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性

2022-09-10

当前, 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威胁。近年来,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人口的急剧增加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生态系统自身的协调能力不断下降, 人类生存的环境呈现出越来越脆弱的趋势。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无可替代的基础产业, 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永续发展产业。

1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尚待提高

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模式尚不完善, 造成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不高。在管理办法上, 没有科学统一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标准, 加之国家、地方资金到位率低, 难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 致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管理粗放, 影响了工程建设的速度和建设成就。在管理模式上, 生物措施治理和工程措施治理彼此分割, 管理上受行业利益和部门利益牵制, 形不成合力[2]。

1.2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错误

由于不能科学辩证的看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依然存在。个别地方环境保护意识淡漠, 重经济、轻环境, 盲目引进重污染项目, 形成了引进容易治理难, 关停更难的困难局面[3]。只讲经济不讲环境, 只顾效益不顾效率, 对环保执法工作不支持, 甚至干预执法, 辖区环境污染问题久治不愈, 环境纠纷不断, 造成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协调、不和谐。长期以来,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 许多地区和行业未能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导致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3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在政府严格执法的过程中, 最有力最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就是大力度、大范围的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真正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但就现实情况来看, 政府及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宣传力度不够、涉及区域不广、宣传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形式单一, 以致公众特别是文化素质层次较低的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仍较为低下, 从本质上影响着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和整体改善。

1.4 国家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生态补偿政策[4]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可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重要资金来源, 也体现了“谁破坏, 谁恢复;谁受益, 谁补偿”的原则。目前虽然有部分行业、省、市征收了生态环境补偿费, 但在具体的征收、使用方面, 全国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督, 收费标准的制定也缺乏科学的评价, 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1.5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与执法监督体系尚不健全

近年来, 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正在逐步形成以集中式执法检查活动为推动, 以日常监督执法为基础, 以环境监察执法稽查为保证, 以公众和舆论监督为支持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体系[3]。但现实反映, 我国颁布的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由于侧重点不同, 尚未形成系统的生态保护法规体系, 难以满足生态保护的需要。不少地区对于生态环境执法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执法不严, 措施不力, 生态环境督查机构少, 督查力量薄弱执法人员配备不足, 加上执法权限有限, 缺少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的生态环境督查职能机构, 不能适应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以致给环境违法行为提供机会。

2 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科学管理生态建设工程

要以项目工程管理的思想来科学管理生态建设工程, 制定统一的工程管理计划、资金管理标准, 积极并连续开展评价工程前期、中期、后期各阶段的工程进展情况及工程效果。因此在管理上需要规范制度, 形成标准, 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在管理模式上, 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科学有效管理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以取得预期生态建设效果。

2.2 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有助于利用经济激励和社会宏观管理手段, 促使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与商品再生产过程相结合, 达到在整体上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恢复进行系统管理的目标[5];还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所以国家应当建立生态利益的补偿机制和制度,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与政策, 激励环境保护, 约束环境破坏, 倡导地区社会经济公平发展, 实现生态效益的市场效应, 对有效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3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

政府以及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介如电影、电视、图书、期刊和报纸等手段广泛宣传生态环保知识, 着力提高公众特别是城乡民众的环保意识, 倡导开展民间环保组织,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 从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抓起, 小区域抓起, 抓典型, 奖模范, 从公众主观意识上最大程度的减少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

2.4 倡导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 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使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所以, 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倡导发展循环经济, 要以循环经济思想为发展思路, 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以相互协调、和谐、稳固的态势永续并进。

2.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 尽快制定国家生态保护法, 建立生态保护制度以及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标准, 以明确环保部门的执法权限, 以及环保部门执法人员的责任, 设立环保督查职能机构, 使环保部门能从严执法, 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 显现环保法律的威慑惩治力量, 从根本上遏制环境违法行为, 逐步减轻生态恶化的局势。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回顾和剖析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 其次阐述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性,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宇.我国的环境现状及根源探析[J].资源环境, 2009, 38 (2) :68~69.

[2] 李海侠, 马金晔.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态与环境工程, 2009 (22) :195.

[3] 刘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法, 2009 (564) :284~286.

[4] 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中国生态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77~78.

[5] 毛亚林.我国生态补偿机制有关问题的研究及思考[J].神华科技, 2009, 7 (5) :88~92.

上一篇:浅谈高速公路设施养护需求的量化方法和应用下一篇:废弃脱硝催化剂可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