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2022-07-16

第一篇: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员工上班期间及被指派办事期间的风险应由谁承担?

云霄上的飞车

一、案例简述

A公司员工B受A公司指派,直接从员工住所地甲地到A公司附近的乙地从事A公司指派的工作。B在甲地至乙地期间,违章驾驶摩托车,并导致第三人C伤害,产生侵权。此时,如何公司应如何承担责任?承担责任之后应如何追诉?

二、因职务行为致人损害

对于工作人员因工作和个人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用人单位能否追偿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基本持肯定的态度,该解释第九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

新公布的《侵权责任法》对此类情形是否追偿问题,没有作具体的规定,立法意见认为:用人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以及因个人劳务对追偿问题发生争议的,宜由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三、普通上班是否算职务行为?沿途风险由谁承担?

1、上班的受益方。员工普通上班,员工与公司双方均为受益方,在区分责任时,将必要路途中产生的非双方过错产生的风险直接归于公司,将非必要路途及员工过错产生的风险归于员工,具有合理性。

2、相关规定:劳动部颁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八条第

(九)项规定的职工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应认定工伤。根据《关于处理工伤争议有关问题的复函》第七条规定也不难看出认定工伤均应在非主要责任的情况下才能认定工伤;

所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在员工应负全部责任的情况下,不应认定为职务行为,而在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时,才应视为职务行为。

四、受公司指派,从公司出发到某地工作,行走或通过交通工具到达工作地点是否视为职务行为?沿途风险由谁承担?

因从公司从公司到某地因有物理距离,行走或通过交通工具到达工作地点在实际上具有必然性。而该行为的受益人仅为公司,员工仅是受公司的指派进行某项工作,基于公平原则,公司此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只要员工所走的为必要路途,非员工故意产生的责任,均应视为员工执行工作任务所产生的责任,应由公司承担。

五、B从甲地至乙地途中,是否算上下班?沿途风险由谁承担?

虽甲地实际为B的住所地,但乙地却不是B平时的工作地。因此,不能简单认为B从甲地至乙地属于上班。本人认为其具有员工上班及受公司指派到某地执行职务的共性,无法完全区分是为上班行为或执

行职务行为。此时应该以公司承担为原则,员工故意行为为例外,并比较原上班路线及新路线之间的风险程度,若明显减少风险程度的,则按照上班行为区分责任。

因此,具体至本案,虽然员工有重大过失,但公司与员工之间是否应引援关于雇佣关系进行判决,取决于法院的自由裁量权。若不能依据雇佣关系确定最终责任的分配,则公司应当在承担侵权责任后,根据双方劳动合同及公司相应劳动制度的约定,再行确定如何向员工进行追偿。

第二篇:“克隆”银行卡案件中银行的责任承担

作者:连江法院 郑锋

发布时间:2011-01-07 11:37:30

------------------

【要点提示】

近日,连江法院受理了首例因银行卡信息失窃致储户存款被盗的存款储蓄民事纠纷案件,经调解,最终银行支付了相应存款和利息。随着银行卡的大量使用及网上银行的应用,“克隆”银行卡盗取储户存款的案件屡屡发生,但“克隆”卡造成的损失应由谁承担,司法机关的判决结果不一,理论界对此也是意见分歧。本文结合这一典型案例作了分析。

【案情】

原告:邱云芳等7人。

被告:中国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连江县支行。

2010年4月1日,犯罪嫌疑人在连江县某银行网点ATM机插卡口和键盘上方安装复制银行卡号与窃取密码设备。之后,当受害人在ATM机取款时银行卡信息以及密码就会被窃取,犯罪嫌疑人则利用窃取到的银行卡信息复制银行卡盗取存款,前后共有七位受害人钱款被盗,金额累计人民币22.8万元。不久,该盗窃案被连江县公安局侦破。受害人在与银行就存款丢失赔偿事项协调无果后,向法院起诉,要求银行支付所丢失相应存款及利息。

【审判】

连江法院受理后认为,储户与商业银行之间成立的储蓄存款关系为债权债务关系,是契约合同民事法律关系。犯罪嫌疑人窃取储户存款侵害的是商业银行的财产所有权,是银行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侵权刑事法律关系,不属于同一法律关系,所以银行有承担支付七位受害人丢失存款的义务。经承办法官的辨法析理和悉心调解,被告中国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连江县支行向受害人支付了全部款项。原告对调解结果相当满意,自愿撤回了起诉。

【评析】

一、银行与持卡储户之间的法律关系

分析“克隆”卡案件中的民事责任承担,首先必须理清银行卡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即银行卡发卡行与储户之间的法律关系。我国目前的银行卡以借记卡为主,即用户先存款,后消费,不允许透支,其本质上与一般的储蓄并无区别,因此,银行卡开户行与储户之间是储蓄合同关系。这些银行的银行卡不仅可以同行异地取现,同时还具有跨行交易的功能。当储户异地取款或跨行取款时,异地取款行或它行只是作为银行卡开户行的代理人履行还款义务,储户与开户行之间的基本储蓄合同关系并未改变。

关于储蓄合同关系的性质,笔者认为储蓄合同属于借款合同,储户将钱存入银行后,储户就丧失了对相应货币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即丧失对特定货币的所有权,这些钱的所有权转移给银行所有,储户享有对银行的债权。银行卡实质上是银行为储户出具的一种债权凭证,储蓄卡上所记载的款项,只是种凭证或记录,储户对储蓄卡上记载款项只拥有债权。简单地讲就是储户借钱给银行,银行卡就是欠条。

基于储蓄合同的上述定位,当发生不法分子通过“克隆”银行卡盗取账户资金时,该不法行为侵害的是银行的财产权,银行有权要求侵权行为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而银行与储户之间的储蓄合同关系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因为储户的债权是种无形的请求权,不可能被盗取!以上两个法律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储户与银行之间的合同关系不会因为被盗事件的变更或终止。储户依然有权要求银行还本付息。

二、“克隆”卡取款的效力及例外情况分析

根据债的相对性原理,银行只能向与之签订储蓄合同的储户及经储户授权的代理人付款。银行的每一次合法付款行为,均部分消灭了其对储户的付款债务。因“克隆”卡而引发的银行与储户之间的纠纷,其实质是银行在对“克隆”卡持有人付款后,是否仍应对真正的债权人承担付款责任的问题,即债法上对“克隆”卡持有人的给付的效力问题。如果银行对“克隆”卡持有人的给付有效,则银行与储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清偿(存款的支付)而消灭,储户只能追究“克隆”卡持有人的侵权责任或不当得利返还责任;如果银行对“克隆”卡持有人的给付无效,则银行对储户的债务依然存在,银行必须应储户的要求支付存款,并由银行方追究“克隆”卡持有人的侵权责任。

根据以上分析,虽然储户的债权不可能被盗,“克隆”卡条件下银行付款行为往往也是无效的,但也存在例外情况,如果储户的过错行为与银行的财产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就会导致“克隆”卡条件下银行付款行为的有效,此时可以基于过错相抵原则相应减免银行的还款责任。

“克隆”卡通过自助银行设备取现或转帐时,需要同时具备银行卡、卡号以及密码三个条件。储户的过错通常体现在银行卡号和密码泄露方面。银行卡卡号与密码泄露需要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因银行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导致银行卡卡号与密码泄露。银行作为经营者,负有对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义务。ATM机是银行服务柜台的延伸,应该承担保证为储户提供安全的存取条件与环境的责任。如自助银行门禁正常工作;在ATM机上有醒目的安全提示;监控措施到位等。一旦发现自助银行内存在不安全因素,如犯罪分子假冒银行名义在自助银行内张贴的所谓风险提示或咨询电话,必须立即清理并及时对储户做出充分的警示。如果储户因这些安全隐患导致卡号和密码泄露,最终使存款被冒领,银行无疑要承担责任,负有向储户支付丢失存款及利息的义务。

二是因储户的个人原因导致银行卡卡号与密码丢失。这种原因超出银行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外,储户的过错与账户资金丢失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储户需对其过错给银行资金造成的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该责任的基础在于:银行对银行卡账户内的资金享有所有权,储户泄露卡号与密码为不法分子侵占银行资金提供了条件,银行因此享有向储户追究相应的侵权损害赔偿的债权。根据债权抵销的原理,银行可主张将自己对储户的付款义务与自己对储户享有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在对应额内进行抵销,从而在事实上减少对储户的付款数额。

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克隆”卡案件的发生,既有银行在履行安全保障责任时的懈怠,又与当事人的麻痹大意等主观因素有关。对于双方都负有过错的,应当首先依据双方的过错程度及比重来分配责任,若在过错程度大体相当或难以区分的情况下,则责任分配主要取决于双方过错行为对损害发生及扩大所起作用的大小的比例。

三、关于本案

结合本案,七名储户自办理银行卡之日起就与该银行建立了债权债务关系,所存钱款的所有权转移到银行。储户银行卡内的资金,其实是存在银行里而非存在卡里(银行卡只是存款凭证),银行卡内资金失窃,是罪犯窃取了银行的钱,侵害了银行的财产权,而非直接侵害储户的财产权,所以不能产生改变或终止商业银行与储户之间合法有效的储蓄合同关系的法律后果,亦不能产生免除商业银行向储户履行支付义务的法律后果。罪犯在ATM机插卡口和键盘上方安装复制银行卡号与窃取密码的设备,银行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最后被不法分子“克隆”的银行卡在ATM机上成功取款,说明银行没有给储户提供安全的存取条件与环境,属于银行的过错。七位储户的存款失窃,并非缘于个人疏忽,他们在ATM机上正常取款,没有任何过失。因此,应由银行向罪犯追索损失,而储户所受的损失应由银行承担。

第三篇:信用卡被盗刷银行真会承担

银行只赔偿未设密码用户

最近几天,不少人都在讨论信用卡被盗刷的事情,有自称银行内部人士的网友在专业理财论坛上发帖爆料,称信用卡不设密码其实更安全。

银行方面确实有为保障信用卡刷卡安全,多数银行提供了失卡保障服务。若卡片遗失,持卡人在第一时间向银行申请挂失,则银行对持卡人在挂失前一定时间内因被人盗刷信用卡而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目前银行提供的失卡保障大多为48小时,也就是说,银行对持卡人在挂失前48小时内因被人盗刷信用卡而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而卡的说明书写到:如果设置密码,那么凡使用密码进行的交易,均视为持卡人本人所为,银行不承担任何责任,而如果是签名的,银行会要求商家承担一定的责任。

有网友爆料说广发银行的信用卡用签名更安全,是否真是这样?广发银行杭州分行的一位理财师说他自己的银行信用卡中一张设了密码,一张没有设。那你是不是觉得不设密码更安全呢?这位理财师同样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各家银行虽然规定不一样,理论上讲确实是不设密码对客户而言更有利,但在实际生活中,一般还是建议客户设密码的。”他分析说,除了大环境以外,有密码和没密码被盗刷的几率也明显不同,前者肯定要小很多。

“这就好比说讨论坐汽车危险还是坐飞机危险,虽然后者的危险性更大,可是从概率上讲后者发生的几率要小很多。”中信银行杭州分行的一位理财师明确表示,在国内肯定还是设密码好。“以前有阵子我也是没设密码,可每次出去消费都要被问密码,后来我觉得还是要适应传统习惯,就设了密码。”很多人在谈论这件事情时都喜欢说国外是怎么怎么样,但是国内外消费环境也存在巨大差异,信用卡被盗刷后国内外索赔的成本也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对于国内的信用卡客户来说肯定还是设置密码更好。

农业银行省分行营业部财富中心的理财师告诉记者,从他掌握的情况看,90%以上的信用卡客户都是使用密码的,而多数理财师也是建议客户设置密码的。“确实有部分银行工作人员没设密码,但肯定是少数。”他说,其实无论是否设置密码,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才是防止被盗刷的最好办法。凭密码交易的持卡人需注意用卡时,尽量用手掩盖密码器,防止密码泄露。而使用无密码信用卡的持卡人,也应该进行多重防护,如短信提醒、交易金额限制等,并选择一些有失卡保障和异常交易监控的银行信用卡。

第四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 B C D 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

建立、健全以董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

明确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层人员的权利、义务

建立完善的信息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

正确答案: B 2. 以下不属于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特征的是。 √

A B C D 银行内部有效的制衡关系和清晰的职责边界

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与董事会价值相挂钩的有效监督考核机制

正确答案: D 3. 内部控制是对风险进行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

A B C D 事前控制、事中防范、事后监督和纠正

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

事前监督和纠正、事中控制、事后防范

事前防范、事中监督和纠正、事后控制

正确答案: B 4. 是商业银行的最高风险管理,决策机构。 √

A B C D 监事会

董事会

股东大会

高级经理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

正确答案: B 5.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是风险。 √

A 监测→识别→控制→计量

B 识别→计量→控制→监测

C 计量→识别→监测→控制

D 识别→计量→监测→控制

正确答案: D 多选题

6. 监事会监督和测评的方式包括。 √

A 列席会议

B 访谈座谈

C 调阅文件

D 检查与调研

E E.监督测评

正确答案: A B C D E 7.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的主要职责有。A 审批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

B 执行风险管理的政策

C 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

D 及时了解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

E E.核准金融产品的风险定价

正确答案: B C D 8. 财务控制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主要工作包括。A 参与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B 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

C 把商业银行的损失,收益数据传递给风险管理部门,使得风险管理部门能与来自前台业务部门的信息调整一致

D 与风险管理部门合作,确保风险系统中相应的损失,收益信息是准确的,并可以应用于事后检验的目的

E E.经营管理的合规性及合规部门工作情况

正确答案: C D 9.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缓释策略应当符合的要求有。 √

A B C D E 建立各类风险计量模型

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

风险控制,缓释策略应与商业银行的整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所采取的具体控制措施与缓释工具符合成本,收益要求

E.通过对风险诱因的分析,能够发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重新完善风险管理程序

正确答案: C D E 10. 根据数据的来源不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数据可以分为。 √

A B C D E 内部数据

外部数据

中间计量数据

组合结果数据

E.历史数据

正确答案: A B 判断题

11.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消除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

正确

错误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

正确答案: 错误

12. 商业银行法律,合规部门不需要接受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检查。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3. 外部数据是从各个业务信息系统中抽取的,通过专业数据供应商所获得的数据。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4. 风险管理流程是联结商业银行各业务单元和关联市场的一条纽带。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5. 分散型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最高、最全面。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第五篇: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_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论文关键词:信用风险;风险;操作风险 论文摘要:传统的风险是指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事实上这两种风险很早就已引起机构的重视。按照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的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发展到仅次于信用风险的地步。因此。操作风险是当今中国银行业风险的重中之重,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现代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着手狠抓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银行业就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但是,对操作风险来说,尽管该概念提出有很长的,但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三大风险之一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基本概念人手,分析了现代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寻求防范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类型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 (1)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 (2)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 (3)雇用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 (4)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 (5)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 (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问题以及设备老化。 (7)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 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操作风险的来源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为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二是非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从我国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目前各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尚不完善,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框架、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使部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有所关注,也还只是停留在操作性的操作风险层面。

二、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关注较晚,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事件应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5年3月22日发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银监会明确提出了操作风险概念。但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操作风险尚处于学习认识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尚未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操作风险事故在我国银行界从来没有间断过。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操作风险的意识比较薄弱,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未能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市场、市场开拓的关系 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商业银行往往把加强风险管理与拓展业务、实现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忽略了对违规违章现象的防范。 (二)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方面也存在着不少操作风险 在整个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自动预警系统是关键的环节,普遍缺少网络在线监控和风险自动预警系统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一大软肋。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刚形成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雏形,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相当一部分基层营业机构已沉淀了多年的风险产品,由于没有可供转移的避险工具,不得不被动维持现状,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内部制度建设缺乏规范性,部分内部控制制度僵化,制度传递不及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名目繁多,发文管理欠规范。有些业务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缺少性较强的文件;有些业务制度既存在着重复控制,又存在着控制盲点。对规章制度的完善工作相对滞后,未及时进行调整,表现出业务与控制在时间上的脱节。在新兴业务方面,并没有落实“内控先行”的原则。还有一些制度管理部门在制订制度时,比较注重控制风险,没有考虑制度实施的可行性,使许多制度在基层营业网点难以完全执行,流于形式。 (四)商业银行内部的监督检查缺乏系统性,存在检查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的现象,不能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 近些年,由于银行业金融案件不断发生,银监局和各商业银行内部都加大了对辖属网点的监督管理。因此,各种类型的检查项目比较多,但并不是每一次检查都能切切实实达到效果。有些检查由于照顾情面,得过且过,检查质量、检查深度不尽人意,对被检查单位没有威慑力,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有的检查由于时间紧,人员配备问题,匆忙上阵,检查深度和有效性不强;有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整改不落实。因此,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各类检查的严肃性不够,处罚力度不强,也影响了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事实上,有了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还需要有严格的“执法”相匹配,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 (五)商业内部人员流动过大,部分员习自觉性不强,业务技能、知识水平不能满足要求,按章操作观念淡化,以至于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随着业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各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加剧。因此,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绝,这也是我们在日常内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新老员工的频繁替换造成违规操作在新员工中不断出现。另外。部分员工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取得相关资格和认证,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三、防范与化解操作风险的具体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无论是在风险意识、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国外银行,这是个无可争议的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 (一)商业银行全体干部员工必须更新风险防范理念,增强操作风险的紧迫感 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加深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纳入到整个银行风险防范的关注范围。通过、培训、目标管理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全员,特别是领导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理解风险和效益的关系,使操作风险意识贯彻整个系统,并具体落实每位员工。 (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在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要把握形势,紧贴业务,不断研究新的操作风险控制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有效地评估并控制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把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是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现代商业银行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操作规程,切实落实责任,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 (三)再造业务流程,将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防范的有效范围内 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部门应该承担起业务流程再造的任务,深入研究本业务范围内的操作流程是否符合风险控制的要求。是否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促进业务发展。操作环节按系统提示进行操作,将使业务处理流程简单化、程序化、规范化、大大降低操作风险。 (四)进一步完善检查目的,改进检查方法,严肃检查结果。提高整改落实的效果 我们知道,检查的最终目的不是查问题,而是通过对业务操作层的辅导,提高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能力,促进业务的不断发展。检查要善于抓住重点,对容易导致事故、案件和造成资产损失的薄弱环节、部门和岗位要进行重点监控。在检查过程中。标准应该严格,结果应分轻重,对于马上整改的问题应作为建议提出,提醒被检查部门提高重视,注意这一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不仅要检查出现存在的问题,还要出现问题的环节是否属于一个风险点,并对风险进行区分,分析原因,在检查报告中予以列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还依赖于对问题的态度和对问题的整改落实度。各项检查不能仅仅停留在揭露问题这一层面,要帮助被检查对象提高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制定整改措施,从加强管理的角度提出管理建议,并对出现问题的部门、网点进行持续关注、持续检查,以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降低风险。 (五)加强对商业银行现有信息系统的管理,利用现有条件。完善风险监督预警与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网络正逐步强大,应进一步推广和加强行内行外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数据查询,及时掌握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情况,了解其中的风险隐患,加快研制、完善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不断创新操作风险管理方法,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运用现代分析手段,让监督部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及时防范,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和防范存在诸多弊端,造成金融案件层出不断。通过对银行工作人员操作风险意识的强化教育,完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开发并相应跟进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的努力方向。

上一篇:市优秀班主任事迹下一篇:实用求职信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