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回归生活三及跳

2022-09-15

第一篇:作文回归生活三及跳

让作文回归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指导他们感受生活,写作时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写自己想说的话,从而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每当上作文课,都是许多同学最纠结的时候。许多学生只能对着作文题目发呆,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与其绞尽脑汁的指导学生遵循何种模式进行作文,不如教会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作文写作中来呢?要引导每个学生张开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开启体味生活的心灵之窗。为此,教师首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很重要。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小学生对自然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对此,我们应予以肯定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问题的答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记得开学初期的时候,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广播体操比赛。我觉得这是一次不错的作文契机。于是,在比赛开始之前,我就对同学们说:“这就是我们这次的作文题目”。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我坐在孩子们中间,告诉他们要仔细观察,用眼睛捕捉住最美的镜头。那一次,同学们表现得特别兴奋,比赛才刚结束,同学们就迫不及待的拿出作文本来,投入到写作中。教室里,只能听见孩子们“沙—沙—”的写字的声音。我环视教室,发现就连平时最害怕写作的几个同学都在一边写,一边微笑,好象有写不完的情趣似的。毫无疑问,那次的作文,全班大多数同学都写得很不错。我还特意把一些优秀的作文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展示。孩子们似乎也尝到了作文的甜头:作文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啊。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炎热的夏天——

那天下午,天气十分酷热。我象往常一样来到教师准备上课。可是,我发现教室里,同学们有的无精打采;有的在摇扇子;有的在抱怨天气;还有的„„正当我在犯愁的该如何让学生集中精力上课的时候,窗外响起了轰隆隆的雷声,还不时有闪电划过。接着,就下起了倾盘大雨。凉爽的风夹杂着雨滴飘进了教室,也飘进了许多学生燥热的心里。他们再也按捺不住了,眼睛不由自主地望向了窗外。此刻,我也意识到,就算我把同学们困在教室里,也留不住他们的心。何不让他们与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呢?于是,我宣布:全同学10分钟,到走廊看雨!教室的走廊上,一片雀跃。随即,我让学生们回到教室写一篇作文,题目就是《雷雨》。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后,他们都写得得心应手。在孩子们的眼里,普通的雨滴成了顽皮的孩子,在空中欢快的舞蹈。甚至他们还闻到了雷雨的味道„„这些,都是孩子们走近自然,走进生活,用心体验的结果。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若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作家,那是不可能的;但请不要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拥有发现的眼睛,而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这样,让作文回归生活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

第二篇:回归作文训练的生活本源

回归作文训练的生活本源 ——体验式作文教学新思路

杭州文海实验小学

许道栋

【摘

要】作文是一种私人化活动,它离不开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体验学习是人类基本的学习形式,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行为,是从体验生活开始的。倡导体验式作文教学,改变传统应试作文教学忽视甚至遗忘学生体验的教学现状,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和生命的自我提升,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作文。本文就体验式作文训练回归生活本源做些有益探索。 【关键词】回归

体验

生活本源

作文教学

写作是一种生活,是显现生命价值的一种需要。有情不抒不快,有感不发不畅,这种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正是人性最本真的“原生态”,写作就应把这种“本真”的东西展示出来。大凡动了真情实感的作品就能打动读者。因此,我们的写作在内容上,需要“原生态”——真实、真切、真诚、真挚。“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地表达欲望,这时是教师将学生由“生活状态”引入“写作状态”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将学生从“要我写”,处于被动的写作心理状态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写作心理状态中来。

一、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理性构思

“生活世界”是个关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学生置于这种关系世界之中,是动态生成的。只有把一切知识的、观念的东西纳入到人的生成过程之中,才真正对人的生成有终极意义。为知识而知识的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关照人,所谓的人文关怀也会沦为空洞的口号。因此,人的教育需要回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才有意义。雅斯贝尔斯的一个观点说明了这一点,即“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小学作文训练更是如此,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才能让学生真正表达和感悟生命体验。

加达默尔说:“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因此,体验不是一般的经历,而是生命的经历。体验是活生生的、感性的、活跃的、剧烈的,生活着就是体验着,体验着才是生活的真正存在。没有体验,就不会有情感的冲动、精神的觉醒和智慧的发现。让学生学会体验,感悟生活,体悟社会,是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体验式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去体验,提倡学生写体验,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体验的激情表达。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强调人对事物、生活的亲身经历,强调感受的过程和结果。它是对传统教学只会“讲大课”、“满堂灌”,只重视课堂

知识和抽象认识的改造和发展。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亲历体验”。所谓“亲历体验”,就是意味着习作教学不是一个师生围绕着书本,把知识对象化、目的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命经验,以自己的理解、想象等去直接地感受、体味、领悟、再认识、再反思、再创造的生命体验过程,同时这也成为一个确证生命、发展生命的过程。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设计策略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过程。然而在习作过程中,学生没有体验怎么办?有了体验表达不出来怎么办?学生如何才能真诚、自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体验?现就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设计策略做以下探讨。

(一)以生活世界为本源,拓宽视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

1、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生活

“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联系,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流出真实的水来?” 叶圣陶先生这段话精辟而又切中时弊。要让学生作文流淌出“真实”的水来,就必须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跳出课本小书,跳出课堂小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园,让他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真实的阅读中积淀语言材料,在充实的生活中积蓄情感体验。

作文教学要打破时空限制,把作文引向生活,让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与生活沟通,追求的是真实和实用,讲究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跳出封闭的教学格局,把作文引向生活实际,把学生引进社会大课堂,引导他们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他们把生活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只有体验,才会真实,无论是融入社会还是参与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主体参与、亲自体验,体验大自然的纯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体验失败后的自强„„大自然是有灵性与秀气,我们们带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引导他们观察、欣赏、感受春天的事物。大多数学生对生机勃勃的春天怀着无限喜爱之情,有的学生爱嫩绿的小草,有的学生喜欢盛开的桃花,有的学生被翩翩起舞、色彩缤纷的蝴蝶群所吸引„„但也可能有些学生不喜欢春天,认为春天气候变化无常,又寄生虫大量繁殖的季节,容易患疾病。每次春游之后都会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大多数学生笔下的春天都是有情有味的。一位平时写作较差的学生在《野炊》一文中写到:我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饭菜,觉得有滋有味,看着同学吃着我做的饭菜,我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劳动的快乐。所以,体验生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是解决学生习作千篇一律之顽疾的最有效方法。

2、引导及时捕捉并积累生活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多彩的场景也会在他们内心世界激起波澜,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环保活动,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积累活生生的写作资源,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及时捕捉灵感。生活犹如一座矿藏丰富的“宝山”,初看上去,似乎平平常常,但只要睁大眼睛,开动脑筋,就会有新的发现,就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要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走向社会,亲身去观察、感受、思考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继而使学生自由表达。

比如,双休日,社区服务站的同学们访问下岗工人、退体老人等等;陶吧里,“小艺术家”在进行亲身体验;肯德基店,同学们在做“钟点工”;教师节表彰大会,“小记者”在做人物专访等活动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街道、社区、广场、商店等到处都有学生活动的身影。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纳入积累的范畴,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学生把每天从电视里、家庭中、社会上看到的新鲜事记录下来,把听到、看到后的感想写出来,也许就是以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否则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有关的内容。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奇闻轶事,并有选择地融入自己的作文,从而形成和加深对社会生活体察和洞悉的能力。

可见,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下河捉鱼的生活体验,也不会写出见鱼心切、失鱼懊恼、得鱼心喜、吃鱼有味的完整的情感变化。有了生活的积累,写作时,脑海里就闪现生活情景,其间的人物情景也会招之即来,奔入眼底,注入笔端,达到文思泉涌的写作佳境。

(二)以阅读文本为本真,丰富内涵

最直接、最便利的诱发体验的方式,不能不说是阅读了。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平台,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无论读什么,都要告诉学生要沉进去。当学生在真正“孤独”的意义上去阅读的时候,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都会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他被深深震撼着,或是被久久地感动着。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地回味,这一切都是自己独自承担。

1、倡导多元解读

无论是接受美学还是建构主义,都承认读者会从不同视角对作品进行多元化、多维度的解读。这对阅读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必然会对同一文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而从对文本的整体性透视角度而言,这些理解往往具有不同层次的合理性。尤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多元的理解体现了文本自身具有结构的开放性和意蕴的丰富性及不确定性。可以说,文学作品是常学常新的,对它的探究、揣摩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无阻开放的过程。因此有人把文学比作“耐欣赏”的精神消费品。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在思维方式上破除以往单纯求同的定势,倡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事实上,教师在这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能满足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构建意义的平台。

2、美文品读

近两年来,笔者利用每周两节师生共读课的时间,给学生朗读美文或让学生互相交流欣赏美文。从报刊书籍中精心筛选出那些短小精悍、以情感人抑或以智启人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或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感同身受。情到深处,学生有时高兴得手舞足蹈,有时感动得暗暗流泪。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从遣词造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不仅欣赏了美文,还从中借鉴写作的方法。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美文。学生搜集美文的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搜集信息、学习语言、接见范例的过程。

实践证明,每周两节的师生共读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欣赏美文的过程是一个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过程,日积月累,它们的语感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深邃,对文章就理解越透,对生活也感悟得越深,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三)以“原型”体验为发端,唤醒习作冲动

学生平时在心中积累起许多杂乱的感性的“体验”后,“这种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而是要沉淀、浓缩、进化、生成,凝聚为人的大脑无意识记忆等等,这就是原型。我们应以这种“原型”为发端,唤醒写作冲动。

1、走回现实生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原型”体验,要唤醒这些体验,应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之中,生活中的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段小巷,一扇窗,一个不经意的微笑等等,都有可能会激活他们某种积于心底的情绪,唤起写作的欲望。如,“我”珍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暮然发现高高的、被雨淋湿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呆呆地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常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觉又一次被止不住的热泪遮档住了。”绿叶、猫、如洗的蓝天,都是特定的生活情境,给小作者创设了一种“当众孤独”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唤起那时那境的同类体验。

2、设计提示语

设计富有感情的、新颖的提示语,选择能激发学生多种体验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是否能激发原型,唤醒学生的当下体验。比如,在作文题目前面加上一段提示性的话,它能唤起回忆、引起联想、触发情感、启迪思维、开拓思路,能捕捉到学生写作的“兴奋点”和“动情点”,能一下子“惊醒”学生心中储备的表象,并能把它贯通起来,获得写作的冲动。

3、展示时文作品

作品唤醒是指通过向学生展示课文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文等,让学生体会他人文章所蕴含的生活韵味,从而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体验积累,产生写作冲动,让语言的洪流宣泄出来。例如,学生都参加过考试,为了得高分,有些学生甚至“不择手段”,当听到“我把手伸进抽屉里,摸着书,一页一页艰难地翻着,手直发抖,身子更不自在,冷汗不自觉地冒了出来。我镇定地给自己打气:不怕,不怕,就这一次。尽管如此,我还是抬头看看老师。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师正向我这边走来。完了,完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大气不敢出,脸涮地一下红了!我吓得闭上眼睛。„„”我想听者同样的体验就会被唤起了,甚至还会想到和考试情形有关的其他的情感经历和感受。

(四)以情景活动为载体,提供习作平台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情境设置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良好的载体,它可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写作平台。

1、描述哑剧

老师静静地走进教室,一声不响地在黑板上写上“表演哑„„”?用手示意让学生上台演写“剧”字,创设一种哑剧氛围。教师说:“今天,我们既然是表演哑剧,就必须一起遵守活动的规则:谁也不许讲一句话,只准做,不准说。”同时要求学生,看老师做动作,同学们可以参与,但要仔细观察老师、同学的表情和动作,体会自己的心情。第一步:表演跳绳。老师在讲台旁边拿“东西”,在两只手上缠几下,走到一边开始独自跳“绳”。示意一位学生上台学跳,然后,老师跳进去,表演双人跳。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上台表演多人跳。老师又示意表演两人跳,几个合跳,轮回几次。第二步:表演拔河。老师又在一边拿来一根“绳”。先做示范,让学生表演拔河。让男、女生几人分两边比赛拔河,用手示意纠正往一边倒的错误表演动作。请一名女生与几名男生比赛拔河。力量悬殊,使学生明白失败一方该倒向前面,让更多的人参与拔河比赛活动。这时教师说:“憋了这么久,大家一定想表达了吧?请用笔记下活动过程和感受吧。”学生自拟题目,然后开始习作。

2、轮流日记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利用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在平时开展了小组轮流写日记活动。具体做法是:我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6个小组,组内成员轮流写日记,轮流担任组长,每天交一次,一周统计总分,评出等级。日记命题有时为全开放式,有时是话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有时是故事接龙„„内容精彩纷呈,形式不拘一格。每天,日记本在一个同学中传递,智慧的火花、合作的激情也由此传递。一到下午发日记本的时间,学生都想一睹为快,并积极为下一位成员出谋划策。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师挑选最优日记在班上当众朗读,从而收到了“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效果。

轮流日记是一种有趣又有效的习作训练形式。首先它极具挑战性,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其次是每位学生一周轮到一次,负担并不重,一旦坚持,收获颇丰;另外,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间互相合作,学习借鉴,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了责任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3、情景评述

积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作文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笔者以商标为载体,设计了“商标展评会”活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先让学生走进商标,说说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商标,能说出理由。这时学生纷纷上台展示搜集的商标,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创造商标,为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设计商标,分小组讨论商标设计的图案,议议创作意图。并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广告奖”、“最佳解说词奖”。最后让学生描绘商标,以“商标展评活动的经过”、“小组的创作过程”、“最欣赏的商标以及广告语和解说词”等等为内容,任选其中感兴趣的一方面来写,要重点突出,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回归到丰富生动、真实可信、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生活。这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的理想途径。我们要树立“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牢牢抓住“认识生活、丰富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这一切入点,让我们的写作训练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既有情趣,又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4. [2]朱水根.小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1. [3]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4]杨会敏.浅谈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04,(1). [5]张秀华.活动体验式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教学,2003,(9). [6]吴勇.积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作文资源[J].小学教学参考,2004,(6). [7]朱幼良.试论“生活本源”习作理念中的几种关系[J].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6,(6).

第三篇:作文应回归儿童生活的家园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华阳学校刘慕玲

打开一些所谓的优秀作文选,浏览了其中的一些作文,心中不免有些郁闷:这些优秀作文,篇幅长,立意新,主题深,老气横秋,充盈着成人化的思想和文学性的构思。这是儿童习作吗?分明是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再翻翻我们的学生作文本,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缺少创意和个性,从中感受不到儿童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和活泼烂漫的天性。难道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郭沫若也讲过,习作就要“写尔所知”。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结构、语言水平,对小学生习作统得过死,提出过高、过难、过急的要求,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小学习作教学应该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关注儿童精神生活,让作文的过程成为真实的、快乐的、自由的生命之旅。

一、真实作文,开启心灵之窗

好文章有若干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有一句话说得好:“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然而,当前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

1、倡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作文就是言语的文本表现,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情,才能让儿童说真话,表真情,儿童感悟世界,总是与自己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和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让他们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说“诚实的自己的话”,用童心表述真实的生活,发表内心真实的感悟。

2、倡导从自己的生活写起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教师要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写下来。并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积累写作素材,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提供写作基础。

二、快乐作文,体验成功喜悦

要使写作成为一项快乐的活动,就得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并从中获得快乐体验。而学生的写作热情一旦被激发起来,就会感到“如骨鲠喉,不吐不快”。

1、多一些趣味

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就不会为写作而苦恼了。教师要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一些生动活泼,并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如组织游戏、做实验、外出郊游,为画配话、搭积木编故事等活动,让学生以此为内容进行写作,不但使学生有了写作内容和写作热情,还调动起

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摆动物玩具编童话故事,学生根据不同动物的性格特点:狮子的凶猛、狐狸的狡猾、猴子的聪明、小鹿的温顺来编排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走进了童话世界,跟小动物们同喜共忧,习作就成为一件趣味盎然、其乐无穷的事情。

2、多一些赞赏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哪怕是一两句或一个片段,教师都要毫不吝啬地去赞赏,以此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儿童涉世不深,社会文化水平不高,可能会在表达中出现一些幼稚可笑的话语或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蹲下来”,从儿童的角度去感受身边事物、思考问题,去评价学生的作文。如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夏天到了,我喜欢吃冰淇淋,不知道青蛙除了喜欢吃害虫,会不会和我一样也喜欢吃冰淇淋,如果它也喜欢,我真想送它一支。”多么富有童心童趣一段话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真诚地赞美他呢?

另外还应引导学生之间开展“阳光评价”,学会欣赏同伴的好文章,学会以热情洋溢的语言去鼓励同伴,让学生在互相赞赏中享受成功作文的惊喜与乐趣。

三、自由作文,放飞孩子的灵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能“情动而辞发”,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

1、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

民主宽松的习作环境,开放自主的习作内容,平等愉悦、充满人文气息的习作气氛,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起作文的情绪。而学生习作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表达的潜能、创造力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如有一次组织学生玩吹泡泡游戏,老师说:“盆子里有肥皂水,现在请大家来吹泡泡,看谁吹得大,看谁吹得多。”学生无拘无束地玩,自由自在地说,良好的氛围形成了。接着教师引导:“泡泡像什么?”学生浮想联翩:“像气球”、“像葡萄”、“像飞

船”……“要是你就是泡泡,可写些什么?”《泡泡飘游记》、《泡泡旅行记》、《顽皮的小泡泡》……每个学生笔下的“小泡泡”各具个性,都活动在各自的天地里。

2、激发创意表达的勇气

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能思想的芦苇。”孩子虽小,但随着自身的成长,他们对许多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作文条条框框的限制,将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不拘形式、不拘字数、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童情,反映童心,才显现智慧的闪光、创新的萌芽。”让我们为孩子们有创意的表达喝彩。久而久之,创新就能成为自觉行为,作文就成了学生纵横驰骋、放飞灵性的自由天地。

第四篇:低年级作文应回归儿童生活家园

二年级(五月份案例)

打开一些所谓的优秀作文选,浏览了其中的一些作文,心中不免有些郁闷:这些优秀作文,篇幅长,立意新,主题深,老气横秋,充盈着成人化的思想和文学性的构思。这是儿童习作吗?分明是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再翻翻我们的学生作文本,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缺少创意和个性,从中感受不到儿童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和活泼烂漫的天性。难道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郭沫若也讲过,习作就要“写尔所知”。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结构、语言水平,对小学生习作统得过死,提出过高、过难、过急的要求,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小学习作教学应该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关注儿童精神生活,让作文的过程成为真实的、快乐的、自由的生命之旅。

真实作文,开启心灵之窗,好文章有若干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有一句话说得好:“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然而,当前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

倡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就是言语的文本表现,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情,才能让儿童说真话,表真情,儿童感悟世界,总是与自己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和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让他们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说“诚实的自己的话”,用童心表述真实的生活,发表内心真实的感悟。

倡导从自己的生活写起。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教师要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写下来。并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积累写作素材,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提供写作基础。

第五篇:让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内容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数学学习就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

体验

“为了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为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为了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的学习不能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有效途径。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周围事物的具体形象中感知,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

1 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感悟数学。

抽象的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小学生尽管年纪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必须让学生从生活的具体事例、现象中认识数学知识,使学生感悟数学,如“用数学”这一课我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谁愿意做个自我介绍呀? 生1:我叫小丽,今年7岁,读一年级。

生2:我叫小明,今年7岁,读一(A)班,我家在绿茵华庭采风居第三层,E301号。 师:你真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他们都讲了

7、

1、5。 生2:我发现他们的回答中都有数。 生3:我发现我们说话时常常都有数。 师:很好!谁还想介绍一下我们班的情况呢? 生1:我们班有46个同学。 生2:我发现我们教室有4把风扇。 生3:教室有2块黑板,4扇窗。

师:通过刚才的介绍,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1:我发现我们班也有数。

生2:我发现我们身边很多事物也有数字。

2 师:对!数学就在我们周围,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数学”。

教师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生活知识。先让学生从自我介绍中发现,在我们日常谈话中常常离不开数。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就像学生2的回答:“我叫小明,今年7岁,读一(A)班,我家在绿茵华庭采风居E301号。”他想到了自己家的门牌号也和数学有关系。这个发现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这个学生思维很敏捷,而且平时也很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从而激励其他小朋友向他学习。学生一开始只是把这些数作为基数理解,表示几个物体,后来逐步拓宽到表示序数,如第几号、第几层、表示特定的号码等等。这些精彩的例子都来自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到的、用到的、想到的,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喜欢上数学。同时,在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增强数感。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做了较好的铺垫,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他们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想办法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成果,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一种满足,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3 如在讲授《比多少》的新课内容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感知多和少的概念。再设置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我们身边找一找有哪些数量可以用多或少来描述的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兴奋地开始寻找。

生1:我发现听课的老师比我班的同学少很多。 生2:我发现教室的日光灯比风扇多。 生3:我发现课桌比讲台多很多。

生4:老师,我知道我们班有28个男孩、26个女孩,所以男孩比女孩多。

师:这人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我刚才数出来的。

师:嗯,也是一个好方法,很能干。 „„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多少”。 比较多少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应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对比较多少的体验。这节课教师利用现场环境,从学生身边的事例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近的学习情境,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时觉得有东西讲,比较起多少来实实在在。接着引入新课,为新知做铺垫。既复习了旧知,又灵活运用了现实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具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我们教学能否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挖掘教材“生活资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

如,学习“分类”之前,先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生活中什么地方有分类这个数学问题,它们又是怎样分的。学生们调查后汇报:“超市中有分类,生活用品放一起,食品放一起,学习用品一起„„”“书店也有分类,工具书放一起,儿童书放一起„„”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这时请同学运用学到的分类方法,将自己的书包整理一下,看看怎样分类整理。学生马上将从生活中学到的分类方法运用到整理书包上,有的按学科内容不同分,有的按书本不同性质分,有的按书本大小不同分。总之,方法不一,但都能将自己的书包由原来的无序整理为有序。然后布置学生回家运用分类的方法帮妈妈整理房间,从而检查分类方法及生活能力的掌握情况。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分类的知识,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来认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回归“生活实践”, 让学生活学活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教学中,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去,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购物活动”这节课,我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运用“现场模拟、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认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上课前,我先把教室创设成一个小小商店的情景,在具备现实生活的情境后,我提出问题:“小朋友,今天我们的教室漂亮吗?像哪里?”生兴奋地说:“超市。”师:“下面,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小小商店进行购物活动,看看大家是否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购买商品,你们想去吗?” 让学生联想到去商场购物的情境,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求知欲旺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再以逛商场为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模拟购物的活动体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尝试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运用和发展数学,进一步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生活,运用于生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 6 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标,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与生活融于一体的境界。

参考文选:

1、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2、 陆书环 傅海伦著 《数学教学论》 2004科学出版社出版。

3、 《小学数学教师》

4、《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数学卷

2004海南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中学督导室工作计划下一篇:中外名人读书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