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2022-11-10

第一篇: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医务人员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珠海健华医院

“医务人员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更好的实施“医务人员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医疗志愿服务活动的层次,成立“医务人员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组成人员见附件。

二、院内动员发动

以医务人员志愿者培训暨动员大会的形式,向医院内部的医护人员进行志愿者培训,会上由院领导、党委进行号召动员;组织医院的上级主管单位、过去的病友、热心人士开会,宣传和介绍医院志愿者服务计划。同时,普及志愿医疗服务知识,宣传经验成果和感人事迹,引导人们尊重志愿者和志愿者的劳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经费投入保障

医院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研讨会议,要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对深入农村、住宅小区、街道进行志愿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助。

四、医务人员志愿者培训

“医务人员志愿服务”活动尚无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但院内医务人员发挥医疗专业优势,通过培训和实践,通过提升诊疗技术水平和志愿服务意识,积累活动经验,逐步成熟开展志愿医疗服务活动。医院组织医务人员志愿者进行常见病普查员培训。使志愿者加强常见病普查能力,为当地百姓普及常见病防治知识,方便群众就医就诊,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践行志愿者无偿服务的精神。

五、督导考核

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参加医院志愿医疗服务的志愿者进行考核,建立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星级认定制度,将医务人员参加志愿医疗服务的情况纳入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核、医师定期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发放、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 “志愿者医院服务”和“医务人员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对“志愿者医院服务”和“医务人员志愿服务”活动全局性的组织领导,提升医疗志愿服务活动的层次,拟成立“志愿者医院服务”和“医务人员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组长:刘本松

副组长:展西贤

工作组下设办公室,组成人员如下:

主任:朱斌

成员:首霞吕登师王龙海胡梅

领导小组首霞负责“志愿者医院服务”日常工作,领导小组胡梅负责,“医务人员志愿服务”日常工作。

医务科

2013年11月15日

第二篇: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

第三期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结业论文封面

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

所在学员班:3班

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名:张田青

暨南大学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

2012年

1

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

三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 3班 张田青

[摘要]志愿服务,作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行动过程,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社会性的特性,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关爱和帮助,还能够使志愿者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境界得到洗礼和升华;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充分动员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会,还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弥补政府能力与政府资源的不足。因此,在当代公共治理中,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中遇到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社会参与面不广,志愿服务对象及服务范围的限制,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志愿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强,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促进志愿服务特别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形成社会功能关键在于:做好宣传工作;规范队伍管理制度;丰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加强志愿服务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争取各方力量支持;努力拓展志愿服务的队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

[关键词]志愿服务;现状;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引言]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尚行动,是爱心、良知和奉献的一种展现。如今,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吸引凝聚和服务影响青年的重要手段和团的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在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弘扬人类真善美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发展困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需要。

2

1 志愿服务工作的核心及价值.......................................................................... 4

1.1志愿服务的起源...................................................................................... 4 1.2 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 5 1.3 志愿服务的特征: ................................................................................... 5

1.3.1 自愿性.......................................................................................... 5 1.3.2 无偿性.......................................................................................... 5 1.3.3 社会性.......................................................................................... 5

2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模式.............................................................................. 6

2.1 我国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 6 2.2 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之间的比较......................................................... 6 3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 7

3.1 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社会参与面不广......................... 8 3.2 志愿服务对象及服务范围的限制......................................................... 9 3.3 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 9 3.4 志愿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强..................................................................... 9 3.5 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 10 3.6 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 10 4 志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1 4.1 做好宣传工作。................................................................................... 11 4.2 规范队伍管理制度............................................................................... 12

4.2.1 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系统........................................ 12 4.2.2 完善激励机制............................................................................ 12 4.3 丰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13 4.4 加强志愿服务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争取各方力量支持................... 13 4.5 努力拓展志愿服务的队伍................................................................... 14 4.6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 14 5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5

3

1 志愿服务工作的核心及价值

1.1志愿服务的起源

志愿者(Volunteer)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

志愿者制度的确立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主义抬头,但志愿者本身的存在则自古以来已经存在,古时候的赠医施药可被视为志愿者的雏型。西方志愿者起源的重要概念建基于罗马时代的博爱精神和基督教的宗教责任及救赎观念,透过义务工作表现出人性的爱及弘扬宗教的善性。而近年志愿者制度的确立,是为了弥补政府对社会支援的不足,结合政府、商界及民间的力量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士服务。志愿者就是指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

志愿服务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志愿服务是公民个人基于道义、信念、良知、爱心和责任,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他人、社区和社会提供的一种公益性服务。在国际社会,志愿服务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最初起源于战争救护、重建家园、安置孤儿等与战争相关的人道主义的救助活动。在当今和平时代,志愿服务已经涵盖环境保护、扶弱助残、赈济贫困、救灾抢险、维护和平、社区建设和社会进步等诸多领域,成为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平台,成为公民重要的生活方式。

4

1.2 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

志愿服务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志愿服务可以激发人类最高贵的情操,即追求全人类的和平、自由、机会、安全和正义。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的本质与特征就在于它的志愿性、无偿性与公益性。志愿服务的功能与核心价值就在于:一是传递爱心;二是奉献社会;三是激发人性光辉。志愿服务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工具。作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行动过程,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关爱和帮助,还能够使志愿者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境界得到洗礼和升华;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充分动员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会,还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弥补政府能力与政府资源的不足。因此,在当代公共治理中,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3 志愿服务的特征: 1.3.1 自愿性

自愿性是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和首要原则。主要强调参加志愿服务的自觉性,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前提,只有自愿才能成为志愿只有自愿才能成为持久。

1.3.2 无偿性

无偿性是志愿服务的另一基本品质,强调服务的非盈利性和利他性。志愿者不计物质报酬,强调奉献精神,强调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力量。

1.3.3 社会性

志愿服务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5

志愿服务远远超越了道德限定的范畴,已延伸至了社会进步事业更多的空间角落。从性质上来看,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支持。所谓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行为。志愿服务在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人追求自身幸福与利他、社会团结、秩序、道德等方面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近年来的成功实践和有益探索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志愿服务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许多领域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2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模式

2.1 我国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及其发展。在我国很多社区,由于人口老龄化,社区居民在托老、带老人外出游玩、带老年人看病、老年人理发、设家庭病床、儿童入托、拆洗做卫生、提供换煤气罐等方面的需求较大,问题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率先作出了回应。积极分子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为民服务志愿者小组,无偿为孤寡老人、病残和特殊困难户提供服务。

第二种模式是“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青年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的发展。中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由共青团系统自上而下发起的,即使是早期深圳市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也是在团市委的发起与领导下推广的。从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团系统在发起和推广青年志愿者活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后,不仅民间有了志愿服务的意识和行动,而且一些政府或半官方的人士也开始认识到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并直接发起和推动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发展。

第三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一些草根组织如“北京市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2.2 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之间的比较

总的来说,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大致包括以上三种类型。第一种模式是

6

群众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回应社区弱势群体的需求。它与中国传统的邻里互助文化相适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此,在民政部门的推动下,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得以迅速推广。然而,从调查的情况看,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局限。虽然民政部门能够通过健全的组织网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建立社区志愿者协会,但是,它的弊病在于这些自上而下成立的协会往往缺乏相应的独立性。一些地方的协会甚至与街道办事处或民政部门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于不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志愿服务,因此群众并没有被真正动员起来,其结果是群众的自愿性不足、公众参与不够,一些地方的志愿组织与志愿服务甚至只是有名无实。第二种模式是在一些具有创新意识与远见的团干部的推动下发起的,并通过共青团的组织网络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从一开始,青年志愿者协会就是在共青团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甚至可以说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团委的一个特殊部门。然而,由于团干部本身素质较高,年轻、有创意和干劲,因此,各地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志愿服务有声有色。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模式的志愿服务缺乏与被服务的弱势群体有效结合的交点。第一种模式和第二种模式都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力量自上而下推广的,它与西方国家志愿者组织的建立和志愿服务的形式不同,具有较浓的中国特色。从现有的情况看,它的局限在于这种模式的志愿服务有时会偏离志愿服务的本意,成为具有一定非自愿性,甚至强制性的活动。因此,以上两种模式都遭到了一些不同意见者的批评。

第三种模式不仅是由群众自愿发起,而且是通过民间的力量扩展。这种模式与西方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最为接近。它的优势在于,所建立的这些志愿者组织具有较强的自治性,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公众的参与热情较高。然而,从调查的情况看,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扩展的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较为缓慢。这一方面与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前中国的文化、体制环境等因素有关。在没有政府推动的情况下,民间自发的模式很难在其他地区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3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

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如参与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面不广、人才流动过快、资金匮乏和不足、相关法律及伦理规范缺失、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等。

7

志愿服务,作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诞生的新兴事物,由于适应社会成员的需求而获得较快发展。然而,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以及人们观念意识差距的影响,在发展中也遇到种种困难、产生不少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社会参与面不广

随着多年来志愿理念的深入人心,志愿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多。截止目前,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的注册会员数已达612882人。但是由于志愿服务的岗位也在不断增多,志愿者仍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由于部分社会群体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偏差及对志愿者群体的误解,使得部分社会群体对志愿服务活动持有“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致使一些典型的、集中的服务活动,由于志愿者人力资源的缺乏还没有做到将服务网络延伸至所有社区,也使得志愿服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难以避免的问题。

志愿服务事业在我国刚刚起步,面临人才缺乏与人才流动过快的双重困境。首先,我国公益领域普遍存在薪酬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发展空间狭小、社会保险缺失等问题,严重限制了优秀人才的进入,也难以留住优秀人才继续服务,导致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依据2010《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88.5%的公益人员月薪酬集中在5000元以下,25.7%以上公益人才的工资在2000元左右,67%的志愿者反映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37.7%的人没有任何社会保险。其次,我国的志愿活动多以大型体育赛事和各种特定活动为多,如奥运会、亚运会、助残日、预防艾滋病日、学雷锋活动日、国际志愿者日等,这种短期化、运动化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使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延续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志愿服务人员的短视行为与心理。最后,在大多数志愿活动中,我们仍然发现,志愿者多数是由在校学生由共青团组织参加志愿活动,或退休人员居多,社会自主参与比例很小。专职志愿者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志愿人员职业精神的缺乏和专业能力的不足,从而影响志愿服务的效果和质量。人员流动过快,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较为匮乏,人才队伍缺乏相对的稳定性,是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管理及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持久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8

3.2 志愿服务对象及服务范围的限制

由于志愿服务观念上的差异,使得服务领域的开发受到阻碍。国外的志愿服务已经从神圣化向日常化转变。神圣化是指专门从事特殊的、有崇高意义的服务;日常化是针对社会成员任何合理的利益需求开展服务,服务内容十分广泛,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我国许多志愿者,仍然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志愿服务就是专门针对老人、残疾人的服务,或者特殊者的服务,而不能将服务视野扩大到社会成员的全面需求。这样,严重局限了志愿服务领域的开发,使得很多可以由志愿者完成的领域无人问津,加重了政府机构的负担。甚至出现了“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状况,降低了服务效率。

3.3 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

我国国家财政有大批资金用于志愿服务,目前,东莞市已经把志愿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是由于管理上的障碍,资金无法高效地用于很多小型、个人组织的志愿服务。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都是自发组织的,在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需资金也大都来自于民间募捐所得或是志愿者个人。而仅仅依靠者两方面的力量筹集资金十分困难,耗时耗力,是难以保证资金的有效及时提供的。所以,如何实现资金筹集的及时、充足、有效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4 志愿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强

许多志愿者组织是与共青团组织合成一体,团干部是志愿组织管理者,团员也是志愿者。这样的体制使志愿者的人数得以扩充,易于管理,也让团员团干得到很好地锻炼。但是,在某些实际的志愿工作中,服务活动难免流于形式,缺乏生命力。由社会人士独立组成的志愿团体,独自策划服务活动,逐渐成为社会的中间团体。然而,由于仍有传统计划经济及管理模式的影响,志愿服务也受到传统组织模式的制约,对“人治”的依赖程度较重。总而言之,我国目前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并积累了极为可贵的经验,但是,与社会成员的需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与外国青年志愿服务水平比较也有极大差距。

9

3.5 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

经过不断努力,我国的志愿服务立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我国出台的专门规范志愿服务的立法均限于地方层面,仍有约75%的地区处于志愿服务立法的空白地带,全国至今没有一部统一的志愿服务法。在现有的立法中,多以原则性的规定为主,可操作性不强,而全国性立法则是倡导性的,相关规定不具体。由于多方主体的法律关系、权利义务、责任承担等问题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制度,从而导致志愿服务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法律规范不完善,法规效力等级较低,有关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等是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立法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首先,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不完备,导致相关主体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界定不清晰,职责权限难以明确和落实,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志愿行动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其次,相关伦理规范与行为守则的缺失,容易导致志愿者行为的失控和伦理道德的失范,容易引发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容易导致相互间的不信任,从而影响志愿组织的公信力和志愿者的社会形象。因此,制定志愿服务法和志愿者伦理守则,约束和规范志愿者的行为,使志愿者在完善的法律保护和伦理规范下,充分发挥和实现志愿服务的功能与使命,是我国志愿服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3.6 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相对较晚,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在服务领域、人员招募、项目策划与推广、组织管理、组织发展等方面均存在着系统化、组织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持久化不足等缺陷与问题。如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不严格,导致临时性不在册的志愿者人数往往超过登记注册志愿者人数,造成情况的不掌握和资源的闲置或流失;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计划性和规范性;长期服务项目少,没有专业化的项目策划、运营与推广,导致服务项目缺乏恒久性和可持续性。我国志愿组织本身制度建设上的缺陷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使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制度上的保证,使志愿服务活动容易陷入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的境地,影响和制约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0

4 志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从调查中发现,现在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理念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倾向,在社会转型期,志愿服务本身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针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就今后一段时期如何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4.1 做好宣传工作。

诚然,青年志愿服务的目的不在于宣传,重要的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弘扬一种精神。但是,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其间的一些宣传工作又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进行适当的宣传并保证力度到位,才能更好的将志愿服务活动为更多得社会群体知晓,并籍此呼吁更多的人积极主动投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之中。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来进行青年志愿者的招募、登记、宣传、投诉、咨询、表彰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优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并以此壮大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力量,弥补志愿者资源不足的状况。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社会认知度、公众参与度相对来说都比较低。据全国政协调查,目前我国各类志愿者人数仅占总人口的5%,这与发达国家的40—60%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据黑龙江省的一项调查,63%的人不太了解志愿服务,68%的人不知道如何参加志愿服务,甚至一些人对志愿服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或偏见。如有的人认为志愿者是“廉价劳动力”甚至“免费劳动力”;有的人认为志愿服务是“青年人的事情”;有的人认为志愿服务太“崇高”、太“神圣”,不是普通人的行为。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与持久发展。因此,从公民教育和舆论导向入手,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参与志愿服务的风尚和文化,引导和培养公民志愿服的热情和意识,培育公民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和社会基础,是促进我国志愿服务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11

4.2 规范队伍管理制度

要保证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持续深入健康发展,首先应建立健全符合实际并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通过修订相关章程,明确青年志愿者的定义、基本条件、权利、义务、注册程序、管理和培训、激励表彰等制度,实现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工作,使青年志愿服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可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根据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和评优,激励志愿服务行为并保障志愿者权利,更好地发挥注册认证制度的积极作用。

4.2.1 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系统

中国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应该从初创期的混合一体、层次不明、职责不清向系统分工、层次分明、职责清晰转变,要建立完善的、合理的志愿服务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转型的关键是从单层结构向三层结构转变,即:第一,策划咨询层由高素质的志愿服务专家和资深的志愿服务骨干组成。主要研究志愿服务发展趋势,提出志愿服务工作创新思路,策划重大志愿服务项目,评估志愿者服务效果。第二,管理协调层由志愿服务专业人员和骨干人员组成,主要安排服务项目,拓展服务领域,整合服务资源,处理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矛盾。第三,实施操作层由广大热心的志愿人员组成,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活动。当然,三个层次的人员可以互相流动。同时,志愿服务还要形成自上而下形成网络。

4.2.2 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确保志愿服务具有活力的重要措施。要建立以社会激励为基础,并与组织激励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志愿者激励机制。可以探索运行普遍奖励与重点表彰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化表彰奖励机制。要对成绩突出者发给勋章以资纪念与鼓励,也为他们在晋级、晋职、晋薪等切实利益方面的落实疏通渠道,提供优惠。通过舆论媒介大力表彰他们的事和业绩。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些成功的激励机制,如青年者志愿者协会进行的杰出青年志愿者评选活动;上海社区志愿组织实施的时间储蓄制度等都值得推广。

12

4.3 丰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目前,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普遍呈现单一化的特征。随着当代青年人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更喜欢独立地观察社会、透视人生,形式单

一、形式主义的活动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他们的要求。志愿服务从招募之时就应该贯彻着一种自主、自愿的思想,根据实际,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形式,使之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作为青年人,也有义务将自身的奉献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把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拓宽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将视野扩展到社会成员的全面需求。只有这样,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充分的发挥,同时才能使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在大力拓展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及服务领域的同时还要注意品牌活动的打造。活动的形式既要结合时代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来组织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脚踏实地地把活动做好做精。

4.4 加强志愿服务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争取各方力量支持

志愿服务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充足的资金是保证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根据国外开展志愿服务的经验,资金主要来自这样几个方面:政府拨款、企事业单位赞助、海内外企业和个人捐赠、志愿者捐款、通过创办实业等方式自筹。我国志愿服务经费应该由国家从财政预算中拨出。同时,志愿服务要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给予赞助,鼓励企业支持志愿服务。除利用国内资源外,还要着眼于海外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和个人。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筹集资金后,建立自愿服务专项基金,在得到有效监督和风险保障的前提下,通过经营投资渠道,推动基金增长。在资金的管理上,要着重建立资金监督机制,把好资金的进出关,同时增加透明度。

志愿服务活动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只有得到更广泛的社会支持,活动才能更好地展开。目前,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应该从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上争取社会认可,吸收社会上更多的人对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予以重视,共同来关注和关心青年志愿群体。从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力量,为个社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保障,以保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也应该主动承担部分责任。政府在关于政策、法规、资金等方面都应该大力支持,帮助解决志愿者行动长期发展的瓶颈制约。这对于建立良好的社会风

13

气,形成较高的社会影响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当代中国,由于各种客观现实性原因,中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依然存在种种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各项体制的愈加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志愿服务工作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4.5 努力拓展志愿服务的队伍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非正式支持,是一种基于初级群体和个人的资源,要面向社会,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推动。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还不够多,组织发展还不够。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的踊跃支持。要创造志愿服务事业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添加剂,它既从内部督促志愿者组织扩大自己的队伍,壮大实力,又从外部扩大支援者形象,加强志愿服务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社会媒体要加大对志愿服务的报道,让社会了解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利用各种有利时机,以各种方式广为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志愿者工作和典型事迹,弘扬倡导志愿精神。具体途径可以是:创办志愿服务杂志,或在各类报纸上开设志愿服务专栏,还可以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广场等等。

4.6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

众所周知,互联网在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讯网络不发达,信息化程度较低,难以实现志愿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建立发达、方便、快捷、灵活、程序简洁的志愿服务信息库和信息管理平台是我国志愿服务走向网络化、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互联网,建立全国志愿者数据库,通过建立志愿者电子信息档案,详细收录每一位志愿者的性别、年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及所在单位等情况。志愿资源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志愿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志愿资源的科学调配,有利于避免志愿资源的重复利用或闲置,有利于志愿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同时可以实现志愿资源的网络化管理。通过专业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使人们能够便捷灵活地登陆和了解有关志愿组织及其相应服务的基本信息,及时获取有关志愿服务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志愿服务及其志愿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有助于志愿组织、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互动,有助于科学

14

配置志愿资源,有助于保障和提升志愿服务的品质和效率。因此,建立志愿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实现志愿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将使我国志愿服务的管理得到长效可持续发展。

5 结论

经查阅多方有关志愿服务研究的文献、收集各地志愿服务进展的报道以及亲身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志愿服务正在大力开展,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就,但是,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较为突出。促进志愿服务特别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形成社会功能还需社会各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祝小迁,窦贤琨,2011

2、关于建立长效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几点建议,胡娜,2011

3、关于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的几点思考,朱恒顺

4、志愿服务的内涵、功能及模式简评,王士恒,2011

5、志愿服务的模式与思考,舟渡,周慧敏,2009 6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对策研究,何艳,2011

7、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探析,王辉,2011

8、论志愿服务发展——基于和谐社会视阈,曾武成,2009

9、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及其形成,廖恳

10、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党秀云,2011

11、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李维意,郭广伟,2011

12、建设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小勇,范璐,谷晓红,吴思渊,屈欢欢,2011

13、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邓国胜,2009

15

第三篇: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

大田县 陈超江

如何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立什么样的长效机制?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前青年工作最值得关注的话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志愿服务的重要领域。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社区志愿服务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志愿服务短期化现象普遍,有的志愿服务活动更流于形式。志愿服务长期、高质量开展的前提包括组愿服务组织机构运转正常、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相对固定、志愿服务内容具有长期性等等。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条件并不都能同时得到满足。例如,由于工作需要而调整社区领导班子后,就会出现由于工作思路、重点转变而导致以前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难以为继。再如,对于家政服务以及帮教志愿工作是不是就是简单地搞一些缝缝补补、修修打打?这些志愿服务项目以及服务内容虽然重要,社区居民也很需要。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志愿服务内容仍然是浅层次,有的甚至流于形式。

第二,志愿者队伍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扩张出现阻滞和结构不合理。尽管有的街道志愿者队伍有一定的规模,而且志愿者队伍人数相对稳定。但是,却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志愿者人数难以扩张,无法动员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当中来;二是志愿者队伍结构不太合理,除了屈指可数的年轻青年志愿者以外,其它志愿者大多数都是离退休老人,有的身体还不太好,而且学历普遍不高;三是没有扩大志愿者阶层结构,没有充分挖掘外来人口志愿者,使得志愿精神无法在这些群体身上得到体现

第三,志愿服务的层次提炼不够,特色不够鲜明。社区是由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习俗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群体组成,这种社区人口以及由社区人口所形成的文化差异性使得社区志愿服务也要能够满足

1 于差异性的组织、群体或居民的实际需要。但目前社区的志愿服务注重服务项目的开展、注重志愿服务内容的形成,但是缺乏志愿服务内涵的提升,缺乏志愿服务内容的深化,更多的时候只注重有没有搞志愿服务活动,而没有去思考社会转型时期特定地区志愿服务的内在需求而不仅仅只是表象需求、志愿服务的深厚层次而不仅仅只是服务形式与服务项目。这样就使得各个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着同质化、形式化,往往都走外延式志愿服务之路,而缺乏挖掘社区志愿服务的差异性、特殊性以及个性,不注重挖掘社区志愿服务的内涵深化。

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区志愿服务供需渠道不够畅通。调查表明,一般社会公众中81%的人知道志愿服务,其中80%的人有成为志愿者的愿望,但注册志愿者总人数却屈指可数。在社区,90%的孤老残弱等社会弱势群体和社区工作者希望得到志愿服务,而他们中近一半的人却不知道通过何种方式找到志愿者,与此相应,志愿者中72.26%的人每年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仅仅为2次及以下,造成这一对比鲜明的数据的原因,67.15%的受访者认为是缺乏有效组织(或缺乏组织者),24.09%的人认为缺乏可参与的项目(在对志愿者组织的调查中,这个数据为55.55%)。这表明,志愿服务参与渠道的不畅通是影响人们参与热情的主要因素,专门机构和组织的缺乏造成了志愿服务供需双方的巨大矛盾。

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条件受到限制。在对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调查中,51.90%的人认为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其中31.65%的人认为是服务对象如社区居委会、敬老院、福利院等的负责人怕添麻烦,40.51%的人认为是本单位(学校)领导不重视。47.47%的人认为目前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资金不足,志愿者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仅要为社区提供优质的免费服务,就连联络费等也要自己掏腰包,由于没有稳定的资金保障,许多社区志愿服务呈现出活动式、短暂性的特点,而社区志愿服务需求本身是经常化、长期性的。因此,有84.18%的参与者认为有必要设立志愿服务专项资金,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者提供经费保障。

2 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政策尚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性政策导向是制约在职人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原因。同时,调查也表明, 63.48%的人认为要对公民(特别是公务员、党团员、学生等)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作出规定。55.29%的人认为应该建立社区志愿服务荣誉激励机制,对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者组织以及在支持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的企事业单位予以表彰奖励等,32.42%的人认为应该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达到一定时数的志愿者提供招考、招聘、招生时的政策支持。

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议:

第一,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发挥平台作用。按照有专、兼职志愿服务管理工作者,有适于开展工作的场所并配备办公设备,有投入经费和运行经费,有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有经常性的志愿服务项目,有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的“六有”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着力打造志愿服务与需求的对接平台。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实现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工作经费专项化和办公场所专门化。

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的作用:一是继续健全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探索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最便捷、最快速、最有效、最实在的服务活动。二是充分发挥党团员、公务员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动员他们踊跃注册,成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骨干力量。三是制定好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规划推动志愿者服务工作在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把志愿者服务事业做实做强。四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推行志愿者与困难群众中需要帮助的人开展“手拉手”活动,使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尽可能的得到帮助。

第二,开发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充实服务内容。一是突出服务重点设立项目,以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发、拓展、培育符合社区居住人群特点的特色服务项目,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二是创新项目运行方式,大胆探索政府采购、菜单服务等社区志愿服务新方式,借鉴香港、杭州、佛山等地经验,将社区养老、助

3 残、助弱等工作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委托给志愿服务机构,由政府财政予以保障,立法加以保护。

志愿服务是公共服务的有生力量,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是社会应急机制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持。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期间,10万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和百万名社会志愿者将奥运志愿服务领域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了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率和参与度,使志愿服务日益转化为每个人的日常习惯、自觉行为。奥运志愿服务“6+1”的工作格局为志愿服务的长期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建议结合北京当前工作实际,围绕环境保护、健康卫生、文化教育、大型赛会、交通治安、扶贫助困、应急服务等领域开发公益实践项目,加大志愿服务公益实践项目的开发、管理和服务力度,将50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建设成为展现北京文明的窗口,将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建设成为汇聚广大志愿者力量、服务首都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

第三,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壮大服务力量。探索在已经实施的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志愿者项目计划中,选拔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志愿者,专职负责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面向社会招募、培养一批有时间、有精力并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服务社会工作者,充当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骨干;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不断扩大公务员、教师、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比例。大力发展各类社区志愿者团队,支持类似于京西义工联等志愿者组织以及其它公益机构开展工作。组织经常性、专业化的志愿者培训活动,提高志愿者素质,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队伍登记注册制度,为壮大志愿者队伍提供合法性身份认同。加强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完善志愿者招募制度,规范人员登记办法。要教育志愿者诚信为他人服务,并接受服务对象和社会的监督,不断提高自身的自律力。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根据群众需求,不断调整服务项目和方法,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4 健全培训制度,要进行服务态度、权利义务、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坚持培训的经常化,把新社区志愿者培训、阶段性全员培训和临时性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不断改进服务态度,增强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设立灵活多样的表彰奖项,有效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评比,使志愿者的服务行为及时得到社会的肯定。积极推广“志愿服务银行”、“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有效形式,使志愿者在自身需要帮助时能够得到社会的回报。积极创造条件,为社区志愿者就业、兼职、才智体现提供广阔的空间;要加快社区志愿服务的法制建设,切实维护社区志愿者自身合法利益。

第四,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提供领导机制保障,加强市区两级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建设,并充分发挥其指导、协调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作用。二是提供激励机制保障,如制定公务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有关规定,建立社区志愿者星级评定和优秀志愿者表彰制度,将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等。三是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建议将政府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资金投入和经费支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或成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现在西部志愿者服务期满了都有奖,一年获铜奖,两年获银奖,两年做得最好的获金奖,服务满200小时获服务奖。但这还都是精神奖励。有的大学采取的措施比较有效,如复旦大学的政策就是,如果你得了金奖,直接保送读博士;获银奖可得到5000~10000元的奖励。

更为关键的是,志愿者服务期满后的就业问题,成为我们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虽然我们没有承诺要解决志愿者的就业,但是我们不能不管。尤其是如果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那将形不成良性循环,对下一轮的招募包括社会对这个项目的评价等,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已经争取到了一些优惠政策。比如,服务期满后,志愿者如果在西部地区考公务员将加分,考研究生也加分等。目前的情况是,政策虽然有,但有些地方兑现得比较少。所以我

5 们必须把已经争取到的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还需要争取更多的能够激励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新政策。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由国家拨款,其他很多志愿服务没有拨款。如何提供更全面的志愿服务,政府要有总的考虑,或通过设立新的义工、慈善法来保护志愿行为,或通过税收的方式让其他机构来捐赠,以及建立相应的基金会等。

在美国、韩国的大学里有一门课程,叫服务学习。我们的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周一到周五上学,周

六、周日要上各类辅导班,没有接触社会的更多机会。而国外的服务学习这门课,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你要到一个企业或社区去服务,达到一定的时间才给你学分,没这个学分不能毕业。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建立这样的机制非常迫切。

第五,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理念传播,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和社区信息栏、宣传栏、电梯间、公交车车身(车内)、道路广告位等设施和载体,制作、发布社区志愿服务公益广告,广泛宣传社区志愿服务的理念、知识、活动,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营造社区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不断扩大社区志愿服务影响力,吸引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丁红莲、王志凝、刘志慧:《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年Z2期 [2]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分析》,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04期

[3]何珍文、王群,《试论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期03期 [4]桑运川:《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实践与思考》,党政干部论坛 2006年03期

[5]陈科:《志愿服务能否言利》, 四川日报,2006年

[6]汪智汉:《中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功能与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2005年

6 [7]时小燕:《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海河大学,2007年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1年03期 [8]余冰:《经济发达地区青年志愿者行动探索》

备注: 作者:陈超江 单位:大田县团县委 联系方式:0598-7222227

第四篇: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工作方案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为目的,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公益性活动。在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对于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志愿服务的理念和做法引入全民健身的实践,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对于提高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推动群众体育跨越式发展,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具有深远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体育健身需求,服务体育发展大局,着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提高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能力;着力推进全民健身社会化进程,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着力提升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规模和水平,切实维护公民体育健身权益。通过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为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建设体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面向全民。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

1 全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全体公民为服务对象,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体现全民健身全覆盖、广受益的特点。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把政府力量与社会多方资源作为工作依托,坚持以政府主导、各方协同为主要方式,发挥政府、社会、市场多方优势,充分调动协会社团和其它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探索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模式。

——立足基层,确保基本。把立足基层开展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坚持以提供体育健身指导服务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现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组织网络、队伍体系和活动开展等基础条件,逐步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统筹,把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作为工作方法,坚持因地、因人、因时、因需制宜,突出农村、社区、地域、人群和民族特色,形成重要时间节点的示范推广活动与日常身边活动的有效结合。

——强化激励,健全保障。把荣誉引导和畅通运转作为工作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激发志愿服务者的荣誉感,完善基础保障措施,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稳定支撑。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在充分发掘现有全民健身资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实施重点和发展方向,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对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实施步骤和工作阶段进行全面设计、周密布局、务实推进、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

政府搭台,广泛动员,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引导社会投入,发挥社会功能,树立社会形象,展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鲜明的体育特色;落实人员,优化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保障健身权益,提高身体素质,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崇尚互助、强健体魄的良好社会风尚,服从建设体育强国大局,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四、工作机制

(一)组织协调机制

1.国家体育总局加入由中央文明办牵头的全国志愿服务活动协调组织,地方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加入本级志愿服务活动协调组织。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纳入全国和本地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进行统一协调,统筹各方志愿服务资源,获取相应的政策和工作指导,加强体育部门与其他成员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创造各方共同参与、支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的局面,推动形成共同助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2.国家体育总局成立全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领导小组。由总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群体、竞体的总局领导担任副组长,总局办公厅、政法司、群体司、竞体司、青少司、人事司、科教司、宣传司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研究审定志愿服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政策制度等重

3 大事项,并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会议,统筹整合体育系统内部及各方资源,协调落实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经费、宣传、科研、资金募集与管理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群体司,负责协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的各项事务,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全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地方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参照成立本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承担相应职责。

3.国家体育总局将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作为全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的办事机构,地方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设立本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办事机构,负责具体落实本级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研究制定的相关法规、规划、计划,组织开展志愿者注册、培训、服务等日常工作,推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

4. 建立全国范围内层级化的组织网络体系。以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为全国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逐级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并将志愿服务组织延伸扩展到乡镇、街道,形成国家、省、地市、区县和乡镇、街道的层级组织网络,为普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社会动员机制

紧扣全民健身需求和体育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参与,联合相关部门和组织共同推进。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

4 体育科技工作者和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组成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者队伍;充分利用各级体育总会、单项运动协会等体育组织和社团的影响力,扩大体育系统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范围。搭建广阔的社会参与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吸纳有体育专长和志愿服务意愿的海内外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组织倡导与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

(三)培训管理机制

建立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和全民健身志愿者培训体系,普及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高效顺畅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志愿服务工作流程,形成运行通畅的志愿者招募、培训、注册、工作服务、激励表彰工作模式。

(四)项目推动机制

培育建立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下基层、进校园服务、体质测试服务、健身指导服务、科普讲座服务等一批体现全民参与、突出健身特色、满足社会需求、适合长期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开展具有地区、民族、人群特色的专项志愿服务项目;围绕重大事件和时间节点以及大型体育赛会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策划和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面向农村和社区开展贴近百姓、实用性强的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针对青少年儿童、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扶助性志愿

5 服务项目,带动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项目蓬勃发展。

(五)表彰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比表彰制度,鼓励各方力量全面、持续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建立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指标的星级认定制度,作为对志愿者服务进行认可的标准,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给予荣誉激励。评选表彰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项目。通过对志愿者、参与单位和组织的激励,提高其社会认知度,激发大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发展壮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六)评估检查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绩效评估制度,对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个人和组织进行有效的时间统计和质量评估,以保证星级评定和先进表彰工作的公平公正。建立工作检查监督制度,对各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管理部门进行定期工作检查和监督,对管理工作滞后、志愿服务进展缓慢的单位和地区通报批评,督促整改,确保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和执行。

五、保障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法规规划。在深入调研和借鉴其它行业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制定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法规制度。制定《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发展规划》,明确志愿服务工作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按制定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计划,

6 将志愿服务内容纳入各级体育部门工作要点。

(二)完善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在体彩公益金中明确专项科目用于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等基础性工作和大型示范性活动的开展;利用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的全民健身基金,根据专项活动的开展情况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申请国际组织项目经费和中国志愿者基金会经费用于开展专项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募集资金用于开展专项活动。

(三)维护志愿者队伍权益。通过购买人身保险、提供工作补贴等方式,为志愿者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创造必要的条件。遵守志愿服务的相关法规规定,深化对志愿者性质和自愿精神的理解、认识,维护志愿者的各项权益,形成尊重志愿者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普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知识,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经验和志愿者事迹,引导人们尊重志愿者和志愿者的劳动,营造积极、健康、高尚的舆论氛围。通过各种形象推广活动,传播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理念,形成广泛关注全民健身、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社会风尚。

(五)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重点在基层,涉及全国不同层次的工作,在确立国家级工作架构的基础上,对不同层级地方体育部门明确、具体、量化的工作指导,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考核内容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

7 的科目,同时纳入群众体育发展评价体系,作为衡量体育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保证各级体育部门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期开展。

第五篇:党员学习培训工作机制

党员教育是我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学习培训中,我村紧紧围绕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员工作能力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具体目的,坚持把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作为党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狠抓学习教育

在学习内容上,突出重点。以《党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为基本教材。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点,组织党员系统地学习研读,力求学懂、学深、学透。在学习过程中,侧重学用结合,重在实效。由村党支部成员率先学习,然后召开党员大会,共同学习,并以座谈会,心得交流等形式来深化学习效果。

二、抓组织领导

成立学习培训领导小组。由支部书记任组长,亲自一手抓。确立各自岗位职责,确保学习培训活动扎

实有序的进行,不流于形式,不空谈于理论。

三、加强各级制度建设

完善党员学习教育制度、学课制度、建立“三会一课”机制,引导党员修身固本,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组织学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党员汇报个人思想和工作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每月上一次党课,学习党史知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点思想等,不断提高党员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引导党员把解决存在问题,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同设岗守责活动结合起来。使其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上一篇:党支部工作特色及亮点下一篇:大一新生军训开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