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新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十二五”以来,乐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区域创新驱动的引擎作用,助推了乐山经济发展。但从产业技术水平和总量等方面比省内成都高新区、绵阳高新区、自贡高新区有较大差距,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第一篇:高新技术论文范文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评析

[摘要]以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研究基地,通过对示范区内37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四种模式:衍生型、中心型、合作型和委托型。对现有模式进行评析,提出我国目前中小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相结合的合作型与委托型的技术创新模式为有效的模式选择,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模式最终将过渡到中心型、合作型和委托型这三种模式上。

[关键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技术要素供给

On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s of the Agricultural High-Tech Cooperations in China

Sang Xiaojing

(Economy Management Department,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721013)

Key words: agricultural high-tech cooperations;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technical factor supplying

農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当今世界尤其是农业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为了争夺21世纪生物技术的制高点,欧洲的“尤里卡计划”、美国的“面向21世纪的生物技术”、日本的“官、产、学”一体化、“推进21世纪的生物技术计划”等,都把农业生物技术列为优先发展领域,力图在竞争中抢得先机。我国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对于担负农业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的生存和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市场需求的拉力、企业间竞争的压力、政策激励的动力和技术发展本身的推力作用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证总结和评析,对建立与完善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企业技术要素供给机制

创新(Innovation) 一词,来源于1912年熊彼特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他首次提出的创新概念是指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引入生产体系,以获得潜在的利润。他认为,“企业家” 是创新的核心。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富有创新品格的人,其主要职责在于推动并实施创新。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其含义是相当广泛的,它是指各种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这些活动不一定都与技术有关。而与技术有关的创新即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则是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市场上实现了的创新) 和工艺创新(生产中采用了的创意) ,旨在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和新产品的市场成功。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能否成为技术创新,取决于发明能否投入生产、投入市场,并取得经济效益。一项发明只停留在样品阶段并不是技术创新,充其量只是一个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

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每个活动上,都面临着多种方案的选择,诸如企业内部创新、一体化兼并创新企业、跨企业联合创新(或合作创新) 、技术购买、技术搜索(通过非合同的、法律或非法律的形式获取技术的诀窍) ,这些方案的选择其实质就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如何获取技术要素,即企业采取何种技术要素供给机制。根据技术需求主体(如企业)获取技术的方式与需求主体自身科研活动的紧密性,可将企业的技术要素供给机制分为“外生”供给和“ 内生”供给两种。技术的“外生”供给,指的是技术需求主体所需技术的数量与质量(先进性) 两者都取决于需求主体企业之外的其它因素,与企业内部的运作机制和过程无关。如企业从技术市场上购买技术、技术转移、吸纳或兼并创新企业。这种机制反映了企业技术来源的外在性;技术的“ 内生”供给指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需的技术在数量与先进程度上都取决于企业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企业的技术进步及创新与企业内部的科研活动紧密相关。如企业内设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就是技术“ 内生”供给的一种经典形式,这种模式是将技术的生产机构设置于企业内部,使技术的产生过程“内生化”。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这两种技术供给机制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否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孰优孰劣? 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外生” 方式的交易费用问题和技术转移的特殊性(如技术垄断与控制) ,“ 内生”方式已成为一种企业获取技术来源的主导方式,这就是所谓的R&D内部化。如清华同方和清华大学建立了一种长期的紧密技术合作关系,清华同方从清华大学获取技术知识源时,减少了“外生”方式的技术搜索、谈判等交易与组织费用。因此,对于清华同方来说,作为母体的清华大学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自己的虚拟R&D中心。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的两种供给机制在市场条件下同时存在,因为客观现实中同时具有两种方式存在的理由。只不过,在经济理论上,如果将“外生”供给看成是企业的最优选择,那么“内生”供给则属于次优选择,由次优到最优是企业技术供给机制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首先,“外生”供给以市场作为技术资源配置的场所,当市场配置其它资源(包括投入要素和消费品等) 的效率被认可后,市场在配置技术这一崭新要素方面的效率也理应存在,这里的效率是对市场和社会而言的。第二,“外生”供给机制成立的前提是具有充分发育的技术市场,这包括具有竞争性的技术供给者,完善的市场交易机制,较低的交易成本。当这个前提不存在时,企业只能走“ 内生”技术供给之路。在技术不断创造的时期,技术的竞争性逐步形成,技术的需求创造技术的供给。第三,信息的发展带来的近乎于完备的技术供给信息和市场体制的发育,使市场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为“外生”供给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今天,当我们正极力主张并大力扶持企业创办研发中心的同时,在科技产业十分发达的西方国家里,研发机构正以各种方式从企业中分割出来,成为独立的市场参与主体,企业的技术购买行为逐步取代技术的研发行为。

笔者认为,技术的“内生”供给与“外生”供给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补充。企业必须在自己开发技术与直接从市场购买技术之间进行成本的选择,如当技术要素的市场交易所涉及的交易成本小于企业组织技术开发的投入成本时,技术的市场买卖就产生了,技术外生供给就是对市场交易选择的结果。相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研发技术的投入与研发过程中的协调成本之和小于相同技术的市场交易成本时,“内生化”的技术供给将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正如莫厄里(1983) 指出,1900-1940年间,当企业内的研究机构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在增大时,他们也作为独立研究组织不断发展,成为主要的委托研究对象。因此,技术的“内生”供给和“外生”供给是互补的。

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经验归纳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农业方面目前惟一的国家级产业示范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97年7月29日在陕西杨凌正式成立。示范区由科学园区、集中新建区和若干试验基地组成,面积20平方公里。科学园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代表的10大科研单位及其试验基地为技术依托,农业科研以应用型研究为主,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商品化为目标,针对西北农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拟建设和完善小麦研究、生物工程、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等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研究成果都要转化并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目前,区内已入区发展了以农作物种子、畜禽良种、生物农药、饲料及添加剂、专用肥、天然饮料、营养保健品、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无毒苗组织快速繁殖等13个产业方向的40多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笔者通过对区内37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将我国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总结为如下几种形式。

1.衍生型模式。以自有科研成果为基础兴办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校、科研院所创办企业的主要方式。如杨凌金坤股份有限公司 、农大德力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杨凌高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杨凌葡萄酒学院酒业高科技公司等企业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成果为基础,通过技术、资金、人才等因素的整合创办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所调查的37家企业中,有22%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属于衍生型模式。衍生型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具有两大特点:不断创新和不断扩张 ,即不断追求技术上的突破,科研成果不断产生; 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大量推广、应用。没有表现出这两个特点的衍生型企业都难以发展下去。这是因为衍生型企业是依托于科研机构发展起来的,成功地转化科研成果和充分利用科研力量是企业的特长,其竞争力也源于此。

2.中心型模式。该模式下的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己的技术能力,独立开发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以实现预期的技术创新目标。衍生型和中心型都属于内生型的技术供给创新模式。为了研究方便,笔者将依托于科研院所的企业称为衍生型主体模式,把依托于自身科研力量的企业称为中心型主体模式。在我们所调查的37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有9.7%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属于中心型模式。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这些建立了技术研究机构的企业,只是有机构、目标和经费,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企业技术创新的载体,因为缺乏有效的研究开发管理。在形成中心型模式的过程中,依靠企业的自身力量进行技术创新不可能像买台机器然后学会使用和维修那样简单。如果企业无力进行有效的研究开发管理,那么,选择合同型或合作型的模式或许成为必然选择。

3.合作型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单位以及大专院校之间的技术合作与创新,这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风险,提高成功率。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有33%的企业采用合作型模式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合作型模式中,企业是核心,企业既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合作者,又是技术创新的最终实现者。企业的R&D人员参与研究开发工作,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技术成果。

4.委托型模式。企业采用委托的方式获得新产品或新工艺,然后推向市场的技术创新模式称为委托型模式。这是一种“外生”技术供给型模式,如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签订研究合同,委托这些单位按照研究合同向企业提供研究成果。调查资料显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7家企业中,有35%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属于委托型。

三、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评析

通过对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7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调查分析得知,目前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技术知识源的两种获取方式即“外生”供给机制 与“内生”供给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存在,其中有68%的企业的技术来源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是采用“外生”供给模式;32%的企业属技术自有型,采用“内生”供给模式。在“内生”供给模式中,约有65%的企业属于衍生型技术创新模式,即由高校、科研院所依托自己的技术优势,聚集技术、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实现自己的科研成果产业化 。杨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企业技术供给模式之所以呈现此种格局,合理的解释是: (1)企业规模较小,不具有相当的规避企业在技术研制、开发、运用等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的能力。(2)企业在市场中能以较低的交易费用获得所需的技术。因为这些企业地处我国农业科技城,这里聚集着多家农林教学科研单位,不乏可产业化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企业可利用区内的科技人才优势,与这些科研单位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合作,所以企业获取所需技术的交易费用较低,采取“外生”技术供给方式是一种理性选择。(3)企业不具备一套有效的技术开发管理机制,不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因为“内生化”带来的技术研究过程“软预算约束”的问题。

经济理论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中,创新的决策基本上是一种经济决策,比较优势(动态的和静态的)是决定创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由以上分析看出:合同、合作型研究在企业缺乏“内生”供给机制,以及与中心型、衍生型创新相比有比较优势时是可取的。因此,一个企业在规模和实力不是很强大的情况下,靠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研究、风险投资,或者依靠大量招收科技人才和抢购几个“高精尖”人才等手段,独立地进行技术创新,显然是不明智的。在我国,企业不可能离开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而采取独立地开展技术创新的路径。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大量中小型企业采取委托型、合作型模式获得技术创新的技术来源,然后依靠自己实力实现高新技术的商品化,这是技术创新的一条捷径。

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决定了企业必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相应的技术创新模式将定位在中心型、合作型和合同型三种模式上。而现实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以合作型和委托型居主导地位。从实现技术创新的方式看衍生型与中心型并无二致,之所以作这样的区分是为了揭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产生的有利影响,即促使科研机构以衍生方式迅速而有效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模式最终将过渡到中心型、合作型和委托型这三种模式上。

[参考文献]

[1]崔海涛,刘丽文.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风险因素分析与策略[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3):6-8.

[2]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龚建立,王飞绒.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模式探讨[J].软科学,2000,(4):70-72.

[4]苏东斌,高兴民.制度——高技术产业中的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5]信乃诠.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J].农业科技管理,2007,(3):1-4+51.

[6]严东,崔红梅,雷玲.杨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實践与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20-23.

[7]杨德林,郑新华.清华同方的技术创新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1,(8):18-21.

[责任编辑:黄兴豪]

作者:桑晓靖

第二篇: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 勇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排头兵

摘 要:“十二五”以来,乐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区域创新驱动的引擎作用,助推了乐山经济发展。但从产业技术水平和总量等方面比省内成都高新区、绵阳高新区、自贡高新区有较大差距,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因此,今后要围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目标,围绕“3+1”主导产业,围绕“补链、延链、强链”,以发展高新产业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着力打造具有乐山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勇当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奋力实现全区转型升级、美丽发展。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 增长极 乐山高新区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5.04.20

乐山高新区于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目前,园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以约8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为中心,联动峨眉硅材料产业园、市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五通桥循环经济产业园,实行“一区三园”的共同发展模式。目前,核心区内初步形成了“3+1”(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构架,入驻企业3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6家;有4家企业成功登陆主板、新三板和Q版。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7.4亿元,利税6.9亿元。乐山高新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通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日渐夯实。

2014年底中央提出,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乐山高新区必须准确领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常态,才能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使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有活力、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有特色、更有潜力。本课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切入点,从增长极的内涵、省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如何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思路和目标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内涵

(一)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定义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是以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群聚为标志,在区域经济中具有较强的扩散作用和带动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综合体。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新技术产业群聚性。高新技术产业在增长极区域群聚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主要特征,这是由高新技术产业高创新性和高新技术产业对劳动“质量”和“有效性”的特殊要求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群聚的外部性经济效应等三方面所决定的。

2.知识技术高密集度。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是其支柱产业。知识技术高密集度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3.对经济增长的高贡献率。资本、劳动、技术进步(泛指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三个基本要素。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产业,高增长、高效益是其重要特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一旦形成,就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作用

从宏观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社会极富增长潜力的推进型产业,发挥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的扩散作用,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由“点”到“线”再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从产业运行的微观角度分析,增长极在产业运行中产生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使增长极作用最大化和最优化,从而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协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极化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就是指作为推进型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并引导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区域经济不断快速增长的过程。极化效应是增长极产生的标志,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增长极区域集聚。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增长极区域内集中。三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使增长极区域内经济规模快速扩张,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扩散效应。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的联动机制,不断向周边地区发散、扩张,也就是企业、人口、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由增长极向外围地区、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

3.学习和示范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集聚和信息资源集聚,集聚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以及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使增长极区域内的企业具有很强的学习和示范效应。高新技术及其成果在市场上的成功,将会促使其他企业积极模仿,高新技术企业地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也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增长极区域内制度创新的尝试和成功经验同样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一)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四川省的高新技术产业源自20世纪50年代,四川是国家“三线建设”战略大后方的支撑点,专门布局了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工业、生物工程等先导性强的现代产业,有与之相配的大量的科研院所、国内同行业的高水平大学。近年来,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走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4年末,全省有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1779户,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521.4亿元,资产总额达到10346.5亿元,从业人员为96.9万人。

2.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明显。2014年末,高新技术产业多项指标占规上工业比重较2013年末和2014年上半年继续提高,对规上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贡献较大。

3.宏观环境对盈利水平冲击较大。2014年,全省1779家高新技术企业中1591家实现盈利,虽然亏损面(10.6%)较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但仍保持了全年逐季下降态势,利润总额有所减少。

4.龙头产业带动作用凸显。2014年,规上工业中高新技术六大领域1071个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834.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419.1亿元,利润总额250.2亿元,出口交货值2710.0亿元。另外,先进制造业、航空航天业、新材料业、生物医药及生物农业、核技术及新能源业分别实现总产值842.4亿元、83.0亿元、731.2亿元、1190.3亿元、27.4亿元。

5.区域发展协同推进。2014年,全省21个市州高新技术产业中规上工业总产值位居前三的市州仍然是成都(4941.9亿元)、绵阳(1029.7亿元)和德阳(783.8亿元),其中成都和绵阳继续保持在千亿规模以上,德阳、乐山和资阳规模在500~1000亿元之间。

(二)乐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情况

“十二五”以来,乐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区域创新驱动的引擎作用,助推了乐山经济发展。

1.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破600亿大关。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605.90亿元,较2011年增长195%。

2.高新技术企业数有较大增长。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56家,较2011年增长6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次于成都、绵阳、德阳、自贡,名列全省市州第五。

3.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建设显著。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2013年科技部评估中列第22位,在四川拥有的国家园区中列第一。目前,全市创建有国家硅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硅材料产业技术联盟、乐山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国家创新服务平台;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示范市、乐山沙湾特种钢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乐山五通桥现代农业机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四川省建筑陶瓷技术创新产学研联盟等省级创新服务平台;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25家、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

(三)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情况

自2012年乐山高新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以来,高新区坚持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为立区之本,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等“八大”创新引领工程,初步形成了“3+1”(新能源、电子信息[物联网]、生物医药+科技服务)产业发展构架,入驻企业300余家,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近两年来,我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快科技金融建设、推进园区突变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推进科技创新建设的政策扶持体系,通过设立本级科技专项资金、提高科技成果补助标准、实行技术交易奖励等激励措施,园区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对科技型企业的吸引力度明显加大,两年来科技型企业入驻增长率保持在40%以上。

2.创新孵化能力显著增强。我区创业服务中心于2014年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了更优质的成长摇篮;与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了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乐山)基地落户高新区;建成了全市第一个大型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乐山市科技设备共享服务中心”,拥有2.3万平米实验室、集聚共享科技设备600余台,已申请加入会员34个;建成了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检测乐山分平台等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此外,园区企业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3.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套资金链的思路,组织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区内企业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30多所市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不同层次的科技合作关系。近两年区内企业每年产学研联合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50项以上,获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资金千万元以上,新申请专利数量增长25%以上,区内企业集聚了各类领军、高端、科技人才8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20余人,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45%。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乐山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有亮点,但从产业技术水平和总量等方面比省内成都高新区、绵阳高新区、自贡高新区有较大差距,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主要表现在园区高新技术尚未形成特色产业群、企业分散、规模总体偏小,高新技术产业链尚未形成,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开发不足,自主创新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够,园区发展与成都高新区等先进比较建设滞缓、孵化器建设缓慢、产业技术和人才闭塞,科技服务新业态发展滞后等问题。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

1.产业规模不大、科技创新优势不显。一是产业发展层位较低。与省内其他国家级高新区比较,主导产业处于微笑曲线中低端,在产业规模和质量上均存在较大差距。2014年,乐山高新区工业总产值502.7亿元,低于成都高新区4941.9亿元、绵阳高新区1029.7亿元。乐山高新区在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益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二是主导产业处于微笑曲线中低端。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主要是原材料或元器件的生产加工,产业价值链上游的设计、研发以及下游的服务、销售类企业数量偏少;生物医药产业产值比重不高。主导产业增加值率偏低,产业质量“低位盘行”,导致效益提升面临增长困境。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园区产业聚集度不够,园区联动发展不够、创新发展不够、高端发展不够。目前园区还没有上50亿元的企业,同时也缺乏响当当的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叫得响的著名、知名品牌,企业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还不多。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是同先进地区相比,园区内缺乏研发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发成果项目少,具备高技术、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数量还不够多,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二是从企业产品看,企业拥有自主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偏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性偏高,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多数企业仅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水平。三是从企业研发看,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技术研发机构或研发机构运行不力,缺乏自己的技术创新平台。

3.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滞后。一是科技服务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科技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强、质量不高。二是从科技孵化器看,仅有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现有科技孵化器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孵企业不多;缺少为高层次人才携带科技创业项目进行中试、快速实现产业化的科技孵化器等。三是从科技金融服务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科技金融的资金规模小、金融产品单一,还没有形成功能完备、高效运作的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4.创新投入不够。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总量不足、增长乏力,科技投入力度与创新城市建设要求不相适应,与国家2.1%、四川省1.57%的平均比例差距较大。企业作为创新投入的主体,整体创新投入水平不高;科技融资手段不强、途径不畅,科技金融结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财政科技投入方面,财政科技投入总体偏低。

5.创新型人才匮乏。高新区高层次、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严重偏低。熟练的高技能人才缺乏,特别是领军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匮乏,远远低于国家对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要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大多是以短期聘用、技术顾问等柔性方式引进,存在不稳定性,没有形成能引领产业发展壮大的稳定、足量的领军人才队伍。

三、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思路及目标

(一)总体思路

围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目标,围绕“3+1”主导产业,围绕“补链、延链、强链”,以发展高新产业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着力打造具有乐山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勇当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奋力实现全区转型升级、美丽发展。

(二)发展目标

按照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我区的工作实际,围绕建设乐山“创新创业样板区、创新驱动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和开放合作先行区”四个目标,力争到2017年,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总数60%以上。

(三)发展布局规划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物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科技服务业等六大重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1.电子信息(物联网):重点发展IGBT芯片、GPP芯片、芯片规模封装(CSP)、多芯片封装、半导体照明设备、半导体精密模具、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等。重点发展企业:希尔电子、嘉洋科技、北都电子、研成科技、平安都市等。

2.新能源:重点发展硅材料和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双馈式风力发电机、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等产品。重点发展的企业:新天源、东方电气新能源等。

3.生物医药: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技术平台。以“集约产业、引进人才、创新跨越”的发展思路,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依托乐山高新区生物医药园区,大力发展中药饮片、中成药、天然中药、生物合成制药等产业领域,全力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四川新兴的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企业:峨嵋山药业、大冢制药、锡城药业等。

4.节能环保:重点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的节能产品,促进企业及产品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污水处理技术、自动化环境监测监控技术等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企业:君和环保、天地汇能、世峰环保等。

5.先进制造:重点发展特高压电缆及关键设备,降低输、变、配电损供电设备,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输电设备及关键部件等产品。重点发展企业:明星电缆、一拉得、晟嘉电气等。

6.科技服务业:优先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普及、综合科技等科技服务新业态。加快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高技术服务。重点发展企业:互创科技、金互通等。

(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1.建设创新创业样板区。以更大力度优化创新创业软硬环境,努力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一是尽快出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孵化器、加快发展工业地产的扶持政策,启动高新投公司10万平方米科技孵化器建设,加快高新盛泰工业港建设,力争到2017年建成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场地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以上、常年在孵企业300家以上。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政策研究,加强财政资金对创新创业的引导和扶持,高水平打造众创空间、创新工场、创业一条街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三是学习借鉴《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的做法,实施创业人才聚集、创业服务提升等工程,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做好创业服务,运作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高新区转型升级突变发展的强大引擎。

2.建设创新驱动引领区。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健全创新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办法》、《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办法》、《高端创新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优化园区创新政策环境。二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巩固与先进地区和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利用好“乐山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立产学研深度结合的长效机制,提高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加强与中国技术交易所、欧盟创新中心、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集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三年内实现转移重大技术成果20项以上、申报专利800件以上。三是大力培育科技金融。积极推进乐山高新区科技支行总部大楼建成运营,加快推进宁格朗电气、天地汇能、希尔电子等一批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大力引进各类基金组织、创投公司及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资;组建高新区创投公司,启动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网站建设,为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金融支撑。

3.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加速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高新区突变式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是集中精力发展主导产业。强化新能源产业主导地位,积极引进天津中环集团及新能源光伏产业基地项目,加速乐电天威、新光硅业破产,推进多晶硅产业资源战略重组、重启;支持新天源、东方电气新能源等优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拓展、延伸产品链;扶持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鼓励支持嘉洋科技、希尔电子、晟嘉电器、平安都市等做大做强,促进深圳山鹰电子、天壹科技等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引进富士康广东威杰电子等一批新项目;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加快海棠药业、洁斯顿等项目建设,力争尽快投产;支持峨嵋山药业、锡成制药、大冢制药、华欣制药等扩能技改,努力打造全省新兴的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二是全力打造特色园中园。支持四川重安LNG汽车产业园、瑞鸽孵化园两个现有产业园发展壮大;加快力达创意产业园、中关村产业化基地、万华西部高科技产业园等主题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尽快形成“一龙头、一特色、一园区、一产业”。

4.建设开放合作先行区。加快推进对外合作、开放交流,推动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打造具有全省、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知名品牌。一是精准招商。围绕主导产业组织开展主题招商、项目招商、上门招商、定点招商和精准招商,力争年内组织开展3-5场专题招商活动,新签约5-8个重大项目。抓好和日本辻本乡咨询公司、台湾电公会等机构的招商合作,努力实现境外招商新突破。二是培育壮大外向型经济。鼓励和支持飞舸模具、大冢科技、北都电子、晟嘉电子、希尔、嘉洋进一步开辟海外市场,拓宽外资外贸业务;加快台湾育鼎科技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外资增长点;加大对中澳合作远成轻型飞机游艇制造项目、台湾富士康四川新商贸城市综合体项目的跟踪服务,力争尽快签约。

[收稿日期]2015-06-26

[作者简介]王定军,男,乐山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康璇

作者:王定军

第三篇: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组织研究

[摘要]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组织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影响到组织效率,组织效率又直接美系到创新的成败与效率,因此建立高效的技术创新组织对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县有重要意义,从技术创新活动对企业组织的新要求出发结合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特点,讨论适合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结构,井从绩效角度对创新组织结构进行评价,

[关键词] 高新技术;技术创新;组织结构:绩效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专门从事高新技术的研究、设计、开发以及高新技术产的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的知识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风险和创新性,因此技术创新活动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源泉。合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存量,挖掘生产潜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技术进步,同时创新的组织结构会影响到组织的效率。组织效率又直接关系到创新的成败与效率。因此,建设高效的技术创新组织机构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中应考虑的内容。

一、技术创新活动对组织的要求

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高风险、开放性、动态性和柔性化的特点,因此它要求相对于的创新组织组织必须具有如下功能:(1)能有效激励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2)对市场的响应敏感,(3)各相关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流畅,(4)组织结构利于各部门创新活动的协调。(5)具有能根据情况变化和需要作自我调整的机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一般为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等组织结构,而这些传统的组织结构无法满足技术创新活动对组织的这些新的要求,阻碍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二、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由于以研制开发、经营高技术产品或服务为主。因此其组织结构具有如下的特点。

1.研究与开发部门在企业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传统企业中往往是以生产或销售部门为主体,其他各部门是围绕生产和销售而展开的。而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则以研究与开发部门为主体,技术创新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所以组织结构以研发部门为主体。企业大部分资源都投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商品化上,其他备部门围绕着研发部门开展工作。

2.组织结构变动频繁。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相对比较稳定,而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处在变化迅速的高新技术领域,就要求组织结构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能够适应高新技术领域中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为了使组织结构与环境变化相适应,需要经常对组织结构加以调整,以使整个企业处于生命机能的活跃状态,正因为如此,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结构变动比较频繁。

3.信息渠道畅通。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允许组织内部信息传递以简单直接的方式进行,而不要求严格按照权力等级链传递。因为高新技术企业以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为主,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需要群体的努力和经常性的信息交流,如果要求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按照权力等级链进行,就会妨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从而影响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

4.组织决策权分散。传统企业营运效率的提高主要放在维持竞争优势上,管理者最关切的是对公司营运状况的控制,相应采用集权式决策的比较多:而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专业人员的创新性贡献,决策点往往安排在最能做出有创意决策的地方。对高度创新的产品。基本上没有现有的经验可以借鉴,加上知识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迫使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分权式的决策。

三、适合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结构

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高强度的技术开发、短周期的新产品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强大的研发组织支持,但传统的组织结构无法体现研发组织的重要地位。此外,传统的组织结构运用于高新技术企业中,由于其横向协调性差,高新技术产品研发部门、业务开发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很难实现紧密联系和运作配合。这样的组织结构极大地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制约使得企业在改进组织结构时必须考虑是否有能力实施新的组织结构,因而中小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以下的组织结构比较有利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

1.虚拟组织。虚拟组织是若干成员为共同获得某一市场优势,依靠信息手段以快捷的速度进行组台形成的临时性动态联盟。其联盟的基础在于企业间是否具有技术优势和核心能力的互补性。首先,虚拟组织在构成上是由备企业组成的联盟,没有严格的等级排列,可以提供横向联系。其次,企业成员在虚拟组织中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再次,虚拟组织具有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演进等特征,能够围绕组织目标实现信息共享与无障碍沟通。因此,虚拟组织在技术创新方面体现出下列优势:(1)燕合成员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这样成员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市场,实现单一成员无法实现的目的:(2)减少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成本投入,极大缩短了从产品概念到进入市场的时间,分散了经营风险;(3)有助于成员企业相互学习,加强技术积累,增强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

2.内企业。除了虚拟组织结构,内企业也适宜于部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内企业是企业根据特定技术开发的特点,允许或鼓励企业内员工在一定时间内离开本岗位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同时还通过提供一定的资金、设备等支持员工进行创新的高科技小公司。由于创新风险和收益均在所属企业范围之内,因此称这类从事创新活动的企业为内企业。内企业内部基本上没有分工,很少受到部门或企业整体战略决策的影响,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策、自主开发,而且其运作方式基本上是非正式的,所以内企业是结构最为简单,行动最为灵活的创新组织形式。

3.矩阵制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一套是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因此,矩阵制组织结构既可以根据某一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需要设置项目小组来对该产品对象进行统一管理,又可以对各项职能进行分类管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它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以下的优势:(1)通过组成项目小组而达到事业部的效果,不仅能使一个项目小组内的信息流和物流更加畅通,而且使企业能够有效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2)这种组织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创新,有利于创新经验累积度的提高,使创新发挥最大效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但是矩阵制组织结构存在着以下弊端:(1)多头领导,权责不明。由于项目经理与职能部门经理都不能对项目任务拥有完全权限,因而容易出现责任不清晰的现象:(2)层次复杂,联系过多。只要企业规模稍有扩大,对企业经营者的要求将大幅度提高,一旦管理不善,组织效率将会大幅度下降;(3)不利于各职能技术的深度挖掘和提高:(4)产品线间的整合与标准化变得困难。

四、技术创新组织的绩效评价的标准与组织结构的选取

目前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的绩效管理指标的理论方法体系主要有两个,一是关键绩效指标法,二是平衡计分法。

1.关键绩效指标。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近期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是现代企业中受到普遍重视的绩效管理方法。它可以使部门管理人员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绩效衡量指标,使绩效考核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

2.平衡计分法。平衡计分法是一个落实公司长期战略的工具。其功能在于识别和监控企业各个层级上的关键衡量标准,目的是将管理层制定的战略与运作层面的活动整合起来。主要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增长四个层面的指标所组成,从而帮助管理层对所有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域做全方位的思考,确保日常业务运作与企业高层所确定的经营战略保持一致。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取适合的指标,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的绩效评估指标,通过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组织的考核,选择适合的组织结构。

当然,技术创新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根据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不断改进创新的组织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释放企业的潜力、支持企业战略的发展,而且这种组织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作者:梁冰

上一篇:民间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造价预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