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有感

2023-03-26

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有感

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感

听心理健康教育报告有感

3月29日山东省教研室心理学博士张玲玲围绕《从心理科学的角度认识和实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题给我们作了精彩的报告,专家报告声情并茂,幽默风趣,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经验介绍切合实际,受益匪浅。

听了心理专家的报告,我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专家谈到了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没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才能很好的得到发展。因此要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作用,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及其效果。教师要掌握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强制性。也就是说,作为学生往往无法选择自己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不管他们是否喜欢,能否融洽相处,这种交往在一定时间内都将持续下去。而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尽可能地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知心朋友;在教学活动、生活中避免采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高压政策的方法来对付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正确意见和要求,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并及时反馈学生的“疑难杂症”。使学生能够在友爱、互助的良好环境中学习、生活,把老师作为“知己”,不断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克服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2013年4月1日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上心理健康课有感)

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心得体会

以前虽然听过关于心理健康的一些说法,但学校从未统一开课,所以对这方面的内容了解甚少。第一次上这门课我颇有体会。

心理健康的问题在中学生之间是很忌讳谈及的,如果说某个人有心理问题或想心理医生求助过,那么他极有可能因此而背上来自自己和他人极其沉重的心理包袱。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我首先认识到的就是有关这一点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或轻或重,需要我们去重视。认识到这一点,我就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从而敢于去正视它,正是自身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有很多标准,其中最普遍化的是国际一般标准:有和谐的认知,有良好的情绪情感,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有优良的个性心理。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自己,我感觉可以让我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个更加清醒全面客观的认识,这是我深有体会的第二点。 当发现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应该及时想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士求助而不是一味地去掩饰;此外我们也可以自己尝试学习一些自我放松治疗的方法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上完第一节课后我就有了认真系统地学习一些自我调整方法的想法,当然仅靠这几节课显然是不够的,我会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地贯彻实施。

另外,通过课堂学习我还认识到优良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自我意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都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同时健康的心理状况也促进我们各方面的发展从而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所以,我认为在发展个性品质的同时我们绝不可以忽视自己的心理状况。

课堂上讲的许多案例令我很是震撼:像一个女教师因心理问题而影响自己的工作,许多青少年因心理问题而走上自杀的不归路,中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业等。这些问题如果得到正确的对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恰恰相反,在我国这个大环境下,周围人的不正确对待更加大了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糟最终酿成恶果。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迫在眉睫!在我看来首先应改变的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观念和认识。通过各种渠道是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起来,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消除偏见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心理疾病是社会更加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每个人都要去深入研究,但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都应该正视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求助,都应该学会一些必要的自我调节的方法,并且有有意识地向身边的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为全社会观念的改变尽微薄之力。

总之,我认为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我的观念,让我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崭新的认识,敢于正视它,敢于正是自身存在的问题,学会了一些自我调试的方法;于社会我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以及我们的偏见已经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心理健康的认知的变革已迫在眉睫,我们需要潜移默化地将一个崭新的观念根治在我们的社会之中从而造福整个社会。我想心理健康问题会越来越受重视,起码现在的我已十分重视它。

第三篇:学习《语文教育心理学》有感

穿城中学刘高

语文学习是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学科,但是我发现很多学生并不特别喜欢语文这个学科,尤其是男孩子。我想这跟语文学习注重积累、感悟和记忆有很大关系。学习了语文教学心理学以后,我对语文学习有了更理论更系统的认识,回顾自己这个学科的学习历程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不可置疑,学语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作为一个学生,我们都是从学习基本的拼音、汉字开始走进语文课堂的。渐渐地,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多了,不认识的也能通过拼音读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遣词造句,从最简单的词语到精彩的四字成语,从普通的句子到排比句、比喻句等等。有了这个基础,便可以进行阅读理解了,刚开始可能只是一段很短的话,慢慢延伸和拓展,甚至出现了文言文。学会遣词造句和理解文章,我们才开始训练写作能力,从看图写话到几百字的记叙文、议论文,再到几千字、几万字的专业论文。就是这样,我们一步一步地掌握了语文学习教给我们的东西,就像盖房子那样层层叠加才能越盖越高,如果想跳过某一步直接进入下一阶段是行不通的。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欲速则不达”,也可以看出,语文学习是非常注重积累的。因此,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应该认真地对待,踏实地掌握好该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老师不应该强求学生提前学习高年级的东西或接受超出能力范围的知识,允许他们量力而为,发现学习的乐趣比盲目灌输知识要有用得多。这样才不会形成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苦差事的观念。

第四篇: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数学组 朱晓俊

这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所著,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那些严肃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书中精心挑选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顿时豁然开朗了许多,受到了智慧的启迪,心灵的洗礼。

“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如:老师上课拖堂、用同样的方式反复传授同一内容、放学时学生都准备收拾书包了老师还在不停地布置作业、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一次两次地批评教育„„这样做其结果却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习效率降低了,而学生对于老师的重复批评教育不但没有反省和改正,反而出现了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都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教育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当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而教育也应该讲究“布白”的艺术,注意“度”,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就如我们成语“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其实正是“超限效应”的最好诠释。

“互悦机制”:喜爱引起喜爱。人们常常容易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这就是“互悦机制”。老师先喜欢学生,所以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所教的功课,喜欢学习。乖巧聪明的孩子,老师当然能先喜欢,而引起我思考的是,对于那些暂时落后的“坏”孩子,老师是否能发自内心的先喜欢他们呢?

书中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小时候的卡耐基是一个公认的远近闻名的坏男孩。在他九岁的时候父亲将继母娶进家门,父亲向继母介绍卡耐基道:“你要提防这个全县最坏的男孩,他快让我头疼死了„„”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走到他面前,微笑着托起他的头看着他,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县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找到发泄热忱地方的男孩。”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这句话,使卡耐基和继母开始建立起了友谊,也成为激励他发奋上进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

这位继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她也像自己丈夫那样,我想也不会成就日后的卡耐基。因为“互悦机制”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老师来说,如果你真的讨厌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也会讨厌你。所以,我们必须克制自己,要首先跳出这个恶性循环,转入另外一个良性互动中。无论是好学生还是暂时落后的学生,都要真心的先喜欢他们。你喜欢一个学生,学生就喜欢你。

如“晕轮现象”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切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感受到正在受到关注,从而真正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后,他会表现出较高的效率;“马太效应”在提醒我们绝不能让“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发生„„

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表扬、奖励、批评和惩罚,是不是也常常事倍功半呢? “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图形—背景现象”告诉我们增加学生的积极行为,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原来竟有那么多的诀窍!比如一位老师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达到教学目的。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

配套效应: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亦可称作为"配套效应",也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从学生成长的过程看,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的习惯,都可以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一件“睡袍”。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是劣质的“睡袍”,那么,你就别想孩子的行为有多么高尚。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是有价值的睡袍,那么,孩子们会努力配之好的习惯。教师应为学生准备几件有价值的睡袍。

顶着光环行走的人(晕轮效应)、教育无小事(蝴蝶效应)、真实的谎言(罗森塔尔效应)、心中的偶像(名人效应)、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边际递减效应)等等,这本书真的感觉就是一本“教育辞典”!是一本值得回味的好书。它教会我们要巧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巨大魅力,争取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智慧。这本书对我们而言就是一件有价值的睡袍。

第五篇: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朋友推荐,阅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实际上,在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前,我对那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常常望而生畏,所以很不喜欢心理学。但是读完了此书以后,反倒觉得心理学中的现象饶有兴趣。

这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所著,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那些严肃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书中精心挑选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个部分。阅读此书,激活了我本身的知识经验,激发了我探究的兴趣,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感觉自己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同时,顿时豁然开朗了许多,受到了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超限效应”。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如:老师上课拖堂、用同样的方式反复传授同一内容、放学时学生都准备收拾书包了老师还在不停地布置作业、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一次两次地批评教育„„这样做其结果却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习效率降低了,而学生对于老师的重复批评教育不但没有反省和改正,反而出现了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都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教育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当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而教育也应该讲究“布白”的艺术,注意“度”,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就如我们成语“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其实正是“超限效应”的最好诠释。

“互悦机制”也给了我不少启迪。心理学中有一条规律:喜爱引起喜爱。人们常常容易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这就是“互悦机制”。老师先喜欢学生,所以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所教的功课,喜欢学习。乖巧聪明的孩子,老师当然能先喜欢,而引起我思考的是,对于那些暂时落后的“坏”孩子,老师是否能发自内心的先喜欢他们呢?

书中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小时候的卡耐基是一个公认的远近闻名的坏男孩。在他九岁的时候父亲将继母娶进家门,父亲向继母介绍卡耐基道:“你要提防这个全县最坏的男孩,他快让我头疼死了„„”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走到他面前,微笑着托起他的头看着他,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县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找到发泄热忱地方的男孩。”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这句话,使卡耐基和继母开始建立起了友谊,也成为激励他发奋上进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

这位继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她也像自己丈夫那样,我想也不会成就日后的卡耐基。因为“互悦机制”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老师来说,如果你真的讨厌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也会讨厌你。所以,我们必须克制自己,要首先跳出这

个恶性循环,转入另外一个良性互动中。无论是好学生还是暂时落后的学生,都要真心的先喜欢他们。你喜欢一个学生,学生就喜欢你。

书中还有很多效应给我的实际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启示。如“晕轮现象”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切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感受到正在受到关注,从而真正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后,他会表现出较高的效率;“马太效应”在提醒我们绝不能让“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发生„„

阅读此书,我明白了想做好教育工作仅凭自己的一腔热情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的、理性的方法。而这本书就是从理性的层面上保证我们的教育行为充满智慧。我将常常“温故而知新”,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更进一步!

刘建红

2011.11

上一篇:向李芳同志学习演讲稿下一篇:先进中队事迹材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