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的特征

2022-07-06

第一篇:进入新时代的特征

进入微增时代的橡胶轮胎

如今,橡胶及轮胎工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橡胶机械行业也在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上都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然成为世界橡胶机械的生产大国和制造中心。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速放缓,橡胶轮胎工业也进入了微增时代。那么我国橡胶机械行业应该何去何从呢?

目前很多国内生产叉车实心轮胎等的主流橡胶机械企业已开始主动进行结构调整,从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到经营管理各方面都在寻求突破,以此来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产品升级是第一要务。橡胶轮胎行业的微增长,必然导致对橡胶机械的需求减少。所以轮胎行业必须要进行转型升级,从最初的满足于一般设备发展到如今追求高精度、稳定可控以及信息化系统管理的水平。我国橡胶机械行业要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像诸如卡摩拉速力达橡胶等国际品牌学习,将轮胎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作为产品技术创新的目标。

第二篇:杜甫诗歌的时代特征范文

杜甫诗歌与时代

诗圣杜甫一生写了上千篇诗歌,大部分是写山河大川以寄托自己的壮志。后来杜甫为入世,做了很多努力,但都没有什么结果;为了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一伟大政治理想,他忍受饥饿的折磨,也忍受侮辱,坚信自己的才干,等待施展的机会,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动荡及朝廷的腐败,杜甫终究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用笔、用诗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及人民百姓的现实生活。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的诗人里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写出了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在过去,无论在多么黑暗的统治下,这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它们的光芒。他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多的诗歌,跟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环境肯定有密切联系。

杜氏家族世代俸儒守官。杜甫的长辈都当过大大小小的官,父亲杜闲也曾任州司马、奉天县令。近世官职虽不如远祖那样显赫,但家境任是富裕的。这为杜甫的成长、读书和成人后的漫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杜甫出生的那年,适逢玄宗即位。这位天子在执政的前二三十年间,尚能励精图治,任用了许多贤人,也采纳了许多批评和建议,终于出现“开元盛世”的大好局面。当时社会财富充足,国库殷实,民生安定,道路畅通,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也好,这也为杜甫的漫游提供必要的条件。而且那时读书人喜好游历天下,特别是盛唐时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成为一种时尚。国家的强盛极大地激发起知识分子从政的愿望,他们被昂扬的时代精神所鼓舞,怀着出入世的仕途态度,广交天下好友,寻求从政之路。杜甫也有此思想,想要为朝廷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20岁时,杜甫开始漫游,游历了许多地方。期间写的诗歌大多是关于山水风景及他所遇到的人文风景。直到开元二十三年,杜甫从吴越回到巩县,准备参加明年在长安举行的进士考试,结果没考中,不过他没有太在意,着手准备第二次漫游。

开元二十四年,杜甫漫游齐赵,认识了苏源明并成为知己。晚年杜甫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话表明杜甫青年时的豪迈、健爽的精神面貌,与35岁之后的杜甫完全不一样。这时他的诗歌还是以山川、风景为主题,特有名的如《望岳》。后来他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成婚,夫妻恩爱,感情融洽,相依相守,白头偕老。经过前两次长途漫游,此时杜甫已迈过而立之年,灿漫的少年时光已成过去,开始以深邃的目光透视人生。当时,他居住于洛阳,那地方很繁荣,一些达官显贵在这里建有私第,他们的奢侈生活使布衣杜甫感到震惊。从朝政来看,此时的玄宗已经昏庸、腐化,相信奸臣李林甫,有唐以来奉行的开明政治已告结束。杜甫对此自然会有所知闻,但他还是对玄宗抱有幻想,这位天子确曾励精图治、亲手开创“开元盛世”啊!他以为通过忠臣的努力辅佐,迷途天子还是可以返回正路的,国家政治仍可复归清明。于是,他到长安来了,“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以为凭自己杰出的才干,很快就能执掌朝政的。期间也写了很多劝解的诗,希望君主明白他的苦心。可是,他的父亲去世了,这使他失去啦经济来源。渐渐地,他需要依赖亲友的周济了。但他的亲友也不乐意救济他,杜甫贫居无奈,为饥饿所驱,每每前去叨扰饭吃。于是他写了《示从孙济》对其进行教导,也是抒发心中的不满。最后多亏朋友们的相助,才不至于饿死。可是他的许多挚友被奸臣所害,也激发他写了很多批判朝廷的诗歌,不再是青年时的惬意。次年他的小儿子活活饿死,生活潦倒不堪,但他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其脑中根深蒂固,他可以发牢骚,说气话,却不能改变报效祖国的念头。因此这段时期他的诗歌大多是在发牢骚,对统治者的不满。天宝六载,杜甫第二次参加科举。但李林甫从中作梗,又一次失败。此事对杜甫打击很大,但并未放弃从政的追求,决定开展交际攻势,向达官显贵者投赠诗篇,以求他们的援引。直至天宝十四载,才被授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为生活所迫,只好就任。一个心怀大志的人,苦苦挣扎10年才得到这样一个小官,令人心寒啊!他以《官定后戏赠》自我解嘲。

当他进入长安,生活陷入困境,特别是当他站在饥民对中购买贱价粮食,当他尝到挨饿的滋味,当他孤立无援、大病出愈受到普通百姓亲情款待之后,他便把目光逐渐移到贫苦人民的身上,他被自己的良知所驱使,被自己所信奉的儒家民本思想、仁政思想所引导,开始关注社会上一些底层人民,用诗表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及边塞战争的激烈。所以这时期杜甫的诗主要以百姓苦难的生活及统治者的腐败为主题,创作了许多作品,如《兵车行》、《秋雨叹三首》等等。最可悲的事是杜甫和家人在奉先团聚时发生了“安时之乱”。长安陷落后,他准备北上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杜甫占了官小的福,尚能在城内行走。这使他目睹胡兵践踏下的长安惨象,写了大量的反应国难的现实主义诗歌。同时还思念妻子儿女,忧国和思家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在《春望》这诗中充分得到体现,后冒死到达肃宗那,受左拾遗是我职位,不久又因救好友房琯,得罪皇帝,差一点就遭杀身之祸,经宰相救援,幸免一死,但终究被疏远到远地,对他又一次沉重打击。晚年的杜甫更是可怜,他一直在流浪,依靠朋友的救济,随着严武的去世,杜甫失去依凭,举家离开成都,最后死在船上。

杜甫的一生写了不知多少的诗,是诗人生活和内心的自述,也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杜甫经历了青年时的“开元之治”到安史之乱的混乱社会,因此他的诗歌特点是根据时代特征而变的。由于长期他遭遇的不幸与遇到、看见的种种腐败与人民的痛苦胶漆地密切结合,难以分割,这使他大部分诗歌充溢着个人和时代的血汗,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

第三篇:信息时代的特征与人们的生活

一、信息时代基本特征

1.计算机决定生存: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是信息时代的开始。几十年来,计算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应用者角度看,计算机的特征主要包括性能高超、界面友好、无限修改、可以升级、查找方便。性能高超包括信息处理速度极快,信息存储容量极大。界面友好,是指人与计算机的交流越来越方便,输入和输出的方式多种多样。由于不受空间面积的限制,在计算机上写作可以进行几乎是无限的修改。通过更换某些零部件和软件,计算机可以提高和扩展各种功能。网络构成社会活动的基础平台。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成为基础设施,构成社会活动的基本平台。“信息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实现社会的网络化,信息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实现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过程”。计算机通信网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互联网属于计算机通信网中的广域网,它是网络的网络。互联网的特性主要包括高速度、多媒体、交互性、匿名性、个人性、数字化、异步性、升级性、虚拟性、开放性、自发性等。有学者指出,符号互动性也是网络行动的特征。在现实行动中,符号仅仅是行动沟通的中介,“而在网络行动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图标和象征符号不仅构成了人们网际互动的必不可少的行动中介,而且更进一步地构成了人们可以与之直接进行互动的对象。”

实现互动多媒体化。与传统信息技术相比,现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处理和传递的信息都是多媒体的。多媒体是指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影像等这些单媒体和计算机程序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信息媒体。但多媒体不仅仅是结合了影像、声音和数据的综合物,电视与计算机系统中的多媒体有两个重大区别:人们接收和使用电视所携带的信息往往是被动式的,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交互能力,使用户可以参与甚至改造多媒体信息。

原材料消耗减少。随着技术的进步,大型计算机的体积不断缩小,液晶显示器的出现,大大节约了用于显示器的材料。笔记本电脑的登场更使制造主机的材料大为减少。通信媒介方面,过去用铜线、双绞线、电缆传递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的铜。光导纤维的大量使用极大地节约了铜矿,至于无线通信技术,除了发送、中继和接收,其他根本不用什么传统的物质。存储技术的发展,极大地节约了过去用于存储信息的资源。光盘和互联网的出现,使同样数量信息的传递只需要消耗很少的物质。

使数字技术应用成为必需。信息数字化把模拟的信息数字化以便输入计算机,把数字化的信息还原为模拟信息由计算机输出给用户。目前绝大多数的信息技术都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与模拟信息相比,数字化信息在存储、检索、处理等各个方面都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数字化技术具有开放式体系结构、可升级性、可互用性等特点。数字化信息的优点是存储、处理、传输、交换等信息过程的速度快、容量大、成本低、准确可靠、方便灵活。

脑力劳动投入比例增加。在信息化过程中,体力劳动的投入比例大为缩小,脑力劳动投入的比例大为增加;在所投入的脑力劳动中,创造性脑力劳动投入的

比例大为增加,而模仿性脑力劳动投入的比例则相应降低。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信息化应用工程的设计和实施,都需要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软件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脑力劳动。在信息化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他们不仅需要懂得大量的管理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在信息化过程中投入复杂的脑力劳动。在信息化的中后期,一般的社会成员为了能够有效地使用和简单地维护信息化的各种设施,也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投入大量的脑力劳动。

2、虚拟世界

人类活动的时空限制得到突破。信息化使过去无用的时间能够完全发挥作用。移动通信、视频点播、数据库等信息技术使人类可以非常灵活地安排活动的时间。信息化还可以让即时性复原,让人类自由支配任何一个时刻。信息化极大地缩短了信息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它削弱了固定空间对人类的制约,也使得遥远的距离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消极意义极大地降低,甚至完全消失。信息化使很多信息活动和物质活动减少了对巨大空间及相关空间设施的需求,节约了空间、材料和能源,使空间的积极意义在大幅度下降。信息化还使中心地区的相对信息地位大大下降。

产生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是指借助于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把现实的事物和活动,转变为虚拟的事物和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转变过程的成果。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电子交谈、电子图书、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虚拟设计、虚拟制造、虚拟社区、虚拟战场等都是虚拟的表现。这些情况可以分为两类:模仿现实,如电子邮件、电子商务;虚拟现实,如虚拟设计、虚拟制造等。与现实世界相比,虚拟世界有自己的特点。一是速度极快,包括数字化信息的存取、处理、检索和传输。二是不受三维空间的限制。三是节约甚至不用物质材料,因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减去现实中的试验过程,因此能够减少很多浪费。

信息资源充足。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是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和极易获得。相对于很多主体的信息需求而言,现在的信息供给是无限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增加了信息的数量,提高了信息的可得性。各种遥感遥测技术使大量的信息产生出来。数字化技术使所有形式的信息都可以高质量地长久地存储起来。光纤通信技术使海量的多媒体信息可以极为迅速地传递。超文本链接技术和检索技术可以使人们轻而易举地得到自己想要的大量信息。

人类活动达到全球范围。现代信息技术使各种信息活动的全球化成为可能,而且在速度、数量、质量、互动、成本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现在,只要接上了互联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全球范围接收、发送、交流各种信息。信息化通过促进交通运输的全球化而促进其他方面的全球化。交通运输高度依靠发达的交通设施、先进的交通工具和有效的运营调度。交通运输的调度和管理完全是一种信息活动。信息化对调度工作的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全球化。信息技术对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大力促进也是信息化加强全球化的一个途径。借助于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帮助,全球经济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他活动也是这样。

组织结构趋于扁平与传统科层结构相比,信息技术使管理幅度扩大,从而可以使管理层数减少。组织的内部沟通状况,是影响组织管理幅度的基本要素。沟通渠

道畅通,沟通技术先进,组织所需要的信息就充足、迅速、准确。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幅度就可以加大一些。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在组织中的广泛应用,使组织内部和外部大量的信息可以更直接快捷地以发散形式传递,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组织内信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垂直分层次交流形式。这样,大量原来在组织内部传递上下层信息的中间组织可以删除或者弱化,不仅可以减少管理层次,而且还能减少中间组织对信息可能的篡改和过滤,保证信息的准确度。计算机网络系统打破了传统的组织管理的等级制结构,将过去以功能分工的组织方式改变为以流程为导向的虚拟工作小组。

同时,社会成员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互联网赋予了社会成员以自由。这是指个人从资本力量、国家权力、社会习俗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在信息化之前,资本和权力控制着信息的产生和传播,个人在信息、言论、思想方面受到很多的限制。信息化则使信息的生产和发布成本极大地降低,使权力对信息的控制极大地削弱,从而使个人获得了很多信息方面的自由。有了这种基础层次的自由化,才能有现象层次的个性化:可以选择各式壁纸,起极富个性的网名,设立独具特色的个人主页;在互联网上,个人发表言论比较自由:互联网使个人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信息化使大众传媒正演变为个性化的双向交流;信息化也促成了物质产品消费的个性化,因为信息化导致了生产的个性化。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信息化活动的不断深入,人们会更加深入地认识原来已经发现的各种信息化特征。

二、信息时代与人们的生活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人们更是生活得丰富多彩,电脑是个伟大的产物,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的证明。电脑如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又无时无刻不在,大公司、小公司、医院、学校、银行等等,你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它活跃的身影,今天电脑更是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大的方便。找资料查信息都不用再埋头于翻书了,网络完全可以让这些变得简单省时又省力。

网络不但可以在工作和学习方面帮助你,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它更是一个通讯工具。当你想念家人或朋友时,你可以通过上网与他交谈,倾诉你的肺腑之言,仿佛你们就在面对面地聊天。不用再写封信然后几个月乃至一年对方都接受不到,无论你们相处多远,相信网络可以使你们感觉近在咫尺。如果你有许多话要说,又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你也可以上网向一位你不认识的朋友说出你的心声,说不定你也会多一位好朋友呢。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的,网络有许多优点,但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存在的弊端,如某些网络病毒专门到去人们的银行账号,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然而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避免的,安装杀毒软件处理这些病毒,相信网络给问们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这些不起眼的渣滓。同时通讯工具对人们生活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对农村农业法杖信息化进程中,通讯信息有着功不可没的功劳。通过通信

信息技术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信息闭塞,信息不对称,农民的致富离不开农村信息,通过技术创新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强完善农村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实现“村村通电话”和“乡乡通宽带数据通信”,光缆覆盖各县(市、区)、镇和行政村,农村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为农村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条件。

国家从十六大就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更提出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要实现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全覆盖的建设目标,国家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对农业管理的支撑作用。在全面实现“三农”综合信息化服务的进程中,社会各界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企业实现“新跨越”的过程中,努力践行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为“新农村建设”传递和谐之音,搭建幸福之路,使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变得更美好。曾有人编出这样一个顺口溜来展现信息对农村生活的影响:电话通了,农民乐了,信息畅了,农民富了农村变了,移动人欣慰地笑了„„„.农民兄弟多年来对信息的渴望,在移动信号开通的瞬间成为现实在广大农村贫瘠的土地上,发展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哪里有信号,哪里就能沟通哪里有移动,哪里就有希望一幅和谐社会的壮美画卷铺展在我们眼前一条奔向富裕的康庄大道延展至我们脚下。

比如我们现在学生,我们现在每天上课起床的闹铃,已然由原来的闹钟变成了手机来主管着,有时候睡着睡着,总是不经意去看看多少点了,是不是手机闹铃响了?害怕自己睡迷糊了而导致上课迟到;有时一群人在聊天着,忽然手机铃声响了,自己的头脑潜意识会去拿出手机来看看是不是自己的电话;有时我们与家人及远方的朋友确实是联系方便起来,但是总会感觉到好像缺点什么?是不是缺少点心灵上的沟通,是不是有时感觉到不是自己与对方的距离越来越近,反而是越来越远了;有时我们无论是出去旅游,玩乐,工作之余时,总会拿出自己的手机来互联网冲浪,我们总会看到很多连走路都会拿着手机在玩弄着;有时我们连睡觉时都不敢关掉手机,生怕有什么事情会因此耽误等等这样的现象。这种种情况的发生,我们有时会感觉到自己有些神经质了,只要手机有反应,我们就会潜意识一下做出一连贯的动作。

第四篇:把握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

文章标题:把握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

话题缘起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后,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思考的新突破。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意义重大。这期话题我们特约专家谈学习胡锦涛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宗桂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在很多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其中,坚持并实现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之一,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公平正义首先体现在分配上

从利益分配的角度看,公平正义的实现最为必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将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调整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符合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状况。在按照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下,劳力、资金、知识等等都是生产要素,换言之,无论参与分配者是提供劳动力,还是提供资金(资本),或者提供知识(包括技术),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都是各具权利、人格平等的公民。因此,按照他们各自的贡献,进行公平正义的分配,显然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配,并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分配,还应当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分配。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所有政治权益,对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必须一视同仁。公民所应当享有的经济权益、文化权益,则应当区别不同情况,根据生产要素提供者所作出的贡献,进行合理的分配。任何生产要素的提供者,都不应当侵占其他生产要素提供者的权益。否则,就没有公平正义可言,就必然导致矛盾的出现乃至激化,社会和谐也就无从实现。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建构和谐社会的努力中,通过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以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应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公平正义应贯穿于经济、法律、道德等层面

从社会整体全面和谐的角度看,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国家民族发展的角度看,和谐应当是整体和谐、全面和谐,而不是局部的、片面的和谐。每个公民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和谐,等等,都是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和基本特征。而要实现社会的整体、全面和谐,就不能离开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贯彻,有利于社会整体全面和谐的实现。公平正义的贯彻,是在经济、法律、道德等层面,维护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协调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从民族振兴的角度看,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若干代人的持续努力。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之日,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时。作为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振兴中华的实现,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因此,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上下同心,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没有不同利益的妥善协调,没有各种矛盾的正确处理,就没有团结统一的局面的出现,就没有和谐社会的出现,从而就没有民族振兴可言。

公平正义不是传统社会的均贫富

值得注意的是,公平正义的维护和实现,并不是传统社会的均贫富,也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普遍贫穷,恰恰相反,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发展不同方面人们的利益,为了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竞争、提倡先富和共富一致的原则,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相一致的原则,扶持和帮助弱势群体由弱变强的原则,都应当得到尊重和遵守。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民主法治: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王金红

和谐社会理想追求的时代超越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加强

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这一论述清楚地表明,民主法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将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保障,为我们坚定不移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行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将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内容,超越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一些追求和谐社会理想的有识之士的传统和谐社会观,从而使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具有了新的时代精神。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的运作机制

从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的角度来看,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当代世界治理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民主法治不仅是国家政治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社会自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在国家政治事务治理层面,还是在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层面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处理方面,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都离不开民主法治。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社会公共治理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集权制、官僚制向社会渗透可能造成的弊端,从而提高社会结构的协调性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在我国现阶段,腐败问题、“三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有些问题的社会影响还比较严重,要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民主制度的健全和法治手段的完善。

从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政治保障的角度来看,没有民主法治便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民主政治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关系。胡锦涛同志强调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则进一步明确肯定了民主法治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意义。如果说邓小平同志是从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属性的角度强调民主政治同社会主义社会内在关系的话,那么,胡锦涛同志则是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状态的角度来强调民主法治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关系。在邓小平同志从“应然”层面解决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认识问题之后,胡锦涛同志接着从“实然”层面解决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实践问题,这两种思想一脉相承。

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新论述表明,我们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不仅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理论认识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些重大实践问题的思考有了新的突破。从整体上看,和谐社会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史传林

诚信友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在新世纪的开端,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特点和发展趋势,把诚信友爱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诚信友爱对社会和谐发展最有价值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因为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还可以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人们只有彼此信任,相互帮助,才能够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从而保全个体的利益,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诚信友爱不仅可以给社会带来功利化的物质成果,而且也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它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甚至激发生命的创造力。如果说,社会是一个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和制度规范构建起来的组织严密、功能齐全的系统,那么,诚信友爱就是这个系统内部各个构件之间的纽带或润滑剂,它使社会充满色彩和活力,富有浪漫和温馨。

诚信友爱成为当前我们相对紧缺的道德资源

尽管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如此重要,尽管我们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以诚信和仁爱的优良传统著称于世,但对于我们今天所赖以生活的这个社会来说,它似乎成为了相对紧缺的道德资源。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不高,相互猜疑和防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就“爱”来说,我们的社会其实并不缺乏自爱、情爱、亲人之爱、熟人之爱,真正缺乏的是兼爱或博爱。博爱是人类理性的理想表达,它反映了人类对自己成员的尊重和认同,对处于危难和困境中的同类表现出的怜悯、同情和关心。因此,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在全社会提倡诚信友爱的道德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诚信友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传统社会的和谐需要诚信友爱,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加需要诚信友爱。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利他主义的道德经济,经济人不仅是理性的,而且也应该是讲道德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为社会和他人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因此,越是发展市场经济,就越是要提倡诚信友爱,为人民服务。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有竞争,就会有成功和失败,有富有和贫穷。先富起来的人应该勇于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用自己的财富合理地回报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平等社会,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现代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权利义务主体的契约意识和诚信精神对于维持社会关系的正常运行具有决定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开放、多元的社会,要求社会成员要以诚相待、相互包容、尊重个性。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社会活力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郑奋明

把充满活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理想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洞察。既是对我国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

社会活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社会活力是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一个没有活力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与停滞的社会。

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社会的目的,“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它给人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在不影响他人同样权利的情况下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每个人的创造愿望与创造才能、创造成果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承认。只有这样,全社会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社会财富才能充分涌流,通过每个人的自由创造达到社会的普遍繁荣与福祉。

社会活力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增长的保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社会活力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构造和谐社会便失去支撑。

充满活力的社会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必须以社会的制度建设为保障,要创立一切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劳动与价值都能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机制;创立海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创业受到鼓励的机制;创立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人机制;创立劳动、知识、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使每个人的创造权益都能得到社会的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劳动与价值都能得到保障的社会,人们才可以激发出创造愿望并努力创造财富。

开放流动、尊重宽容、有序竞争方有活力

充满活力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开放的流动的社会。在一个开放、流动的社会中,各种社会资源与生产要素通过自由流动与组合达到最佳配置,因而是最有效率的。在开放、流动的社会,不同阶层的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形成一种人人努力,开拓向上的动力与精神。另外,开放、流动的社会还可以化解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一些有碍社会流动的因素,阶层之间、城乡之间还没有完全形成顺畅的、开放的、平等的流动机制,必须逐步加以改革。

充满活力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多元化与宽容的社会。和谐社会关键在“和”,而“和”的关键在于“不同”。社会多元化是社会进化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富有活力的基础,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它表现为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等。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必须互相尊重,友好相处,这种尊重表现在个人的思想和生活中便是宽容意识,宽容意识的本质是对人的基本权利和个性的尊重,对个人自由的尊重,这是社会成员个性发展的条件。

充满活力的社会还应当是一个有序竞争的社会。竞争是生存能力的培养与主体精神的体现,它体现在公正的规则下通过平等竞争,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的价值。社会通过个人与企业平等自由的竞争,促进社会效率的提高与社会进步。因此公平竞争最终带来的是整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整合管理资源健全管理机制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段华明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一管理格局的有机运行,保证了社会的安定有序。这种运行机制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动力机制,为社会的运动、发展、变化提供和传输着能量;另一个是协调机制,维护和保持着社会各阶层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协调、稳定、平衡。

党委领导主要表现为统筹兼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总揽全局、全面筹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而政府则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中国的社会转型,引人瞩目地出现了众多的社会组织,即非政府、非赢利性质的社团组织。社会组织不论是政治领导型的、还是业务管理型的,不论是利益代表型的、还是公益服务型的,不论是文体联谊型的、还是学术交流型的,都能起到政府起不到的作用。社会组织具有服务的功能,为成员办实事;既协调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利益,也协调国家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是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还具有智囊团、思想库的功能,近年政府出台的大思路有不少来自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还可以充当社会的安全阀,在社会冲突起于青萍之末时,最先觉察到社会冲突的是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社会组织,早觉察,早预警,就可以避免局部矛盾酿成全局性冲突。在社会冲突发生以后,社会组织又可以起到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的重要作用。当前,社会组织应当努力克服依赖性,增强自主意识,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社会组织,伸出双手欢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

和谐社会重在建设,更要注重管理。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在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效能的同时,拓宽服务领域,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矛盾纠纷。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郑志国

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具有特定的含义,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动因和目标,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一种具有高等智能的社会动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保持和睦相处,才能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状态。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样明显的道理是,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需要不断同自然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并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统一,即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意味着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生态遭到破坏,或者至少出现其中一种问题,整个社会将不能达到和谐状态。由此还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而也无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所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敬畏自然、征服自然都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事实上,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追求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但是在古代社会,特别是在原始社会,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极其低下,生态环境基本上处于原始状态。由于生产极端落后,人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消极地顺从自然和敬畏自然,还难以同自然和谐相处。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一度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以为人是自然的主宰,要征服自然。人类改造自然无疑是必要的,但要征服自然则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把人摆在了自然的对立面。由此导致对自然肆无忌惮的掠夺和破坏,使得人与自然依旧处于不和谐状态。直到20世纪后期,人类在饱尝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之后开始醒悟,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相统一的发展道路。

四个环节缺一不可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处理好四个环节的关系: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只有正确认识自然,发现和掌握客观规律,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合理改造和充分利用自然。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难免会造成一些破坏,所以还需要保护,使破坏不超过自然可以承受和恢复的程度。正确认识自然是前提,合理改造自然是手段,充分利用自然是目的,有效保护自然是条件,这四个环节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缺一不可。

与此同时,人还要不断认识、改造自我和社会,以适应自然变化和社会进步。

只有这样,才能在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同时保持生态良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把握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来源于,欢迎阅读把握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

第五篇:把握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

话题缘起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后,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思考的新突破。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意义重大。这期话题我们特约专家谈学习胡锦涛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

境问题等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有些问题的社会影响还比较严重,要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民主制度的健全和法治手段的完善。从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政治保障的角度来看,没有民主法治便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民主政治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关系。胡锦涛同志强调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则进一步明确肯定了民主法治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意义。如果说邓小平同志是从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属性的角度强调民主政治同社会主义社会内在关系的话,那么,胡锦涛同志则是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状态的角度来强调民主法治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关系。在邓小平同志从“应然”层面解决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认识问题之后,胡锦涛同志接着从“实然”层面解决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实践问题,这两种思想一脉相承。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新论述表明,我们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不仅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理论认识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些重大实践问题的思考有了新的突破。从整体上看,和谐社会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又一次重大飞跃。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史传林诚信友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在新世纪的开端,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特点和发展趋势,把诚信友爱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诚信友爱对社会和谐发展最有价值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因为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还可以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人们只有彼此信任,相互帮助,才能够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从而保全个体的利益,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诚信友爱不仅可以给社会带来功利化的物质成果,而且也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它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甚至激发生命的创造力。如果说,社会是一个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和制度规范构建起来的组织严密、功能齐全的系统,那么,诚信友爱就是这个系统内部各个构件之间的纽带或润滑剂,它使社会充满色彩和活力,富有浪漫和温馨。诚信友爱成为当前我们相对紧缺的道德资源尽管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如此重要,尽管我们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以诚信和仁爱的优良传统著称于世,但对于我们今天所赖以生活的这个社会来说,它似乎成为了相对紧缺的道德资源。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不高,相互猜疑和防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就“爱”来说,我们的社会其实并不缺乏自爱、情爱、亲人之爱、熟人之爱,真正缺乏的是兼爱或博爱。博爱是人类理性的理想表达,它反映了人类对自己成员的尊重和认同,对处于危难和困境中的同类表现出的怜悯、同情和关心。因此,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在全社会提倡诚信友爱的道德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诚信友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传统社会的和谐需要诚信友爱,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加需要诚信友爱。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利他主义的道德经济,经济人不仅是理性的,而且也应该是讲道德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为社会和他人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因此,越是发展市场经济,就越是要提倡诚信友爱,为人民服务。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有竞争,就会有成功和失败,有富有和贫穷。先富起来的人应该勇于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用自己的财富合理地回报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平等社会,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现代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权利义务主体的契约意识和诚信精神对于维持社会关系的正常运行具有决定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开放、多元的社会,要求社会成员要以诚相待、相互包容、尊重个性。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活力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郑奋明把充满活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理想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洞察。既是对我国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社会活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活力是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一个没有活力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与停滞的社会。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社会的目的,“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它给人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在不影响他人同样权利的情况下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每个人的创造愿望与创造才能、创造成果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承认。只有这样,全社会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社会财富才能充分涌流,通过每个人的自由创造达到社会的普遍繁荣与福祉。社会活力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增长的保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社会活力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构造和谐社会便失去支撑。充满活力的社会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必须以社会的制度建设为保障,要创立一切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劳动与价值都能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机制;创立海外各类投

资者在我国创业受到鼓励的机制;创立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人机制;创立劳动、知识、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使每个人的创造权益都能得到社会的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劳动与价值都能得到保障的社会,人们才可以激发出创造愿望并努力创造财富。开放流动、尊重宽容、有序竞争方有活力充满活力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开放的流动的社会。在一个开放、流动的社会中,各种社会资源与生产要素通过自由流动与组合达到最佳配置,因而是最有效率的。在开放、流动的社会,不同阶层的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形成一种人人努力,开拓向上的动力与精神。另外,开放、流动的社会还可以化解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一些有碍社会流动的因素,阶层之间、城乡之间还没有完全形成顺畅的、开放的、平等的流动机制,必须逐步加以改革。充满活力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多元化与宽容的社会。和谐社会关键在“和”,而“和”的关键在于“不同”。社会多元化是社会进化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富有活力的基础,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它表现为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等。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必须互相尊重,友好相处,这种尊重表现在个人的思想和生活中便是宽容意识,宽容意识的本质是对人的基本权利和个性的尊重,对个人自由的尊重,这是社会成员个性发展的条件。充满活力的社会还应当是一个有序竞争的社会。竞争是生存能力的培养与主体精神的体现,它体现在公正的规则下通过平等竞争,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的价值。社会通过个人与企业平等自由的竞争,促进社会效率的提高与社会进步。因此公平竞争最终带来的是整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整合管理资源健全管理机制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段华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一管理格局的有机运行,保证了社会的安定有序。这种运行机制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动力机制,为社会的运动、发展、变化提供和传输着能量;另一个是协调机制,维护和保持着社会各阶层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协调、稳定、平衡。党委领导主要表现为统筹兼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总揽全局、全面筹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而政府则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国的社会转型,引人瞩目地出现了众多的社会组织,即非政府、非赢利性质的社团组织。社会组织不论是政治领导型的、还是业务管理型的,不论是利益代表型的、还是公益服务型的,不论是文体联谊型的、还是学术交流型的,都能起到政府起不到的作用。社会组织具有服务的功能,为成员办实事;既协调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利益,也协调国家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是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还具有智囊团、思想库的功能,近年政府出台的大思路有不少来自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还可以充当社会的安全阀,在社会冲突起于青萍之末时,最先觉察到社会冲突的是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社会组织,早觉察,早预警,就可以避免局部矛盾酿成全局性冲突。在社会冲突发生以后,社会组织又可以起到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的重要作用。当前,社会组织应当努力克服依赖性,增强自主意识,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社会组织,伸出双手欢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谐社会重在建设,更要注重管理。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在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效能的同时,拓宽服务领域,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矛盾纠纷。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郑志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具有特定的含义,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动因和目标,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一种具有高等智能的社会动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保持和睦相处,才能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状态。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样明显的道理是,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需要不断同自然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并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统一,即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意味着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生态遭到破坏,或者至少出现其中一种问题,整个社会将不能达到和谐状态。由此还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而也无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所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敬畏自然、征服自然都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事实上,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追求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但是在古代社会,特别是在原始社会,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极其低下,生态环境基本上处于原始状态。由于生产极端落后,人

上一篇:假如我能再做一回下一篇:金色的脚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