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学案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元素周期律学案范文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复习)教学反思

修文中学化学组

陆恩兰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回过头来对本节课我有一些想法:

首先,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达到了基本要求。基础知识的讲解透彻细腻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认真,学生的参与意识高,当有的学生想回答但又不敢举手时,我充分鼓励他们回答问题,无论学生回答对与错都给出回应和一定的评价。在教学技能方面:讲授正确,语言规范,语速适当,表达清晰,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这应该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功。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另外,板书精简,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又快又好。

其次,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开始准备时想法是:要运用多媒体、在正式上之前演练一遍,但后来由于未准备好,所以只设计了学案,也也没有能试讲一遍。因此本节课有一些环节没有处理好,如时间分配不是太合理,造成最后时间有点紧,勉强讲完内容,所以在位、构、性知识点上用的时间太少,没有突出该知识点。此外,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经意的去接学生的话,生生互动的机会有点少。

重新上一遍采取的措施:时间上重新分配,学生回答问题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回答完,在学生犹豫不决时适当加以引导,增加生生讨论的时间,在位、构、性知识点上稍加以讲解,然后才通过题目巩固练习。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情况,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点,我一定会乐意接受。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我很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我的教学水平。

第二篇:近5年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高考试题

近5年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高考试题汇编 班级姓名(全国,上海,浙江)(2013年见天利38套) 浙江省:

(2012·浙江)9.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3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与Ca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X、Z分别得到一个电子后均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稳定电子+

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Z>Y>X

B.Z与X形成化合物的沸点高于Z的同族元素与X形成化合物的沸点

C.CaY2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CaY2只作氧化剂

D.CaX

2、CaY2和CaZ2等3种化合物中,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均为1︰

2(2011·浙江卷)9.X、Y、Z、M、W为五种短周期元素。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与Z可形成XZ2分子;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6g/L;W的质子数是X、Y、Z、M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W>Z>Y>X>M B.XZ

2、X2M

2、W2Z2均为直线型的共价化合物

C.由X元素形成的单质不一定是原子晶体

D.由X、Y、Z、M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2010·浙江卷)8. 有X、Y、Z、W、M五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Z、W同周期, Z、M同主族; X与M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Z>W;Y的单质晶体熔点高、硬度大,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M两种元素只能形成X2M型化合物

B. 由于W、Z、M元素的氢气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减小,所以其沸点依次降低

C. 元素Y、Z、W的单质晶体属于同种类型的晶体

D. 元素W和M的某些单质可作为水处理中的消毒剂

(2010·浙江卷)25.(14分)洗车安全气囊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固体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该粉末仅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

取13.0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单质乙就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和一种单质。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2--

(1)甲的化学方程式为,丙的电子式为。

(2)若丙在空气中转化为碳酸氢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单质乙与红棕色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的作用是。

(4)以下物质中,有可能作为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替代品的是。 ...

A. KClB. KNO3C. Na2SD. CuO

(5)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后生成可溶性盐的成分(不考虑结晶水合物)。

(2009年浙江)26.(14分)各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如下图,部分生成物省略。C、D是由X、Y、Z中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在周期表中X的原子半径最小,Y、Z原子量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D为无色非可燃性气体,G为黄绿色单质气体,J、M为金属,l有漂白作用,反应①常用于制作印刷电路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的化学式, C的电子式。

(2)比较Y与Z的原子半径大小>(填写元素符号)。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举出该反应的一个应用实例。

(4)已知F溶于稀硝酸,溶液变成蓝色,并放出无色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研究表明:气体D在一定条件下可被还原为晶莹透明的晶体N,其结构中原子的排列为正四面体,请写出N及其2种同素异形体的名称、上海:

(2012年)3.氮氧化铝(AlON)属原子晶体,是一种超强透明材料,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AlON和石英的化学键类型相同B.AlON和石英晶体类型相同

C.AlON和Al2O3的化学键类型不同D.AlON和Al2O3晶体类型相同

4.PH3一种无色剧毒气体,其分子结构和NH3相似,但P-H键键能比N-H键键能低。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PH3分子呈三角锥形B.PH3分子是极性分子

C.PH3沸点低于NH3沸点,因为P-H键键能低

D.PH3分子稳定性低于NH3分子,因为N-H键键能高

6.元素周期表中铋元素的数据见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i元素的质量数是209B.Bi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09.0

C.Bi原子6p亚层有一个未成对电子

D.Bi原子最外层有5个能量相同的电子

四.2009年《自然》杂志报道了我国科学家通过测量SiO2中Al和Be两种元素的比例确定“北京人”年龄的研究结果,这种测量方法叫“铝铍测年法”。

完成下列填空:

23.Be和Be_______。

a.是同一种原子b.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c.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d.具有恒定的丰度

Be所在的周期中,最外层有2个未成对电子的元素相互组成的化合物属于_____晶体。

24.Al和Be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写出BeCl2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5.研究表明Al可以衰变为Mg,可以比较这两种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是____。

a.比较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的硬度和熔点

b.在氯化铝和氯化镁的溶液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将打磨过的镁带和铝片分别和热水作用,并滴入酚酞溶液

d.将空气中放置已久的这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和热水作用

26.目前还有一种测量方法叫“钾氩测年法”。写出和Ar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阴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其中一种离子与钾相邻元素的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可用做干燥剂,此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 262610926102011年:

9.氯元素在自然界有Cl和Cl两种同位素,在计算34.969×75.77℅+34.966×24.23℅ =35.453中 ()

3535A. 75.77℅表示Cl的质量分数B. 24.23℅表示Cl的丰度

37C. 35.453表示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D. 34.969表示Cl的质量分数

23.工业上制取冰晶石(NaAlF6)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Al(OH)3+12HF+3Na2CO3=2Na3AlF6+3CO2↑+9H2O3537

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

(1)在上述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属于非极性分子的电子式为,

属于弱酸的电离方程式。

(

2)反应物中有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相邻,下列能判断它们的金属性或非金属

3性强弱的是(选填编号)。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c.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d.单质与同浓度酸发生反应的快慢

(3)反应物中某些元素处于同一周期,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4)Na2CO3俗称纯碱,属于晶体。工业上制取纯碱的原料是。 2010年:

12.科研人员最新研制成一种新型的氮化镓(GaN)晶体管,有望取代传统晶体管。氮化镓中镓元素()

A.为+3价B.位于第IA族C.位于第三周期D.离子半径大于其原子半径 2009年:

2.以下表示氦原子结构的化学用语中,对电子运动状态描述最详尽的是

A.:HeB.C.1sD.

8.在通常条件下,下列各组物质的性质排列正确的是2

A.熔点:CO2KClSiO2B.水溶性:HClH2SSO2

C.沸点:乙烷>戊烷>丁烷D.热稳定性:HFH2ONH3

10.9.2g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重水中,则产生的气体中含有

A.0.2mol中子B.0.4mol电子C.0.2mol质子D.0.4mol分子

四、(本题共24分)23.海洋是资源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化学元素,如氯、溴、碘等。

(1)在光照条件下,氯气和氢气反应过程如下:

①Cl2C1+Cl ②Cl+H2HCl+H③H+C12HCl+Cl„„

反应②中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反应③中被破坏的化学键属

于键(填“极性”或“非极性”)。

(2)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氯元素及与其相邻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与氯元素同周期且金属

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周期族。

(3)卤素单质及化合物在许多性质上都存在着递变规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卤化银的颜色按AgCl、AgBr、AgI 的顺序依次加深

b.卤化氢的键长按H—F、H—C

1、H—Br、H—I的顺序依次减小

c.卤化氢的还原性按HF、HCl、HBr、HI的顺序依次减弱

d.卤素单质与氢气化合按F

2、Cl

2、Br

2、I2的顺序由难变易

(4)卤素单质的键能大小如右图。由图推断:

①非金属性强的卤素,其单质分子的化学键

断裂(填“容易”或“不容易”或“不一定容易”)。

②卤素单质键能大小与键长的关系为:

全国卷:

2012年:

13. 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W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与X、Y、Z原子的核外内层电子数相同。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工业上采用液态空气分馏方法来生产Y的单质,而Z不能形成双原子分子。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上述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W

B.W、X、Y、Z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20

C.W与Y可形成既含极性共价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

D.由W与X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总低于由W与Y祖传的化合物的沸点

2011年:

13.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人。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元素W、X的氯化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B. 元素X与氢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有很多种

C. 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D. 元素Z可与元素X形成共价化合物XZ?

2010年:

6.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熔点:Si3N4>NaCl>SiI4B.沸点:NH3>PH3>AsH

3C.酸性:HClO4>H2SO4>H3PO4C.碱性:NaOH>MgOH2>AlOH3

7.下列各项表达中正确的是()

A.Na2O2的电子式为

B.106g的乙醇和丙醇混合液完全燃烧生成的CO2为112L (标准状况)

C.在氮原子中,质子数为7而中子数不一定为

713.下面关于SiO2晶体网状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小的环上,有3个Si原子和3个O原子

B.最小的环上,Si和O原子数之比为1:

2C.最小的环上,有6个Si原子和6个O原子

D.存在四面体结构单元,O处于中心,Si处于4个顶角

26.(14分)

物质A~G有下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其中A为某金属矿的主要成分,经过一系列反应可得到B和C。单质C可与E的浓溶液发生反应,G

为砖红色沉

5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E、G;

(2)利用电解可提纯C物质,在该电解反应中阳极物质是,阴极物质是,电解质溶液是;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4)将0.23 mol B和0.11 mol氧气放入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①,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得到0.12 mol D,则反应的平衡常数K=。若温度不变,再加入0.50 mol氧气后重新达到平衡,则B的平衡浓度(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氧气的转化率(填“升高”、“不变”或“降低”),D的体积分数(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009年:

29.(15分)已知周期表中,元素Q、R、W、Y与元素X相邻。Y的最高化合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回答下列问题:

(1)W与Q可以形成一种高温结构陶瓷材料。W的氯化物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W的氧化物的晶体类型是;

(2)Q的具有相同化合价且可以相互转变的氧化物是;

(3)R和Y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R呈现最高化合价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4)这5个元素的氢化物分子中,①立体结构类型相同的氢化物的沸点从高到低排列次序是(填化学式),其原因是; ②电子总数相同的氢化物的化学式和立体结构分别是;

(5)W和Q所形成的结构陶瓷材料的一种合成方法如下:W的氯化物与Q的氢化物加热反应,生成化合物W(QH2)4和HCL气体;W(QH2)4在高温下分解生成Q的氢化物和该陶瓷材料。上述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是。

6

第三篇: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

本章知识的重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但要深刻地理解并运用它们,必须用有关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作基础,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包括分析简单化合物的形成等都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否则,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掌握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是深刻理解元素周期律和运用元素周期表必不可少的。

由于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知识点繁杂,学生基础j较差,学习的习惯又不好,因此单纯的讲述、整理和归纳一方面显得有些枯燥、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学习效果、学生的收获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复习时,应采取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并讲练结合,使所授的内容和练习互为补充,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教学反思《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 根据本人几轮讲授,总结出具体讲授思路为:牢记一条:要求学生记住 1 —— 20 号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记住第Ⅰ A 族和零族的原子序数及推导方法。

三句口诀:周期表格要牢记,变化体现周期律;

七主七副七周期,零族Ⅷ族镧锕系;

同周金减非递增,同族金增非递减。

注意:七周期包括三短三长一不完全。七主包括第Ⅰ A 族(第一纵行),第Ⅱ A 族(第二纵行),第Ⅲ A 族(第十三纵行) …… 第Ⅶ A 族(第十七纵行)。

零族指第十八纵行,Ⅷ族指第

八、

九、十纵行。

四条规律:

1 、原子(离子)半径大小变化规律: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离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离子)半径依次增大。

2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规律:核电荷数越大,微粒半径越小。

3 、金属性强弱判断规律:( 1 )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 2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3 )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4 、非金属性强弱判断规律:( 1 )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及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的稳定性强弱。( 2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 )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只要把以上内容,结合练习搞清楚了,本章的内容可以说就融会贯通了。

第四篇:《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根据建构主义和STSE基本原理,本课教学设计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纸牌游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得出通过分类易于观察得到其中的变化规律,再结合化学学科中元素导入新课;接着将核电荷数1~18的元素,按照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列表,利用图表请学生观察并讨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其中原子半径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以穿衣服为喻进行理解,化合价的变化通过之前学习的碱金属与卤素进行知识迁移;然后,用实验对钠、镁、铝的金属性进行探究,进而学习金属性与非金属的变化规律;最后补充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本质,并进行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

二、前期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第五章《物质结构》的第二节,共两个课时。本节课为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本质,以及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所呈现的具体规律等内容。课程在前面几节已经介绍了原子的组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并系统介绍了碱金属和卤素,其中的知识内容及初步体现的分类思想,为本节课元素周期律中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相对抽象知识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同时更为接下去元素周期表和其他元素及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做铺垫,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学重点:知道元素周期律的概念,描述及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所呈现的具体规律

教学难点:描述及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所呈现的具体规律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课程的前面几章学习了原子的组成以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易于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理解元素周期律。而对于碱金属和卤素等具体元素的学习,一方面初步形成元素及其化合物学习中的分类思想,另一方面也具备了部分元素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的规律,易于进行知识迁移。本班学生对碱金属和卤素的学习较为扎实,并初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且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并善于观察实验现象,但具体分析、表达能力不足。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2)说出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3)描述并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所呈现的具体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得出元素化合价、原子半径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2)通过运用化学语言,准确描述化学知识; (3)通过对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手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扑克牌,明确化学学习中分类思想的重要性,并强化从生活中寻找灵感的意识;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体验化学学科的规律美以及严谨态度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教具:10副扑克牌

实验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胶头滴管、火柴、砂纸 实验试剂:镁带、铝片、无色酚酞试液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将全班按照四人小组进行分组,每组同学发到一副扑克牌。10副牌均少同一张牌,其中一副按照花色排好序,其余9副打散。请学生找出每副牌中缺的那张,并比赛哪一组速度最快。

[提问] 针对最快找出缺失张牌的组别,提问“为什么能最快找出?发到的扑克和相邻组的扑克有什么不同?”

接着,引导学生得出通过分类易于观察得到其中的变化规律,进而有助于我们学习化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再结合我们化学学科中的上百种元素,请学生思考“元素当中是否存在规律”,自然过渡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元素周期律。

2.图表结合,深入学习

1 [过渡] 为了便于观察研究,我们将核电荷数1~18的元素,按照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列表5-5。

教师介绍原子序数就是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的编号,且在数值上与这种原子的核电荷数相等。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请学生观察以上列表,并根据表,小组讨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表5-6中:

然后请同学尝试对规律进行归纳,教师补充得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层数递增,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递增,其中第一层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第

二、三层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

[过渡] 从核外电子的排布看,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对原子半径会不会有影响?

[原子半径] 由于相关内容较为抽象,教师以冬天穿衣服作比喻,让学生猜测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结着请学生继续观察表5-5,分析得到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随着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递减。教师解释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多的受原子核的引力较大,即约束力大,因此原子半径反而小。再由学生将所得到的规律与图5-5作比对。

1 [化合价] 基于对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变化规律的学习,请学生观察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和7的元素,并回顾碱金属和卤素各自元素之间化合价和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表5-5,由碱金属和卤素进行知识迁移,对元素化合价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的规律性变化进行归纳,并完成表5-8。

结合碱金属和卤素,先从竖列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得到同一竖列的元素化合价情况相同或相似;再从横排分析,金属元素化合价呈正价递增,且与核外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非金属元素化合价成副价递增,可显正价,且最低副价与最高正价加和为8。

3.方法转换,实验探究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刚刚还回顾了碱金属与卤素当中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变化,那在其他元素中是否同样存在变化的规律呢?

[过渡]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刚刚用的结合图表是一种方法,用实验来探究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先请学生讨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得到可以从它的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相应的,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可以从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接着从金属钠的金属性很强,提问学生“金属镁与金属钠的金属性如何?铝和前两者相比又如何”,引导学生开始实验探究:

[假设] 钠、镁、铝的金属性依次递减。

[实验1] 取两个段镁带,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3mL水,并往水中滴2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然后,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象。

[现象] 在冷水中无明显现象,在沸水中镁带表面有气泡产生,且溶液变红色。 [结论1] 钠的金属性比镁强。

[实验2] 取一小片铝和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mL1mol/L盐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 铝片所在试管产生气泡不如镁带所在试管多。 [结论2] 镁的金属性比铝强。

[结论3] 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减。

4. 巩固练习,反馈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所呈现的具体规律,并能熟练的运用,同时也起到反馈评价的作用,以便于及时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调整。

5. 总结归纳

请学生分别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所呈现的具体规律进行归纳,教师指正、补充,介绍“元素周期律即是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1 变化的必然结果。

五、形成性练习

一、填空题

用元素符号回答原子序数11~18的元素的有关问题: (1)除稀有气体外,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呈两性的是______; (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______; (5)能形成气态氢化物且最稳定的是______。

二、选择题

1.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 ] A.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B.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呈周期性变化 C.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2.在下列元素中,最高正化合价数值最大的是 [ ] A.Na B.P C.Cl D.Ar 3.在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 ] A.N B.F

1 C.Mg D.Cl 4.原子序数从3~10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逐渐增大的是 [ ] A.电子层数 B.电子数 C.原子半径 D.化合价

5.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 A.XY2 B.X2Y3 C.X3Y2 D.X2Y

六、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

一、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本质: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二、 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随原子序数递增)

原子核外电子层层数递增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递增

稳定结构时最外层电子数:第一层为2,第

二、三层为8

三、 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

原子半径增大;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递减。

四、 化合价(随原子序数递增)

竖列:情况相同或相似

横排:金属元素化合价呈正价递增,且与核外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非金属元素化合价成副价递增,可显正价,最低副价与最高正价加和为8

五、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递增)

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减

第五篇: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2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现对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如下。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一套复习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多思善想。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而且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练习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题必做,拣到篮子就是菜,势必会沉溺于题海,这样虽做了大量的题目,但多数可能是生吞活剥,连滚带爬勉强做过去,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仍然有可能做不出来。题海战术不能提高学生能力,只能让学生消化不良。因此教师首先要跳出“题海”,先亲自逐题演练,“遍尝百草苦甘”。从而认真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优。既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既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全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帮助学生走出题海,通过演练,力争学生“答一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

上一篇:业务工作流程图范文下一篇:因为爱所以奉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