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2023-03-08

第一篇: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夏蔚镇卫生院着力提升新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夏蔚镇卫生院

着力提升新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为全面做好新一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切实保障辖区群众的身体健康,近日夏蔚镇卫生院,召集全镇公共卫生工作人员,集思广益,拓展工作途径,转变工作态度,按照“分类管理、完善指导、开展评估、优化服务”的工作思路,强化公共卫生管理,改进公共卫生服务,着力提升新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据了解,为做好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卫生院紧紧围绕2012公共卫生工作任务与服务规范,确立了“细、深、严、优”四字指导方针,结合具体工作思路认真开展好公共卫生各项服务工作。

首先,分类管理立足于“细”。把辖区群众按照健康人群与重点人群分类管理,重点人群又分为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四类,根据各类重点人群的数量、身体状况、疾病发展程度等标准,建立特定的管理机制,采取针对性管理、个体化服务。

其次,完善指导要立足于“深”。依据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使用及各类人群的服务开展情况,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定期出发指导卫生室开展公共卫生工作,要将指导工作深入到档案内容的每一项数据及服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逻辑性和健康体检、随访和行为干预的时效性、规范性、针对性、特异性。

同时,督导评估要立足于“严”。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成立督导评估小组,以重点管理人群为主,积极开展档案质量分析和服务质量考评,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有效提高档案使用率和服务合格率,确保公共卫生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以上各项工作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新的公共卫生服务就是要立足于“优”。医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积极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优质高效的完成各类重点人群的随访、年检、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工作,保障辖区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群众身体素质的提高。

通讯员刘鹏

第二篇:借京津冀发展机遇提升津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建议

摘要:文章阐述了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探讨了与京冀两地相比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把握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机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2-0094-03

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深刻阐述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总体要求和七个方面的工作着力点。以此为标志,开启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2014年8月28日,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三方在天津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津南区要充分把握这一机遇,挖掘、利用、整合津南区深厚的文化资源,完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1积极开展与京冀地区的文化交流

1.1京津冀三地部分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

2014年11月5日,天津市津南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天津市和平区、河西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文化委员会,河北省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在天津市和平区完成《京津冀三地部分地区文化战略合作协议书》签字仪式。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必将为推进京津冀三地联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1.2密切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

三地文化工作者携手,组织演出、系列活动等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① 2015年2月10日,由北京市朝阳区,天津市津南区、和平区、河西区以及河北省唐山市本地艺术家组成的下基层慰问队来到唐山市乐亭县胡坨镇大黑坨村。在李大钊故居纪念馆广场上,三地艺术家不仅搭台唱戏,为老百姓们送上精彩的文艺节目,三地书法家还互相切磋,现场挥毫泼墨书写春联,赠送乐亭百姓。② 2015年5月16日,应津南区文广局邀请,唐山市评剧团携带经典剧目《御河桥》亮相津南大剧院,演员们俊俏靓丽的扮相、婉转的唱腔、扎实的艺术功底使得整场演出格外精彩,受到津南广大戏迷的热烈欢迎。③ 2015年6月27日,在津南区文广局的沟通和协调下,天津评剧院应邀赴唐山市慰问演出,将评剧经典剧目《赵锦棠》搬上唐山市燕山影剧院的舞台。此次演出为唐山百姓送上了一场纯粹的视听盛宴,使唐山评剧爱好者过足了戏瘾。④2015年7月29―30日,由津南区文广局、廊坊市文广新局共同主办的“同筑津冀情共圆中国梦”津南区―廊坊市区域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各种展览、演出丰富了津南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座谈会为两地文化系统工作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与会人员就两地开展工作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深入探讨,取得良好效果。

2 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2.1 公共文化投入持续稳步增长

津南区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全区年度财政预算,不断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管理,每年拨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购置图书,做到文化事业经费、“两馆一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重大文化工程建设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并与本地区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2.2 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津南区图书馆8个部室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图书文献、报刊全部实行开架借阅,馆内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全部实行免费提供。凭借着丰富的活动和优质的服务,津南区图书馆在全国第五次公共图书馆科学评估定级活动中,被文化部评为国家地市级一级图书馆。2014年,市、区财政拨款260万元对津南区文化馆内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行维修改造,硬件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为参与全国第四次公共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津南区将镇文体中心建设纳入全区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城镇建设规划,9个镇级文化站全部达到市级标准,目前有7个镇建成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文体中心。津南区原有165个行政村,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经过整合,现存41个行政村、46个社区,全部配备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社区书吧),并设专、兼职管理员。

2.3 群众特色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2.3.1连续举办11届的津南区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津南区的特色文化品牌。2014年第十届文化艺术节期间组织安排大型群众文化活动60余项,子项目达200余场次,实现了活动形式、内容等方面的不断创新。

2.3.2 深入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2014年,津南区图书馆为社区图书分馆、流动服务点各配送图书2,800册,期刊2,664册;为农家书屋配送图书13,200册,光盘880张,保证了基层群众的阅读需求。津南区文化馆组织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深入基层送文艺演出20余场次,组织书画骨干和津南区业余书画家深入农村、社区为群众书写春联500余幅,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2.3.3 组织举办公益性文化培训辅导。组织专业干部到基层进行文化公益大讲堂、各艺术门类培训辅导活动,年均500余次、培训人员2万余人次。

2.3.4 津南区图书馆大力推进“知识工程”的开展。组织举办“枫叶杯”青少年书法绘画大赛,“好书伴我成长”“书香满津城,悦读惠万家”等系列读书活动,丰富中小学生课余生活,满足津南区群众阅读需求。

3 与京冀两地相比存在的差距

3.1 缺乏文化事业发展长期规划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科学长久的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能够明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有利于一个地区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与北京市中心城区和河北省发达地区相比, 津南区并没有出台文化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公共文化水平的提高。

3.2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

与北京市中心城区和河北省石家庄市、唐山市等发达地区相比,津南区没有修建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文化休闲广场面积较小并且数量严重不足,人民群众缺乏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阵地;津南区文化馆、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距离《天津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尚有差距,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上受到很大限制;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设施设备建设尚需提升和改进;农家书屋(社区书吧)和村文化室设施设备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老社区文化设施面积不足,提升空间小,文化设备相对落后。

3.3 缺乏特色项目、品牌项目

凭借着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津南百姓的一致认可,但由于缺乏特色项目、品牌项目,津南区文化艺术节在全市及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明显不足,与“南开杯”广场舞大赛、“和平杯”京剧票友大赛、唐山市评剧艺术节以及北京国粹文化艺术节等成熟品牌项目相比有不小差距,需要进一步挖掘特色,提升品牌价值,拓展群众文化活动覆盖面。

3.4缺乏专业人才、院团,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专业艺术院团在推进基层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有明显的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有助于提高基层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文化艺术表演水平;高素质、高水平文化干部队伍管理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作为“急先锋”,在开展群众文化服务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编制局限,津南区没有成立专业文艺院团,群众文化专业人才发展需求受到制约,文化专职干部队伍的进修或学习专业知识培训活动相对较少,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培训辅导工作有待创新和提高,特别是村、社区文化骨干力量需进一步下大力培养。

3.5尚需加大文化经费投入、资金匹配力度

2014年北京市财政在文化体育与传播方面支出达到人均761.8元,是全国206元的3.7倍,远高于津南区财政人均文化支出水平。市、区、镇财政用于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专项资金,特别是镇文化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投入资金匹配与《天津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需求差距较大,文化经费投入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1]。

3.6社会力量参与程度较小

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但仅仅依靠政府行为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能够降低地方财政压力,还能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购买皮卡少儿中英文图书,成立皮卡体育馆路少儿中英文图书馆,引进社会力量进行运营管理,为辖区少年儿童提供阅读服务;河北省图书馆、省群艺馆等六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河北省文化志愿者协会,选举产生了协会领导机构、9名常务理事及29名理事,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铺平道路。与京冀相比,津南区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建树较小,需要着重提高。

3.7监督考核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必要时可以委托第三方对基层设施服务情况进行评估,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按照设施、服务、活动、管理、经费五达标要求,对镇、村、社区进行蹲点式调查,摸清基层设施一周的服务情况、运营情况和管理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完善的监督考核标准对基层服务机构是一个很大促进,有利于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3.8文化底蕴、文化资源挖掘程度有差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津南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葛沽宝辇会”名扬四海,要勇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积极挖掘和发挥津南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津南文化的良好局面。

3.9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明显不足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由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决定的。正是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矛盾运动,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地区的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只有从其他文化中吸收营养,才能永葆青春,具有活力。津南区的文化交流仅限于天津市范围内,在汲取其他地区文化的营养上有所欠缺,影响了津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4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建议

4.1制定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期发展规划

积极争取公共文化服务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借鉴公共文化服务开展较好地区的经验,结合津南区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期发展规划,将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到乡镇的考核指标当中,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发展规划进行提高和完善,达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的目的。

4.2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一是大力推进区、镇级标准化文化设施建设。在充分发挥好原有文化设施资源效用的基础上,努力改进、完善和提升区、镇级文化设施设备,大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实现区、镇、村级文化设施全覆盖[2]。二是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做好农家书屋(社区书吧)、村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巩固和发展工作,逐步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场地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对全社会免费开放。

4.3开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一是积极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和作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不断丰富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内容,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广泛地参与基层文化活动,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让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围绕中心工作,发挥文化活动的宣传舆论功能,实施精品战略,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广泛组织开展高品位,具有标志性、示范性、娱乐性的,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不断创新,发挥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三是深度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送文化下基层和文化培训辅导活动,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使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4.4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强化文化管理干部和专业干部理论、专业培训,建立文化队伍竞争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创新创业。二是建立新的、科学的、适合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引进机制,吸纳有文化管理和群文专业才能的人补充到文化干部队伍之中。三是坚持镇、村(社区)文化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定岗定编,为基层文化工作的创新开展提供人员保证;四是加大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业余文艺骨干培训制度,提高业余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使其成为活跃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4.5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一是各级财政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项目专项资金,逐步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根据每年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比例,逐步提高文化事业经费和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等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全区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中,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热情,为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领域打开通道。

4.6学习先进典型,加强文化艺术交流

为文化干部队伍管理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让他们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开展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和学习文化工作的先进理念,补充能量,将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结合津南区实际发扬光大,切实提高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三篇:案由:关于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建议

提案人:王建军 提案时间:2010-3-23 14:35:59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等一体的综合、基本、便捷、连续、有效、经济的管理或实施行为。有人形象地比喻,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1、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等问题。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3、政府增加对卫生服务的投入主要应购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而对城市来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把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1、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起步较晚。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在大中型城市,政府原则上按照3-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近年来,我区大力加强社区卫生建设,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2008年12月,21个大类292个基本药品“零差价”销售首先在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实施。2009年,区投入财政资金317万元实施基本药品零差价补贴。2009年,完成狼山、任港、钟秀、新城桥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8700平米。目前区属1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主要问题是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仍然偏低。目前社区卫生服务还没有被群众广泛认可,其主要原因在于医疗人才短缺、医疗业务局限、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1、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学和社区管理人才。社区卫生工作需要全科医学人才,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掌握组织管理、人

际沟通、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技术。近年来,社区医务人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然缺乏全科实用型人才,尤其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服务水平有限,不能满足群众多层次、全方位的医疗保健需求。

2、服务功能不健全。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以医疗为主,“以病人为中心”,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虽得到不同程度地开展,但相对较少,质量还不高,从居民需求角度开展的拓展性服务则更少。在服务方式上,仍以等病人上门为主,“以健康为中心”主动出击,找患者、找健康需求者服务的仍较少。

3、政策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机制还不健全,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有的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多为租赁,布局不尽合理,运行成本相对较高,社区卫生服务价格体系和收费标准还不够合理,社区卫生服务便捷、廉价的优势没有充分得到发挥。

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主要建议:

1、加强全科医师培养。“辖区人口每万人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师。在全科医师资格认可制度尚未普遍实施的情况下,暂由经过全科医学培训、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临床执业医师承担。”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人员培训可采用短期速成和集中脱产学习方式相结合,系统全面地学习全科医学知识,

并广纳人才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整体素质。

2、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在家族保健合同、户籍制家族医生、家庭护理、社区康复等服务模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发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实行不同的服务新模式和新方法,如家庭照料、临终关怀、安宁护理等。要对社区重点人群,如妇女、儿童、6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和精神病等病人,建立基础信息资料,实行系统管理和动态管理。要在服务方式上采取全科为主、分片包干,明确条线、责任到人,建立规范的卫生服务规章制度,全面推进整体服务水平。

3、探索社区卫生服务集约化运作新路子。着力实现采购供应集中化、财务会计委派化、人员配置统一化、服务责任网络化、科学研究项目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从各环节入手,降低运行成本,降低医疗服务费用,大幅降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住院起付标准,提高门诊报销比例,引导市民首次就诊从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以利于促进整体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第四篇:加快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申报 提升创业富民公共服务水平

发布时间:2013-06-19

作者:龚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要求,进一步支持安徽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推动全民创业,近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已决定组织开展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申报工作。

按照省经信委《关于组织开展安徽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皖经信中小企函〔2013〕624号)文件要求,高沟镇高度重视此次申报工作,由高沟经济发展局牵头负责,通过电话通知、短信发送、网站公告、广播报道等形式,在全镇范围内积极宣传,提高小微企业对此次创业基地申报工作的知晓度。高沟镇是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兴集镇,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70家,此次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申报工作将进一步改善全镇创业氛围,促进高沟民营经济发展。

据悉,此次申报对象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创立和经营,能够为一定数量的初创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公共设施与配套服务,具备孵化与培育企业功能或者以培育处于初创阶段的小微企业为宗旨,以创办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孵化成功率的创业基地。申报条件包括:(1)基地运营主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运营两年以上;(2)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依托已批准的园区、城市“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场所等,有园区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有较为完善的道路、供电、供水、排水、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明确的产业定位;(3)创业基地内有相应的公共配套空间和设施。创业基地的占地面积不少于20亩,生产用房面积不少于1万平方米;(4)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相对固定的专业服务机构。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措施,有整合社会服务资源的能力,能够为创业者和基地内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人员培训、政务代理、融资服务、信息咨询和管理咨询等各类服务;(5)入驻基地的小微企业不少于20家,且具有连续流动培育功能,每年都有新企业入驻或培育成小型以上规模企业,培育成效明显。

该镇负责人表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是以培育处于初创阶段的小微企业或创业项目为宗旨,按照“创办小微企业、开发新岗位、以创业促就业”的总要求,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孵化成功率。同时创业基地应坚持多样化、多层次发展,以创办工业企业为重点,引导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走高沟特色化和集群化的发展路子。

第五篇:关于整合公共服务资源 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调研报告

关于整合公共服务资源 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调研报告

(泰安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为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规范我市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和行为,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近期组织有关人员,对整合我市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公共资源交易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不断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谓公共资源交易,主要是指政府对掌控的公共资源通过市场手段进行配置时,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建设工程交易、土地资产交易、政府采购、产权交易、药品集中采购等领域。目前,我市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实行的是归口管理的管理模式,即根据业务性质,分别由相关的行政监管部门负责管理。这种分散管理模式,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相应的监管措施,但由于管理体制不科学,缺乏统一规划,设施重复建设,信息不能共享,既增加了行政成本,又容易导致不正之风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没有形成统一的交易活动平台,规范程度较低。因没有设施齐全、功能配套、方便高效的交易场所,多数交易活动每次进行都要确定临时地点,往往不具备交易活动的设施条件,没有交易活动所需的现代信息监督设备,不能对交易活动进行全程监督,达不到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的要求。尤其是在交易规范上,缺乏统一的尺度和标准。目前,除建设工程、土地交易分别有相对固定的场所外,其他交易活动尚未建立固定交易场所。

(二)决策、执行和监督一体化的问题比较突出,难以实施有效监督。有关交易活动监督管理部门综合履行着管理服务职能,部门既是交易活动的监督者,又是活动的组织经办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既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还担任市场角色,管办一体,同体监督,监督效果差。如: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监督管理部门是市建设局,而中心又是建设局的下属单位,监督管理与运作执行都在其主管部门的组织管理下进行;市土地交易中心依附市国土局市场管理科,也是监督职能与市场操作职能一体化,市国土资源局既是土地交易市场的主管部门,又是土地交易的实际操作部门。再如交通、水利工程招投标活动,交通局、水利局既是操作部门,又是监督管理部门。这种体制,难以避免行政主管部门对具体运作事项的干预和影响。

(三)资源不能共享,行政服务成本高。交易活动按照行业监管的原则,分别有不同部门组织实施,各设各的机构,各建各的平台,各用各的专家库,各组织各的活动,机构职能重复、资源内耗浪费,增加了行政成本。一是机构设置不规范,存在机构资源浪费。各服务机构规格、性质、编制参差不齐,有的是副县级,如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房产交易中心,有的是正科级,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有的是全额事业单位,如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有的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如房产交易中心、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二是设施重复建设,得不到充分利用。由于各种交易活动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上不尽相同,各部门在平台建设方面都围绕各自的行业性质和服务特点,进行设计和建设,在总体布局上散而小,个体装备上小而全,投资都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这些设施利用率却不高,如土地招拍挂业务,一年招拍挂次数10余次;建设工程招投标大厅,一年招投标项目只有100余项,存在严重的设施资源浪费。三是公共服务信息共享度不够。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有关服务部门都建有自己的局域网,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基本上都处在“信息孤岛”状态,部门之间不能信息共享。特别是一些关联度比较高的信息,如规划、土地、建设、房产等方面的信息,完全可以实现网络互通、资源共享。再如专家库的建设,也是各自为政,建设、政府采购、水利、交通、国资等部门都建有自己的专家库,有些专家库性质上相同,但相互之间缺少信息沟通和共享。

(四)容易形成垄断,产生腐败现象。由于历史原因,一些行业部门存在下属企业,行业部门的评标专家又大部分是本系统、本行业的专家,在评标时,多倾向于本系统、本行业的投标单位,不能公平竞争,容易形成行业垄断。同时,由于交易活动规范程度较低,达不到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的要求,且交易活动监督、执行一体化,暗箱操作时有发生,极易产生腐败现象。

二、整合部分公共资源交易的初步设想

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职能的重组、人员和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度较大,必须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地进行。应充分借鉴外地的经验做法,以“公开透明、便于监督、降低成本”为目标,以“管办分离、集中管理、依法规范”为原则,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统一服务平台,调整管理服务体制,对政府掌控的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土地产权交易、药品采购及国有资产处置、法院判决资产等交易活动实行集中管理。今年9月11日,市政府在岱岳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召开了“全市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现场会”,市委常委、副市长李琥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要求“各县市区、各部门不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深入扎实地做好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建设工作”。目前,岱岳区、肥城市已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的统一平台,做到了依法统一进场、集中交易、规范管理,运行非常成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整合部分公共资源交易的初步设想:

(一)统筹规划,建设统一平台。一是抓好场地建设。在公共服务(审批服务)的大框架内,统一搭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并统筹规划设置窗口受理区、侯标区、询标区、开标区、评标区、监督区等功能区,且各功能区应大小适中、功能齐全,既有利于工作,又便于监督。根据以上功能需要,根据外地的经验,用于开标、评标的大、中、小会议室至少要建设6个。二是抓好信息系统建设。在统一建设交易平台和科学划分功能区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规范运作和监管水平,覆盖交易活动全过程,堵塞监管漏洞。重点搞好监控、安检、自动抽取评标专家、语音短信通知、询标变声等系统建设。同时,信息系统要与电子政务、政务公开、数字化城市等方面的建设通盘考虑,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调整职能,实行管办分离。按照“管办分离、强化监督”的要求,要对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服务职能进行调整,剥离相关行政监督部门的交易服务职能,统一由新成立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机构行使;相关行政监督部门管理职责不变,继续履行各项活动的登记备案和监管职能。在具体运行程序上,对交易行为之前或之后的行政行为,仍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对每项交易活动,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后,再进入统一交易平台,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全程监督。

一是成立泰安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在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泰安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简称市交易中心),为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机构,属市政府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与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实行收支两条线。市交易中心可定编15人,所需人员可从市建设局下属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或其他市直全额事业单位选调,专业要求较高的也可在本科毕业生中招考。市建设局下属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的剩余编制由市编委予以收回。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1)负责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报名、资格审查等工作;(2)统一发布全市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信息;(3)为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挂牌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市属国有集体资产产权交易、社会公共资源经营权出让提供相关服务;(4)为开标、评标、定标、签约等各类交易活动提供场所和服务;(5)负责评标专家库的建设、维护、管理和使用;(6)收集和发布有关招标采购政策法规,建立投标人、供应商、中介机构和商品价格等信息网;(7)办理招标信息、中标(预中标)公告发布事务,负责为交易各方提供信息资料、技术咨询及其他相关服务,维护招标采购活动的正常交易秩序;(8)协助建设、财政、发改、监察、审计等部门调查了解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投诉事项;(9)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二是明确相关行政监督部门职责。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由法律法规确定,原则上不能变。因此,根据“管办分离”的原则,进入统一交易平台的交易事务,实行监督管理和交易服务行为分开,监督管理职能仍由原部门行使。市财政、建设、国土、国资、发改、交通、水利等部门除交易活动的服务职能外,仍具有法定监管职能。主要职责为:拟定专业招标采购管理规定、编制本专业的招标采购计划、指导监督招标采购活动的组织实施、指导专家库的建设和使用等。

(三)统一进场,实行集中管理。一是交易活动进场。根据《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规定要求的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事项,特别是建设工程项目、政府采购、国有土地经营权交易、国有集体产权交易,均应实行公开招投标,一律在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内进行招标采购拍卖活动,阳光操作,公平竞争。二是交易服务进场。交易服务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可为交易各方提供与交易活动有关的信息发布、信息咨询、专家库使用、收费等各类服务,满足交易各方的需求。三是交易活动监督进场。交易活动相关监督部门明确人员,进入统一交易服务平台,对招标采购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市建设、财政、国土、国资、交通、水利等行政监督部门原则上确定1名工作人员,负责本专业招标采购交易的登记备案和业务监管工作;市纪检监察、检察、审计等部门原则上明确1名工作人员,负责对招标采购活动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的监督。四是组建综合评标专家库。有关部门面向社会公开征聘评标专家,充实评标专家队伍。符合要求的评标专家通过推荐或自荐方式报名,经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严格审核后,颁发聘书。在此基础上,组建综合评标专家库。

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是一项政府管理创新,省内外许多地市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势在必行,早整合早见效。对公共服务资源按以上方式进行整合运作,一是有利于推进“阳光工程”,使公共资源交易建立在透明公开的基础上,促进权力的公开、公平、公正,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二是有利于更大限度地激活市场要素,合理整合和配置资源,加强市场的监管;三是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有效节约经费开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有利于监督,不但受有关行政监督部门的行业监督,而且还受纪检监察、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多重监督,监督覆盖交易活动全过程;五是有利于交易行为在一个政策、一个运作模式下规范运行,运行机制顺畅,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六是有利于方便人民群众,所有交易行为在一个平台上运行,实现了对社会和公众的全方位、宽领域、高效率的服务。

三、整合部分公共资源交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1、必须要加强领导。整合公共资源交易涉及面广,社会影响面大,且多数直接涉及部门的利益,在工作推动中肯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为此,市委、市政府应当组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强力推进这项工作,改革才能获得成功。为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建议:成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主任、副主任,市纪检监察、发改、人事(编办)、财政、审计、建设、国土、国资、交通、水利、审批服务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整合公共资源交易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决定具体整合事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编办)。

2、必须要有足够的场地。这是基础条件。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必须要有满足工作需要的交易场所。根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本着资源共享、便民节约的原则,建议:公共服务资源交易平台与公共服务(包括审批服务)设施一并规划建设,结构布局应当符合集中办公的需要,地理区位应当方便群众,总建筑面积要在20000平方米以上,含窗口办公大厅,敞开式领导带班、内业处理、资料存放区域,不同功能的会议室、洽谈室、档案资料室,中心办公室和公服务共资源集中交易场所。其中直接用于公共服务资源交易的部分,建筑面积应在3000平方米以上,并合理划分出窗口受理、侯标、询标、开标、评标等各类功能区。

3、必须要对现行管理体制和人员进行调整。整合公共资源交易不是简单地组合调整,而是在“整合利用资源、强化监督服务、降低行政成本”的原则下,由市政府依法对有关部门内部监督、管理、服务等职能进行剥离调整,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撤消或精简有关服务机构,成立新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机构统一行使管理服务职能。同时,人员调整又是整合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人员调整顺利,有助于推动该项工作开展,反之会对交易活动的实际运行造成阻碍。对人员的调整,原则上不增加人员编制,可将原管理机构有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强的同志调配到新的管理服务机构,原管理服务机构的编制由市编办予以收回。

4、应对现“泰安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更名。整合公共资源交易后,审批服务中心的职能不仅局限于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服务,而是涵盖了行政许可、行政审批服务、行政确认、公共资源交易等在内的公共行政服务。因此,“泰安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单位名称在功能表述上已不全面,“审批服务中心”的叫法也不符合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同时,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即是政府服务社会的最大窗口,又是代表市政府监督管理各部门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集中办理的监督管理机构,根据中心“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的职能,建议:将“泰安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更名为“泰安市公共行政服务管理办公室”,作为全市公共行政服务日常监督管理机构,同时,建立“泰安市公共行政服务大厅”,作为市政府设立的面向社会公众办理公共服务事项的场所。

5、应进一步明确各级审批服务中心的单位性质和职能设置。目前,我省在实施《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将大部分地市审批服务中心划为事业单位,按事业单位进行管理,这种体制限制了审批服务中心的改革发展。进入大厅集中办公的部门大多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监管行政单位的业务办理,在实际工作中既缺乏权威,也难以协调关系,直接影响审批服务中心的工作力度和效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主要是根据《行政许可法》第二十

五、二十六条的精神而成立综合监督协调机构,基本具备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条件。从全省情况看,我省17个地市均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有119个县(市区)也成立了审批服务中心。在17个地市中,潍坊、滨州、莱芜、荷泽、青岛(2009年3月2日正式成立运行)等5个地市审批服务中心为行政机构,已纳入公务员法管理,全省各地市审批服务中心工作职能和性质基本一致,其他地市审批服务中心也能够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同时,2006年,四川省以政府令的形式发布了《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政务服务机构为行政机构,并对政务服务的监管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此,根据审批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为进一步加大审批服务中心的工作协调力度和工作积极性,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有关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并将各级审批服务机构明确为行政机构或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

上一篇:脱贫攻坚部门帮扶调研下一篇:特殊医保怎么办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