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2022-05-12

小编精心整理了《音乐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中国钢琴音乐在跨文化音乐教育中的内容,大致分析了该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结合的意义,并对如何加强中国钢琴音乐的跨文化音乐教育从音乐的分析、文化层面的教学、音乐技巧的分析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四个主要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第一篇: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基于学生音乐素质提升的基础音乐教育研究

摘 要:要重视基础音乐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学学生的音乐素质。文章调查了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长期以来没有把基础音乐教育摆在应有位置上的原因,并认为这是影响中小学学生音乐素质提升的主要因素。另外,提出要努力营造出学生的成长空间,创建有利于中小学生基础音乐教育的实施途径,健全基础音乐教育的考核标准,完善评估体系,这对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和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提升音乐素质

内蒙古地区基层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如何,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基层音乐教育所处的地位、师资现状、教学设备的配置怎样?为了了解这些问题,作者于2012年开始对内蒙古西部地区中小学校音乐教育进行调研,旨在分析调研结果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促进基层音乐教育的发展,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

一、基础音乐教育的现实状况

近几年来,内蒙古全日制基础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基础音乐教育仍然显得比较薄弱,大多数基层学校在音乐教育的资金上投入不足。有些中小学校音乐教育认识模糊,观念陈旧,师资学历较低,教学设备的配置简陋短缺,这些现象,制约了基层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1. 音乐教育自身地位不高

有些学校对于基础音乐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内蒙古西部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及教学显得比较薄弱,有的学校没有将音乐教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放在一个同等的教育教学平台上,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出现了偏向,使音乐教育自身地位不高。少数中小学校的领导认为:音乐教学课程只是唱歌和学习一点音乐知识就行,是一种娱乐教育,可以让学生消除紧张学习的压力。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有的学校的音乐课程形同虚设。调查发现,音乐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学内容就是放录音和唱歌。教师教学缺少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学生学习的成绩也很少有人过问。一些学校和老师,往往把智育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导致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在一些基层学校,只注重数理化及语文、外语等主要教学课程,而音乐教学不是评估学校的一个硬性指标,所以音乐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很少有人过问。由于音乐教育地位偏低,一些音乐教师思想不稳定,尤其是有的青年教师考虑改行、调离或者兼职经营一些其他生意。这一现象,与邓光年“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基础音乐的调查报告”的报道相似。

2. 对音乐教育认识模糊,观念陈旧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基础音乐教育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基层中小学校的领导是非音乐专业毕业的,有的认为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可有可无。有的认为,音乐教育可以在社会上或者在电视广播网络中学习,它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本质上的区别。同时发现,每一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皆认为开设音乐课在整个基础教育教学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音乐教育的各项文件予以实施。甚至有些学校还制定了有关音乐教育教学的文件,要求音乐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但是,有的对于基础音乐教育认识模糊,观念陈旧,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由此,我们不得不对目前基础音乐教育中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深刻反思。在一些乡镇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也受到限制,有的音乐教师上课前也不用备课,更谈不上集体备课,教学内容随意性大。整体音乐教育面貌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极大地影响了素质教育在学校音乐教学领域的落实与发展,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3. 学生学习压力大,音乐素质不高

目前,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这种现象成为应试教育的主要表现形态。有的学校,每年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构成都要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且将学生成绩进行排队,其考试成绩的名次是决定学生在学校地位的一个指标。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有的学校对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不重视,家长和学生也不重视,有些中小学校学生每天基本上都是在数理化题海、语文外语学习中度过。许多基础的音乐知识(如识谱、视唱)都不具备,接触音乐机会都很少,更不要说整个音乐素质的提高。尽管国家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但是,它没有健全对中小学校基础音乐的考核标准,也没有完善中小学校基础音乐教学的评估体系。为了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我们有必要在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标准”的过程中,对目前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应试教育进行思考。

二、提升学生音乐素质的实施途径

在基础音乐教育中,要切实提升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就必须建立提升学生音乐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小学生认为:学习音乐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还应该多在课外开展音乐活动,如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途径来满足学生接触和学习音乐的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1. 教学内容要紧扣培养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基础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制定教学方案,教学内容要扣紧培养目标,贯彻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课程内容要丰富、多元化,探索应用型与娱乐型的教学模式。要选用优秀的音乐教材和优秀的音乐作品,用音乐渲染、语言描绘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而且,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地去欣赏音乐作品。要运用音乐知识和音乐文化评价音乐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根据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运用现代视听工具,完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中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音乐素质。在学校中,每一个学生都是音乐教育的对象,大多数学生学习音乐比较热情。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兴趣、爱好、喜欢学,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要重视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的培养。从音乐能力心理结构分析,音乐感受能力是其核心。音乐能力又称音乐的情感体验,即对音乐发生情绪反应的能力,音乐能力结构论强调情感、情绪,这一点对初学音乐的中小学生更为重要。要重视基础音乐教育,就要以新课程标准来考核学校落实基础音乐教育课程的情况,同时也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校的音乐教学评估,构建有利于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2. 重视音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音乐素质的提高,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形式。除了传统的课程内容要丰富、多元化外,还应该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音乐理论水平,完善自己的教学技巧与方法。这种音乐知识与音乐实践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提升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基础理论课可开设五线谱、视唱(可与欣赏结合)、乐理知识、音乐史、音乐作品鉴赏、器乐表演等课程。而实践类,则可多开设声乐选修课、乐器演奏课(如笛子、二胡、口琴、吉他等)。要积极营造课外的音乐氛围,拓展中小学校的音乐教育活动,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来展现自己的特色。在中小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游戏、歌舞表演来增强自信,这样,让学生展现了个人才华,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校可设置一门音乐基础类必修课,可以在中小学校尝试艺术实践学分制,将音乐列为与英语、数学、语文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将这作为学生评优、推荐和保送升学的重要依据。要注重音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此推动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音乐素质。

三、增加校园音乐活动,营造学生的成长空间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将课堂的音乐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外,将基础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呈现在课外娱乐活动中,营造学生的成长空间,是全面提升中小学生音乐知识素质和音乐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从本质上去认识音乐,提高音乐的分析能力。平时,可以组建舞蹈队、合唱团,开展一些校园歌咏比赛、音乐欣赏讲座、各类音乐演出。作者在音乐教学中认识到:合唱在综合素质培养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基础音乐教育音乐素质的提升,营造学生成长空间也具有借鉴作用。合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及同伴间的合作协调能力。演唱优秀的合唱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些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种途径,也是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成长空间,探索形式多样的学生音乐素质培养途径,让学生从繁重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

四、结束语

通过调查分析,作者发现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些中小学校基础音乐教育,在教学条件、教学环境、音乐教育认识等方面,城乡差距较大,影响了本地区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出要努力营造学生的成长空间,创建有利于提升音乐素质的途径,尝试艺术实践学分制模式,健全基础音乐教育的考核标准,完善评估体系,目的在于强调基础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笔者分析认为,地方高师院校必须对当地基础音乐教育进行适时调研,探讨解决基层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困难、实际需求的具体方法,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推动基础音乐教育和提升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邓光年.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基础音乐的调查报告[J].音乐创作,2008(03).

[2]齐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3]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4]金平.开展音乐美育 提升学生审美情操[J].中国高等教育,2011(19).

[5]罗小平.黄虹著.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作者:马佳

第二篇: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研究

◆摘 要:本文简要概述了中国钢琴音乐在跨文化音乐教育中的内容,大致分析了该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结合的意义,并对如何加强中国钢琴音乐的跨文化音乐教育从音乐的分析、文化层面的教学、音乐技巧的分析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四个主要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钢琴音乐;跨文化;音乐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全球的文化一体化紧跟其后。由于跨文化音乐教育的能够使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得到文化的共鸣,因此对跨文化音乐教育的探讨持续不断,而中国钢琴音乐作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其文化输出关系着跨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钢琴音乐跨文化音乐教育的概述

中国钢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和西方的音乐文化互相融合的产物,代表了中国当代新音乐,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该音乐是中国文化底蕴与现实生活的体现,担负着中国传播音乐文化的重任。跨文化教育是将不同的文化互相融合,用统一的形式传输文化,中国钢琴音乐作为其主要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钢琴音乐结合起来,把钢琴音乐作为切入点来实施音乐文化的广泛传播。目前的钢琴音乐教育中较大的问题是对西方的音乐文化过度展示,忽视了中国钢琴音乐的表现,导致群众对钢琴音乐的认知上存在一定偏差,阻碍了中国的钢琴音乐发展。

目前跨文化教育大致被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文化传导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分析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以及国外的优秀音乐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剖析其优势与劣势,传承精华去除糟粕。第二种是培养专业性的钢琴人才,在音乐的具体教学中因材施教,培养更多演奏技巧较为成熟的专业人才,让其在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大舞台上发光发热。第三种是全面培养,相较于前两种方式,该方式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中国钢琴音乐和跨文化教育之间的联系,对提高学生在音乐上的综合素质有较大的帮助。

二、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

随着国际性音乐教育的普及,钢琴成为了大众普遍都能接受的乐器,钢琴音乐的受众越来越多,在跨文化音乐教育中有着较高的地位。由于钢琴的知名度在国际上很高,认可度较强,钢琴音乐被看作是通行全球的音乐语言。当今各种文化进行激烈碰撞的时代为中国钢琴音乐传输中国文化提供了完备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铺垫。从国内文化层面来说,在中国的音乐文化教育中,鉴赏、学习与演奏中国钢琴音乐,能够大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增强其文化自豪感,从而做好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的发展。从国外文化的层面来说,对外文化交流的时候以及在跨文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中国钢琴音乐可以完美地诠释中华文化的内涵,能够加强外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使其认同中国文化,做到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以音乐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中国钢琴音乐的跨文化音乐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音乐分析

对钢琴的音乐风格、旋律以及音色综合进行分析能够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文化经验感受到钢琴音乐的魅力,学习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将中国钢琴音乐教学和其他民族的音乐教学进行比较,可以体现音乐的差异,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民族风采,能够更清晰地认知到中国音乐不同的演奏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进钢琴演奏,带领学生学习中国钢琴的演奏技巧,让学生充分感受其民族特性。例如具备中国风格的旋律手法,部分民族作品中与众不同的和声是为了达到削减一部分和声功能从而进一步强调音乐的色彩性和民族性的目的。部分西方作曲的技法所运用的变异手法也是其与中国钢琴音乐习语结合改造形成的。

(二)文化传导

文化传导是指学习外来音乐的时候不仅要欣赏音乐本身,还要分析其文化背景和作品表达的文化内涵。跨文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文化传导的主要方法是先分析音乐表象,学习其旋律与技巧,再将其和文化现象进行对比,发现其异同点,最后探究其蕴含的带有文化属性的地方,揭示对其文化内涵。钢琴音乐萌芽于西方的原因是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及活跃开放的文化氛围,在适当的历史背景和宽容的文化条件下,钢琴音乐才能应运而生,大量的钢琴音乐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社会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精神财富,优秀的作品不仅依靠音乐创作者的天赋和才能,更依仗于历史的熏陶、环境的塑造以及文化的沉淀,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作品,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了解钢琴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氛围,音乐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才能够帮助学生融入作品,感悟作品。因此在跨文化教育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详细介绍作品诞生的背景和创作者的生活,对学生做好文化层次的传输。

在文化传导上除了音乐本身和文化背景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作曲家的介绍。了解创作者对理解作品有着巨大的帮助,每个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优秀的创作者代表,其又有各自的音乐风格,因此划分成不同的流派。在进行中国钢琴音乐的教育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介绍创作者,除了要介绍其音乐风格与流派之外,还需要介绍其生活的背景时代以及秉持的生活态度等等,只有将作品和作品背后的故事结合起来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在对外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更需要重视创作者介绍,由于国外本身对中国的创作者知之甚少,如果不在跨文化教育时积极宣扬中国本土的创作者,让西方社会的人民了解中国也有数量庞大的优秀创造者,中国钢琴音乐将一直得不到重视,其文化传导更是事倍功半。

(三)技巧教学

学习音乐需要打好乐曲划分以及停顿的基本功,为了培养良好的乐感还需要熟练掌握音乐不同的节奏和速度,只有具备良好的乐感才能在音乐领域继续深造,欣赏鉴别并学习演奏音乐作品。即便是同一首作品,因为演奏者水平的高低也会给听众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让听众产生大不相同的理解。因此跨文化音乐教育中需要注重演奏技巧的掌握,尤其对中国钢琴音乐来说,其文化内涵本就十分深厚,演奏的技巧一旦没有合格,很容易给大家带来文化的误解。例如,对于节奏比较快的音乐,需要用较快的速度来演奏以配合作品的情绪表达,让听众感染欢快或高亢的情绪。而对于节奏比较舒缓的音乐,需要演奏者放慢演奏的速度,整体营造出柔情、舒缓的氛围。对于钢琴音乐来说,一首作品可能会包含非常多音调,其表达抑扬顿挫的情绪转变,需要演奏者熟练掌握音乐的节奏,才能表达出演奏作品的情感内涵。因此中国钢琴音乐的跨文化教育必须要结合成熟的演奏技巧,准确地传递创作者的感情和思想,进而做好文化的传输。

(四)豐富手段

中国钢琴的音乐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简单地听课、教学、练习,虽然此类方式在跨文化教育之中非常常见,但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失去了活力,现代化的社会要求音乐教育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采用学生和教师都喜闻乐见的手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演奏中国钢琴音乐或者播放录音录像,让学生听完之后互相讨论该音乐在听觉上和演奏技术上有什么特殊性;还可以鼓励全班学生在每次课堂开始前轮流为弹奏不同的中国钢琴作品,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也积极了解中国钢琴作品,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从各个方面介绍钢琴作品引出的中国文化,无论是关于文化习俗还是政治、社会,都可以进行探讨甚至辩论;让能力卓越的学生或者教师自己将耳熟能详的中国风格较为明显的旋律用钢琴伴奏出来;还可以举办中国旋律比赛,让学生根据一天的生活感想自己作词作曲,创作中国风格的旋律并互相打分比拼,最终获胜的学生可以将其作品发布在学校官方平台上。

四、结论

综上所述,跨文化音乐教育需要中国钢琴音乐为媒介进行文化传导,中国钢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文化缩影,只要做好中国钢琴音乐的音乐分析,再结合音乐的文化背景和作者介绍做好文化层次的教学,通过传递音乐的技巧,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辅助,中国钢琴音乐就能够在跨文化音乐教育上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玉珊.中国钢琴音乐与文化音乐教育融合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2):189-190.

[2]袁轶凡.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的探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03):37.

[3]刘丽珺.从文化的视角研究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明日风尚,2021(10):26-27.

作者:赵玙婷

第三篇:流行音乐融入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

摘 要: 流行音乐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引领时代潮流而占据了学生音乐生活空间,因此其进入学校音乐教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在选用流行音乐时,要将正确引导、精挑细选、抛砖引玉、网络教学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环境结合起来,形成合理、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流行音乐 学校音乐教育 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受专业艺术教育影响颇深,一直存在“重技轻乐”的倾向。在教学内容上,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专业学科教学的规律,而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审美认知规律。有的老师自诩科班出身,懂的是真正的好音乐,对通俗音乐嗤之以鼻,听到学生唱流行歌曲不是冷嘲热讽,便是说上一堆让学生一头雾水的深奥道理,上课更是很严肃,满口术语,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于是便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场面。

许多音乐课如同数学课一样有严格的教案,理性有余,情感不足,原本很能感染人、使人愉悦的音乐,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而变得枯燥无味,孩子们在其中找不到乐趣,进而不热爱音乐。因此,强调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是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流行音乐就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引领时代潮流而占据了学生音乐生活空间。我们应有目的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使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环境结合起来,形成合理、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流行音乐进入学校音乐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流行音乐进入学校音乐课堂的必要性。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则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音乐教学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通讯传媒的发达,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以娱乐性为特点的流行音乐随之蓬勃地发展起来,音乐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当然也进入学校。而对音乐的多元发展趋势:日益丰富的和善,多变的风格,现行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和现用教材的局限性日益突出,我们不能再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而是要积极进取,创新探索,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从学生本身的需要出发,改革教学方式,让音乐教学与世界接轨。由此可见,流行音乐进入学校音乐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在一次音乐课上,我给学生放了一首腾格尔演唱的《天堂》,听后,同学们的感触颇多,有的说:“听着那歌曲的旋律,仿佛自己真的来到了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有的说:“听着歌曲的旋律,刹那间我想起了自己久别多年的故乡。”……随后同学们总结:“蓝天、青草在今天多么可贵,但要想把蓝天、青草永远地保持下去,必须加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当听了陈红的那首《常回家看看》之后,很多同学感触颇多。有的说:“父母养育我们很不容易,应在平日生活中多关心父母才对”;有的说:“父母对子女付出爱的同时,子女也应及时向父母回报这种爱”;还有的认为:“多问候父母、常关心老人,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之一。”

像这样的流行歌曲,内容好、曲调优美,能在学生中广泛流传,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使音乐课堂充满活力,为何不能用来充实音乐课堂呢?关键是看音乐教师怎样趋利避害,利用流行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是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的。

2.流行音乐进入学校音乐课堂的可行性。节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节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掌握。除了采用节奏模仿、打击乐训练等方法外,我们也可以尝试将流行于欧美的“说唱”引入教学,“说唱”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独特、新鲜的风格韵味,更易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选取合适的流行音乐,既可以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流行音乐进课堂,应遵循适度的原则。就是要设计好它与原有教学内容的轻重主次的不同安排,并在选材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引入体现时代特点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流行歌曲、爵士音乐、现代轻音乐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通俗为手段,授音乐之元素。因为音乐是有共性的,不管哪种音乐,它们的组成要素和运行规律都是相通的。在引入健康向上的通俗音乐的过程中,将重点逐步转移到对音乐要素的学习上来,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更大兴趣。

至上励合的《棉花糖》,学生都比较熟悉。在一节五年级的音乐课上我播放了一曲《棉花糖》,让他们站在音乐的角度带着问题去听,学生一听流行音乐,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似“触电”般,连平时上课时常处于“萎靡”状的几个男同学也立刻打起了精神静心聆听起来。那节课学生们一直处于积极参与和热情投入的状态中,我们从《棉花糖》伴奏中的二胡、琵琶谈到了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大胆“预言”这样风格的流行歌曲一定会大行其道,接着我拿出了心爱的二胡,现场为同学们演奏了二胡独奏曲《棉花糖》,投入地演奏着。同学们投入地聆听着,那一节课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

从这堂课上,我意识到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那种渴望情怀,只要正确引导,在课堂上就是完全可以引入流行音乐的。正是有了首次非常成功的“触电”经历,坚定了我将流行音乐引进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事实证明,适度“触电”流行音乐,完全能够彰显音乐课堂的无限魅力与精彩。

二、流行音乐进入学校音乐教学的注意事项

1.正确引导。学生最需要的是辨别能力,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重要阶段,有很强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思想意识包括对艺术的审美、价值观等,仍有待成熟,且不可避免地带有稚嫩的盲从性。我们必须把握这种规律,抓住有利时机,利用课堂教育和课后熏陶,进行接触比较、分析鉴别,因势利导,引入一些格调健康的通俗音乐,通过正确的引导,使青少年了解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掌握各种元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认识各种音乐技法、表现形式、乐器性能和音乐风格,以增加其音乐修养,从而引导学生确立成长和观念,提高识别鉴赏能力,避免好坏通吃,避免惟经典主义和惟流行主义的极端审美观。

2.精挑细选。在艺术与流行中寻找统一,许多通俗音乐,尤其是国内著名作曲家创作的通俗流行歌曲中,不乏高品位的上乘之作,有的甚至达到了通俗歌曲“艺术化”的高度,也只有它们才真正代表着“通俗流行”及其发展方向。选编适当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课堂听、析、唱,与时代节拍和青少年的心理都是相适应的。

3.抛砖引玉。善意地拓宽通俗音乐的概念内涵,以拓展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民族歌曲等传统音乐的学习欣赏兴趣,使之发挥桥梁作用,扩大音乐知识面,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要让通俗音乐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青少年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之后,流行音乐将不能满足他们对音乐的渴望,以往那种肤浅的感性认识将会被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即审美体验)所取代。而高雅音乐将会充分满足这种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审美体验,最终引领青少年真正步入严肃音乐的神圣殿堂。

4.网络教学。让传媒和网络更好地发挥作用,引导潮流,辅助学校的音乐教育。网络的资讯传播有快、新、准的特点,并有视听结合、人机互动、随时下载的优势。因此可利用校园网开设音乐欣赏、音乐下载、音乐评论网站,一方面介绍当前的流行动态,推荐好作品,比较系统地介绍各个年代、不同地域的作品。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音乐交流,建立交流的平台,便于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全新了解,并及时加以引导。

美国当代著名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指出:“各种音乐是不可攀比的,就卓越方面我们不能说一种音乐比其它音乐要好,这正如说一种语言比其他语言要好。”实践证明,选择适当的教法,挖掘流行音乐的深层,让流行音乐适度“触电”音乐课堂,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反而会丰富教学内容、巩固音乐知识,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更在无形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共同探索课本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对学习音乐的信心,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我以为,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在课堂上,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丰富教学内容。一定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当堂教学联系最紧密的作品,好中选优,宁缺毋滥,这样才能起到锦上添花、升华主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旭辉.谈将通俗音乐纳入学校音乐教育的设想.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2]教育部基础司.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王晖.浅谈流行音乐能否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艺术教育,2008,(7).

作者:向仕才

上一篇:过程控制系统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