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工作机制建立探析

2023-01-09

第一篇:快乐工作机制建立探析

建立高校舆情汇集机制探析

周礼春

摘要:建立高校舆情汇集机制是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要充分利用教 代会、校内信访、党政群团组织、校园媒体和舆情调查等途径和渠道做好舆情汇集工作。建立高校舆情汇集机制,需要高校加 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协同合作,构建工作网络;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时效。 关键词:舆情; 高校; 和谐社会; 汇集机制

一、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舆情汇集的主要途径和渠道

(一)坚持民主管理基本制度,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舆情反馈职能

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党委领导下,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实行民主管 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和形式。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 也赋予了它反映舆情的重要职能。教代会提案工作是教职 工通过教代会行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学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渠道,是学校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广泛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激 发教职工主人翁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提案是高校教代会代 表在广泛征集教职工意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学校的改 革发展和教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按照规定程序,提请教代 会讨论或提请学校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和解决的意见和建议。 教职工代表在深入师生广泛调查研究、了解师生意愿和呼声的基础上撰写提出提案,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收集舆情、反映民意的过程。而且教代会的提案大都是代表经过广泛调研、 深思熟虑,综合各种相关因素之后提出来的,他们反映的问 题不仅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前瞻性,同时,他们提出的意见 建议也较具理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所以,从舆情汇集的角 度看,高校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坚持定期换届 和及时召开年会;改革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和名额分配办法,确保代表的素质及参政议政能力和教学科研一线的代表比例;保障教职工代表正确行使职权,完

善提案的征集 和处理制度,让教职工代表不仅能认真听取和正确反映群众 的意见和要求,而且敢于和善于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二) 畅通高校信访渠道,强化基层舆情汇集

高校信访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高校党政领导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桥梁,也是广大教职员工和学 生、社会各界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向校方沟通信息、反映心声 的重要渠道,同时,它对妥善化解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维 护 高 校 稳 定,创建和谐校园具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1]。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各项改革的 不断深入,高校也形成了许多信访热点。高校具有职工与学 生人数多、知识层次高、思想活跃的特点,反映的问题有涉及 面广、现实性强、矛盾易激化特点.为此,高校一是要高度重 视信访工作,不能把它看做一种边缘化的服务存在,要提高 稳定和超前意识,将妥善处理信访事项作为学校舆情工作的 基础,纳入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从组织上、制度上和条件上 给予支持和保障; 二是要畅通信访渠道,建立健全校领导接 待日、校领导电子信箱、设立意见箱信访电话等多层次全方 位的信访网络,让广大师生有利益诉求之处、有意见建议表 达之地,从而使学校及时掌握深层次、动态性、预警性舆情, 及时将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初期;三是重视信访处理信息反馈 渠道的建设,要严格按照已颁布的《信访条例》中关于受理处 理信访时限的规定,及时把信访事项处理结果反馈给师生。 同时也要抓住信访工作这个把手,定期对师生的思想动态进 行分析,根据知识分子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思想 政治工作,使信访工作成为宣传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凝聚

人心的重要渠道。

(三)注重对校园重点机构和关键环节的舆情收集,实现舆情汇集多途径

除党委宣传部作为高校舆情工作的责任单位外,高校舆情获取的重点机构一般有教务、人事、财务、资产、后勤、学生 管理、招生就业等相关职能部门。由于学校一系列政策和规 定的制定、发布和执行,往往是广大师生民意集聚的焦点,而 这些部门的相关

政策、规定及做法又常常涉及师生员工的切 身利益,极易引起师生员工的思想波动和不满情绪,稍有不 慎,很容易诱发学校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这些相关职能部门应当作为高校舆情汇集的重点机构。除此之外,舆 情作为社情民意的载体,群团组织是高校群众性组织,它是 党委和行政联系师生员工的纽带和桥梁。这一特定的身份 性质,使得高校工会、妇委会、团委、学生会及其他师生社团 等群团组织最容易接近师生员工,最能了解师生员工的真实 态度、意见、情绪和行为动态,因此,高校群团组织中的舆情 也就成了师生民意信息来源的最直接、最真实和最可靠的渠 道之一。高校党委和行政要支持这些群团组织的工作,要经 常深入校园的各个阶层,同广大师生员工保持经常性和广泛 性的联系,善于从他们街头巷尾的议 论、“小 道 消 息”、“传 言”中捕捉舆情信息,并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 舆情焦点。

(四)发挥高校传媒尤其是新兴传媒的舆情管理功能, 开辟舆情汇集新渠道

媒体具有汇集舆情、反映舆情和引导舆情的功能。无论 作为表达意见的渠道,还是作为舆论的代表者或是认识方法 的提供者,传媒对舆论形成和引导的每个阶段的影响无时不 在、无所不在[2]。当前,高校校园新兴媒体的崛起拓宽了信 息传播渠道,丰富了信息传播形态,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 师生的信息获取和利用理念,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愿意 通过新兴媒体表达自己的声音、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维护 自己的切身利益。因此,高校除了关注从传统媒体中汇集舆 情,也要高度重视校园新兴媒体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作用, 关注校园 BBS论坛、百度贴吧、新闻跟帖、师生个人网页或博 客等网络舆论地带和手机短信中涉及的有关重要、敏感和热 点信息,将其进行汇集整理,从而及时、完整、准确地了解舆 情,把握民意。

(五) 开展舆情调查,提高舆情汇集的质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加强高校舆情调 研工作,是舆情汇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提高舆情 信息质量、全面准确把握舆情的关键所在。为此,首先,高校 要充分认识舆情调查在学校决策和贯彻落实中的重要作用, 把舆情调查纳入整个决

策和工作部署程序中,并进行必要的 制度规范;其次,要加强舆情调查的选题策划,要围绕学校中 心工作和阶段重点工作选题,要围绕师生普遍关心的热点、 焦点和敏感问题选题,要围绕前瞻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选 题,切实提高舆情调查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最 后,要重视舆情调查方法的现代化技术建设,注意传统调查 方法和现代化调查手段的结合,据实际需要,可组织常规调 研、专题调研、民意调查、委托调研等形式多样的舆情调查。

二、建立高校舆情汇集机制的基本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 高校要成立专门的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做好这项工作的职能部门,配备专业的舆情工作人员。只有建立专门的工作 机构,舆情的汇集、分析及引导才能顺利开展。同时,舆情工 作是一项政治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专业的舆情工作 者是舆情工作的主体,这支队伍力量的强弱、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舆情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成效。建设一支数量 充足、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政治强、业务精、作风 正、反应快的舆情工作队伍,是新形势下高校做好舆情工作 的重要条件。此外,高校还需要建立完善舆情汇集及分析制 度、重大舆情报告制度、舆情目标管理制度、舆情工作考核奖 励制度、舆情工作者培训激励制度及舆情联席会议制度等一 系列制度规范,确保舆情汇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强化协同合作,构建工作网络

舆情工作是一项带有全局性、长效性的工作,工作内容 涉及高校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舆情汇集机制的正 常运转,离不开舆情汇集、分析、报送、反馈、保障和激励等多 个环节,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多方配合、集思广益、齐抓共管 和协同作战。这种协作既包括纵向协作,即舆情工作体系内 部诸层级之间在汇集领域的协作,也包括横向协作,即舆情 工作部门与各相关部门的协作。加强高校舆情汇集机制各 个方面的协作,需要确立强有力的调度指挥中枢,高校应赋 予舆情工作部门相应的工作职权,使其切实担负起组织、指 导、协调舆情工作的责任,在舆情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主体和 主导作用。

此外,高校建立舆情工作部门内部合作网络及舆 情工作部门与外部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网络,形成主要领导亲 自抓、主管领导重点抓、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一个灵敏高效、 团结协作的工作网络,齐心协力做好舆情汇集工作,确保舆 情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 三) 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时效 坚持点面结合、喜忧结合和质量结合是舆情汇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高校在汇集舆情时,要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 性,避免误导决策,使舆情信息具有全局性、真实性 和 实 用 性。既要收集个别师生、个别院系、个别事件的舆情信息,又 要充分了解大多数师生、多数单位和部门的意见,做好分析 提炼和概括,找出点与面的关联性、规律性; 既要收集师生的 正确的思想、主流意识和合理的意见建议,又不掩盖问题,不 回避矛盾,高度关注师生的一些错误言论、非理性情绪和可 能危害高校和社会安全稳定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注重时效 是做好舆情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高校要把握当代信息传 播和当前师生思想活动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把传统手段与现 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以灵敏的嗅觉快速捕捉校园内的新情 况、新变化、新动向等最新出现的、反映潮流的、代表方向的 舆情信息,并迅速作出分析研判和信息报送,在第一时间为 学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可靠参考。

参考文献:

[1]廖明. 对高校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J]. 企业家天 地,2008,( 5) : 203.[2]陈力丹. 试论大众传媒与舆论的互动[J]. 北京理工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 4) : 3.

[3]姜瑞荣. 反映社会舆 情 做 好 信 息 工 作[J]. 江 苏 政 协,2006,( 1) : 39.

第二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大全)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助推综合执法上档升级 合川区农业委员会

近年来,我委在中共合川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农委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依法行政这条主线,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导向,以严格规范文明执法为目标,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引智聚力为目标,构建内外协作机制

一是构建农委内部协作机制。在"检打联动"工作中,我委以法制工作机构为桥梁,要求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结果,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报送法制工作机构备案。法制工作机构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当事人,及时提出查处建议,要求执法机构迅速调查处理,避免例行检测与执法抽检"两张皮"。

二是构建农委外部协调机制。我区地处重庆西北部,毗邻四川省武胜县,极易形成监管盲角。为构建疏而不漏的执法网络,在合川辖区内,我委与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协作,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对跨区域案件,我委扩大片区协查适用区域,案情上报、案情通报不局限于片区协查联席单位,进一步延伸至四川省武胜县、岳池县等周边省市农业部门。

三是构建辖区镇街协管机制。我委对涉及种子、农药、肥料、渔业船舶安全、农机安全监理等管理事项,与全区30个镇街签订了协管协议,择优选用协管人员140人,协助开展执法监管工作。在涉农纠纷调处上,充分发挥当地镇街协管人员的作用。通过监管领域的合理分流及监管力量的适度引入,委农业执法机构把有限精力投入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管。

二、以普法宣教为抓手,构建能力建设机制

一是注重提高管理对象法制意识。我委通过举办培训班、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对全区农资生产经营者1650人、农产品经营企业300多家、渔船船员700多人进行农业法制培训。

二是注重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养。每年举办法律学习培训班,邀请法律实务专家讲解实务技能,对执法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组织执法人员参加网上法律知识竞赛,建立每月逢"十"集中学习日制度,着力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

三、以监督考核为手段,构建内控外督机制

一是强化内部监控。针对执法逐个环节,分别制定《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农业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等监督制度24项。农委法制工作机构不定期对执法机构及执法人员监督抽查,进行半年和年终评比考核,检查结果与评先创先、职务晋升等衔接挂钩。

二是强化外部督察。建立《农业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对象和镇街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作为评委,对农业执法机构的法制宣传信息报送、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行政执法创新等方面逐项打分。对执法机构评分达95分,排位前三名者,评为先进执法单位;低于85分者,在全委公开通报批评,其单位主要负责人向我委作书面说明,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并承担因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对执法人员评分达95分以上且排位前六名者,评为优秀执法人员;低于85分者,将取消其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并取消年终奖。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要的是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范,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特别重要的是要完善参与型及自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社会管理创新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要促进社会活力而不是要限制社会活力,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强调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倡导不同的行为模式,倾听不同的利益诉求,重视沟通与协调。社会管理创新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同时要尽可能地兼顾各方各类利益。但是,强调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绝不是不能损害任何利益,绝不意味着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性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要着眼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要引入行政过程论,对各方各类利益进行综合的全面衡量,依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裁量判断。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报讯(特约记者 陈旭 王志高)3月2日,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听取9个领导小组工作情况汇报,明确今年工作要求,研究健全工作机制,推动责任落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综治委主任李小敏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推动社会管理不断创新、持续加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副省长、省综治委副主任傅自应主持会议,省综治委副主任徐安、孙文德、毛伟明、张新民出席会议。

李小敏指出,省综治委承担着组织协调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责。切实履行好这一职责,要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综治委、领导小组和专项组、成员单位三个层面的定位和作用。综治委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在机构设置上具有综合性,是各级党委政府在不改变各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组织协调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综合平台;在力量组织上具有整合性,基本整合了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各方面力量;在工作指导上具有聚合性,通过综治委这个综合平台,把打击与防范、惩治与教育、管理与服务、当前与长远、治标与治本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推进各项工作。各领导小组及专项组作为社会管理各项重点工作的承担者,在推进工作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搞好制度层面的设计,抓好相关政策的研究,谋好阶段推进的思路,引导重点工作开展;发挥主推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具体责任,推动各项重点工作深入进行、取得实效;发挥主攻作用,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力量攻坚,努力取得实质性突破。各成员单位作为综治委、领导小组及专项组工作的基础,要立足自身职能,围绕重点工作,深入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深入抓好落实,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尽到应尽的责任。

李小敏强调,省综治委要按照"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推进落实年"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大组织推进力度。要健全运行机制,重点抓好定期会商、情况报告、督促检查和考评奖惩等四项制度建设,形成综治委抓领导小组、专项组和项目牵头部门,领导小组、专项组抓成员单位,项目牵头部门抓协作部门的运行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各项任务逐一落实。要强化项目推动,紧紧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工程60个项目任务,由9个领导小组牵头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时序进度、工作目标、项目载体和推进措施,一个一个攻坚克难,确保项目做实、早见成效。要注重典型培育,省综治委要结合省综合试点工作抓好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培育工作,各领导小组和专项组要紧密结合综合试点工作和联系点共建活动抓好专项工作典型经验培育工作,形成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和样板,发挥示范导向作用。要落实工作责任,通过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等形式,严格落实部门责任制、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形成牵头部门主动担当、协作部门主动配合的工作格局。

傅自应要求省综治委各领导小组、专项组和成员单位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做到明确责任抓落实,准确把握各自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中的职责任务和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增强工作的计划和主动性,按照时序进度扎实推进;攻坚克难抓落实,紧紧围绕年初全省政法工作会议暨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推进会明确的今年要重点突破的七个方面工作,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进行攻坚,着力解决社会管理中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合力抓落实,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强化力量整合,强化检查督办、强化跟进措施,推动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会上,省综治委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孙文德、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治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新民、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缪蒂生、"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邵军、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沈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万闻华、政策法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丁巧仁分别汇报领导小组成立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和今年工作打算,护路护线联防工作领导小组作了书面汇报。

肖若海要求,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群众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建立健全服务群众机制。要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规范、简化、公开办事程序,制定出台公共服务奖惩机制,提高办事效率。要建立完善各类便民为民服务机制,制定服务标准,推行承诺服务。积极整合服务群众的力量资源,加强群众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权利,积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建立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加快信访信息系统建设,确保广大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三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集中梳理、归口办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四是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和督查督办机制。要加强督查督办,进一步健全完善督查专员制度,负责对重点问题和案件实行"点对点"跟踪督查和备案管理。五是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机制。要将群众工作情况作为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作为衡量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主要领导政治水平、政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深圳将全面建设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http:// 2007年10月08日06:40 深圳特区报

李鸿忠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1+7"文件

深圳将全面建设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承载并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

【本报讯】(记者叶晓滨)深圳将通过3到5年的努力,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承载并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9月30日,市委书记李鸿忠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及薪酬待遇、发挥民间组织在社会工作中作用、财政支持社会工作发展、社工义工联动等7个配套实施文件。作为我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1+7"文件的制定出台,初步搭建起了具有深圳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为深圳全面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社会工作跨越式发展绘就了蓝图。(下转A2)

市委常委会议强调,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工作,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提到了历史的高度,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标志,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一项全局性战略任务,是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全面落实人才强市战略的迫切需要。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应当带头落实好中央和省的要求,加快推进步伐,力争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上尽快实现突破、探索新鲜经验。

职业化、专业化是发展社会工作的基本前提。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都经历了从志愿性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过程。"1+7"文件解决了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定位和社会角色问题,要求把通过国家考试的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并就组织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建立社会工作者登记制度、推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聘任制度、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考核评估制度做出了规定。今后,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将聘用经过国家考试、具有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证书并登记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人才。文件还规范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职位体系和相应的薪酬待遇,强调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职业晋升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合理流动机制、表彰奖励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保证在全市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不低于同等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

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社会工作的基础性工作。"1+7"文件提出,要大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研究建立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体系,积极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探索转换和引进相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配置办法。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按对象设岗位、以需求定数量的原则,在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与救助、青少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矫正、监所管理、禁毒、残障康复、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领域推进社会工作,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要认真做好现有实际从事社会工作人员的提升转换工作,对在已设定的社会工作岗位工作,但尚未取得社工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开展分期分批分层培训,逐步做到持证上岗。对于已设定的社会工作岗位,新录用人员则必须取得社工职业水平证书并经过登记。

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承担者,也是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承载者。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对于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社分离、政事分开和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形成"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的社会工作运行格局具有重要意义。"1+7"文件提出,要按照"多种渠道、整合资源"的思路,以"三个一批"的办法分类培育发展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即结合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一批可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事业单位改造转化为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选择一批现有的民间组织,按照承担社会服务工作的要求规范整合,使之成为符合条件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组织和个人,创办一批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同时,要优化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培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改革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注册登记办法,建立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建立民间组织孵化基地,加强对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

推进社会工作,既要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又要发动公众广泛参与,发挥义工的协助、参与作用。为此,"1+7"文件提出,推行"社工+义工"联动发展模式,形成"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局面。通过向义工组织申请义工和招募新义工等方式,使每一名社工固定联系一定数量的义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继续在全社会广泛普及义务服务理念,将义工培训纳入社会工作教育培训规划,提升义工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1+7"文件提出,要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在社会工作的运行机制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社会工作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政府与社会、市与区、社会工作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社会工作的发展合力。要确立财政资金对社会工作发展的主渠道作用和导向作用。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完善公共财政投入,建立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主要形式的财政支持机制,使公共财政成为社会工作经费的主要来源。

按照"1+7"文件的要求,我市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将在全面规划和制度设计的同时,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采取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确保质量。

中国拟2020年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

2011年11月08日 18: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1月8日电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要求,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

据了解,该意见是中央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纲领,在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意见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据了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后,中央组织部联合民政部等14个部门组建政策研究起草组开始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门意见,同时由民政部在全国165个地区和260家单位开展试点探索。经过四年多时间,在全面总结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起草组研究形成了该意见。

据悉,意见全文约7000字,共分为6个部分,包括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切实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激励,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等。

意见提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大规模开展专业培训,大幅度提升现有从事社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逐步扩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适合中国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着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力度,形成各地各部门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态势。

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亟需解决的几大重点问题,意见提出:

--在专业教育培训方面

要统筹规划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合理配置培训资源,加快建立不同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建设,推动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发展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建立教师参与社会工作实践制度。

要对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技能培训,提高其开展社会服务、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对下派基层锻炼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和选聘到村、社区任职的大学毕业生普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

--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方面

要研究制定专业岗位开发设置的政策措施;以基层为重点,特别是城乡社区要注重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分类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要积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加大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度,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的优秀人才进入地方及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同时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机制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

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制度、薪酬保障机制、表彰奖励制度,以激发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要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切实提高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水平,重视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

意见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人口计生、信访、扶贫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逐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相配套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各级政府要将应由政府负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引入竞争机制,规范购买程序,完善购买方式,建立综合绩效评价机制。逐步加大民政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大力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工作服务领域。

意见最后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切实加强对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落实惠民政策等工作。

第三篇:建立领导点评工作长效机制

明确点评内容,创新点评方式,确保点评质量……岁末年初,各级领导干部纷纷深入一线,对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了认真点评,基本实现了“每名书记都作点评,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名党员都被点评”。

计生委把领导点评作为落实党员干部抓创先争优活动责任的重要举措,通过点评肯定成绩、查找问题、推动工作。领导点评既点明了方向,又评出了干劲,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加油站”、解决实际问题的“直通车”、加强基层组织的“助推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充分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热情。

作为指导帮助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推进创先争优的重要途径,巩固点评成果、总结点评经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经常性的工作。因此,要在建立领导点评工作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实现领导点评常态化、制度化。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雨过地皮湿”的现象,才能不断鼓舞士气、持续推动工作、深化创先争优。

建立领导点评工作长效机制,要坚持求真务实,认清差距,找准问题。点评前要深入调研、掌握情况;点评时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点评后要抓好整改、巩固提高。领导点评既要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又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改进方法和下一步的工作目标。要健全监督落实机制、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依靠制度抓好领导点评的整改落实。

建立领导点评工作长效机制,要坚持结合实际,统筹谋划领导点评与各项工作。要把领导点评与总结考核、党建工作考核、基层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等结合起来,与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群众评议等统筹进行,不另搞一套,切实增强点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经常性点评,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为创先争优提供制度保障。

第四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保障机制探析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

《非公企业党建》2009年第2期

http://2009年10月21日 14:17

与时俱进地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规范运行,加强党建工作的保障机制建设,是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同步提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2008年以来,四川从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保障机制入手,大力开展试点探索,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现实背景: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已占全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全省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有效地扩大了党在非公有制企业的组织、工作、凝聚力覆盖面。截至2008年底,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1.3万个,从业党员12万多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建党全覆盖。

随着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实践中感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人员、缺经费、缺条件办事的“三缺”现象仍较突出。保障机制的缺失或缺位,已成为影响和掣肘企业党的工作开展的一大瓶颈问题。从原因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由于企业所有权性质的特定性,加之传统意义上党组织功能的调整和转换,企业党建工作的保障更多的是靠“业主认识”而非“党的地位”来支撑。在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首先通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和党管干部来体现,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发展方向、重大事项决策以及选人用人等方面有制度上的“话语权”。而非公有制企业与政府行政上没有隶属关系,其物权归业主所有。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不再从制度上当然享有对企业管理人员、企业职工当然的职务任免权、调配权;不再从制度上当然履行对企业重大决策事项等的参与决策权。虽然《党章》对党组织的职能定位作了界定,但党组织职能的行使,不能游离于企业自身管理模式和运作程序之外,更离不开企业主对企业党建工作的认知度。党组织处于被动、从属、次要的尴尬地位,企业党建工作的保障机制严重缺失。

(二)由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逐利性,加之《公司法》法律界定的弹性空间,企业党建工作的保障更多的是靠“主观自觉”而非“法律约束”来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遵循市场规律,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注意从企业盈利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专项经费;而另外一些企业对党建工作所需要的经费、时间和场所等往往淡然视之,对党建工作投入甚少,导致企业党建工作开展困难,甚至处于停滞和“空转”。从法律上看,虽然《公司法》对非公有制企业支持党建工作作了明文规定,但因未明确具体的党建工作经费比例,同时对企业不履行法律义务的所承担的法律后果规定不明确,以致在对法律的理解上弹性空间比较大,在企业党建工作保障机制的现实执行上产生偏差和错位。企业党建工作保障机制的落实,更多的是靠企业的“自觉精神”,

而非法律规定的“硬性约束”。企业本身的逐利性和法律规定的不确定性交织重叠,导致企业党建工作的保障根基不牢,差异性、多变性、随意性特征明显。

(三)由于企业用工制度的契约性,加之企业对党务工作者非“专业化”、“全职化”的要求,企业党务工作的保障更多是靠“被动介入”而非“主动施为”来展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和员工通过合同约定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契约化关系。由于业主对企业党建工作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除少数从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非公有制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对企业专职党务工作者人才“兴趣不高”,需求不强,认为企业党建工作只是“点缀”、“应景”,设置专职党务人员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因此,一些建立党组织的企业,企业党务工作者普遍由企业行政人员兼任,主业仍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导致一些企业党建工作无人抓、无人管或不会抓、不会管。同时,一些企业党务工作者思想包袱较重,认为“端老板的碗、服老板的管”,组织开展党的活动会影响主要业务工作,担心被“炒鱿鱼”,以致做党务工作理不直、气不壮、腰不硬。更为迫切的问题是,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主要由地方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揽总,大多没有成立专门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重视、爱护和支持企业党务工作者的体制环境和社会氛围还未完成形成。

二、实践探索:创新保障机制激发非公企业党建活力

为破解这一难题,2008年以来,我们在南充、广安、遂宁、凉山等地开展了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保障机制试点,组织各地结合实际大力探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做法和经验。

(一)构建“三级责任”体系,在落实责任上实现突破。针对一些地方党组织存在“重经济轻党建”思想,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空白点”、“盲区”现象突出的实际,各地通过探索,初步建立起“市、县党委领导—职能部门具体指导—企业党组织抓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

一是落实地方党委的领导责任。各地认真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要求,切实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纳入目标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考核奖惩。南充、广安等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党(工)委,核定编制,落实专人,挂靠组织部门开展日常工作。各地还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435个,市、县党委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联系企业抓点示范,形成强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良好态势。

二是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的指导责任。各市、县普遍建立了党委组织部牵头,纪检、统战、工商、税务等执纪执法职能部门参与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行了定期通报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协调解决问题、推优评先联审等制度,形成上下互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还推行“登记申报、年检年报”制度,将党建工作作为企业注册、年审的重要指标和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前提条件。

三是强化企业党组织抓落实的责任。各地加大企业党建检查、考核、奖惩力度,普遍与企业党组织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促使各企业党组织变压力为动力,认真搞好年初承诺、定期报告、年底评议等工作。营山县建立了“职工评议、社会评价、组织评定”的“三评”考核模式,把党组织的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规范化。南充市高坪区制发企业党组织书记抓

党建工作责任卡。明确党组织书记在组织建设、活动开展、沟通协调等方面职责,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头雁”。

(二)狠抓“服务教育激励”,在引导业主支持上实现突破。搞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业主的支持是前提和基础,争取一名业主,就占领一块阵地。为此,各地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业主支持党建工作的积极性。

一是用周到服务感召业主。坚持“服务跟着党建走”的工作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以高质量的服务感召业主,争取支持。营山县建立“企业绿卡”服务机制,把党建工作搞得好的企业,列为县委书记、县长的直接服务对象,并在项目审批、土地征用、基础建设、企业融资、税收返还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南充市嘉陵区开展“区委领导与业主约谈、上级党组织进企业访谈、党务工作者和党员(职工)座谈、党员与职工交谈”的“四谈”活动,“第一时间”解决了企业困难43件。

二是用教育培训引导业主。各地建立了结对帮带业主制度,坚持党政一把手带头联系,党员领导干部普遍联系,党务工作者经常联系。通过集中培训、召开座谈会、专家讲课、党校学习、外出参观等多种方式,对业主进行共同理想、社会责任、民主法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教育,消除了怕产生干扰、怕带来负担、怕丢失阵地的“三怕”心理,实现了由无所谓到高度重视,由怕麻烦到积极争取,由旁观者到亲自参与的转变。试点单位共培训非公有制企业业主2180人次,业主普遍提高了对党建工作的认识。

三是用政治待遇激励业主。出台争取业主支持的举措,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引导业主。开展“党建之星”评选活动,加大对党建工作先进企业的宣传力度。对支持党建工作的业主,在选举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优先考虑;对企业党建工作获中央、省、市表彰的,由财政给予业主一定奖金。让业主认识到在企业开展党建活动的重要作用,从内心深处更加支持党组织活动。

(三)抓好“选育管用”,在党务人才建设上实现突破。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能否发挥好作用,是否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关键在于选好配强党务工作者,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因此,试点中我们特别注重为企业选好配强党务人才。

一是着力解决人难选的问题。通过企业选、社会招、组织派等方式选准配强党务人才。试点单位共公开招聘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650多人,储备党务人才3118名,向929家非公有制企业派驻了党务工作者。南充市嘉陵区按照“方案注重业主认可、过程注重阳光操作、管理注重双向制约、激励注重待遇留人”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党务工作者。

二是着力解决人难管的问题。采取岗前见习、定期培训、考察学习、交流观摩和推行党务工作者动态资格认证等方式,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升企业党务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业主满意、组织满意、员工满意和社会满意相结合,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的实绩进行量化考核。

三是着力解决人难留的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实行岗位津贴制,激发党务工作者干事创业;规定解聘党务工作者必须事先征得组织部门同意,保障党务工作者权益。嘉陵区对选聘的党务工作者实行“基础工资+企业补贴+绩效工资”结构报酬制,基础工资由财政按每月

不低于300元标准补贴,企业补贴由招聘企业按每月不低于300元的标准发放,绩效工资按每年不低于5000元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年终考核合格后兑现。

(四)加大“三级投入”,在破解经费难题上实现突破。经费保障有力,是党组织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各试点单位着力解决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多管齐下筹措经费,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正常开展。

一是加大政策投入。坚持把政策性投入作为保障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工作有经费,活动有阵地。岳池县采取每名党员财政拨付100元、党费支持100元、个体私营协会补助50元、企业收益留存不少于50元的标准,保障企业党组织年人均活动经费不少于300元。

二是实行企业自筹。制定企业党建工作经费标准,实行党建经费在企业管理费中列支,由税务部门在税前据实扣除,提高企业筹措党建工作经费的积极性。广安市按照每名党员每年200元的标准,计提企业职工工资3‰作为企业党组织工作经费,在税前据实扣除。凉山州按员工工资总额的5‰的标准编制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由党组织书记负责审批报销。

三是采取党费返还。为弥补非公有制企业活动经费的不足,实行党费返还制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交纳的党费全部返还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确有困难的,上级党组织补助一定经费。

(五)加强阵地、载体、制度建设,在党建工作规范化上实现突破。开发可调动资源,解决好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平台问题,是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试点单位从加强阵地、载体、制度建设三方面破题,有力地促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发展。

一是强化阵地建设。通过单独建、联合建、开发建等途径,解决活动场所缺乏的问题。对党员活动室、电教中心、职工之家、职工学校等实行资源共享。营山县财政投入5万余元,在工业集中区建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活动中心,购置了办公设备、电教设备和党员健身娱乐活动器材,订立了党报党刊。

二是创新工作载体。开展“与党同心、与职工贴心、与企业连心,促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三心一促”主题实践活动,极大提升了党建工作影响力。遂宁市开展“共产党员示范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车间”和“党员示范企业”建设,大力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坚持把非公有制企业中30%的党员培养成各类人才、把30%的非党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30%的党员优秀人才培养成非公有制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促进了党员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是推进制度建设。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园区建、区域建等方式,建立党组织,确保组织覆盖。完善党员发展培养、政治学习、“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建立了党务公开、党组织参与企业决策、党员示范岗创建等制度,创新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三、经验和启示:企业党建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是当前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难点所在,也是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创新发展的动力所在。在试点工作中,我们狠抓关键环节,破解瓶颈问题,为面上工作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只有不断整合执政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才能增强党建工作的领导力和执行力。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整合组织、人员、阵地等资源,做到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设施共享。明确各级党委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严格奖惩兑现,考核问责,确保有领导抓;组建工作机构,明确职责,落实人力和物力,做到有专门机构管,有专门人员抓,有专项经费用,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积极整合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等各种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党建合力,把党建工作贯穿到申报登记、年检年审、信用评估等环节,构建责任落实、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相互支持、保障有力的工作局面;开展共建活动,共享党建资源、共筑党建阵地、共同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势,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只有准确定位党建工作,服务企业发展,才能赢得业主的真心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围绕生产经营开展活动,是企业党组织的“立身之本”,是党组织生命力所在。在目标定位上,企业党组织要协调好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方关系,始终突出服务发展这一主题,使党建工作“为企业所需要,为业主所理解,为职工所拥护,为党员所欢迎”,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牢固树立“围绕增效抓党建,抓好党建提效益”的理念,把党建融入发展中,通过服务加强引导,采取政策服务、环境服务、资金服务、人才服务等,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增产增效,使党建工作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让业主得到实惠,尝到甜头,坚定“依靠党、跟着党”的信念;通过教育加强引导,大力宣传《公司法》、《党章》等,举办培训,开办讲座,观摩党建发展双示范企业等,赢得业主支持,从而变“要业主抓党建”为“业主要抓党建”,实现“目标同向,工作同力,发展同步”。

(三)只有切实整合各方力量,破解制约因素,才能提供有效的物质支撑。切实整合各方力量,尤其要引导企业自愿投入。党务人才是制约企业党建的关键因素。把坚持党管党组织的干部同面对市场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结合起来,建设一支素质高、懂党务、会经营、善管理、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党务人才队伍,特别要选好配强党组织负责人,做到每一个党组织都有一名优秀的书记,一名优秀的领军人物。必须在人员选任上取得突破,采取公开选聘、公推直选、派驻指导员等途径,破解“无人抓”的问题;必须在提高能力素质上取得突破,通过观摩交流、培训帮带等,推进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破解“不会抓”的问题;必须在激励导向上取得突破,在物质保障、政治激励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调动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破解“不愿抓”的问题。

(四)只有牢牢把握企业特点,注重方法创新,才能激发党建的内在活力。要根据非公企业的特殊性,采取贴近企业、贴近员工、贴近党员的方式方法,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运转机制,激发党建的内在活力,使其逐渐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在党务工作者任职上,要坚持兼职和专职相结合;在活动形式上,要坚持相对集中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在活动时间上,要坚持生产时间与业余相结合,既严格组织制度,又根据生产经营实际开展活动;在活动内容上,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在载体抓手上,要激发内动力,注重实效性,突出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使业主放心,员工开心,党员齐心,工作舒心。特别要注重运用制度规范,以长效机制的构建来保障党建工作正常开展,坚持和完善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组织领导、党组织活动保障、党员

人才工程、党建联合共建、党组织发挥作用、党建工作评价等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使党建与企业“捆绑”发展,相融互动。

第五篇:建立健全纠风工作领导机制

今年以来,我局根据县纠风办《茂县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2010年纠风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全面落实纠风工作,将纠风专项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综合治理,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将纠风工作与城市管理工作同安排、同开展、同督查,为推进城管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和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现将我局纠风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及纠风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严格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

我局继续严格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结合城管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任务,强化了对系统纠风工作的组织领导,巩固了以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基层单位、机关股室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同时,按照任务分解要求,认真组织,扎实做好纠风专项治理工作。

二、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按照“纠建并举、重在建设、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的原则,不断加强城管系统作风建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从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纪观念教育,巩固系统干部职工抵御不正之风的思想道德防线。通过系统内部监督,纪检监察、舆论监督以及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方式,为牢固树立建设领域良好风气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认真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股,将所有建设行政审批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集中到行政审批股,行政审批股整体入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实行阳光审批。设立了政务公开栏,公示办事流程和办理时限,实行收费公示制,将收费依据和标准上墙公示,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避免了暗箱操作和人情收费。通过扎实工作,我局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作风逐步形成。

总之,我局的纠风工作按照既定的目标逐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我们的工作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差距,下一步我们还要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进一步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二○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上一篇:可口可乐公司客户互动下一篇:客户满意度究提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