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论文范文

2022-05-08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数学小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数学小课题研究,旨在通过数学思考、数学阅读、调查实践,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经历更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获得丰富的情绪体验,从中感悟数学学习方法,获得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社会交往的能力,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第一篇:数学小论文范文

用“小问题串”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本文论述用“小问题串”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从“小问题串”提出的依据、方向和作用上展开分析,认为教师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体现学生目标的“小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核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问题串 核心问题 课堂教学

【文章編号】0450-9889(2019)04A-0023-02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的问题设计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顺序。问题的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数学核心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教学的强大动力,缺乏核心问题的课堂是缺乏张力的。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体现学习目标的小问题串,提炼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既是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也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小问题串”提出的依据

“小问题串”的提出是基于教学设计的情境,围绕教学总体目标,按照一定层次递进精心设计的具有“指向于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发展过程”的一组问题,问题的提出是从优化教学角度思考,从一个情境引出一个问题,围绕这个小问题不断追问,进而产生“小问题串”,提炼核心问题,从而引领学生经历探索、求知的过程,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并从不同的角度帮助、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小问题串”提出的方向

每一个小问题的优化提出,都指向同一个教学目标或接近教学目标,“小问题串”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目标进行精化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既能有效地避免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的情况,又能让教学有的放矢地展开,还可以帮教师把握问题的主次递进,梳理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构造了一节课的教学框架,让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教学过程有机统一,使得严谨的数学思维有梯度地呈现出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问题,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最后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数学情感态度目标中指出,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数学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几个小问题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好奇与疑问。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一课的导入环节,笔者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和“毫米”有了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创设了几个小问题:

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问题2:除了米、厘米,你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问题3:你能用手比一比它们的长度吗?

问题4:1千米有多长?还能用我们的手比划出来吗?

问题5: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千米吗?

结合学生身高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接着一连串小问题的提出,对比“今天我们来学习千米”这样开门见山的新课导入方式,小问题的设计优化了教学,从回顾简单的长度单位,到用手比一比对应的单位长度,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连贯性。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起后,笔者适时追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千米吗?”并用生活中有关“千米”的图片让学生对千米的概念形成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千米”的必要性,达成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出,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信息,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的探究阶段,教师可以用小问题串找到探究的任务与空间,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在执教《千米的认识》探究环节,为了达成让学生探索知识规律的教学目标,笔者又设计了两个小问题,层层递进,推进教学过程。

问题1:同学们,10米有多长?你能说一说吗?

生1:10米像一棵树那么高。

生2:10米从讲台到后面的学习园地那么长。

问题2:100米有多长?

生3:100米有一栋楼房那么高。

生4:学校的直跑道的长度就是100米。

在对比中学生产生认知疑惑的情况下,借助学生熟悉的教室长廊,笔者示范走一走教室长廊10米的长度,让学生记录下笔者所走的步数和时间,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认知形成过程,并带领学生分小组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亲自测量、体验、探索,发现走10米的长度大概用时10秒或15步的记录方式。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式到操场跑道体验100米长度,并把所用的时间和所走的步数记录在答题纸上。

让学生通过从小问题串的提出,到思考探索的过程,再到结果的生成,进一步将抽象的长度单位空间概念形象地展示出来,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对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都有特定的教学意义。

三、“小问题串”提出的作用

“小问题串”能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挥,优化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在研读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调整好“小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便能很好地服务课堂,更能真正发挥其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小问题串”的提出,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教师把握教材,提升教学质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小问题串的提出,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逐步深化。

(一)“小问题串”提出渗透数学思想,优化课堂教学

笔者在执教《集合》一课中,结合实际创设“小问题串”:

问题1:(出示体育课排队图)小明从前面数是第4个,从后面数,也是第4个,这支队伍一共几名同学?

问题2: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列算式、画图)

问题3:000△000图中,△是指谁?

问题4:算式4+4-1=7,算式中的4分别指的是哪四位?你能圈一圈吗?

问题5:为什么要减1?

在本课新课导入环节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利用学生对小问题串提出的思考,渗透重叠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笔者抛出第一个小问题:“全班同学评选出了7名学习之星和5名劳动之星,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吗?”学生通过口算和猜测呈现出的答案与教师邀请获奖的同学到台上领奖的人数不符,这时便出现了认知冲突,从而营造了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笔者给足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梳理,直观地揭示出人数多的原因。笔者巧妙的设计使得集合图的呈现水到渠成,进一步渗透集合思想,体验到集合图的直观形象。接着再提出“集合圈每部份表示的意思你们知道吗?”让学生充分理解集合圈的意义,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足铺垫。

(二)“小问题串”提炼核心问题生成,优化课堂教学

我们通常会在数学教学中设计探究性的小问题串,培养学生善于对问题提供的信息进行重组和加工,引导学生挖掘问题的本质特征,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终提炼整节课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一定是精心设计的高质量的问题,一定是课堂上要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

核心问题是本节课最主要、最中心、最关键的问题,所有小问题串的提出都是为核心问题的提出而设立的,核心问题能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碰撞,需要深入思考。

在《千米的认识》一课中,重点是解决“1千米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在解决“1千米到底有多长”时借助对10米、100米长度的认识,通过想象和利用10个100米是1000米这样的推理方式,走1000米大约是15分钟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1000米的空间概念,加强对千米的实际意义的体会,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当解决了1千米有多长这一问题后,再提问:“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出示校园周边矢量图)”抽象的数学思维需要直观的形象支撑,这个环节结合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根据对千米的认知能力去估一估,从校门口出发,往左或往右大概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借助实际帮助学生将抽象的1000米概念形象地呈现出来,形成空间和时间上的概念。

在《集合》一课中,我们要让学生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重复的问题。“获奖的同学一共有多少名?你能列式计算吗?”当学生理解集合圈部分的意义后,很快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列式:7+5-2=10(人)和5+2+3=10(人),引導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下周我们继续评选7名学习之星,5名劳动之星,你猜猜有几名同学获奖?”“你觉得下周会有几个重复获奖的同学?”这样的问题设计有梯度地呈现课堂教学,从简单应用到开放,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小问题串的设计既是一种教学方法,贯穿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而基于“小问题串”的教学,提高了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让数学课堂多点灵动、多些思考,为课堂增加温度。

注:本文系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炼核心问题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17C35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华琳(1986— ),女,汉族,广西黎塘人,大学本科学历,理学学士学位,小学二级教师,现任南宁市五里亭第一小学教务主任。从教十多年来,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复习课、教学基本功、信息技术课整合课比赛获得城区一等奖。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多次荣获国家级、市级比赛一等奖。作为西乡塘区C类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多次送教下乡获得好评,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责编 林 剑)

作者:华琳

第二篇:数学小课题研究:指向拓展性学习

【摘 要】数学小课题研究,旨在通过数学思考、数学阅读、调查实践,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经历更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获得丰富的情绪体验,从中感悟数学学习方法,获得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社会交往的能力,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 拓展性学习 思维提升

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围绕同一个主题构建学习共同体,统整学习方式,在学习、理解、分享、反思、成长中提升知识技能、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的活动。它具有低起点、 日常化、期周短、好操作、易评价等典型特征。笔者以数学小课题研究为媒介,通过数学思考、数学阅读、调查实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拓宽数学学习的新领域。

一、小课题研究,从数学思维走向综合素养

史宁中教授曾说过:“一个好的数学教育,应当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习惯,会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把握本质,进而抽象能力强;会在杂乱无章的事物中理清头绪,进而推理能力强;会在杂乱无章的事物中发现规律,进而建模能力强。”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和与积的奇偶性”属于“数与代数”板块的内容,它是“因数和倍数”单元后的“探索规律”的专题活动。

基于学生对这一知识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并掌握了相关的探究方法这一学情,笔者设计了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研究单(见图1),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和的奇偶性”的小研究

1.猜一猜:任意选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相加,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2.写一写:

我的发现:

我是这样研究的:

3.想一想:任意选若干个不是0的自然数相加,什么时候和是奇数?什么时候和是偶数?

我的发现:

我是这样研究的:

学生根据学习需要,形成研究小组进行探索。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交流。

师:我们先来交流任意选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相加,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生1:我们小组认为,任意选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相加,和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我们用的是列举法:2+2=4,4+4=8,8+8=16,通过列举发现两个偶数相加,和是偶数;2+3=5,3+6=9,10+11=21,一个偶数和一个奇数相加,和是奇数;1+1=2,3+3=6,5+5=10,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

生2:我们小组的观点和他们组的观点相同,只不过我们是通过列表来思考的。(图略)

生3:我们是画图来进行研究的,通过画图很清楚地看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图略)

生4:奇数是不能被2整除的数,所以奇数可以看成“偶数+1”。大家看我们组的研究过程。(图略)

师:刚才,同学们从简单的问题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做得很好。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的探索过程,我们通过了什么方法,发现了怎样的规律?

生5:我们通过列举法、列表法、画图法、推理法,都发现了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师:你很会总结。刚才我们探索的是2个自然数相加和的情况,那任意选若干个不是0的自然数相加,什么时候和是奇数,什么时候和是偶数呢?哪组同学来汇报。

生6:我们组通过列举来研究的,大家看我们的研究过程。(图略)

生7:我们组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来解释多个数相加的情况,请看我们的研究过程。(图略)

师:看来若干个不是0的自然数相加,和的奇偶性是由加数中奇数的个数决定的。加数中奇数的个数是奇数,和就是奇数,奇数的个数是偶数,和就是偶数。这样,复杂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根据弗赖登塔尔的教育理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顺学而教,给学生提供研究素材,精心設计活动单,认真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唤醒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后,学生经历了深度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模描述,对和的奇偶性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有的从多个算式举例说明,有的从列表角度来论证,有的借助数形结合解释,有的通过推理来思考,相互验证、相互启迪,有深度、有温度。在积极参与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索规律的方法,还把握到了规律的本质内涵,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归纳走向明理,不断提升了数学学习能力。和的奇偶性的成功探究为后续学习“积的奇偶性”埋下伏笔。

学生们继续在自己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经历了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形成结论的整个学习过程,得出: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乘数中只要有一个偶数,积就是偶数。

基于学生拥有“和的奇偶性”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研究“积的奇偶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教师启发学生回顾参与探索“和的奇偶性”规律的过程,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体验、探索规律。学生们运用抽象、推理、建模等数学思想驱动数学学习,自身的思维将会更广阔、更深刻。

二、小课题研究,从学科能力走向立德树人

史宁中教授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应当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笔者以此为主题,采用数学阅读分享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到我国在社会生活、国家建设等领域的众多发展成就。紧接着,课后围绕建党百年设计了“百年历程心中有‘数’”的作业,通过网络、书籍查询、询问家长、同伴互助等形式开展了小课题研究(见图2)。

百年历程 心中有“数”

1. 找一找:建党100年来,中国国力变化、人民生活变化、科技的发展。

2. 画一画:通过图表、思维导困、手抄报等形式画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童心向党,礼赞百年。

3.写一写:用数学的观点写一写你的发现。

4. 说一说:通过数学讲坛,诉说中国快速发展,感悟数据背后蕴含的中国力量。

学生们从以下几个实践环节对本次数学小课题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画说党史”

通过网络调查,学生们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中的历史时刻,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串联起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以此增进他们对党和祖国的深厚感情。

2.“童画数学”

探寻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数学信息,如解放战争中的大数据分析、经济发展中的数学信息,以数学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3.“数说中国”

以“中国速度我来讲 ”为主题,学生们分别从民生、科技、军事发展这三个角度进行了数学讲述。

“大道如虹”以“高速公路发展”为研究点,了解30年间,我国大陆高速公路从0到99%城市大覆盖,从“一无所有”到“世界第一”;“筑梦北斗”介绍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史,从2000年“北斗一号”试验卫星发射到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國之重器”以我国航母、东风系列弹道导弹的研制历史为例……让学生们感受只有国家强大、国防强大,中国才有未来!

学生在进行“百年历程 心中有‘数’”的数学小课题研究时,深刻感受到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谨性、科学性、逻辑性和精确性特点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学会观察、懂得分析、提炼结论,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小课题研究,从单一教学走向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的本质是整合,学生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小课题研究,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通过不同主体的参与、多元的学习方式,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不同策略实现学科跨界融合,为学生创设丰富、完整的学习经历,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以及未来持续不断成长的学习能力。

以跨学科融合小课题“‘布’同凡响”为例。

本课题研究从学生认知情况出发,带领学生展开收集信息、调查研究、分析数据、讨论体验等活动,对“布”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让“布”成为不同学科间的纽带,建立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让生活与学习融通,让学习真实地发生。我们创建了本课题的思维导图(见图3)。

班主任教师带着学生观看“布衣中国”“蓝印花布”“货布”等视频,语文教师带着学生查阅书籍、查询网络了解“布”的来历、演变及价值。家长志愿者们带着孩子去市场上实地考察,了解到棉麻、毛呢、真丝、羊毛等不同面料,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知道商场里如何分类摆放衣服和如何搭配等。数学教师带着学生研究布料的材质、质量、价格。通过小课题研究,学生们了解到:同样大小布料的质量是有轻重的,丝质的较轻,麻织的较重,呢子的更重;布料的密度、织造的方式也决定着布料的质量。学生们还计算出不同布料的价格,促使他们学以致用。美术教师指导学生用废弃的布料进行再利用、再创作,学生们与“布”零距离接触,完成“布”一样的作业。

在跨学科融合的“‘布’同凡响”小课题研究中,各科教师科学引领,学生们自主选择内容,小组分工合作。学生通过调查统计、阅读分享、实践体验、自信展示,拓宽了视野,通过跨学科整合、自主创生,提升了学科素养。这样的跨界融合教师是辅助,主创是学生,因此促进了学生能力发展、知识丰富、思维提升……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不断成长。

数学小课题的研究活动,能让数学变得更鲜活、更生动,是一种更有层次的拓展性学习。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经历更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积累了丰富的情绪体验,从中感悟到数学学习方法,获得良好的思维品质,并在小课题研究中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提升了社会交往的能力,提高了数学核心素养,同时也拓宽了数学学习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基本思想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史宁中.人是如何认识和表达空间的[J].小学数学(数学版),2019(3).

作者:杜英

第三篇: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做“数学小课题”研究

摘 要: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我们应以指导小学生做“数学小课题”研究为载体,从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教师应从学生做“数学小课题”研究主题的选择、研究小组的组建与分工、研究方法步骤的运用与实施、研究实践真实性的价值与意义、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研究过程的回顾与反思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指导,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更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小课题;指导;研究

一棵小树苗要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并非一朝一夕,一个科研人才的成长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土壤与养分悉心培养。深思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我想应是重视、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培养孩子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去深度探究一个知识领域或者是去解决一个问题的能力,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而指导小学生做“数学小课题”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何为“数学小课题”?数学小课题是指可供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开展研究的各类真实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面临这些问题时,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调查分析、实验操作、数学推理等手段,经历探索实践、研究发现等过程,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并最终用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个性化结论!

数学小课题研究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质态!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开另一扇窗,为学生筑造一间没有围墙的教室,把数学学习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做得好将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统筹、实践、创新、研究等多方面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做不好则可能是热热闹闹走过场。在此老师的指导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们是如何指导学生做“数学小课题”研究的。

一、 以趣入手 导选题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内驱力。学生要研究什么,要做什么樣的课题?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所以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入手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也为学生能较有成效地开展小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首先,我们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想研究什么,而且应明确学生的数学研究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撑,所以我们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设计问卷调查表:①这学期你会学到哪些数学知识?②如果从本学期所学的内容中选一个主题来研究,你会选择哪个内容?③选了以上这个内容,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研究?以这3个问题为主体形成《数学小课题主题征集问卷调查表》,所有参与小课题研究的三~六年级学生都接受问卷调查,更体现真实性和民主性。

其次,老师要对每一份“问卷调查表”进行认真的审阅,从海选到精选,既要选出个性的研究主题,也要选出共性的研究主题。应确定多个多方面的、可供学生选择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的、具有实际研究意义的研究主题。最终我们从学生的《数学小课题主题征集问卷调查》中确定多个较适合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主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想要研究主题非常多样,有各个年龄段的个性主题如:三年级的“估算与测量”、四年级的“生活中的大数”、五年级的“方程、循环小数、植树问题”、六年级的“生活中圆的应用、黄金分割比的应用”等。更有各个年龄段的共性主题:如各个年段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都有提及想研究“钟面上的数学”的想法,所以又有了以“钟面”为研究线索,制定相关联知识点、递进性的研究主题:三年级“估算与测量”;四、五年级“时针、分针组成角度的研究”;六年级“时针、分针运动轨迹的研究”。

通过调查、批阅我们找到学生研究的需求,确定学生数学小课题研究的主题,把兴趣和需求转化成学习与研究的动力。

二、 各取所长 导分工

我们指导进行学生小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所有学生研究能力的发展,所以全员参与、各个学习层面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进步是我们的活动宗旨,但是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发挥所长,那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在组建研究小组时进行巧妙分工,如此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得以成长!

首先我们指导学生采用“一帅众将”的组合模式,顾名思义“一帅”即“一元帅”,就是指每个小组要有一个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号召力等各方面较强的核心人物,这个“帅”就是研究小组的小组长,拥有决策权,切忌两强相遇,造成意见分歧的尴尬局面及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资源浪费。其次是“众将”,如此称谓,学生甚是欢喜,个个是将军呀,得意着呢!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研究小组的组合时要注意研究成员间优缺点的互补。当然,更多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比如,我班上小A同学是个学习很吃力的孩子,但他摄影很拿手,就担任研究小组中摄影员的职务。小B同学平时做事不严谨、丢三落四,但他电脑玩得溜,于是我们《小课题研究报告册》的word排版员就产生了。小C上课爱讲话,但性格外向处事落落大方,那么社交员也有了。配上一个奥数很厉害的、数学思维敏捷的“军师”,再加上几个书写工整或者有绘画特长的记录员、绘画员,一个研究团队就产生了,一般研究团队以5~8人为宜。

三、 明确步骤 导方法

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方法的支撑,没有研究方法的科学研究是不存在的,没有研究方法其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是真正的研究。研究方法常见的有一二十种,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比较适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查找文献法)、实证研究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探索性研究法等。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尤为重要!比如对选择研究“估算与测量、生活中的大数”的小组,我们就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调查、观察、实验法;对选择研究“方程、循环小数”的小组,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用文献研究法(查找文献法);对选择“时针与分针形成角度的研究”的小组,重点指导如何运用实证研究法;对选择“生活中圆的应用”的小组,重点指导如何运用模型方法;对选择“黄金分割比的应用”的小组,重点指导如何运用探索性研究法等等。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应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语言让学生明确研究步骤:(1)计划一下: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打算用哪些方法来完成?我们期待的结果是什么?(2)行动起来:我们要找到材料,我们要提问题、看资料、记笔记……我们要创造出一些东西!(3)成果展示:我们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我们打算这样展示。(4)检查回顾: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吗?我们为自己的取得成果感到自豪吗?还有哪些事我们可以做?

研究的方法与研究步骤相辅相成,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指导才有可能创造出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四、 实事求是 导品格

实事求是是做学问的基本准则,所有的研究不作假才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真实践、真数据、真研究才是真品格!我们要指导学生明确并严格要求学生以事实为依据来想问题、做研究!

在数学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凸显数学学科特点,用数据说话。这些数据要真实,对数据的分析要尊重事实。所以学生大量的数据都来源于实践,学生如实记录每一个数据:孔庙、南海、超市、阅读吧、菜市场、美术馆、钟表博物馆、林语堂纪念馆……都留下实践的足迹。学生客观分析每一个数据,充分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用统计表、统计图等阐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真做学问,把学问做真!

五、 成果呈现 导方式

丰富精彩的研究过程,详实的数据分析并融入自己的所思所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那如何更好地进行展示呢?老师可以指导

学生将研究步骤、过程、方法及得出的结论等用图文的形式逐一记录形成文本形式的《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方便阅读、批注;也可以指导学生用“美篇”等软件形成电子文档,方便收藏、修改及推广,特别是有视频材料的研究小组,更需要老师指导如何在“美篇”中插入视频材料等等。纵有“锦食”万千,如何“装盘”也是一门学问,显然老师的指导在此也是很关键的一笔!

六、 深入回顾 导反思

反思不仅仅是对实践过程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是深究活动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思路策略等,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为了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活动,所以说回顾与反思也是一种研究性的活动,也是學生小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完成整个小课题研究之后,老师应指导学生用经验总结法对整个实践研究的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

首先为学生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借助我校每年一届的“数学嘉年华”活动,展示每个年段的优秀的《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指导学生以“发现别人的优点,反思自己不足”为立足点进行阅读。从静思再到言辩,继而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

其次指导学生对优秀作品的观摩所想与在经验交流会上的交流所得用文本的形式进行记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融入自己的新思异想,撰写《数学小课题研究小结》。

总之,在学生数学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各种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路;应指导学生就某个课题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并用多种形式呈现探究思考的过程;应指导孩子围绕数学本质来开展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朱秋婉,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作者:朱秋婉

上一篇:生态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近代文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