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论毕业论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英语教学论毕业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是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术性尝试,毕业论文的撰写是进行专业训练和科学研究训练的过程。

第一篇:英语教学论毕业论文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地位*

[摘 要]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不能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降作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原因。西方发达国家,有的虽然没有本科毕业论文,但是其设置了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的其他教学环节,而且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传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全面衡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毕业论文;本科;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

一 对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争论之评析

“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存在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 而且愈演愈烈, 是全国性的问题。如不引起重视, 势必会影响高校的育人质量。”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争论,时下大致有三种观点:即取消说、维持说和折中说。取消说的坚持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从现实来看,对学生提出这种论文的要求,也没有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学术能力的效果。”维持说的坚持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洪大用教授认为:“无论是硕士还是本科,在毕业论文这个环节,都是必需的。”还有一些高校的学者坚持折中说,认为应根据学科的性质,考虑毕业论文的存废。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可以取消毕业论文,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应保留毕业论文。

笔者认为,探讨毕业论文的存废,首先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何谓毕业论文?二是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事实及其原因能否作为取消毕业论文的理由?上述三种主张似乎没有清晰地界定好这两个问题,致使支持各自观点的理由较为牵强。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毕业论文作为一项研究成果,其形式可以是理论型或应用型的论文,还可以是一项毕业设计,但是设计不能只是一个模型式作品,而没有对作品机理的文字说明和理论论证,更不能不经过答辩环节。因此,毕业论文应坚持广义内涵(以下若无特别说明,所述毕业论文均指广义毕业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三条的规定,笔者认为,毕业论文是指能够表明学生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研究成果。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认为,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事实及原因不应作为废除毕业论文的理由。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堪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既有社会学术环境“大气候”的原因,更有教学管理的原因。但是这些原因并非到了难以克服,无能为力的地步,只要有决心,总会有办法。那种认为毕业论文已是“鸡肋”不如废除的观点,实际上是畏难情绪的表现。

上述三种观点中,取消说的作法过于武断,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过于悲观。试想,取消毕业论文,如果这是指前文讲的广义的毕业论文,就等同于取消了毕业论文这一实践教学环节,那么对学生毕业时综合素质的訓练和评价就无从谈起;如果取消的是狭义的毕业论文,代之以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毕业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那么势必会泯灭部分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爱好。例如,物理、数学、哲学、史学等学科中的纯理论问题,学生感兴趣,也有研究的积极性,能说毕业论文已经被废除了,你们只能作毕业设计或调查报告吗?折中说坚持文科保留毕业论文,理工科取消毕业论文,代之以毕业设计或调查报告。这看似实事求是,实际危害也不可小觑。问题出在,折中说使用制度这把刀将毕业论文教学一分为二,对理工科与文科在学科特点上的相似性视而不见,理工科也有理论型论题,适合作毕业论文;文科也有应用性、现实性较强的问题,适合作调查报告。因此,同样存在泯灭部分学生兴趣爱好的可能性。对于维持说,笔者基本同意,但需要补充三点:一是毕业论文应付之以广义内涵,包括狭义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调查报告等反映学生毕业时综合素质的研究成果;二是毕业设计要有对设计机理和设计理由的说明与论证,调查报告要重在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对策进行研究。三是广义毕业论文的形式应由学生结合指导教师的建议进行选择。

二 毕业论文教学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地位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对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均非常重视,虽然有的国家没有本科毕业论文,但是这一是源于本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传统;二是其对本科生的学术训练,专门设计有相应的教学环节,而这些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学虽然也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学生学术训练环节,但欠缺国家层面的制度保证,大多流于形式,难以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因此,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尚不应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中国能否建成创新型国家,取决于是否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而研究能力的最核心部分则是创新能力。信息社会由于信息的开放性使得教师和学校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同时信息社会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学生具有探索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在信息社会的竞争中取胜。而在培养上述能力素质的过程中,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一)毕业论文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可概括为:较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校人才培养,在专业培养方面,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完善课堂教学来实现;另一个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整个人才培养的归宿和最终目的。笔者通过对不同层次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检索,发现在实践教学计划中,学时跨度居前两位的是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两个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毕业论文教学是培养诚信学术品质、创新精神、探索意识的过程,是掌握具有科学性、综合性研究方法的过程,是在探索与创新过程中,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过程。毕业论文教学的这一特质,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实现,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二)毕业论文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训练,是学术研究的初级阶段。”毕业论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知识,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毕业论文教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但重要,而且其作用不可替代。

1 专业理论运用的全面性、综合性

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是对专业理论知识在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中的运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的发现,研究方法的选择,直到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这种运用是对本科各阶段所学理论知识的全面运用,而不是某个特定阶段理论知识的单一运用;是对本专业各科目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是某一科目理论知识的孤立运用;是理论与问题相结合的灵活运用,而不是机械运用。其他实践教学环节虽然也不乏创新素质的培養,但是基本上不具有毕业论文教学的这一特点,至少表现不明显。

2 科研方法培养和锻炼的综合性

“毕业论文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展现文献资料综合、论点评价、提炼结论等技能,论文写作也是锻炼辨析思维的过程。”所谓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不仅表现为研究方法运用上的多样性,更表现为多种研究方法运用上的有机关系。在论文选题阶段,常用的方法是理论检索和现实问题调查。通过该方法进一步明确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实证的方法和价值分析的方法最为常见,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科学实验法、数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最为常见。学生在论文的撰写阶段,根据对研究资料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整合论据,论证观点,获得整篇论文的结论。最后根据毕业论文格式规范整合论文形式,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研究方法上的培养和锻炼是其它学习阶段的小论文教学和其他实践教学环节所无法比拟的。

3 培养方式的人本主义特点

毕业论文的选题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自由度。可以是应用研究,也可以是理论研究;可以是技术设计,也可以是作品设计。这样提供给学生可选择的研究空间就非常之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基础及前期研究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研究题目。另外,毕业论文的指导是采用导师制的方式,每个教师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使得毕业论文教学表现出较其他教学环节更为明显的因材施教的特点。由此,毕业论文教学中,“人本主义”思想在创新精神培养上得以充分体现。

4 专业素质培养的实效性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敏锐的创新意识、科学的创新方法是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通过论文选题过程,学生不仅在选题方法上得到锻炼和方法论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选题可以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的信心,进而养成自觉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也就形成了敏锐的创新意识。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要求选题新颖,主要观点鲜明且富有创新,论文结构严谨,资料丰富、准确、恰当,论述充分。答辩过程中,能够熟练地回答问题,概念清楚,逻辑严谨。如果有严格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且得以严格贯彻,那么学生完成论文工作后,在创新素质和能力上的提升将是很大的。笔者曾指导过的一个学生,就完成毕业论文的收获曾说:“这期间学到的知识是本科其他阶段学不到的,实用性较强的东西,是一辈子忘不掉的,这些知识已经成为我们思想精神的一部分,自此,我们做事将会更加有自己的主张,而不再拘泥于书本。”

5 诚信品质培养的直接现实性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项较为艰苦的学术研究过程。要创新,必需要超越前人的理论,至少是发展前人的理论,而不能仿造,更不能剽窃前人的理论。一句话,要有优秀的学术品质。通过学术规范的严格要求以及撰写论文的艰辛经历,学生将能够现实地认识到优秀的学术品质对优秀学术成果形成的重要意义,进而对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个经历过严格毕业论文教学环节锻炼的学生,就业前回报社会的是诚实守信的精神财富;就业后回报社会的将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叠加。

6 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桥梁作用

通过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锻炼,能够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学既担负教学生如何做事,又担负教学生如何做人。毕业论文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在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在制度上要求学生尽量走出校门,关心社会,在现实社会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其次,通过毕业论文环节的锻炼,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研究社会问题的较为科学系统的方法论体系,为他们踏入社会,发现、解决社会问题奠定物质基础,进而增强他们在社会事件、社会变革面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心。再次,在撰写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多一分了解,就会多一分认同感,多一分责任感。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和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学生们将会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实质,进而一方面使学生抛弃不切实际的就业规划,更加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还会唤起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民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法学专业的某同学为撰写毕业论文,在调查某省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情况中发现,有些农村存在宗族势力非法操纵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现象,有的宗族势力还带有黑社会性质。于是认为有必要以此为论文的切入点,对村委会选举的完善问题进行研究。这一点就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最后,该同学不但通过认真研究提出了完善村委会选举的对策,高质量完成了论文,而且还就某些非法行为,向有关机关进行了举报。再如,机电专业的某同学,在论文选题过程中,通过调查发现太阳能发电的储电设备普遍存在自然放电率高、储电时间短的缺陷,给社会生产带来非常大的不利影响,于是该同学就产生了联合化学、物理专业的同学,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改良太阳能储电设备的动机。这一点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三)毕业论文质量是全面衡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

“毕业论文是我国本科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的表现维度。”毕业论文研究过程是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过程,是专业知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融会贯通、创新升华的过程。要想顺利完成这一工作,研究者必需具有良好的学术品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敏锐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毕业论文质量对学生毕业时综合素质的评价,比阶段性的考试或毕业实习等其他教学环节更全面、更准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各高校肩负的时代任务。毕业论文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表现出的诸多优势决定了毕业论文质量是全面衡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甚至毕业实习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依据,但不是全面衡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的依据。因为专业基础知识的创造性运用能力还需要其他教学指标加以衡量。毕业实习固然能够达到专业基础知识的创造性运用,但是从整个过程看,在创新思维的系统培养,创新方法的系统锻炼和掌握上,毕业实习不及毕业论文。另外,一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也被作为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依据。实际上,这是教学评估上的一个误区。理由很简单,就业率和教学水平并非成正比例关系。如果除去就业率的水分,就业尚分不同层次:是智力型,还是体力型;是专业对口性就业,还是专业非对口性就业;是较长期的就业,还是临时性就业;是急需性就业,还是非急需性就业,等等。一个就业率难以准确反映相关专业的教学水平。毕业论文的质量高说明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了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至少是在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得到了严格、系统训练和高标准的培养。然而,毕业论文的质量差,即便学生在其他教学环节上取得的成绩再高,也不能说该学生在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得到了严格、系统训练和高标准的培养,更不能说该学生具备了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以毕业论文质量作为衡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的依据,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彭兴庭.给毕业论文该有的重视[N].光明日报,2003-04-05(17).

[2]川大“取消毕业论文”事件引发论文存废之争[DB/OL].中广网,2009-10-15.

作者:张庆华

第二篇:论民办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改革

摘 要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是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术性尝试,毕业论文的撰写是进行专业训练和科学研究训练的过程。为了确保这一过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通过各种信息途径和方式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教风、学风教育,并加强过程监控,使指导教师和学生理解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论文对自身思想品德、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毕业论文 指导教师 学生

0 引言

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和综合训练的过程。不同学科和专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校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英语专业必须紧紧围绕本专业的性质与特点,提出毕业论文的改革方案,并进一步修订完善毕业论文工作规范,建立体现英语专业特点和要求的质量标准。应主动把握英语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到毕业论文环节,注重应用性导向,制定本专业的毕业论文改革方案,从指导教师和学生角度着手,对毕业论文的过程规范和质量监控进行改革,从而满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需求。

1 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容忽视。指导教师须在毕业论文的任务书中提出合理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对主要任务、工作进度、工作量、研究成果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严格按照要求填写毕业论文评语表、答辩记录等文件,做到态度端正、如实记录、客观评价,能针对学生论文做出实质性的评语。学院应进一步加强对指导过程的管理,完善毕业论文评价管理办法,不断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强化指导资格与工作量监控。一是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学院必须高度重视对指导教师的管理工作,安排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未曾指导过的教师须组织相应培训,且安排高级职称的教师一对一进行全过程扶持帮带。二是严格控制指导的学生人数,每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毕业生控制在8~10名。学院统筹安排指导教师数量,确保满足指导工作需求。

为了积极落实学校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的重要精神,体现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特色,外国语学院从2011年开始逐步建立了企业导师制度,有序推进“双导师制”改革。目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1)利用英语教师的专业背景,积极推进教师与校外教育类培训企业的合作。目前我们已成功输送教师参与杭州北雅等语言培训机构的外语类培训课程,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熟悉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积极有效地落实我院优秀毕业生的实习事宜。(2)利用多种途径聘请企业经理、高级顾问、工程师等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我院目前已与东忠、塔塔等集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积极输送具有相关外贸知识的优秀毕业生去以上单位实习,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还为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学院决定以重点专业为试点,在全院范围内逐步推进“双导师制”,通过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任务、共同指导等形式,以实际需要和具体问题为研究出发点,切实提高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程度。

2 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应明确毕业工作是大学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对此要加强教育,提高和统一认识。学生应明确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牢牢把握这一教学和综合训练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后,学生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依据任务书指定的要求做好开题的各项准备工作,认真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制定毕业论文创作进度计划,并拟定和填写好开题报告。学生在文献查阅、开题报告阶段具体应完成的任务是:查阅相关的中、外文文献,写出1500字以上的中文开题报告和2000字以上的英文文献综述,同时可在班内或小组内交流、讨论。及时保持与导师的联络,及时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展与下一阶段的工作打算。尊敬师长,虚心接受指导,定期汇报进度和设想。在毕业论文的创作过程中,认真填写“本科毕业论文进度记录卡”,向指导教师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并请指导教师签阅。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认真执行工作进度计划表,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材料(文献综述、翻译文章等)的创作任务,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本科毕业论文创作必须符合撰写要求及格式规范。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抄袭他人成果。毕业论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或论述,必须注明出处或来源。毕业论文写作中抄袭程度严重者,除毕业论文成绩按零分计外,对当事学生要作出严肃处理。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纪律,认真处理好毕业论文工作与就业工作的关系。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期间,要自觉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超过三分之一以上者,不准参加毕业答辩,其成绩按不及格处理。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或不按时参加答辩者,其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3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过程监控

外国语学院积极推进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为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以下工作细则:首先,文成于思,思基于学,论文的选题、写作需要一个阅读和反复思考的过程。只有大量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文献,了解本学科前沿理论,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在阅读和思考的多次反复中确定论文选题并加以完成,这样的毕业论文才会有新意、有价值。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学院规定论文指导教师需为大三学生罗列相关领域的阅读书目,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定时上交文献综述。

其次,英语专业第七学期开设专门的毕业论文写作课程,聘请教学严谨、学术成果丰富的教授作为专任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题调研、资料搜集、信息分类、加工整理等工作,并训练学生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小论文;指导学生进行实际试验或社会调研,收集、整理原创性数据和资料等。再次,在大四下学期,学院规定教师每周定期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的论文及就业工作,师生互动需用邮件等文本的形式呈现,在学期中与学期末学院组织论文督导组教师进行详细核查,确保大四下学期学生校外的工作生活顺利进行。

然后,学院将所有论文指导教师分组,每三位教师为一小组,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小组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定期交流,发现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享论文指导经验,并于学期中和学期末各组相互检查毕业论文的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体现专业培养精神,再交校外专家评审。最后,学院继续完善毕业论文的外审制度,切实提高学校毕业论文的评审水平。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组织多批次英语专家教授监控论文指导工作。聘请了浙江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的国内知名教授审核论文选题、实施论文的中期及后期检查。此外,我们逐步推行毕业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制度,杜绝学术造假,保障毕业论文的质量。希望通过一系列严密的论文质量监控制度,切实提高我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论文质量。

本文系以下课题的研究成果:2014年度浙江树人大学校教改项目《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摘要写作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4JA2016

参考文献

[1] 刘智娟.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对策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12):114-118.

[2] 唐丹.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策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65-67.

[3] 杨雪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141-152.

[4] 张春芳.近五年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调查与思考——以某校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141-144.

作者:胡燕娜

第三篇:论高等教育分层下影响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摘 要: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是以金字塔形状成层分布的。在本科以上的普通高等院校中,研究型等实力雄厚的大学居于这个层级的上部,而教学型本科院校则居于这个层级的底端。在这种状况下,国家的就业政策、人才市场体制、高校的社会资本以及教学型本科院校自身的专业设置等,则形成了影响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对于促进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分层;教学型本科院校;就业政策;人才市场;社会资本;专业设置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就业政策由国家“统分统配”、“高校为中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等方式逐步发展到了当今大学生自主择业阶段。同时,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提高国民素质,高等教育大众化于1999年正式启动。从2003年扩招的第一届学生毕业起至今,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一直在快速递增: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60万[1]。到2009年,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611万[2]。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像一张不断张开的网笼罩在大学毕业生的身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新增就业岗位,则从2008年的1100万个减少到900万个[3],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以金字塔形状成层分布的,在整个本科以上教育体系中,居于顶层的是研究型大学,居于中间的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居于金字塔最下层的则是主要培养本科人才的教学型本科院校。从不同类型学校的比较上看,无论是在师资上、生源上,还是在社会的影响力方面,和前两类院校相比,教学型本科院校都处于劣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处于中国本科以上高等院校“生态链”的底层。在就业问题成为各级各类大学毕业生普遍性“难题”的情况下,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处境则显得更加严峻和尴尬。基于此,笔者拟对影响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的一些重要因素进行分析。

一、国家就业政策

国家就业政策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其制订存在着一定的理性和合理性。“理性”意味着道义至上性,“合理性”则意味着功利目的或对个人利益追求的正当性[4]。就业政策的理性决定了在制订就业政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国家、社会的利益以及对不同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公平性。就业政策的合理性则在宏观上试图确保不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国家制订的就业政策,以行政性命令让每个部门和高校毕业生贯彻执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这种政策的合法性。一定意义上,“一种政治秩序总要求人们把它当做是正确的、正义的存在物加以认可,而合法性意味着它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去做”[5]。当今有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也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基于现实考虑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作为公共治理的一种手段,就业政策的制订过程在实质上也是一种决策和管理过程。任何决策和管理毕竟都是有限的,即表现出有限理性的一面。在制定就业政策的过程中,虽然政府相对全面地考虑到了各种问题,但“由于无力断定完全确定的环境结构,不得不在决策中以近似代替精确”[6]。作为当今指导高等院校毕业生求职的就业政策,其本身是一种划约化的宏观政策,政策的宏观性决定了政策的“近似性”,即政策指向中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各个层次的所有毕业生。另外,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当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也是对以往旧有就业政策的扬弃和改革。但是,“一项教育改革在任何社会背景下都可能有风险:改革是试图用新模式代替旧模式,但新模式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优于旧模式,这种以新代旧常以牺牲模式中好的东西为代价;由于存在社会差异和不同的利益群体,某一改革措施对某一群体有利的同时,可能会损害另一群体的利益,导致矛盾和冲突”[7]。同样道理,在当今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状况下,这种宏观就业政策就会产生这样的悖论性结果:一方面,处于上层的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等院校的毕业生成为求职中的最大受益者,处于底层的实力单薄的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则成为求职中的最大受害者;另一方面,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等院校的毕业生成为求职风险的最小受害者,而实力单薄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则成为最大受害者。正如笔者前面所言,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整个社会系统一样,在实质上也是以分层的形式存在的。而在社会学理论中,风险和社会分层是成反比的,所处的社会阶层越高,所承担的社会风险就越小,抵抗和消解风险的能力也越强。有学者把这种现象比作“泰坦尼克律”①。当今,在高校毕业生求职的时候,就业市场中的“泰坦尼克律”也普遍存在着:较之研究型大学等实力雄厚的院校毕业生,处于底层的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承担了更大的就业风险。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顺利就业是实现教学型本科院校绩效的重要保证之一。绩效包括组织的共同目标和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实现的程度,包含效力和能率两个方面。效力是指组织目标得到实现的程度。能率是组织成员的个人动机或目标得到满足的程度。组织绩效是效力和能率两者共同起作用的结果[8]。实践中,效力体现为组织的集体利益,而能率则体现为集体中所有成员的个人利益。从效力的角度看,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从能率的角度看,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则关系着教学型本科院校自身的发展以及所有教学型本科院校师生的个人利益。然而,当今国家就业政策是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高校毕业生的一种宏观性决策,而没有分门别类的就业政策出台。宏观性的决策表现出了极大的有限理性。这种状况下,宏观政策也就隐然强化了当前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效力,而弱化了不同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能率,使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上处于不利的境地,教学型本科院校在社会发展中的绩效也不能突出地表现出来。

毫无疑问,当今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正处于一个风险较大的就业环境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制订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时,从就业风险的角度出发来更加细化地制订就业政策,而不是回避风险。只有抛却回避风险的“鸵鸟心态”,才能解决当今社会关注的教学型本科院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从而促使我们的高等教育事业和整个国家得到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市场机制

当今高等院校“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向纵深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要使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对毕业生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基础性配置”[9]。利用市场机制对毕业生的劳动资源进行配置,是否就能确保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公平呢?在此,借鉴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是有所裨益的。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N.Gregory Mankiw)对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问题进行了研究后得出结论:市场势力和外部性②介入均会引起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使一些不受管制的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当市场失灵时,就需要公共政策的介入。当然,曼昆也承认了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重要性[10]。用曼昆的这一观点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劳动力市场上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求职的劣势。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相当于买方,学校相当于卖方,而毕业生则相当于商品。买方、卖方和商品其实都是由人组成的。在没有外部性介入的情况下,作为用人单位的买方期待能够录用到最优质的人力资源,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而作为“商品”的求职者则期待能够找到一个理想的单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高校和求职者会竭力向用人单位提供求职者的正面信息,而遮蔽负面信息。市场经济中,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对称性,一般而言,卖方总是比买方拥有更多商品信息。“有信息的一方(企业、学生)都用信号让无信息的一方(客户、雇主)相信有信息的一方提供高质量的东西”[11]。同样,在一个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和一个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竞争同一岗位时,由于用人单位所获得的信息极其有限,而且高校和学生向用人单位所提供的信息都是“高质量”的。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就可能受到“逆向选择”③的困扰,由于掌握着极其有限的信息,用人单位在录用权衡上首先可能只会根据两个学生身上的标签,即所毕业的院校来进行取舍。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型大学毕业的学生势必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即使他的能力不如自己的竞争者。在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高等院校的分层化决定了这种“平台定理”是普遍存在的。

抛开其他因素,可以肯定地说,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的研究型大学等院校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优势在不断积累的同时,处于劣势地位的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劣势也在不断积累,从而形成了就业市场上“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三、高校社会资本

市场经济是以人格化的形式而存在的,而就业市场上的人格化倾向则更为明显。在市场对学生就业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高校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也会对毕业生的求职产生重要影响。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Bourdieu)对社会资本做过精辟的解释,他认为,“社会资本就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关系网络,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这些资本也许会通过用一个共同的名字而在社会中得以体制化并得到保障,这些资本也可以通过一整套体制性的行为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在交互中也就或多或少地真正地被以决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因而也就会维持和巩固下来了。”[12]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在社会网络中一直发挥着无形的但有力的作用。社会资本的拥有量和自身的能力、地位、头衔有很大关系。具体到高等院校而言,笔者认为,高校的社会资本则是高等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和整个社会网络长期合作和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一种隐性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为高校发展或者高校中的成员带来一定的收益。高校社会资本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具有重大的影响。

在就业市场上,社会资本是一种看不见的“外部性”势力,对大学生求职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除了学生家长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毕业生有很大的帮助外,毕业生所在高校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是否能顺利地“搭便车”。高校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可以弥补就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超人格化”,使大量的就业信息存在着非公开性和隐蔽性。在这种外部环境下,除了毕业生家庭以及亲朋好友的社会资本外,高校的社会资本也会给自己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一个比较明确的信息网络和顺畅的关系网络。研究型大学等高等院校是各个领域精英知识分子的主要聚集地。和教学型本科院校的老师相比,他们在社会声望和自身掌握的各种资源方面都处于强势地位。因此,他们的社会网络场域无论纵向还是横向上都强于教学型本科院校的老师。当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一些波折时,虽然不同层级的高等院校老师都会在关键时刻“施以援手”,然而,和研究型大学等高校教师相比,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师所掌握社会资本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在对学生帮助上的有限性。当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端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也会逐步完备,高校社会资本对学生就业的影响也许会逐步减弱,但是,它的影响力一定会持久地存在着。

四、专业设置

从2000年至今,随着一大批专科院校陆续升为本科,教学型本科院校在数量上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在教学型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能否合理地对办学进行定位也成为推动或者阻碍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所高校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主要是高校本身对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地位和长远发展的综合性认识,具体包括办学层次、管理体制、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而专业设置则是影响办学定位和学生就业的核心因素。1999年高等教育大众化开始启动的时候,为了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曾经前瞻性地颁发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规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应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13]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教育部又于2001年10月颁布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在《意见》中,指出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强调:“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出发点……努力形成与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14]这两个文件都从整体上充分考虑到了专业设置和人才市场需求关系的重要性,对于教学型本科院校专业的合理配置具有宏观性的指导意义。

然而,由于相当部分的教学型本科院校是从专科院校升格而来,本科办学经验不足。虽然在理论上很多院校都强调专业设置的“特色”,但在实践中,却和理论设想以及国家的专业设置政策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具体表现为专业设置中的“羊群现象”。在专业设置上一哄而上,既要和实力雄厚的大学看齐,不同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专业也因雷同而相互“打架”,专业普遍重复设置。另外,还存在着不顾就业市场需求、不管学生是否能够实现就业,从急功近利的角度出发,多设专业、快设专业、盲目招生的情况。

在职业理论中,失业主要表现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种模式。摩擦性失业是由于个人为了找到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则是某些劳动市场上可得到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11]。在劳动力市场上,摩擦性失业主要表现为由于求职者过于看重“人—职匹配”而导致的暂时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则表现为求职者个人技能过于同一化导致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而造成的失业,由于供大于求,就有可能造成永久性失业。一般而言,摩擦性失业由于个人主观求职需求、产业结构的变动等情况而不可避免,主要强调求职者的个人主观求职意向。而结构性失业则是由于人力资源的单一化和同质化而造成的。人力资源的单一化往往造成劳动力在供求关系上出现部门性和结构性的失衡。

人力资源的类型源于人力资源培养中的培养专业定位,而高等院校中的专业定位则直接取决于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毋庸置疑的是,教学型本科院校专业重复设置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所培养的人力资源类型的重复,不仅教学型本科院校相互之间所培养的人力资源类型重复,而且和研究型大学等实力雄厚大学所培养的人力资源类型也存在着重复。可以说,批量复制同质性的人力资源是导致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1968年,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在对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后就指出:“由于许多现代化中国家无计划地发展高等教育,使有技术的大学生的数量与国家需求不相一致,结果造成了一种普遍的、荒谬的状况:在一个国家中,熟练工人奇缺,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过剩。”[15]这种状况在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今中国,也是部分存在的。据英才网的一条消息,2009年10月15日,由英才网联合旗下机械英才网主办的“第三十九届机械专场招聘会”在海淀人才市场火暴开场,招聘会现场被不断进场的求职者挤得水泄不通,全国很多高校的学生都去应聘,每个展位前都排起了求职长龙。很多单位想要招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但是几次招聘会下来,任务总是不能圆满完成,这让用人单位很是苦恼。这则消息还披露,不仅是北京,而且广州、深圳等城市也出现了“有钱难买技工”的局面[16]。从这一斑我们亦可以窥见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全豹:专业设置重复性过强,导致了就业市场人才的结构性短缺。一方面,高等院校特别是教学型本科院校相当数量的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另一方面,很多急需人才的岗位却在为招不到合格人才而发愁。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启动至今,由于学生就业问题而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校扩招的质疑。而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寒冬”则使很多普通家庭“读书无用论”的论调也开始抬头。而当我们在对这种表层现象诟病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即专业的重复式单一化设置。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无法大面积解决。学生的专业培养定位就好比是顾客进入不同剧院的“准入券”,持有同样准入券的顾客只有蜂拥到同一所剧院而造成剧院的拥挤,而其他很多剧院虽然宽敞明亮,对这些顾客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他们却因为没有能力得到“入场券”而望洋兴叹。我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先生在多种场合一直呼吁升格为本科的高校在专业建设上不要一哄而上,不要盲目和老牌大学攀比,而是要通过自身所独有的专业特色来表现出自己的生命力。现在看来,他的忧虑是不无道理的。均衡地配置专业,确保教学型本科院校专业和研究型大学等实力雄厚高校的专业错位发展,无论对于教学型本科院校本身,还是对于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都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和研究型大学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大学相比,教学型本科院校形成的时间并不长,是以“后来者”的身份出现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后来者”在发展过程中都明显存在着“迟发展效应”的两面性特征。一方面,可以借鉴“先行者”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使自己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又由于想赶上“先行者”而急于求成,提出与自身现实不相符合的目标,冒进式发展,从而导致了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实力雄厚大学相比,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在各个方面存在的劣势,就是“迟发展效应”中的负面作用的具体表现。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都是以分层的质态出现的,但分层并不能和办学优劣画等号,更不能由于分层而使处于下层的毕业生在就业上处于劣势。在当今教学型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消解“迟发展效应”中的负面作用,以便破解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的难题,促使教学型本科院校和其他实力雄厚的院校之间以及教学型本科院校相互之间错位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注释:

①有关研究表明,在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中,舱位等级越高死亡率越低。一等舱死亡率为37%,三等舱死亡率为75%。其主要原因是,安置救生艇的地点主要放在头等舱或者二等舱附近;救生的时候,也是优先抢救一等舱的乘客。参见[英]斯科拉•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②曼昆这里的“外部性”指的是不包括买卖双方的而介入市场的导致市场失灵的外部负面作用。在笔者后面关于就业市场上的“外部性”则界定为中性作用。

③逆向选择为经济学术语,指的是卖者对要出售的物品的特征了解得比买者多的市场上产生的问题。结果,买者要承担物品质量低的风险。这就是说,从无信息买者的角度看,所出售物品的选择可能是逆向的。参见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参考文献:

[1]张效民,韩树林.多方合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EB / OL].http: // www.zgxxb.com.cn / news.asp?id=14881.

[2]伍修琼.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611万,力争初次就业率70%[EB / OL].http: // finance.people.com.cn / GB / 8635802.html.

[3]曾宪植.从大学生就业难看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性[J].新视野,2009,(4):34—36.

[4]龚群.理性的公共性与公共理性[J].哲学研究,2009,(11):108—113.

[5]Habemas J.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M]. Boston:Boston Beacon Press,1979.

[6][美] 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杨砾,徐立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7]余秀兰.教育改革的代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29—31.

[8]邵冲,等.管理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9]应望江,等.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1978—2008)[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0][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M].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1][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M].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2]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EB / OL].http: // www.moe.edu.cn / edoas / website18 / 78 / info5978.htm.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EB / OL]. http: // www.moe.edu.cn / edoas / website18 / 79 / info31479.htm.

[15]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6]黄晶晶.熟练技工出现人才缺口——第三十九届机械专场招聘会成功举办[EB / OL]. http: // zhaopinhui.800hr.com / review / 091015 /.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作者:宋争辉

上一篇:当代青年与中国梦论文下一篇:幼儿园优秀教师论文