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健康书籍有感

2024-04-24

读健康书籍有感(共9篇)

篇1:读健康书籍有感

读健康书籍有感

广州市天河区华成小学

岁月不饶人,转眼间已年到半百了。最近经常读一些有关养生、健康长寿方面的书籍,如《做自己健康的管家》、《不生病的智慧》、《求医不如求己》、《养生靠自己》等多本养生健康书籍,从中很受教益。我又把书本知识付于行动,从而增强了体质、丰富了晚年生活。

一、时刻把健康放在心中。

许多书本上都提到,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健康是社会第一资源,健康是国民第一素质。对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人们有不少偏见,存在着老年人都比较重视,中年人认为工作忙、上有老下有小顾不上,许多青年人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健康,鍛炼身体是老年人的事。因此,我觉得对健康应树立以下三个观念。

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对每个人來说,健康是福、健康是富、健康是人生最大的本钱。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有人讲了一个简单的哲理,把身体健康比作 1,其他如智商、学识、财产、名利地位等比作 0,有了前面的 1,后面的 0 越多意义越大。如果前面的 1 没有了,后面的 0 再多也没有什么用。这一浅显的比喻,说明健康多么重要。

其次要树立健康关键靠自己的观念。许多书本上讲到,现代医学己经证明,在健康四大元素中,父母遺传因素占 15%,社会和环境因素占 17%,医疗因素占 8%,而个人保养因素占 60%。因此,健康的关键在自己,健康的钥匙在自己手中。近年來,老年疾病年轻化,中青年猝死人数不断增加,社会精英英年早逝等事例不断发生,这些都是不注意自己身体健康造成的恶果,我们应该吸取这些沉痛的教训。

第三 要树立只争朝夕的观念。对自己的身体健康 要不等、不靠,只争朝夕。要像关心重视自己的事业一样,要有責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一位医学博士说得好:“健康不能等到失去时才觉得

珍贵,而在拥有时就珍惜它,用科学的方式爱护它,使它与我们终身相伴。”我觉得要纠正一种说法和一种偏向,一种说法是“ 45 岁前是拿命买錢,45 岁以后是拿錢买命。”试想如果 45 岁前为了多挣钱把命卖了,钱挣得再多而有什么意义呢?一种偏向是不少人只知道往银行存钱,却忽視了投资健康,储蓄健康。如果以重视锻炼身体为储蓄健康的话,我觉得早锻炼早得益,少锻炼少得益,不锻炼不得益。

二、保持乐观的心态。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疾病和病症,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一定义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统一的观点出发,把身体健康 和心理健康结合起来。事实 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保持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身体就会阴阳平和,气血畅通,五脏六腑协調,身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下面就如何保持乐观心态、促进心理健康谈点体会。

其一,学有所乐。我把多读书、读好书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2 首先,抓住退休后的有利时机,先后读了不少政治理论、励志修养

方面的书籍,还特别重視学習养生、健康長寿方面的知识,不仅认真读,还 记了不少笔记,并付于实践,丰富了 晚年健康生活。其次,积极参加宝钢老干部大学学习,先后学习了电脑、摄影、中医保健、歌咏舞蹈、政治理论等课程,掌握了不少新的知识。第三,我还注重 向关协老同志 和当代青年朋友学习。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充实自己。

其二,干中寻乐。干中乐,乐中干,干能给人以最大的快乐。退休后,能为社会、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是一种奉献,从中也感悟快乐。就拿参加宝钢关心下一代工作来说,它既是我们党的永恆事业,也是老同志义不容辞的責任,因此我乐意积极参加。2005 年以来,在参加宝钢关协“五老”宣讲团工作中,经常深入工厂、学校,了解当代青工、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在和青少年广交朋友中,既发挥了自己的专长,也从中感悟快乐。如当我参加上海同济中学 500 多名 18 岁学生进行成人宣誓时,好似自己回到了 50 年前的青春年华。09 年“六一”节参加了月浦三小庆祝活动,当小朋友为我戴上鲜艳红领巾的一刻,我心中的喜悦语言难表。所以我感到,一个人活着就要干,干能给你智慧,干能给你快乐,干能给你健康。

其三,知足常乐。一个人一定要知足,知足才常乐。人到老年易思旧,常回忆对比。但我觉得在比较时必須摆正心态。要有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这样才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就拿我耒讲,在部队 23 年,战友中最高的职位是上将,但也有不少老战友回家当工人、当农民。和将军比,差得远。和工人农民比,我好得多。转业到宝钢工作 18 年,退休时正遇上工改、车改。轿车没配到、年薪没拿到。如果这样想总觉得吃亏了,永远乐不起耒。但和我前退休的老同志比,我比他们多得多。因此,只有知足,才能常乐。

三、坚持锻炼必有成效。

我体会坚持锻炼要做到“三要”:一要有恆心。即要持之以恆。不能“三天打漁、两天晒网”。退休以来基本做到十年如一日,天天活动、天天锻炼。坚持每天晨练 1-2 个小时,打太极拳 舞太极剑等活动,每天晚饭后坚持走路一个小时,基本养成习慣。二要有挤劲。坚持锻炼普遍遇到的时间问题,但我觉得思想重视了没有时间会挤时间。我就用每天晚上看电视时进行足底按摩,利用坐车、等车等空隙做一些活动。三要讲科学。不能蛮干,也不急于求成。因人而宜,要针对自己的年龄、体质有的放矢地进行锻炼,这样才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十多年來,由于坚持锻炼不放松,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家庭幸福带来很大好处。第一,精神快乐,身体保持健康。第二,通过锻炼,原来有的病减轻了、变好了。如原血压偏高,现在保持正常。原有心早搏,现在也正常。第三,人老不觉老。虽年近古稀,但觉得精神世界不老。生活很充实,精力很充沛。第四,家庭幸福。由于自己身体健康,不仅不给小辈添麻烦,还能力所能及为他们做点事,让他们安心工作,全家生活乐融融。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三日

篇2:读健康书籍有感

某某大学国防生某某

《我的团长我的团》讲述了人在战争中都想保全自己,而不上进的一个故事,也许有些对军人的职责有点歪曲,但我感觉它实在是贴近在那个环境中的人们,谁不想活下来,谁不想回家抱着老婆,睡在暖暖的炕上,就算让你吃稀饭,粥也愿意。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时,我们会是义无反顾的冲在最前面,但是,我们需要和平。

这本书的开篇有点滑稽,一个缅甸富商的遗孀上官戒慈,战火摧毁了她曾有的一切,她的一家九口一夜之间死的干干净净,她和她唯一的儿子站在路边守着具遗体,无数遍地重复着一句话“过路君子,谁能帮忙葬了我公公。”。如果没有战争,她应该是一个温婉秀美的妻子,一个端庄贤良的母亲,一个孝顺通达的儿媳。然而此时,她只能无助的站在那里,尽她最后的孝道。成百上千的人从她身边走过,有人漠视,有人好奇,有人嘲笑,只是没有一个人停留。她虽然保持着她的冷静她的自尊与骄傲,但是没人知道她还能撑多久。也许一天,两天之后她公公的旁边又会多两具尸.这时来了一个“浑人”迷龙。他见到那母子俩就再也挪不开目光,也许是他被这个在纷乱的世界中能保有一份独有的美丽的女人所倾倒,再或是这母子俩让他想起了他曾经拥有的妻儿。总之他走到女人面前贪婪而不是好色地看着这娘俩。简单的两句话,让这迷龙推翻自己一路聚敛的推车,倒掉所有东西,拆掉车子箱子做钉子,摊派弟兄们帮他砍树,砍叉子,作棺材。此时女人冰冻的美丽眼睛里渐渐浮现起带着笑意的热诚。三个小时后迷龙跪在那个后来被孟烦了形容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让人忘却死亡只记得生命的棺材面前,给死去的老人叩了几个实实在在的响头,从这一刻起他找回了在东四省失去的家庭和孩子,从这一刻起他成了真正有家的人,在连天的战乱里他就这样直接而勇敢的抓住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女人后来说,她答应迷龙时,本来是想埋葬了老人后就自杀的,可后来她觉得她应该对得起迷龙的聘礼。也许是迷龙用手指取下女人头发上的草屑时,也许是迷龙轮圆了光着的膀子砍树时,描绘出了一个粗犷而又细腻男人。他体现出来的真诚让她放弃了死亡的念头,让她

决定将自己和儿子的未来交给了这个男人。上官戒慈履行了做妻子的承诺,最终也成为了“炮灰团”里的一分子。

篇3:读健康书籍有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以及商家的销售方式都在日益更新、不断改进, 书籍装帧的各种材料, 制作的工艺, 印刷的技术也在进步, 这些都为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的书籍设计追求的是对传统书籍装帧的突破, 它早已不是只注重封面设计和简单的内页设计了, 更提倡造型与神态完美结合, 要符合日益发展和提高的审美要求和人们的心理要求, 共同创造出形神兼备, 具有内涵和保存价值的书籍。总结过往的书籍装帧设计, 包含的设计元素有很多, (印纸优劣, 开本大小, 墨色好坏, 版式规格, 字体的风格版画插图是否精细等等) 。近年来的吕敬人, 宁成春等人在这些方面不断探索, 为书籍设计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他们不懈的努力, 推动了书籍设计的进步, 书籍的整体设计概念越来越强, 设计师们不断引进新的观念开拓新的设计思路。在注重书籍功能的同时更体现设计美感, 也更关注书籍的纸材工艺之美。

二、书籍装帧中的迹象

在许多新的理论和观念当中, 绘画迹象论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和指示。钟孺乾认为, 绘画的基本元素是迹象, 迹+ 象+x= 画, 然而迹象论并不局限于绘画艺术, 迹象论亦可以解释整个视觉艺术。因此, 作为视觉艺术的书籍装帧也少不了对迹象论的内涵解读及其体现。

“迹”是指艺术家手工或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痕迹, 即以工具作用于材料留下的踪痕。“象”则指艺术作品的色彩与形象。即“落笔成迹, 因迹生象”。杉浦康平认为书籍有五感即视觉, 触觉, 嗅觉, 听觉, 味觉。而吕敬人则认为书籍有其形态即形—为造型;态—为神态。 书籍装帧设计的迹象大约就是书籍从内容到形式, 从外表形象到内心灵魂的塑造, 形成统一才是完整的书籍装帧设计。我想书籍的“迹”大概包含了书籍的纸张材料、 印刷工艺、板式编排、字体、插图、色彩, 肌理, 质感等。 “象”则包含了书籍的形状、开本、装订工艺等。

三、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迹象体现

书籍它的主要目的是用来传播知识的, 用文字、图形、 色彩等视觉元素记录一定形式的著作物, 它是一个盛纳知识的容器。现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已经与传统的书籍有着很大的区别了, 现代书籍而更倾向于对书籍形态的整体把握。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把书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复制, 比如说古籍的复制, 不能动文本, 要完全原汁原味。 第二种叫商品书, 这类书注重流通性和方便性, 为了压缩成本就要减少设计印制方面的开销, 更多的是仅在封面上做一些商业性的设计。第三种则将设计作为核心来做, 不计成本, 给设计师最大的自由度, 令其充分地使用设计语言来提升该书内容的同时, 使它成为一件艺术品。无论是哪一种书, 在设计中都会体现出相应的迹象。 现代书籍的设计包括函套, 护封, 硬封, 书脊, 腰封, 环衬, 切口, 扉页, 目录, 章节页, 正文, 插图等等内容。 下面将重点以几个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书籍设计中迹象的体现。

(一) 函套

为了保护书籍, 我们通常会采用一些函套材料对书籍进行包装, 在中国古代我们通常用木质材料、纸板材料等作为主要的包装, 用丝绫或布糊裱书套, 现代新材料, 新工艺的介入和应用, 如特种纸, 皮革, 塑料金属材料的使用, 以及焊接, 镶嵌等手法都成为书籍独特个性和品位的手段。每一种方法和材料的使用都体现不同的迹象。例如《马克思手稿影真》仿皮制函套具有经典的感觉; 《西城考古图记》刻木雕板的函套, 加上西方文具柜卷帘形式, 具有浓厚的艺术情趣。

(二) 护封

通常称呼的包封或护页就是护封, 它的构成元素包括封面、封底、书脊和前后勒口构成。在设计中也通常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 以展开的形式进行构思与设计, 通过文字、图形或图像、色彩等视觉元素穿插运用的迹, 造就了起广告及保护封面作用, 而又趣味十足的象。因为书常常是树立在书架上, 大多数时间大家看到的只是书脊的部分, 所以书脊是书籍结构中相当重要的部分。 有的护封采用镂空工艺与内封色彩上形成对比;有的裸露的书脊与写意的封面结合, 拙朴的线装结合, 风格鲜明。

(三) 切口

书籍除订口之外的三个边称为切口, 以前传统的手工精装书切口大部分都是用颜色或者大理石纹理等材料进行装饰, 我们经常会看到用镶金的修饰大部分都是以前的宗教出版刊物。在今天, 设计师们则越来越多的把心思放在读者翻阅书籍时触碰到的切口部分巧思设计。 将书籍的切口设计成体现书籍内容或中心思想的人物以及事物, 或者在切口保留原有纸张的形状, 不进行任何的裁边, 以保留原始的味道是许多设计师采用的方法, 这样的迹象更让我们回味无穷。

四、用材的迹象论原理

书籍就物质本身而言就是油墨与纸的构成。材料是组成书籍必不可少的物质元素之一, 是书籍的载体, 因此, 材料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书籍装帧材料越来越多, 包括塑料, 牛皮, 玻璃, 丝绸等都被运用于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

“是从一张纸开始的故事”—日本著名的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曾这样形容现代的书籍装帧。纸张是书籍最基本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现在, 市场上纸张品种各式各样, 甚至还有很多特殊纸也被应用到书籍设计中, 每一种纸张的色彩、光泽、质感及表面的肌理和纹路都不一样, 这些特性赋予了它们不同的个性, 如果要更好的利用他们的优势, 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特种纸的特点和性能, 凸显纸张的个性, 并成为设计的一部分, 使纸张的风格和设计风格完美统一, 展现独特的艺术氛围。对于一些带有凹凸纹路的特种纸, 以利用原有的纹理进行简单的或局部的加工, 造出风格独特的象。除了纸以外还有很多的材料被应用到书籍设计中, 比如丝织品, 皮革, 木材等等。如果是要表达细腻风格的书籍则可选用光滑的丝织品, 《广州沉香笔记》是一本叙述晚清民初时期广州历史的文化散文集, 该书的封面是以手绘素馨花树作为图案, 裱以泛黄绢质布面, 整体设计浓淡相宜, 呈现出温婉柔美高雅脱俗的格调。试想如果设计者只选用最普通的纸张或其他不相宜的材料来设计, 那如今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一个最普通的迹象结果的丛书, 它的历史感, 它的柔美气质将无法完美表达出来。皮革的使用通常较少, 因为它价格较高而且加工困难, 只有需要珍藏的精装书才会使用。而且不同的皮质造就不同感觉的象, 猪皮纹路粗糙, 羊皮柔软细腻, 牛皮坚硬平整, 皮革的不同纹路和色泽在通过烫印后使书籍显出自己独有的风格和档次。在近期的书籍设计中木材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虽然木质材料的价格相对比较高, 加工起来也很复杂但是在书籍设计中体现出的魅力却是非常独特的, 其表现力也是超强的。

五、现代书籍是一项典型的迹象活动以及意义

作为现代的书籍设计, 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当前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 还要引导人们对美好明天充满期待, 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有利于现代设计意识的不断挖掘和创新, 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在书籍设计上所表现的新奇性, 视觉性, 拼接性, 反传统性, 空间性等值的我们学习。 现代的书籍设计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要求创新, 因此新技术, 新材料在设计中的运用为书籍装帧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 对书籍装帧设计从手段, 方法, 观念上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吕敬人曾说“当今的设计已不能单凭设计者来完成, 还需要工艺, 纸张素材来表现设计意图, 可以说设计者发完稿仅完成全部工程的一半, 我们一方面要懂工艺技术, 了解装帧材料的性能, 另一方面要大胆创想, 敢于向工艺提出挑战。”书籍装帧设计需要不断利用和发展各种材料各种工艺, 甚至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理论来指导它的发展, 现代书籍设计这种典型的迹象活动在迹象论的指导下会增添更多地新意和创想, 设计出让大众赏心悦目, 爱不释手的书籍。

钟孺乾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有什么样的迹象, 进而就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在书籍设计的迹象研究中, 书籍设计所用的材料与书籍内容的结合会构成视觉冲击力强的迹象结果, 从而在众多书籍中脱引而出。这些新的变化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书籍设计的新要求。书籍设计中迹与象的多元化将带给我们新的视觉冲击。

参考文献

[1]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一版.

[2]付小云.浅谈材料的发展对中国现代书籍形态的影响[M].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 2006. (01) .

[3]何方.书籍装帧设计.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系列教材[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01) .

[4]吕敬人.书艺问道[J].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10) .

篇4:让健康的课外书籍感染学生

用优秀的刊物给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

常有教师反映,不少学生特别喜欢读课外书籍,而对上课缺乏自觉性。为什么学生会对上课不感兴趣呢?原因当然有很多,教材内容抽象乏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用处,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导致难以实现上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这是当前教学面临的严重问题。借助课外书籍可读性、趣味性的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兴趣会油然而生。教育心理学认为: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这也就是说如果给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书籍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书中的热情、激情、真情可以撞击学生的心灵,能够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学生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因此,要突破传统机械化教学,给予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在学生个人独立的学习空间促使其创新意识的萌发,培养其创新能力。同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若长久坚持,学生就会从“为用而学”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的境界。

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且还要知道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有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具备在更新和应用知识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创造能力的素质。

学生对各科课程内容的理解,仅限于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教科书的内容是有限的,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培养学生把阅读作为终生的习惯

学生追求的生活方式是多样化的。从书籍报刊上获得信息,目前仍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有的家长担心学生看课外书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笔者认为,学生每天用十分钟二十分钟看健康的书籍,有益无害。阅读不但可以积累知识,而且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一个人如果从小不养成阅读的习惯,他的知识结构就是不牢靠的,很难想像一个不读书、不看报的人会做出什么大事业。不少学者名人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是一个崇尚科学的时代,图书里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建议学生们,面对阅读,要充满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把阅读当作陪伴你一生的习惯。

以健康的刊物抵制精神污染、精神垃圾

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21世纪接班人,对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培养既强调智力因素的开发,又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学生在心理上与小学生有了实质的不同,这个阶段是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逐渐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时期。所以,教师有义务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学校不但应重视法制建设,对那些散布精神污染和精神垃圾的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而且还要努力坚守好学校图书室这个阵地,给学生订阅一些有益学习的课外书籍、杂志,避免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览不健康的作品,减少精神污染和精神垃圾的侵蚀。

图书室是学校的文化设施建设之一,除了是学生和教师求知、求美、求乐的场所外,也是传播思想文化的新阵地和开展舆论斗争的重要舞台。我们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根本方针,用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来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第二十二中学)

篇5:读《红色书籍》有感

六十载的风云变幻,无数的革命先烈,他们的光荣事迹都被载入红色书籍,红色经典是永恒的,它记载了中华儿女血与泪交织的艰苦岁月,同时也记载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光辉历程。红色书籍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当我读完《黄继光》这篇英雄故事后,内心非常激动。他那舍身堵枪口的光辉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黄继光叔叔牺牲时年仅22岁。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密集的火力网打得六连战士抬不起头来,前去爆破的三个小组都牺牲了,眼看着天亮前攻不下阵地了,黄继光叔叔带领两个战士再次前去爆破,一个战士中弹牺牲了,另一个也负伤了,接近敌人火力点的黄继光叔叔已身负重伤,身边没有武器,危急时刻他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喷着火舌的枪眼。目睹这一切,在场的人无不为此惊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人死的气壮山河,有人死了,万人践踏。而黄继光叔叔这种奋不顾身的死,必是重于泰山。

读完《狼牙山五壮士》这本书以后,我更是想了很多很多。我感觉到自己无比仇恨敌人,更加敬佩狼牙山五壮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这五位壮士英雄。他们是因为要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而壮烈牺牲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叙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弹尽粮绝,就要被敌人俘虏时,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

文中这样一个片断令我最感动:五壮士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昂首挺胸,迈开大步,相继跳下悬崖.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喊出了中国人的肺腑之声.多么伟大的五壮士啊!他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每当回想起五壮士惊人的壮举 我就感到非常惭愧.我作为一名共青团员,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退却,有时甚至就放弃了,而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为国捐躯,我遇到的这点困难与他们相比算得了什么,再说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 ?我又怎么能对得起先烈们的英灵呢。我羞愧万分不断地责备自己.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共青团员应该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中华儿女的楷模,他们的英雄气概将浩气长存,他们的英勇事迹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英雄们,是你们为了祖国的神圣领土不被侵犯,为了人民不受欺辱,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幸福,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是你们用流血牺牲换来我们今天在和平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我们将以你们为榜样,勤奋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曹玙

篇6:读红色书籍有感

——倪明

又是一个季度,在这个季度中,我一如既往的学习和工作,我现在是班级担任课代表,全心全意的为同学们服务,我希望能够在初中这三年,为身边可爱的同学们多做一些事,给大家带来便利。现在我想大家汇报自己的情况,希望你们能接受和考察。

每当听过一首红色歌曲或者是看过一篇红色电影,我都感觉汹涌澎湃,久久的不能够忘怀,歌曲中或电影中表达出英雄们的壮志。是我们现代社会中的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不能表达的,我们唯有在闲暇安静时细细品味那个时代人们高尚的境和情操,那个时代共产党员得之不易的称号。

我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列克谢耶维奇奥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西部边陲的一个贫苦人家庭,从小受尽欺辱和饥寒之迫,这些都吸引了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仇恨。在1930年开始,他历时了3年,完成了这部不朽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保尔柯察金受尽屈辱。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它的无私奉献。

篇7:读红色经典书籍有感

湖水是你的眼神,梦想满天星辰,心情是一个传说,亘古不变的等候成长是一扇书页的门,童年有一群亲爱的人,春天是一段路程,„„我们都曾有过一张天真而忧伤的脸,手握阳光我们望着遥远,轻轻的一天天,一年又一年,长大间我们是否还会唱起心愿„„,一直以来很喜欢的一首歌,歌名“青春之歌”。在大一的时候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的书名也是《青春之歌》,好奇心的驱使下令我看完了这本书,并且感受颇深。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崛起和分化。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林道静,一个弱小女子,弱小到放到只有她一个人的广场上,你也无法去想象她有什么特别之处。恰恰相反,林道静,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年轻的声音唱响的是一曲铿锵嘹亮的青春之歌,冲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怀着坚强不屈的灵魂迎接初升的太阳。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他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条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历了艰难的磨练和改造过程。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叛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了伏笔。林道静并不是一天就成为一个革命战士的,最初她是朵冰清玉洁的莲花,是一个小知识分子而已,在经历了两次铁窗中血与火的洗礼后在革命实践中变的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能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是林道静的感人之处。每当我读到她入狱时受到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折磨后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人生理念,坚持革命道路时,我深感自己认识的肤浅。她代表了中国革命时期的热血青年,书中的青年们,如同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在中国大地上谱出了一曲动人、激昂的青春乐曲。在书中,一个个鲜明的革命人物却一个个的牺牲,让心硬如石的人也为之哀泣。

林道静在她入党以前她虽然忠于革命,但是内心却很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里。遇到卢嘉川、林红等人后,在他们的帮助下逐渐融入了革命中,但是党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入党人员的考验是非常严格的,最苛刻的一项是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她遇到了重重困难,身边的同志不断的死去,她也一次次死里逃生,没有人能告诉她下一步该怎样走,她只有靠自己一点点的摸索前进的道路,他坚持着,坚持孤独地走下去,她有着信念知道自己将来不会孤独。那个时代让你拥有战胜孤独的勇气,那个时代让你奋勇向前。那个时代让你停不下来。它催着你向前、向前„„因此在20世纪上半世纪青春躁动的中国,他们将自己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新中国的未来而奋斗。他们为他们那可爱而可惜的青春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他们为他们无怨无悔的青春而坚定前行。

我们青年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在《青春之歌》中,我领略到了林道静对于党的真挚的、依赖的象孩子见到母亲一样的感情;领略到他们那一群象火山一样喷发的热血的爱国之情;领略着那个动荡的、轰轰烈烈的时代的风云,不禁就沉浸在了那样的时代中。忆苦思甜,现在,我们已经远离了那样的时代,书看完了,但是从书中回到现实生活中,让我深深的感到,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也应该像文中的林道静有着奉献社会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种奉献要在生活中体现,现在我们这一代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都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任何事情都需要父母安排好,缺乏奉献,缺乏意志,坚强的意志需要我们的锻炼,需要我们在一道道坎坷中成长,需要我们意气风发的走向未来!书中的时代离我们不是很远,但是书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却与我们相隔的太远。

篇8:读健康书籍有感

一、争当“书香教师”, 做好学生表率

“立身以立学为先, 立学以读书为本”,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书的蕴藉。闲暇时间, 我投身书海, 以书为精神大餐, 与书做知心朋友。

1.博览群书, 与书为友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 只有“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育教学书, 是我的事业食粮。通过阅读, 我认识了贾志敏、于永正、窦桂梅、孙双金等教育名家, 学习了他们的教学理念, 坚定了我的教育理想, 提升了我的教学能力。文学类书, 是我的精神大餐。林清玄、泰戈尔、周国平等作家的作品, 丰富了我的底蕴。儿童文学类, 是我的美味点心。阅读曹文轩、黄蓓佳、杨红樱等儿童文学名家的作品, 引导我们走近学生, 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学生, 从孩子的角度教育学生。

我相信鲁迅先生的话:“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

2.手不释卷, 率先垂范

陶行知先生说过:“想有好学的学生, 须有好学的先生。”希望学生做一个好读书的学生, 教师自己首先得爱读书。每天早辅导、自习课、午休课, 当学生自习时, 我就拿出随身带的课外书或者从班级图书角借一本书, 在教室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二、争创“书香班级”, 营造读书氛围

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书的教诲, 老师要善做学生读书的引路人, 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里自由遨游。我积极培养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 师生共同努力, 全心全意创设“书香班级”。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调意义, 培养兴趣

我告诉学生, 爱读书、多读书会让自己获得智慧和力量, 会给自己的人生创造出许多奇迹。比如:在这个世界上, 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 一个是以色列, 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 匈牙利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 占人口的1/4还多。这两个小国, 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 创造了许多奇迹。仅在诺贝尔奖获得上, 以色列人就有8个, 匈牙利人有14个。

有时, 我会给学生讲述自己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 讲述自己读书的收获。有时, 我会给学生讲一讲书中的故事, 展示我的读书笔记。我及时告诉学生, 我们县荣获了省“书香之县”称号。在我个人荣获县“书香教师”称号后, 我及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书香教师”荣誉证书。潜移默化, 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领学生走进书的清香。

2.推荐书目, 广泛阅读

儿童阅读, 是在汲取他们精神成长所需的“营养”, 这个“营养”的搭配必须全面、合理与均衡。这就要求学生要广泛阅读, 扩大阅读的面, 增加阅读的量。我们学校分年级制定了阅读计划, 按年级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每学期开学, 我们都要求学生根据需要适当购买、租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里的书, 组建班级图书角, 让学生有书可读。

比如:四年级安排的必读书目是《奇妙的数王国》《夏洛的网》《亲爱的汉修先生》《我要做好孩子》《鼹鼠的月亮河》《一百条裙子》《时代广场的蟋蟀》《书的故事》。选读书目是《我飞了》《凡尔纳选集》《窗边的小豆豆》《男生日记》《木偶的森林》《长腿叔叔》《吹牛大王历险记》《班长上台》等, 分两个学期完成阅读。

“博学”方能“多才”, “见多”方能“识广”, “厚积”方能“薄发”。“采的花多了, 酿出的蜜才香甜”。

3.积累经典, 晨诵晚读

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 应该大量背诵经典古诗、古词、古文。于永正老师说过, 这是我们中国孩子的“母乳”, 喝“母乳”长大的孩子后劲大。根据计划安排, 我们利用晨诵、晚读时间, 积累经典。

比如:三年级上学期必背经典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三年级下学期必背经典是:高适的《别董大》,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 、《春夜喜雨》、《绝句》 (迟日江山丽) 、《江畔独步寻花》, 张继的《枫桥夜泊》,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韩愈的《早春》, 辛弃疾的《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 。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读得多了, 能力也就强了。

4.活动促进, “读”享其乐

任何活动, 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在读书氛围的营造上, 我们合力打造“班级阅读文化”, 张贴读书标语。因为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能深刻地影响阅读活动向更深层次推进。在班级积极营造读书氛围的同时, 我们有组织地开展了系列行动, 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1) 守候清晨行动——日有所诵, 用诵读开启每一天的清晨, 用经典迎接新一天的开始。

(2) 相约午读行动——利用每天午饭前的20分钟, 带领学生静静地阅读。滴水穿石, 集腋成裘。这样算来, 一年用在阅读的时间是相当可观的, 可以读完几十本好书。

(3) “我读你听”行动——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利用读书课时间, 我读一篇文章或整本书给学生听, 使学生们爱上阅读, 主动阅读。

(4) “你说我听”行动——利用午休课的三分钟时间, 让学生们讲述读过的书, 汇报所读故事, 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5) “课前展示”行动——利用语文课, 有计划地展示背诵经典古诗词和各类成语, 完成经典积淀。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 每周积累八个成语, 并书写在班级黑板的读书角上。想一想, 一周背诵积累这么多, 一学期呢?一学年呢?

(6) 图书角建设行动——采取从学校图书室借一些, 学生买一些, 师生捐一些, 建设班级图书角, 让学生们借书、还书简单方便。

(7) “图书漂流”行动——利用学校的“图书漂流”活动, 要求每个同学把自己的好书带来, 在班内、班级和年级之间‘漂流’传阅, 让每个学生不花钱看到好书。算一算, 这是多么大的资源!

(8) “沐浴书香, 润泽人生”读书节行动——利用学校的读书节, 每周评选“读书之星”, 每月评选“书香少年”, 创建“书香班级”。积极参与读书节的各项活动, 参加读书卡、自制书签、读书小报、读书笔记展评会, 参与经典诗文朗诵会、“好书伴我成长”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经典诵读知识竞赛、读书的故事征文、读书沙龙、跳蚤书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每次活动, 学校、班级都会及时总结、表彰, 及时编辑校报、班刊, 刊载活动情况和学生的作品。每次考试, 学校都有计划地将“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和必背经典诗词纳入考试范围。这样的阅读, 定会产生历久弥新的魅力。

三、争做“阅读能手”, 掌握阅读方法

不少学生课外书看得不少, 而收获却不大, 为什么?这就是读书的方法有问题。在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按照“不动笔墨不看书”的方法阅读, 效果显著。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1.阅读做批注

我要求学生读书时, 在阅读的书上做标记、加批注, 或者三言两语地写上自己的感悟, 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书头笔记”。具体的符号, 可以是约定俗成的, 也可以是自己创造的。这样, 对自己的阅读有益处, 也为日后重新阅读提供方便。

2.读书做摘录

“读书不做笔记, 如同雨点落入大海, 无踪无迹。”读书时, 要求学生以读书笔记或读书记录卡的形式, 把书中的精华摘抄下来。时间长了, 积累的资料就多了。这对增强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 动手抄一遍还能加深记忆, 使读过的书不容易忘记。

3.写阅读作文

我引导学生浏览、速读与赏析相结合, 多读、勤读、熟读相结合, 将作品的精华纳入自己的知识宝库。我要求学生每读完一本书, 或把作品的内容概括性地写出来, 或把自己的感受、想法、意见写下来。让阅读与习作挂钩,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9:读时间的书籍有感

其一是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在书中作者并没有在具体细节处给予精确数字我将帮作者来完善.比如文中提到宇宙大爆炸发生1秒种后温度降为100亿度而我将补充为在宇宙大爆炸前的温度为10的32次方绝对温度.这是经近代高能物理学家所证明的温度.

其二是对于天主教批判伽利略的问题.这其中有一个常识错误很少人发现.

宇宙大爆炸理论现在为多数的科学家所承认可是知道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原型的是谁吗 是一个普通的医生有一晚他在家中看星空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那么天空的星星应该互相吸引而越来越近可是为什么人们却没发现星星都聚在一起的现象呢 于是他提出一定有一种作用力在抵消星球间的引力于是这就是宇宙在膨胀扩散理论的第一位提出者.

至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后因为他在一开始不敢于真正面对自己的错误而使他自己放弃了一项伟大的发现那就是宇宙大爆炸因为在他的相对论里面说明宇宙不是在扩大就是在缩小于是有学者向他提出疑问他没有面对自己的错误而是给中间加上了一个宇宙常数于是他的相对论便成为了宇宙是恒定的结论而在若干年之后另一个天文学家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200英寸)观测到了宇宙是在不断膨胀扩散之后爱因斯坦这才开始面对自己的失误而又修改了相对论其实当时他只要真实面对错误的话会很轻松地计算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当然这个错误并不是他自己造成的而是他的宗教观念.这是非常可惜的.

后来贝尔实验室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们合作发现了宇宙的大爆炸后造成的辐射仪谱于是他们同时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奖.

那么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否完全成立.

经过很多的高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证实在宇宙大爆炸后要形成现在的状况要满足24个条件的成立一个加拿大的天文学家叫“那斯”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造物主与天文”这本书写得很深奥而语言却比较简单没有天文学的知识也能看得懂建议大家看看他把现在的高能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发现的要在大爆炸后形成现在的宇宙要有24种关系必须要处理得非常好精调到非常细致的位置否则就没有今天的宇宙第一个是强核子力的常数(提外话我们知道宇宙的四种秘码强作用力弱作用力电磁力万有引力)如果这个强核子力的常数比现在要大一点就没有现在的氢了如果没有氢的话就不会有生命存在如果再小一点就只有氢而没有任何别的元素第二是弱核子力常数如果在大爆炸前弱作用力的核子常数大一点就会把所有的氢变成氦以致于星球就会产生太多的重元素如果小一点那么大爆炸产生的氢就太少而导致无法形成现在的星球.如果引力常数比现在再大一点星体就会太热就会太快太不均匀地完全烧尽如果这个引力常数比现在再小一点就永远不会发生核子的溶合......

我们就先提出一个更难完成的概念----质子与电子数目比例如果这个比例不合适的话那么电子的引力就会远远超越万有引力这个精确比例是10的37次方比1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拿一分钱的硬币来说明10的37次方这个概念如果把这么多的硬币放在一个空间内互相叠压为立体三度空间方式就必须有十亿个北美洲那么大的平面立体高度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只有这么大的空间才能放得下这么多硬币而我们把其中的一枚染成红色再投入到硬币中去然后一伸手就准确地拿到这枚染色的硬币这样的成功率才能形成质子与电子的相对称比例大家想想难度可想而知.

然后我们再说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物质的能量不能产生不能消失的可是宇宙在大爆炸前是一个极高温极密集的火球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物质那么这又如何能实现大爆炸呢 他怎么从无到有呢 与自然规律不符.

当大爆炸前宇宙是一个高度均匀恒温的原始火球那么这就是一个无序的状态这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又是反的了.根据研究发现宇宙在大爆炸后在10的负23次方每秒这一瞬间的时间宇宙就膨胀了10倍那么这个宇宙膨胀的速度有多快呢 大概是10的31次方米/秒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光速是不可超的除非是在静止的状态质量为0的光子才可能达到光速光速是多少 1秒种30万公里对吧那么就是3乘10的8次方米每秒这是光速而宇宙膨胀的速度远远的亿万倍地超过光速.在大爆炸开始10的35次方米每秒以内的事情根本没办法知道科学家管这叫做“盘克儿墙”意思就是墙后的东西无法知道.

再来说宇宙大爆炸的速度这个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慢如果慢的话所有星球就会被万有引力拉回来整个宇宙大爆炸要精调到10的55次方分之一才可能达到爆炸所需要的速度.

我们再来探讨大爆炸前的高温问题在未爆炸前是10的32次方绝对温度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物质都不能存在包括任何星球的物质.包括最小小于10的7次方绝对温度的话原子核也不能够存在因为太高了这自然规律也无法解释.所以科学家说那真是很神.

其次宇宙大爆炸一定炸得乱七八糟你想我们亲眼所见的爆炸都会炸得乱七八糟更何况宇宙大爆炸.可是科学家们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现在美国探测辐射背景的飞船上了外太空收集资料发现宇宙的星球分布得非常均匀那相差就是万分之一也就是这万分之一形成了现在的各种星球非常美丽非常漂亮那些科学家们说那简直就像看到了神的手一样那么的奇妙.

你说这怎么可能成功呢 只有真正懂行的天文学家才知道对神的敬畏所以很多的天文学家告诉我们神有两本书启示我们一本是圣经一本是大自然.两者之间绝不会相互矛盾.(题外话:只有你真正去了解圣经才会真正明白对神的敬畏圣经并不是让你学一些道理而存在的) 天文学家是很骄傲的因为他们是研究天文的所以要让他们相信上帝是很难的可是现在随着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研究使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的信仰发生了变化有的科学家你明显地看到是从无神论变成有神论.有位科学家叫“达维斯”他过去是无神论他现在呢就说了:“现在物理学定律的本身就似乎是一件设计得非常完美高明的产品对我来说强力的证据说明了背后必有玄机好像有人把大自然的数据精调来创造宇宙这设计给人的印象实在是震憾无比.”

上一篇:珍惜拥有的一切演讲稿下一篇:教师个人师德师风优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