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小论文范文

2022-05-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工程硕士小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文章以田家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例,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环保措施。

第一篇:工程硕士小论文范文

浅谈小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

摘要: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在发展农业的同时配套建设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这其中孕育着博大精深的农业灌溉文明和水文化。在我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和大力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就要综合考虑新农村建设中生产、生活、生态的诸多因素。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农业生态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对资源的浪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日益严重,关注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对于农田水利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和美丽新农村的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伴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关注,尤其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干扰,如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乡村自然景观丢失、局域生态系统的改变,都严重影响乡村的生活生态环境。只有加强实现工程合理建设,才能保障其对农业生产与生态循环的影响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也是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小农田水利 生态化 乡村环境

充分了解水利工程对农田的影响,对比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宗旨和要求,对水利工程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从问题出发,找出平衡工程与农田间的关系,这是建设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基本思路。第一,做好基础建设。通过科学合理施肥,从而控制农业污染,保持生态健康。第二,做好结合工作。通过将生态、工程、农田、技术充分结合,建立水、土、林、物的有机结合,形成小型农田生态圈。第三,做好资源合理利用。合理配置水土资源,以改造、优化代替传统建设手段。第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出长远规划,保证工程效果的长效性,保证生态循环。

一.引起环境恶化的原因

(一)规划、设计方面的原因

1、缺乏对水资源的统一规划

在缺乏统一的河流规划情况下,在河流上修建水闸、节制闸等建筑物,开始时估算的来水量是有保证的,但后来由于在工程上游或承雨面积范围内任意修建其他同类建筑物,拦截径流,致使工程区承雨面积日益缩小,来水量响应减少,影响工程的设计灌溉效益。在利用地下水为主的工程区,由于缺乏统一的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任意打井,成井密度和抽取地下水量超过开采量,以致引起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容易使机井报废,大面积土层沉陷,沿海地区还可能引起海水入侵。

2、重灌轻排,重建轻管

小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水闸,节制闸,塘坝等引起工程所在地区地下水位抬高,渍害加重,容易引起土地盐碱化。加之罐区排水系统不健全,大雨时排水不畅,引起田间洪灾,加长渍害周期,影响作物生长。

(二)管理方面的原因

1、工程使用方式粗獷,生产过量投入

灌溉用水管理不善,缺乏严格的用水制度,且灌溉技术粗放,致使灌溉水大量浪费,补给了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招致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缺乏完整的配水计划,致使不同区域罐区受益不均衡。生产投入过量,在灌区内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随灌水而渗入土壤和地下水中,使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对作物和人畜用水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局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对生态健康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2、缺乏水质监控和管理制度

在工程灌区兴办有污染性的工厂或养殖场,投放大量动物粪便饲料,未经处理的废水也大量排入灌区、塘堰和低洼地区,水体过营养化,爆发蓝藻,水体变为死水,土壤和作物污染严重,使灌区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民的健康也受到严重影响。

二.建设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措施

(一)在规划设计方面

1、统一流域规划,合理开发利用

必须根据统一的流域规划,兴建引水灌溉工程,务必使已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水源得到切实的保证,合理分配引用水量,严禁任意建坝蓄水和抽引河水。在规划中,对兴建工程以后对周围地区地下水位的影响做出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大面积利用地下水灌溉的井灌区,对机井密度,开采强度等应做出全面规划,严禁在计划外的随意开挖机井或加大抽水强度。在容易渍化地区,必须贯彻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使用的原则,实行井渠结合灌溉,以控制引取的河水量,保持灌区地下水位均衡,防止土壤盐碱化。

2、灌排兼重,做好用水规划

必须贯彻灌排并重的原则,特别要重视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健全田间排水系统,畅通出水路。做好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乡镇企业用水规划,保证饮用水清洁,防止废水污染水资源。

(二)在管理方面

1、加强灌区计划用水,防止生产投入过盛

加强灌区计划用水,合理分配灌溉水量,防止水量浪费,保证上下游用水均衡。开展渠道防渗工作和节水推广技术,特别是排水系统的配套,使大雨时农田不积水成涝,能控制地下水位,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农业生产中,农家肥与化肥农药结合使用,严禁为了作物产量过分使用化肥农药,种植作物要多品种相结合,避免因作物过于单一而爆发的大面积病虫害。

2、建立水情水质监测站,加强宣传教育、

在灌区内建立水情水质监测站,定期对灌区或承雨区水质进行监测,防止工厂和养殖场对水质的污染。在灌区内全面开展绿化美化工作,把兴修水利和改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加强水法宣传和法治教育,提高人民用水护水意识。

生态化问题是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建设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需从工程管控着手。第一,建立生态一体意识,做好工程规划。充分考虑工程、农田、农民间的关系,从各方角度平衡资源,做出最经济合理的工程方案。第二,坚持生态平衡原则,把控工程各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以实用为原则,一方面提高工程效率,另一方面坚持工程的合理性与实际性。第三,养成维护生态习惯,做好工程维护。加强对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在使用过程中充分有效的发挥出工程效用,实现最大化效益。第四,实现生态化型工程,把握细节。在设计、实施、维护、使用的全过程中,注尤其在设计中需重点关注工程对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与充分性。

参考文献:

[1]赵丽丽.论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J]人资社科.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范化、生态化研究》课题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范化、

生态化研究》成果综述[J].2012(4)

[3]王钊,王崑等.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方式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6)

[4]郭元裕.《农田水利学》(第三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306,309

作者:贺平

第二篇: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摘 要:文章以田家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例,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环保措施。

关键词:田家湾水库;除险加固;环境影响

1工程概况

1.1基本情况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田家湾水库地处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涧河中游,坝址位于榆次区城北18 km处的田家湾村。它控制流域面积97 km2,其中,灰岩区22 km2,砂页岩区23 km2,黄土丘陵区52 km2。

该水库于1958年3月12日由山西省水利厅批准动工兴建,1959年10月1日竣工。原设计坝高29.5 m,水库按二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一百年一遇洪水校核运用。水库投入运行以来,由于库区淤积严重,加之溢洪道不达原设计标准,水库的防洪能力大大降低。为提高防洪能力,1978年由原榆次市水利局提出设计,并上报原晋中地区水利局批准,1979年6月-1981年3月对水库进行了改建,防洪库容618.84万 m3,兴利库容118.16万m3。1983年原晋中地区水利水保局编制的“晋中地区水利工程”三查三定“总结”资料中,核定田家湾水库总库容为942.5万m3,为小(I)型水库。

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涵洞3部分组成。大坝为均质碾压土坝,最大坝高34.5 m,坝顶长318 m,坝顶宽6 m。大坝上游采用干砌石护坡,下游为草皮护坡,桩号0+165~0+271段设有排水棱体,坝底设35m长的褥垫与原排水棱体衔接;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岸,为矩形开敞式,长295 m,进口设2 m高的溢流堰,整个溢洪道没有衬砌;输水涵洞布置于大坝的右端,放水设备为台阶式卧管,共32级,64孔,输水涵洞为无压出流,采用钢筋砼圆管,内径1.0 m,长153 m,最大放水流量2.5 m3/s。

水库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水库防洪范围涉及太原飞机场,榆次区和太原市郊区的3乡23村3.2万人,石太铁路和南同蒲铁路6.8 km,太旧高速公路7.6 km,108国道5.2 km,耕地5 669.5 hm。设计灌溉面积2067.7 hm2,最大实灌面积1 334 hm2。1961年-1990年多年平均实灌面积747 hm2,1991年至今,只在1995年、1996年分别灌溉了833.8 hm2、1 013.8 hm2。

1.2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库防洪标准低,达不到部颁标准要求: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田家湾水库为四等水利枢纽工程4级建筑物,正常应用洪水标准为:30~50年一遇,非常应用洪水标准应为:300~1 000年一遇,水库在现状条件下为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与标准所规定的中型水库的洪水标准相差较远。

(2)大坝填筑质量差:田家湾水库初建时,从社队抽调大批民工,采取了大兵团作战方式,施工时,各施工队伍偏面追求进度,忽视质量,忽视技术,致使土坝填筑质量较差。据土工试验资料表明,土坝干容重最大值在1.75 g/cm3以上,最小值仅有1.46 g/cm3,而且大坝在运行过程中,坝体在不同高程及部位多次出现纵横向裂缝,裂缝最长达320 m,最大缝宽达70 mm。

(3)坝基渗漏严重:土坝座落于砂砾卵石层上,建坝时虽在坝基筑了黏土截水槽并于原浆砌石截潜流截水墙相接,但由于截水墙始建于1958年,砌筑质量较差,观测资料表明,水库蓄水运行以来,渗流量一直较大,最大达120 L/s,空库时的渗流量亦达30 L/s。

(4)大坝下游坝坡较陡:大坝顶为2 m高的子堰,上下游边坡1∶0.5,子堰底部以下下游第一边坡为1∶2,若加上2 m高的子堰,则平均边坡不足1∶2,边坡较陡,不达土坝要求的安全坡度,若遇上高水位大洪水时,则大坝存在不稳定隐患。

(5)输水洞检修闸门止水失效、漏水严重,洞身渗水严重,进水塔施工质量差、老化严重:经现场检查发现,进水塔塔身蜂窝麻面随处可见,施工缝未经处理,塔身多处出现冻融、剥蚀破坏,部分断面剥蚀深度达15 cm左右,多处出现钢筋出露现象,且出漏钢筋锈蚀严重,经检测,塔身及工作桥排架老化严重,碳化深度大于6 mm,经回弹仪测试,塔身现砼标号为150#,远低于原设计砼标号200#。

(6)泄洪洞闸门橡胶止水老化,闸门配套不完善,进水塔施工质量较差、严重老化,洞身有裂缝,局部有渗水现象。

2建设内容

2.1大坝

坝体改造内容包括:右坝肩防渗灌浆、坝顶改造、上游坝坡护坡、设置下游坝脚排水、下游坝坡局部翻修等。

2.2溢洪道

在充分利用溢洪道现状规模的前提下,以溢洪道现状轴线为基准,拆除溢流堰,并在此位置设2 m高的橡胶坝,对泄槽采用C25钢筋砼进行衬砌,改造后的溢洪道为矩形和梯形的复合断面。

2.3输水涵洞

输水涵洞洞身部分运行正常,而现状进水方式为卧管,因运行年代长,库区淤积,加之管理不善,进口启闭设施严重毁坏,不能正常运用。在原输水涵洞进口处设钢筋砼进水塔

3环境影响评价

3.1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3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列》(1998年)及《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

3.2环境影响评价

施工范围基本在现有水库占地区域,工程完工运行后,对周边环境是有利的,水库的安全性增强,风险性减少,防洪能力增强,更能发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因此,着重对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过程中应引起重视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机械运输车辆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和废水废气的处理、弃渣的处置、施工过程中废弃或丢弃的混凝土砂浆的处理、开挖及车辆运输产生的粉尘和飘尘的处理以及施工队伍的进驻对当地社会治安影响等问题。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将有可能对河流、水库的水质及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人民群众健康等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也将产生一些有利影响,比如施工队伍的进驻会给附近地区的工、商、服务、运输等行业带来一些机遇,同时也给部分劳力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

3.3区域环境现状

水库为防洪、灌溉的综合性水库,目前,由于存在安全隐患,影响水库的安全运行,为此,对该库进行除险加固。水库上游没有污染,水质优良,多数指数均达到了Ⅲ类水的要求。水库周边交通方便。附近地区文教、卫生力量相对薄弱,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总之,水库区域环境较好,水质优良,本工程的建设也不允许产生对水库及周边环境的破坏。

4环保措施

本工程在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虽然是短暂的,可以控制和防范的,但工程施工区为重点保护区域,且距离居民区也较近,因此在施工期要严格按照施工要求,文明施工,遵纪守法,加强环境保护,具体要求和措施如下:

4.1人群健康的保护

(1)保护好饮用水源,定期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抓好环境和饮食卫生,垃圾、粪便及时清理。

(3)加强施工期卫生防疫和疾病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进行广泛的卫生保健宣传教育,并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

(4)施工人员进场前要进行体检,施工期间定期检疫,发现传染病人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5)施工过程严格按照环保要求施工,禁止超标的污染物排入河流或水库。

(6)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一线工人要佩带口罩或防毒面具,并采用湿式除尘作业;操作搅拌机、振动碾、钻机等施工机械的人员或附近的工作人员必须采取劳动保护措施,配备个人防护用具,如棉花、耳塞等。

(7)施工爆破前应使人群远离爆破现场,防止发生人身伤害。

(8)距离居民区较近的施工区禁止在夜间施工,避免影响居民的正常休息。

4.2大气的保护

(1)施工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应满足规定的标准。

(2)燃油机械应安装除尘装置,如果使用柴油机械和设备,排出的烟尘须与统一型号的柴油机烟尘排放度值FSN4.0限度相一致,详见《柴油机动车辆满负荷运行烟尘排放标准》(GB14761.7-93)和《柴油机动车辆无载加速烟尘排放标准》(GB14761.1-93);如果使用汽油机械和设备,汽油机械污染负荷须低于《机动车辆汽油机械污染排放标准》(GB14761.2-93)中所列的限制。

(3)为避免运输物质的洒落形成粉尘危害,运输水泥、石灰、砂子和垃圾的车辆就完全掩盖起来;为避免道路上次生飘尘造成的空气污染,施工道路及交通道路应定期洒水。

(4)混凝土拌和过程中,水泥输送宜选用全自动水泥喷射泵,拌和楼除尘采用高效除尘器。

4.3水质的保护

(1)施工产生的弃渣、垃圾等不得倒入任何水域中,倾倒时要结合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污染水质。

(2)工程所用的施工机械在进场前应对各机械进行检修和养护,防止机械出现油污滴漏现象,施工机械与运输车辆清洗产生的废水禁止乱排放,尤其不允许排水河流或水库中。

(3)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禁止排放到附近水域中。

4.4环境的保护

本工程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主要集中于工程取土和弃碴。工程施工弃碴拟采取集中堆放方式,弃渣场选择荒沟、荒坡等地。规划取土和弃碴场占地面积3.3 hm,水土流失防治拟采取工程措施、土地整治、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为:

(1)弃碴场边坡拦碴工程措施:为稳固碴场边坡,防制弃碴流失,拟在弃碴场边坡修建浆砌石拦碴坝。

(2)弃碴场土地整治措施:首先对堆碴表面作整平处理,使之形成一个外缘稳定,向排水沟倾斜的平台,四周设排水沟,平台顶部覆土厚不小于50 cm。

(3)弃碴场表面植物防护措施:表面在采取护坡、覆土平整措施后,需采取植物措施,以恢复植被。拟采用植树、种草措施,标准为220株/亩,共11 000株,每亩播撒草籽2 kg,共100 kg。

5结论

综上所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但这些影响都是短期的且经过相应的措施处理后基本可以避免。运行期对周边环境是有利的,水库的安全性增强,风险性减少,防洪能力增强,能更好地发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Apprais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Reinforcement

Work of Little Reservoir

Chen Yonghong

Key words: Tian Jia Wan reservoir; except that strengthen by inches ; environmental impact

作者:陈永红

第三篇:基于“新工科教育转型工程+”土小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课程体系;校企协同育人

面对未来高等工程教育,全球科技创新将驱动世界新经济体形成与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即将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而工程教育弱化及工程创新人才缺乏,已成为工程科技领域十分突出的问题。新的机遇与挑战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工程教育理念,探索全球“新工程教育转型即工程+”(中国新工科),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进行工程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以提高未来工程师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1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形成具有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规范性,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而采取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

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报告《未来的工作》指出,到2020年,对工程人才“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需求(36%)将远远超过对“认知能力”的需求(15%)。这说明,未来社会并不关注工程师“知道什么”,而是关注工程师们能够“解决什么”。另外,在“大工程”环境中从事具体的工程实践活动,这些工程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满足特定功能的工程需要,还要满足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方面的需求以及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文素养、艺术提升方面的需求。

如今的工程师不仅要技术过硬,还要有创造力,能在团队中良好工作、有效交流,并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学生能力培养结构的变革需求,构成了自我革新的一种张力和驱动力。为应对学生能力培养结构的变革需求和工程与技术教育的现代趋势,近些年,国内高校都在不断思考与实践,从培养模式角度看,大多采取的是跨学科交叉复合、二元复合(双专业)、多元复合(大类培养)、本硕博(需求导向)等模式。这些都是高等工程教育主动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双重挑战有效的路径选择。

新工程教育转型即“工程+”,2018年9月在首届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中首次提出。面向新工程体系变革与发展,“新工程教育转型”计划已在全球范围逐步开展(中国新工科),即强调工程教育的适应性、多样性,强调以项目为中心的跨学科专业,强调学生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工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突出工程与责任、工程与创新、工程与交流( Engineering+ Responsibility, Engineering+ Innovation, En-gineering+Exchange)。

2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北华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和人才集聚地。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践行“新工科工程+”发展理念,以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交流平台为抓手,探索和推进了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适应我国建设行业创新需要,面向区域产业升级转型,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勇创新,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地方院校“双一流”建设。

2.1培养理念

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实践育人,培养面向“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土木工程一线工程师”为育人为本理念。

校企合作:坚持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一教学与实践对接一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课程体系。

产教协同:以产教协同发展为支撑,创建了“多元主体同频共振”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虚实结合”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2.2专业培养路径

本专业根据“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努力拓宽专业面向,集中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工程实践训练”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基于通识教育模式下的“以土木工程为主,执业资格、BIM相关技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贯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主导办学思想,以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为主线,突出毕业生专业知识、职能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的培养。

专业培养目标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引领,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专业培养特色,确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全面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获得注册工裎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工程概预算及施工管理的能力,熟悉计算机的工程应用操作,具有良好工程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担当意识、扎实专业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2.3专业培养模式

2.3.1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新状况,结合社会需求,邀请同行专家、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校友等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融合渗透,提高实践教学体系总学分达到44学分,占毕业要求总学分数的25. 6%,其中选修课[创新与素质拓展、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创新周)]6学分,与企业合作全面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

2.3.2实践课程体系建立

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一教学与实践对接一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工程实践思维意识、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基本实践能力、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贯穿于人才实践培养的全过程,依托“虛实结合”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形成了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即“虚拟仿真训练、现场项目训练、设计项目训练、开放综合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对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实际教学新内涵进行探索,对土木工程学科的前沿性、交融性进行跟踪,强化实践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虚拟仿真和现场训练拓展了实践场景的跨界性、协同性,使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自主工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强化。

2.3.3专业课程建设实施

2.3.3.1设立专项经费,开展中外课程建设

校、院二级设立课程建设项目,按照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分批培育建设,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各任课教师院内申报培育一年后,经评审选拔,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按照力学、设计、施工、注册工程师等建立相应课程群,课程之间相互关联衔接、相互配合完善知识、能力体系。课程建设有效地建立起了国家、省、校三级联动体系。

经过8年建设期,土木工程课程建设方面,《结构设计原理》获批省级优秀课程、校级双语课程,《道路工程》《土木工程外语》《道路施工概预算》和《大跨桥梁》等14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出版土木工程创新应用人才系列教材《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道路勘测设计》《土木工程专业英语》《道路工程概预算》等43部。

2.3.3.2分层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交流能力

为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实现学生中心-Student Centering、SC、成果导向-Oulcomes-hased Educ:ation、OBE、持续改进-Conl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的理念,学生英语采取进阶层次化教学,低年级通识教育阶段开展大学英语类必修课,加强英语基础课的理论学习;在专业教育阶段强化专业外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开展双语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自2012年被评为校级双语示范课程,一直选拔部分学生实施双语小班化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专业学术英语能力的提高,以大量阅读专业文献促进专业英语写作能力,培养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英语交流运用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外语课程,学生翻译外文科技文献,与毕业设计联动,持续不少于40学时的外语应用实践。

2.3.4协同育人机制建立

专业以“强化企业实践经历,突出工程实践能力,深化产教协同,优化教师结构、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为目标,建立“多元主体同频共振”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双师型”教师工程素养协同培养机制:对接国家和地方建设单位为特色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5名担任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每年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工程能力、职业规范等培训;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行企业实践和设计环节培训。与央企、市政等建设企业共同构建实践基地,打造具备丰富工程实践经验高层次双师型队伍,并将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具有执业资格证书10人,提升和强化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工程素养多元主体协同培养机制:成立由校企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全面监控;专业教师通过将思政素材和工程教育资源融入教学全过程,“思政教学大纲修订一教学设计实施一考核与评价一思政教学案例”;学业导师通过“学业全过程指导(课程学习、创新竞赛、毕业设计、考研辅导、未来职业规划等)”;实验指导教师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演练、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实习企业导师通过“企业文化宣讲一安全教育培训一实习过程指导”;在多元主体同频共振下、润物细无声中,通过学校特色文化“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为引领,构筑学生“精神坐标、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工程伦理、工程素养、奉献精神、敢于创新、责任担当”。

积极推进产教协同、校企合作的创新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发展,构建高质量虚实结合实践教学平台,推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发展。专业将“模拟一实践一创新”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综合设计、科研意识、团队合作、创新创业能力,将学生能力训练划分为不同阶段并连续起来。

2.3.5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引领,以学生成果产出为导向,构建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在实验、实习教学和实习基地认定,项目、科研创新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竞赛活动、社会实践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精准管理、科学指导、多元评价、层级监控。通过互联网管理平台,对实验、实习、竞赛、设计等进行精准化管理,依托领导、督导组、教师三级队伍,采取专业评估、专项检查、专项听课等措施,开展期初、期中、期末综合评价,进行结果分析、反馈,利用企业、行业专家参与考核流程及评价标准制定和执行,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以土木工程专业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通过一系列质量管理文件的实施和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及教学文档检查等监控措施,保证相关制度及时有效地贯彻执行,落实教学目标实施,质量监控的关注点由对课堂教学和实习、实验课程质量的监控,扩展到教学资源的保障、教学建设改革的实施、学习结果的关注和信息反馈的改进等方面,力圖实现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多方对话,有力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结语

从“新工程教育转型工程+”育人理念出发,通过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协同育人机制、质量监控体系,改革了土木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产教协同、校企合作,联合监控促进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作者:孟宪强 常广利 杨旭娇

上一篇:环境与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中生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