体的案件中, 主体的特殊性、网络运营者的危险控制能力、危险的来源、危险的程度、案件中危险发生的概率、损害的大小、防控的成本、社会影响、受害人状况等都要考虑进去, 再去分析网路运营者是否尽到了安全保护义务。

3.4 协助司法实践

我国《网络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侦查犯罪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网络运营者要将信息收集和监控的功能发挥在电子证据保全和协助取证方面。网路运营者首先应当尽可能对用户采取实名注册和认证制, 针对不同的用户建立不同的认证和诚信标准, 落实用户黑名单规则。其次, 对其收集和监控的信息建立电子信息数据库, 并妥善保管。最后, 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不良信息的监管力度, 采取保存日志的措施, 主动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后台数据。

摘要:在微信得到广泛推广、使用的同时也为滋生微信犯罪提供了沃土, 由此, 本文以防范微信犯罪为视角, 分析了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护义务。本文对设置网络运营者安全保护义务的可行性基础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该义务的各项标准, 希望以此研究来为防范微信犯罪做出一些有意义的贡献。

关键词:网络运营者,安全保护义务,微信犯罪

参考文献

[1] 雷丽莉.网络安全发展中网络运营者的法律地位探讨——兼议《网络安全法》 (二次审议稿) [J].新闻记者, 2016 (11) .

[2] 刘品新, 张艺贞.《网络安全法》立法的三原则[J].中国信息安全, 2014 (9) .

[3] 曹威.涉微信犯罪及其侦防对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5.

[4] 冯潇洒.对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护义务设定分析[J].中国信息安全, 2016 (9) .

上一篇:室内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初探下一篇:全面关注学生,培养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