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阅读心得体会

2023-05-04

受到生活、学习、人和物的启发,我们会得到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能让我们获得更多新的思想。如何写出吸引人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主题阅读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语文主题阅读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学习心得体会

王雪梅 20

16、

12、26 在今年11月,神木县教研室组织了主题阅读学习的名师讲课学习活动,在五小聆听了来自河南林县的宣讲团队的精彩讲座,明白了语文不是教会的,是学生学会的。

回顾日常语文教学工作,相信我们每位也做了许多,我们一直也在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一、

二、三年级读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中外童话故事,读连环画、小人书,读一些高年级同学读的书等等。

四、

五、六年级读《爱的教育》《名人传》、四大名著等中外名著以及曹文轩、沈石溪、杨红樱的系列丛书,都是非常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从孩子一入学,我们也帮助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词,欣赏名家名作。我们尽管让学生读了大量的书,写了一些读书笔记和习作,但是,我敢断定,长期以来,我们缺乏一个完整系统的读书模式,缺少高效、科学、符合规律的读书方法。我们的读书活动杂乱无章。我们急需要这方面的理论指导。正好,主题阅读来了,我们的思路也越来越明朗了。

今年,小学三四五六年级语文全员培训了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内容,让我学习到了以前在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在培训中,又通过学习各位老师上传上来的教学资源,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以后如何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学校订了适合四五六年级的主题读写书,跟教材走的内容,丰富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主题阅读才刚刚开始。 自从实施主题学习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老师教得有动力,学生学得有活力。审视我们的学校走过将近两个月的主题阅读之路,其间有成功的快乐,也有烦恼的困惑,首先老师们打破了以教师为圆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不再有老师大量的讲解与提问,而是由书声琅琅,朗朗书声构成了一曲曲天籁之音。

现就将我的一些收获总结如下:

1.主题单元教学必须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找出单元课文的相通点,找出学习方法的共性,制定出适合学生高效学习的学案。在精读课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摸索出学习方法,然后在略读课文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交流。

2.主题阅读以读为主,从读中领悟文章中的精髓。从不同形式,不同声调,不同理解去领悟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如陆恕老师所说的“一读解千愁”。

3.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在课堂上,学生对语言的学习、训练要扎实有效;采用合适的、不同形式的读,使语文课堂书生琅琅;课中课后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4.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 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课文当中,进入文章的意境,学习效果可见一斑。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更加努力,认真做到语文教学体现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加强语言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及方法、策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

第二篇:主题阅读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陕西省神木县第六小学范冀

联系电话:15129529198邮编:719300

[内容摘要]

主题阅读是针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的方法。它可以多角度更全面地理解同一主题思想,探索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只有人人参与读书,才能提升全校师生的人文素养。要构建一套“新语文主题阅读”理念,掌握“主题阅读的方法”要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形成独具特色的阅读技巧。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从激发兴趣着手,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情绪。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激发兴趣,诱导动机,面向全体,鼓励探索求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克服障碍,掌握技能,加强合作、营造互助氛围。

[关键词]

创造性阅读阅读能力探索求异自主学习掌握技巧

语文本应是最有灵性、最具活力、最具趣味的学科,而语文教学又是最能彰显学生个性特长,最能挖掘学生“隐性潜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但事实恰恰相反,学生把学习语文看作是最痛苦的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这种悲哀,我陷入了苦苦的思考。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地盘,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快乐”?我认为时下的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主题阅读”的方法要领,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爱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更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会积累、会思考、会质疑的习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表达感受,形成独具特色的阅读技巧尤为重要。

一、激发兴趣,诱导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总是心驰神往,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我觉得: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备课和讲课时,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从激发兴趣着手,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情绪。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为此,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其中之一便是看兴趣激发是否到位。如在教说明文《新型玻璃》时,会产生了这样的质疑:说明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那么我们该如何教,如何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同时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美。首先教给学生一些用诗化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再抓住贴近课文的可供学生进行表达的时机,引导学生尝试用诗化语言进行再度创作。学习中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玻璃,把“玻璃”当作自己来介绍。这样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二度创造,于是学生在描述中有的运用了拟声词,有的引用了广告语等,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新型玻璃的喜爱,课堂上真是异彩纷呈。这篇老课文就像一颗老树一样生出了许多新枝来,焕发出了它无穷的魅力。二度创造激发学生诗化语言的灵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块宝地,让如诗的话语成为一潭涌动生命和智慧的活水。并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内课外读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的,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主题阅读课,构建开放和谐的书香校园。

二、面向全体,鼓励探索求异。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程度总是参差不齐的,为了能按“计划”行事,少数佼佼者常会得到老师的偏爱,而这些老师眼中所谓的“差生”总是无人问津,学习兴趣自然丧失殆尽,为此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发掘其闪光之处,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活跃起来,享受成功的快乐。我在讲《落花生》一课结束时,做了如下小结:“读完这篇课文,我们明白做人就应该象花生那样脚踏实地,而不是像石榴、苹果那样把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象人们炫耀自己。”话音刚落,一位男生马上举手,大声的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因为今天的人们要善于推销自己才能站稳脚跟!”我听后,略一停顿,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

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活跃了,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总结,各抒己见。正如西方教育家、思想家第斯德讲过的一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使学生养成会积累、会思考、会质疑的习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表达感受,形成独具特色的阅读技巧。

三、自主学习,克服障碍,掌握技能

施教成功,功在授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其获得较高的学习能力。如《索溪峪的“野”》一课,文中介绍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文章结构虽有条理,但内容较多,学生难于抓住重点进行朗读、复述训练。为此,我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指导学法,然后放手以“游客”的身份汇报所得,效果不言而喻。总之,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都要想到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离开教师的指导也会学、爱学。然后用这样的方法再阅读同一主题下的各类文章,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四、加强合作、营造互助氛围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指出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确,每个学生总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风格。而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的沟通、交流与互补,能把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交往能力的锻炼融合一体,能把积极的互相依存和个人的责任感高度地统一起来。自助式学习强调了“合作”教学策略,孩子们四人一组各有职责:组长(宏观调控)、记录员(整理记录)、协调员(请教取经)、监督员(维持秩序)、发言人(发表意见)。这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既优化了学习过程,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孩子们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聪 明才智。

总之,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真正做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 要正确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阅读活动和阅读交流,学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鼓励学生把阅读能力提升为自主探索和创新的高度,在阅读活动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语文素养。

第三篇:让阅读在语文主题学习中绽放精彩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推行语文主题学习的今天,语感训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语感训练主要途径的朗读,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却还存在诸如朗读方法不明确、兴趣不高、习惯难培养等问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努力去改变。我将要阐述的就是在十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些个人见解。

一、 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大家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教给学生方法对阅读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1、巧设思维情境,引导理解语言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而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例如,《山中访友》中有这样一段话:“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如果仅从语义上理解,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鸟儿怎么会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怎么交换眼神呢?这些原本都是人的情感、动作和行为呀!但是教师如果在这里指导学生明白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将树拟作人,并非犯了人树概念混淆的错误,那么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把山中的一切看成了自己的朋友,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形式,这样会使学生对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对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2、细琢重点语句,图片升华情感

在学习课文时,孩子们在初读课文后,虽然大体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但是不能深入走进文本,了解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所以作为教师,指导孩子们读懂读透课文更为重要。

例如,我在执教荷叶圆圆一文时,针对孩子们喜欢图片的特点,我先上孩子们看课件观察满池塘的荷叶,在孩子们看、说、讨、议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孩子们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让孩子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图片和他们交朋友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层次朗读中让学生再去欣赏课件满池塘的荷叶,去美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句话。此时水到渠成,学生们自然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重创情境教学,迁移读书方法

语文主题学习精读引领课型第三环节是驼掌阅读,一文带文,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学习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课文中描写的是以时间顺序依次写了腊

八、腊月二十

三、除夕、初

一、正月初

六、十五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了重点写了腊

八、除夕、初

一、十五等几个日子,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正月十五挂灯笼这一环节,通过两次分层深入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详略得当表达方法的好处、运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运用学习到的方法阅读主题从书上的典型文章,进一步巩固这种表达方法。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和巩固。这样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4、 积累读书方法 写作顺理成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形象地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同样,习作教学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再去阅读,他所关注的不仅是文章表达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了解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就会把理解文章内容和理解表现形式变为自觉的阅读行为。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阅读方法和写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1、创设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精心设计问题,创设环境引诱导学生去品味、思考、争论、解决,从中体会读的乐趣。如教《美丽的小路不见了》时,我问学生:“美丽的小路怎么会不见了呢?”学生怀着好奇心,马上开始朗读。通过细细地朗读,认真地品味,学生了解了文章,纷纷举起了小手。

再如:我在执教《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海鸥送老人这一环节时,我不仅插叙了老人生前的生活状况,而且让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乐配画朗读,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2、与生同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非常注重范读。范读分为教师读和学生读,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而尽量让学生来示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小老师在班内配乐读、配图读,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让他们模仿老师读,那效果将是事半功倍。

3、带动作读

我在执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在初读、快速读、配乐读的基础上先找个别孩子示范表演,然后全体孩子一齐边表演边朗读,让孩子们手、脑、眼口并用,提高了阅读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朗读效果。

三、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就是培养习惯。”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决不是只简单地培养读课本的习惯,而是要培养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底子的阅读习惯,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与大家共同分享。 我觉得最起码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阅读的目的性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明确的读书要求:请大家自由读书,要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流利。这是初读文课文要完成的目标;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在整体把握课文时要想的问题;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事在进行阅读理解时,要求学生完成的读书任务……有了读书目的的指引,学生才能在读书中思考和收获。

2、养成每天阅书的习惯

培养学生每天抽出十到十五分钟读自己喜欢的任何作品,可以用午休、放学做完功课以后、节假日等点滴时间来读书。每天坚持半小时阅读,帮助他们选择阅读材料,构建阅读空间,循序渐进,先扶后放,慢慢养成习惯。

3、 形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为此,我要求孩子们做到。 (1) 手中拿着笔读书。 (2)按要求圈画相关语句。 (4)摘抄积累。 (5)写读后感。 4.主动解决阅读的困难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带着工具书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的习惯、养成不懂就多读几遍的习惯、敢于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有人说:“培养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培养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是啊!我们的孩子只有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长期坚持阅读,才能获取更多知识,适应现代化的学习要求,才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跃马平川”。

总之,阅读方法是提高语主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又为 语主题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我相信他们三者的有效结合,能让阅读在语文主题学习中绽放精彩。

第四篇:主题词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范文

主题词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关键. 学生除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外, 还必须掌握“活”的识记方法,为今后的自学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使学生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识字。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1.插图识字法, 2.游戏识字法 3.字配“画”法, 4.歌诀识字法 5.象形会意识字法, 6.形声识字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小学识字教学要善于发现挖掘儿童身边“熟识”的语言物质材料,充分结合儿童身心规律培养的识字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措施指导识字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识字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培养识字能力,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首先要注意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并在识写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能做到爱学、乐学、轻松学,坚决破除以死记硬背、多抄多写为主要方法的不良识字习惯。其次,要重视教给学生“活”的识记方法,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为今后的自学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教学体会介绍几种识字教学方法:

一、插图识字法

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配有大量的插图。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它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学生记忆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学生记忆。接着让学生看清自形,拼对字音,再“回”到图上,这一过程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汉字。

二、游戏识字法

根据字形特点,编成谜语或儿歌,在新字教学中,以猜谜的方法教学生字。方法是先出现几个新字编上号码,老师念谜语或儿歌,学生以手势表示猜得的结果,比比谁猜得字又准又快。如,双木不成林----“相”,人在云上走----“会”,三个猪儿一个槽,一个猪儿吃,两个猪儿瞄----“心”。

三、字配“画”识字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如教学“休”时,可出示图片(右侧图1),告诉同学们,这个人累了,正靠着树干休息。

四、歌诀识字法 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如教“坏”字,编 成“地里不长草,坏了”;如教“法、丢”时,我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五、象形会意识字法

课本中的“山、石、田、土、井”这一类字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成,这些字与实物都有许多相似处,所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片后再识记,轻而易举。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如用手遮目“看”(图2),用竹毛制成“笔”;如教学“山”时,出示图片3。通过这样的描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直观印象,达到了既认形又明意的效果。

六、形声识字法

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例如:“蜻”是蜻蜓的“蜻”,所以用虫字旁,右边读音,整个字也读“qīng”。从这个角度思考、讲解,学生基本做到过目不忘。

这几年,在教学过程中,我对生字的教学有一定的认识。我认为难度是成递减式的,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二类字的不断集累,学生要掌握的一类字,就是十分容易了,年级越高认识生字越多,难度就越小。当然,生字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作为我们在一线的教师,要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通过反思、总结、提升,去寻找更好、更适合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让学生由“学全”到会“会学”,更好地为他们掌握祖国语言文字,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多局限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方面,其实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还必须要注重“读”的训练。因为,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阅读教学中由学生读中理解语言的有效方法。

一、尝试性朗读。 尝试性朗读一般在刚接触课文时进行,很多学生阅读文章,往往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这样,就要注意教给学生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

1、 学会寻找关键词语。 学会寻找关键语句,是一种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师恩难忘》一文时,教师提问:课文从哪几件事体现了老师的恩情难忘?开始,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概括。教师提示说:你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出能揭示问题的关键词语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很快把答案找出来。课文主要从老师每一节课前都“编故事”体现了难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2、 学会寻找中心语句。 中心语句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有的起点题作用,有的起总结作用。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也是一种摄取、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在阅读中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和中心句,有利于增强学生摄取、筛选信息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理解性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要“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

1 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如学《黄山奇松》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我把这一课,进行三次导读:第一遍指名读,让学生注意速度和重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教师范读,让学生知道注意适当的停顿,能使人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同时能加深理解具体语句的意思;第三遍学生轻声读,品味文章的意蕴,深层理解文章的主题意义。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只有把握文章主体意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

三、感受性朗读。 真情实感是朗读的灵魂。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朗读时,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时,可以作示范朗读,要诱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品味性朗读。 传统语文教学特别重视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学生学习课文,不是靠教师去分析教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品味,加上教师讲解、点拔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仍要继承这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让学生进行品味性朗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品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领悟课文所表露出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当然,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地读,漫无目的地读,这又陷于简单、机械的操作。我们强调要“熟读”的同时还要“精思”。古人注重“多读”,更重“自悟”、“精思”,重视在熟读中感悟。一篇文章,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或是思想内容,或是写作技巧,或是语言运用,或是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正确地加以理解、感悟,让学生在品味感悟中对文章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有更高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数是阅读的精品和典范,语言风格各异,思想内容丰富,表现技巧不同。因而,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加强“读”的训练,恰当地指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从书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上一篇:银行安全保卫工作总结下一篇:医务人员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